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代 人物列表
周南 Zhou Na(秦代)召南 Zhao Na(秦代)先秦古歌 Xian Qinguge(秦代)
邶风 Bei Feng(秦代)鄘风 Yong Feng(秦代)王风 Wang Feng(秦代)
祈父之什 Qi Fuzhishen(秦代)卫风 Wei Feng(秦代)郑风 Zheng Feng(秦代)
齐风 Ji Feng(秦代)魏风 Wei Feng(秦代)唐风 Tang Feng(秦代)
秦风 Qin Feng(秦代)陈风 Chen Feng(秦代)桧风 Gui Feng(秦代)
曹风 Cao Feng(秦代)豳风 Bin Feng(秦代)鹿鸣之什 Lu Mingzhishen(秦代)
白华之什 Bai Huazhishen(秦代)小旻之什 Xiao Minzhishen(秦代)彤弓之什 Tong Gongzhishen(秦代)
北山之什 Bei Shanzhishen(秦代)桑扈之什 Sang Huzhishen(秦代)都人士之什 Dou Renshizhishen(秦代)
文王之什 Wen Wangzhishen(秦代)生民之什 Sheng Minzhishen(秦代)宋玉 Song Yu(秦代)
文王 Wen Wang(秦代)卜子夏 Pū Zixia(秦代)孔伋 Kong Ji(秦代)
曾参 Zeng Shen(秦代)孔鲋 Kong Fu(秦代)申不害 Shen Buhai(秦代)
邓析 Deng Xi(秦代)管仲 Guan Zhong(秦代)商鞅 Shang Yang(秦代)
文子 Wen Zi(秦代)庚桑楚(庚桑子) Geng Sangchugengsangzi(秦代)关尹子 Guan Yinzi(秦代)
河上公 He Shanggong(秦代)伍子胥 Wu Zixu(秦代)尉缭 Wei Liao(秦代)
风后 Feng Hou(秦代)孙膑 Sun Bin(秦代)吴起 Wu Qi(秦代)
范蠡 Fan Li(秦代)杨南柯 Yang Nake(秦代)秦越人(扁鹊) Qin Yuerenbianque(秦代)
师旷 Shi Kuang(秦代)程本 Cheng Ben(秦代)鶡冠子 He Guanzi(秦代)
李冰 Li Bing(秦代)秦始皇 Qin Shihuang(秦代)秦二世 Qin Ershi(秦代)
秦王子婴 Qin Wangziying(秦代)樗里子 Chu Lizi(秦代)
吴起
秦代  战国初(前440年前381年)

阅读吴起在百家争鸣的作品!!!
  吴起(约公元前440—前381年)
  
  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军事理论家、军事改革家。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一说曹县东北)人。后世把他和孙子连称“孙吴”,著有《吴子》,《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吴起喜好用兵,一心想成就大名。曾经在孔子弟子曾参门下求学,在鲁国为臣。周威烈王十四年(前412年),齐国进攻鲁国,鲁国国君想用吴起为将,但因为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对他有所怀疑。吴起由于渴望当将领成就功名,就毅然杀了自己的妻子,表示不倾向齐国,史称杀妻求将。鲁君终于任命他为将军,率领军队与齐国作战。吴起治军严于己而宽于人,与士卒同甘共苦,因而军士皆能效死从命。吴起率鲁军到达前线,没有立即同齐军开仗,表示愿与齐军谈判,先向对方“示之以弱”,以老弱之卒驻守中军,给对方造成一种“弱”、“怯”的假象,用以麻痹齐军将士,骄其志,懈其备,然后出其不意地以精壮之军突然向齐军发起猛攻。齐军仓促应战,一触即溃,伤亡过半,鲁军大获全胜。
  
  吴起的得势引起鲁国群臣的非议,一时流言四起。鲁国有些人在鲁王面前中伤吴起说:“吴起是个残暴无情的人。他小时候,家资十全,他想当官,从事游说活动没有成功,以致家庭破产。乡邻都耻笑他,吴起就杀了三十多个诽谤他的人。逃出卫国而东去。他和母亲告别时,咬着臂膀发誓说:‘不为卿相,不复人卫’。此后他就在曾参门下学习。过了不久,他母亲去世,他竟然没有回家。曾参为此很鄙视他的为人,和他断绝了关系。吴起这才跑到各国,学习兵法奉事鲁君。鲁君对他有怀疑,他就杀了自己的妻子以争取做将军。鲁国是个小国,一旦有了战胜的名声,就会引起各国都来图谋鲁国了。而且鲁国和卫是兄弟国家,鲁君用吴起,就是抛弃了卫国。”鲁君因而疑虑,就辞退了吴起。
  
  吴起离开鲁国后,听说魏文侯很贤明,想去本事他。文侯问大臣李悝说:“吴起为人如何?”李克说:“吴起贪荣名而好色,但是,他用兵司马田穰苴也不能超过他。”这样魏文侯就任命他为将军,率军攻打秦国,攻克五座城邑。
  
  魏文侯因吴起善于用兵,廉洁而公平,能得到士卒的拥护,就任命他为西河(今陕西合阳一代)的守将,抗拒秦国和韩国。周威烈王十七年公元前409,攻取秦河西地区的临晋(今陕西大荔东)、元里(今澄城南),并增修此二城。次年,攻秦至郑(今华县),筑洛阴(今大荔南)、合阳(今合阳东南),尽占秦之河西地(今黄河与北洛河南段间地)(参见魏攻秦河西之战),置西河郡,任西河郡守。这一时期他“曾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特别是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的阴晋之战,吴起以五万魏军,击败了十倍于已的秦军,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也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大的诸侯国。
  
