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笔 》 日知錄 》
序
顧炎武 Gu Yanwu
《日知錄》是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的代表作品之一。《日知錄》是顧炎武“稽古有得,隨時札記,久而類次成書”的著作。
《日知錄》書名取之於《論語·子張篇》。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日知錄》內容宏富,貫通古今。三十二捲本《日知錄》有條目1019條(不包括黃侃《校記》增加的2條),其內容大體劃為八類,即經義、史學、官方、吏治、財賦、典禮、輿地、藝文。
顧炎武曾把寫這部書比作“采銅於山”。現在,人們仍然常常用顧炎武“采銅於山”的比喻,說明歷史研究要重視第一手資料,可見其影響之深遠。《日知錄》的思想也超越了當時大多數學者,其中尤以區分“保國"與"保天下”為最.“是故知保天下,然後知保其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日知錄》內容宏富,貫通古今。三十二捲本《日知錄》有條目1019條(不包括黃侃《校記》增加的2條),長短不拘,最長者《蘇淞二府田賦之重》有 5000多字;最短者《召殺》僅有9字。這與作者立志學術創新有密切的聯繫。潘耒把《日知錄》的內容大體劃為八類,即經義、史學、官方、吏治、財賦、典禮、輿地、藝文。《四庫全書總目》則分作十五類,即經義、政事、世風、禮製、科舉、藝文、名義、古事真妄、史法、註書、雜事、兵及外國事、天象術數、地理、雜考證。這兩種劃分都有其價值。前者重視了《日知錄》的經世意義,抓住了其主要的方面,並說這書衹有宋元時期的名儒能做出來,明朝三百年來沒有這樣的書,將來治國者采用其說,會大有益於“世道人心”,如果僅嘆服其考據的精闢,文辭的博辨,那不是作者著書的本意。後者則偏重其學術意義,劃分雖更為細緻卻不免得其體而遺其神,評價也與前者相左,盛稱顧氏考據之學而貶低其經世思想,認為“其說或迂而難行,或愎而過銳”。關於寫作此書的目的,顧炎武本人說得很明白,他說:“別著《日知錄》,上篇經術,中篇治道,下篇博聞,共三十餘捲。有王者起,將以見諸行事,以躋斯世於治古之隆。”撰寫《日知錄》,“意在撥亂滌污,法古用夏,啓多聞於來學,待一治於後王”。這說明,《日知錄》是寄托作者經世思想的一部書,內容大體分為三類:經術、治道、博聞,而核心則是“治道 ”。
《日知錄》中的經世思想是豐富的。顧氏提出社會風氣的好壞决定社會興衰的觀點,說:“目擊世趨,方知治亂之關,必在人心風俗”。他認為“風俗衰”是亂之源,並列舉大量事例,說明奢靡浮華的社會風氣,是導致國傢衰亡的重要原因。他說評價君主的功績首先要看社會風氣:“論世而不考其風俗,無以明人主之功”。他不但從政治上提出了整頓“人心風俗”的具體措施,如重流品、崇厚抑浮、貴廉、提倡耿介和儉約等,還從經濟上分析了“人心風俗”敗壞的原因,認為要使風俗變好,必須有讓百姓安居樂業的物質條件:“今將靜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治民之産,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後教化可行,風俗可善乎!”除正面倡導培養人心風俗、加強禮治,他還強調法製,主張嚴懲敗壞世風的貪官姦臣,說:“法不立,誅不必,而欲為吏者之勿貪,不可得也。”
顧炎武看到了“勢”在事物發展過程中的作用,主張進行社會變革,提出要順勢而行,“物來而順應”的變革思想。對於君主的地位,君主與臣下的關係,顧炎武也作了新的解釋。在《周室班爵祿》條中,他說,天子、公、侯、伯、子、男,並不是天生的尊貴,他們管理國傢事物,與老百姓一樣,也是靠勞動吃飯。“祿”是他們為老百姓工作,取之於百姓的報酬。所以,君主不應該肆虐於上以自尊,不應該厚取於民以自奉。他列舉出大量的歷史上“稱臣下為父母”、“人臣稱人君”、“ 人臣稱萬歲”的例子,以淡化至高無上的君權,為建立新型的君臣關係提供歷史根據,表現出初步的民主思想。
自然,同一切歷史人物一樣,顧炎武也有他的歷史局限性。他的思想中有比較濃厚的封建正統意識和狹隘的民族觀念;他提出的“寓封建於郡縣之中”的改革方案也帶有不少宗法色彩。這些在《日知錄》都有所反映。汲取精華、剔除糟粕,是我們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對待《日知錄》,也應如此。
序
愚自少讀書,有所得輒記之。其有不合,時復改定。或古人先我而有者,則遂削之。積三十餘年,乃成一編,取子夏之言,名曰《日知錄》,以正後之君子。東吳顧炎武。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序 | 捲一 | 捲二 | 捲三 | 捲四 | 捲五 | 捲六 | 捲七 | 捲八 | 捲九 | 捲十 | 捲十一 | 捲十二 | 捲十三 | 捲十四 | 捲十五 | 捲十六 | 捲十七 | 捲十八 | 捲十九 | 捲二十 | 捲二十一 | 捲二十二 | 捲二十三 | |
| 第 I [II] 頁
|
|
平等、自由、开放的文学净土 Wonderland of Chinese Literatu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