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 李群玉 Li Qunyu  唐代  
橫吹麯辭·驄馬(一曰驄馬驅) The music diction Cong ma First of Cong ma drive
相和歌辭·烏夜啼 In proper proportion Songs Wu Yeti
琴麯歌辭·升仙操
烏夜號
升仙操 Becoming immortal Cao
雨夜呈長官 Rainy night was prefect
小弟艎南遊近書來
贈方處士 Party gifts Department disabilities
秋怨 Autumn complain
感春 Feeling Spring
山中秋夕 in the mountains Qiu Xi
將遊羅浮登廣陵楞伽臺別羽客 Will tour Oval kumquat Do Taiwan Tang Guangling Lankavatara Taoist priest
盧溪道中 Lu Xi Road,
湖中古愁三首 Lake The middle ancient times (the chinese history,from the 3rd to 9th century) Melancholy 3
別狄佩(梁公玄孫,旅於南國) the South
古鏡
我思何所在 Cogito what locality
送蕭綰之桂林(時群玉遊豫章) Songxiaowanzhi Guilin (city) When the group Yu Yu tree or camphor tree
感興四首 Invigoration 4
將之吳越留別坐中文酒諸侶 To the Wu and Yue Give souvenir on parting _set_ Chinese Wine all companion
大雲池泛舟 Big Cloud Pond go boating
送友人之峽 Accompany friend The Gap
登宜春醉宿景星寺寄鄭判官兼簡空上人 ascend Yichun city Send King Sing Temple drunk Cheng Su Official And Jane empty Buddhist monk
江樓獨酌懷從叔
多首一頁
古詩 ancient style poetry
引水行
引水行

李群玉


  一條寒玉走秋泉,引出深蘿洞口煙。
  十裏暗流聲不斷,行人頭上過潺湲。

【賞析】   唐代詩歌題材豐富,內容廣阔,生動地反映出社會生活的千姿百態。但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鬥爭,卻很少得到反映。象李白的《秋浦歌》(爐火照天地)這種描繪壯美的勞動場景的詩作,竟如空𠔌足音。這是封建文人的時代局限和階級局限所造成的。正因為這樣,李群玉的這首《引水行》便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詩裏描寫的是竹筒引水,多見於南方山區。鑿通腔內竹節的長竹筒,節節相連,把泉水從高山洞口引到需要灌溉或飲用的地方,甚至直接通到人傢的水缸裏,丁鼕之聲不絶,形成南方山區特有的富於詩意的風光。
  
    一、二兩句寫竹筒引泉出洞。一條寒玉,是對引水竹筒的生動比喻。李賀曾用“削玉”形容新竹的光潔挺拔(見《昌𠔌北園新筍》),這裏用“寒玉”形容竹筒的碧緑光潔,可謂異麯同工。不說“碧玉”而說“寒玉”,是為了與“秋泉”相應,以突出引水的竹筒給人帶來的清然泠然的感受。寒玉秋泉,益見水之清洌,也益見竹之光潔。玉是固體,泉卻是流動的,“寒玉走秋泉”,仿佛不可能。但正是這樣,纔促使讀者去尋求其中奧秘。原來這條“寒玉”竟是中空貫通的。泉行筒中,是看不見的,衹能自聽覺得之。所以“寒玉走秋泉”的比喻本身,就藴含着詩人發現竹筒引水奧秘的欣喜之情。
  
    “引出深蘿洞口煙。”這句是說泉水被竹筒從幽深的泉洞中引出。泉洞外面,常有藤蘿一類植物纏繞蔓生;洞口附近,常蒙着一層煙霧似的水汽。“深蘿洞口煙”描繪的正是這種景色。按通常順序,應先寫深蘿泉洞,再寫竹筒流泉,現在倒過來寫,是由於詩人先發現竹筒流泉,其聲淙淙,然後纔按跡循蹤,發現它來自幽深的岩洞。這樣寫不但符合觀察事物的過程,而且能將最吸引人的新鮮景物先描繪出來,收到先聲奪人的藝術效果。
  
    “十裏暗流聲不斷,行人頭上過潺湲。”竹筒引水,一般都是順着山勢,沿着山路,由高而低,蜿蜒而下。詩人的行程和竹筒的走嚮一樣,都是由山上嚮山下,所以多數情況下都和連綿不斷的竹筒相伴而行,故說“十裏暗流聲不斷”。有時山路折入兩山峽𠔌之間,而渡槽則凌空跨越,這就成了“行人頭上過潺湲”。詩不是說明文,花費很大氣力去說明某一事物,即使再精確,也不見得有感人的藝術力量。這兩句詩對竹筒沿山蜿蜒而下的描寫是精確的,但它决不單純是一種客觀的不動感情的說明,而是充滿詩的情趣的生動描寫。關鍵就在於它寫出了山行者和引水竹筒之間親切的關係。十裏山行,竹筒蜿蜒,泉流不斷,似是有意與行人相伴。行人在寂寥的深山中趕路,邂逅如此良伴,該會平添多少興味!“十裏暗流聲不斷”,不衹是寫竹筒流泉,而且寫出了詩人在十裏山行途中時時側耳傾聽竹筒流泉的琤琤清韻的情景;“行人頭上過潺湲”,更生動地抒寫了詩人耳聞目接之際那種新奇、喜悅的感受。
  
    竹筒引水,是古代勞動人民巧紗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生動事例,改造自然的同時也為自然增添了新的景色,新的美。而這種景色本身,又是自然與人工的不露痕跡的和諧結合。它本就富於詩意,富於清新樸素的美感。但勞動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創造出來的這種美的事物,能為文人所發現、欣賞並加以生動表現的卻不多。僅此一端,也足以使我們珍視這首《引水行》了。
  
    (劉學鍇)

【資料來源】 570_38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