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首一頁 |
【賞析】 “月未到誠齋,先到萬花川𠔌。”“誠齋”,是楊萬裏書房的名字,“萬花川𠔌”是離“誠齋”不遠的一個花圃的名字。開篇兩句,明白如話,說皎潔的月光尚未照進他的書房,卻照到了“萬花山𠔌”。作者用“未到”和“先到”巧設懸念,引人遐想。讀完這兩句,人們自然地要問:既然“誠齋”與“萬花川𠔌”相去不遠,何以月光照到了“萬花川𠔌”,作者的書房裏不見月光呢?緊接着兩句“不是誠齋無月,隔一林修竹。”使懸念頓解,也說明了作者為什麽要離開誠齋跑到萬花川𠔌去賞月。原來,在他的書房前面有一片茂密的竹林,遮蔽了月光。本句中的“隔”字與“修”字看似平平常常,實則耐人琢磨,有出神入化之妙。試想,竹子如果不是長得郁郁葱葱,修長挺拔,怎麽會把月光“隔”斷?寥寥十一字,既解開了“月未到誠齋”的疑竇,也說明了書房處於竹林深處,環境幽雅僻靜。《宋史》記載,楊萬裏在任永州零陵縣丞時,曾三次去拜訪謫居永州的張瀎不得見面,後來“……以書談始相見,瀎勉以正心誠意之學,萬裏服其教終身,乃名讀書之室曰‘誠齋’。”這樣,就可以想見楊萬裏名為“誠齋”的書房是費了一番心思,作了精心的設置和安排的。
上片通過對照描寫,用“未到”和“先到”點明,此時誠齋仍處在朦朧暗影之中,而“萬花川𠔌”已是月光朗照。下片四句,便描寫“萬花川𠔌”的月色。“如今纔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兩句中衹有“如玉”二字寫景,這兩字用巧妙的比喻,形象生動地描繪出碧空澄明、冰清玉潔的月夜景色。“纔”字與“已”字相呼應,使人想到作者在“十三”的夜裏欣賞到這樣美妙的月景,有些喜出望外;也使人想到,儘管現在看到的月色象玉一般的晶瑩光潔,令人陶醉,但“十三夜”畢竟不能算是欣賞月色的最佳時刻。那麽,何時的月色最美呢?任人皆知,陰歷的十五、十六日月亮最圓,是觀賞月光最好的日子。這樣,詞的結尾兩句,也就很自然地推出一個新的境界:“未是秋光奇絶,看十五十六。”“未是”二字壓倒前句描寫的美妙如玉,剔透晶瑩的境界,推出一個“秋光奇絶”的新天地,指出即將來臨的十五十六纔是賞月的最佳時刻。尾二句筆墨看似平淡,卻表現出一個不同凡響的藝術境界,說明作者對未來、對美有着強烈的憧憬和追求。
楊萬裏在文學史上被稱為南宋“中興四大詩人”之一,“楊誠齋體”在當時也頗有影響。本詞語言平易自然,意境新鮮,生活氣息濃郁,說明他的詞風一如他的詩風。(王方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