  吴起镇守西河期间,强调兵不在多而在“治”,首创考选士卒之法:凡能身着全副甲胄,执12石之弩(12石指弩的拉力,一石约今30公斤),背负矢50 个,荷戈带剑,携三日口粮,在半日内跑完百里者,即可入选为“武卒”,免除其全家的徭赋和田宅租税,并对“武卒”严格训练,使之成为魏国的精劲之师。吴起治军,主张严刑明赏、教戒为先,认为若法令不明,赏罚不信,虽有百万之军亦无益,曾斩一未奉令即进击敌军的材士以明法。
  
  吴起做将军时,和最下层的士卒同衣同食。睡觉时不铺席子,行军时不骑马坐车,亲自背干粮,和士卒共担劳苦。士卒中有人生疮,吴起就用嘴为他吸脓。这个士卒的母亲知道这事后大哭起来。别人说:“你儿子是个士卒,而将军亲自为他吸取疮上的脓,你为什么还要哭呢,”母亲说:“不是这样。往年吴公为他父亲吸过疮上的脓,他父亲作战时就一往无前地拼命,所以就战死了。现在吴公又为我儿子吸疮上的脓,我不知他又将死到那里了,所以我哭。”
  
  魏文侯死后,吴起继续效力于他儿子魏武侯。武侯曾与吴起一起乘船顺西河而下,船到中流,武侯说:“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吴起对他说:“国家最宝贵的是君主的德行,而不在于地形的险要。从前三苗氏左边有洞庭湖(今湖南洞庭湖),右边有彭蠡湖(今江西鄱阳湖),但不讲求德义,大禹把它消灭了。夏桀所处的地方,左边有黄河和济水,右边有泰华山,伊阙(又名龙门山,在今河南洛阳南)在南,羊肠(在今山西晋阳西北)在北,施政不讲仁爱,商汤将他流放了。殷纣王的国家东面有孟门(古隘道名,在今河南辉县西),西面有太行山,常山(即恒山,在今山西浑源县东)在北面,黄河在南面流过,地势也无比险要,但施政不讲道德,周武王把他杀了。由此看未,治理国家在于君主的德行,而不在于地形的险要。如果君主不讲德行,就是一条船中的人也都会成为敌国的人。”武侯说:“你说得很对。”吴起治军主张兵不在多而在“治”,曾严格考选步兵,创建有战斗力的常备军“武卒”。
  
  吴起任西河的守将,威信很高。魏国选相,很多人都看好吴起,可是最后却任命田文(魏贵戚重臣)为相。吴起很不高兴,他向田文说:“请你和我比一比功劳可以吗?”田文说:“可以。”吴起说:“统领三军,使士卒乐于为国牺牲,敌国不敢图谋进攻我们,你比我怎样?”田文说:“我不如你。”吴起说:“管理各级官员,亲附人民,使财力充裕,你比我怎样?”田文说:“我不如你。”吴起说:“镇守西河地区,使秦军不敢向东扩张,韩国和赵国都尊从我们,你比我怎样?”田文说:“我不如你。”吴起说:“这三方面,你都不如我,而你的职位都比我高,这是为什么?”田文说:“国君年少,全国忧虑,大臣没有亲附,百姓还不信赖,在这个时候,是由你来任相合适呢?还是由我来任相合适呢?”吴起沉默了很久然后说:“应该由你来任相。”田文说:“这就是我所以职位比你高的原因。”吴起才知道自己不如田文。
  
  田文死后,公叔任相,他妻子是魏国的公主,公叔对吴起非常畏忌,便想害吴起。他有个仆人对他说:“吴起很容易除掉。”公叔说:“怎么办?”仆人说:“ 吴起为人有节操,廉洁而重视声誉,你可以先向武侯说:‘吴起是个贤明的人,我们魏国属于侯一级的小国,又和强秦接壤,据我看,恐怕吴起不想长期留在魏国。 ’武侯必然要问:‘那怎么办呢?’你就乘机向武侯说:‘君侯可以把一位公主许配给吴起,他如果顾意留在魏国就必定欣然接受,如果不顾意留在魏国就必然辞谢。以此就可以探测他的想法了。’然后你再亲自把吴起邀到你的府上,使公主故意发怒而轻谩你。吴起看见公主那样轻贱你,他想到自己也会被轻贱,就会辞而不受。”于是照计行事,吴起果然看见公主轻谩魏相就辞谢了武侯。武侯因而对吴起有所怀疑而不信任他了。吴起害怕武侯降罪,于是离开魏国到楚国去了。
  
  楚悼王平素听说吴起很能干,吴起一到楚国就被任为相。他严明法令,撤去不急需的官吏,废除了较疏远的公族,把节省下的钱粮用以供养战士。主要目的是加强军队,破除纵横稗阖的游说。于是南面平定了百越;北面兼并了陈国和蔡国,并击退了韩、赵、魏的扩张;向西征伐了秦国。因此诸侯都害怕楚国的强大。原来楚国的贵族都想谋害吴起。到楚悼王死后,公族责成和大臣叛乱而攻击吴起,吴起跑到楚悼王的尸体旁伏在尸体上,意在以此或者可使作乱者有所顾忌,若作乱者无所顾忌,射我必中王,中王,自然就暴露他们是反叛的罪人。但追杀吴起的楚贵族还是射杀了吴起,箭也射到了悼王的身上。这一年是公元前381年。悼王葬后,太子(楚肃王戚)即位,就派令尹(楚国的最高军政官员)全部杀了因射刺吴起而同时射刺中了悼王尸体的人。由于射刺吴起被诛灭宗族的有七十多家。
  
  吴起在政治、指导战争诸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把这些经验深化为军事理论。《汉书·艺文志》著录《吴起》48篇,已佚,今本《吴子》六篇(《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变化》、《励士》),系后人所托。其主要谋略思想是:“内修文德,外治武备”。他一方面强调,必须在国家和军队内部实现协调和统一,才能对外用兵,提出国家如有“四不和”,就不能出兵打仗;另一方面强调必须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吴起继承了孙武的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思想,在《料敌》篇中强调了了解和分析敌情的重要意义,并且具体指出了处于6种情况的国家,不可轻易与其作战。他懂得战争是千变万化的,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而采取应变的措施。在《应变》篇具体论述了在仓卒间遭遇强敌、敌众我寡、敌拒险坚守、敌断我后路、四面受敌及敌突然进犯等情况下的应急战法和胜敌的策略。
  
