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 人物列表
刘邦 Liu Bang(西汉)李广 Li An(西汉)李延年 Li Yannian(西汉)
霍去病 Huo Qubing(西汉)杨雄 Yang Xiong(西汉)司马迁 Sima Qian(西汉)
刘向 Liu Xiang(西汉)孔安国 Kong Anguo(西汉)高堂生 Gao Tangsheng(西汉)
张良 Zhang Liang(西汉)汉惠帝 Han Huidi(西汉)汉前少帝 Han Qianshaodi(西汉)
吕后 Lv Hou(西汉)刘弘 Liu Hong(西汉)汉文帝 Han Wendi(西汉)
汉景帝 Han Jingdi(西汉)汉武帝 Han Wudi(西汉)汉昭帝 Han Zhaodi(西汉)
昌邑王 Chang Yiwang(西汉)汉宣帝 Han Xuandi(西汉)汉元帝 Han Yuandi(西汉)
汉成帝 Han Chengdi(西汉)汉哀帝 Han Aidi(西汉)汉平帝 Han Pingdi(西汉)
孺子婴 Ru Ziying(西汉)董贤 Dong Xian(西汉)田广明 Tian Anming(西汉)
于定国 Yu Dingguo(西汉)霍光 Huo Guang(西汉)邴吉 Bing Ji(西汉)
赵破奴 Zhao Ponu(西汉)苏武 Su Wu(西汉)田蚡 Tian Fen(西汉)
许昌 Xu Chang(西汉)庄青翟 Zhuang Qingdi(西汉)石庆 Dan Qing(西汉)
公孙贺 Gongsun He(西汉)田千秋 Tian Qianqiu(西汉)卫青 Wei Qing(西汉)
韩安国 Han Anguo(西汉)张汤 Zhang Shang(西汉)卜式 Pū Shi(西汉)
儿宽 Ren Kuan(西汉)桑弘羊 Sang Hongyang(西汉)金日磾 Jin Ridi(西汉)
上官桀 Shangguan Jie(西汉)王臧 Wang Cang(西汉)孔臧 Kong Cang(西汉)
李敢 Li Gan(西汉)张骞 Zhang Qian(西汉)晁错 Chao Cuo(西汉)
周亚夫 Zhou Yafu(西汉)赵充国 Zhao Chongguo(西汉)韩信 Han Xin(西汉)
伏生 Fu Sheng(西汉)
刘向
西汉  西汉(前77年前6年)
名: 更生
字: 子政
籍贯: 沛县

别史 historical records on facts《战国策 Intrigues of the Warring States》
人物传记 Biography《列女传》
神魔志怪 Shenmo to record the weird, occult and myserious《列仙传》
儒家类 Confucian class《新序》
《说苑》
法家类 Legalism class《权谋书》

阅读刘向在历史大观的作品!!!
阅读刘向在小说之家的作品!!!
阅读刘向在百家争鸣的作品!!!
  原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县(今属江苏)人。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宣帝时,为谏大夫。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慰。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治《春秋彀梁传》。著《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辑为《刘中垒集》。《楚辞》是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另: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但是内容混乱,文字残缺。于是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了《战国策》。
  (1、《新序》是刘向采集舜禹以致汉代史实,分类编撰而成的一部书,原书三十卷,今存十卷,由北宋曾巩校订,记载了相传是宋玉对楚王问的话,列举了楚国流行歌曲《下里巴人》、《阳阿》、《薤露》等,说是“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2、 《说苑》按类编辑了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并夹有作者的议论,借题发挥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带有一定的哲理性。 3、《列女传》:有虞二妃者,帝尧之二女也。长娥皇,次女英。舜父顽母嚚。父号瞽叟,弟曰象,敖游于嫚,舜能谐柔之,承事瞽叟以孝。母憎舜而爱象,舜犹内治,靡有奸意。四岳荐之于尧,尧乃妻以二女以观厥内。二女承事舜于畎亩之中,不以天子之女故而骄盈怠嫚,犹谦谦恭俭,思尽妇道。瞽叟与象谋杀舜。使涂廪,舜归告二女曰:“父母使我涂廪,我其往。”二女曰:“往哉!”舜既治廪,乃捐阶,瞽叟焚廪,舜往飞出。象复与父母谋,使舜浚井。舜乃告二女,二女曰:“俞,往哉!”舜往浚井,格其出入,从掩,舜潜出。时既不能杀舜,瞽叟又速舜饮酒,醉将杀之,舜告二女,二女乃与舜药浴汪,遂往,舜终日饮酒不醉。舜之女弟系怜之,与二嫂谐。父母欲杀舜,舜犹不怨,怒之不已。舜往于田号泣,日呼旻天,呼父母。惟害若兹,思慕不已。不怨其弟,笃厚不怠。既纳于百揆,宾于四门,选于林木,入于大麓,尧试之百方,每事常谋于二女。舜既嗣位,升为天子,娥皇为后,女英为妃。封象于有庳,事瞽叟犹若初焉。天下称二妃聪明贞仁。舜陟方,死于苍梧,号曰重华。二妃死于江湘之间,俗谓之湘君。君子曰:“二妃德纯而行笃。诗云:“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此之谓也。)
