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 人物列表
张仲景 Zhang Zhongjing(东汉)竺大力 Zhu Dali(东汉)汉光武帝 Han Guangwudi(东汉)
汉明帝 Han Mingdi(东汉)汉章帝 Han Zhangdi(东汉)汉和帝 Han Hedi(东汉)
汉殇帝 Han Shangdi(东汉)汉安帝 Han Andi(东汉)刘懿 Liu Yi(东汉)
汉顺帝 Han Shundi(东汉)汉冲帝 Han Chongdi(东汉)汉质帝 Han Zhidi(东汉)
汉桓帝 Han Huandi(东汉)汉灵帝 Han Lingdi(东汉)汉少帝 Han Shaodi(东汉)
汉献帝 Han Xiandi(东汉)王景 Wang Jing(东汉)班超 Ban Chao(东汉)
隗嚣 Kui Ao(东汉)隗纯 Kui Chun(东汉)支曜 Zhi Yao(东汉)
康孟详 Kang Mengxiang(东汉)昙果 Tan Guo(东汉)支娄迦谶 Lokaksema(东汉)
许慎 Xu Shen(东汉)袁康 Yuan Kang(东汉)吴平 Wu Ping(东汉)
龙树 Nāgārjuna(东汉)
汉桓帝
东汉  (132年167年)
姓:
名:
网笔号: 孝桓皇帝
庙号: 威宗
陵墓: 宣陵
开端终结
在位147年167年
建和147年149年
和平150年150年
元嘉151年153年5月
永兴153年5月154年
永寿155年158年6月
延熹158年167年6月
永康167年6月167年12月

  汉桓帝刘志(132年—167年),东汉第十位皇帝(146年—167年在位),他是汉章帝曾孙,在位21年。
  汉桓帝刘志能够登上皇位,纯属偶然。
  汉质帝本初元年(146年),只因为一句“此跋扈将军也”,就被亲自挑选迎立他为帝的大将军梁冀毒死。皇嗣问题再一次摆到朝廷面前,三年之中每年一次,这已经是第三次了。
  在公卿大臣议立新君的会上,太尉李固、司徒胡广、司空赵戒、大鸿胪杜乔等再一次推举清河王刘蒜。但中常侍曹腾(这位曹腾大家可能记不住他的名字,但日后威名赫赫的曹操可是他的“后人”)曾经拜谒过刘蒜,刘蒜未以大礼接待他,由此宫内的宦官们担心刘蒜上台会对自己不利,因而坚决不同意。
  这时,刘志虽然只有15岁,但已经继承了刘翼蠡(lǐ)吾侯的封爵。梁太后想把自己的妹妹梁莹嫁给他,于是宣他进殿相亲,正好赶上质帝被毒死。梁冀就想不如顺势立他为帝,亲上加亲,朝政便可完全掌握在梁家手中了。曹腾探知此意,连夜赶到梁家劝说梁冀立刘志,梁冀深以为然。
  本初元年闰六月初七日,大将军梁冀持节以帝王的青盖车迎刘志进入南宫,当天,登基即位,是为汉桓帝。桓帝年少,梁太后继续临朝执政。
  刘志生于汉顺帝阳嘉元年(132年),他是汉章帝的曾孙,祖父是河间孝王刘开,父亲是蠡吾侯刘翼。
  刘志对外戚不恭顺不行,对宦官不依赖不行,而完全依靠宦官,党人又不答应。他这一生与外戚、宦官和党人捆绑在一起。