  《治兵》《论将》和《励士》3篇主要阐述了他的治军思想。他认为,军队能否打胜仗,不完全取决于数量上的优势,重要的是依靠军队的质量。质量高的标准是:要有能干的将领,要有经过严格训练的兵士;要有统一的号令;要有严明的赏罚。他重视将帅的作用,尤其是重视将帅的谋略,强调好的将帅应有优良的品质和作风。重视士卒的训练,提高实际作战能力。强调赏功以励士兵。
  吴起的军事思想
  
  吴起(约公元前440——前381 年)是战国初期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他在任西河守期间,根据多年的作战经验,著了《吴起兵法》。这是一 部在我国军事史上与《孙子兵法》并列的古代军事著作。《吴起兵法》据《汉书·艺文志》说,有四十八篇。现存《吴子》仅六篇,散失了不少。而现有这六篇,个别地方还掺杂了汉、魏晋南北朝或唐代人的话。但基本上可把它看成吴起的著作,这是研究吴起军事思想的重要文献。从《吴起兵法》中,充分反映了他的杰出的军事思想。
  
  一、进步的战争观
  
  “战争——从有私有财产和有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毛泽东选集》第一卷164 页)在阶级社会里,由于阶级地位不同,对待战争的看法也就不同。吴起的战争观是为新兴地主阶级服务的,是进步的。
  
  在战争的起源问题上,吴起力图从社会方面去寻找原因。他说:
  
  凡兵所起者有五:一曰争名,二曰争利,三曰积恶,四曰内乱,五曰因饥。(《吴子·图国》)
  
  吴起认为战争是一种社会现象,对战争的根源作了论述。这在世界军事史上对战争根源的探索是最早的。当然,吴起这种看法还停留在表面上。
  
  他对“争名”、“争利”、“积恶”、“内乱”,是何原因引起,“因饥”的根源何在?并没有深入分析。列宁说:“私有制引起了战争,并且永远会引起战争。” (《列宁全集》第三十卷第360 页)又说:“当阶级统治还存在的时候,战争是不会消除的。”(《列宁全集》第八卷第35 页)吴起由于他的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不可能认识到战争的真正根源,也找不到消灭战争的途径。但是,他从社会方面去寻找战争产生的原因,在当时还是有进步意义的。
  
  在战争与政治的关系上,强调把政治放在首位。他说:
  
  昔承桑氏之君,修德废武,以灭其国。有扈氏之君,恃众好勇,以丧其社稷。(《吴子·图国》)
  
  意即一个国君若是只讲求文德而废弃武备,或者依仗兵多能战,都会亡国。要使国家治理得好,必须既要看视政治,也要重视军事。从这个思想出发,吴起在西河一方面注重军事改革,一方面从事政治、经济的改革,为魏国的富强奠定了基础。吴起从战争实践中认识到,只有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还不够,还必须有安定的后方,因此,他说:“必先教百姓而亲万民。”只有国内人民和前方军队团结一致,才能打胜仗。
  
  他主张:
  
  有道之主,将用其民,先和而造大事。(《吴子·图国》)
  
  他又说:
  
  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阵;不和于阵,不可以进战;不和于战,不可以决胜。(同上)
  
  就是说,国内各种意见不统一,不可以出兵打仗;军队内部不团结,不可以出阵作战;出阵以后,军队不互相配合,不可以进行战斗;进行战斗以后,各部分战斗动作不协调,不能夺取胜利。他还进一步说:“百姓皆是吾君而非邻国,则战已胜矣。”(同上)吴起阐明了国家、军队和人民三者的关系,并认为人心向背是军事上取得胜败的关键。总而言之,就是政治决定军事。
  
  在如何统一中国的问题上,吴起主张只有用武力才能达到目的。在这一点上,他与儒家思想是不一致的。吴起的这种思想,对稍后的孙膑“举兵绳之”,“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孙膑兵法·见威王》)这一主张有直接的影响。
  
  吴起一方面看到了战争的重大作用,同时也看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因此他认为对待战争要持慎重态度,反对轻率发动战争。他总结历史上战争的经验,说:
  
  天下战国,五胜者祸,四胜者弊,三胜者霸,二胜者王,一胜者帝。
  
  是以数胜而得天下者稀,以亡者众。(《吴子·图国》)
  
  经常轻率发动战争,就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从而使人民疲弊不堪,国家贫弱,而且会招来祸患。因此,多次发动战争而取得天下的少,亡国的多。比吴起稍早的军事家孙武也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计篇》)可见吴起继承了孙武的思想,并有所发展。这对比他稍晚的军事家孙膑也有所影响。孙膑看到了战争的胜负决定国家存亡的一面,同时又指出:
  
  乐兵(好战)者亡,而利胜(贪图胜利)者辱。兵非所乐也,而胜非所利也。(《孙膑兵法·见威王》)
  
  由此可以明显地看出他们之间思想的继承关系。
  
  二、朴素唯物论和朴素辩证法的战略战术思想
  
  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指出:“辩证法的宇宙观,不论在中国,在 欧洲,在古代就产生了。但是古代的辩证法带着自发的朴素的性质。”吴起的战略战术思想,可以说是古代自发的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在军事上的运用。
  
  吴起从战国时代频繁的战争形势出发,认识到随时都有爆发战争的可能。因此,他在战略上很重视战争的准备。他说:“夫安国之道,先戒为宝。” (《吴子·料敌》)要使国家安全,先要在平时做好战争的准备。他说:
  