  刘向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说苑》,西汉刘向撰。刘向曾领校秘书,本书就是他校书时根据皇家藏书和民间图籍,按类编辑的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并夹有作者的议论,借题发挥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带有一定的哲理性。原二十卷,后仅存五卷,大部分已经散佚,后经宋曾巩搜辑,复为二十卷,每卷各有标目。二十卷的标目依次为:君道、臣术、建本、立节、贵德、复恩、政理、尊贤、正谏、敬慎、善说、奉使、权谋、至公、指武、谈丛、杂言、辨物、修文、反质。分类纂辑先秦至汉代史事传说,杂以议论,借以阐明儒家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一般以第—则或前数则为一卷的大纲,杂引前人言论陈说本卷主旨,以下便用大量历史上的实例加以证明。向又编有《新序》一书,性质与此类似。
  由于书中取材广泛,采获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所以,给人们探讨历史提供了许多便利之处。书中记载的史事,有的可与现存典籍互相印证;有的记事与《史记》、《左传》、《国语》、《战国策》、《荀子》、《韩非子》、《管子》、《晏子春秋》、《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书相出入,对考寻历史者足资参考。有些古籍已经散佚,但《说苑》中却保存一二,吉光片羽,尤为可贵。如《君道篇》载师旷言云:“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欲,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屡省考绩,以临臣下。此人君之操也。”《汉书·艺文志》小说家类有《师旷》六篇,早已散佚,师旷的这段议论,疑即出自《师旷》六篇。此类例子,还可找到不少。
  《说苑》是一部富有文学意味的重要文献,内容多哲理深刻的格言警句,叙事意蕴讽喻,故事性颇强,又以对话体为主,《说苑》除卷十六《谈丛》外,各卷的多数篇目都是独立成篇的小故事,有故事情节,有人物对话,文字简洁生动,清新隽永,有较高的文学欣赏价值,对魏晋乃至明清的笔记小说也有一定的影响。
  《说苑》的注本,以今人赵善诒《说苑疏证》质量较优,可以参阅。
  向宗鲁先生校点的《说苑校证》是《说苑》研究整理的集大成之作,1987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亦可参阅。
  
  简单来说:
  刘向(前77~前6)
  中国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一说生于元凤四年( 前77 ) ,卒于建平元年( 前6 )。原名更生 ,字子政。汉皇族楚元王刘交的四世孙 。 历经宣帝 、元帝 、成帝三朝;历任散骑谏大夫、散骑宗正、光禄大夫等职。曾屡次上书称引灾异,弹劾宦官外戚专权。成帝时受诏命校书近20年,未完成的工作由其子刘歆续成。官终中垒校尉,故又世称刘中垒 。刘向典校的古籍主要包括经传 、 诸子和诗赋 。典校时,又撰有《别录》。其后,刘歆以《别录》为基础,撰成《七略》,这是中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原书已佚。东汉班固因《七略》而成《汉书·艺文志》,从中可以见到《七略》的梗概。据《汉书·艺文志》载 ,刘向有辞赋33篇 ,今仅存《九叹》一篇,见于《楚辞》。刘向的散文主要是奏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刘向的散文叙事简约,论理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此外,他还编著了《新序》、《说苑》、《古列女传》3 部历史故事集 ,是魏晋小说的先导 。明代张溥辑有《刘中垒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杂事第一
  昔者,舜自耕稼陶渔而躬孝友,父瞽■顽,母嚚,及弟象傲,皆下愚不移。舜尽孝道,
  以供养瞽■。瞽■与象,为浚井涂廪之谋,欲以杀舜,舜孝益笃。出田则号泣,年五十犹婴
  儿慕,可谓至孝矣。
  故耕于历山,历山之耕者让畔;陶于河滨,河滨之陶者,器不苦窳;渔于雷泽,雷泽之
  渔者分均。及立为天子,天下化之,蛮夷率服。北发渠搜,南抚交址,莫不慕义,麟凤在
  郊。故孔子曰:“孝弟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座。”舜之谓也。
  孔子在州里,笃行孝道,居于阙党,阙党之子弟畋渔,分有亲者多,孝以化之也。是以
  七十二子,自远方至,服从其德。鲁有沈犹氏者,旦饮羊饱之,以欺市人。公慎氏有妻而
  淫,慎溃氏奢侈骄佚,鲁市之鬻牛马者善豫贾。孔子将为鲁司寇,沈犹氏不敢朝饮其羊,公
  慎氏出其妻,慎溃氏逾境而徙,鲁之鬻马牛不豫贾,布正以待之也。既为司寇,季孟堕郈费
  之城,齐人归所侵鲁之地,由积正之所致也。故曰:“其身正,不令而行。”
