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 人物列表
来俊臣
唐代  (651年697年)

法家类 Legalism class《罗织经》

阅读来俊臣在百家争鸣的作品!!!
  唐朝武则天时酷吏。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历任侍御史、左御史中丞。少时凶险,不事生产。因告密得武则天信任,成为武则天在政争中的鹰犬。来俊臣和羽党共撰《罗织经》,作为告密的典范,网罗无辜,捏造罪状。凡罗织人罪,皆先进奏事状,敕令依奏,即籍没其家。每有赦令,则遣狱卒先杀重囚,然后宣示。当时法官竞用酷法讯囚,来俊臣与周兴、索元礼尤为残虐。俊臣每讯囚,不论轻重,多以醋灌鼻;或将囚犯置于瓮中,用火环绕烧炙;或以铁圈束首而加楔,以至脑裂髓出;种种酷刑,备极苦毒。讯囚,又必先示以刑具,囚人畏惧,往往自诬。则天曾于洛阳丽景门置推事院,由俊臣主持,凡入此门者,百不存一,因此人称其门为“例竟门”。其时朝士人人自危,相见莫敢交谈;官员入朝,常密遭逮捕,家中再也不知道消息,因此官员入朝,即与家人作别:“不知复相见否?”俊臣前后所破千余家,冤死者甚众;他自己又两次犯赃罪,种种不法,则天都加以庇护。万岁通天元年(696)俊臣迁升洛阳令、司农少卿。二年,因得罪武氏诸王及太平公主被诛。仇家噉俊臣之肉,须臾而尽。士民称快,相贺于路,都说:“自今眠者背始贴席矣!”
  
