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
(
1984年6月20日)
安意如
原名张莉,女,1984年6月20日出生于安徽宣城一个普通工人家庭,自由写作者。
2002年毕业于安徽某中专院校,做过短时的文秘和会计。
2003年起以如冰恋枫网名流连于新浪金庸客栈。
2004年应书商之约写第一部长篇小说《要定你,言承旭》,于2005年6月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当时笔名为粉Q女生+安意如)
翌年2月赴京参与动画剧本创作,并写作《看张·爱玲画语》,由云南美术出版社于2005年9月出版。
此后与北京弘文馆建立合作关系,创作诗词评赏“漫漫古典情”系列,去年8月至10月由天津教育出版社推出其中的《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和《思无邪》。(此三本书因涉嫌大篇幅抄袭广受争议,每本抄袭量高达80%,但因其拒含糊道歉而不了了之)
2007年6月出版言情小说《惜春纪》(此书因篡改《红楼梦》人物关系而引起争议,其中最令人匪疑所思当属惜春成为秦可卿与贾珍“夫妇”的女儿)
【其人作品】
早期作品
《要定你,言承旭》
《看张·爱玲画语》
漫漫古典情系列
《人生若只如初见》 古典诗词的美丽与哀愁
《当时只道是寻常》 纳兰词的情意写真
《思无邪》 追绎前生的记忆
《陌上花开缓缓归》 我心里有一只猛虎在细嗅蔷薇
【抄袭列表】
注意:此抄袭列表经众多网友核实并提供具体文字、截图对比!
1、《人生若只如初见》抄袭【江湖夜雨】的文章38处
2、《思无邪》抄袭【江湖夜雨《惊才绝艳录——咏絮女儿评传》】18处
3、《思无邪》多处抄袭【《先秦诗鉴赏辞典》】:整段整段的照搬
4、《思无邪--一夜征人尽望乡》抄袭【伯夷列传的翻译】[13句抄了12句]
5、《思无邪——辛苦,还是心苦》抄袭【《百家姓起源》(姓氏起源——百里)】——百里奚的人生经历,几百字从头抄到尾,连标点符号都一模一样
6、《人生若只如初见(二)长恨歌》抄袭【侯虹斌《红颜》】:目前为止,抄袭2处
7、《思无邪——一夜征人尽望乡》抄袭【余冠英:《诗经选译》】几百字的翻译,只改动了几个字。
8、《思无邪——若走过漫漫长夜》大段抄袭【赵逵夫:《邶风、绿衣》赏析】
9、《思无邪——若走过漫漫长夜》抄袭【散淡书生:诗经浅解(三)》(《绿衣》篇)】
10、《思无邪——“长恨歌”的前生》一章70%篇幅抄袭【萧华荣:《诗经·卫风·硕人》赏析】
11、《思无邪——离得开了你,让我坚强》抄袭【扬之水:《诗经别裁》】
12、《思无邪——生死相许又如何?》抄袭【朱杰人龙向洋:《国风·邶风·日月》赏析】
13、安意如2006年12月的一篇博客文《谢公东山三十春,傲然携妓出风尘》(上下)抄袭天涯ID【佳人和泪】的《一世风华写人生――谢安的精彩小故事》
14、《思无邪——这次我是真的决定离开》大篇幅抄袭【徐培均:《诗经·卫风·氓》赏析】,这章抄袭超过了70%的篇幅。如果不算安意如文中引用和翻译诗经的部分,全文抄袭超过80%!!!
15、《思无邪——你看,你看,从前的脸……》抄袭【戴元初:《诗经·王风·黍离》赏析】三段
16、《思无邪——昙花飞落,一念千年》一章大篇幅抄袭【骆玉明顾伊:《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赏析】,再度超过70%篇幅。
17、《思无邪——一出有预谋的乱伦悲剧》几百字抄袭【招福:《公主是怎样生活的》之<齐国有一对姐妹花>】
18、《思无邪——史家之言》一篇抄袭抄袭【招福:《公主是怎样生活的》之<齐国有一对姐妹花>】和【昝亮:《诗经·鄘风·鹑之奔奔》赏析】,这章抄袭篇幅超过60%!