  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其母问其故,叔敖对曰:
  “吾闻见两头之蛇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
  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之以福,汝不死也。”及长,为
  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禹之兴也,以涂山;桀之亡也,以末喜。汤之兴也,以有莘;纣之亡也,以妲己。文武
  之兴也,以任姒;幽王之亡也,以褒姒。是以诗正关睢,而春秋褒伯姬也。
  樊姬,楚国之夫人也,楚庄王罢朝而晏,问其故?庄王曰:“今日与贤相语,不知日之
  晏也。”樊姬曰:“贤相为谁?”王曰:“为虞丘子。”樊姬掩口而笑。王问其故。曰:
  “妾幸得执巾栉以侍王,非不欲专贵擅爱也,以为伤王之义,故能进与妾同位者数人矣。今
  虞丘子为相十数年,未尝进一贤,知而不进,是不忠也;不知,是不智也。不忠不智,安得
  为贤?”明日朝,王以樊姬之言告虞子,虞丘子稽首曰:“如樊姬之言。”于是辞位,而进
  孙叔敖相楚,国富兵强,庄王卒以霸,樊姬与有力焉。
  卫灵公之时,蘧伯玉贤而不用,弥子瑕不肖而任事。卫大夫史■患之,数以谏灵公而不
  听。史■病且死,谓其子曰:“我即死,治丧于北堂。吾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是不能
  正君也,生不能正君者,死不当成礼,置尸于北堂,于我足矣。”
  史■死,灵公往吊,见丧在北堂,问其故?其子以父言对灵公。灵公蹴然易容,寤然失
  位曰:“夫子生则欲进贤而退不肖,死且不懈,又以尸谏,可谓忠而不衰矣。”于是乃召蘧
  伯玉,而进之以为卿,退弥子瑕。徙丧正堂,成礼而后返,卫国以治。
  晋大夫祁奚老,晋君问曰:“庸可使嗣?”祁奚对曰:“解狐可。”君曰:“非子之雠
  耶?”对曰:“君问可,非问雠也。”晋遂举解狐。后又问:“庸可以为国尉?”祁奚对
  曰:“午可也。”君曰:“非子之子耶?”对曰:“君问可,非问子也。”君子谓祁奚能举
  善矣,称其雠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书曰:“不偏不党,王道荡荡。”祁奚之谓也。外举
  不避仇雠,内举不回亲戚,可谓至公矣。唯善,故能举其类。诗曰:“唯其有之,是以似
  之。”祁奚有焉。
  楚共王有疾,召令尹曰:“常侍莞苏与我处,常忠我以道,正我以义,吾与处不安也,
  不见不思也。虽然,吾有得也,其功不细,必厚爵之。申侯伯与处,常纵恣吾,吾所乐者,
  劝吾为之;吾所好者,先吾服之。吾与处欢乐之,不见戚戚。虽然,吾终无得也,其过不
  细,必前遣之。”令尹曰:“诺。”
  明日,王薨。令尹即拜莞苏为上卿,而逐申侯伯出之境。曾子曰:“鸟之将死,其鸣也
  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言反其本性,共王之谓也。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于以开后嗣,觉来世,犹愈没世不寤者也。
  昔者,魏武侯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朝退而有喜色。吴起进曰:“今者有以楚庄王之
  语闻者乎?”武侯曰:“未也,庄王之语奈何?”吴起曰:“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
  逮,朝退而有忧色。申公巫臣进曰:‘君朝有忧色,何也?’楚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
  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
  吾国其几于亡矣,是以有忧色也。’庄王之所以忧,而君独有喜色,何也?”武侯逡巡而谢
  曰:“天使夫子振寡人之过也,天使夫子振寡人之过也。”
  
  杂事第二
  昔者,唐虞崇举九贤,布之于位,而海内大康,要荒来宾,麟凤在郊。商汤用伊尹,而
  文武用太公闳夭,成王任周召,而海内大治,越裳重译,祥瑞并降,遂安千载。皆由任贤之
  功也。无贤臣,虽五帝三王,不能以兴。
  齐桓公得管仲,有霸诸侯之荣;失管仲,而有危乱之辱。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缪公用
  之而霸。楚不用伍子胥而破,吴阖庐用之而霸。夫差非不用子胥也,又杀之,而国卒以亡。
  燕昭王用乐毅,推弱燕之兵,破强齐之雠,屠七十城,而惠王废乐毅,更代以骑劫,兵立
  破,亡七十城。此父用之,子不用,其事可见也。故阖庐用子胥以兴,夫差杀之而以亡;昭
  王用乐毅以胜,惠王逐之而败,此的的然若白黑。
  秦不用叔孙通,项王不用陈平、韩信而皆灭,汉用之而大兴,此未远也。夫失贤者,其
  祸如此。人君莫不求贤以自辅,然而国以乱亡者,所谓贤者不贤也。或使贤者为之,与不贤
  者议之,使智者图之,与愚者谋之。不肖嫉贤,愚者嫉智,是贤者之所以隔蔽也,所以千载
  不合者也。或不肖用贤而不能久也,或久而不能终也;或不肖子废贤父之忠臣,其祸败难一
  二录也,然其要在于己不明而听众口,■愬不行,斯为明也。
  魏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来言市中有虎,王信之乎?”王曰:
  “否。”曰:“二人言,王信之乎?”曰:“寡人疑矣。”曰:“三人言,王信之乎?”
