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 人物列錶
韓愈 Han Yu(唐代)虞世南 Yu Shina(唐代)李隆基 Li LongJi(唐代)
羅隱 Luo Yin(唐代)李世民 Li Shimin(唐代)徐堅 Xu Jian(唐代)
魏徵 Wei Zheng(唐代)歐陽詢 Ouyang Xun(唐代)李翺 Li Ao(唐代)
南卓 Na Zhuo(唐代)李冶 Li Ye(唐代)義淨 Yi Jing(唐代)
懷素 Huaisu(唐代)丘光庭 Qiu Guangting(唐代)司馬承禎 Sima Chengzhen(唐代)
徐靈府 Xu Lingfu(唐代)孫思邈 Sun Saimiao(唐代)鄭氏 Zheng Shi(唐代)
佚名 Yi Ming(唐代)唐玄奘 Tang Xuanzang(唐代)孔穎達 Kong Yingda(唐代)
李鼎祚 Li Dingzuo(唐代)賈公彥 Gu Gongyan(唐代)楊士勳 Yang Shixun(唐代)
李筌 Li Quan(唐代)般剌蜜帝 Banlamidi(唐代)實叉難陀 Shi Chanantuo(唐代)
釋道宣 Shi Daoxuan(唐代)釋道世 Shi Daoshi(唐代)釋智升 Shi Zhisheng(唐代)
惠能 Hui Neng(唐代)法海 Fa Hai(唐代)李荃 Li Quan(唐代)
王冰 Wang Bing(唐代)孫過庭 Sun Guoting(唐代)張懷瓘 Zhang Huaiguan(唐代)
段安節 Duan Anjie(唐代)朱景元 Zhu Jingyuan(唐代)王孝通 Wang Xiaotong(唐代)
楊筠鬆 Yang Junsong(唐代)趙蕤 Zhao Rui(唐代)來俊臣 Lai Junchen(唐代)
李翰 Li Han(唐代)李淳風 Li Chunfeng(唐代)袁天罡 Yuan Tiangang(唐代)
般若 Prajn^a(唐代)智儼 Zhi Yan(唐代)地婆訶羅 Divakara(唐代)
不空 Amoghavajra(唐代)利言 Li Yan(唐代)法月 Dharmacandra(唐代)
智慧輪 Zhi Huilun(唐代)法成 Wu FaCheng(唐代)菩提流志 Bodhiruci(唐代)
金剛智 Vajrabodhi(唐代)李綽 Li Chuo(唐代)陸德明 Lu Deming(唐代)
林慎思(唐代)李恕 Li Shu(唐代)郭京 Guo Jing(唐代)
段安節
唐代  (?894年)

筆記雜錄 Historical writings《琵琶錄》
書法 brushwork《樂府雜錄》

閱讀段安節在百家争鸣的作品!!!
  齊州臨淄(今山東淄博)人。他是唐代著名的音樂理論傢。他所撰《樂府雜錄》一書,記述了唐代以前的音樂情況,對後世影響很大。
  段安節是唐初名將段志玄的後裔。段志玄仕隋為太原司法書佐,其三世孫段文昌即段安節的祖父,唐穆宗時官至宰相。父親段成式,歷官至太常少卿,著有《廬陵宦下記》2捲,已佚;《酉陽雜俎》20捲和續集10捲(今尚存)。段安節官國子司業,“善樂律,能自度麯”(《新唐書·段志玄傳》附載)。撰有《樂府雜錄》。《序》中談到他撰作《樂府雜錄》的宗旨在於“籲天降神”,“移風易俗”,“重翻麯調”,說他自己“以幼少即好音律,故得生少宮商,亦似聞見數多,稍能記憶。嘗見《教坊記》,亦未周詳,以耳目所接,編成《樂府雜錄》一捲。自念淺拙,聊且直書,以俟博聞者之補茲漏焉。”
  《樂府雜錄》成書於唐代乾寧元年(894年)以前,這時候距離唐朝滅亡衹有12年,此書就是在這段時間內寫成的。其中的“樂府”二字,並非指漢代樂府民歌,在這裏,是廣泛地包括了唐代中葉以後的音樂、歌舞、雜戲、技藝等,即古代的樂舞百戲等雜藝。書中首列關於樂部的9條:“雅樂部”、“雲韶部”、“清樂部”、“鼓吹部”、“驅儺”、“熊羆部”、“鼓架部”、“龜茲部”、“鬍部”。可見在唐朝末年,9部的形式雖然還存在,但內容卻大有變更。其次是關於“ 歌”、“舞工”、“俳優”3條和關於“琵琶”、“箏”、“箜篌”、“笙”、“笛”、“篥”、“五弦”、“方響”、“擊甌”、“琴”、“阮鹹”、“羯鼓”、 “鼓”、“拍板”等樂器的14條,關於[安公子]、[黃驄疊]、[離別難]、[夜半樂]、[雨霖鈴]、[還京樂]、[康老子]、[得寶子]、[文敘子]、[望江南]、[楊柳枝]、[傾杯樂]、[道調子]等樂麯的13條,以及關於[傀儡子]的1條,大多是有關音樂源流方面的考證,其中也兼談到一些演奏者的姓氏和遺聞軼事。最後是《別樂識五音輪二十八調圖》,這是唐代所用的樂律宮調。可惜,流傳到今天的本子已經有文無圖,難以窺見其全貌了。與雅樂相比較,唐朝宮廷中當時所采用的所謂“俗樂”,盛行於開元、天寶時代。天寶年間,安祿山叛亂之後,這些俗樂雖然大多喪失了,但在民間仍然繼續流行着,而且不斷地豐富和發展。因此,在唐朝中葉以後,俗樂仍然大量地供給宮廷方面吸收。段安節《樂府雜錄》一書所記載的,除了少數屬於太常樂外,其餘大部分都是俗樂。這是段安節所撰《樂府雜錄》一書的突出貢獻。此書所記載的這些材料,可以補《教坊記》一書所記的不足。由於受西域各民族音樂的影響,唐代的俗樂,采用了弦樂器琵琶來定律,這樣一來,在音律方面便有了很大的發展。在這之前,史書上所記載的關於琵琶的定律還很不詳細,而《樂府雜錄》末尾所附的《別樂識五音輪二十八調圖》,卻給我們留下了很重要的資料。後來研究燕樂的各傢,如方成培、凌廷堪、陳灃等,大多據此為主要的資料,考索發揮,使燕樂研究成為一項專門的學科。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