  刘志年表:
  公元132年,汉章帝曾孙刘志出生于刘翼家。
  公元146年,刘志被梁冀扶立为帝,是为汉桓帝。
  公元159年,桓帝刘志消灭外戚窦氏。
  公元167年,桓帝刘志逝世。
  
  【在位年号】
  建和(3)147—149
  和平(1)150
  元嘉(3)151—153
  永兴(2)153—154
  永寿(4)155—158
  延熹(10)158—167
  永康(1)168
  
  【对外戚:百般无奈】
  汉桓帝刘志是被梁冀推上帝位的,因而他对梁氏家族的拥戴心存感激。另一方面,梁冀依仗梁太后在朝廷内外飞扬跋扈,特别是连皇帝被弑都无所损害,刘志怎敢轻举妄动,更何况他的父亲刘翼本就曾涉嫌谋取帝位而被贬,所以他对于外戚梁氏,可以说是感激中带着恐惧,忧怨中带着无奈。但他毕竟是皇帝,梁氏独揽朝纲不能不时常让他感到失落与怨愤。
  封侯赐赏
  桓帝即位后,立即按功封赏。梁冀增封食邑一万三千户,其弟梁不疑被封为颍阳侯,梁蒙被封为西平侯,冀子梁胤被封为襄邑侯。另外,胡广、赵戒、袁汤以及中常侍刘广等,也都得到封侯。尽管杜乔对桓帝“不急忠贤之礼而先左右之封”的做法极力劝谏,但并未奏效。
  和平元年(150年),梁太后病逝。为了安慰梁氏家族,增封梁冀万户食邑,至此梁冀一人已累积封邑三万户,远远超出了汉代封侯的界限。又封梁冀妻子孙寿为襄城君,兼食阳翟县租税,岁入五千万,加赐赤绂,比同长公主的仪服。
  和平二年(151年),桓帝为了褒奖梁冀,召开公卿会议定其礼仪。有司根据所议拟定礼制上奏:“梁冀入朝不必趋行,
  允许佩剑着履上朝,晋谒皇帝不必自称姓名,一切礼仪比同萧何;将定陶、阳成两县的余户全部增封给他,合为四县,比同邓禹;赏赐金钱、奴婢、彩帛、车马、甲第,比同霍光。 ”还规定:“每次参加朝会,与三公分席而坐,以求位尊。十天进宫一次,处理评议尚书所奏的事务。”这是把汉朝元勋每个人的礼仪合在一起,都加在梁冀一个人的身上,是此前所未有的。但梁冀还认为所奏礼仪太薄,心中怏怏不乐。这一方面反映了梁冀的贪得无厌,另一方面也透露出这次“议礼”很可能是在梁冀的强制(至少是暗示)下召开的。
  到桓帝时期,梁冀家族中,先后有7位侯爵,3位皇后,6位贵人,2位大将军,夫人妻女食邑称为君的有7人,娶了公主的3人,其他卿、将、尹、校57人。延熹二年(159年),梁氏集团被消灭时,仅梁冀家资产被没收的就达到了30多个亿!
  放恣纵恶
  桓帝即位前,梁冀贪赃枉法,作恶多端,已被比为“豺狼”,视为“跋扈”,许多人加以声讨了。桓帝即位后,不仅未能出台禁恶的办法,反而晋爵加赏,这无疑助长了他的作恶之风。建和二年(148年)三月,桓帝随同皇太后到大将军府上看望他的舅公(又是大舅哥),仪仗威严,浩浩荡荡。这些无疑又给梁冀集团放纵私欲、恣行秽恶,打了一支强心剂,使之更加有恃无恐,肆无忌惮。