  人物评价
  
  来俊臣是唐武则天时期著名的酷吏,他曾任司仆少卿、侍御史、左台御史中丞等职。他是典型的迫害狂,被他定罪冤杀的有一千多家,按当时一人治罪牵连几十人或上百人的情况来推算,被他冤杀的有几万到十几万人。来俊臣热衷于整人害人的“理由”令人难以置信。如果他整人只是为了排斥异己,打击政敌并不稀奇,那是封建社会的官场痼疾,可是他并非如此。来俊臣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有一个恶癖,对大姑娘倒并不是最感兴趣。他最感兴趣的是别人的妻妾,别人妻妾有漂亮的,他都千方百计地夺取,惯用的手法是指使别人罗织罪名上告,然后他便采用酷刑迫使别人认罪。《历代通鉴》中记载,自宰相以下,来俊臣都登记姓名按顺序夺取他们的妻妾。他还厚颜无耻地说自己采花求色之才可比石勒。
  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武则天时期,受到了重用,他像疯狗一样四处咬人,十分嚣张。人落到了他手里,如同下了地狱,在地狱里来俊臣就是阎王,他想怎么整你就怎么整你。在这里,正义、法律、人道是不存在的,只有一群恶魔的随心所欲。所以,在当时,当来俊臣的同僚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因为你不知啥时,人家会看中你的妻妾,你的妻妾让人看上了,你就要倒霉了。
  来俊臣以逼供为趣,以施暴为勇,以杀人为乐,以作恶为荣,已经没有人性可言,对于这样的人,谁都是有理说不清的,落到他们手里,就算倒霉了。来俊臣与司刑评事万国俊,共同撰写了《罗织经》,实际上就是“整人经”、“害人经”,罗织经教他们的门徒如何编造罪状、安排情节、描绘细节,陷害无辜的人。他们还争相发明了刑讯办法,如“定百脉”、“突地吼”、“死猪愁”、“求破家”、“反是实”等,名目繁多,可谓整人有术。可见,害人害得有了理论指导,那是多么的可怕。
  在用刑上,来俊臣之流更是无所不用其极,什么损招、狠招、坏招都使得出来,有不少恶毒的“发明创造”。有的用椽子串连人的手脚,再朝一个方向旋转,叫做“凤凰晒翅”,有的用东西固定人的腰部,将脖子的枷向前反拉,叫做“驴驹拔撅”,有的让人跪在地上,在枷上垒瓦,叫做“仙人献果”,有的让人立在高木台子上,从后面拉住脖子上的枷,叫做“玉女登梯”,有的将人倒吊,在脑袋上挂石头,有的用醋灌鼻孔,有的用铁圈套住脑袋,在脑袋和铁圈之间钉楔子。每次有囚犯来,就先到刑具陈列室,让他们观看。囚犯们看了,都两腿发抖,冷汗直冒,精神崩溃,再清白的人也都乖乖认罪。
  酷刑之下,多有冤魂,热衷酷刑的人,则是人格恶劣的小人,丧失人性的恶人,心理变态的病人。但是,酷刑能否时兴,与当时的政治气候密切相关。其实,来俊臣只是表面,酷刑的真正发起者是武则天。武则天在徐敬业造反以后,就怀疑天下人多半想谋害自己。此外,自己长期专权,在宫内行为不端,她知道李姓宗室大臣怨恨他,心里不服。于是武则天便以大肆的诛杀群臣的办法来威慑他们。所以,只要诛杀李室江山的臣子,她就高兴了,心里有了一种安全感,至于他们是否真的有罪,她就装糊涂了,只要招供就可以杀,以解心头之恨。所以,武则天发起了告密运动,有告密的人,官府提供车马,供应五品官的食物,所说的符合旨意,就破格授予官职。于是,四方告密的人蜂拥而至。人们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惶惶不可终日。索元礼、周兴、万年人、来俊臣等人乘势起家,他们得到武则天的重用,被授予特权,大兴酷刑。有时为了平息当时人们的不满和怨恨,武则天装模作样地下旨来赦免一些犯人。每次赦令来到之后,来俊臣就把重犯杀死,然后宣布赦令。武则天不但对此不反对,反而认为来俊臣忠心耿耿,更加宠信。兴告密,施酷刑,来俊臣只是打手,而武则天才是后台。从这里,可见武则天虚伪与狡诈。来俊臣等一批酷吏的存在,不能不说是武则天政治上的一大败笔。
  有了武则天的撑腰,来俊臣更加有恃无恐。小人得势之后,往往认为自己在天下所向无敌了。这是小人的浅薄。来俊臣害人尝到甜头,于是变本加厉,迫害的对象越来越升级,最后他打起了武氏诸王和太平公主的主意。可这次他遇到了对手,这些人哪会买来俊臣的帐,没待来俊臣动手,诸王以其道还治其人之身,先下手告他图谋不轨,把来俊臣下了大狱。在武则天看来,来俊臣在实施杀伐计划中是有功的,她想保护来俊臣,可当她得知天下人无不痛恨来俊臣的时候,她做出了另一种决定。让来俊臣当替罪羊,以平息天下的怨气。于是,他不但要杀来俊臣,还要诛杀来俊臣全族。来俊臣在她的手里,被充分地开发利用,重用和灭族只在一念之间。来俊臣是害人精,但也是被害者。不知他最后是否清楚,他在武则天的手中是一颗棋子而已。武则天起用来俊臣来震慑群臣,又杀了来俊臣收买人心。这个算盘打得精妙极了。
  来俊臣在疯狂之后遭到了应有的报应。他在街市上被斩首,仇人争相来吃他的肉,转眼间就吃完了。人到了这样的下场真是可悲至极了。
  
