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首一頁 |
【賞析】 相傳秦始皇時,範杞良被迫去築長城,其妻孟薑女為了尋夫,歷盡艱辛苦難。本麯根據七百多年前形成的,流傳最廣、影響最深的,歌唱孟薑女的小麯改編而成;四段分別為春、夏、秋、鼕,音調悲涼凄婉,真摯感人。
[孟薑女哭長城]
相傳在秦朝的時候,有一戶姓孟的人傢,種了一棵瓜,瓜秧順着墻爬到姜家結了瓜。瓜熟了,一瓜跨兩院得分啊!打開一看,裏面有個又白又胖的小姑娘,於是就給她起了個名字叫孟薑女。孟薑女長大成人,方圓十裏、八裏的老鄉親,誰都知道她是個人好、活好、聰明伶俐,又能彈琴、作詩、寫文章的好閨女。老倆口更是把她當成掌上明珠。
這時候,秦始皇開始到處抓伕修長城。有一個叫範喜良的公子,是個書生,嚇得從傢裏跑了出來。他跑得口幹舌燥,剛想歇腳,找點水喝,忽聽見一陣人喊馬叫和咚咚的亂跑聲。原來這裏也正在抓人哩!他來不及跑了,就跳過了旁邊一堵垣墻。原來這垣墻裏是孟傢的後花園。這功夫,恰巧趕上孟薑女跟着丫環出來逛花園。孟薑女冷不丁地看見絲瓜架下藏着一個人,她和丫環剛喊,範喜良就趕忙鑽了出來,上前打躬施禮哀告說:“小姐,小姐,別喊,別喊,我是逃難的,快救我一命吧!”
孟薑女一看,“範喜良是個白麵書生模樣,長得挺俊秀,就和丫環回去報告員外去了。老員外在後花園盤問範喜良的家乡住處,姓甚名誰,何以跳墻入院。範喜良一五一十地作了口答。員外見他挺老實,知書達禮、就答應把他暫時藏在傢中。 範喜良在孟傢藏了些日子,老倆口見他一表人材,舉止大方,就商量着招他為婿。跟女兒一商量,女兒也同意。給範喜良一提,范公子也樂意,這門親事就這樣定了。
那年月,兵慌馬亂,三天兩頭抓民要夫,定了的親事,誰傢也不總撂着。老倆口一商量,擇了個吉日良辰,請來了親戚朋友。擺了兩桌酒席,歡歡喜喜地鬧了一天,倆人就拜堂成親了。常言說:“人有旦夕禍福,天有不測風雲”。小倆口成親還不到三天,突然闖來了一夥衙役,沒容分說,就生拉硬扯地把范公子給抓走了!
這一去明明是兇多吉少,孟薑女成天哭啊,盼啊!可是眼巴巴地盼了一年,不光人沒有盼到,信兒也沒有盼來。盂薑女實實地放心不下,就一連幾夜為丈夫趕做寒衣,要親自去長城尋找丈夫。她爹媽看她那執拗的樣子,攔也攔不住,就答應了。孟薑女打整了行裝,辭別了二老,踏上了行程,孟薑女一直奔正北走,穿過一道道的山、越過一道道的水。
孟薑女打整了行裝,辭別了二老,踏上了尋失的行程。餓了,啃口涼餑餑;渴了,喝口涼水;纍了,坐在路邊歇歇腳兒。有一天,她問一位打柴的白發老伯伯:“這兒離長城還有多遠?”老伯伯說:“在很遠很遠的地方是幽州,長城還在幽州的北面。”孟薑女心想:“就是長城遠在天邊,我也要走到天邊找我的丈夫!”