19、安逸如一篇博客文《石见何累累,远行不如归》几百字抄袭:→蜘蛛:《慕容冲——阿修罗》[原文标题偶就不贴了,这是其中滴一章,反正出自“蜘蛛”的《花痴笔记》^^]→烟雨长安MM:【百度慕容冲吧】的帖子
20、《思无邪——八卦的开始,一生的结束》一章抄袭以下四位作者,本章抄袭总篇幅再度超过 70%!!!→【“庭院深深”站长:阿芸(Connie)《后妃故事——夏商周秦卷之卫宣姜》】→【招福:《公主是怎样生活的》之<齐国有一对姐妹花>】 →【江湖夜雨:惊才绝艳录--咏絮女儿评传(2)许穆夫人】→【蒋立甫:《诗经·鄘风·墙有茨》赏析】
21、《思无邪——惊才绝艳,女中豪杰》一章超过90%篇幅抄袭:→【江湖夜雨:《惊才绝艳录-咏絮女儿评传》】→【《中国通史》妇女》许穆夫人赋《载弛》】→【《男人汗颜或者不好意思的女人-许穆夫人》】(网络原创)→【《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诗人—许穆夫人》】(摘编资料)→【《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卫》】等等
22、《思无邪——竹叶坏水色,郎亦坏人心》500多字抄袭【陈铭:《诗经·卫风·淇奥》赏析】,此章很短,抄袭篇幅约三分之一。
23、《思无邪--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家乡》完全抄袭陈文忠<<陟岵》赏析,〈辞典〉上的这篇赏析从头到尾包括翻译均被安小姐笑纳!
24、〈思无邪--十八春,时间为你我证明了什么〉中翻译抄袭了曹光甫的〈敝笱〉赏析。
25、安意如<人生若只如初见:风住尘香花已尽>中抄袭侯虹斌的<红颜><李清照:一切从门当户对开始>
26、安意如《此一生,与谁初见?——自己给自己的书评》抄袭张悦然《词如花种》
27、安意如《陌上花开缓缓归》抄袭《上下五千年》中《“海龙王”钱镠》与《僧中诗杰贯休》
28、安意如《陌上花开缓缓归》中《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抄袭小号鲨鱼《那些荒烟蔓草的爱情一》
29。《陌上花开缓缓归》中第一章第三节——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3900字中有1700字抄袭!
30、《人生若只如初见》中《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结尾点睛之笔完全抄袭《读者》上的文章!
【段落对比】
【安意如:《思无邪》——这次我是真的决定离开】
诗中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读之感人心弦,催人泪下。
《氓》诗是以抒情为主,所叙的故事远不如《孔雀东南飞》那样完整细致,但它已将女主人公的遭遇、命运,真实细致地反映出来。将抒情叙事融为一体,时而夹以慨叹式的议论。
就这些方面说,这首诗已初步具备中国式叙事诗的某些特征。这些特征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其后二千余年的叙事诗,在《孔雀东南飞、《长恨歌》直到近代姚燮的《双鸩篇》中似乎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
《氓》诗共六章,每章十句,在《诗经》里算是长的。但并不像《诗经》其他各篇采用复沓的形式,而是依照人物命运发展的顺序,自然地加以抒写。
它以赋为主,兼用比兴。赋以叙事,兴以抒情,比在于加强叙事和抒情的色彩。开头一、二章,《诗集传》云:“赋也。”具体描写男子向女主人公求婚以至结婚的过程。
那是在一次集市上,一个男子以买丝为名,来打女子的主意。男子一会儿嬉皮笑脸,一会儿又发脾气,可谓软硬兼施。可是这位单纯的、为爱所困的女子看不透他的狡猾多变,喜怒无常的本质、、、表示必须有人来说媒,最后将婚期订在秋天。
从此以后,女子朝思暮想,望不到男子的车驾,便担心的泪流不止;见到他的车,就像见到所恋之人,不禁眉开眼笑。他们打卦占卜,预测婚事的吉凶,一切顺利。及至男方派车前来迎娶,她就带着全部的嫁妆,嫁了过去。这两章叙事真切,历历可见,而诗人作为一个纯情少女的自我形象,也刻画得栩栩如生。方玉润评这一段云:“不见则忧,既见则喜,夫情之所不容已者,女殆痴于情者耳。”(《诗经原始》)一个“痴 ”字。点出了此女钟情之深。
【徐培均:《诗经·卫风·氓》赏析】
诗中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读之感人心弦,催人泪下。
诗中虽以抒情为主,所叙的故事也还不够完整细致,但它已将女主人公的遭遇、命运,比较真实地反映出来,抒情叙事融为一体,时而夹以慨叹式的议论。
就这些方面说,这首诗已初步具备中国式的叙事诗的某些特征。这些特征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其后二千余年的叙事诗,在《孔雀东南飞、《长恨歌》直到近代姚燮的《双鸩篇》中似乎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
