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 辛弃疾 Xin Qiji  宋代   (1140~1207)
清平樂·村居 Qingping yue Murai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The west point on the horizon where the sun _set_s the moon's reflection on a river Night walk Yellow sand Road
鷓鴣天·代人賦 Partridge days Fu generation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樓有懷 Tone of the south Teng Jingkou North-solid building Are pregnant
青玉案·元夕 Qing yuan Lantern Festival
祝英臺近·晚春 Lovers Near late spring
滿江紅 Azolla
水竜吟·登建康賞心亭 Shuilong yin Teng jian Kang delightful Pavilion
摸魚兒 Mo Yuer
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 Congratulate benedict Do Shigeyoshi 10 Younger brother
河瀆神 River profaneness
最高樓 top floor
太常引 Too often lead
南歌子 Southern Poems
摸魚兒 Mo Yuer
摸魚兒(觀潮上葉丞相) Mo yuer Tide Upper lobe prime minister
沁園春(帶湖新居將成) s poem with Lake New home Will become
沁園春(送趙江陵東歸,再用前韻) s poem sent Zhao Jiangling East return Resume Former rhyme
水竜吟(為韓南澗尚書甲辰歲壽) Shuilong yin To Korea Nanjian Shang shu Jiachen-year-old life
水竜吟(次年南澗用前韻為僕壽。僕與公生日相去一日,再和以壽南澗)
水竜吟(登建康賞心亭) Shuilong yin Teng jian Kang delightful Pavilion
滿江紅(賀王宣子産湖南寇) Azolla He Wangxuan Zi Hunan bandit
滿江紅(送湯朝美自便歸金壇) Azolla DPRK sent to Tom Suit oneself Return Jintan
滿江紅(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Azolla Li Zheng of Tixing delivery Shu
多首一頁
古詩 ancient style poetry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賞析】   這是《稼軒詞》中突出的愛國篇章之一。它的思想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寫作者抗敵救國的雄圖大志。二、寫作者對恢復大業的深謀遠慮和為國效勞的忠心。
  
    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辛棄疾六十四歲時,被召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這以前,辛棄疾被迫退居江西鄉間已有十多年了。起用他的是執掌大權的韓侂胄。因為那時蒙古已經崛起在金政權的後方,金政權日益衰敗,並且起了內亂。韓侂胄要立一場伐金的大功,以鞏固自己的地位,於是起用了辛棄疾作為號召北伐的旗幟。第二年(1204),任他作鎮江知府。鎮江在那時瀕臨抗戰前綫。辛棄疾初到鎮江,努力作北伐的準備。他明確斷言金政權必亂必亡。他又認為:南宋要取得對金作戰的勝利,必須作好充分的準備工作。他曾對宋寧宗和韓侂胄提出了這些意見,並建議應把對金用兵這件大事委托給元老重臣。這無疑是包括辛棄疾在內的。可是韓侂胄一夥人不但不能采納,反而有所疑忌不滿,他們藉口一件小事故,給他一個降官的處分。開禧元年(1205)索性把他調離鎮江,不許他參加北伐大計。辛棄疾二十三歲從山東起義南來,懷着一腔報國熱情,在南方呆了四十三年,開始遭到投降派的排擠,現在又遭到韓侂胄一夥人的打擊,他那施展雄纔大略來為恢復大業出力的願望又落空了。這就是辛棄疾寫這首詞的時代背景。
  
    這首詞題為“京口北固亭懷古”,所以一開頭就從鎮江的歷史人物──孫權和劉裕說起。孫權是三國時吳國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吳國的首都,並且能夠打垮來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軍隊,保衛了國傢。辛棄疾登上京口北固亭懷古,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在三國時期的英雄人物孫仲謀(即孫權),衹是現在已無處可尋了。“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謂孫仲謀英雄事業的風流餘韻,現已無存。“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劉裕的小字。劉裕在京口起兵討伐桓玄,平定叛亂。“想當年”三句,頌劉裕率領兵強馬壯的北伐軍,馳騁中原,氣吞鬍虜。作者藉這些京口當地的歷史人物的英雄業績,隱約地表達自己的抗敵救國的心情。
  