孟薑女颳着鳳也走,下着雨也走。一天,她走到了一個前不着村、後不着店的荒郊野外,天也黑了,人也乏了,就奔破廟去了。破廟挺大,衹有半人深的荒草和齜牙咧嘴的神像。她孤零零的一個年輕女子,伯得不得了。可是她也顧不上這些了,找了個旮旯就睡了。夜裏她夢見了正在桌前跟着丈夫學書,忽聽一陣砸門聲,闖進來一幫抓人的衙役。她一下驚醒了,原來是鳳吹得破廟的門窗在響。她嘆了口氣,看看天色將明,又背起包裹上路了。
一天,她走得精疲力盡,又覺得渾身發冷。她剛想歇歇腳兒,咕咚一下子就昏倒了。她蘇醒過來,纔發覺自己是躺在老鄉傢的熱炕頭上。房東大娘給她擀湯下面,沏紅糖薑水,她千恩萬謝,感激不盡。她出了點汗,覺得身子輕了一點,就掙紮着起來繼續趕路。房東大娘含着淚花拉着她說:“您大嫂,我知道您找丈夫心切,可您身上熱得象火炭一樣,我能忍心讓您走嗎!您大嫂,您再看看您那腳,都成了血疙瘩了,哪還是腳呀!”孟薑女一看自己的腳,可不是成了血疙瘩了。她在老大娘傢又住了兩天,病沒好利索就又動身了。老大娘一邊掉淚,一邊嘴裏念道:“這是多好的媳婦呀!老天爺呀,你行行好,讓天下的夫妻團聚吧!”孟薑女終於到了修長城的地方。她打問修長城的民工:您知道範喜良在哪裏嗎?打問一個,人傢說不知道。再打問一個,人傢搖搖頭,她不知打嚮了多少人;纔打聽到了鄰村修長城的民工。鄰村的民工熱情地領着她找和範喜良一塊修長城的民工。
孟薑女問:“各位大哥,你們是和範喜良一塊修長城的嗎?”
大夥說:“是!”
“範喜良呢”大夥你瞅瞅我,我瞅瞅你。含着淚花誰也不吭聲。盂薑女一見這情景,嗡的一聲,頭髮根一乍。她瞪大眼睛急追問:“俺丈夫範喜良呢?”大夥見瞞不過,吞吞吐吐地說:“範喜良上個月就——就——纍纍-纍餓而死了!”
“屍首呢?”
“大夥說:“死的人太多,埋不過來,監工的都叫填到長城裏頭了!”
大夥話音未落,孟薑女手拍着長城,就失聲痛哭起來。她哭哇,哭哇。衹哭得成千上萬的民工,個個低頭掉淚,衹哭得日月無光,天昏地暗,衹哭得秋風悲號,海水揚波。正哭,忽然“嘩啦啦”一聲巨響,長城象天崩地裂似地一下倒塌了一大段,露出了一堆堆人骨頭。那麽多的自骨,哪一個是自己的丈夫呢?她忽地記起了小時聽母親講過的故事:親人的骨頭能滲進親人的鮮血。她咬破中指,滴血認屍。她又仔細辨認破爛的衣扣,認出了丈夫的屍骨。盂薑女守着丈關的屍骨,哭得死去活。
正哭着,秦始皇帶着大隊人馬,巡察邊墻,從這裏路過。
秦始皇聽說孟薑女哭倒了城墻,立刻火冒三丈,暴跳如雷。他率領三軍來到角山之下,要親自處置孟薑女。可是他一見孟薑女年輕漂亮,眉清目秀,如花似玉,就要霸占孟薑女。孟薑女哪裏肯依呢!秦始皇派了幾個老婆婆去勸說,又派中書令趙高帶着鳳冠霞帔去勸說,蓋薑女死也不從。最後,秦始皇親自出面。孟薑女一見秦始皇,恨不得一頭撞死在這個無道的暴君面。但她轉念一想,丈夫的怨仇未報,黎民的怨仇沒伸,怎能白白地死去呢!她強忍着憤怒聽秦始皇鬍言亂語。秦始皇見她不吭聲,以為她是願意了,就更加眉飛色舞地說上勁了:“你開口吧!衹要依從了我,你要什麽我給你什麽,金山銀山都行!”
