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 人物列錶
羅貫中 Luo Guanzhong
明代  元明(1330年1400年)
姓:
名:
網筆號: 湖海散人

閱讀羅貫中 Luo Guanzhong在小说之家的作品!!!
閱讀羅貫中 Luo Guanzhong在诗海的作品!!!
罗贯中
罗贯中
漢族,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傢、戲麯傢,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鼻祖。一生著作頗豐,主要作品有:劇本《趙太祖竜虎風雲會》《忠正孝子連環諫》、《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說《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粉妝樓》、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滸傳》、代表作《三國演義》等。
羅貫中生於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時代。作為與“倡優”、“妓藝”為伍的戲麯平話作傢,當時被視為勾欄瓦捨的下九流,正史不可能為他寫經作傳。惟一可看到的是一位明代無名氏編著的一本小册子《錄鬼簿續編》,上寫:“羅貫中,太原人,號湖海散人。與人寡合,樂府隱語,極為清新。與餘為忘年交,遭時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復會,別來又六十餘年,竟不知其所終。”
但從羅貫中的傳世之作《三國演義》中,體現出羅貫中的博大精深之才,經天緯地之氣。他精通軍事學、心理學、智謀學、公關學、人才學……如果沒有超人的智慧,豐富的實踐,執著的追求,何以能成為這般全纔?他主張國傢統一,熱愛中華民族,弘揚民族傳統美德,痛恨姦詐邪惡。在《殘唐五代史演義》中,我們看到了羅貫中依戀故土、緬懷英雄、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操,他動情地寫道:
兩岸西風起白楊,沁州存孝實堪傷。
晉中花草埋幽徑,唐國山河繞夕陽。
鴉𠔌滅巢皆寂寞,並州塵路總荒涼。
詩成不盡傷情處,一度行吟一斷腸。

後人看法

長期以來,中國學界對古典小說《三國演義》一書作者羅貫中籍貫問題存有多種說法,如山西太原說,山東東原說,浙江錢塘說,浙江慈溪說等。人民網太原6月18 日電記者羅盤報道:日前,由山西省祁縣政協組織編寫,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祁縣政協文史資料《解讀羅貫中》正式發行。該書用許多翔實的史料和圖片,介紹了祁縣發現羅貫中傢譜並證明羅貫中是祁縣西支鄉河灣村人的全過程。羅貫中作為我國章回小說的開山鼻祖,是中國文學史上難得的奇才,他為世人留下《三國演義》、《水滸傳》等許多不朽之作。但他的祖籍一直是一個難解之謎。祁縣考古愛好者楊立仁等,歷時十年,發現了羅貫中的傢譜、神軸、硯臺、羅氏祠堂等一批珍貴文物,為解開羅貫中祖籍之謎提供了大量的實物證據。經考古專傢羅哲文、鄭孝燮等一批專傢鑒定證明,羅貫中是祁縣河灣村人。
羅貫中的創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寫過樂府隱語和戲麯,但以小說成就為主。關於他的小說,《西湖遊覽志餘》稱他“編撰小說數十種”,又相傳他寫過《十七史演義》。今存署名羅貫中的作品,除《三國志通俗演義》外,還有《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傳》和《三遂平妖傳》。這些作品中《三國志通俗演義》的成就最高。全書以宏大的結構描繪了三國時期復雜的政治軍事鬥爭,起自黃巾起義,終於西晉統一。作品譴責了統治者的殘暴和醜惡,反映了動亂時代人民的痛苦和對清明政治、對仁君的嚮往,體現了鮮明的“擁劉反曹”傾嚮。《三國志通俗演義》“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語言簡潔明快而又生動。它把歷史和文學自然結合,有現實的描繪,又充滿了浪漫主義的傳奇色彩。羅貫中《三國志通俗演義》現存最早刊本為嘉靖本,最為流行的本子是清朝毛綸、毛宗崗父子的修改本。除小說創作外,賈仲名《錄鬼簿續編》說他“樂府隱語,極為清新”。他現存戲麯作品有《趙太祖竜虎風雲會》雜劇。雜劇的基本思想和《三國志通俗演義》類似,描寫君臣之間的親密關係,並希望通過“正三綱、謹五常”來結束姦雄爭霸造成的悲慘局面。