    下片“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幾句也是用歷史事實。“元嘉”是南朝宋文帝的年號。宋文帝劉義隆是劉裕的兒子。他不能繼承父業,好大喜功,聽信王玄謨的北伐之策,打無準備之仗,結果一敗塗地。封狼居胥是用漢朝霍去病戰勝匈奴,在狼居胥山(今屬內蒙古自治區)舉行祭天大禮的故事。宋文帝聽了王玄謨的大話,對臣下說:“聞王玄謨陳說,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辛棄疾用宋文帝“草草”(草率的意思)北伐終於慘敗的歷史事實,來作為對當時伐金須做好充分準備、不能草率從事的深切鑒戒。“倉皇北顧”,是看到北方追來的敵人張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戰敗時有“北顧涕交流”的詩句。韓侂胄於開禧二年北伐戰敗,次年被誅,正中了辛棄疾的“贏得倉皇北顧”的預言。
  
    “四十三年”三句,由今憶昔,有屈賦的“美人遲暮”的感慨。辛棄疾於紹興三十二年(1162)率衆南歸,至開禧元年在京口任上寫這首《永遇樂》詞,正好是四十三年。“望中猶記”兩句,是說在京口北固亭北望,記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戰火彌漫的揚州以北地區參加抗金鬥爭。(“路”是宋朝的行政區域名,揚州屬淮南東路。)後來渡淮南歸,原想憑藉國力,恢復中原,不期南宋朝廷昏聵無能,使他英雄無用武之地。如今過了四十三年,自己已成了老人,而壯志依然難酬。辛棄疾追思往事,不勝身世之感!
  
    “佛狸祠下”三句,從上文緬懷往事回到眼前現實,使辛棄疾感到驚心,長江北岸瓜步山上有個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留下的歷史遺跡。拓跋燾小字佛狸,屬鮮卑族。他擊敗王玄謨的軍隊後,率追兵直達長江北岸的瓜步山,在山上建立行宮,這就是後來的佛狸祠。當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賽會,“神鴉”是吃祭品的烏鴉,“社鼓”是祭神的鼓聲。辛棄疾寫“佛狸祠下”三句,表示自己的隱憂:如今江北各地淪陷已久,不迅速謀求恢復的話,民俗安於異族的統治,忘記了自己是宋室的臣民。這正和陸遊的《北望》詩所謂:“中原墮鬍塵,北望但榛莽。耆年死已盡,童稚日夜長。羊裘左其裧,寧復記疇曩。”彼此意思相同。
  
    辛棄疾這首詞最後用廉頗事作結,是作者到老而愛國之心不衰的明證。廉頗雖老,還想為趙王所用。他在趙王使者面前一頓飯就吃了一鬥米作的飯、十斤肉、又披甲上馬,表示自己尚有餘勇。辛棄疾在這詞末了以廉頗自比,也正表示自己不服老、還希望能為國效力的耿耿忠心。
  
    辛棄疾詞的創作方法,有一點和他以前的詞人有明顯的不同,就是多用典故。如這首詞就用了這許多歷史故事。有人因此說他的詞缺點是好“掉書袋”。嶽飛的孫子嶽珂著《桯史》,就說“用事多”是這首詞的毛病,這是不確當的批評。我們應該作具體的分析:辛棄疾原有許多詞是不免過度貪用典故的,但這首詞卻並不如此。它所用的故事,除末了廉頗一事以外,都是有關鎮江的史實,眼前風光,是“京口懷古”這個題目應有的內容,和一般辭章傢用典故不同。況且他用這些故事,都和這詞的思想感情緊密相聯,就藝術手法論,環繞作品的思想內容而使用許多史事,以加強作品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在宋詞裏是不多見的,這正是這首詞的長處。楊慎《詞品》謂辛詞當以京口北固亭懷古《永遇樂》為第一。這是一句頗有見地的評語。(夏承燾)


編輯者: 白水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