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首一頁 |
【賞析】 這是一首富有禪意與禪趣的風景詩。古代禪詩常常將清靜本心的人生旨趣化為一種孤寂空閘、適意淡泊的詩境。詩歌選取“晚鐘”、“暮雪”作為描寫金竜禪寺的意象背景,從聽覺與視覺的感官交錯上營造孤寂空朦的禪境之美。“晚鐘”幽幽,漸歸寂靜,如同“遊客下山的小路”,把人們從現實此在帶嚮了一無挂礙的空寂閑的悠遠意境。禪本是靜慮、止觀的意思,強調心靈參悟,追求心空的境界。在詩人的想像中,若是暮雪滿山,定會有一隻灰蟬驚起,把山中燈火“一盞盞地點燃”,其實,點燃的正是人們心中知佛的明燈;。天上人間,萬象大地與心靈世界幻化為一,“我心即佛”,“我心即山林大地”,自然、人與佛融而為一,虛廓心靈,超然世外,這是詩境,更是人生之化境。詩歌的跳脫感悟的禪思特徵與西方現代主義的非邏輯的詩性思維與體驗性表現方式有着暗合之處,詩人作了巧妙的溝通。 (王澤竜)
[鑒賞]
這首詩的意象使用了通感,諧音、聯想的機巧,寥寥數語,以“隱”為“顯”,頗得“少即多”的旨趣。可與古典詩歌之幽靜“隱”趣相比,體會現代詩“隱”中的詼諧感和熱情。 (陳超)
[鑒賞]
《金竜禪寺》是洛夫的一首短詩名作,可以看成是東方意象主義的一次優美演出。作者深層次的生命體驗,簡約而幹淨地藴藏在詩中意象的精心聯結中。第1詩節中“晚鐘是……”和“……一路嚼……”於修辭上的精當,曾獲得如潮的贊美;第2詩節中在降雪背景下用灰蟬(蟬於禪同音且形似)去“點燃”燈火,也讓不少的人驚豔莫名。人們喜歡的是它的雋永、幹淨,也喜歡它將詩引導到生命和心靈的隱約熱度上去——也許,這就是洛夫先生理解的別具一格的禪! (象年)
[鑒賞]
這是一首精妙的現代禪詩。它註重將現代主義的技巧——意象的變形和錯位、通感和拼接等——融入東方趣味的古典禪境。具體來說,詩中運用了時空置換——晚鐘敲響時遊客下上,時間化的悠揚鐘聲與空間化的蜿蜒“小路”對接;動靜移位——植物沿着雪白的臺階以其羊齒嚼了下去,靜態的“羊齒植物”與動態的“遊人”相互錯位疊合;感覺幻象——奇特的遐想打通了聽覺和視覺,産生了類似電影蒙太奇的藝術效果。人與自然化合了。最後,在驀然回首的剎那,傳達出了一種生命的頓悟和瞬間生成的心境。總之,通過對現代主義詩歌技巧嫻熟運用,把黃昏時分遊客下山這一平凡至極的普通景象,營造出一個充滿禪趣的耐人尋味的空靈境界。(楊四平)
[鑒賞]
有“現代禪詩”之稱的《金竜禪寺》屬於洛夫風格轉變之後的輕靈淡遠之作。整首詩從表面上看雖意象單純,不過,反復品讀便會感覺到隱含於其中的空靈意境。“晚鐘”與“下山的小路”,“羊齒植物”與“白色的石階”分別通過時間和顔色作為內在的聯繫,並以動詞“是”、“嚼”的通感手法,將別離的遊客情態躍然紙上。“如果此處降雪”獨立成段,既在顔色上再度呼應前文,但更重要的是為這幅寧靜的畫面加上“偶然的靈動”。末節的“灰蟬”與“燈火”既是遊客晚歸的一種繼續,同時,也與開始構成了一種時間上的必然。整首詩,動靜結合,好似一幅素雅的圖畫,而如果這時再重新體味題目《金竜禪寺》,便自然會讓人想到“禪境”的空曠。
教學側重點:應當聯繫作者詩風的內在轉變,動靜結合,通感手法的作用進行講讀;其中,時間上的必然聯繫,與降雪的偶然性都是突出“禪境”的包容空曠的重要途徑;也不妨與王維的《山居秋暝》進行對比閱讀,可能會效果更佳。 (張立群)
[解析]
