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首一頁 |
【白話文】 古老的鳳凰臺曾有鳳凰翔集遨遊;
風去臺空唯有長江流水日日依舊。
東吳時代的宮苑雜草埋沒了幽徑;
晉代的名門望族也都成古墓荒丘。
高聳的三山有半截露出青天之外;
白鷺洲把秦淮河分割成二派支流。
衹因為那些浮去遮蔽光輝的白日;
登高不見長安城怎麽不使人發愁?
【注釋】 1、吳宮:三國時孫吳曾於金陵建都築宮。
2、晉代:指東晉,南渡後也建都於金陵。
3、衣冠:指當時名門世族。
4、成古丘:意謂這些人物今已剩下一堆古墓了。
5、三山:山名。在南京西南長江邊上。因三峰並列,南北相連,故名。
6、半落青天外:形容其遠,看不大清楚。
7、二水:一作"一水"。秦淮河流經南京後,西入長江,白鷺洲橫其間,乃分為二支。
8、白鷺洲:古代長江中沙洲,在南京水西門外,因多聚白鷺而得名。
9、浮雲蔽日:喻姦邪之障蔽賢良。
【賞析】 此詩始作於天寶三載,後來略有改動。
744年(天寶三載)詩人因被小人誣陷而被迫辭職離開長安,從此開始了長期的漫遊四方,正因為政治上的失意,李白纔藉景抒情為後人留下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傑作。,747年詩人遊到金陵(今南京)登上鳳凰臺,自然永恆的景物交織着詩人報國無人應憂傷空自來的傷感情,寫下了此詩。
本詩短短56個字,卻將寫景與抒情,社會與自然,歷史背景與現實狀況緊緊聯繫到了一起,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體。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高高的鳳凰臺上鳳凰還在飛翔,轉眼鳳凰飛去,臺上變空,衹有那綿綿不斷的江水還在不停地流着。
傳說在南宋年間有人見到有幾衹像孔雀的的大鳥在山間飛翔,羽毛色彩斑斕,嗓音悠揚,人們就稱之為“鳳凰”。於是築臺於山曰“鳳凰臺”,山曰“鳳凰山”。
開頭詩人就用一個傳說點名題目,使人一目瞭然。
“鳳去臺空”看似描寫自然現象,實是運用象徵手法,嚮人們展示着一幅“曾經六朝的奢侈豪華一去不復返”的畫面。“江自流”暗示着衹有這些大自然的景物還依然如故。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吳宮巍峨的宮殿如今已被花花草草所覆蓋,曾經晉朝的豪門貴族業已成為一撮黃土了。那些追求功名利祿以及權勢而勾心鬥角的名門豪強在歷史的長河裏終究衹是個過客而已。一時得勢終歸空,惟有此景依舊故。
按我個人理解詩人寫這兩句雖然是在對歷史變遷的感嘆,但更多的還是對自己通過應招入京做官僅一年就被誣陷而罷免的遭遇鳴不平,甚至可以說是一種自我安慰吧。當然這衹是我的一傢之言。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
三山被雲霧遮擋,朦朦朧朧模糊不清。白鷺洲橫臥在長江之上。
大傢都知道詩或者絶句一般都分為“起,承,轉,合”四部分。
轉句大多為為寫景,為下句“合”做鋪墊。當然此詩的這句也不例外。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總是因為漂泊的雲彩能遮蔽住太陽的光芒。遠遠的長安城這麽遠看也看不見,讓人發愁啊!
前面三句都可以看作是鋪墊,此句是本詩最高潮的部分,作者的感情以及對宮廷的黑暗暴露無遺。
唐玄宗當朝後前期勵精圖治纔有了盛極一時的開元盛世。
朝中賢人具多,張九齡這個被後年稱道的人任當時的宰相。
但後期玄宗迷戀荒淫生活,不理朝政。造成了賢人多被小人污衊“宮中無賢士,朝中無猛將”的局面。
分界點就是李林甫被玄宗任命為宰相,背棄了前期“任人為賢”的選拔標準。
“浮雲蔽如”也運用到了象徵手法,象徵着當時社會的黑暗。
“長安不見”是指詩人本人以及想他一樣被小人污衊而罷免或者流放的賢臣,再也不能為朝廷進言,為朝廷出謀劃策了。
此情此景怎一個“愁”字了得!
[鑒賞]
李白很少寫律詩,而《登金陵鳳凰臺》卻是唐代的律詩中膾炙人口的傑作。此詩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後所作,一說是作者天寶年間,被排擠離開長安,南遊金陵時所作。
開頭兩句寫鳳凰臺的傳說,十四字中連用了三個鳳字,卻不嫌重複,音節流轉明快,極其伏美。“鳳凰臺”在金陵鳳凰山上,相傳南朝劉宋永嘉年間有鳳凰集於此山,乃築臺,山和臺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時代,鳳凰是一種祥瑞。當年鳳凰來遊象徵着王朝的興盛;如今鳳去臺空,六朝的繁華也一去不復返了,衹有長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纔是永恆的存在!
三四句就“鳳去臺空”這一層意思進一步發揮。三國時的吳和後來的東晉都建都於金陵。詩人感慨萬分地說,吳國昔日繁華的宮廷已經荒蕪,東晉的一代風流人物也早已進入墳墓。那一時的烜赫,在歷史上留下了什麽有價值的東西呢!
詩人沒有讓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對歷史的憑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嚮大自然,投嚮那不盡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長江邊上,三峰並列,南北相連。陸遊《入蜀記》雲:“三山,自石頭及鳳凰山望之,杳杳有無中耳。及過其下,距金陵纔五十餘裏。”陸遊所說的“杳杳有無中”正好註釋“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隱半現、若隱若現的景象寫得恰到好處。“白鷺洲”,在金陵西長江中,把長江分割成兩道,所以說“一水中分白鷺洲”。這兩句詩氣象壯麗,對仗工整,是難得的佳句。
李白畢竟是關心現實的,他想看得更遠些,從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長安。但是,“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這兩句詩寄寓着深意。長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徵。陸賈《新語·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月也。”李白這兩句詩暗示皇帝被姦邪包圍,而自己報國無門,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見長安”暗點詩題的“登”字,觸境生愁,意寓言外,饒有餘味。相傳李白很欣賞崔顥《黃鶴樓》詩,欲擬之較勝負,乃作《登金陵鳳凰臺》詩。《苕溪漁隱叢話》、《唐詩紀事》都有類似的記載,或許可信。此詩與崔詩工力悉敵,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說:“格律氣勢,未易甲乙。”在用韻上,二詩都是意到其間,天然成韻。語言也流暢自然,不事雕飾,瀟灑清麗。作為登臨吊古之作,李詩更有自己的特點,它寫出了自己獨特的感受,把歷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詩人自己的感受,交織在一起,抒發了憂國傷時的懷抱,意旨尤為深遠。
(袁行霈)
【資料來源】 180_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