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 李群玉 Li Qunyu  唐代  
横吹曲辞·骢马(一曰骢马驱) The music diction Cong ma First of Cong ma drive
相和歌辞·乌夜啼 In proper proportion Songs Wu Yeti
琴曲歌辞·升仙操
乌夜号
升仙操 Becoming immortal Cao
雨夜呈长官 Rainy night was prefect
小弟艎南游近书来
赠方处士 Party gifts Department disabilities
秋怨 Autumn complain
感春 Feeling Spring
山中秋夕 in the mountains Qiu Xi
将游罗浮登广陵楞伽台别羽客 Will tour Oval kumquat Do Taiwan Tang Guangling Lankavatara Taoist priest
卢溪道中 Lu Xi Road,
湖中古愁三首 Lake The middle ancient times (the chinese history,from the 3rd to 9th century) Melancholy 3
别狄佩(梁公玄孙,旅于南国) the South
古镜
我思何所在 Cogito what locality
送萧绾之桂林(时群玉游豫章) Songxiaowanzhi Guilin (city) When the group Yu Yu tree or camphor tree
感兴四首 Invigoration 4
将之吴越留别坐中文酒诸侣 To the Wu and Yue Give souvenir on parting _set_ Chinese Wine all companion
大云池泛舟 Big Cloud Pond go boating
送友人之峡 Accompany friend The Gap
登宜春醉宿景星寺寄郑判官兼简空上人 ascend Yichun city Send King Sing Temple drunk Cheng Su Official And Jane empty Buddhist monk
江楼独酌怀从叔
多首一页
古诗 ancient style poetry
书院二小松

李群玉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赏析】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或将苍松联想为飞龙,或赋贞松以比君子,这类诗篇数量不少。而李群玉的这首诗,却别开生面,是其中富于独创性而颇具情味的一首。
  
    第一句是运用绝句中“明起”的手法,从题目的本意说起,不旁逸斜出而直入本题。句中的“一双”,点明题目中的“二小松”。这一句,有如我国国画中的写意画,着重在表现两株小松的神韵。诗人用“幽色”的虚摹以引起人们的想象,以“出凡尘”极言它们的风神超迈,不同凡俗。如果说这一句是意笔,或者说虚写,那么,第二句就是工笔,是实写。“数粒秋烟”,以“秋烟”比况小松初生的稚嫩而翠绿的针叶,这种比喻是十分新颖而传神的,前人似乎没有这样用过;而以“粒”这样的量词来状写秋烟,新奇别致,也是李群玉的创笔,和李贺的“远望齐州九点烟”的“点”字、有同一机杼之妙。张揖《广雅》:“松多节皮,极粗厚,远望如龙鳞。”诗中的“二尺鳞”,一方面如实形容松树的外表,其中的“二尺”又照应前面的“数粒”,切定题目,不浮不泛,点明并非巨松而是“小松”。首二句,诗人扣紧题目中的“二小松”着笔,写来情味丰盈,以下就要将“二小松”置于“书院”的典型环境中来点染了。
  
    在诗人们的笔下,松树有远离尘俗的天籁,如储光羲《石子松》诗的“冬春无异色,朝暮有清风”,如顾况《千松岭》诗的“终日吟天风,有时天籁止。问渠何旨意,恐落凡人耳”。“从此静窗闻细韵”,李群玉诗的第三句可能从前人诗句中得到过启发,但又别开生面。庭院里的两株小松,自然不会松涛澎湃,天籁高吟,而只能细韵轻送了。“细韵”一词,在小松的外表、神韵之外,又写出它特有的声音,仍然紧扣题旨,而且和“静窗”动静对照,交相映发。“琴声长伴读书人”,结句的“琴声”紧承第三句的“细韵”,并且将它具象化。“长伴读书人”,既充分地抒发了诗人对小松爱怜、赞美的情感,同时也不着痕迹地补足了题目中的“书院”二字。这样,四句诗脉络一贯,句连意圆,构成了一个新颖而和谐的艺术整体。
  
    松树是诗歌中经常歌咏的题材,容易写得落套,而此诗却能翻出新意,别具情味,这就有赖于诗人独到的感受和写新绘异的艺术功力了。
  
    (李元洛)



【北美枫文集】松树

【资料来源】 卷570_71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