  曰:“寡人信之矣。”庞恭曰:“夫市之无虎明矣,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魏远于市,议
  臣者过三人,愿王察之也。”魏王曰:“寡人知之矣。”及庞恭自邯郸反,谗口果至,遂不
  得见。
  甘茂,下蔡人也。西入秦,数有功,至武王以为左丞相,樗里子为右丞相。樗里子及公
  孙子,皆秦诸公子也,其外家韩也,数攻韩。秦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容车至周室者,其
  道乎韩之宜阳。”欲使甘茂伐韩取宜阳,以信道至周室。甘茂曰:“请约魏以伐韩。”令向
  寿辅行。甘茂既约魏,魏许,甘茂还至息壤,谓向寿曰:“子归言之王,魏听臣矣,然愿王
  勿伐也。”向寿归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也。名为县,其
  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
  昔者,曾参之处,郑人有与曾参同名姓者杀人,人告其母曰:‘曾参杀人。’其母织自
  若也。顷然一人又来告之,其母曰:‘吾子不杀人。’有顷,一人又来告,其母投杼下机,
  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其母信之也,然三人疑之,其母惧焉。今臣之贤也不若曾参,
  王之信臣也,又不如曾参之母之信曾参也,疑臣者非特三人也,臣恐大王投杼也。
  魏文侯令乐羊将攻中山,三年而拔之,乐羊反而语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乐羊再拜稽
  首曰:‘此非臣之功也,主君之力也。’今臣羁旅也,樗里子,公孙子二人挟韩而议,王必
  信之,是王欺魏而臣受韩之怨也。”王曰:“寡人不听也。”使伐宜阳,五月而宜阳未拔。
  樗里子,公孙子果争之,武王召甘茂,欲罢兵。甘茂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
  因悉起兵,使甘茂将击之,遂拔宜阳。及武王薨,昭王立,樗里子,公孙子谗之,甘茂遇
  罪,卒奔齐。故非至明,其庸能毋用谗乎?
  楚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畏昭奚恤,亦诚何如?”江乙答曰:“虎求百兽食之,得一
  狐。狐曰:‘子毋敢食我也,天帝令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帝命也,以我为不信,吾为
  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见我无不走。’虎以为然,随而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
  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任之于昭奚恤也,北方非畏昭奚恤
  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故人臣而见畏者,是见君之威也,君不用则威亡
  矣。
  鲁君使宓子贱为单父宰,子贱辞去,因请借善书者二人,使书宪为教品;鲁君予之。至
  单父,使书,子贱从旁引其肘,书丑则怒之,欲好书则又引之,书者患之,请辞而去。归以
  告鲁君,鲁君曰:“子贱苦吾扰之。使不得施其善政也。”乃命有司无得擅征发单父,单父
  之化大治。故孔子曰:“君子哉子贱,鲁无君子者,斯安取斯?”美其德也。
  楚人有献鱼楚王者曰:“今日渔获,食之不尽,卖之不售,弃之又惜,故来献也。”左
  右曰:“鄙哉!辞也。”楚王曰:“子不知渔者仁人也。盖闻囷仓粟有余者,国有饿民;后
  宫多幽女者,下民多旷夫;余衍之蓄,聚于府库者,境内多贫困之民;皆失君人之道。故庖
  有肥鱼,厩有肥马,民有饿色,是以亡国之君,藏于府库,寡人闻之久矣,未能行也。渔者
  知之,其以比喻寡人也,且今行之。”于是乃遣使恤鳏寡而存孤独,出仓粟,发币帛而振不
  足,罢去后宫不御者,出以妻鳏夫。楚民欣欣大悦,邻国归之。故渔者一献余鱼,而楚国赖
  之,可谓仁智矣。
  
  杂事第三
  梁惠王谓孟子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孟子曰:“王诚好色,于王何有?”王
  曰:“若之何?好色可以王?”孟子曰:“大王好色。诗曰:‘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
  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相宇。’大王爱厥妃,出入必与之偕。当是时,内无怨
  女,外无旷夫。王若好色,与百姓同之,民唯恐王之不好色也。”王曰:“寡人有疾,寡人
  好勇。”孟子曰:“王若好勇,于王何有?”王曰:“若之何?好勇可以王?”孟子曰:
  “诗曰:‘王赫斯怒,爰整其旅,必按徂旅,以笃周佑,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
  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唯恐王之不好勇也。”
  孙卿与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前。王曰:“请问兵要?”临武君对曰:“上得天时,下
  得地利,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孙卿曰:“不然。臣之所闻,古之道,凡
  战,用兵之术,在于一民,弓矢不调,羿不能以中征,六马不和,造父不能以御远;士民不
  亲附,汤武不能以胜。故善兵者,务在于善附民而已。”
  临武君曰:“不然,夫兵之所贵者,势利也;所上者,变轴攻夺也。善用之者,奄忽焉
  莫知所从出,孙吴用之,无敌于天下。由此观之,岂必待附民哉!”孙卿曰:“不然,臣之
  所言者,王者之兵,君人之事也。君之所言者,势利也;所上者,变轴攻夺也。仁人之兵不
  可轴也,彼可轴者,怠慢者也,落单者也。君臣上下之间,涣然有离德者也。若以桀轴桀,
  犹有幸焉,若以桀轴尧,譬之若以卵投石,若以指绕沸,若羽蹈烈火,入则焦没耳,夫又何
  可轴也。故仁人之兵,铤则若莫邪之利刃,婴之者断,锐则若莫邪之利锋,当之者溃。圆居
  而方止,若盘石然,触之者陇种而退耳。夫又何可轴也?”
