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首一页 | 
【赏析】   [《离骚》和《九章》]
    《九章》由九篇作品组成:《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
  《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传》中述及《哀郢》、《怀沙》时,并未提到“九章”一名,
  所以宋人朱熹认为这是后人将屈原九篇作品辑录为一卷而加上的总名,现代研究者也大
  多信从此说。其中《思美人》以下四篇,研究者或以为出于伪托,但无法确定。
    《九章》的内容都与屈原的身世有关,这与《离骚》相似。但每一篇的篇幅较《离
  骚》短得多;所涉及的事实是生活中具体的片断,不像《离骚》是综合性的自叙;使用
  的手法以纪实为主,较少采用幻想的表现。
    在《九章》中,《橘颁》的内容和风格都比较特殊。作品用拟人化的手法,细致描
  绘橘树的灿烂夺目的外表,和“深固难徙”的品质,以表现自我优异的才华、高尚的品
  格,和眷恋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怀。在描写过程中,诗人既不黏滞于作为象征物的橘树
  本身,又没有脱离其基本特征,从而为后世咏物诗的创作开辟了一条宽广的道路。
    其他篇章,多为屈原在放逐期间所作。《涉江》是屈原在江南长期窜逐中所写的一
  首纪行诗。诗中叙写作者南渡长江,又溯沅水西上,独处深山的情景。其中一段风光描
  写最为人称道:
    入溆浦余邅回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山峻高以蔽日
  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
    诗人抓住带有特征性的景物,寥寥数语,高度概括地写出深山密林嵚崟幽邃的景象。
  这一景象,又恰到好处地衬托了诗人寂寞而悲怆的心情。楚辞中这类风光描写,成了后
  世山水诗的滥觞,屈原也被推为我国山水文学的鼻祖。
    《哀郢》作于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陷楚都郡以后。屈原在流亡
  队伍中,亲眼目睹了祖国和人民遭受的苦难,思前瞻后,百感交集,以极沉痛的心情写
  下这首诗,哀叹郢都的失陷。
    诗歌从质问苍天开篇,突兀而起,一下子将读者引入国都残破、人民罹难的悲惨情
  景中。而后以郢都为起点,由近到远,写出流亡过程中一步一回首,一步一挥泪的沉痛
  情感:“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诗人越
  行越远,郢都高大的乔木和矗立的城门都已在视线中逐渐消失了,悲伤的泪水不觉像雪
  珠一样纷纷洒落。最后,“乱辞”写道:
    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以动人心弦的怀念之情,返回故乡、重振家邦的愿望收尾,既照应了题目与开篇的
  内容,又给人无穷回味,全诗达到完美和谐的境界。
    《怀沙》一般认为是屈原临死前的绝笔。在作出最终的选择以后,诗人一方面再次
  申述自己志不可改,一方面以更为愤慨的语言指斥楚国政治的昏乱,表现出对俗世庸众
  的极度蔑视。“邑犬群吠兮,吠所怪也;非俊疑杰兮,固庸态也。”他甚至把众人对他
  的压迫,比作群犬乱吠。诗最后说道:“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
  类兮。”“类”有今所谓“榜样”的意思。诗人希望世人能够从自己的自杀中,看到为
  人的准则。
    《九章》的大部分都反映了屈原流放生活的经历,是研究屈原生平活动的重要材料。
  这些诗篇善于把纪实、写景与抒情相结合,以华美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写出复杂的、
  激烈冲突的内心状态。
  (中国文学史,章培恒 骆玉明,一鸣扫描,雪儿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