  巧取豪夺,无恶不作。梁冀与妻子孙寿在街对面各占一块土地,比着建造高宅大院,大兴土木,尽掠珠宝。两人又广开园圃,采土筑山,十里九阪,深林绝涧,奇禽异兽飞来奔去,都是人工所为,却有自然之景。两人常常让人用辇抬着在苑圃里面游玩观赏,仿佛神仙。
  暴虐无道,贿赂公行。梁冀专擅朝权,暴虐日甚。四方贡献之物,都要先给梁冀,挑剩下的才送到皇帝处。朝廷百官升迁,也要先往梁冀家里拜谢,临行前梁冀会告诉官员到任地方后要照顾什么人,有不听话、不办事的官员,马上会被杀死或毒死。年仅19岁的青年才俊袁著当时在朝中任郎中,上书皇帝要求梁冀收敛威权,马上被梁冀派人追杀。袁郎中不得已装病诈死,让家里人抬棺行葬,最终仍被梁冀的家丁搜出,活活鞭打致死。依仗着姐姐梁太后和哥哥梁冀的势力,皇后梁莹也是恣极奢靡,仪服宫殿都超过前世任何皇后。而且她妒嫉心特别强,极力限制桓帝宠幸其他嫔妃。她侍奉桓帝多年,但没有子嗣,因而特别嫉恨别的嫔妃怀孕,宫人如有妊娠迹象,必置之死地而后快。梁太后死后,梁皇后宠衰,桓帝逐渐疏远冷落她。她气恨交加,于延熹二年(159年)病死。
  残害忠良,罄竹难书。欲行邪恶,必然要残害忠良,清除障碍。太尉李固正道直行,在立君问题上,曾多次进谏,要立长重德。这与梁冀立幼掌政的思想格格不入,于是与太后一沟通后罢免了他。建和元年(147年),清河王刘文与南郡刘鲔谋反,事败被杀,梁冀借此诬告李固和杜乔参与其中,李固当时即被下狱,门生与朝官数十人为之诉冤,才被太后赦免。李固出狱那天,京城市里皆呼万岁。梁冀听说后,非常震惊,他怕李固将来东山再起更会不利于自己,于是再一次诬告,最后李固慷慨死于狱中。杜乔亦为铮铮义士,被诬后,太后了解杜乔的忠心,未准追责。梁冀杀掉李固后,威胁杜乔说:“早识时务,或可保全妻子老小。”杜乔没有屈从,后来也被梁冀找借口杀掉。梁冀不仅加罪杀害了他们,而且将他们暴尸城中,还口出狂言:“有敢临者加其罪!”
  如厕议事
  汉桓帝本初元年即皇帝位,第二年改元建和元年(147年),太后临朝听政。和平元年(150年),梁太后临死前,才下诏“归政于帝”。但实际上此后,一直到延熹二年(159年)梁氏集团被消灭前,朝政仍然把握在大将军梁冀手中。
  
  [桓帝]
  桓帝
   前几年是梁太后,后几年是梁将军,汉桓帝很少亲自决策。朝廷上下,到处都是梁冀的亲朋故旧;宫廷内外,到处都是梁冀的亲信党羽。于是皇帝的“禁省起居”,“纤微毕知”,一切都在严密的监控之中,甚至连他的私生活也在梁氏的监督之下无法放纵。
  桓帝对梁冀一手把持朝政,连自己都无法参与的情况,心中也感到不平。延熹元年(158年)五月二十九日,出现了日蚀。太史令陈授说了一句“这次日蚀之象原因在于大将军梁冀”,梁冀知道后便陷害陈授,下狱处死了他。太史令是皇帝的近臣,梁冀竟敢这样轻率地处置,这让桓帝有些愤怒,决定除掉梁冀。这是他执政以来做出的第一次重要决定。但到处都是梁冀的人,这一决定与谁商量?在哪里商量?无奈之中,桓帝走进厕所,并随口叫进来宦官唐衡。
  谁能想到,除掉梁冀集团的几个骨干人选,竟是汉桓帝刘志和宦官唐衡在厕所中确定的呢?这“如厕议事”何尝不是汉桓帝在梁冀集团专权时期的一个缩影呢?
