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塞俄比亚 Ethiopia   埃及 Egypt   突尼斯 Tunisia   阿尔及利亚 Algeria   尼日利亚 Nigeria   塞内加尔 Senegal   南非 South Africa   安哥拉 Angola   贝宁 Benin   布基纳法索 Burkina Faso   布隆迪 Republic of Burundi   博茨瓦纳 Republic of Botswana   赤道几内亚 Equatorial Guinea   多哥 Togo   厄立特里亚 Eritrea   佛得角 Republic of Cape Verde   冈比亚 Gambia   刚果 Republic of the Congo   刚果民主共和国 Democratic Republic of Congo   吉布提 Djibouti   几内亚 Guinea   几内亚比绍 Guinea-Bissau   加纳 Republic of Ghana   加蓬 Gabon   津巴布韦 Zimbabwe   喀麦隆 Republic of Cameroon   科摩罗 Comoros   科特迪瓦 Ivory Coast   肯尼亚 Republic of Kenya   莱索托 Kingdom of Lesotho   利比亚 Libya   利比里亚 Republic of Liberia   卢旺达 Republic of Rwanda   马达加斯加 Madagascar   马拉维 Malawi   马里 Republic of Mali   毛里塔尼亚 Mauritania   毛里求斯 Republic of Mauritius   摩洛哥 Kingdom of Morocco   莫桑比克 the Republic of Mozambique   纳米比亚 The Republic of Namibia   尼日尔 Niger   塞拉利昂 the Republic of Sierra Leone   塞舌尔 Seychelles   斯威士兰 Swaziland   苏丹 Sudan   索马里 Somalia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Sao Tome and Principe   坦桑尼亚 Tanzania   乌干达 The Republic of Uganda   赞比亚 The Republic of Zambia   乍得 the Republic of Chad   中非共和国 The Central African Republic   
Egypt   Capital:Cairo  Country Code: eg   
  Dynasty
EgyptList of Authors Capital:Cairo
埃及
  古埃及(Ancient Egypt),一般指公元前32世纪左右至公元前343年波斯灭亡埃及这段时间内尼罗河下游地区的埃及文明。古埃及是典型的水力帝国。
  古埃及北临地中海,南至尼罗河第一瀑布与努比亚为邻,东临红海,西与利比亚毗连。从努比亚边界到孟斐斯,称上埃及,从孟斐斯到地中海称下埃及。这里最早的居民是含人和闪人。
  古埃及典型的的铜石并用文化为上埃及的巴达里文化和涅伽达文化1及涅伽达文化2。
  古埃及历史年表
  第一王朝:公元前3200年~2850年。从美尼斯到卡,共有八位法老。
  第二王朝:公元前2850~2686年。从霍特普司克摩伊(Hotepseknemoui)到卡斯克摩,共有六位法老。
  古王国或孟斐斯帝国(公元前2686~2181年)
  第三王朝:公元前2686~2613年。从纳特里克特—吉塞(Neteriknet-Djeser)到胡尼(Houni),共有五位国王。焦瑟统治时代是权力和胜利的开始,此时出现了以沙卡拉的阶梯金字塔建筑群为代表的恢宏壮观的石头建筑。该建筑群的设计师、作家兼学者的伊姆荷泰普成为史书上首批出现的伟人之一。这一时代是强而有力的中央集权君主制得以发展的时期,君主坐于孟斐斯,分派各省总督统治全国。
  第四王朝:公元前2613~2494年。从斯内夫卢(Snefrou)到斯克普斯卡夫(Skepseskaf),共有六或七位法老。从金字塔的雄伟程度来判断,斯奈夫鲁、胡夫和哈尔夫的统治时期为这个时代的顶峰。在达夏尔,梅顿和基萨修筑的金字塔显示出王朝的治国有方、经济繁荣。第五王朝:公元前2494~2345年。从乌斯卡夫(Ouser)到乌纳斯(Ounas),共有九位法老。最著名的是萨胡蕾(Sahoure)和吉德卡雷—伊塞西(Djedkare-Isesi)。
  在第五王朝,“太阳崇拜意识”迅速发展,在沙卡拉的乌尼斯金字塔墙上刻著著名的金字塔铭文。第六王朝:公元前2345~2181年。从泰蒂(Teti)一世到女王尼托克里斯(Nitocris),共七位国王包括佩比一世和活了上百岁的佩比(Pepi)二世。
  虽然第六王朝文治武攻显赫一时,曾组织过远至非洲南端的军商远征,但一些省督不断膨胀的全历史中央集权的孟斐斯备受威胁,而引发了内乱。
  第一过渡时期(公元前2181~1991年)
  第七王朝:只统治了七十天。
  第八王朝:公元前2181~2130年。共有八到二十七位法老,但名字无文献可查。
  第九王朝到第十王朝:北方公元前2130~2040年。共有六位法老,有三位名叫凯蒂。
  第十一王朝:南方公元前2130~2040年。共有三位法老。
  蒙图荷泰普二世在公元前2050年统一全国,从此第十一王朝的底比斯君主统治了整个埃及。这虽然使他们的故乡底比斯城地位越来越重要,但仍然不足以取代孟斐斯。底比斯的统治者适时尚须来回旅行,并在十二王朝时在通往法尤姆的入口处修建了行宫,和诸如伊蒂—塔维的小城。王朝在不放弃底比斯的同时向北转移权力中心,显示出强而有力的中央集权政府逐渐恢复。
  中王国或底比斯第一帝国(公元前1991~1786年)
  第十一王朝末期:公元前2060~2000年。三位蒙图霍特普法老,第一位在公元前约2040年统一埃及。第十二王朝:公元前2000~1786年。七位法老名阿门埃玛特(Amenhemat)或塞索斯特里斯,最后一位统治者是女王塞贝克内菲卢雷(Sebekneferoure)。
  如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稳定总是和动乱是互相交替。各省分权势力和其他历史上至今仍然不明的势力,毁灭了从第十二王朝传续下来的底比斯政权,埃及分裂成许多的诸侯国。
  第二过渡时期(公元前1786~1567年)
  第十三到第十四王朝:公元前1786~1674年。约有四十位法老,其中有几位名叫塞贝霍特普。一些法老同时在法老的北部、中部、南部统治。从公元前1730年开始,这些国王只不过是西克索法老的封臣。
  第十五到第十六王朝:公元前1674~1567年。第十六王朝被称为“小西索克”王朝,只存于三角洲东部。“大西索克”王朝有五位法老,包括一位基安(Khyan)和两位阿拉比(Apopi)。
  第十七王朝:公元前1674~1567年。十位法老统治底比斯及周围地区。他们是西索克的封臣。最后三位法老塔阿(Taa)一世、二世和卡莫西斯(Kamosis),开始和北方的西索克人斗争。
  新王国或底比斯第二王国(公元前1567~1085年)
  第十八王朝:公元前1567~1320年。从阿赫莫西斯(Ahmosis)到霍朗赫布,共有十四位君主,其中有四位图特摩斯,四位阿门诺菲斯。王后阿谢普苏、阿肯纳吞(Akhenaton)和图坦卡蒙,都属于本王朝。
  第十九王朝:公元前1320~1200年。九位拉美西斯王族法老,包括拉美西斯一世、二世和塞蒂一世、二世。
  第二十王朝:公元前1200~1085年。十位君主,除了第一位名叫赛特纳克特(Sethnakht)之外,其余都叫拉美西斯。
  第三过渡时期(公元前1085~715年)
  第二十一王朝:公元前1085~945年。在塔尼斯统治的有斯门代斯(Smendes),普苏赛奈斯一世和二世。在底比斯统治的有埃里霍斯(Herihor)和皮纳杰姆。
  