全诗六章,每章十句,但并不像《诗经》其他各篇采用复沓的形式,而是依照人物命运发展的顺序,自然地加以抒写。
它以赋为主,兼用比兴。赋以叙事,兴以抒情,比在于加强叙事和抒情的色彩。开头一、二章,《诗集传》云:“赋也。”具体描写男子向女主人公求婚以至结婚的过程。
那是在一次集市上,一个男子以买丝为名,向女主人公吐露爱情,一会儿嬉皮笑脸,一会儿又发脾气,可谓软硬兼施。可是这位单纯的女子看不透他的本质,说是必须有人来说媒,最后将婚期订在秋天。
从此以后,女子朝思暮想,“乘彼垝垣,以望复关”,望不到男子所住的复关,便泪流不止;既见复关,就像见到所恋之人,不禁眉开眼笑。她还打卦占卜,预测婚事的吉凶。及至男方派车前来迎娶,她就带着全部的财物,嫁了过去。这两章叙事真切,历历可见,而诗人作为一个纯情少女的自我形象,也刻画得栩栩如生。方玉润评这一段云:“不见则忧,既见则喜,夫情之所不容已者,女殆痴于情者耳。”(同上)一个“痴 ”字。点出了此女钟情之深。
【安意如:《思无邪》——这次我是真的决定离开】
《氓》第三章“比而兴也”,第四章“兴也”,也就是说这两章以抒情为主。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从诗人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以“戒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诗集传》)
桑葚是甜的,斑鸠吃多了容易醉醉;爱情是美好的,人太迷恋则易上当受骗。
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女子一旦堕入爱河,则无法挣离。
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不仅说明了女子年龄增长,容颜由盛到衰,更暗示了时光的推移。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一般以为女子嫁过去三年,但另有一种解释:“三岁,多年。按‘三’是虚数,言其多,不是实指三年。”、、、、、、实际上是说女子嫁过去好几年、、、、、、夫妻关系渐渐不和,终至破裂。女子不得已又坐着车子,渡过淇水,回到娘家。她反覆考虑,自己并无一点差错,而是那个男子“二三其德”。在这里女子以反省的口气回顾了婚后的生活,找寻被遗弃的原因,结果得到了一条教训: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只有痴心女子负心汉!
诗的第五章用赋的手法叙述被弃前后的处境,前六句承上章“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补叙多年为妇的苦楚,她起早睡晚,辛勤劳作,由于她的辛苦操持、、、、、、这个“暴”字可使人想像到丈夫的狰狞面目,以及女主人公被虐待的情景。
【徐培均:《诗经·卫风·氓》赏析】
《诗集传》谓第三章“比而兴也”,第四章“兴也”,也就是说这两章以抒情为主,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从诗人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以“戒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 ”(《诗集传》)。
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爱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恋则易上当受骗。
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女子一旦堕入爱河,则无法挣离。这是多么沉痛的语言!
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不仅显示了女子年龄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时光的推移。“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一般以为女子嫁过去三年,但另有一种解释:“三岁,多年。按‘三’是虚数,言其多,不是实指三年。”(程俊英《诗经译注》)实际上是说女子嫁过去好几年,夫妻关系渐渐不和,终至破裂。女子不得已又坐着车子,渡过淇水,回到娘家。她反覆考虑,自己并无一点差错,而是那个男子“二三其德”。在这里女子以反省的口气回顾了婚后的生活,找寻被遗弃的原因,结果得到了一条教训: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只有痴心女子负心汉!