  
  【对宦官:百依百顺】
  汉桓帝与唐衡商定可以依靠的人是:中常侍单超,小黄门史左悺、中常侍徐璜、黄门令具瑗。桓帝当即召五人入内室,共谋诛除梁冀兄弟事宜,桓帝在单超的胳膊上咬出血来彼此盟誓。
  延熹二年(159年)八月初十日,桓帝亲自到前殿,召集各尚书上殿,开始部署除奸之事:派尚书令尹勋持符节带领丞、郎以下官员,拿着兵器守住省阁,收取各种符节,送到宫中;派具瑗率领骑兵、虎贲、羽林、都候剑戟士共一千多人,与司隶校尉张彪,一同包围梁冀住宅;派光禄勋袁盱(xū)持符节收回梁冀的大将军印绶,改封为比景都乡侯。梁冀与妻子孙寿自知罪大恶极,当日双双自杀。又收捕梁氏、孙氏所有内外宗亲下狱,无论老小尽皆处死。其他受牵连的公卿、列校、刺史、二千石的官员,死了几十人。亲朋故旧、宾客门生免官的300余人,以至出现了“朝廷为空”的局面。
  至此,长期把持朝廷,统治长达20余年之久的梁氏集团土崩瓦解。
  按常理说,桓帝这时已经28岁,完全具备独立执政的能力;而多年外戚控制朝政的压力,也应该爆发成一种独立执政的动力。所以“天下想望异政”,希望能够翻开东汉历史新的一页。但事实是,桓帝完全依靠更加腐朽的宦官势力,使“权势专归宦官”。于是朝政依旧黑暗,社会依旧混乱,百姓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大加封赏
  在诛除梁冀势力的行动中,宦官是首功,因而得到重赏。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五人均被封为县侯,单超食邑2万户,后又封为车骑将军,其他四人各1万户,世称“五侯”。中常侍侯览呈上五千匹缣(jiān,细绢),桓帝赐以关内侯,不久又进封为高乡侯。又封小黄门刘普、越忠等8人为乡侯。从此以后,东汉政权又从外戚手中转到宦官手中。
  一任肆虐
  宦官五侯贪婪放纵,震动朝廷内外。延熹三年(160年)单超死时,桓帝赐以东园棺木以及棺中玉器,出殡时调动五营骑
  士、将作大匠建造坟墓。其他四侯更加有恃无恐,骄横朝野,他们竟想建筑宅第,互相攀比华奢,其兄弟亲戚,无恶不作,行同盗匪,暴虐天下。当时有一首民谣讽刺他们的势力:
  左回天,具独坐,
   徐卧虎,唐两堕。
  意思是左悺(ɡuàn)有回天之力,具瑗有独尊之势,徐璜有猛虎之强,唐衡有降雨之能。这首民谣把宦官势力的强大非常形象地描绘出来。
  徐璜的侄子徐宣任下邳令,非常暴虐。他曾经向汝南太守李皓的女儿求婚,遭到拒绝。于是他带领吏卒到李皓家,把他的女儿抢上车拉回来,百般戏辱后将她射杀。东海相黄浮听说后,把徐宣一家老老小小都抓了起来,一一拷问。他的属下极力劝他不要这样做,以免得罪宦官,他却说:“徐宣是个国贼,我今天就杀掉他,即使明天就判我死罪,我也可以瞑目了!”当即就定了徐宣的死罪,立即处死,并暴尸原野。于是宦官们向桓帝诉冤,桓帝不仅不明察,反而大怒,诏令治狱,黄浮被判了髡钳重刑,谪入左校做苦工。
  百般回护
  宦官们被封赏后,更加“负势贪放”。延熹二年(159年)九月,借着“灾异数见”的机会,白马令李云公开上书,认为“今官位错乱,小人谄害,财货公行,政化日损”,矛头指向宦官政治。桓帝览奏后非常震怒,让有司逮捕李云,并诏使黄门北寺狱办理此案,使中常侍管霸与御史、廷尉调查处理,当时弘农府属官杜众感于李云以忠获罪,上书“愿与云同日死”,桓帝更加气愤,把他们一同下狱。大鸿胪陈蕃、太常杨秉等均上疏言“其意归于忠国而已”,也被桓帝下诏“切责”,并免官遣归乡里,甚至连宦官管霸都说:“李云野泽愚儒,杜众郡中小吏,出于狂戆,愚而刚直,不足加罪。”但桓帝却不依不饶,最终将二人处死。此后,“嬖宠益横”。
  桓帝如此回护这些宦官,是有其原因的。
  一是这些宦官在消除梁冀势力、夺回领导权的过程中,为自己立了大功,不能亏待了他们。
  二是近臣除了外戚就是宦官,外戚既已清除,便只有宦官,依赖的思维定势和平庸的政治素质,使他只能倚重宦官。
  三是宦官给他带来了更多的享受。梁皇后在世时非常专横,再加上有梁太后和梁将军的势力,刘志不敢轻举妄动,甚至连宫中嫔妃都很难接触。梁皇后死后,他又先后立邓猛、窦妙为皇后。这两个人虽然也嫉妒成性,但无奈没有了梁皇后那样的后台,桓帝也就不再以为意。所以邓皇后与郭贵人争风吃醋,桓帝干脆废掉了邓皇后,让她在暴室中忧愤而死;继立的窦皇后不满于他总是临幸其他嫔妃,桓帝干脆再也不到她那里去了。桓帝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那些贵人、嫔妃以及新选的采女身上,而宦官们投其所好,便从全国各地挑选来大量的采女供他享乐,历史记载,他的宫女竟至五六千人!