  
  国家
  
    埃及(Egypt)全称阿拉伯埃及共和国。位于非洲东北部,面积100.2万平方千米。人口6587万(2000),主要为阿拉伯人,信奉伊斯兰教;科普特人约占11.8%,信奉基督教;国名: 阿拉伯埃及共和国 (The Arab Republic of Egypt)
  独立日:2月28日(1922年)
  国庆日: 7月23日(1952年)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自上而下由红、白、黑三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组成,白色部分中间有国徽图案。红色象征革命,白色象征纯洁和光明前途,黑色象征埃及过去的黑暗岁月。
  国徽: 为一只金色的鹰,称萨拉丁雄鹰。金鹰昂首挺立、舒展双翼,象征胜利、勇敢和忠诚,它是埃及人民不畏烈日风暴、在高空自由飞翔的化身。鹰胸前为盾形的红、白、黑三色国旗图案,底部座基饰带上写着“阿拉伯埃及共和国”。
  国花:睡莲。
  【货币】埃及镑
  【时差】比格林尼治时间早两小时;比北京时间晚六小时。
  
  地理
  
  
    埃及地跨亚、非两洲,大部分位于非洲东北部。苏伊士运河东的西奈半岛位于亚洲西南角。西连利比亚,南接苏丹,东临红海并与巴勒斯坦接壤,北濒地中海,东南与约旦、沙特阿拉伯相望海岸线长2700多千米。全境96%为沙漠。最高峰为凯瑟琳山,海拔2642米。尼罗河纵贯南北,注入地中海,境内长1530千米,两岸形成宽约3~16千米的狭长河谷;入海处形成2.4万平方千米的三角洲,99%的人口聚居在仅为国土面积4%的河谷和三角洲地带。苏伊士运河是连接欧、亚、非三洲的交通要道。主要湖泊有大苦湖、提姆萨赫湖以及阿斯旺高坝形成的非洲最大人工湖——纳赛尔水库(5000平方千米)。全境干燥少雨,尼罗河三角洲和北部沿海地区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1月平均气温12℃,7月26℃;年均降水量50~200毫米。其余大部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燥,气温可达40℃。年平均降水量不足50毫米。每年4~5月间常有“五旬风”,夹带沙石,损坏农作物。全境大部属海拔100-700米的低高原。红海沿岸和西奈半岛有丘陵山地,最高峰凯瑟琳山海拔2,637米。气候干热,除地中海沿岸年雨量可达100多毫米外,大部地区终年很少降雨。沙漠与半沙漠广布。西部利比亚沙漠,占全国面积三分之二,大部为流沙,间有哈里杰、锡瓦等绿洲;东部阿拉伯沙漠,多砾漠和裸露岩丘。尼罗河纵贯南北,两岸谷地和三角洲面积达4万多平方公里,构成肥沃绿洲带。矿藏有石油、天然气、磷灰石、铁、锰等。埃及地跨亚非两洲,大部分领土在非洲,只有西奈半岛这一小部分领土在亚洲。在行政上,划分为8个经济区,每区包括一个或几个省,全国共有26个省。埃及地处欧亚非之洲的交通要冲,北部经地中海与欧洲相通,东部经阿里什直通巴勒斯坦。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大西洋、地中海与印度洋,战略位置和经济意义都十分重要。
    埃及的疆土略呈不规则的四方形。东西宽1240千米,南北长1024千米,地形平缓,无甚大山,沙漠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96%。
    尼罗河是埃及的生命线,是“埃及的母亲”。它是非洲第一长河,也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之一,全长6670余千米。它由发源于乌干达的白尼罗河、发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的青尼罗河,在苏丹首都喀土穆汇合之后流入埃及。从南到北纵贯埃及东部,在埃及境内一段长达1530千米,确是具有舟楫、灌溉之利的重要的水利资源。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埃及,就是在尼罗河的哺育下,发展了其光辉灿烂的古文化。
    根据自然条件的差异,一般把埃及分为4个地区——尼罗河流域及尼罗河三角洲地区、西部沙漠地区、东部沙漠地区、西奈半岛地区。开罗以南是宽约3~16千米的尼罗河绿色长廊,一般称为上埃及。开罗以北称为下埃及。亚历山大和塞得港之间是尼罗河三角洲的冲积平原,面积约2万~4万平方千米。过去,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给三角洲带来肥沃的冲积物。这里是埃及古文化的发祥地,是全国最重要的经济活动地区,埃及绝大部分人口集中于此,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尼罗河以西的西部沙漠又叫利比亚沙漠。它是世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的一部分,约占埃及面积的2/3。它的南部海拔350~500米,大吉勒夫高原海拔1000米左右,中部和北部多洼地,以盖塔拉洼地面积最大。有地下水的洼地形成绿洲。
    尼罗河以东的东部沙漠,亦称阿拉伯沙漠。它直逼红海之滨,地势由东向西倾斜,红海沿岸多山,海拔1500米左右。
    苏伊士运河以东的西奈半岛,位于亚洲的西南部,面积约6.4万平方千米,占埃及面积的6.38%。地中海沿岸多沙丘,北部低地是蒂赫沙漠,多间歇性河流和干涸的河床。东部为高原,圣卡特琳山海拔2637米,是埃及的最高山峰,相传是摩西受“十诫”的地方。
  
  历史
  
  
    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埃及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公元前3100年,由南方的美尼斯统一了上埃及和下埃及,建立第一个奴隶制王朝。这时埃及文化已趋于成熟,开始使用象形文字,开创法老专制政治。历代王朝陆续建造了一批称为世界奇迹的金字塔以及狮身人面像和大量雕像。公元前七到前一世纪曾先后被亚述、波斯和罗马帝国征服。公元四到七世纪被并入拜占庭帝国。640年阿拉伯人侵入埃及,埃及先后沦为倭马亚和阿拔斯王朝的一个省。后阿拉伯人虽多次更朝换代,但埃及的被统治地位依旧,且接受了伊斯兰教。1517年土耳其人入侵,又沦为奥斯曼帝国的行省。1798年法国拿破仑一世入侵,统治了3年。1882年英军占领埃及,成为英国的殖民地,但名义上仍属奥斯曼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宣布埃及为英的“保护国”。由于埃及人民的抵抗,英国于1922年2月28日宣布埃及为独立国家,但保留对国防、外交、少数民族等问题的处置权。
  
    1952年7月23日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推翻法鲁克王朝,成立“革命指导委员会”,掌握政权。1953年6月18日宣布成立埃及共和国,M.纳吉布出任第一任总统兼总理。1954年11月纳赛尔取代纳吉布任总统。1956年纳赛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并挫败英、法、以联合军事干预。1958年埃及与叙利亚合并为阿拉伯联合共和国,1961年叙利亚发生政变,阿联解体。1970年纳赛尔病逝,萨达特继任总统。1971年9月1日埃及改名为阿拉伯埃及共和国。1981年10月6日萨达特遇刺身死,穆巴拉克当选总统。穆巴拉克对原来的政策逐步调整,强调国内安定,适当开放民主,与反对党对话,同时加强社会治安,镇压制造恐怖活动的极端主义分子;重视发展民族经济,实行开放性政策,积极吸引外资,坚持国营和私营企业并举,注意改善人民生活。在外交方面重点改善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1990年10月12日,议长马哈古卜遇刺身亡,穆巴拉克当日宣布解散议会,并于11月举行议会选举,民族民主党获胜,继续执政。1991年政府提出“把国内稳定放在首位”,有限度开放民主,缓和与反对党的关系,坚决打击制造恐怖活动、暴力事件、暗杀等罪行;经济改革采取稳妥措施,注意照顾社会承受力。
  
