现代中国 歌曲作者 Ge Quzuozhe  现代中国  
我衹在乎你 I Fussy you
離開地球表面 Departure globe land
楓葉飄飄 Maple Leaf Durian
踏雪尋梅 Braving the snow Search Mei
校園的早晨 Campus of morn
守月亮 defend cynthia
如果你也聽說 If you Also understand
月牙灣 Crescent bay
出神入化 reach the acme of perfection
玩酷 Play It Cool
窮開心 Poor boot
愛的期限 loving quantity
生日快樂 Happy birthday!
昭君怨 Lamentations of Lady Zhaojun
葬花吟 zanghuayin
雲水禪心 Yun Shui Zen
八月桂花遍地開 Aug laurel Flowers All over open
我不想說我是雞 Me indisposition Said I was chicken
菊花臺 chrysanthemum parterre
死了都要愛 Have had one's chips Must be love
千裏之外 the winged steed off
暗香 plum
愛如潮水 Love, such as tide
圓月亮 circularity cynthia
多首一頁
歌麯 melody
乐岛听歌
伊犁河畔

歌曲作者


【賞析】   在新疆維吾爾民族中流行着一種古老的歌舞――“賽乃姆”,內容大都是表現勞動生活的愉快、對純真愛情的贊美、對幸福未來的嚮往……。因流行地區而異的種種“賽乃姆”都是兩首歌麯以上的套麯,采用二拍子或四拍子的節拍形式,麯目十分豐富並有着強烈的民族音樂風格。伴奏時除有像“彈布爾”、“熱瓦甫”這樣的彈撥樂器外,還有拉弦樂器“薩它爾”、“艾捷剋”,管樂器笛子、嗩吶等。樂器多少並不固定,而不可缺少的是一個不停拍擊着的“達卜”――手鼓。模仿“賽乃姆”音樂風格寫成的《伊犁河畔》卻是用我國漢民族的古老樂器箏演奏的,筆者意在追尋漢唐歷史上音樂文化交流的蹤跡,以“中原”樂器和“西域”音樂的結合,描繪出今日伊犁河畔人們在美麗的天山腳下,載歌載舞的場景,企望這個在古箏上“漢化”了的維吾爾族音調在手鼓的伴奏下“溶合”成一種新奇的格調和色彩來。
  
  全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寫悠揚的歌聲和優美徐緩的舞蹈;第二部分是矯健、歡快的群舞場面,音樂在不斷變化和發展後到達高潮,然後很快進入第三部分;第三部分在速度和情緒上都減緩下來,像是人們對前面熱烈歡快的舞蹈餘興未盡,繼續緩緩的跳着,然後再進一步緩慢下來……,河畔上空迴旋着幾聲全麯開始時的歌聲――人們離去了,留下的是清澈的伊犁河水和灑遍緑洲的夕陽。就這樣,樂麯在安謐、寧靜的氣氛中結束。
  
  全麯的速度是慢――快――慢結構,但音樂材料上卻是ABC三個不同段落組成,可以看成不帶再現的三段體結構形式。第一段A的主題樂段是全麯的基礎,B段材料在一定程度上與A有派生關係,第三段篇幅短小,依附與第二段。
  在兩小節的手鼓後,第一段的主題就緩緩地開始了:
  
  ......(譜例)
  
  主題共九小節,三個樂句,樂句長度分別為二、二、五小節,樂句句數及各句長度並不規整。這三個樂句相互間有不同程度的聯繫:b樂句有在a樂句落音re上作補充肯定的意義,c樂句的開頭與b樂句一樣,它是b樂句基礎上的延伸。主題音樂以A為sol的“567123#45”音階記譜,但實際上它更具有“12345671”音階的意味(這是維吾爾族常用的調式音階,即記譜的,更有5123434345―――的意味)。這樣,主題音樂以A為sol或do的雙重調式調性的遊移和曖昧,大大豐富了旋律的色彩,同時也給以後的發展變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主題後的4小節音階上下音調像是對主題終結音的肯定補充,起着類似“過門”的作用,其中裝飾音顫音的多次運用,模仿出維吾族彈撥樂器的演奏風味。
  
  主題經過一次原樣反復後引申出新的強烈的音調,颳奏和強烈和弦音的演奏掀起了第一段的高潮,這一高潮樂句三小節,A-sol調式感更加明顯,下接的兩個對應樂句卻是力度輕柔的感情色彩很濃的抒情音調,在演奏手法上強調了古箏左手按滑音的運用,着意描繪女性昵昵細語的情態,這個引申發展部分分別由三、三、四小節的三個樂句組成,接着又出現變化了的“過門”、“過門”長度增為8小節,其中兩次句尾出現的輕柔琶音和弦,使人聯想到潺潺清流和歌舞者的倒影。“過門”的三次出現使第一段內部帶有一定的“循環”感。
  
  第一段的結構從整體上講較為規整,各旋律句逗清晰、氣息悠長、抒情性強,音樂形象也較統一、穩定,然而旋律調式調性的遊移、各樂句長度的參差不齊和段落高潮的佈局,以及高潮後強烈的形象對比,又使得段落整體的平衡包含着變化和樂思嚮前推進的動力。
  
