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 辛弃疾 Xin Qiji  宋代   (1140~1207)
清平樂·村居 Qingping yue Murai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The west point on the horizon where the sun _set_s the moon's reflection on a river Night walk Yellow sand Road
鷓鴣天·代人賦 Partridge days Fu generation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樓有懷 Tone of the south Teng Jingkou North-solid building Are pregnant
青玉案·元夕 Qing yuan Lantern Festival
祝英臺近·晚春 Lovers Near late spring
滿江紅 Azolla
水竜吟·登建康賞心亭 Shuilong yin Teng jian Kang delightful Pavilion
摸魚兒 Mo Yuer
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 Congratulate benedict Do Shigeyoshi 10 Younger brother
河瀆神 River profaneness
最高樓 top floor
太常引 Too often lead
南歌子 Southern Poems
摸魚兒 Mo Yuer
摸魚兒(觀潮上葉丞相) Mo yuer Tide Upper lobe prime minister
沁園春(帶湖新居將成) s poem with Lake New home Will become
沁園春(送趙江陵東歸,再用前韻) s poem sent Zhao Jiangling East return Resume Former rhyme
水竜吟(為韓南澗尚書甲辰歲壽) Shuilong yin To Korea Nanjian Shang shu Jiachen-year-old life
水竜吟(次年南澗用前韻為僕壽。僕與公生日相去一日,再和以壽南澗)
水竜吟(登建康賞心亭) Shuilong yin Teng jian Kang delightful Pavilion
滿江紅(賀王宣子産湖南寇) Azolla He Wangxuan Zi Hunan bandit
滿江紅(送湯朝美自便歸金壇) Azolla DPRK sent to Tom Suit oneself Return Jintan
滿江紅(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Azolla Li Zheng of Tixing delivery Shu
多首一頁
古詩 ancient style poetry
鷓鴣天(有客慨然談功名,因追念少年時事戲作)

辛弃疾


  壯歲旌旗擁萬夫。
  錦襜突騎渡江初。
  燕兵夜娖銀鬍錄,漢箭朝飛金僕姑。
  
  追往事,嘆今吾。
  春風不染白髭須。
  都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傢種樹書。

【賞析】    這是辛棄疾晚年的作品,那時他正在傢中閑居。
  
    一個老英郟捎誄⒍醖餳岢滯督嫡擼宦淶猛斷兄蒙ⅲ蓯酪櫻那櫚拿蕓嗝頻比豢梢韻爰:鋈揮腥嗽謁翺犢ぐ旱卮筇腹γ亂擔饢煥嫌⑿勱蛔∮摯居鐘械愫眯α恕O肫鸌約旱蹦旰緯⒉皇僑緔寺蝗妊暈煜率慮槿菀椎煤埽睦鎦啦⒎僑緔四兀?o:p>
  
    此詞上片憶舊,下片感今。上片追摹青年時代一段得意的經歷,激昂發越,聲情並茂。下片轉把如今廢置閑居、髀肉復生的情狀委麯傳出。前後對照,感慨淋漓,而作者關註民族命運,不因衰老之年而有所減損,這種精神也滲透在字裏行間。
  
    辛棄疾二十二歲時,投入山東忠義軍耿京幕下任掌書記。那是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這一年金主完顔亮大舉南侵,宋金兩軍戰於江淮之間。明年春,辛棄疾奉表歸宋,目的是使忠義軍與南宋政府取得正式聯繫。不料他完成任務北還時,在海州就聽說叛徒張安國已暗殺了耿京,投降金人。辛棄疾立即帶了五十餘騎,連夜奔襲金營,突入敵人營中,擒了張安國,日夜兼程南奔,將張安國押送到行在所,明正國法。這一英勇果敢的行動,震驚了敵人,大大鼓舞了南方士氣。
  
    上片追述的就是這一件事。“壯歲”句說他在耿京幕下任職(他自己開頭也組織了一支遊擊隊伍,手下有兩千人)。
  
    “錦檐突騎”,也就是錦衣快馬,屬於俠士的打扮。“渡江初”,指擒了張安國渡江南下。
  
    然後用色彩濃烈的筆墨描寫擒拿叛徒的經過:
  
    “漢箭朝飛金僕估”,自然是指遠途奔襲敵人。大抵在這次奔襲之中,弓箭(“金僕姑”是古代有名的箭,見《左傳》)曾發揮過有力的作用,所以纔拿它進行藝術概括。
  
    至於“夜娖銀鬍”,卻要費一些考證。
  
    鬍是裝箭的箭筒。古代箭筒多用革製,它除了裝箭之外,還另有一種用途,夜間可以探測遠處的音響。唐人杜佑《通典》捲一五二《守拒法》說:“令人枕空鬍祿臥,有人馬行三十裏外,東西南北皆響見於鬍祿中。名曰地聽,則先防備。”宋人《武經備要前集》捲六說法相同:“猶慮探聽之不遠,故又選耳聰少睡者,令臥地枕空鬍鹿──必以野豬皮為之──凡人馬行在三十裏外,東西南北皆響聞其中。”鬍祿、鬍鹿、鬍,寫法不同,音義則一。“娖”《集韻》:“謹也”。是小心翼翼的意思。這裏作動詞用,可以釋為戒備着。“燕兵”自然指金兵。燕本是戰國七雄之一,據有今河北北部、遼寧西部一帶地方。五代時屬契丹,北宋時屬遼,淪入異族已久。所以决不是指宋兵。由於辛棄疾遠道奔襲,擒了叛徒,給金人以重大打擊,金兵不得不加強探聽,小心戒備。(這兩句若釋為:“儘管敵人戒備森嚴,棄疾等仍能突襲成功。”也未嘗不可。)“夜娖銀鬍”便是這個意思。
  
    這是一段得意的回憶。作者衹用四句話,就把一個少年英雄的形象生動地描繪出來。
  
    下片卻是眼前情況,對比強烈。“春風不染白髭須”,人已經老了。但問題不在於老,而在於“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傢種樹書。”本來,自己有一套抗戰計劃,不止一次嚮朝廷提出過(現在他的文集中還存有《美芹十論》《九議》等,都是這一類建議,也就是所謂“平戎策”。)卻沒有得到重視。如今連自己都受到朝廷中某些人物的排擠,平戎策換來了種樹的書(暗指自己廢置傢居)。少年時候那種抱負,衹落得一場可笑可嘆的結果了。
  
    由於它是緊緊揉和着對民族命運的關懷而寫的,因此就與衹是個人的嘆老嗟卑不同。正如陸遊所說的:“報國欲死無戰場”,是愛國者共同的悲慨。(劉逸生)


編輯者: 白水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