這首短短11行的小詩(有人稱之為“現代禪詩”),為什麽會引起那麽多讀者的喜愛和關註呢?在一定程度上,詩人自己的一段話對我們理解這首詩很有啓示:“最令我自己不解的是,有時我會在極偶然的情況下,任意揮灑出一些‘無心插柳’的作品;這就是說,這些詩往往是我自己不以為然,而大多讀者卻給以出乎意外高的評價,《獨飲十五行》《金竜禪寺》《有鳥飛過》,以及《裸奔》等即是如此。”(《我的詩觀與詩法》)詩人進一步解釋:“這些詩通常是未經苦思,遽爾成篇,好像它們早就隱伏在一不自覺的暗處,呼之即出。詩貴創造,而創造當以自然為佳。所謂‘自然’,大致就是像一株樹似地任其從土壤中長出,因而宇宙的秩序,自然的韻緻,生命的情采也就都在其中了。”
在洛夫看來,詩和禪是相通的,“詩和禪都是一種神秘經驗,但卻可以從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體驗到。我對禪的理解是:從生活中體驗到空無,又從空無中體驗到活潑的生機。詩與禪都在虛虛實實之間……”
在平常和紛繁的生活中體驗一種與世界對稱的神秘或哲思、詩意,一直是古典詩人或一些現代詩人所樂此不疲的追求。這首《金竜禪寺》,從一種隱喻的層面上揭示了一種無處不在而又極少被人參透的神秘與“自然的韻緻”。寺廟,詩歌,在本源上具有相當的一致性。寺廟,這是遠離人間俗常煙火而又為俗世衆生所祈盼的神秘處所,衆生往往對之懷有一種深深的敬畏。而詩,從造字上看,從言,從寺,寺亦聲。詩,是面對廟宇的一種與日常相區別的神秘而神聖的言說方式。而詩人洛夫的這首寫金竜禪寺的詩正切合了這種不無神秘的詩歌與寺廟的本源上的巧合。
“晚鐘”、“小路”、“羊齒植物”、“白色的石階”,構成了第一小節的主體意象。在暮昏時分,遊客沿着石階鋪成的小路下山,鐘聲悠揚……山路彎彎……而“遊客”(一定程度上是詩人心靈世界的投影,但詩人沒有用“我”的主體方式呈現,這使詩意的呈現更為客觀,自然,節制;而這種客觀,自然和節制又衍生出更深的韻昧和情緻),這些註定要下山的群體,其歸宿衹有一個——融入和復歸“山中的燈火”,也即常態的生活。而人,個體的負纍種種,如責任、道德、情感等等,而個體的空白,或曰一種心情和靈魂的淘洗,正是由這些“晚鐘”、“小路”、“羊齒植物”、“白色的石階”構成的,而“咀嚼”正十分恰當地說出了一種留戀和不捨。對這些事物的留戀在“遊客”或詩人自身看來,又是短暫的,註定要消失的,因為,這都設定在一個晚鐘敲響的黃昏時候,隨着黑暗的無限膨脹,這些留戀之物衹能成為一種記憶。
第二節更帶有詩人主觀的一種想象,也是一個轉折。“如果……”,詩的完成由此而展開。“降雪”、“灰蟬”、“山中”、“燈火”是主體意象。第一節詩人所展示的對寺廟和“晚鐘”、“小路”、“羊齒植物”、“白色的石階”的留戀之情詩人似乎嫌它不深。詩人又在另一個空間將其無限延伸和豐富。這是一種靈魂的打磨和照亮……如果一場紛紛揚揚的大雪,從空中靜靜地翻捲下來。那麽山中一盞盞點燃的燈火,卻在另一種嚮度上使雪的背景增添了一些暖色。而那衹“驚起的灰蟬”我更情願把它視為詩人本身。在詩中,“雪”和寺的意象是相互打開的,都是神秘之物的具體表達。而正是這衹蟬(“禪”),將“雪”(禪寺,神秘之物)和“燈火”(常世的溫暖)關聯起來,將二者打通。
這首小詩的可貴之處,或者說引起讀者廣泛共鳴的原因,就是詩人並沒有落入古典詩人在自然和意境中的單純留戀,詩人在對神秘和神聖之物表現出敬畏和流連的同時,也對人個體必須承擔的常態生活表露出“溫暖的致敬”。一首好詩,一首重要的詩,應該是具有包容力的詩。而這首《金竜禪寺》就是這樣一首好詩。 (霍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