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 杨炯 Yang Jiong  唐代   (650~692)
從軍行 Attest Row
奉和上元酺宴應詔 Feng and The fifteenth of the first moon (which is lantern festival in china) Dinner drink in company accept the emperor's order
廣溪峽
巫峽 Wuxia Gorge,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Three Gorges
西陵峽 Xiling Gorge
劉生 Liu Sheng
驄馬 Cong Ma
出塞 古
有所思 have one's thoughts
梅花落 Plum blossom drop
折楊柳 break poplar and willow
戰城南 War south
送臨津房少府 Imjin delivery room shaofu,officer's title in Tang dynasty
送豐城王少府 Wang sent Hojo shaofu,officer's title in Tang dynasty
送鄭州周司空 accompany Zheng zhou week minister of public works in ancient china
送梓州周司功 State Secretary for weeks to send Zi Gong
送楊處士反初卜居麯江
途中 en route
送劉校書從軍 Songliujiaoshu attest
遊廢觀 You waste concept
和石侍禦山莊 Heshi Shi yu Village
送李庶子致仕還洛 To Li Illegitimate Resign Also Luo
早行 Morning line
和崔司空傷姬人 And Cui Minister of public works in ancient china injure Ji man
多首一頁
五律仄起首句押韻 An eight-line poem with five characters to a line and a strict tonal pattern and rhyme scheme narrow At first sentence rhyme
從軍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竜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長,勝作一書生。

【注釋】 從軍行:樂府《相和歌·平調麯》舊題。 
西京,指長安。 
牙璋:調兵的符信,分兩塊,合處凸凹相嵌,叫做“牙”,分別掌握在朝廷與和主將手中,調兵時以此為憑。
鳳闕:指長安宮闕。 
竜城:匈奴的名城,藉指敵方要地。 
長:指下級軍官。

【賞析】   這首詩描寫一個讀書士子從軍、出塞的過程,表現知識分子立功邊陲的壯志豪情,慷慨雄壯,令人感動,對盛唐邊塞詩的高度繁榮和成熟,有一定的影響。
    《舊唐書·高宗紀》載:永隆二年 (681),突厥入侵固原、慶陽一帶,裴行儉奉命出徵。楊炯此詩當作於此時。發端警竦。“烽火照西京”一句,化用《漢書·匈奴傳》“烽火通於甘泉、長安數月”語意,用誇張手法指出外患嚴重、情勢危急,自然引出下句。目睹外患嚴重而“心中自不平”,其“從軍”願望與衛國决心,已和盤托出。第二聯寫從軍。“牙璋”纔“辭鳳闕”,“鐵騎”已“繞竜城”,詞采壯麗,對偶精整,而一氣直貫,將反侵略的軍事行動寫得迅猛凌歷,聲勢逼人。三聯以戰地風雪烘托戰鬥之激烈,反跌尾聯。出句從視覺出發:大雪彌漫,遮天蔽日,使軍旗上的彩圖都顯得黯然失色;對句從聽覺出發:狂風呼嘯,和雄壯的進軍鼓聲交織在一起。儘管風雪苦寒,戰鬥激烈,仍然“寧為百長”,為保衛祖國效力。首尾呼應,完美地表現了“從軍”的主題。
  這首詩采用了跳躍性的結構,從一個典型場景跳到另一個典型場景,跳躍式地發展前進,給人一種一氣直下、一往無前的氣勢,有力地表現出書生強烈的愛國激情和唐軍將士氣壯山河的精神面貌。
  
  [鑒賞]
  這首詩藉用樂府舊題“從軍行”,描寫一個讀書士子從軍邊塞、參加戰鬥的全過程。僅僅四十個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動,又渲染了環境氣氛,筆力極其雄勁。
  
    前兩句寫邊報傳來,激起了志士的愛國熱情。詩人並不直接說明軍情緊急,卻說“烽火照西京”,通過“烽火”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軍情的緊急表現出來了。一個“照”字渲染了緊張氣氛。“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國傢興亡,匹有責,他不願再把青春年華消磨在筆硯之間。一個“自”字,表現了書生那種由衷的愛國激情,寫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個事件展開的背景。第三句“牙璋辭鳳闕”,描寫軍隊辭京出師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調兵的符信,分凹凸兩塊,分別掌握在皇帝和主將手中。“鳳闕”是皇宮的代稱。這裏,詩人用“牙璋”、“鳳闕”兩詞,顯得典雅、穩重,既說明出徵將士懷有崇高的使命,又顯示出師場面的隆重和莊嚴。第四句“鐵騎繞竜城”,顯然唐軍已經神速地到達前綫,並把敵方城堡包圍得水泄不通。“鐵騎”、“竜城”相對,渲染出竜爭虎鬥的戰爭氣氛。一個“繞”字,又形象地寫出了唐軍包圍敵人的軍事態勢。五六兩句開始寫戰鬥,詩人卻沒有從正面着筆,而是通過景物描寫進行烘托。“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前句從人的視覺出發:大雪彌漫,遮天蔽日,使軍旗上的彩畫都顯得黯然失色;後句從人的聽覺出發:狂風呼嘯,與雄壯的進軍鼓聲交織在一起。兩句詩,有聲有色,各臻其妙。詩人別具機抒,以象徵軍隊的“旗”和“鼓”,表現出徵將士冒雪同敵人搏鬥的堅強無畏精神和在戰鼓聲激勵下奮勇殺敵的悲壯激烈場面。詩的最後兩句:“寧為百長,勝作一書生。”直接抒發從戎書生保邊衛國的壯志豪情。艱苦激烈的戰鬥,更增添了他對這種不平凡的生活的熱愛,他寧願馳騁沙場,為保衛邊疆而戰,也不願作置身書齋的書生。
  
    這首短詩,寫出書生投筆從戎,出塞參戰的全過程。能把如此豐富的內容,濃縮在有限的篇幅裏,可見詩人的藝術功力。首先詩人抓住整個過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斷,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寫,至於書生是怎樣投筆從戎的,他又是怎樣告別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軍的情況怎樣,……詩人一概略去不寫其次,詩采取了跳躍式的結構,從一個典型場景跳到另一個典型場景,跳躍式地發展前進。如第三句剛寫了辭京,第四句就已經包圍了敵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戰鬥的場面。然而這種跳躍是十分自然的,每一個跨度之間又給人留下了豐富的想象餘地。同時,這種跳躍式的結構,使詩歌具有明快的節奏,如山崖上飛流驚湍,給人一種一氣直下、一往無前的氣勢,有力地突現出書生強烈的愛國激情和唐軍將士氣壯山河的精神面貌。
  
  初唐四傑很不滿當時纖麗綺靡的詩風,他們曾在詩歌的內容和形式上作過頗有成效的開拓和創新,楊炯此詩的風格就很雄渾剛健,慷慨激昂。尤其是這樣一首描寫金鼓殺伐之事的詩篇,卻用具有嚴格規矩的律詩形式來寫,很不簡單。律詩一般衹要求中間兩聯對仗,這首詩除第一聯外,三聯皆對。不僅句與句對,而且同一句中也對,如“牙璋”對“鳳闕”,“鐵騎”對“竜城”。整齊的對仗,使詩更有節奏和氣勢,這在詩風綺靡的初唐詩壇上是很難能可貴的。
  
    (張燕瑾)


貢獻者: 戴玨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