評價

元末明初,我國的小說創作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尤其是章回體小說步入日臻完善的階段。中國的第一部流傳最廣、影響最深、成就最高、氣魄最大的章回體古典小說《三國演義》,即《三國志通俗演義》,就是通過生活在這一歷史時期的、傑出的小說大傢——羅貫中的椽筆誕生並風行於世的。他在我國的文學發展史上,建樹了不可磨滅的偉大功績。同時,為世界文學的寶庫,也增添了燦爛的光彩。大約是羅氏先祖為仕宦出身的緣故吧,後世羅氏傢族很重視對後代進行“水源木本”的傢族歷史教育,一直保持了“耕讀傳傢,詩禮教子”的傢風。在這種傢傳的影響之下,貫中從小喜愛讀書,博洽經史,為後來的創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然而,貫中所處的時代是一個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異常尖銳復雜的時代。元朝蒙古族貴族的殘酷統治和壓榨,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反抗,推翻元朝統治的鬥爭如火如荼。各方義軍,諸如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不僅與元軍奮戰,而且還進行着相互的兼併。據說,步入青年的羅貫中,就在這個歷史大動蕩的影響下,浪跡江湖,參加了張士誠領導的起義軍,並入其幕府,充任幕客。而且,王圻的《稗史匯編》就說他 “有志圖王”,是一個有政治抱負的人。這一點從他後來所著的《三國演義》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羅貫中從事小說稗史的創作,似乎應得益於他政治上的失意。正是由於此,他纔有時間和有可能致力於文學創作,成為我國文學史上首先用全力從事小說創作的作傢。他有許多的著作傳世,諸如《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粉妝樓》和雜劇《宋太祖竜虎風雲會》等。相傳,他還寫過十七史通俗演義,並曾參與了《水滸傳》的撰寫。尺蠖齋評釋的《西晉志傳通俗演義》序文就說:“羅氏生不逢時,纔鬱而不得展,始作《水滸傳》,以抒其不平之鳴。” 羅貫中的長篇巨製《三國演義》,大約是他後期的作品。這部古典文學名著,描述了從東漢中平元年(18年)的黃巾起義,到西晉武帝司馬炎太康元年(280 年)統一中國的將近一個世紀中,魏、蜀、吳三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歷史。他依據陳壽《三國志》提供的歷史綫索和歷史人物,博採裴鬆之對《三國志》補缺、備異、懲妄、論辯,所保存的大量寶貴史料,吸取了西晉至元一千多年來民間傳說的豐富營養,並在此基礎上結合自己參加元末農民起義軍的生活經歷,發揮個人的卓絶藝術才能,縱橫捭闔,巧妙駕馭,形象生動地描述了近一百年中浩瀚繁富的歷史事件,完成了這部 75萬字的古典名著。在這部名著中,貫中寄托了自己個人的愛憎情感,客觀地揭露了封建統治集團之間政治的、軍事的、公開的、隱蔽的、合法的和非法的矛盾鬥爭。淋漓盡致地刻劃了封建統治階級爭名奪利、勾心鬥角、爾虞我詐、明火暗刀的策略伎倆和陰謀詭計。有意或無意地揭示了農民無法生活、鋌而走險、紛紛起義的真實歷史背景和原因。至於《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則是多方面的,充分地顯示了羅貫中在人物的刻劃方面有着驚人的技巧。全書四百多個人物形象中,不管是曹操、劉備、孫權這些群雄之首,還是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魯肅、周瑜、黃蓋、郭嘉、許攸、張遼、陸遜以及王允、董卓、呂布這些巨謀勇將,忠姦之臣,都具有鮮明的生動的個人特性。尤其是對張飛、諸葛亮和曹操的形象塑造,真可謂出神人化,呼之欲出。羅貫中對戰爭的描繪是極其成功的,這一點充分證實他確實參加過元末農民起義的戰爭活動。所以能夠把那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戰場,瞬息變化的戰鬥形勢,描述的那樣千變萬化,各具特色,顯示出戰爭的多樣性和復雜性。然而,正是由於羅貫中有參加戰爭的經歷,再加上他超人的藝術技巧,以及創作時的苦心孤詣,慘談經營,纔在他的筆下出現了描述戰爭戰役,重點突出,錯落有緻,疏密相間,虛實照應;鋪排戰爭場面,大肆揮灑,波瀾起伏,風馳電掣,氣勢磅礴;渲染戰場氣氛,隨意勾勒,生動逼真,有聲有色。羅貫中是我國元末明初的一位傑出的古典小說傢,是他把章回體小說這一文學式樣推嚮成熟的階段。後來的很多學者和作傢曾給予他極高的評價,把他同司馬遷、關漢卿相提並論。他的偉大的文學創作成就,成為中國文學、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珍貴財富。他所創作的《三國志通俗演義》,不僅在國內傢喻戶曉,婦孺皆知,而且被翻譯成十多個國傢的文字,風行全世界,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在國外,他的《三國演義》被稱之為“一部真正具有豐富人民性的傑作”,而《大英百科全書》則稱他為“第一位知名的藝術大師”。
據記載,羅貫中性格清高,與人寡合。他經歷了元末農民戰爭和社會大動蕩,與元末農民起義的領袖之一張士誠有過聯繫,在當時是一個有抱負、有理想,並有一定的軍事、政治鬥爭經驗的人物。羅貫中的文學才能也是多方面的。他寫過樂府隱語,還寫過戲麯作品《趙太祖竜虎風雲會》等。他的主要成就還是在小說方面,相傳他寫過十七史演義,今存署名羅貫中的小說,除《三國演義》外,還有《隋唐志傳》。他還是《水滸傳》的編寫者之一。