诗之五章用赋的手法叙述被弃前后的处境,前六句承上章“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补叙多年为妇的苦楚,她起早睡晚,辛勤劳作、、、、、、这个“暴”字可使人想像到丈夫的狰狞面目,以及女主人公被虐待的情景。
【安意如:《思无邪》——这次我是真的决定离开】
诗的第五章用赋的手法叙述被弃前后的处境,前六句承上章“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补叙多年为妇的苦楚,她起早睡晚,辛勤劳作,由于她的辛苦操持、、、、、、这个“暴”字可使人想像到丈夫的狰狞面目,以及女主人公被虐待的情景。
后四句写她回到娘家以后受到兄弟们的耻笑。《诗集传》释此段云:“盖淫奔从人,不为兄弟所齿,故其见弃而归,亦不为兄弟所恤,理固有必然者,亦何所归咎哉,但自痛悼而已。”朱熹说女主人公“淫奔”,是道学家的古板气息,我们可以嗤之以鼻;但其他的话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她当时所受到的精神压力和由此而产生的内心矛盾。
《氓》中女子的遭遇,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情与礼的矛盾,以及夫权对女子的压迫。古礼认为女子嫁人,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果“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孟子·滕文公》下)这位女子开始时是在集市上与一平民一见钟情、私订终身的,后来又乘垝垣相望,显然与礼有悖,终遭丈夫的休弃,受尽兄弟讥讽。她对爱情的热烈追求与礼教产生直接的冲突,最终导致了自己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诗集传》云此段“兴也”,其实更准确的说它是比中有兴。诗人运用这两个比喻,强烈地抒发了一腔怨愤,诉说了弃妇无边无际的痛苦。
然而她果真能做到吗?方玉润认为:“虽然口纵言已,心岂能忘?”(《诗经原始》)。是的,从这女子一贯重情的性格来看,她对男子不可能在感情上一刀两断,起码一时三刻绝对做不到。
、、、自汉代以来,却为学者所不耻、、、认为是“刺淫奔”之作,朱熹甚至说:“此淫妇为人所弃,而自叙其事以道其悔恨之意也。”并进一步引申说:“士君子立身一败,而万事瓦裂者,何以异此?可不戒哉!” 好像全天下人都要如他所宣扬的从封建礼教出发,要求妇女乃至读书人树立强烈的节烈观
还是清人方玉润比较公正,他的《诗经原始》写得也好。他评说此诗“为弃妇而作也”,并以之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相比,认为“此女始终总为情误”
【徐培均:《诗经·卫风·氓》赏析】
诗之五章用赋的手法叙述被弃前后的处境,前六句承上章“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补叙多年为妇的苦楚,她起早睡晚,辛勤劳作、、、、、、这个“暴”字可使人想像到丈夫的狰狞面目,以及女主人公被虐待的情景。
后四句写她回到娘家以后受到兄弟们的冷笑。《诗集传》释此段云:“盖淫奔从人,不为兄弟所齿,故其见弃而归,亦不为兄弟所恤,理固有必然者,亦何所归咎哉,但自痛悼而已。”说女主人公“淫奔”,固不足取;但其他的话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她当时所受到的精神压力和由此而产生的内心矛盾。
首诗所写的婚姻悲剧,反映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情与礼的矛盾与夫权对妇女的压迫。古礼认为女子嫁人,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果“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孟子·滕文公》下)。这位女子开始时是在集市上与一平民一见钟情、私订终身的,后来又乘垝垣相望,显然与礼有悖,终遭丈夫的休弃,兄弟的讥讽。她对爱情的热烈追求与旧礼教产生直接的冲突,因而导致了婚姻悲剧的发生。