  名胜古迹
  
  开罗
  1、埃及博物馆
  埃及博物馆座落在开罗市中心的解放广场,1902年建成开馆,是世界上最著名、规模最大的古埃及文物博物馆。该馆收藏了5000年前古埃及法老时代至公元六世纪的历史文物25万件,其中大多数展品年代超过3000年。博物馆分为二层,展品按年代顺序分别陈列在几十间展室中。该馆中的许多文物,如巨大的法老王石象、纯金制作的宫廷御用珍品,大量的木乃伊、及重242磅的图坦卡蒙纯金面具和棺椁,其做工之精细令人赞叹。
  
  2、金字塔
  埃及共发现金字塔96座,最大的是开罗郊区吉萨的三座金字塔。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为自己修建的陵墓。大金字塔是第四王朝第二个国王胡夫的陵墓,建于公元前2690年左右,原高146.5米,因年久风化,顶端剥落10米,现高136.5米;底座每边长230多米,三角面斜度51度,塔底面积5.29万平方米;塔身由230万块石头砌成,每块石头平均重2.5吨。据说,10万人用了20年的时间才得以建成。该金字塔内部的通道对外开放,该通道设计精巧,计算精密,令人赞叹。
  第二座金字塔是胡夫的儿子哈佛拉国王的陵墓,建于公元前2650年,比前者低3米,但建筑形式更加完美壮观,塔前建有庙宇等附属建筑和著名的的狮身人面像。
  狮身人面像的面部参照哈佛拉,身体为狮子,高22米,长57米,雕象的一个耳朵就有2米高。整个雕象除狮爪外,全部由一块天然岩石雕成。由于石质疏松,且经历了4000多年的岁月,整个雕象风化严重。另外面部严重破损,有人说是马姆鲁克把它当作靶子练习射击所致,也有人说是18世纪拿破仑入侵埃及时炮击留下的痕迹。
  第三座金字塔属胡夫的孙子门卡乌拉国王,建于公元前2600年左右。当时正是第四王朝衰落时期,金字塔的建筑也开始衰落。门卡乌拉金字塔的高度突然降低到66米,内部结构纷乱。
  胡夫金字塔南侧有著名的太阳船博物馆,胡夫的儿子当年用太阳船把胡夫的木乃伊运到金字塔安葬,然后将船拆开埋于地下。该馆是在出土太阳船的原址上修建的。船体为纯木结构,用绳索捆绑而成。
  
  3、尼罗河
  尼罗河发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流经布隆迪、卢旺达、坦桑尼亚、乌干达、肯尼亚、扎伊尔、苏丹和埃及九国,全长6700公里,是非洲第一大河,也是世界上第二条最长的河流,可航行水道长约3000公里。尼罗河有两条上源河流,西源出自布隆迪群山,经非洲最大的湖--维多利亚湖向北流,被称为白尼罗河;东源出自埃塞俄比亚高原的塔纳湖,称为青尼罗河。青、白尼罗河在苏丹的喀土穆汇合,然后流入埃及。
  尼罗河谷和三角洲是埃及文化的摇篮,也是世界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尼罗河在埃及境内长度为1530公里,两岸形成3-16公里宽的河谷,到开罗后分成两条支流,注入地中海。这两条支流冲积形成尼罗河三角洲,面积2.4万平方公里,是埃及人口最稠密、最富饶的地区,人口占全国总数的96%,可耕地占全国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二。埃及水源几乎全部来自尼罗河。根据尼罗河流域九国签订的协议,埃及享有河水的份额为每年555亿立方米。
  开罗的尼罗河上有许多游船,其中仿法老时期船只修造的又名法老船,夜晚泛舟河上,可游览两岸旖旎风光,又可观赏船上著名的东方舞表演。
  
  4、萨卡拉金字塔
  萨卡拉金字塔位于开罗南郊30公里,尼罗河西河谷绿洲边缘外的沙漠上,由多个金字塔组成。其中最著名的是阶梯金字塔,为古埃及第三王朝国王左塞尔的陵墓,约建于公元前2700年。该金字塔是埃及现有金字塔中年代最早的,也是世界上最早用石块修建的陵墓。该金字塔呈6层阶梯塔状,高约60米。在该金字塔附近还分布着许多贵族和大臣陵墓,其中大量的精美浮雕壁画,栩栩如生的描绘了古代埃及人工作和生活的情景。另外,附近的神牛墓也非常有名。
  
  5、古城堡
  建于1176年,为阿尤布王朝国王萨拉丁为抵御十字军保护开罗而建。城内建有穆罕默德·阿里清真寺。
  古城堡内有埃及军事博物馆,展示埃及各历史时期军队的武器、装备、服装、著名战例、工事和城堡的实物、仿制品、模型、图画等。
  穆罕默德·阿里清真寺建于1830年,伊历1246年。整个建筑具有阿拔斯王朝时期的建筑风格。穆罕默德·阿里(1769-1849),阿尔巴尼亚人,1805年成为埃及统治者。
  巍峨的阿里清真寺建在开罗以北的山顶上,礼拜殿呈正方形,上有高耸的圆顶为殿中心,四面环有四个半圆殿与正殿相应,还有四根高柱居其中。清真寺西侧正中有一盥洗室,是供穆斯林礼拜时做小净用的。盥洗室四面有四根铁链环绕。清真寺正中盥洗室内,外墙壁是用雪花石瓷砖镶嵌的,所以又被称为雪花石清真寺。
  
  6、汗.哈利里市场
  位于开罗市中心地带(老城区),由分布在几十条小街巷里的几千家个体小店组成,许多店铺可追溯到公元14世纪。市场道路狭窄,街道两旁挤满了小店铺,主要出售金银首饰、铜盘、石雕、皮货及其他埃及传统手工艺品,素以店面古朴、货物齐全深受外国游客喜爱。
  这块地方原是法特梅三朝后裔的墓地,公元14世纪,当时埃及的统治者汗·哈利里以法特梅是叛教者无权建墓地为由下令拆毁墓地,并出资在此建起一个市场,即汗·哈利里市场。现在,它已成为开罗古老文化和东方伊斯兰色彩的一个象征,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
  市场旁边有著名的艾兹哈尔清真寺和侯赛因清真寺。
  
  7、法老村
  位于开罗市内尼罗河的一个小岛上,占地约200亩,是埃及首任驻华大使哈桑·拉贾布博士在发现失传一千年的纸草造纸工艺后于1984年集资修建的。村内种植了大量的纸莎草,有以传统方法制造纸草纸和绘制草纸画的作坊。法老村内建有模拟法老时代的神庙、庄园、农户等建筑,有专人着古装演示当时生产、家居及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景,展现几千年前古埃及人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画面。村中有著名的法老图坦阿蒙墓的模型和金字塔建筑方法的模型展示,还有照相馆、餐厅和商店。 
  
  亚历山大
  位于尼罗河三角洲西部,临地中海,面积100平方公里,人口305万,是埃及和非洲第二大城市,也是埃及和东地中海最大港口。该城建于公元前332年,因希腊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占领埃及而得名,是古代和中世纪名城,曾是地中海沿海政治、经济、文化和东西方贸易中心,有诸多名胜古迹。 亚历山大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是埃及的“夏都”和避暑胜地,被誉为“地中海新娘”。现有棉纺织、汽车修配、石油提炼和造船等全国三分之一的工业,是埃及棉花贸易大市场,全国80~90%的进出口物资经其西港吞吐。其主要景点有:
  