  故仁人之兵,或将三军同力,上下一心,臣之于君也,下之于上也,若子之事父也,若
  弟之事兄也,若手足之捍头目而覆胸腹也。轴而袭之,与先惊而后击之一也,夫又何可轴
  也?且夫暴乱之君,将谁与至哉?彼其所与至者,必其民也,民之亲我,驩然如父母,好我
  芳如椒兰,反顾其上,如灼黥,如仇雠。人之情,虽桀跖岂有肯为其所恶,而贼其所好者
  哉!是指使人之孙子,而贼其父母也。诗曰:‘武王载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则莫我敢
  曷。’此之谓也。”孝成王临武君曰:“善。”
  昔者,秦魏为与国,齐楚约而欲攻魏,魏使人求救于秦,冠盖相望,秦救不出。魏人有
  唐且者,年九十余,谓魏王曰:“老臣请西说秦,令兵先臣出,可乎?”魏王曰:“敬
  诺。”遂约车而遣之。且见秦王。秦王曰:“丈人罔然乃远至此,甚苦矣。魏来求数矣,寡
  人知魏之急矣。”唐且答曰:“大王已知魏之急而救不至,是大王筹筴之臣失之也。且夫魏
  一万乘之国也。称东藩,受冠带,祠春秋者,为秦之强,足以为与也。今齐楚之兵已在魏郊
  矣,大王之救不至,魏急则割地而约齐楚,王虽欲救之,岂有及哉?是亡一万乘之魏,而强
  二敌之齐楚也。窃以为大王筹筴之臣失之矣。”秦王惧然而悟,遽发兵救之,驰搀而往,齐
  楚闻之,引兵而去,魏氏复故。唐且一说,定强秦之筴,解魏国之患,散齐楚之兵,一举而
  折冲消难,辞之功也。孔子曰:“言语宰我、子贡。”故诗曰:“辞之集矣,民之洽矣;辞
  之怿矣,民之莫矣。”唐且有辞,魏国赖之,故不可以已。
  燕易王时,国大乱,齐闵王兴师伐燕,屠燕国,载其宝器而归。易王死,及燕国复,太
  子立为燕王,是为燕昭王。昭王贤,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谓郭隗曰:“齐因孤国之
  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丑,孤之愿也。
  先生视可者得身事之。”隗曰:“臣闻古人之君,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马已
  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用死马捐五百金。’涓人对
  曰:‘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期年,千
  里马至者二。今王诚欲必致士,请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马哉?”于
  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走燕。燕王吊死问
  孤,与百姓同甘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轶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
  晋合谋以伐齐。乐毅之筴,得贤之功也。
  乐毅为昭王谋,必待诸侯兵,齐乃可伐也。于是乃使乐毅使诸侯,遂合连四国之兵以伐
  齐,大破之。闵王亡逃,仅以身脱,匿莒,乐毅追之,遂屠七十余城,临淄尽降,唯莒即墨
  未下,尽复收燕宝器而归,复易王之辱。乐毅谢罢诸侯之兵,而独围莒即墨,时田单为即墨
  令,患乐毅善用兵,田单不能轴也,欲去之,昭王又贤,不肯听谗。会昭王死,惠王立,田
  单使人谗之惠王,惠王使骑劫代乐毅,乐毅之赵不归。燕骑劫既为将军,田单大喜,设轴大
  破燕军,杀骑劫,尽复收七十余城。是时齐闵公已死,田单得太子于莒,立为齐襄王。而燕
  惠王大惭、自悔易乐毅,以致此祸。
  
  说 苑 粹 英 ( 第一篇 )
  《说苑》为汉刘向所撰,全书凡二十卷。内容涉及广泛,诸多义理,言简意赅,饶富深远意趣。谨录其英华佳句,深盼能为大家所喜,并期于进德修业上能互共勉之。
  ◎ 婚姻之道废,则男女之道悖,而淫佚之路兴矣。    ——选自《政理48》
  ◎ 地广而不平.人将平之;财聚而不散,人将争之。   ——选自《政理37》
  ◎ 善言进,则不善无由入矣;不进善言,则善亦无由入矣。 ——选自《政理35》
  ◎ 圣王布德施惠,非求报于百姓;郊望褅尝,非求报于鬼神。 ——选自《贵德3》
  ◎ 有阴德者,必有阳报;有隐行者,必有昭名。      ——选自《贵德3》
  ◎ 百姓不亲,五品不逊。契教以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辨,长幼之序。 ——选自《贵德3》
  ◎ 君子博学,患其不习;既习之,患其不能行之;既能行之,患其不能以让也。 ——选自《谈丛80》
  ◎ 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 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 ——选自《谈丛71》
  ◎ 枝无忘其根,德无忘其报,见利必念害身。故君子留精神寄心于三者,吉祥及子孙矣。 ——选自《谈丛75》
  ◎ 高山之巅无美木,伤于多阳也;大树之下无美草,伤于多阴也。——选自《谈丛69》
  ◎ 福生于微,祸生于忽,日夜恐惧,惟恐不卒。 ——选自《谈丛32》
  ◎ 道以优游故能化,德以纯厚故能豪。——选自《谈丛34》
  ◎ 言人之善,泽于膏沐;言人之恶,痛于矛戟。——选自《谈丛34》
  ◎ 为善不直,必终其曲;为丑不释,必终其恶。——选自《谈丛34》
  ◎ 恭以敬,可以摄勇;宽以正,可以容众;恭以洁,可以亲上。——选自《政理29》