  简募良材,以备不虞。昔齐桓募士五万,以霸诸侯。
  
  晋文召为前行四万,以获其志。秦缪置陷陈三万,以服邻国。(《吴子·图国》)
  
  对于军队,吴起主张“教戒为先”(《吴子·治兵》),注意平时训练。
  
  他指出:“备者,出门如见敌。”(《吴子·论将》)这些战备思想,反映了他为建立和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权的积极进取精神。
  
  吴起在指挥作战时屏弃唯心主义的主观臆断,从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十分重视了解敌方的情况。他指出“用兵必须审敌虚实而趋其危”(《吴子·料敌》)。就是说,只有清楚敌人的力量部署情况,才能选择其薄弱环节狠狠打击。为了了解对方情况,吴起非常重视使用间谍,深入敌后搜集敌方各种情报,“急行间谍,以观其虑”(《吴子·料敌》)。同时,在战场上还注意采用武力侦察的办法,《吴子·论将》记载:
  
  武侯问曰:“两军相望,不知其将,我欲相之,其术如何?”起对曰:
  
  “令贱而勇者,将轻锐以尝之,务于北,无务于得,观敌之来,一坐一起。
  
  其政以理,其追北佯为不及,其见利佯为不知,如此将者,名为智将,勿与战矣。若其众喧华,旌旗烦乱,其卒自行自止,其兵或纵或横,其追北恐不及,见利恐不得,此为愚将,虽众可获。”
  
  即派出一支小分队去佯攻敌人,而又假装败退,引诱敌人来追击,从敌人追击的情况来观察其虚实,然后决定对策。
  
  吴起说:
  
  臣请论六国之俗,夫齐阵重而不坚,秦阵散而自斗,楚阵整而不久,燕阵守而不走,三晋阵治而不用。(《吴子·料敌》)
  
  从吴起对六国军队状况的分析,可以看出他对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民情风俗的了解都是相当清楚的。吴起重视调查研究,显然是继承了前辈军事家孙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思想。吴起注意使自己对战争的主观指导,力图符合于客观实际的卓越见解,对引导战争取得胜利,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吴起由于经常带兵打仗,很懂得在战争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他认为在战争中,人必须努力掌握从事战争的各种技能和适应各种复杂环境的本领。他说:“夫人常死其所不能,败其所不便。”(《吴子·治兵》)即人在战争中,往往因为缺少某种本领而送了性命,因为不习惯于某种情况而打败仗。这种主张是对生死胜败由天定的宿命论的否定。
  
  吴起还看到了土地辽阔,人口众多,军队装备精良等因素对战争的重大作用。(《吴子·料敌》)。对进行战争的重要因素之一的战马,吴起也很重视,他说:
  
  夫马,必定其处所,适其水草,节其饥饱。冬则温厩,夏则凉庑。刻剔毛鬣,谨落四下。戢其耳目,无令惊骇。习其驰逐,闲其进止。(《吴子·治兵》)
  
  又说:
  
  凡马不伤于末,必伤于始;不伤于饥,必伤于饱。日暮道远,必数上下。宁劳于人,慎无劳马。常令有余,备敌覆我。(《吴子·治兵》)
  
  这就是说,对战马要善于饲养、训练和爱护,以达到“人马相亲,然后可使”。
  
  (同上)他注意到人、马、车、地形等在战争中的相互关系,提出:
  
  使地轻马,马轻车,车轻人,人轻战。明知险易,则地轻马;刍秣以时,则马轻车;膏锏有余,则车轻人;锋锐甲坚,则人轻战。(同上)
  
  即明白知道地形的险易,并善于利用,就能使地形便于跑马;及时喂马,使之膘肥体壮,马就便于驾战车;准备好足够的润滑油和车轴上用的铁,注意及时修理,就使车便于载战士;兵器锋锐,铠甲坚固,就使战士便于作战。只有这样,打起仗来才得心应手。
  
  在战争中的攻、守、进、退,要根据变化的客观实际而定。吴起在频繁的战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熟练地掌握了指挥战争的艺术。他提出了“急击勿疑”的十三种情况:
  
  敌人远来新至,行列未定,可击;既食未设备,可击;奔走,可击;勤劳,可击;未得地利,可击;失时不从,可击;涉长道后行未息,可击;涉水半渡,可击;险道狭路,可击;旌旗乱动,可击;阵数移动,可击;将离士卒,可击;心怖,可击。凡若此者,选锐冲之,分兵继之,急击勿疑。(《吴子·料敌》)
  
  这就是说,敌人远道而来,刚刚到达,队伍还没有整顿好;部队已吃饭,但还没有设戒备;慌忙逃走;过于疲劳;没有占据有利的地形,失掉战机,陷于被动;长途跋涉而后继部队还没有到达目的地;涉水渡河只渡一半;在险要的狭窄道路上行军;旗帜乱动,部队混乱;部队的阵势频繁变动;将领脱离了士卒;军心恐怖,凡是碰到以上情况,应选择精锐的部队作前锋,同时配备力量进行包围,毫不犹豫地迅速发动进攻。
  
  吴起反对在战争中莽撞蛮干,主张“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分析了碰到有利时机“击之勿疑”的八种情况:
  
  一曰疾风大寒,早兴寤迁,剖冰济水,不惮艰难;二曰盛夏炎热,晏兴于间,行驱饥渴,务于取远;三曰师既淹久,粮食无有,百姓怨怒,妖祥数起,上不能止;四曰军资既竭,薪刍既寡,天多阴雨,欲掠无所;五曰徒众不多,水地不利,人马疾疫,四邻不至;六曰道远日暮,士从劳惧,倦而未食,解甲而息;七曰将薄吏轻,士卒不固,三军数惊,师徒无助;八曰陈而未定,舍而未毕,行阪涉险,半隐半出。(《吴子·料敌》)
  