  1、夏宫
  即蒙塔扎宫,座落在市东部,占地155.4公顷,密林环绕,是一个独具特色的花园。1952年前一直是皇室家族的消夏避暑地,现海滨向游人和垂钓者开放。园内有法鲁克国王行宫(现为埃及国宾馆)。赫迪夫·阿拔斯二世在世纪之交所建的这座土耳其-佛罗伦萨式的建筑物,是王室避暑地。王宫不对公众开放,看其外观一定要注意频频出现的主题字母F。
    据说一个报喜人告诉福阿德王,字母F将给他的家庭带来好运,从此他和他的儿子法鲁克给他们的子孙命名都以F开头。1951年法鲁克与娜瑞曼结婚,却没有更改她的名字,1952年1月他们的儿子诞生,他为他取名阿赫迈德·福阿德,字母F被放在第二位,6个月后法鲁克被废黜。  
  
  2、卡特巴城堡
  前身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亚历山大灯塔。灯塔建于公元前280年,塔高约135米,经数次地震,于1435年完全毁坏。1480年用其石块在原址修筑城堡,以国王卡特巴的名字命名。1966年改为埃及航海博物馆,展出模型、壁画、油画等,介绍自一万年前从草船开始的埃及造船和航海史。与开罗古城堡并称为埃及两大中世纪古城堡。
  
  3、“自由”号游艇
  是目前世界上仍能使用的最古老皇家游艇,由英国造船公司1865年修建,艇长411英尺,宽42英尺,排水量3417吨,以燃煤蒸汽机为动力,航速16海里。该艇原为埃及王室私用,1868年曾到欧洲接载欧洲国家元首来参加苏伊士运河国际通航典礼,是第一艘从北面进入苏伊士运河的船只。1952年更名“自由号”,现为埃及海军拥有,埃海军以此展示其舰船维修保养水平。
  
  4、珍宝馆
  原为古代法特梅公主住宅,1986年改为穆罕默德·阿里王朝珍宝馆,展出王冠和珠宝首饰等。
  
  5、孔姆地卡
  在亚历山大城市中心的考古遗址中,发现了一座罗马歌剧院(用于音乐表演的剧院)和一套大型的3世纪罗马浴室。托勒密时代的街道和商店逐步发掘出土,石柱和拱门露出地面。遗址使人认识到古代城市所覆盖的范围--若全部发掘,现代城市只好拆除了。
  地址:入口在干胡里亚大广场南端,火车站对面,萨阿德宰格鲁勒广场东南1公里。 
  
  苏伊士运河
  位于埃及东北部,扼欧、亚、非三洲交通要冲,沟通红海和地中海、大西洋和印度洋,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经济意义。 1859-1869年由法国人投资开挖,埃及有10万民工因此丧生。后英国收买了运河公司40%的股票,英法共同掌握运河经营权,掠走巨额收益。1956年,埃纳赛尔总统宣布运河国有化,随即爆发了英、法、以三国侵埃战争。1967-1975年因阿以战争,运河封闭停航达8年之久。 1976-1985年,埃政府耗资约20亿美元进行大规模运河扩建工程,使运河的通航能力显著增加。扩建后运河长度为195公里,最大宽度为365米,水深11米以下为160~190米,最大吃水深度16米,能通过15万吨的满载油轮。近年,通过苏伊士运河的船只日平均约60艘,运河年收入近20亿美元。
  
  巴列夫防线
  1956年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占领埃及西奈半岛后,于1969年在苏伊士运河东岸沿河建成一条以参谋长巴列夫命名的防线。防线北起弗阿德港,南至苏伊士湾,全长175公里,纵深30-35公里,总面积5000平方公里,耗资2.38亿美元。该防线由三条平行防线组成:第一线为苏伊士运河及河东岸,河堤下埋设了油管,战争期间点燃,可将运河变成一片火海。沿河筑有20米厚的沙堤,堤后筑有30多个前沿支撑点,支撑点前为铁丝网和地雷区。第二、三线分距运河十几、二十公里,筑有11个核心堡。核心堡一般为半地下的多层建筑,以钢筋水泥作骨架,顶部由铁轨和装在铁网内的石块砌成,厚4-5米,可经受重磅炮弹和炸弹的直接攻击。核心堡由若干个碉堡组成,其中一个为旅指挥所,有的为重炮阵地,有的为弹药和后勤物资仓库,堡内有住房、指挥室、了望哨和射击阵地,储有可供一个月以上的粮食和弹药,碉堡间有堑壕相连,战斗中可互相支援。 目前在原巴列夫防线的一些地段,仍保留着当时的一些工事供人们参观游览。特别是在距伊斯梅利亚10公里处的夏杰拉高地,那里曾是巴列夫防线中段前线指挥所,现已改为战争博物馆,供人们参观。
  
  卢克索 
  位于尼罗河上游,距开罗670公里。古埃及时代称为TABE,是古埃及帝国首都底比斯的一部分。公元前1570年左右,底比斯人赶走了西克索人(HIKUSOS),以此为中心重新统一了埃及,建立了一个更加强大的帝国,领土南接苏丹,北达叙利亚。这个帝国维持了1500多年,在此建造了众多宏伟壮观的神殿及王家陵墓,因此成为古埃及遗迹的宝库,是探访埃及古文明不可不到的地方。主要参观景点有:
  
  1、卢克索神庙
  卢克索神庙是底比斯主神阿蒙的妻子穆特的神庙,规模仅次于卡尔纳克神庙。
  它具有令人惊叹的雄伟气势,每一根柱子都代表了法老的威严,置身于其中会使人暂时忘却时间的流逝,神思万千。这里的大部分工程是由第十八朝法老阿蒙诺菲斯三世完成的,后来的拉美西斯二世又增建了大门和庭院,并在门口竖立了六尊他的塑像,现存三尊。庙内原来有两座尖方碑,其中一座被穆罕默德·阿里送给了法国,现在巴黎协和广场。
  
  2、卡尔纳克神庙
  卡尔纳克神庙位于卢克索以北5公里处,是古埃及帝国遗留的最壮观的神庙,因其浩大的规模而闻名世界,仅保存完好的部分占地就达30多公顷。整个建筑群中,包括大小神殿20余座。院内有高44米,宽131米的塔门。大柱厅宽102米,深53米,其中共有134根巨型石柱,气势宏伟,令人震撼。其中最大的12根高23米,周长15米,其上足可容纳50个人站立。晚上有声光表演,用五彩的灯光变幻映照着遗址,配有解说词和音乐,向游客叙述古埃及人民的生活情景。
  阿蒙神庙位于卢克索镇北4公里处,是卡尔纳克神庙的主体部分,这里供奉的是底比斯主神——太阳神阿蒙,始建于三千多年前的十七王朝,在此后的一千三百多年不断增修扩建,共有十座巍峨的门楼、三座雄伟的大殿。
  阿蒙神庙的石柱大厅(如图)最为著名,内有134根要6个人才能抱的巨柱,每根21米,顶上据说能站百来个人。这些石柱历经三千多年无一倾倒,令不赞叹。庙内的柱壁和墙垣上都刻有精美的浮雕和鲜艳的彩绘,它们记载着古埃及的神话传说和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此外,庙内还有闻名遐迩的方尖碑和法老及后妃们的塑像。
  
