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 辛弃疾 Xin Qiji  宋代   (1140~1207)
清平樂·村居 Qingping yue Murai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The west point on the horizon where the sun _set_s the moon's reflection on a river Night walk Yellow sand Road
鷓鴣天·代人賦 Partridge days Fu generation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樓有懷 Tone of the south Teng Jingkou North-solid building Are pregnant
青玉案·元夕 Qing yuan Lantern Festival
祝英臺近·晚春 Lovers Near late spring
滿江紅 Azolla
水竜吟·登建康賞心亭 Shuilong yin Teng jian Kang delightful Pavilion
摸魚兒 Mo Yuer
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 Congratulate benedict Do Shigeyoshi 10 Younger brother
河瀆神 River profaneness
最高樓 top floor
太常引 Too often lead
南歌子 Southern Poems
摸魚兒 Mo Yuer
摸魚兒(觀潮上葉丞相) Mo yuer Tide Upper lobe prime minister
沁園春(帶湖新居將成) s poem with Lake New home Will become
沁園春(送趙江陵東歸,再用前韻) s poem sent Zhao Jiangling East return Resume Former rhyme
水竜吟(為韓南澗尚書甲辰歲壽) Shuilong yin To Korea Nanjian Shang shu Jiachen-year-old life
水竜吟(次年南澗用前韻為僕壽。僕與公生日相去一日,再和以壽南澗)
水竜吟(登建康賞心亭) Shuilong yin Teng jian Kang delightful Pavilion
滿江紅(賀王宣子産湖南寇) Azolla He Wangxuan Zi Hunan bandit
滿江紅(送湯朝美自便歸金壇) Azolla DPRK sent to Tom Suit oneself Return Jintan
滿江紅(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Azolla Li Zheng of Tixing delivery Shu
多首一頁
滿江紅 Azolla
滿江紅
      ——稼軒居士花下與鄭使群恂別醉賦,侍者飛卿奉命書

辛弃疾


  莫折荼蘼,且留取、一分春色。
  還記得:青梅如豆,共伊同摘。
  少日對花渾醉夢,而今醒眼看風月。
  恨牡丹、笑我倚東風,頭如雪。
  
  榆莢陣,菖蒲葉。
  時節換,繁華歇。
  算怎禁風雨,怎禁鵜鴂。
  老冉冉兮花共柳,是棲棲者蜂和蝶。
  也不因、春去有閑愁,因離別。

【注釋】 另一個版本,差別很大:
折盡荼蘼,尚留得、一分春色。
還記取、青梅如彈,共伊同摘。
少日對花昏醉夢,而今醒眼看風月。
恨牡丹、笑我倚東風,形如雪。

人漸遠,君休說。
榆莢陣,菖蒲葉。
算不因風雨,衹因鶗鴂。
老冉冉兮花共柳,是棲棲者蜂和蝶。
也不因、春去有閑愁,因離別。

【賞析】   辛棄疾先作了一首《水調歌頭·送厚卿赴衡州》,這首《滿江紅》是此後作的,所以題目是《餞鄭衡州厚卿席上再賦》。
  
    鄭厚卿將赴衡州做官,在餞行的酒席上連作兩首詞送他,要做到各有特點,互不雷同,是相當睏難的。辛棄疾卻似乎毫不費力地剋服了這些睏難,因而兩首詞都經得起時間考驗,流傳至今。
  
    先看《水調歌頭》:
  
    寒食不小住,千騎擁春衫。衡陽石鼓城下,記我舊停驂。襟以瀟湘桂嶺,帶以洞庭春草,紫蓋屹西南。文字起騷雅,刀劍化耕蠶。看使君,於此事,定不凡。奮髯抵幾堂上,尊俎自高談。莫信君門萬裏,但使民歌五袴,歸詔鳳凰啣。君去我誰飲,明月影成三
  
    這首詞先寫衡州形勝;然後期望鄭厚卿到達衡州之後振興文化,發展農桑,富民益國,大展經綸;直至結尾,纔稍露惜別之意。雄詞健句,絡繹筆端,一氣舒捲,波瀾壯闊,不失辛詞豪放風格的本色。
  
    有這麽一首好詞送行,已經夠朋友了。還要“再賦”一首《滿江紅》,又有什麽必要呢?
  