  ◎ 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选自《敬慎24》
  ◎ 能忍耻者安,能忍辱者存。——选自《谈丛33》
  ◎ 富在知足,贵在求退。——选自《谈丛33》
  ◎ 圣人以心导耳目,小人以耳目导心。——选自《谈丛41》
  ◎ 为上人者,患在不明;为下人者,患在不忠。——选自《谈丛42》
  ◎ 知命者不怨天,知己者不怨人。——选自《谈丛46》
  ◎ 君子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朝之患,顺道而行,循理而言,喜不加易,怒不加难。
  ——选自《谈丛65》
  ◎ 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选自《谈丛62》
  ◎ 君子不羞学,不羞问。——选自《谈丛81》
  
  说 苑 粹 英 ( 第二篇 )
  ◎ 夫水出于山而入于海,稼生于田而藏于廪,圣人见所生,则知所归矣。 ——选自《谈丛6》
  ◎ 谋先事则昌,事先谋则亡。——选自《谈丛22》
  ◎ 不修其身,求之于人,是谓失伦;不治其内,而修其外,是谓大废。选自《谈丛12》
  ◎ 积德无细,积怨无大,多少必报,固其势也。——选自《谈丛48》
  ◎ 口者关也,舌者机也,出言不当,四马不能追也。——选自《谈丛54》
  ◎ 夫言行者,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本也。可不慎乎!——选自《谈丛54》
  ◎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道之所在,天下归之;德之所在,天下贵之;仁之所在,天下爱之;义之所在,天下畏之。  ——选自《谈丛18》
  ◎ 学问不倦,所以治己也;教诲不厌,所以治人也。——选自《谈丛17》
  ◎ 好称人恶,人亦道其恶;好憎人者,亦为人所憎。衣食足,知荣辱; 仓廪实,知礼节。江河之溢,不过三日;飘风暴雨,须臾而毕。——选自《谈丛31》
  ◎ 力胜贫,谨胜祸,慎胜害,戒胜灾。——选自《谈丛29》
  ◎ 为善者天报以德,为不善者天报以祸。——选自《谈丛29》
  ◎ 君子得时如水,小人得时如火。——选自《谈丛29》
  ◎ 富必念贫,壮必念老;年虽幼少,虑之必早。——选自《谈丛30》
  ◎ 知者始于悟,终于谐;愚者始于乐,终于哀。——选自《谈丛30》
  ◎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力虽不能,心必务为。——选自《谈丛30》
  ◎ 慎终如始,常以为戒。战战栗栗,日慎其事。——选自《谈丛30》
  ◎ 两高不可重,两大不可容,两势不可同,两贵不可双。夫重容同双,必争其功。故君子嗜欲,各守其足,乃能长久。——选自《谈丛76》
  
  说 苑 粹 英 ( 第三篇 )
  ◎ 寸而度之,至丈必差;铢而称之,至石必过。石称丈量,径而寡失;简丝数米,烦而不察。故大较易为智,曲辩难为慧。 ——选自《谈丛78》
  ◎ 天地之道,极则反,满则损。五采耀眼,有时而渝;茂木丰草,有时而落。物有盛衰,安得自若。——选自《谈丛82》
  ◎ 一言而适,可以却敌;一言而得,可以保国。——选自《谈丛58》
  ◎ 曾子曰:「狎甚则相简也;庄甚则不亲。是故君子之狎足以交欢,庄足以成礼而已。」——选自《谈丛52》
  ◎ 曾子曰:「君子茍不求利禄,则不害其身。」——选自《谈丛51》
  ◎ 圣人之衣也,便体以安身;其食也,安于腹。适衣节食,不听口目。
  ——选自《谈丛50》
  ◎ 言善毋及身,言恶毋及人。——选自《谈丛46》
  ◎ 财不如义高,势不如德尊。——选自《谈丛44》
  ◎ 君子行德以全其身,小人行贪以亡其身。——选自《谈丛45》
  ◎ 上清而无欲,则下正而民朴。——选自《谈丛46》
  ◎ 营于利者多患,轻诺者寡信。——选自《谈丛43》
  ◎ 卑而正者可增,高而倚者且崩。——选自《谈丛40》
  ◎ 江河大溃从蚁穴,山以小阤而大崩。——选自《谈丛40》
  ◎ 祸福非从地中出,非从天上来,己自生之。——选自《谈丛37》
  ◎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一浮一没,交情乃出。 ——选自《谈丛35》
  ◎ 败军之将不可言勇,亡国之臣不可言智。——选自《谈丛35》
  ◎ 先忧事者后乐,先慠事者后忧。——选自《谈丛33》
  ◎ 明镜所以照形也,往古所以知今也。——选自《尊贤5》
  ◎ 《春秋》曰:「四民均则王道兴而百姓宁,所谓四民者,士农工商也。 ——选自《政理47》
  ◎ 匿人之善者,是谓蔽贤也;扬人之恶者,是谓小人也。言人之善者,有所得而无所亡伤也;言人之恶者,无所得而有所伤也。故君子慎言语矣。——选自《政理30》
  ◎ 夫耳闻者,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 ——选自《政理22》
  
  说 苑 粹 英 ( 第四篇 )
  ◎ 子路将行,辞于仲尼,曰:「赠汝以车乎?以言乎?」子路曰:「请以言。」仲尼曰:「不强不远,不劳无功,不忠无亲,不信无复,不恭无礼。慎此五者,可以长久矣。」——《说苑.杂言34》
  ◎ 非所言勿言,以避其患;非所为勿为,以避其危;非所取勿取,
  以避其诡;非所争勿争,以避其声。明者视于冥冥,谋于未形;
  聪者听于无声;虑者戒于未成。世之溷浊而我独淸,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说苑.谈丛39》