  3.孟农巨像
  孟农巨像是矗立在尼罗河西岸和国王谷之间原野上的两座岩石巨像。原来是“阿敏何特普(AMENHOTEP)三世”法老神殿前的雕象,但神殿本身已无踪影。巨象高20米,风化严重,面部已不可辨识。坐像是由新王国时代鼎盛期的阿蒙荷太普三世建造的。坐像身后,原来是他的葬祭殿,但后来的法老拆了这座建筑,并把他做为自己的建筑物的石料。到了托勒密王朝时代,建筑物已经完全被破坏了。人们认为石像是希腊神话中的门农的雕像,就给石像取名为门农像。罗马统治时期的地震使雕像出现了裂缝。每当起风的时候,门农像就像在唱歌一样,十分神奇。后来经过修补之后的门农像,就再也没有唱过歌。  
  
  4.国王谷
  在与卢克索城相对的尼罗河西岸的一条山谷中,集中了许多国王和王室成员的陵墓,这就是著名的国王谷。这里埋葬着第17王朝到第20王朝期间的64位法老,其中只有17座开放。最大的一座是第19王朝沙提一世之墓,从入口到最后的墓室,水平距离210米,垂直下降的距离是45米,巨大的岩石洞被挖成地下宫殿,墙壁和天花板布满壁画,装饰华丽,令人难以想象。墓穴入口往往开在半山腰,有细小通道通向墓穴深处,通道两壁的图案和象形文字至今仍十分清晰。
  这里所有的墓都建于新王国时代。从地面沿台阶向下走,经过前室,就到了安放石棺的墓室。第十八王朝的墓的特点是前室和墓室成直角,而到了十九王朝之后,大多成了直线式的了。国王谷一共发现了60多处墓地,现在对外开放的墓地仅是其中10处而已。
  
  拉美西斯三世葬祭殿:
  进入凯旋门,正面就是高22米、上部宽63米的第1塔门。之后,依次是第1院落,第2院落、列柱室和圣地。
  这里保存有表现拉美西斯三世应用事迹的浮雕:讨伐敌人、捕杀野牛等。第2院落内有由24根石柱组成的列柱室,顶部保存有色彩鲜艳的浮雕。
  拉美西乌姆由入口一直向前,就到了第2院落。其左侧是第2塔门和第1院落;右侧则是列柱室。列柱室入口处并排矗立着4根拉美西斯二世的奥塞里斯柱,前方是拉美西斯二世座像的头部。 国王谷对外开放的主要墓室:
  1、图特摩斯三世(第十八王朝):墓内的线条构图十分漂亮。
  2、阿蒙荷太普二世(第十八王朝):墓室内的2根柱子上绘有奥塞里斯神、阿努比斯神、哈物尔神、荷鲁斯神及阿蒙荷太普二世。
  3、图坦卡门(第十八王朝):法老的木乃伊仍安置于墓室之中。墓室正面的墙上,绘有以奥塞里斯神形象出现的图坦卡门王,以及其继位者阿伊王。
  4、荷莱拇赫布王((第十八王朝):内有精美壁画;
  5、西蒂二世(第十九王朝):有木乃伊;
  6、美耐普塔(第十九王朝):红色花岗岩制成的石棺;
  7、塔乌塞尔托女王(第十九王朝):西蒂二世之妻;
  8、拉美西斯一世(第十九王朝):精美壁画;
  9、拉美西斯三世(第二十王朝):竖琴演奏者的石像;
  10、拉美西斯四世(第二十王朝):巨大的石棺;
  11、拉美西斯六世(第二十王朝):保存良好的壁画;
  12、拉美西斯九世(第二十王朝):小于拉美西斯六世之墓。
  
  5.王后谷
  位于岩石山西方,有集中的王妃墓,墓的规模虽不及国王墓,但内部壁画与国王墓完全不同,表现得自由奔放,反映了当时埃及人的生活习俗。
  哈采普苏特是第十八王朝法老图特摩斯一世的女儿,她是除克莉奥佩特拉以外另一位成为法老的女性。
  哈采普苏特陵庙位于底比斯卫城的最北端。哈采普苏特将自己的陵庙建在峭壁上,以一种优雅的效果显示其统治的长治久安。陵庙分为三层,刻有许多富含深义的浮雕。
  哈采普苏特是埃及的第一位女王。在其夫图特摩斯二世死后,她作为太后为年纪、幼的图特摩斯三世处理朝政,之后自立为女王。她注重贸易,通过和现在的索马里地区的贸易往来,来获取香料。这些场面也反映在葬祭殿的壁画上。作为女法老,哈采普苏特有强硬的政治手腕,与其养子、后来的图特摩斯三世一直暗中争权。在她去世后,图特摩斯三世采取了报复行动,将陵庙中有她形象的地方都毁掉了。目前陵庙上层在修复之中。
  
  阿斯旺
  阿斯旺(Aswan)是阿斯旺省首府,是埃及街道最清洁、最 漂亮的城市。它是埃及与非洲其他国家进行贸易的重镇, 也是通往苏丹的门户。它位于东南部尼罗河"第一瀑布"下 的东岸,距开罗900千米。历史上为埃及南部通往努比亚 的门户,水运和骆驼商队的交汇点。在古埃及时代,曾是 与 苏丹、埃塞俄比亚进行贸易的中心(科普特语"阿斯旺"即"市场"
  之意),现为省行政和工商业中心。有钢铁、制铝、 化肥、制糖、纺织、制革、水泥等工业,开采铁矿和石料。市内保留大量寺庙和陵墓,如著名的菲莱神庙、阿布辛贝勒神庙等;埃莱方丁博物馆藏有本省历史文物。旅游业较盛,为冬季游览胜地。铁路、公路通开罗、亚历山大等城市,设国际机场。城南有2座水坝,1902年建成的旧坝,距城5.6千米,坝高53米,长2152米,水库蓄水53亿立方米,可发电34.5万千瓦,灌溉农田57万公顷。1970年7月竣工的阿斯旺高坝,有灌溉、防洪、发电、运输的综合效益。每年可提供740亿方稳定可靠的灌溉用水,年发电100亿度,通过2条500千伏高压输电线输往开罗和下埃及,并供应本地。阿斯旺市区不大,但地势险要,滔滔北流的尼罗河水,为它增添了不少景色。这里古代即建有驿站和兵营,也是与南方邻邦贸易的要站。它冬季干燥温暖,是疗养和游览胜地。
  其主要景点:
  1、菲莱神殿
  菲莱岛(Philae Island)在阿斯旺以南15千米,岛长450米,宽150米。被称为"古埃及国王宝座上的明珠"的埃及古神庙群,修建在阿斯旺城南尼罗河中的小岛菲莱岛上,以辉煌而奇特的建筑、宏伟而生动的石雕及石壁浮雕上的神话故事而闻名。
  1902年阿斯旺低坝拦截尼罗河水时,部分被淹没。60年代在菲莱岛南面筑起高坝后,神庙几乎全部被淹没。为了保护这些珍贵文物不受毁损,从1972年开始,埃及政府在神庙四周筑起围堰,将堰中河水抽干,然后将这组庙宇拆成45000多块石块和100多根石雕柱,于1979年8月在离菲莱岛约1千米处的阿吉勒基亚岛上,按照原样重建。1980年3月10日,菲莱神庙在新址上重新正式开放。其中一座最古老的尼克塔尼布二世国王神庙,建于公元4世纪初,最大的一座神庙叫艾齐斯神庙,系托勒密二世费拉底尤斯国王所建。
  前往途径:从市中心乘的士往码头,再由码头乘船到菲莱岛。
  