《诗集传》指出“此则兴也”,其实它是比中有兴。诗人运用这两个比喻,强烈地抒发了一腔怨愤,诉说了弃妇无边无际的痛苦。
然而她果真能做到吗?方玉润认为:“虽然口纵言已,心岂能忘?”(《诗经原始》)是的,从这女子一贯钟情的性格来看,她对男子不可能在感情上一刀两断,这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悲剧性格。
然而自汉代以来,学者多以此诗为“刺淫奔”之作,宋朱熹甚至说:“此淫妇为人所弃,而自叙其事以道其悔恨之意也。”并进一步引申说:“士君子立身一败,而万事瓦裂者,何以异此?可不戒哉!”(《诗集传》)这是从封建礼教出发,要求妇女以至读书人树立封建的节烈观
还是清人方玉润比较公正,他在《诗经原始》中说此诗“为弃妇而作也”,并以之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相比,认为“此女始终总为情误”
【安意如:《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
(抄袭达到100%,最早于2005年发表于网络)
前几天在一本关于张爱玲的书里看到胡兰成的照片。照片里的胡年纪已老,穿着长衫,形相清癯。头发雪白的,还是有他一股动人心魄的味道在。同事看了说:“是帅。不然张爱玲怎么就单单爱上他。”这位中国文学史上最孤高绝世的才女。
胡的好处是眉目之间那一种恋恋的神情。即使在模糊不清的旧照片里,依然能看出那神情,仿佛弥漫着对世间万物的恋慕。有点依依不舍的,牵丝攀藤,剪不断理还乱的样子。
恰与张爱玲成鲜明对照。在张那一帧最为人们所熟知的经典照片中,她一只手叉在腰上,瘦削的颈项,微微昂着头,垂着眼皮,不动声色地俯视众生。冷静,决绝,正如李碧华形容的,是一只毒辣的鹤,我们永远看不见她顶上的朱红。
是这样大镶大滚的华丽衣裳。艳红的嘴唇,细而高挑的眉。这女子是上个世纪最艳丽的传奇故事。然而那张脸上,只是寂静。无从揣测她的悲喜。
她不喜小猫小狗,不喜小孩。再爱的书籍看过即归还,不买亦不藏书。从不悲天悯人。无论多么好的人与物事,她也只是了解他们的好,而不用情。这样剔透决绝、“天道无亲”的女子,毕竟也会在胡兰成避难温州、与另一女子同居的时候,千里迢迢地追随了去。也会在离开温州的前一晚,坐在他与旁人同居的房里,看看他又看看她,直至深夜还舍不得走。也会在伤心绝望“涕泣久之”之后,依然寄钱给他用。她在送给他的照片背面写:“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恃才傲物睥睨人世的才女,惟独在这个男人的面前,会情愿将自己屈抑得那么卑微,像古时候女人自称的“贱妾”。而他就变得伟岸,仰之弥高。尽管他其实可能只是个平庸无奇的人,并且有若干其他女人。她不是不知道的。却仍然有卑微的欢喜,只想看着他恋恋的眉眼。尘埃里的花朵甜蜜地开。
张爱玲一双冷眼洞穿人情世故,写尽昏黑茫昧的俗世情欲,自己却终究未能超脱。到头来,一样是贪嗔爱妒,女怨男痴。但红尘滚滚,情欲纠缠,没谁可以例外。那尘埃里的花朵,开了落了,都由不得人。宿命给我们的情节,并未提前预知。所以张爱玲的故事也只是平常。就像她笔下的人物一样,爱了,分开了,老了。没有了结局。
多年以后眉目多情的胡兰成写了一篇哀艳缠绵的《民国女子》,记述与张爱玲相识以来直至分离的种种经过,唏嘘感叹,低回不已。而张爱玲在她七十多年的漫长生命中,自始至终未有一个字提起过这段感情。这个容颜冷淡、衣衫华美的女子。或许她明白,嚎啕痛哭或寻死觅活都不是她的所为,这世上没有谁离了谁活不下去。所以她只是独自离开,并且始终保持缄默。我们听不到她的哭声,只看到她俯视众生的冷淡的眼睛。
爱已熄灭。旁人的话语扬起灰烬。胡张之恋在纷纭的传说中依然鲜活。半个多世纪,惹尽尘埃。只是不再有花开。烟尘里闻到的是冰凉的往事气息。
奇怪的是在数不胜数的关于张爱玲的正传野史中,并无几人关心她与第二任丈夫赖雅的感情如何。尽管她冠用这个姓氏三十九年直至去世。我忽然想起一种有点可笑的动物。海参。据说海参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会把心肝脏腑都吐出来,转移敌人视线,俾以逃命。然后它会隐藏起来,再生出一副内脏。也许在世人心中,只有四十年代上海时期的张爱玲才是张爱玲。她鲜艳诡谲的文字。她扑朔迷离的恋情。他们不愿正视没有了这一切的张爱玲。因此总是把她定格成二十几岁横空出世的那个文坛奇女子,生长在上海的繁华旧梦里,衣香鬓影。只有张爱玲自己知道,离开了那个梦,她依然要生活下去。于是她生活下去了。但是历劫之后,已是别样心肠。