  
  【对党人:百种非难】
  自从东汉发生“党锢之祸”后,“党人”一词才广泛地流传开了。其实,这一词的最早使用是屈原的《离骚》,诗曰:
  惟夫党人之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意思是说就是因为那些朋比为奸的小人们苟且偷安,所以楚国政治的道路才越来越黑暗危险。“党”是结党营私的意思,因而孔子说:“君子群而不党。”
  汉桓帝时期,由于外戚宦官轮流执政,特别是后期宦官专权,社会动乱,政治黑暗,一些正直官僚和太学生密切配合,遥相呼应,他们臧否(zàng pǐ)人物,抨击时政,成为一个与宦官相对立的群体。这些人被以宦官为代表的人们诬称为“党人”。
  政治的黑暗,官场的腐败,既阻碍了士人的仕进之路,也伤害了士人的忠正之心。于是他们面对现实,或消极隐遁,或积极抗争,从两个不同角度抒写自己的人生。
  隐逸避世
  这是逃避现实,明哲保身,也是不苟同,不愿合作。李固、杜乔被害后,其弟子郭亮、董班、杨匡一同归隐,“终身不仕”。延熹二年(159年),桓帝征召安阳人魏桓,乡人劝他应召,他说:“干禄求进,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意志。现在后宫数千人,能减少一人吗?马棚中有万匹马,能牵走一匹吗?皇帝身边近臣权豪众多,能去掉一个吗?”都答:“不能。”魏桓于是慨叹道:“既然如此,让我活着去,死了回来,有什么用呢!”于是隐逸不出。这反映了一部分士人的共同心理。
  与世抗争
  官吏如李固、杜乔,学者如郭泰、贾彪,他们迎面直上,拯世救民,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些人在桓帝时期,虽然没有建立统一的组织,也没有明确的行动纲领,但他们有着共同的目的,这就是要革除弊政;他们有着共同的追求,这就是要挽救王朝的命运。
  对于前一种人,朝廷觉得很放心,有时资助他们一下,有时也拿来表彰表彰。
  对于后一种人,汉桓帝采取了两种对待方式:
  不理不睬。如永寿元年(155年),司隶、冀州等地发生饥荒,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太学生刘陶上疏痛斥桓帝“妄假利器,委授国柄”,朱穆、李膺等人“履正清平,贞高绝俗”,“宜还本朝,挟辅王室”。但奏书上达后,并没有引起注意。延熹九年(166 年)太尉陈蕃上疏抨击宦官“肆行贪虐,奸媚左右”,为蒙冤的官员鸣不平,劝谏桓帝“割塞近习与政之源,引纳尚书朝省之士,简练清高,斥黜佞邪”,也没有被采纳。
  不依不饶。延熹八年(165年),陈蕃任太尉,李膺复职,二人均不满宦官执政。有人告发宦官张让的弟弟张朔贪残无
  道,张朔惧怕李膺威严,逃往洛阳,藏到哥哥家。李膺亲自带领吏卒到张让家搜查,在夹墙中搜出了张朔,投入狱中,把案子审理清楚,就把张朔杀了。张让向桓帝哭诉,桓帝立即召来李膺,责以“不先请便加诛”。李膺力争,桓帝知道张朔确实有罪,也就不便再追问了。但张让心中却增加了一分仇恨。由于李膺、陈蕃、王畅执政清廉,打击宦官的力度大,所以太学生都把他们当作榜样。当时太学之中传诵着这样的歌谣:“天下模楷,李元礼;不畏强御,陈仲举;天下俊秀,王叔茂。”