孟薑女說:“金山銀山我不要,要我依從,衹要你答應三件事!”
秦始皇說:“慢說三件,就是三十件也依你。你說,這頭一件!”
孟薑女說:“頭一件,得給我丈夫立碑、修墳,用檀木棺槨裝。”
秦始皇一聽說:“好說,好說,應你這一件。快說第二件!”
“這第二件,要你給我丈夫披麻戴孝,打幡抱罐,跟在靈車後面,率領着文武百官哭着送葬。” 、
秦始皇一聽,這怎麽能行!我堂堂一個皇帝,豈能給一個小民送葬呀!“這件不行,你說第三件吧!”
盂薑女說:“第二件不行,就沒有第三件!”
秦始皇一看這架式,不答應吧,眼看着到嘴的肥肉摸不着吃;答應吧,豈不讓天下的人恥笑。又一想:管它恥笑不恥笑,再說誰敢恥笑我,就宰了他。想到這兒他說:“好!我答應你第二 件。快說第三件吧!”
孟薑女說:“第三件,我要逛三天大海。”
秦始皇說:“這個容易!好,這三件都依你!”
秦始皇立刻派人給範喜良立碑、修墳,採購棺槨,準備孝服和招魄的白幡。出殯那天,範喜良的靈車在前,秦始皇緊跟在後,披着麻,戴着孝,真當了孝子了。趕到發喪完了,孟薑女跟秦始皇說:“咱們遊海去吧,遊完好成親。”秦始皇可真樂壞了。正美得不知如何是好,忽聽“撲通”一聲,孟薑女縱身跳海了!
秦始皇一見急了:“决,快,趕快給我下海打撈。”
打撈的人剛一下海,大海就嘩——嘩——地掀起了滔天大浪。打撈的人見勢不妙,急忙上船。這大浪怎麽來得這麽巧呢?,原來,竜王爺和竜女都同情孟薑女,一見她跳海, 就趕緊把她接到竜宮。隨後,命令蝦兵蟹將,掀起了狂風巨浪。秦始皇幸虧逃得快,要不就被捲到大海裏去了。
[“孟薑女哭長城”的故事原型——杞梁妻哭夫]
“孟薑女哭長城”是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可謂是傢喻戶曉,婦孺皆知。勞動人民藉這個傳說,控訴了慘無人道、摧殘家庭幸福的封建暴政,歌頌了堅貞不渝、感天動地的愛情。人們在認識這個傳說的時候,往往受故事內容的影響,認為這個傳說發生在秦始皇時期,地點是在秦朝長城一帶等等,孰不知這個傳說是由一段史實加工演變而成的,它的原型就在我們山東淄博臨淄,來源於杞梁妻的故事。
從訓詁學和文獻學角度看,孟薑女並不姓孟,“孟”為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大的意思;“薑”纔是其姓氏。“孟薑女”實際的意思是“姜家的大女兒”;而且,孟薑女不是單指一個人,而是一類人的通稱。據《毛傳》:“孟薑,齊之長女。”陳奐傳疏:“孟薑,世族之妻”等文獻記載,先秦時期,“孟薑”一般稱齊國國君之長女,亦通指世族婦女。也就是說,當時很多齊國公室的貴族婦女,都可稱“孟薑”。此點除文獻證據外,有文物桓子孟薑壺為證(此壺為春秋時期齊莊公薑光的大女兒薑蕾和丈夫田桓子無宇共鑄,以悼念田桓子無宇的父親田須無)。