所以没有人问起一只吐空了心肝五脏的海参是怎样敌住一无所有的空洞,在深深黑暗的海底,活下来。
很多年以后,当她成为一个默默无闻的老妇人,孤身一人居住在美国。她的房东要去上海,打电话向她说知。她只说了一句“恍如隔世”。很淡漠的语气。关于上海的一切,少年往事,爱恨辗转,仿佛早已遗忘。
此后一直到死,她再也没有提起过上海。
是这样寻常的红尘情事。
【小青:《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
(原创,2003年发表于晋江)
前几天在一本关于张爱玲的书里看到胡兰成的照片。照片里的胡年纪已老,穿着长衫,形相清癯。头发雪白的,还是有他一股动人心魄的味道在。同事看了说:“是帅。不然张爱玲怎么就单单爱上他。”这位中国文学史上最孤高绝世的才女。
胡的好处是眉目之间那一种恋恋的神情。即使在模糊不清的旧照片里,依然能看出那神情,仿佛弥漫着对世间万物的恋慕。有点依依不舍的,牵丝攀藤,剪不断理还乱的样子。
恰与张爱玲成鲜明对照。在张那一帧最为人们所熟知的经典照片中,她一只手叉在腰上,瘦削的颈项,微微昂着头,垂着眼皮,不动声色地俯视众生。冷静,决绝,正如李碧华形容的,是一只毒辣的鹤,我们永远看不见她顶上的朱红。
是这样大镶大滚的华丽衣裳。艳红的嘴唇,细而高挑的眉。这女子是上个世纪最艳丽的传奇故事。然而那张脸上,只是寂静。
无从揣测她的悲喜。
她不喜小猫小狗,不喜小孩。再爱的书籍看过即归还,不买亦不藏书。从不悲天悯人。无论多么好的人与物事,她也只是了解他们的好,而不用情。这样剔透决绝、“天道无亲”的女子,毕竟也会在胡兰成避难温州、与另一女子同居的时候,千里迢迢地追随了去。也会在离开温州的前一晚,坐在他与旁人同居的房里,看看他又看看她,直至深夜还舍不得走。也会在伤心绝望“涕泣久之”之后,依然寄钱给他用。她在送给他的照片背面写:“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恃才傲物睥睨人世的才女,惟独在这个男人的面前,会情愿将自己屈抑得那么卑微,像古时候女人自称的“贱妾”。而他就变得伟岸,仰之弥高。尽管他其实可能只是个平庸无奇的人,并且有若干其他女人。她不是不知道的。却仍然有卑微的欢喜,只想看着他恋恋的眉眼。尘埃里的花朵甜蜜地开。
张爱玲一双冷眼洞穿人情世故,写尽昏黑茫昧的俗世情欲,自己却终究未能超脱。到头来,一样是贪嗔爱妒,女怨男痴。但红尘滚滚,情欲纠缠,没谁可以例外。那尘埃里的花朵,开了落了,都由不得人。宿命给我们的情节,并未提前预知。所以张爱玲的故事也只是平常。就像她笔下的人物一样,爱了,分开了,老了。没有了结局。
多年以后眉目多情的胡兰成写了一篇哀艳缠绵的《民国女子》,记述与张爱玲相识以来直至分离的种种经过,唏嘘感叹,低回不已。而张爱玲在她七十多年的漫长生命中,自始至终未有一个字提起过这段感情。这个容颜冷淡、衣衫华美的女子。或许她明白,嚎啕痛哭或寻死觅活都不是她的所为,这世上没有谁离了谁活不下去。所以她只是独自离开,并且始终保持缄默。我们听不到她的哭声,只看到她俯视众生的冷淡的眼睛。
爱已熄灭。旁人的话语扬起灰烬。胡张之恋在纷纭的传说中依然鲜活。半个多世纪,惹尽尘埃。只是不再有花开。烟尘里闻到的是冰凉的往事气息。
奇怪的是在数不胜数的关于张爱玲的正传野史中,并无几人关心她与第二任丈夫赖雅的感情如何。尽管她冠用这个姓氏三十九年直至去世。我忽然想起一种有点可笑的动物。海参。据说海参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会把心肝脏腑都吐出来,转移敌人视线,俾以逃命。然后它会隐藏起来,再生出一副内脏。也许在世人心中,只有四十年代上海时期的张爱玲才是张爱玲。她鲜艳诡谲的文字。她扑朔迷离的恋情。他们不愿正视没有了这一切的张爱玲。因此总是把她定格成二十几岁横空出世的那个文坛奇女子,生长在上海的繁华旧梦里,衣香鬓影。只有张爱玲自己知道,离开了那个梦,她依然要生活下去。于是她生活下去了。但是历劫之后,已是别样心肠。