  延熹九年(166年),河内方士张成,得知朝廷要公布大赦令,便纵容儿子去杀掉仇人。李膺接到报案,立即派人将凶手捉拿归案,这时朝廷赦免令也下来了。经审理,李膺了解事情真相后非常愤怒,一切查实后,立即处理了张成。张成平素与宦官交往密切,桓帝也让他算过卦。于是宦官让张成弟子牢修向桓帝上书,诬告李膺和太学生、名士往来频繁,结成朋党,诽谤朝廷,败坏风俗。桓帝接到牢修的上书,非常生气,立即下令在全国范围内,逮捕党人。
  太尉陈蕃拒绝执行诏令,桓帝更加愤怒,便把李膺等人关进黄门北寺狱。这件案子所涉及的有太仆杜密、御史中丞陈翔和陈寔(shì)、范滂等200多人。陈蕃因上书极谏,以“辟召非其人”之罪,被免官。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党锢之祸”。党锢之祸共发生了两次,这是第一次,第二次发生在汉灵帝时期。
  当时因党人案件牵连被捕的,都是天下有名望的贤士。被捕的党人在狱中受尽折磨,他们的头颈、手、脚都被上了刑具,叫做“三木”,然后被蒙住头一个个拷打,在狱中关押了一年多。
  永康元年(167年),颍川人贾彪自告奋勇到洛阳为党人申冤,窦皇后的父亲窦武也上书请求释放党人。这时李膺在狱中以攻为守,故意招了一些宦官的子弟,说他们也是党人。这时宦官才害怕了,对桓帝说:“现在天时不正常,应该大赦天下了。”六月初八日,诏令改元,大赦天下。200多名党人全部释放归乡。但名字记在三府,禁锢终身,一辈子不准做官。
  
  【谥号陵寝】
  永康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汉桓帝刘志死于德阳前殿。第二天,窦太后临朝执政。桓帝荒淫了一辈子,却没留下一个子女。刘志的谥号为“桓”,《谥法》上说:“克敌服远曰桓。”这个谥号放在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身上,毫不逊色,而放在刘志身上,确实有些夸张。事实上,汉桓帝刘志不仅不能克敌服远,甚至连守边安内都没有做到。葬“宣陵”。
  侍御史刘儵(shū)推举河间王刘开的曾孙刘宏继位,是为汉灵帝。
  
  【后妃子女】
  皇后:
  懿献梁皇后 梁女莹
  邓皇后 邓猛女
  窦皇后 窦妙
  妃嫔:
  郭贵人
  贵人 田圣
  子女:
  子:无
  女:
  刘华,延熹元年封阳安长公主,适不其侯辅国将军伏完。
  刘坚,七年封颍阴长公主。
  刘脩,七年封阳翟长公主
  
  【后人评价】
  范晔
  前史称桓帝好音乐,善琴笙。饰芳林而考濯龙之宫,设华盖以祠浮图、老子,斯将所谓“听于神”乎!及诛梁冀,奋威怒,天下犹企其休息。而五邪嗣虐,流衍四方。自非忠贤力争,屡折奸锋,虽愿依斟流彘,亦不可得已。
  桓自宗支,越跻天禄。政移五幸,刑淫三狱。倾宫虽积,皇身靡续。
  ——《后汉书·孝桓帝纪》
<< 前一君主: 孝质皇帝 汉质帝东汉汉桓帝
(147年167年)
后一君主 >>: 孝灵皇帝 汉灵帝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