  2、古采石场
  距阿斯旺市区仅两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古埃及的采石场遗址。采石场沿尼罗河而建,约有6公里长。进入采石场,就进入了花岗石的世界。
  阿斯旺地区的石质好,颜色多为有小黑点的玛瑙红,石体光滑注泽,即使在现代也是很奢侈的建筑装饰材料。在采石场遗址上,如果细心,可以看到岩壁上有切割出的沟槽。据说古埃及的 石料都是从阿斯旺开采,通过水路运输以满足尼罗河两岸的建设需要。
  采石场遗址中有一个著名的景点-未完成的方尖碑。这个巨大的方尖碑横卧在采石场中,长41米,重达1267吨,原本是女王哈特舍普苏特修建的。如果将这个方尖碑竖立起来,它将是全埃及最大的方尖碑。景点设置了梯子,游人可登上碑身,在此冥想方尖碑为什么没有从这里运走的不解之迷。
  世界上那些著名的方尖碑,在巴黎的协和广场、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广场,都有从埃及劫掠的方尖碑的踪影,它们似乎比埃及本土的方尖碑更经常出现在报纸、杂志的图片上。
  而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方尖碑却静静地躺在埃及本土,卧在花岗石中,尼罗河畔。与我们在神殿庙宇所见的方尖碑不同,它只完成了切割石材的程序,沿未雕刻与图画,简单中更有古朴的风韵。碑身已有几处形成了裂缝,历史似乎像这巨石一样沉重,让创造历史的人类自身也不堪负荷。
  
  3、阿布.辛贝勒神殿
  阿布辛贝勒神庙(Abu Simbel Temples)是阿斯旺的旅游重点,位于阿斯旺以南280千米处,建于公元前1300-前1233年,是古埃及最伟大的法老拉美西斯二世( Ramses Ⅱ)所建,也是新帝国的法老王时代最受保护的遗迹。庙高30米,宽36米,纵深60米,门前4座巨型石质拉美西斯坐像,每尊高20米,像旁有其母、妻、子女的小雕像,无不栩栩如生,经过逾3000年的风蚀仍完好无损。
  30多年前,当阿斯旺高坝开始动工修建、努比亚古迹面临着永沉湖底的厄运时,它的价值才为世人瞩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世界各国发出拯救努比亚的呼吁,51个国家作出了反应。从1960年至1980年,专家们进行了40多次大规模的挽救古迹活动:由24个国家的考古学者组成的考察团实地勘察了受湖水威胁的地域;22座庙宇经过测定方位和计算,拆散后化整为零转移到安全地带,然后以其旧貌重建。3000多年前的神庙设计者精确地运用天文、星象、地理学知识,按照要求把神庙设计成为只有在拉美西斯二世的生日(2月21日)和奠基日(10月21日),旭日的霞光金辉才能从神庙大门射入,穿过60米深的庙廊,被撒在神庙尽头的拉美西斯二世石雕巨像的全身上下,而左右的其他巨型石雕都享受不到太阳神赐予的这种厚爱,人们把这一奇观发生的时日称作太阳节。为了保留太阳节的奇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募捐,派出当今国际第一流的科学技术人员,运用最先进的科技测算手段,将阿布辛贝勒神庙原样向上移位60米,以确保神庙不会被水淹没。尽管煞费心机,竭尽一切努力,太阳节的时辰还是被错位而挪后了一天。
  其他大的寺庙分别重建在4个精心挑选的地点:罗马时代的卡拉布舍寺、卡塔西亭和饰有反映非洲黑人生活浮雕的贝瓦里寺现已耸立在高坝附近;达克卡寺、马拉拉加寺和瓦蒂塞布阿寺被集中建在瓦蒂塞布阿;建于公元前15世纪图特摩斯三世和阿美诺菲斯二世执政时的努比亚地区最古老的寺庙马达寺庙群和彭努特小陵墓现移至阿马达;阿布·奥达祭台和普萨墓龛被送到阿布辛贝勒的尼罗河对岸。
  
  政治
  
  
  1971年9月11日经公民投票通过的永久宪法,规定埃及是“以劳动人民力量联盟为基础的民主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经济上“国家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和私人所有制”三种形式并存;总统是国家元首、武装部队最高统帅;总统由人民议会提名,公民投票选出。1980年5月22日经公民投票修改宪法,规定政治制度“建立在多党制基础上”;“总统可多次连选连任”,并增加了“建立协商会议”的条款。人民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议员由普选产生;议长、副议长每年选举1次。主要职能是:提名总统候选人;主持制订和修改宪法;决定国家总政策;批准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国家预算、决算;对政府进行监督。
  埃及自1952年革命后,曾宣布解散一切政党。1976年萨达特宣布实行多党制。主要政党有6个:①埃及民族民主党,执政党。1978年7月成立。②埃及新华夫脱党,主要反对党。1978年2月成立。③埃及社会主义工党。1978年12月成立。④埃及自由社会主义者工党。1976年1月成立,其前身是自由社会主义者论坛。⑤埃及民族进步统一集团党。前身是1975年成立的民族进步论坛,1976年11月改用现名。⑥乌玛党。1983年7月成立。
  
  经济
  
  
    三分之一以上的职业人口从事农业。耕地面积仅占国土的4.5%,绝大部分为灌溉地。耕作集约,年可二熟或三熟,是非洲单位面积产量最高的国家。主产长绒棉和稻米,产量均居非洲首位,玉米、小麦居非洲前列,还产甘蔗、花生等。非洲重要的石油和磷灰石开采国。炼油工业发达,其他重要工业部门有食品、纺织、化工、钢铁、机械等。尼罗河和沿海盛产鱼类。主要出口原油、油品、棉花等,其中原油独占出口总值的一半左右。主要进口农畜产品、机器设备、车辆、化工产品等。苏伊士运河是最重要的国际通航运河。
    1952年纳赛尔推翻法鲁克王朝后,对原有较大的工商业、银行、保险业、运输业和进出口贸易实行国有化。1974年萨达特总统宣布实行“经济开放”政策,积极争取外援,大力引进外资,开发自由区和经济特区,发展私营企业,促进国营企业。1974~1982年,经济年增长率达8%。穆巴拉克执政后,继续调整经济政策,进行财政、经济和管理改革,实行“生产性开放政策”。在发展国营企业的同时,继续放宽对私营企业的限制。强调增产节约、提高效率、限制进口、鼓励出口,以自力更生精神克服经济困难,经济有所发展。1991年,由于埃及在海湾战争中持反对伊拉克侵吞科威特的立场,受到美国等西方国家和海湾阿拉伯国家的赞赏,先后有20多个国家和国际金融机构向埃及提供贷款和紧急援助。另外,美国免去埃及所欠军债,科威特、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和卡塔尔也取消了埃及所欠债务。同年5月,巴黎俱乐部债权国免除埃及约110亿美元的债务。埃及经济困难得到了缓解。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832亿美元。1998年汇率:3.39埃镑兑1美元。
    埃及资源丰富,初步探明储量:石油60亿桶,天然气3284亿立方米,磷酸盐约12亿吨,铁矿1.82亿吨;此外还有锰、煤、金、锌、铬、银、钼、铜、滑石等。埃及工业以纺织、食品加工等轻工业为主。石油、铜、铁、电力、化肥、水泥、机械等重工业有较大发展,石油工业发展尤为迅速。
    农业在埃及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52%。1998年全国可耕地占全国面积的3.5%。政府极为重视农业发展和扩大耕地面积。主要农作物有棉花、小麦、水稻、高粱、玉米、甘蔗、亚麻、花生、水果、蔬菜等。
    埃及文化灿烂、历史悠久,名胜古迹宏伟丰富,具有发展旅游业的极为优越的条件。主要旅游点有金字塔、狮身人面像、爱资哈尔清真寺、古城堡、希腊罗马博物馆、卡特巴城堡、蒙塔扎宫、卢克索神庙、卡纳克神庙、王陵之谷、阿斯旺水坝等。旅游收入是埃及外汇的主要来源之一。
    埃及的交通运输十分便利。海陆空运输能力增长较快。铁路全长7000千米。开罗第一条地铁全长42.5千米,第一期工程已于1987年9月竣工通车。公路全长4.8万千米。有海港7个,年吞吐量3050万吨,主港口有亚历山大、塞得港、苏伊士等。有国际机场5个,开罗机场是连结亚、非、欧的重要国际航空港。财政来源除税收外,主要靠石油、侨汇、运河和旅游四大项收入。
    埃及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着贸易往来,它的主要贸易对象是美、法、德、意、英、日等国。埃及还较多地接受外国援助。美国是埃及的主要援助国。向埃及提供援助和贷款的国家和组织还有德国、日本、英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等国及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90年海湾战争后,西方和海湾国家减免了埃及的债务共255亿美元。此外,埃及还从海湾国家、美国、西欧各国、日本、加拿大以及韩国获得了10亿多美元赠款或紧急援助。
  在人民生活方面,埃及政府长期实行家庭补贴制度。另外还对大米、面粉、食油、糖和能源等实行物价补贴。
  