所以没有人问起一只吐空了心肝五脏的海参是怎样敌住一无所有的空洞,在深深黑暗的海底,活下来。
很多年以后,当她成为一个默默无闻的老妇人,孤身一人居住在美国。她的房东要去上海,打电话向她说知。她只说了一句“恍如隔世”。很淡漠的语气。关于上海的一切,少年往事,爱恨辗转,仿佛早已遗忘。
此后一直到死,她再也没有提起过上海。
是这样寻常的红尘情事。
《陌上花开缓缓归》4400字中有2200字“引用”
细看陌上一书中“欢若”一节。安意如辑录《古今乐录》曰:“华山畿者,宋少帝时,南徐一士子从华山畿往云阳,见客舍女子,悦之,因感心疾而死。及葬,车载从华山度,比至女门,牛不肯前。女出而歌曰: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活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棺应声开,女遂入棺,乃合葬焉,号神女冢。自此有《华山畿》之曲。”
然而,印象中,《古今乐录》的故事并非如此,而是更细致些,还有士子母亲的出场。并且后文“悦之无因”一句,也无法从上文中看到。细查。原来,该文原文如下:
《古今乐录》曰:“《华山畿》者,宋少帝时懊恼一曲,亦变曲也。少帝时,南徐一士子,从华山畿往云阳。见客舍有女子年十八九,悦之无因,遂感心疾。母问其故,具以启母。母为至华山寻访,见女具说闻感之因。脱蔽膝令母密置其席下卧之,当已。少日果差。忽举席见蔽膝而抱持,遂吞食而死。气欲绝,谓母曰:‘葬时车载,从华山度。’母从其意。比至女门,牛不肯前,打拍不动。女曰:‘且待须臾。’妆点沐浴,既而出。歌曰:‘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活为谁施盬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棺应声开,女透入棺,家人叩打,无如之何,乃合葬,呼曰神女冢。”
再看文后参考书目,查之,才发现,原来网友“小号鲨鱼”之文是依《古今乐录》原文而写,因此有“悦之无因”句。而陌上一书作者将《镇江见证古今浪漫爱情的城市》一文中的谬误生硬搬套,以致错谬至此。
看一看此章节引文共有多少:
很简单的南朝乐府,却莫名地喜欢。也许这喜欢正是因为它简单。——出自小号鲨鱼原文
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活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
《古今乐录》曰:“华山畿者,宋少帝时,南徐一士子从华山畿往云阳,见客舍女子,悦之,因感心疾而死。及葬,车载从华山度,比至女门,牛不肯前。女出而歌曰: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活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棺应声开,女遂入棺,乃合葬焉,号神女冢。自此有《华山畿》之曲。”
——出自《镇江》
这首诗,列《华山畿》二十五篇之首。是说南朝宋少帝时,南徐(今镇江)的一个读书人,从华山畿(今丹徒)往云阳(今丹阳),偶然见到了一位女子,很喜欢,从此相思成疾。书里的说法是“悦之无因,遂感心疾”。士子终于缠绵病死,遗言要葬在华山旁,他初见那女子的地方。于是素车白马,迤逦而行,到得山脚下,突然拉车的牛不肯走了,正是女子的家。女子出来,见了士子的棺木,没有悲伤,没有惊愕,很平静地说等一下。然后回屋,梳洗、沐浴,盛装而出,唱着这一阙歌。棺木应声而开,女子纵身而入,不再出来。
这故事其实是梁祝的最早版本,很简略,却传神。最喜欢的,是那女子盛装沐浴的从容。
——出自小号鲨鱼原文
小龙女对于情感的态度,更近于禅。至为浓烈的,也许正是那一份淡然。
——出自小号鲨鱼原文
它的文化风向标,那些流传在江南的民歌,也是这样。就连文人也多仿民歌而做乐府,喜做抒情小诗,少闻慷慨悲声。南北方各自有其乐府诗,南方以清商曲辞为主,大部分保存在宋代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存诗八卷。南朝民歌以吴声歌曲、西曲歌两部分最为重要。
——出自《中国文学史》
