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首一頁 |
【賞析】 “鬍騰”是我國西北地區的一種舞蹈。“鬍騰兒(ní泥)”寫的是西北少數民族一位善於歌舞的青年藝人。代宗時,河西、隴古一帶二十餘州被吐蕃占領,原來雜居該地區的許多鬍人淪落異鄉,以歌舞謀生。本詩通過歌舞場面的描寫,表現了我國各民族之間的友好感情,表現了廣大人民對鬍騰兒離失故土的深切同情,並寓以時代的感慨。
第一段描述鬍騰兒原籍涼州(今甘肅武威),是“肌膚如玉”的白種人,隆凖稍尖,鼻型很美;身着桐布舞衣,鑲着的寬邊如同前後捲起,以葡萄為圖案的圍腰,帶子長長地垂到地面。這一段寫得很樸實,字裏行間浸透着詩人對藝人的深切同情。例如,鬍兒最喜絲綢彩綉,“桐布”、“葡萄”也並非多美,詩人何以特書一筆?這說明鬍騰兒飄泊窮途,賣藝求生,又深恐破衣爛衫難以吸引看客;傾囊購置,也僅能置些民用布帛、自綉彩繪而已!
第二段描寫舞蹈開始前的場面:“帳前跪作本音語,拈襟擺袖為君舞。安西舊牧收淚看,洛下詞人抄麯與。”鬍騰兒起舞之前,首先跪在帳前,嚮各位看客用“本音語”訴說家乡淪亡、同胞被殺的諸般苦情,然後“拈襟擺袖”,嚮諸位施禮,準備起舞。那曾在安西做過地方官的人強忍着眼淚觀看,洛下詞人也主動把自己寫的歌詞抄送給鬍騰兒演唱。這段雖然僅寫了“舊牧”含淚和詩人贈麯,但卻使人想到一個很大的場面,看到不同人的思想和表情。藝人先以漢民族的習慣而跪,再以本民族的習慣施禮,其友好之情可知;詩人也不管藝人能否讀懂並演出自己的創作,真情相贈;衆人報之以熱淚;各民族之間的感情,在這裏不是得到了充分的交流嗎?
以下至篇末為第三段,是寫藝人的舞蹈和詩人的感慨。看客們的同情使得鬍騰兒大受感動:“揚眉動目踏花氈,紅汗交流珠帽偏”。上句寫“起始”動作,“揚眉動目”,可知表情豐富,義情激奮。下句寫飛旋動作,垂珠斜飛,“紅汗交流”可知舞得十分賣力。“醉卻東傾又西倒,雙靴柔弱滿燈前”,進入另一種意境,上句既是寫舞姿的妙曼,也是寫他以舞蹈語言,痛陳離鄉背井之苦。在舞蹈藝術中,“醉步”要求“形散神凝”,看似如醉如癡,飄忽不定,實則緩促應節,剛柔相生,是一種高難度的表演。下句寫雙腿飛旋,雙靴閃動,恍如燈前閃爍出一層層柔弱的光圈。“環行急蹴皆應節,反手叉腰如卻月。”“應節”二字,照應前後諸句。說他無論“環行”如輪,還是“急蹴”起躍,還是“反手叉腰如卻月”的造型,都能絲毫不差地吻合着音樂的拍節;可知不論“踏花氈”的起步,還是“東傾又西倒”的醉步,還是“柔弱滿燈前”的急旋,也無不與音樂的拍節相侔了。接着以點睛之筆兼寫幾個方面:“絲桐忽奏一麯終,嗚嗚畫角城頭髮”!說伴奏的“絲桐”(弦樂器)忽停,表示了舞蹈的結束;舞蹈結束,方聽得“畫角”嗚嗚,又見看客們因全神貫註於音樂舞蹈,其他音響均不得幹入其耳,烘襯出了舞技的超絶,引人入勝;“畫角”發於城頭,又說明時局緊張,豈止邊地淪陷,京畿亦有烽火相照。時代氣氛如此,能不引起詩人深沉的感慨?“鬍騰兒,鬍騰兒,家乡路斷知不知?”這裏說的“家乡路斷”,顯然非指山川隔阻,而是指中原藩鎮割據,唐王朝邊事失利。這既表現了詩人對鬍騰兒的深切同情,也暗含了對於中唐國事的嘆惋。詩貴含蓄,收尾尤貴意在言外。如果說前面敘事端、寫看客、狀舞蹈,都能寫得精煉而動人的話,那麽這收尾四句卻更富於餘韻遠響,具有耐人尋味的妙趣。盧綸盛贊李端:“校書才智雄,舉世一娉婷。賭墅鬼神變,屬詞鸞鳳驚。”中唐前期,詩歌暫處低潮,“大歷十才子”多不擅長歌行,象這類詩歌,在當時也確實算得上“娉婷”一世的了。
(傅經順)
【資料來源】 284_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