這裏的孟薑,指的是齊國大夫杞梁(名殖)之妻。杞梁妻的故事最早記載在信史《左傳·襄公二十三年》:齊侯(莊公)還自晉,不入。遂襲莒,門於且於,傷服而退。明日,將復戰,期於壽舒。明日,先遇莒子蒲侯氏。莒子重賂之,使無死,曰:‘請有盟’。華周對曰:‘貪貨棄命,亦君所惡也,昏而受命,日未中而棄之,何以事君?’莒子親鼓之,從而伐之獲杞梁。莒人行成。齊侯歸,遇杞梁之妻於郊,使吊之,辭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於罪,優有先人之敝廬在,下妾不得與郊吊,齊侯吊諸其室”。意思是周靈王二十二年(齊莊公四年,前550年)秋,齊莊公薑光伐衛、晉,一度奪取了衛國都城朝歌(今河南省淇縣)。前549年,齊莊公從朝歌回師,沒有返回齊都臨淄,便突襲莒國(今山東莒縣)。在襲莒的戰鬥中,齊國將領杞梁、華周英勇戰死,為國捐軀。後來齊、莒講和罷戰,齊人載杞梁屍回臨淄。杞梁妻哭迎丈夫的靈柩於郊外的道路。齊莊公派人吊唁。杞梁妻認為自己的丈夫有功於國,齊莊公派人在郊外吊唁,既缺乏誠意,又倉促草率,對烈士不夠尊重,便回絶了齊莊公的郊外吊唁。後來,齊莊公親自到杞梁傢中吊唁,並把杞梁安葬在齊都郊外(據《山東通志》載:“杞梁墓在臨淄縣東三裏,齊莊公襲莒杞梁死焉,其妻迎柩而哭,事見《檀弓》”。1921年《臨淄縣志》載:“杞梁墓,在縣東三裏郎傢莊東,高僅數尺”。現杞梁墓,在臨淄區齊都鎮郎傢村東約600米處,其封土於1967年因整地夷平,現遺址尚存。因在村東,村民都叫“東塚子”)。應該說,這段故事明文記載在《左傳》中,是真人實事。雖無後來“哭夫”、“城崩”、“投水”等情節,主要是表現杞梁妻大義凜然的剛烈性格,但其反對戰爭、熱愛丈夫的主體框架已隱隱顯現。
“哭夫”情節的增加,是在《禮記·檀弓》裏曾子的話。曾子說 “杞梁死焉,其妻迎其柩於路,而哭之哀”。這裏第一次出現了“哭”。到了戰國時期的《孟子》,又引淳於髡的話說““華周(與杞梁並肩作戰重傷後死)、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 後來的《韓詩外傳》也引淳於髡的話說:“杞梁之妻悲哭而人稱詠。”這樣,就使《左傳》中的史實“杞梁妻拒齊莊公郊外吊唁”變成了“杞梁妻哭夫”,“善哭”,故事的重心發生偏移,突出了其哭的凄怨感人。從《古詩十九首·西北有高樓》:“上有弦歌聲,音響一何悲?誰能為此麯?無乃杞梁妻。”中我們可以看出,杞梁妻在當時人們的心目中已成了哭的典型。
“崩城”情節的增加,是在西漢劉嚮的《說苑·善說篇》:“昔華周、杞梁戰而死,其妻悲之,嚮城而哭,隅為之崩,城為之阨。”這裏說杞梁妻哭得城都為之“崩”、“阨”了。在《列女傳》中,又平添了“投淄水”的情節:“乃枕其夫屍於城下而哭之,內誠感人,道路過者莫不為之揮涕。十日城為之崩。既葬,曰:‘我何歸矣?……亦死而已,遂赴淄水而死。”這樣,到西漢時,杞梁妻的故事初具規模,哭夫、崩城、投水已成係列。
到了東漢,王充的《論衡》、邯鄲淳的《曹娥碑》進一步演義,說杞梁妻哭崩的是杞城,並且哭崩了五丈。西晉時期崔豹的《古今註》繼續誇大,說整個杞城“感之而頽”。到西晉時,杞梁妻的故事已經走出了史實的範圍,演變成“三分實七分虛”的文學作品了。