《三國演義》代表了羅貫中文學上最高的成就,它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開山作品,也是明清長篇歷史小說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成就最高的一部。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比較真實地反映了自東漢末年黃巾起義起,至西晉統一止的近一百年的歷史。集中地描繪了三國時代各封建統治集團之間的軍事、政治、外交方面的種種鬥爭。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寫了四百多個人物,通過誇張,渲染,對比等藝術手法塑造人物性格,刻畫了孔明、曹操、關羽、張飛、周瑜、司馬懿等幾十個典型人物。

《三國演義》結構宏偉,組織嚴密,條理清晰。羅貫中善於描寫戰爭,全書一百二十回,描寫了大小40多次戰爭,每次戰爭都寫出了各自的起因、力量對比、彼此方略等,有聲有色,絶無雷同之感。這在中國古典小說中是十分罕見的。

《三國演義》的社會影響是巨大的,它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統治者的罪惡。把封建社會的鬥爭和歷史演變的狀況介紹給廣大人民。不少農民戰爭以《三國演義》中的戰略戰術為藉鑒,給封建統治者以沉重的打擊。

《三國演義》在宋元講史的基礎上,大大邁進一步,標志着歷史小說的輝煌成就。

羅貫中經歷

羅貫中,一名羅本,生於元末明初,山西太原人。  
元代中期,由於滅宋戰爭的創傷逐漸平息,社會的經濟、文化重心也開始由北方轉移到了南方。南宋的故都杭州不僅成為人口雲集、商業發達的繁華城市,也成為戲劇演出和「說話」藝術發展的重要中心。因此,不少北方的知識分子、「書會材人」,如關漢卿、鄭光祖等等,都先後遷徙到了杭州一帶。身為小說兼雜劇作傢的羅貫中,也必然受到這一社會潮流的影響,成為這類南遷作傢中的一個。羅貫中外號「湖海散人」,這個稱號就寄寓著漫遊江湖、浪跡天涯的意味。大約在西元一三四五~一三五五年間,他來到了杭州。許多說話藝人在這裏說書,一些雜劇作傢,也在這裏活動。羅貫中與志同道合者為友。加上他對民間文學又極其喜愛,到了這裏,自然不願離開遠去。也就這時,羅貫中結識了當時在杭州居住,但年齡他大二十歲左右的施耐庵。
羅貫中

羅貫中的籍貫又有「東原人」之說,這是他漫遊出晉後在「東原」(今山東省)客居過一段時間的緣故。他到這裏,是被當時社會上十分流行的梁山泊和宋江的故事吸引而來。他到那裏考察瞭解當地的風土人情,搜集在民間流傳的水滸英雄故事材料。這是他後來參與《水滸傳》編纂創作的一個重要原因。關於「千聖姑」和「貝州王則」的故事,當時也在社會上廣泛流傳。因此,羅貫中就在這一帶對這個故事進行了搜集、整理,以至有《三逐平妖傳》之作。  
約在西元一三六Ο~一三六三年間,「有志圖王」的羅貫中來到了起事稱霸的張士誠那裏作客。但是,張士誠並不重視知識分子,也不聽取他們的意見。至正二十三年(西元一三六三年)九月,劉亮、魯淵等人紛紛離去,不久,羅貫中也離開了張士誠,再次北上,到至正二十六年,羅貫中又回到了杭州。《三國志通俗演義》的寫作,當在該年以後。這時,他已是五十多歲的人了,對歷史、對人生都有了比較成熟的看法,完全具備了創作《三國志通俗演義》的條件。到明太祖洪武三年(西元一三七O年),羅貫中已寫了十二捲,之後捲數的寫作,是洪武四年以後的事了。  
在羅買中寫作《三國志通俗演義》期間,施耐庵從蘇州遷移到興化,並在洪武三年逝世。為了紀念他的師友施耐庵,羅貫中在完成《三國志通俗演義》之後,决定加工、增補施氏的《水滸傳》。成書於洪武四年至十年之間。在加工、增補《水滸傳》的同時,羅貫中繼續創作歷史演義係列作品。  
羅貫中在創作完了這些作品以後,已是六十幾歲的老人了。他為了出版這些作品,於洪武十三年左右從杭州來到了福建,因為當時福建的建陽是出版業的中心之一。但是,羅貫中的這一目的未能實現。
大約在西元一三八五~一三八八年間,羅貫中活了七十歲,在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故裏盧陵逝世。


