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 辛弃疾 Xin Qiji  宋代   (1140~1207)
清平樂·村居 Qingping yue Murai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The west point on the horizon where the sun _set_s the moon's reflection on a river Night walk Yellow sand Road
鷓鴣天·代人賦 Partridge days Fu generation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樓有懷 Tone of the south Teng Jingkou North-solid building Are pregnant
青玉案·元夕 Qing yuan Lantern Festival
祝英臺近·晚春 Lovers Near late spring
滿江紅 Azolla
水竜吟·登建康賞心亭 Shuilong yin Teng jian Kang delightful Pavilion
摸魚兒 Mo Yuer
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 Congratulate benedict Do Shigeyoshi 10 Younger brother
河瀆神 River profaneness
最高樓 top floor
太常引 Too often lead
南歌子 Southern Poems
摸魚兒 Mo Yuer
摸魚兒(觀潮上葉丞相) Mo yuer Tide Upper lobe prime minister
沁園春(帶湖新居將成) s poem with Lake New home Will become
沁園春(送趙江陵東歸,再用前韻) s poem sent Zhao Jiangling East return Resume Former rhyme
水竜吟(為韓南澗尚書甲辰歲壽) Shuilong yin To Korea Nanjian Shang shu Jiachen-year-old life
水竜吟(次年南澗用前韻為僕壽。僕與公生日相去一日,再和以壽南澗)
水竜吟(登建康賞心亭) Shuilong yin Teng jian Kang delightful Pavilion
滿江紅(賀王宣子産湖南寇) Azolla He Wangxuan Zi Hunan bandit
滿江紅(送湯朝美自便歸金壇) Azolla DPRK sent to Tom Suit oneself Return Jintan
滿江紅(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Azolla Li Zheng of Tixing delivery Shu
多首一頁
古詩 ancient style poetry
木蘭花慢(中秋飲酒將旦客謂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因用天問體賦)

辛弃疾


  可憐今夕月,嚮何處、去悠悠。
  是別有人間,那邊纔見,光影東頭。
  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
  飛鏡無根誰係,嫦娥不嫁誰留。
  
  謂洋海底問無由。
  恍惚使人愁。
  怕萬裏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
  蝦蟆故堪浴水,問雲何、玉兔解瀋浮。
  若道都齊無恙,雲何漸漸如鈎。

【賞析】   題前小序說,前人詩詞有賦月者而無送月者,本詞別開生面,從“送月”這一新的角度,探討了詞人朦朧猜想到的,月亮繞地球旋轉這一宇宙觀,是一首想象奇、構思新穎的送月詞。
  
    送月,怎麽送法呢?本詞與一般寫悲歡離合的詞不同,既不思鄉吊人,也不懷古傷今,而是把握黎明前剎那間的月景,仿照屈原《天問》的寫法,把有關月亮的神話傳說和比喻交織在一起,對月亮提出一係列的疑問。“可憐今夕月”,首句先對月亮贊美,“可憐”,可愛。以下便接連提出疑問,“嚮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纔見,光影東頭?”他先問,可愛的月亮降落到什麽遙遠的地方去了?繼而問,是不是另外還有一個人間,那裏的人們剛剛看到月亮從東方升起?詞人的大膽想象,與今天月亮繞地球轉的道理相近,表現了他的聰穎靈悟,也說明由於他對客觀自然觀察細緻,因此纔具有這種可貴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
  
    “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係?姮娥不嫁誰留?”“天外”古人以目力所及的天體之外為“天外”;“汗漫”,空闊無邊;“浩浩”,廣大的樣子;“姮娥”,嫦娥。在對月亮的出沒作了猜想之後,詞人又針對有關月亮的自然現象和神話傳說提出了一係列的疑問:是不是天外空空蕩蕩無涯無際,衹是一股大風把明月送走了?月亮無根懸在空中,是誰把它係住了?月宮的嫦娥不出嫁是誰把她留住了?這些問題對今天的人來說雖然不算問題,但就辛棄疾生活的時代來說,也衹有象他這樣想象豐富的人,才能提出這樣的問題。前兩問,問的是限於當時的科學水平,無法解釋的自然現象,後一問,說明詞人對有關月中嫦娥的神話故事發生了懷疑,這與李白的《把酒問月》中的“嫦娥孤寂與誰鄰”意境相近,兩位巨匠的想法可謂不謀而合。
  
    下片緊承上片,繼續對有關月亮的所有傳說,陳述了自己的想法,大膽地提出了疑問。“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這兩句是針對月亮的運行路綫說的。他說,有人認為月亮運行經過海底,卻又無從查問,這種說法讓人迷茫睏惑憂慮不解,以下便針對這種說法談了自己的想法和疑問。“怕萬裏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三句由“怕”字領起,是寫詞人的擔憂,如果月亮真的經過海底,他真擔心海中往來奔突的鯨魚,撞壞了月宮中的華美宮殿、亭臺樓閣。“蝦蟆故堪浴水,問雲何玉兔解沉浮?”“故”,本來;堪,能夠;“雲何”,為什麽?傳說中月亮上面還有蟾蜍和玉兔,他禁不住問,在月亮通過海底的時候,本來就會遊水的蛤蟆固然無妨,那玉兔不通水性,又怎麽辦呢?“若道都齊無恙,雲何漸漸如鈎?”結尾二句,更進一層,對月亮運行經過海底的說法提出問題。“無恙”是對上邊疑問的總結,是說如果月宮中的房子不被撞壞,玉兔也和蛤蟆一樣,順利渡過大海,沒有發生任何問題,那麽圓圓的月亮又為什麽漸漸地會變成“鈎”樣的月牙呢?這與“既能明似鏡,何用麯如鈎?”(駱賓王:《玩初月》)的發問相比,更為具體深刻。
  
    全詞一氣呵成,緊湊連貫,讀來勢同破竹。詞的視野廣阔,構思新穎,想象豐富,既有浪漫主義色彩,又包含生活邏輯,且有難能可貴的科學斷想,徹底打破前人詠月的陳規,道前人所未道,發前人所未發,其意義較那些對月傷懷的作品寄托深遠,其境界較那些單純描寫自然景物的詠物詞更高一籌。(王方俊)


編輯者: 白水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