如果說從春秋到西晉,杞梁妻的故事還是在史實的基礎上添枝加葉的話,那麽,到了唐代,杞梁妻哭夫的故事已完全擺脫了原型。唐朝人把故事發生的時間推進了三百多年,又用移花接木的手法,由齊國臨淄城移植到了秦始皇時代的秦長城;由杞梁、勇士、戰死演化成了杞良、役夫、打死;杞梁妻也變成了有姓有名的孟仲姿。唐玄宗天寶六年(公元747年)類書《琱玉集》引《同賢記》材料所記,大意為:“杞良,在秦始皇時築長城,逃走,入孟超後園。超女仲姿浴於池中,見杞梁驚而喚之,答說:“我叫杞良,燕國人,服役築長城,因不堪其苦而逃此。”仲姿說:“女人之體,不可視,君視我體,即為君妻。”告其父母,遂結為夫妻。杞良俄而被追埔、打死,築入城墻。仲姿尋夫,哭倒長城而認夫屍。”唐末詩僧貫休所作樂府,仍以杞梁妻為題名,詩中寫道:“秦之無道分四海枯,築長城兮遮北鬍。築人築土一萬裏,杞梁貞婦啼嗚嗚”。而在唐寫本《文選集註》殘捲中,故事雖與《同賢記》所載大致相同,不同的是女主人公則成了孟姿,更靠近了“孟薑女”。更有甚者,如唐李白詩《東海有勇婦篇》寫道:“梁山感杞妻,慟哭為之傾。金石忽暫開,都由激深情。”這裏通過詩人的想象,杞梁的梁成了梁山,說杞妻不但哭倒了城,而且哭崩了山,真是驚天地而泣鬼神了。
孟薑的名字在文學作品中出現,最早是唐末宋初敦煌石室捲子的《搗練子》一詞中。“孟薑女”一詞的産生,據民俗專傢鐘敬文先生推斷,可能是由於當時作詞的民俗詩人,因為遷就詞調的三字句(孟薑女——杞梁妻,音韻相近),而把‘女’字硬加在‘孟薑’名下的結果;而杞梁、杞良、範喜良、萬喜良的名字,也以同樣的緣由演變而來。
到了明代,明政府為了防止瓦剌入侵,大修長城,招致民怨沸騰。老百姓為了發泄對封建統治者的不滿,又改杞梁妻為“孟薑女”,改杞梁為“萬喜梁”(或範喜梁),加了諸如招親、夫妻恩愛、千裏送寒衣等情節,創造出全新的“孟薑女哭長城”傳說。明中葉以後,從南方到齊長城而山海關,都修建了孟薑女祠(現在秦皇島的孟薑女祠,香火依然很盛)。明代著名文學家馮夢竜所著的《東周列國志》中對以前的傳說進行了係統整理和進一步的藝術加工,在六十四回“麯沃城欒盈滅族,且於門杞梁死戰”中,對杞梁、華周死於莒;杞梁之妻哭夫的故事描寫的更加細緻具體,並說“後世傳秦人範杞梁差築長城而死,其妻孟薑女送寒衣至城下,聞夫死痛哭,城為之崩。蓋即齊將杞梁之事,而誤傳之耳。”
如前所述,杞梁墓既然在臨淄齊故城南墻外郎傢莊東,那麽孟薑女哭夫的主要地點也應在此處。所以“孟薑女哭長城”的原型地為臨淄當確鑿無疑。至於淄博博山、淄川;濟南長清以及齊長城沿綫的“孟薑女哭長城”遺跡,筆者認為與史實雖有出入,但也沒離大的齊國範圍,也有可能,也說的過去,均屬發生在臨淄的這段史實的衍生品。
從開始的杞梁妻故事到最後的孟薑女傳說,其間有兩千餘年。一個故事能長時間為人民群衆所喜愛,並不斷的被改造、加工,並不是偶然的。其主要原因是因為這個故事代表了整個人類的共同願望,抒發了勞動人民最真實的心聲。那就是:嚮往和平,追求穩定,渴望家庭生活的幸福和安寧。
(藝術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