  即一是大风严寒,军队半夜出发,昼夜行军,破冰渡河,不顾士卒艰难;二是在炎热的夏天,队伍出发得迟,正好烈日当头,行军又急,不管士卒饥渴,只是拼命赶路;三是队伍在外时间很久,粮食吃完,民众埋怨甚至愤怒,淫言怪事屡次出现,而将领无法禁止;四是部队的物资耗尽,连柴草也很少,却遇上阴雨天气,想掠抢又没有地方;五是战士不多,水土不服,兵马生病,四邻的援兵未到;六是长途跋涉,已近黄昏,士卒疲劳恐惧又不得食,都脱下铠甲随地休息;七是将领和官吏都没有威信,士卒心神不定,全军多次发生惊乱,而部队孤立无援;八是兵力部署未定,宿营地也未安排好,爬山过险,只有一半人通过。凡是遇到以上情况,不用占卜就应立即派兵出击。
  
  吴起还分析了遇到形势不利时“避之勿疑”的六种情况:
  
  一曰土地广大,人民富众;二曰上爱其下,惠施流布;三曰赏信刑察,发必得时;四曰陈功居列,任贤使能;五曰师徒之众,甲兵之精;六曰四邻之助,大国之援。(同上)
  
  这就是说,在作战时要避敌之所长,击敌之所短。
  
  另外,吴起从实战出发,对行军和扎营提出了一些必须注意的事项:
  
  凡行军之道,无犯进止之节,无失饮食之适,无绝人马之力。此三者,可以任其上令。任其上令,则治之所由生也。(《吴子·治兵》)
  
  这是说,行军中对行程、人马的负荷要安排得当,饮食供应要搞好,这样才能保证军队听从上级的指挥,从而保证军队的战斗力。吴起十分重视对地形的了解,认为:
  
  凡行师越境,必审地形,审知主客之向背。地形若不悉知,往必败矣。
  
  (《太平御览》)卷三三二,兵部六三)
  
  他指出,军队到一个地方,必须先了解周围“五十里内的山川形势” 从而“知其险易”,“使军士伺其伏兵,将必自行,视地之势因而图之”。(同上)即使军士注意是否有敌人的埋伏,而将领则要利用地形以对付敌人。吴起还提出,军队驻扎“无当天灶,无当龙头。天灶者,大谷之口;龙头者,大山之端。”(《吴子·治兵》)即扎营不要在大山谷的口上和高山的顶端。
  
  以上这些都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战争规律,它反映了吴起从客观实际出发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在吴起的战略战术思想中,许多地方闪烁着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光辉。
  
  吴起说:
  
  凡战之要,必先占其将而察其才,因形用权,则不劳而功举。(《吴子·论将》
  
  他认为带兵作战必须首先分析研究敌人的将领,根据不同情况,决定不同的对策,这样就能不费多大力气而获得成功。这是对孙武用“水无常形” 来比喻“兵无常形”,依据敌兵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夺取胜利的《孙子兵法·虚实》)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在如何对待生与死的问题上,吴起非常鄙视在战场上贪生怕死、当逃兵的可耻行为。
  
  他主张在战场上“必死则生,幸生则死”(《吴子·治兵》),阐明了战场上生与死的辩证关系,只有不怕牺牲,勇敢战斗,夺取胜利才能保存自己,而贪生怕死,不敢杀敌,结果必然失败,招致灭亡。因此,吴起在他的军队里提倡不怕死的精神。他说:“师出之日,有死之荣,无生之辱。”(《吴子·论将》)即从出兵打仗的第一天起,就要使战士抱定决心战死的光荣信念,而不要怀有苟且偷生的耻辱思想。在战斗过程中,要使战士“进死为荣,退生为辱”。(《吴子·图国》)即以前进杀敌、英勇牺牲为荣誉,以后退活命为羞耻。《战国策·齐策》谈到齐国军队在燕破齐连取七十余城,虽然“食人炊骨”处境十分困难,但“士无反北之心”,坚持战斗到底。认为这样的军队就是“孙膑、吴起之兵也”。可见吴起的军队顽强战斗的精神,在当时是很有名的。
  
  在多与少的问题上,吴起有不少精辟的论述。他认为以少可以胜多,《吴子·料敌》说:
  
  军之中必有虎贲之士,力轻扛鼎,足轻戎马,搴旗取将,必有能者。
  
  若此之等,选而别之,爱而贵之,是谓军令。其有工用五兵,材力健疾,志在吞敌者,必加其爵列,可以决胜。厚其父母妻子,劝赏畏罚。此坚阵之士,可与持久。能审料此,可以击倍。
  
  只要军队治理得好,善于选拔贤能,赏罚分明,优待家属,这样,部队就可以打败数倍于我的敌人。吴起分析说:
  
  诸侯未会集,君臣未和,沟垒未成,禁令未施,三军囟囟,欲前不能,欲去不敢,以半击倍,百战不殆。(同上)
  
  敌人如果没有同盟军会合,君臣之间意见不一致,深沟堡垒没有修筑好,号令没有下达,军队人心惶惶,想进不敢进,想退不敢退,这样的军队只要用相当于它的一半的兵力就能打败它,而且能百战百胜。他又说:
  
  敌人之来,荡荡无虑,旌旗烦乱,人马数顾,一可击十,必使无措。(同上)
  
  倘若敌人前来,散散漫漫,毫无纪律,队伍混乱,人马不安,东张西望,这样的军队便可以一击十,使之毫无所措手脚。吴起认为,“愚将,虽众可获”(《吴子·论将》)。
  
  即如果将领不善于指挥,虽然带兵多,也容易被俘虏。吴起说:“用少者务隘。”他重视利用有利的地形,从而造成以少胜多的条件。他说,只要 “避之于易,邀之于厄”,即避开平坦开阔之地,而利用险要的地形,就可以“以一击十”、“以十击百”、“以千击万”《吴子·应变》)。由此可见,吴起从他丰富的作战经验中,看到了多和少的辩证关系。他把这些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运用到军事实践中,创造了五万人“兼(加)车百乘,骑三千匹,而破秦五十万众 ”(《吴子·励士》)的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所以人们称颂“吴起之用兵也,不过五万”(《吕氏春秋·用民》)。尉缭子说:“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吴起也。”(《尉缭子·制谈第三》)据杨宽统计:“战国时代,各大国的兵额就有三十万至一百万之多。”(《战国史》1980 年7 月第一版第285— 286 页)吴起的五万、七万之数,可以说得上是精兵,而用之可以抵御强秦。可见其军事艺术在当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总之,吴起进步的战争观,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战略战术思想,在我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吴起年谱
  参考钱穆:《先秦诸子系年》。
  