Luo Ben (c. 1330–1400, or c.1280–1360), better known by his courtesy name Guanzhong (Mandarin pronunciation: [lwo kwanʈʂʊŋ]), was a Chinese writer who lived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He was also known by his pseudonym Huhai Sanren (Chinese湖海散人pinyinHúhǎi Sǎnrénlit.: 'Leisure Man of Lakes and Seas')[citation needed]. Luo was attributed with writing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and editing Water Margin, the first two of the Four Great Classical Novels of Chinese literature.

Identity

Luo Guanzhong Memorial, in Dongping County, Shandong

The location and date of Luo's birth are controversial. One possibility[citation needed] was that he was from Taiyuan, and lived in the late Yuan Dynasty and early Ming Dynasty by the record of his contemporary, the playwright Jia Zhongming (賈仲明), who said that he had met him in 1364[citation needed]. Another possibility was that he was born in Dongyuan, the province of Shandong, in about 1280 – 1360. Literary historians suggest other possibilities for his home, also including Hangzhou and Jiangnan[citation needed].

According to Meng Fanren[citation needed] (孟繁仁), Luo can be identified in the pedigree of the Luo family, and Taiyuan is most likely his hometown. But, his name is not in this pedigree, and some people believe that pedigree of the Luo Family can't prove that Luo is the author of Three Kingdoms. Some people doubt that If Luo came from Taiyuan, why he had intimate knowledge of people life in Shandong, and he had taken all his time and energy to write them not those people in Taiyuan, Shanxi. Some people believe that the source of Taiyuan statement, which was written by Jia Zhongming (賈仲明), is most likely wrong in handwritten copy. According to the recent research, there were two Luo Guanzhong (陳遼,Chen Liao), one is Drama artist who came from Taiyuan, another is author of Three Kingdoms who came from Dongping.

Recent research has suggested that his date of birth was between 1315–1318. But other sources state it was nearer to 1330.[which?]

Works

The stories forming the bulk of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and Water Margin are thought[citation needed] to have been developed by many independent storytellers. Shi Nai'an is thought[citation needed] to be the first to assemble Water Margin into a unified work, and Luo subsequently brought it to the current form of 100 chapters. Luo is usually considered[citation needed] the author of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The Three Sui Quash the Demons' Revolt (平妖傳) is a shenmo fantasy story attributed[citation needed] to Luo with 20 chapters, developed from the original pieces of storytelling based on a rebellion at the end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and later expanded by Feng Menglong (馮夢竜)[citation needed] into 40 chapters. Can Tang Wudai Shi Yanzhuan (殘唐五代史演義傳) is a chronicle of the end of the Tang Dynasty and the following Five Dynasties and Ten Kingdoms period, a compilation of storytelling pieces based on the rebellion of Zhu Wen[citation needed].

Bibliography

Notes

  1. ^ Luo Guanzhong.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 Jump up to:a b Chen, Liao (2007). "Two Luo Guanzhong". Jiangsu Social Sciences,N.004,P179-182.
  3. ^ Jiao, Tai; Guo, Weizhong. "Discuss the pedigree of the Luo family".
  4. ^ Chen, Liao (2000). "That Luo is not the author of Three Kingdoms". Forum on Chinese Culture.
  5. ^ Du, Guichen (2002). "The case of wrong research about the author of "three kingdoms".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N.2.
  6. ^ Du, Guichen (2002). "Luo Guanzhong who had written "Three Kingdoms" came from DongPing". Academic forum of Nandu, N.6.
  7. ^ Chen, Liao (2007). ""Two Luo Guanzhong",". Jiangsu Social Sciences,N.004,P179-182.
  8. ^ Ouyang Jian, referenced in Roberts 1991, pg. 938

References

External links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