  文化教育
  
  
    埃及实行普及义务小学教育制度。全国有综合性大学13所,包括开罗大学、亚历山大大学、艾因•舍姆斯大学、爱资哈尔大学等,有大学教师3万名;中学25000所,教师75万名。
    埃及现有日报7家,期刊70多种,主要为阿拉伯文,有少数为法文和英文。报纸有《金字塔报》、《共和国报》、《晚报》、《消息报》,均为阿拉伯文;较有影响的法文报有《埃及前进报》、《埃及日报》。期刊均为阿拉伯文,有《金字塔经济学家》、《最后一点钟》周刊、《图画》周刊、《鲁兹•尤素福》周刊。
  中东通讯社为国家所办的惟一通讯社,1956年成立,在伦敦、巴黎、华盛顿、纽约、波恩等地驻有10多名记者。国家广播电台用30多种语言向国内外广播,每天播出约170小时,另有中东广播电台和亚历山大广播电台。埃及电视台为国营,建于1960年。
  
  对外关系
  
  
   穆巴拉克执政后,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友好和不结盟政策,主张在相互尊重和不干涉内政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主动改善并加强了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1989年5月恢复了阿拉伯联盟成员国资格。
    埃及还强调自身的非洲属性,要努力发展同非洲国家的友谊和合作,努力推动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同美国保持“特殊关系”,但不结盟。苏联解体后,承认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并与其建立外交关系。不断发展同西欧和日本的关系。埃及已同165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埃及同美国的关系有过曲折。1967年六•五战争后,埃及宣布同美国断交。1974年两国复交。1979年埃及同以色列签订和约,美国每年向埃及提供经援、军援。在中东和平问题上,埃及重视美国的作用。
    埃及同苏联的关系也颇为曲折。穆巴拉克执政后,两国关系逐步改善。苏联解体后,埃及与俄罗斯签订了贸易协定。
    埃及同西欧的关系,自1956年挫败英法联军干预埃及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事件后,一直较冷淡。自1973年10月中东战争后,埃及同西欧国家的关系有较大发展。
    埃及与叙利亚有特殊关系,1958年2月,两国曾合并为阿拉伯联合共和国,1961年因叙国内发生政变而解体,两国间维持一般外交关系。海湾危机时,两国立场一致。双方过往甚密,在中东问题上协调行动。
    埃及与利比亚曾因边界等问题断交。后双方都表示了改善两国关系的愿望,并采取了一些行动。1991年双方又致力于两国一体化进程,双边关系在各个领域里全面迅速发展。
    埃及同以色列在1948、1956、1967和1973年先后4次爆发战争。1978年萨达特总统同以色列总理贝京、美国总统卡特在美国签署了戴维营协议。1979年3月26日,萨达特和贝京在华盛顿签署了和平条约,宣布结束两国间的战争状态。1980年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1989年3月15日,以色列撤离塔巴,埃及收回包括塔巴在内的西奈半岛全部以占领土。
  
  与中国关系
  
  
    中国和埃及两国有着传统的友谊,2000多年前就有了友好的交往。1956年5月,埃及与中国建交,成为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阿拉伯、非洲国家。建交以来,中埃两国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发展。1999年,两国建立面向21世纪的战略合作关系,双边关系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近年来,两国领导人互访频繁,双方在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领域的合作日益密切。2004年1月,胡锦涛主席对埃及进行国事访问。2006年6月,温家宝总理对埃及进行正式访问,双方共同签署了《中埃关于深化战略合作关系的实施纲要》。2006年11月穆巴拉克总统来华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后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两国发表建交50周年联合新闻公报。2005年,中埃两国的贸易额超过21.45亿美元,同比增长36.1%。 中埃关系——南南合作的典范 中埃战略合作关系成果丰硕1956年5月
  
  气候环境
  
    
  全国干燥少雨。埃及南部属热带沙漠气候,夏季气温较高,昼夜温差较大。尼罗河三角洲和北部沿海地区,属亚热带地中海气候,气候相对温和。冬季平均气温为9-19度,夏季平均气温为22-34度。
  
  文化简介
  
  埃及文化是具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特别是亚历山大城,其次是开罗。其间夹杂着利凡特文化的特点,即法国、希腊、土耳其和叙利亚文化的混合体。
  随着7世纪阿拉伯人的入侵,新的统治者和自身文化的保护人将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教传播开来,其中禁止偶像崇拜,对大部分埃及人从过去法老和希腊罗马时代的宗教中解脱出来产生重大影响。只有很少过去的传统在科普特教堂中以改良的方式保存下来。
  埃及城市中,中产阶级的生活状况和生活方式与欧美居民没有太大的区别。以开罗为例,在众多书店、电影院、新歌剧院、文化团体和大学里,他们有很多机会去分享和体验国际社会的方方面面。
  对于城市贫民来说,虽然与从法老时代以来一直毫无变化的单调的农村生活比起来,城市生活有些乐趣,但仍是相当乏味的。电视和电影以及公共庆祝活动,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乐趣。小摊小贩在忙碌着出售手工艺品和糖果,这儿也举办婚礼,有音乐、苦行僧唱诗、木偶剧、说书和歌舞。198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Neguib Mahfouz的小说中,生动地描述了现代埃及社会各阶级的生活画面
  
  首都简介
  
  埃及首都开罗 横跨尼罗河,气魄雄伟,风貌壮观,是整个中东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商业中心。它由开罗省的全部、吉萨省和克留比亚省的城区部分合起来组成,统称大开罗。大开罗有近1577万人口,是埃及和阿拉伯世界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十大城市之一。 埃及的食物十分多样化,因此尝试不同食物也应该是这段冒险旅程的一部份。敞开心胸去尝不同的食物,不要一直去想它的成分到底是什么。而且,在埃及,享用特别而丰盛的一餐通常花不了多少钱。在城市里则可以找到不少餐厅,咖啡馆,以及快餐店。
  