  公元前440 年 (秦躁公三年、魏文侯七年、楚惠王四十九年、晋敬公十二年、赵襄子三十五年、齐宣公十六年、燕成公十五年、鲁悼公二十八年、宋昭公二十九年、越朱勾九年、周考烈王一年)约在此年诞生于卫左氏邑。
  
  魏始封邺。
  
  李悝十五岁。
  
  公元前439 年 (秦躁公四年、魏文侯八年、楚惠王五十年、晋敬公十三年、赵襄子三十六年、齐宣公十七年、燕文公元年、鲁悼公二十九年、宋昭公三十年、越朱勾十年、周考王二年)二岁,在卫。
  
  公元前436 年 (秦躁公七年、魏文侯十一年、楚惠王五十三年、晋敬公十六年、赵襄子三十九年、齐宣公二十年、燕文公四年、鲁元公元年、宋昭公三十三年、越朱勾十年、周考王五年)五岁,在卫。
  
  孔子弟子曾参卒。子夏七十二岁。
  
  公元前433 年 (秦躁公十年、魏文侯十四年、楚惠王五十六年、晋幽公元年、赵襄子四十二年、齐宣公二十三年、燕文公七年、鲁元公四年、宋昭公三十六年、越朱勾十六年、周考王八年)八岁,在卫。
  
  晋公室只有绛、曲沃等地,向魏、赵、韩三家朝见。
  
  公元前431 年 (秦躁公十二年、魏文侯十六年、楚简王元年、晋幽公三年、赵襄子四十四年、齐宣公二十五年、燕文公九年、鲁元公六年、宋昭公三十八年、越朱勾十八年、周考王十年)十岁,在卫。
  
  楚灭莒。
  
  公元前425 年 (秦怀公四年、魏文侯二十二年、楚简王七年、晋幽公九年、赵襄子五十年、齐宣公三十一年、燕文公十五年、鲁元公十二年、宋昭公四十四年、越朱勾二十四年、周威王元年)十六岁,在卫。
  
  魏始称侯、秦庶长晁攻秦怀公,秦怀公自杀。
  
  公元前423 年 (秦灵公二年、魏文侯二十四年、楚简王九年、晋幽公十一年、韩武子二年、、赵献子元年、齐宣公三十三年、燕文公十七年、鲁元公十四年、宋昭公四十六年、越朱勾二十六年、周威烈王三年)十八岁,在卫。
  
  韩伐郑,杀郑幽公。
  
  公元前421 年 (秦灵公四年、魏文侯二十六年、楚简王十一年、晋幽公十三年、韩武子四年、、赵献子三年、齐宣公三十五年、燕文公十九年、鲁元公 十六年、宋悼公元年、越朱勾二十八年、周威烈王五年)二十岁,在卫。散金求官当在此年之后。
  
  晋幽公与鲁季孙会于楚邱。
  
  公元前416 年 (秦灵公九年、魏文侯三十一年、楚简王十六年、晋幽公十八年、韩武子九年、、赵献子八年、齐宣公四十年、燕文公二十四年、鲁元公二十一年、宋悼公六年、越朱勾三十三年、周威烈王十年)二十五岁,在卫。
  
  晋幽公为人民所杀,魏出兵镇压,立烈公。
  
  公元前415 年 (秦灵公十年、魏文侯三十二年、楚简王十七年、晋烈公元年、韩武子十年、、赵献子九年、齐宣公四十一年、燕简公元年、鲁穆公元年、宋悼公七年、越朱勾三十四年、周威烈王十一年)二十六岁,由卫逃到鲁。师事曾参之子曾申,学《左氏春秋》。
  
  越灭滕。
  
  曾申、公仪休、子思等有名儒者均在鲁。
  
  公元前414 年 (秦简公元年、魏文侯三十三年、楚简王十八年、晋烈公二年、韩武子十一年、赵献子十年、齐宣公四十二年、燕简公二年、鲁穆公二年、宋悼公八年、越朱勾三十五年、周威烈王十二年)二十七岁,因母死不奔丧,与曾申决裂。
  
  在鲁学兵法。
  
  公元前413 年 (秦简公二年、魏文侯三十四年、楚简王十九年、晋烈公三年、韩武子十二年、赵献子十一年、齐宣公四十三年、燕简公三年、鲁穆公三年、宋悼公九年、越朱勾三十六年、周威烈王十三年)二十八岁,在鲁学兵法。
  
  魏败秦于郑,并不断向秦的西河进攻。
  
  楚伐魏南鄙。
  
  公元前412 年 (秦简公三年、魏文侯三十五年、楚简王二十年、晋烈公四年、韩武子十三年、赵献子十二年、齐宣公四十四年、燕简公四年、鲁穆公四年、宋悼公十年、越朱勾三十七年、周威烈王十四年)二十九岁,为鲁将胜齐。
  
  齐伐鲁莒及安阳。
  
  魏围攻秦的繁庞城,克之,“出其民”。
  
  公元前411 年 (秦简公四年、魏文侯三十六年、楚简王二十一年、晋烈公五年、韩武子十四年、赵献子十三年、齐宣公四十五年、燕简公五年、鲁穆公五年、宋悼公十一年、越王翳元年、周威烈王十五年)三十岁,仕鲁。
  