  ◎ 颜回将西游,问于孔子曰:「何以为身?」孔子曰:「恭、敬、忠、信,可以为身。恭则免于众,敬则人爱之,忠则人与之,信则人恃之。人所爱,人所与,人所恃,必免于患矣。可以临国家,何况于身乎?故不比数而比疏,不亦远乎?不修中而修外,不亦反乎?不先虑事,临难乃谋,不亦晚乎?」——《说苑.敬慎30》
  ◎ 武王问于太公曰:「治国之道若何?」太公对曰:「治国之道,爱民而已。」曰:「爱民若何?」曰: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此治国之道,使民之义也,爱之而已矣。——《说苑.政理13》
  
  说 苑 粹 英 ( 第五篇 )
  ◎ 存亡祸福,其要在身。圣人重戒,敬慎所忽。——《敬慎.1》
  ◎ 谚曰:「诫无诟,思无辱。」夫不诫不思而以存身全国者亦难矣。
  《诗》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此之谓也。——《敬慎.1》
  ◎ 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土地博裕而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而守以畏者,胜;聪明叡智而守以愚者,益;博闻多记而守以浅者,广。此六守者皆谦德也。——《敬慎.2》
  ◎ 易曰:「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国家,小足以守其身。」谦之谓也。
  ——《敬慎.2》
  ◎ 孔子曰:「高而能下,满而能虚,富而能俭,贵而能卑,智而能愚,勇而能怯,辩而能讷,博而能浅,明而能闇,是谓损而不极。能行此道,唯至德者及之。」
  ——《敬慎.4》
  ◎ 桓公曰:「金刚则折,革刚则裂,人君刚则国家灭,人臣刚则交友绝。」夫刚则不和,不和则不可用。是故四马不和,取道不长;父子不和,其世破亡;兄弟不和,不能久同;夫妻不和,家室大凶。
  《易》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由不刚也。——《敬慎.7》
  ◎ 人为善者,天报以福;人为不善者,天报以祸也。故曰:「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戒之慎之。——《敬慎.8》
  ◎ 夫上知天则不失时,下知地则不失财。日夜慎之,则无害灾。——《敬慎.8》
  ◎ 夫福生于隐约,而祸生于得意。——《敬慎.13》
  ◎ 大功之效,在于用贤积道,浸章浸明;衰灭之过,在于得意而怠,浸蹇浸亡。
  ——《敬慎.14》
  ◎ 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
  ——《敬慎.17》
  ◎ 高上尊贤,无以骄人;聪明圣智,无以穷人;资给疾速,无以先人;刚毅勇猛,无以胜人。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智必质,然后辩之;虽能必让,然后为之。故士虽聪明圣智,自守以愚;功被天下,自守以让;勇力距世,自守以怯;富有天下,自守以廉。此所谓高而不危,满而不溢者也。——《敬慎.20》
  ◎ 安乐必戒,无行所悔。勿谓何伤,其祸将长;勿谓何害,其祸将大;
  勿谓何残,其祸将然;勿谓莫闻,天妖伺人。荧荧不灭,炎炎奈何;
  涓涓不壅,将成江河;绵绵不绝,将成网罗;青青不伐,将寻斧柯。
  诚不能慎之,祸之根也。——《敬慎.24》
  ◎ 内藏我知,不与人论技;我虽尊高,人莫害我。夫江河长百谷者,以其卑下也。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敬慎.24》
  ◎ 树欲静乎风不定,子欲养乎亲不待。往而不来者,年也;不可得再见
  者,亲也。——《敬慎.26》
  ◎ 孔子顾谓弟子曰:「君子慎所从,不得其人,则有罗网之患。」——《敬慎.28》
  ◎ 怨生于不报,祸生于多福;安危存于自处;不困在于早豫;存亡在于得人;慎终如始,乃能长久。——《敬慎.29》
   
  说 苑 粹 英 ( 第六篇 )
  ◎ 孔子曰:「不知其子,视其所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又曰:「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故曰,丹之所藏者赤,乌之所藏者黑,君子慎所藏。
  ——《说苑.杂言45》
  ◎ 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观焉尔也。」——《说苑.杂言46》
  ◎ 夫智者何以乐水也?曰:泉源溃溃,不释昼夜,其似力者;循理而行,不遗小间,其似持平者;动而之下,其似有礼者;赴千仞之壑而不疑,其似勇者;障防而清,其似知命者;不清以入,鲜洁而出,其似善化者;众人取平,品类以正,万物得之则生,失之则死,其似有德者;淑淑渊渊,深不可测,其似圣者。通润天地之间,国家以成。是知之所以乐水也。《诗》云:「思乐泮水,薄采其茆,鲁侯戾止,在泮饮酒。」乐水之谓也。——《说苑.杂言47》
  ◎ 夫仁者何以乐山也?曰:夫山巃嵸礧嶵,万民之所观仰。草木生焉,众物立焉,飞禽萃焉,走兽休焉,宝藏殖焉,奇夫息焉,育群物而不倦焉,四方并取而不限焉。出云风,通气于天地之间,国家以成。是仁者所以乐山也。《诗》曰:「太山岩岩,鲁侯是瞻。」乐山之谓矣。——《说苑.杂言47》
  说 苑 粹 英 ( 第七篇 )
  ◎ 谋有二端:上谋知命,其次知事。知命者预见存亡祸福之原,早知盛衰废兴之始,防事之未萌,避难于无形。——(说苑.权谋1 )
  ◎ 权谋有正有邪,君子之权谋正,小人之权谋邪。夫正者,其权谋公,故其为百姓尽心也诚;彼邪者,好私尚利,故其为百姓也诈。——(说苑.权谋.1 )