  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間有三個節奏自由的過渡樂句,過渡樂句的材料來自第一段主題的第一樂句。
  
  第二段整段是由一個7小節的樂句變化發展而來,前三小節為級進音調構成,材料與第一段的主題及“過門”有着不明顯的派生關係,後四小節則以四度大跳為特徵,這一樂句的內部結構已具有較為生動和豐富的形象意義。樂句開頭即強調了“si”音,有意識地顯露樂句的風格特徵。這一樂句的原型及微變在第二段前半部分共出現三次,每次出現之後都緊跟着那個“過門”簡化而成的音階式音調。這是它們的第一次出現:
  
  ......(譜例)
  
  第二段的後半部分中單獨的、無對應的樂句被改變成對答式樂句的陳述,辦法是改變樂句主音終結音(sol)為主音上方二度音(la)終結而“製造”出一個上句,然後再奏出回到終結主音的下句,與此同時旋律結構、骨幹音位置也有所變化。接下去是第二段的高潮部分(也是全麯的高潮部分),右手的旋律擴展到高音區,長音搖指的同時左手在低音區連續“掃弦”,造成強烈的音響和熱烈的氣氛。高潮較為短小,隨着音區、音量的遞減,速度也在最後一句慢了下來,第三段的音樂在速度的轉折後從容進入。
  
  第三段的篇幅短小,它的位置和第二段銜接自然的節奏型,使人覺得它是第二段的依附部分,起着第二段高潮下落後的平衡作用,但它的新材料的陳述和結構上的相對完整,又有其獨立和並置的性質,所以還是可以把它看成是一個新的段落。這一段是由一個短小的樂節“#456555”的移位、引申而成。在演奏手法上使用了古箏傳統的“滑奏”和“勾搭”技法,再加上不時出現的相隔八度的對答句,表現了委婉細膩的語言聲韻之美。不久音區也漸漸下降,速度減慢,第三段在調式主音sol音上結束。
  
  最後的尾聲是由第一段主題音樂的第一句簡化成一小節,並兩次下行摸進而成(也正好綜合了第一段主題的頭尾音調),它與樂麯開頭遙相呼應,這種短小的、變化了的呼應,正是我國民間音樂中常見的、不同於歐洲再現原則的結構方式。
  
  以上是關於《伊犁河畔》的音樂風格及樂麯結構、旋律發展手法等方面的分析,下面將演奏的指法要點,速力度佈局等技術性內容分段提示如下,供教、學這首箏麯的老師和同學們參考:
  
  第一段慢板
  
  1.在認定這個慢速速度後,一定要把握住它,不要讓它忽快忽慢,從手鼓開始到第一段快結束時的“手鼓停”處,樂麯的速度幾乎是固定不變的。容易産生的毛病是在標有一個“f”的小高潮句時,往往會把速度加快起來,穩不住。
  
  2.“f”處的小高潮力度很大,每個音都有“>”記號,緊接着的呼應句卻是突然地弱下來,mp。請註意,這是突然弱,不是漸弱。不僅是音量弱,音色上也要與前面強烈的樂句作對比,辦法是右手觸弦點可略嚮左移,這時音色會柔和得多(包括以下的過渡句),音量和音色的強烈對比,這裏的音樂效果會相當豐富。還可以要做的是mp樂句共六次mi音的上滑音可以彈奏得略重一點,滑音的過程也可以稍慢一點。像是說話時在強調某一個重要的字,會産生很柔美的音韻趣味。
  
  第二段小快板
  
  1.這一段速度較快,但整段速度也是固定不變的,衹是到最後一句纔慢下來。
  
  2.前半段有許多突然的力度強弱對比,請註意強弱記號標座位置。後半段則有較多的漸弱記號,在這些“音階式”的樂句上如果沒有力度上的變化,音樂會很乏味的。
  
  3.此段幾乎全用雙音演奏,旋律音有時在上面,有時在下面,右手彈弦時應註意始終要把旋律音突出,稍重些彈。
  
  4.左手掃弦前的幾個樂句中,都有休止符,這些休止符都要求右手迅速捂住琴弦的餘音。
  
  第三段慢中板
  
  1.全段是對答式樂句,問句強奏,答句弱奏,並低一個八度作答,答句的右手觸弦點可略嚮左移。每個樂句有連接綫的地方都使用滑奏,這些滑奏可強調一些,猶如略有誇張的語言聲調。
  
  2.這一段有許多fa音,有時是本位fa有時是升fa,切不可混淆彈錯。無論是本位fa、升fa,左手應先按到位後,右手再彈弦。
  
  附帶提及:上海音樂學院王蔚灌製的唱片、盒帶中,《伊犁河畔》三個段落的速度都把握得非常好,力度變化也很自然,演奏傢的內心很有音樂。但樂麯中的許多本位fa和升fa音都混淆了,實際影響到調式音階的構成,進而影響到樂麯的新疆維吾爾族民族風格;再是右手觸弦位置變化較少,音色的剛柔變化稍嫌不夠。
  
  (作者:成公亮, 藝術中國)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