  齐伐鲁取一城。
  
  田庄子卒,悼子立。
  
  公元前410 年 (秦简公五年、魏文侯三十七年、楚简王二十二年、晋烈公六年、韩武子十五年、赵献子十四年、齐宣公四十六年、燕简公六年、鲁穆公六年、宋悼公十二年、越王翳二年、周威烈王十六年)三十一岁,在鲁,为鲁将,胜齐。因受谗而奔魏。
  
  公元前409 年 (秦简公六年、魏文侯三十八年、楚简王二十三年、晋烈公七年、韩武子十六年、赵献子十五年、齐宣公四十七年、燕简公七年、鲁穆公七年、宋悼公十三年、越王翳三年、周威烈王十七年)三十二岁,在魏,为魏文侯将,伐秦至郑还,筑洛阴、郃阳。即《史记》所说“击秦,拔五城”。亦即《说苑·复恩》所说的泾水之战。
  
  公元前408 年 (秦简公七年、魏文侯三十九年、楚简王二十四年、晋烈公八年、韩景侯元年、赵烈侯元年、齐宣公四十八年、燕简公八年、鲁穆公八年、宋悼公十四年、越王翳四年、周威烈王十八年)三十三岁,伐中山,为乐羊重要部将。
  
  齐取鲁郕。
  
  秦“初租禾”。
  
  韩伐郑,取雍丘。
  
  公元前407 年 (秦简公八年、魏文侯四十年、楚声王元年、晋烈公九年、韩景侯二年、、赵烈侯二年、齐宣公四十九年、燕简公九年、鲁穆公九年、宋悼公十五年、越王翳五年、周威烈王十九年)三十四岁,伐中山。
  
  齐伐卫,取贯丘。
  
  郑败韩负黍。
  
  公元前406 年 (秦简公九年、魏文侯四十一年、楚声王二年、晋烈公十年、韩景侯三年、赵烈侯三年、齐宣公五十年、燕简公十年、鲁穆公十年、宋悼公十六年、越王翳六年、周威烈王二十年)三十五岁,灭中山后由翟璜推荐,魏文侯任吴起为西河守。立木为信,从事变法改革。
  
  魏灭中山。
  
  西门豹治邺约在此时。
  
  田布攻廪丘,三晋救之,大败齐师。
  
  公元前405 年 (秦敬公元年、魏文侯四十二年、楚声王三年、晋烈公十一年、韩景侯四年、赵烈侯四年、齐宣公五十一年、燕简公十一年、鲁穆公十一年、宋悼公十七年、越王翳七年、周威烈王二十一年)三十六岁,在魏任西河守,改革兵制, 创建魏“武卒”。
  
  魏与赵伐齐入长城。
  
  齐宣公卒,田和始立。
  
  公元前404 年 (秦敬公二年、魏文侯四十三年、楚声王四年、晋烈公十二年、韩景侯五年、赵烈侯五年、齐康公元年、燕简公十二年、鲁穆公十二年、宋悼公十八年、越王翳八年、周威烈王二十二年)三十七岁,在魏守西河。闲暇时传授并编撰《左氏春秋》。
  
  公元前403 年 (秦敬公三年、魏文侯四十四年、楚声王五年、晋烈公十三年、韩景侯六年、、赵烈侯六年、齐康公二年、燕简公十三年、鲁穆公十三年、宋休公元年、越王翳九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三十八岁,在魏守西河。
  
  周威烈王命魏、赵、韩为诸侯。
  
  公元前402 年 (秦敬公四年、魏文侯四十五年、楚声王六年、晋烈公十四年、韩景侯七年、赵烈侯七年、齐康公三年、燕简公十四年、鲁穆公十四年、宋休公二年、越王翳十年、周威烈王二十四年)三十九岁,在魏守西河。
  
  楚声王为人民所杀。
  
  子思约卒在此年。
  
  公元前401 年 (秦敬公五年、魏文侯四十六年、楚悼王元年、晋烈公十五年、韩景侯八年、赵烈侯八年、齐康公四年、燕简公十五年、鲁穆公十五年、宋休公三年、越王翳十一年、周安王元年)四十岁,在魏守西河。
  
  公元前400 年 (秦敬公六年、魏文侯四十七年、楚悼王二年、晋烈公十六年、韩景侯九年、赵烈侯九年、齐康公五年、燕简公十六年、鲁穆公十六年、宋休公四年、越王翳十二年、周安王二年)四十一岁,在魏守西河。
  
  三晋伐楚至乘丘。
  
  公元前399 年 (秦敬公七年、魏文侯四十八年、楚悼王三年、晋烈公十七年、韩列侯元年、赵烈侯十年、齐康公六年、燕简公十七年、鲁穆公十七年、宋休公五年、越王翳十三年、周安王三年)四十二岁,在魏守西河。
  
  公元前398 年 (秦敬公八年、魏文侯四十九年、楚悼王四年、晋烈公十八年、韩列侯二年、赵烈侯十一年、齐康公七年、燕简公十八年、鲁穆公十八年、宋休公六年、越王翳十四年、周安王四年)四十三岁,在魏守西河。
  
  郑杀其相驷子阳,子阳之党反抗,楚进围郑。
  
  公元前397 年 (秦敬公九年、魏文侯五十年、楚悼王五年、晋烈公十九年、韩列侯三年、赵烈侯十二年、齐康公八年、燕简公十九年、鲁穆公十九年、宋休公七年、越王翳十五年、周安王五年)四十四岁,在魏守西河。
  
  魏文侯卒。
  
  聂政杀韩相侠累。
  
  公元前396 年 (秦敬公十年、魏武侯元年、楚悼王六年、晋烈公二十年、韩烈侯四年、赵烈侯十三年、齐康公九年、燕简公二十年、鲁穆公二十年、宋休公八年、越王翳十六年、周安王六年)四十五岁,在魏守西河。魏武侯问“元年”于吴起,与魏武侯论尊重群臣。在闲暇时著《吴起兵法》。
  