  大事年表
  
  约公元前3100年
  上埃及王美尼斯征服了下埃及,建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史称第一王朝。
  约公元前2686年
  第三王朝建立,定都孟裴斯,逐渐形成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这和后来的第四、五、六王朝构成古王国时期,历代国王建造大量金字塔为陵墓,也称“金字塔时代”
  约公元前1567年
  第十八王朝建立,建都底比斯,中央集权强化,法老成为国王正式头衔。
  公元前945年
  利比亚雇佣军推翻第二十一王朝,建立二十二王朝,即利比亚王朝。
  公元前525年
  波斯军队打败埃及军队,灭第二十六王朝,史称第二十七王朝,即波斯王朝。
  约公元前333年
  埃及成为亚历山大帝国的一部分,法老时代结束。
  公元前323年~公元前305年
  亚历山大帝国分裂,托勒密在埃及建立托勒密王朝。
  公元前48年
  罗马统帅恺撒支持女王克里奥帕特拉掌握政权。
  公元前30年
  屋大维率军占领埃及,灭托勒密王朝,埃及成为罗马帝国的一个省。
  640年
  阿拉伯进攻埃及,埃及成为阿拉伯帝国的属地。
  1517年
  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军队占领开罗,埃及沦为奥斯曼帝国的一省。
  1798年
  拿破伦率法国军队入侵并占领埃及。
  1801年~1802年
  英国与土耳其联军打败法军,埃及重归奥斯曼统治。
  1869年
  苏伊士运河正式通航。
  1882年
  英国宣布埃及为英国“保护国”。
  1922年
  英国宣布埃及为独立国家,埃及王国成立。
  1953年6月
  埃及共和国成立,废除君主制。
  1958年
  埃及与叙利亚组成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简称“阿联”。
  1961年
  叙利亚发生政变,宣布退出阿联。
  1971年9月
  改国名为阿拉伯埃及共和国。
  1981年
  萨达特总统遇刺身亡,副总统穆巴拉克当选总统。
  1999年
  穆巴拉克连续第四次当选总统。
  
  古埃及的天文学
  
  人类最早的太阳历
  古埃及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太阳历。早在公元前4000年时,埃及人就已经把1年确定为365天,全年分成12个月,每月30天,余下的5天作为节日之用;同时还把一年分为3季,即“泛滥季”“播种季”“收割季”,每季4个月。实际上,古埃及的这种历法并不精确,因为1个天文年是365.25日,所以古埃及历每隔4年便比天文历落后1天。然而在古代世界,它却是最佳的历法。
  在古王国时期,埃及人观察到当尼罗河开始泛滥时,天狼星清晨正好出现在埃及的地平线上,于是古埃及人将这一天定位一年的第一天。
  建筑中的天文学知识
  古埃及的建筑与天文学密切相关,许多建筑中都隐含了一定的天文学知识。
  著名的金字塔就隐含了许多天文学知识。金字塔的四面正对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胡夫大金字塔的北面有隧道,可以进入金字塔的中心部位,由那儿眺望北方夜空,北极星正好映入眼帘。
  哈夫拉金字塔王殿内南北方位有两个通气孔。北通气孔指向当时猎户星座的Zeta星。另外,狮身人面像在春分日和秋分日这两天它的正面永远都正对着太阳升起的地方,千万年不变。
  
  古埃及的数学
  
  十进制计数法
  古埃及人很早就采用了十进制记数法。在现存的莱因特纸草和莫斯科纸草上记载了不少埃及人的数学问题,虽然只是片段,仍然可以表明当时古埃及人的数学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
  古埃及人依次用笔画排列记数到9,然后用一个好像倒写的“U”的符号代表10.但古埃及人写111这个三位数时,每一数位都用一个特殊的符号表示,而不是像现在一样将1重复写三次。这说明埃及人当时还没有完全掌握十位进制。
  
  古埃及的医学
  
  千年不腐的木乃伊
  古埃及千年不腐的“木乃伊”闻名于世。古埃及人认为人的身体是灵魂的安息处,要想获得永生,就必须把尸体保存好。制作木乃伊在古埃及第一王朝之前就开始了。
  1991年,埃及科学家穆罕默德·塞闭特博士发现,古埃及人在制作木乃伊时使用了放射性物质。埃及国家博物馆对古代法老和王后的木乃伊进行研究时,利用探测仪器证明,馆内几具古埃及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木乃伊体内的充填物中均含有放射性物质,可以释放出α,β, γ射线。由此可以确认古埃及人早在4000多年前就已经在运用放射性物质保护法老的木乃伊了。


  Egypt, officially the Arab Republic of Egypt, (ˈiː.dʒɪpt, Egyptian: Kemet; Kīmi; Arabic: مصر‎ Miṣr; Egyptian Arabic: Máṣr) is a country in North Africa. The Sinai Peninsula is part of northeastern Egypt, which also forms a land bridge to Asia. Covering an area of about 1,001,450 square kilometers (386,660 sq mi), Egypt borders Libya to the west, Sudan to the south and the Gaza Strip and Israel to the east. The northern coast borders the Mediterranean Sea; the eastern coast borders the Red Sea.
  
  Egypt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ous countries in Africa and the Middle East. The great majority of its estimated 80,300,000 people (2007 US State Department estimate) live near the banks of the Nile River, in an area of about 40,000 square kilometers (15,000 sq mi), where the only arable agricultural land is found. The large areas of the Sahara Desert are sparsely inhabited. About half of Egypt's residents live in urban areas, with the majority spread across the densely-populated centres of greater Cairo, Alexandria and other major cities in the Nile Delta.
  
  Egypt is famous for its ancient civilization and some of the world's most famous monuments, including the Giza pyramid complex and its Great Sphinx. The southern city of Luxor contains numerous ancient artifacts, such as the Karnak Temple and the Valley of the Kings. Egypt is widely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political and cultural nation of the Middle East.
  
  One of the ancient Egyptian names of the country, Kemet (kṃt), or "black land" (from kem "black"), is derived from the fertile black soils deposited by the Nile floods, distinct from the deshret, or "red land" (dšṛt), of the desert.[citation needed] The name is realized as kīmi and kīmə in the Coptic stage of the Egyptian language, and appeared in early Greek as Χημία (Khēmía).[citation needed] Another name was t3-mry "land of the riverbank". The names of Upper and Lower Egypt were Ta-Sheme'aw (t3-šmˁw) "sedgeland" and Ta-Mehew (t3 mḥw) "northland", respectively.
  
  Miṣr, the Arabic and modern official name of Egypt (Egyptian Arabic: Maṣr), is of Semitic origin, directly cognate with other Semitic words for Egypt such as the Hebrew מִצְרַיִם (Mitzráyim), literally meaning "the two straits" (a reference to the dynastic separation of upper and lower Egypt). The word originally connoted "metropolis" or "civilization" and also means "country", or "frontier-land".
  
  The English name "Egypt" came via the Latin word Aegyptus derived from the ancient Greek word Aígyptos (Αίγυπτος). The adjective aigýpti, aigýptios was borrowed into Coptic as gyptios, kyptios, and from there into Arabic as qubṭī, back formed into qubṭ, whence English Copt. The term is derived from Late Egyptian Hikuptah "Memphis", a corruption of the earlier Egyptian name Hat-ka-Ptah (ḥwt-k3-ptḥ), meaning "home of the ka (soul) of Ptah", the name of a temple to the god Ptah at Memphis.[citation needed] Strabo provided a folk etymology according to which Aígyptos (Αίγυπτος ) had evolved as a compound from Aegaeon uptiōs (Aἰγαίου ὑπτίως), meaning "below the Aegean".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