  ◎ 诚者隆至后世,诈者当身而灭。——(说苑.权谋1 )
  ◎ 夫智者举事也,满则虑溢,平则虑险,安则虑危,曲则虑直,由重其豫,惟恐不及,是以百举而不陷也。——(说苑.权谋1 )
  ◎ 屠余曰:「臣闻国之兴也,天遗之贤人,与之极谏之士;国之亡也,天与之乱人,与之善谀者。」——(说苑.权谋6)
  ◎ 能言者未必能行,能行者未必能言。——(说苑.权谋12)
  ◎ 孔子曰:「奢者不逊。」夫不逊者,必侮上,侮上者,逆之道也。
  ——(说苑.权谋20)
  ◎ 孔子曰:「圣人转祸为福,报怨以德。」——(说苑.权谋21)
  ◎ 焚林而田,得兽虽多,而明年无复也;干泽而渔,得鱼虽多,而明年无复也;诈犹可以偷利,而后无报。——(说苑.权谋31)
  
  说 苑 粹 英 ( 第八篇 )
  ◎ 孔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夫本不正者末必陭,始不盛者终必衰。
  ——(建本.1)
  ◎ 《易》曰:「建其本而万物理,失之毫厘, 差以千里。」是故君子贵建本而重立始。——(建本.1)
  ◎ 人之道莫大乎父子之亲,君臣之义。父道圣,子道仁;君道义,臣道忠。贤父子于子也,慈惠以生之,教诲以成之。养其义,藏其伪,时其节,慎其施。——(建本.4)
  ◎ 子年七岁以,上父为之择明师,选良友,勿使见恶,少渐之以善,使之早化。
  ——(建本.4)
  ◎ 贤子之事亲,发言陈辞,应对不悖乎耳;趣走进退,容貎不悖乎目;卑体贱身不悖乎心。君子之事亲以积德。子者,亲之本也,无所推而不从命者,惟害亲者也。故亲之所安,子皆供之。——(建本.4)
  ◎ 夫子云:「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行成于内,而嘉号布于外。是谓建之于本,而荣华自茂矣。——(建本.4)
  ◎ 君以臣为本,臣以君为本,本父以子为本,子以父为本,弃其本者,荣华槁矣。
  ——(建本.4)
  ◎ 子路曰:「二亲之寿,忽如过隙,草本欲长,霜露不使,贤者欲养,二亲不待。」
  ——(建本.5)
  ◎ 大学之教也:时禁于其未发之曰预,因其可之曰时,相观于善之曰磨,学不陵节而施之曰驯。——(建本.9)
  ◎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不驯;杂施而不逊,则坏乱而不治;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建本.9)
  ◎ 人之幼稚童蒙之时,非求师正本无以立身全性。——(建本.10)
  ◎ 今人诚能砥砺其材,自诚其神明,睹物之应,通道之要,观始卒之端,览无外之境,逍遥乎无方之内,彷徉乎尘埃之外,卓然独立,超然绝世,此上圣之所游神也,然晚世之人莫能。——(建本.10)
  ◎ 闲居心思,鼓琴读书,追观上古,友贤大夫,学问讲辨,日以自虞;疏远世事,分明利害,筹策得失,以观祸福,设义立度,以为法式;穷追本末,究事之情;死有遗业,生有荣名。此皆人材之所能建也,然莫能为者,偷慢懈堕多暇日之故也。
  ——(建本.10)
  ◎ 骐骥虽疾,不遇伯乐,不致千里;干将虽利,非人力不能自断焉;乌号之弓虽良,不得排檠,不能自在;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建本.10)
  ◎ 水积成川,则蛟龙生焉;土积成山,则豫樟生焉;学积成圣,则富贵尊显至焉。
  ——(建本.10)
  ◎ 亲贤学问,所以长德也;论交合友,以相致也。《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之谓也。——(建本.10)
  ◎ 入知亲其亲,出知尊其君;内有男女之别,外有朋友之际;此圣人之德教,儒者受之传之,以教诲于后世。——(建本.11)
  ◎ 子思曰:「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吾尝幽处而深思,不若学之速;吾尝跂而望,不若登高之博见。故顺风而呼,声不加疾而闻者众;登丘而招,臂不加长而见者远。故鱼乘于水,鸟乘于风,草木乘于时。」——(建本.13)
  ◎ 孔子曰:「可以与人终日而不倦者,其惟学乎!其身体不足观,也其勇力不足惮也,其先祖不足称也,其族姓不足道也,然而可以闻四方而昭于诸侯者,其惟学乎!」《诗》曰:「不愆不亡,率由旧章。」夫学之谓也。——(建本.14)
  ◎ 孔子曰:「君子不可以不学,见人不可以不饰。不饰则无根,无根则失理,失理则不忠,不忠则失礼,失礼则不立。」——(建本.15)
  ◎ 生而尊者骄,生而富者傲。生而富贵又无鉴而自得者,鲜矣!——(建本.16)
  ◎ 师旷曰:「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建本.17)
  ◎ 惟学问可以广明德慧也。——(建本.18)
  ◎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建本.19)
  ◎ 孔子曰:「夫人君无谏臣则失政,士无教友则失德。狂马不释其策,操弓不返于檠。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且近于刑。君子不可不学。」
  ——(建本.21)
  ◎ 孔子曰:「不慎其前,而悔其后,虽悔无及矣。」——(建本.23)
  ◎ 管子称:「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建本.26)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