    讀這首《滿江紅》,看得出作者與鄭厚卿交情頗深,餞別的場面拖得很久。先作《水調歌頭》,從“仁者贈人以言”的角度加以勉勵,這自然是必要的;但傷心人別有懷抱,送別之際,仍須一吐,於是又作了這首詞。
  
    送別的作品太多,在平庸作傢的筆下,很容易落入陳套。辛棄疾的這首《滿江紅》,卻角度新穎,構想奇特。試讀全詞,除結句而外,壓根兒不提餞行,自然也未寫離緒,而是調動一切藝術手段,寫暮春之景,並因景抒情,吐露惜春、送春、傷春的深沉慨嘆。及至與結句拍合,則以前所寫的一切皆與離別相關;而寓意深廣,又遠遠超出送別的範圍。
  
    開頭以勸阻的口氣寫道:“莫折荼蘼!”,好象有誰要折,而且一折就引起嚴重後果。這真是驚人之筆。“荼蘼”又作“酴縢”,春末夏初開花,故蘇軾《酴縢花菩薩泉》詩有“酴縢不爭春,寂寞開最晚”之句;而珍惜春天的人,也感嘆“開到荼蘼春事了”。辛棄疾一開口勸人“莫折荼蘼”,其目的正是要留住最後“一分春色”。企圖以“莫折荼蘼”留住“春色”,這當然是癡心夢想。然而心愈癡而情愈真,也愈有感人至深的藝術魅力,這正是文學藝術區別於自然科學乃至其他社會科學的特點。
  
    開端未明寫送人,實則點出送人的季節乃是暮春,因而接着以“還記得”領起,追溯“青梅如豆,共伊同摘”的往事。馮延巳《醉桃源》雲:“南園春半踏青時,……青梅如豆柳如眉。”可見“青梅如豆”,乃是春半之時的景物。而同摘青梅之後,又見牡丹盛開、榆莢紛落、菖蒲吐葉,時節不斷變換,如今已繁花都歇,衹剩幾朵荼蘼了!即使“莫折”,但風雨陣陣,鵜鴂聲聲,那“一分春色”,看來也是留不住的。“鵜鴂”以初夏鳴。《離騷》雲:“恐鵜鴂之先鳴兮,使夫百草為之不芳。”張先《千秋歲》雲:“數聲鵜鴂,又報芳菲歇。”蔡伸《柳梢青》雲:“數聲鵜鴂,可憐又是,春歸時節。”姜夔《琵琶仙》雲:“春漸遠汀洲自緑,更添了幾聲啼鴂。”這裏於“時節換,繁華歇”之後繼之以“算怎禁風雨,怎禁鵜鴂”,表現了對那僅存的“一分春色”的無限擔憂。在章法上,與開端遙相呼應。
  
    上片寫看花,以“少日”的“醉夢”對比“而今”的“醒眼”。“而今”以“醒眼”看花,花卻“笑我頭如雪”,這是可“恨”的。下片寫物換星移,“花”與“柳”也都“老”了,自然不再“笑我”,但“我”不用說更加老了,又該“恨”誰呢?“老冉冉兮花共柳,是棲棲者蜂和蝶”兩句,屬對精工,命意新警。“花”敗“柳”老,“蜂”與“蝶”還忙忙碌碌,不肯安閑,有什麽用處呢?春秋末期,孔丘為興復周室奔走忙碌,有個叫微生畝的很不理解,問他道:“丘何為是棲棲者與?”辛棄疾在這裏把描述孔子的詞兒用到蜂蝶上,是寓有深意的。
  
    以上所寫,全未涉及餞別。結尾卻突然調換筆鋒,寫了這樣兩句:“也不因、春去有閑愁,因離別。”即戛然而止,給讀者留下一係列懸念和疑問。
  
    全詞從着意留春寫到風吹雨打,留春不住。跟着時節的變換,花殘柳老,人亦頭白似雪。洋溢於字裏行間的似海深愁,分明是“春去”引起的,卻偏偏說與“春去”無關,而衹是“因離別”;又偏偏在“愁”前着一“閑”字,顯得無關緊要。這就不能不引人深思。辛棄疾力主抗金,提出過一整套抗金的戰略方針和具體措施,但由於投降派把持朝政,他遭到百般打擊。淳熙八年(1181)末,自江南西路安撫使任被罷官,閑居帶湖(在今江西上饒)達十年之久。這首《滿江紅》約作於淳熙十六年(1189),此時仍在帶湖,雖蒿目時艱,卻一籌莫展。他先作《水調歌頭》,鼓勵鄭厚卿有所作為,又深感朝政敗壞,權姦誤國,金兵侵略日益猖鐝,而自己又報國無門,蹉跎白首,收復中原、統一祖國的宏願如何能夠實現!於是在百感叢生之時又寫了這首《滿江紅》,把“春去”與“離別”輓合起來,比興並用,寄慨遙深,國傢的現狀與前途,個人的希望與失望,俱見於言外。“閑愁”雲雲,實際是說此“愁”無人理解,雖“愁”亦是徒然。憤激之情,出以平淡,而內涵愈益深廣。他的那首膾炙人口的《摸魚兒》,以“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開頭,以“閑愁最苦,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結尾,正可與此詞並讀。
  
  (霍鬆林)



【北美枫文集】牡丹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