  郑子阳之党杀郑繻公。
  
  公元前395 年 (秦敬公十一年、魏武侯二年、楚悼王七年、晋烈公二十一年、韩列侯五年、赵烈侯十四年、齐康公十年、燕简公二十一年、鲁穆公二十一年、宋休公九年、越王翳十七年、周安王七年)四十六岁,在魏守西河。与魏武侯论“山河之险”,当面斥王错。
  
  李悝卒,享年六十岁。
  
  公元前394 年 (秦敬公十二年、魏武侯三年、楚悼王八年、晋烈公二十二年、韩列侯六年、赵烈侯十五年、齐康公十一年、燕简公二十二年、鲁穆公二十二年、宋休公十年、越王翳十八年、周安王八年)四十七岁,在魏守西河。
  
  齐伐鲁取最。
  
  郑负黍反韩。
  
  公元前391 年 (秦惠公三年、魏武侯六年、楚悼王十一年、晋烈公二十五年、韩列侯九年、赵烈侯十八年、齐康公十四年、燕简公二十五年、鲁穆公二十五年、宋休公十三年、越王翳二十一年、周安王十一年)五十岁,在魏守西河。
  
  田和迁康公于海上。
  
  三晋败楚于大梁、榆关。魏占有大梁,以后又占襄陵。
  
  公元前390 年 (秦惠公四年、魏武侯七年、楚悼王十二年、晋烈公二十六年、韩列侯十年、赵烈侯十九年、齐康公十五年、燕简公二十六年、鲁穆公二十六年、宋休公十四年、越王翳二十二年、周安王十二年)五十一岁,在魏守西河。
  
  商鞅、孟子约生于此年。
  
  公元前388 年 (秦惠公六年、魏武侯九年、楚悼王十四年、晋桓公二年、韩列侯十二年、赵烈侯二十一年、齐康公十七年、燕简公二十八年、鲁穆公二十八年、宋休公十六年、越王翳二十三年、周安王十四年)五十三岁,魏武侯命吴起为将伐齐,至灵邱。
  
  公元前387 年 (秦惠公七年、魏武侯十年、楚悼王十五年、晋桓公三年、韩列侯十三年、赵烈侯二十二年、齐康公十八年、燕简公二十九年、鲁穆公二十九年、宋休公十七年、赵王翳二十四年、周安王十五年)五十四岁,在魏守西河。
  
  齐田和会魏武侯于浊泽。
  
  公元前386 年 (秦出公元年、魏武侯十一年、楚悼王十六年、晋桓公四年、韩文侯元年、赵敬侯元年、齐康公十九年、燕简公三十年、鲁穆公三十年、宋休公十八年、越王翳二十五年、周安王十六年)五十五岁,在魏守西河。
  
  田和立为诸侯。
  
  魏城洛邑、安邑、王垣,公子朔奔魏。魏袭邯郸不胜,赵始都邯郸。
  
  公元前385 年 (秦出公二年、魏武侯十二年、楚悼王十七年、晋桓公五年、韩文侯二年、赵敬侯二年、齐康公二十年、燕简公三十一年、鲁穆公三十一年、宋休公十九年、越王翳二十六年、周安王十七年)五十六岁,在魏守西河,与商文争为相约在此年。
  
  韩伐宋,到彭城,执其君。
  
  田和卒。
  
  公元前384 年 (秦献公元年、魏武侯十三年、楚悼王十八年、晋桓公六年、韩文侯三年、赵敬侯三年、齐康公二十一年、燕简公三十二年、鲁穆公三十二年、宋休公二十年、越王翳二十七年、周安王十八年)五十七岁,在魏守西河。
  
  田剡立。
  
  秦“止从死”,废止人殉。
  
  公元前383 年 (秦献公二年、魏武侯十四年、楚悼王十九年、晋桓公七年、韩文侯四年、赵敬侯四年、齐康公二十二年、燕简公三十三年、鲁穆公三十三年、宋休公二十二年、越王翳二十八年、周安王十九年)五十八岁,为王错谗害,魏武侯怀疑吴起,夺其西河守之职,吴起奔楚。楚悼王任命吴起为苑守。吴起在息与旧贵族屈宜臼就是否变法改革进行论战。
  
  魏败赵军于兔台。
  
  公元前382 年 (秦献公三年、魏武侯十五年、楚悼王二十年、晋桓公八年、韩文侯五年、赵敬侯五年、齐康公二十三年、燕简公三十四年、鲁共公元年、宋休公二十二年、越王翳二十九年、周安王二十年)五十九岁。楚悼王任命吴起为令尹,进行变法改革,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取得很大成绩。
  
  齐、魏助卫攻赵,卫攻下赵的刚平,打到中牟。
  
  公元前381 年 (秦献公四年、魏武侯十六年、楚悼王二十一年、晋桓公九年、韩文侯六年、赵敬侯六年、齐康公二十四年、燕简公三十五年、鲁共公二年、宋休公二十三年、越王翳三十年、周安王二十一年)六十岁。在楚变法改革,使楚国逐渐强盛。楚悼王死,旧贵族发动叛乱,吴起被杀。
  
  赵求救于楚。楚助赵攻魏,战于州西,出于梁门,一直打到黄河边上。
  
  (原载孙开泰著《吴起传》北京出版社1991 年8月出版)
  
  点评
  
  吴起是继孙武之后,即善于用兵同时又具有高深的军事理论的第一人。历史上,吴起作为军事家与孙武齐名,后世论兵,莫不称“孙吴”。作为政治家、改革家,他与商鞅齐名。吴起一生在鲁、魏、楚三国出将入相,显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对后世用兵起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他治军严明,能与士卒同甘共苦,又深得部众之心。但其为博取功名而杀妻求将的做法,一直被后人所不耻。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