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 薛涛 Xue Tao  唐代   (?~834)
鴛鴦草 Mandarin duck grass
池上雙鳧 Ikegami Shuangfupu
風 wind
月 Diana
蟬 cicada
春望詞四首 Spring hope Word 4
罰赴邊有懷上韋令公二首 Penalty edges are pregnant Wei went to make public two
宣上人見示與諸公唱和 announce Buddhist monk See the show and gentlemen antiphon
酬人雨後玩竹 Pay people After the rain Play Bamboo
浣花亭陪川主王播相公暨僚同賦早菊
詠八十一顆 chant Eighty a piece (of candy)
四友贊
柳絮詠 Lau Sui Yong
金燈花 gold ear
朱槿花 Hibiscus flower
憶荔枝 recall lychee
秋泉 Autumn Spring
採蓮舟 Lotus boat
菱荇沼 Ling Nymphoides marsh
江邊 Riverside
九日遇雨二首 The ninth day of the ninth noon, a festival on the lunar calendar chance Rain 2
聽僧吹蘆管 Reed pipe wind listen to Monk
試新服裁製初成三首 Test new services and cutting into 3 early
斛石山書事 5 pecks (M) Rock mountain Book thing
多首一頁
古詩 ancient style poetry
籌邊樓

薛涛


  平臨雲鳥八窗秋,壯壓西川四十州。
  諸將莫貪羌族馬,最高層處見邊頭!

【賞析】   距杜甫浣花草堂不遠的成都近郊,至今還聳立一座薛濤“吟詩樓”,點綴着錦江玉壘的秀麗風光,那是薛濤晚年棲息吟詠之地。“萬裏橋邊女校書,枇杷花裏閉門居。掃眉才子知多少,管領春風總不如。”讀了王建這首《寄蜀中薛濤校書》,不難想象,這顆閃閃發光的詩壇明星,是如何為當時所傾倒,而她的晚年生活,又是過得多麽安閑寧靜!然而,她沒有躲在枇杷門巷這清幽的小天地裏把自己和現實隔絶開來,這首《籌邊樓》,便是她關懷時事政治心情的真實寫照。
  
    籌邊樓在成都西郊,是大和四年(830)李德裕任劍南西川節度使時所建。據《通鑒》記載:“德裕至鎮,作籌邊樓,圖蜀地形,南入南詔,西達吐蕃。日召老於軍旅、習邊事者,雖走卒蠻夷無所間,訪以山川、城邑、道路險易,廣狹遠近。未逾月,皆若身嘗涉歷。”可見李德裕建這樓,不僅供登覽之用,而且與軍事有關。在他的任內,收復過被吐蕃占據的維州城,西川地方一直很安定。大和六年十一月,李德裕調任離蜀,此後邊疆糾紛又起。詩中的“羌旅”,就是指吐蕃而言的。這時,薛濤已是七十左右的老人了。她感慨時事,寫了這首詩。
  
    詩的開頭兩句寫樓。說“平臨雲鳥”,則樓之崇高可想;說“八窗秋”,則天曠氣清、四望無際的情景可見。次句“壯壓西川四十州”,着一“壯”字,點明籌邊樓據西川首府形勝之地。兩句不但寫得氣象萬千,而且連李德裕當時建樓的用意,詩人百端交集的今昔之感,也都包孕於其中了。後兩句寓嚴正譴責於沉痛慨嘆之中,便是從這裏生發出來的;意思是說,由於將軍們的眼光短淺,貪婪掠奪,召來了與羌族的戰爭,而他們又沒有抗禦的能力,以至連這西川的首府成都,都受到戰爭的威脅。
  
    詩以“最高層處見邊頭”作結,這“高”,這“見”,和首句的“平臨雲鳥”遙相呼應;而“見邊頭”,則和次句的“壯壓西川”是個鮮明的對照。意思是這座巍然屹立的高樓,它曾經是全蜀政治軍事的心髒,成為西川製高點的象徵;而今時移事異,登樓便能看到邊地的烽火了。通過這樣的對照,西川地區今昔形勢的變化,朝廷用人的得失,都從這座具有特定歷史意義的建築物集中地表現了出來;而詩人撫時感事、憂深思遠的心情,亦即杜甫所說“西蜀地形天下險,安危還仗出群才”(《諸將》)之意,也就深情若訴了。再從句法上來看,“諸將”句突然一轉,和上文似乎脫了節;而末句又一筆兜了回來,仍然歸結到籌邊樓,說的仍然是登樓眺覽,真是硬語盤空,力透紙背!
  
    在一首短短的七言絶句裏,有議論,有感慨;有敘述,有描寫;有動蕩開闔,有含蓄頓挫,是不多見的。鬍應麟論唐人絶句有雲:“盛唐絶句,興象玲瓏,句意深婉,無工可見,無跡可尋。中唐遽減風神,晚唐大露筋骨。”(《詩藪·內編》)單就不同時期的藝術風貌來講,這話是有一定道理的,然而這也和中晚唐絶句題材的擴大、內容的加深有關。發展中有成功之處,也會有失敗的地方,要作具體分析。象這詩雖“露筋骨”,但仍不失唱嘆之音,並非以議論為詩,並不流於概念化。它的意味深長,耐人尋繹不盡。
  
    (馬茂元)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