《晋书"乐志》云:“吴歌杂曲,并出江南。东晋已来,稍有增广。其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盖自永嘉渡江之后,下及梁、陈,咸都建业,吴声歌曲起于此也。”吴歌共326首,西曲共142首。《华山畿》是吴声歌曲曲调里和《子夜歌》一样重要且广为人知的曲调。郑振铎先生曾说:在乐府诗吴歌里,“其中惟《华山畿》最为重要。”
——《镇江》
我看见有人叹赏:这几首,语句都非常短,简直是毫无预兆破空而出。如同断章,短的好象是长诗里截出来的寥寥几句,首尾的句子,都已佚失。但细细品味,又觉这几句,已经足够,或者余韵悠长,意在言外,或者音如裂帛,声调锵铿。民歌往往如此,很少精雕细琢,却犹如浑金朴玉,自有天然之美,因直抒胸臆,语出肺腑,相较精雕细琢的文人诗,另有一种特殊魅力。
——出自网友上善若水
从南北朝到现在,中间横亘着千年岁月,然而,有些情怀从未更改,今时今日的女子,与那长夜难眠泪湿衾枕的女子有什么本质不同?“天下人何限,慊慊只为汝”,多少人也曾这样仰天长叹心意虚空。
在风吹帘栊的刹那恍惚里,在半梦半醒之间,谁没有过这样的怀疑、惊喜、和失落。谁不曾希望拥有一份恋情,盼望着久天长朝朝暮暮相爱相守?——灵魂与灵魂,瞬间与瞬间,严丝合缝。你告诉我,过去和现在,一切,有什么不同?诗如镜鉴,我们照见的,是我们自己的面目。
——出自网友上善若水
女人的痴,痴到拿自己的性命去坚守爱情也心甘情愿。
如果娥皇与女英先死,舜肯定不会以身相殉的,舜的天下离不开舜,舜也离不开舜的天下。至于祝英台先死了,梁山伯会不会哭得墓穴为之开,也要打个问号。
男人只可以为可望而不可及的爱情身不由已地相思成疾,甚至郁郁而终,就象梁山伯,却不可以为已经得到的爱情付出生命。男人肩上有重于泰山的责任,这些责任不容许他们为爱殉葬。所以聪明的女子可以为爱情歌唱,可以为爱情落泪,但不要傻到用生命去坚守爱情,潇洒放任一点,也许会活得更好些。没有了生命,爱情在哪儿安根发芽?
——出自听听那冷雨
《华山畿》的爱情故事,有悲喜两种传说。另一种是大团圆的结局,据元代林坤编著的《诚斋杂记" 华山畿》记载,故事的大概没有发生变化,仍是那个士子为一陌生女子相思成疾,被士子的母亲知道,母亲就去华山附近寻访那女子,找到之后说明了情况,女孩为士子深情感动,偷偷脱下蔽膝教她带回密置男子卧席下,士子的病好了一些,发现自己卧席下有女子的衣裳,就将衣服焚烧,将灰喝下,不久临终,吩咐母亲将他葬于华山附近,母依其言。车过女子家门口,女子出来相见,歌而棺开,纵身扑入抱住士子,士子复活,两家相庆,为他们举行婚礼。
——出自《镇江》
西晋末年,北方混乱,东晋偏安江左,建都于建业(今南京)。当时北方人士纷纷南下,东晋政府为此侨置了徐州,州治即在京口(今镇江)。到了南朝的刘宋时,正式定名为南徐州,以后南徐便一直成为镇江的别名。许多资料表明,吴歌《华山畿》的发生地就是丹徒石桥华山村,“神女冢”遗址,至今仍存,当地人称其为“玉女墩”。
——出自《镇江》
古代丹徒石桥华山上建有神女祠,当地人称“玉女祠”,己毁。
据说至今丹徒石桥华山村每年春天,清明前后,青年男女至玉女墩旁供香、烧纸,祈求保佑婚姻幸福、美满的古风仍存。
至今丹徒当地老百姓仍称《华山畿》为“小梁祝”,小,并非是指故事长短,而可以理解为初具雏形的意思。
——出自作者康新民
有那么一只鸟儿,它一生只唱一次,那声音比世上一切生灵的歌声更加优美动听,从离开巢窝的那一刻起,它就寻找着荆棘,直到如愿以偿,才歇息下来。然后,它把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荆棘上,在那荒蛮的枝条之间放开了歌喉。
在奄奄一息的时刻,超越了自身的痛苦,那歌声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这是一曲无比美好的歌,曲终而命竭。然而,整个世界都在静静聆听着,上帝也在苍穹中微笑,因为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深痛巨创来换取。
——出自《荆棘鸟》
粗略统计:原文4400字,引用部分2200字。
基本属于连标点符号都不曾改过的“原装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