  人物典故——请君入瓮
  
  唐朝女皇武则天,为了镇压反对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其中两个最为狠毒,一个叫周兴,一个叫来俊臣。他们利用诬陷、控告和惨无人道的刑法,杀害了许多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则天手里,内容竟是告发周兴与人联络谋反。武则天大怒,责令来俊臣严查此事。来俊臣心里直犯嘀咕,他想,周兴是个狡猾奸诈之徒,仅凭一封告密信,是无法让他说实话的;可万一查不出结果,太后怪罪下来,我来俊臣也担待不起呀。这可怎么办呢?苦苦思索半天,终于想出一条妙计。他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把周兴请到自己家里。两个人你劝我喝,边喝边聊。酒过三巡,来俊臣叹口气说:“兄弟我平日办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认罪,不知老兄有何办法?”周兴得意地说:“这还不好办!”说着端起酒杯抿了一口。来俊臣立刻装出很恳切的样子说:“哦,请快快指教。”周兴阴笑着说:“你找一个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热,再让犯人进到瓮里,你想想,还有什么犯人不招供呢?”来俊臣连连点头称是,随即命人抬来一口大瓮,按周兴说的那样,在四周点上炭火,然后回头对周兴说:“宫里有人密告你谋反,上边命我严查。对不起,现在就请老兄自己钻进瓮里吧。”周兴一听,手里的酒杯啪哒掉在地上,跟着又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磕头说:“我有罪,我有罪,我招供。”
  故事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成语“请君入瓮”由此而来,比喻用某人的方法整治他自己。
  
  恶人自有恶人磨:酷吏来俊臣之死
  
  酷吏周兴死后,同样也是酷吏的来俊臣会不会有兔死狐悲之感呢?他没有。他觉得自己有两大优势,一定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哪两大优势呢?第一,他忠诚于皇帝。来俊臣在自己的名著《罗织经》里首先就讲忠君。忠到什么程度呢?“虽至亲亦忍绝,纵为恶亦不让。”就是可以置伦常于不顾,也可以置良心于不顾。只要有利于皇帝,没有他不可以干的。一个人主动把自己置于狗的位置,难道还不能讨得主子的喜欢吗?何况,他是武则天从死刑犯里直接提拔上来的,武则天就是他的重生父母,他怎么会不忠诚呢?第二大优势是专业素质高。
  他都干了些什么坏事呢?首先是任意夺人妻女。只要是来俊臣看上的人,也不管人家是未出阁的姑娘还是已嫁人的媳妇,一定要弄到手里。要是人家不给怎么办呢?客气一点,他就假传圣旨,让对方自动把姑娘送给他;要是这家人不识相,他就告人家谋反,把人家全家杀光,然后把姑娘弄过来,被他弄得家破人亡的不计其数。他的妻子就是这么娶来的。这位来夫人出身于大名鼎鼎的太原王氏,那是头等的贵族,唐朝非常讲究等级门第,按道理讲,无论如何是不会嫁给来俊臣这样的人。本来这位王小姐已经嫁给一个叫段简的人了,但是因为太漂亮,被来俊臣盯上了。来俊臣就到段家去,假传圣旨,说皇帝已经把王氏赏给他了。段简虽然明知道这纯属胡说,但是又怕来俊臣诬陷他谋反,只好把夫人拱手送他。死囚犯出身的来俊臣,也就因此成了太原王氏的乘龙快婿。
  其次,肆意陷害大臣。来俊臣的职业不是查办谋反案吗?如果没人谋反他岂不就失业了,所以他整天琢磨制造嫌疑犯。谁对皇帝有威胁,或者哪怕是谁不买他的账,他就诬陷谁谋反。后来他胆子越来越大了,也懒得绞尽脑汁了。干脆找了若干块石头做成靶子,石头上面一一写着当朝官员的名字,然后和自己的党羽一起从远处拿小石子砸这些靶子,砸中谁就拿谁开刀。这石子可是不长眼睛,谁知道砸中哪个?所以朝廷上人人自危。这还不算,来俊臣连武则天硕果仅存的几个亲人都惦记上了。他跑到武则天跟前,说武则天的儿女、侄子们全都不可靠。他这样像疯狗一样乱咬人,能不招人恨吗!
  一个人如果让所有的人都记恨,恐怕就没什么好下场了。可是,真正让来俊臣陷于灭顶之灾的倒不是他的仇家,而是他的下属兼朋友——酷吏卫遂忠。这是怎么回事呢?前面不是说过来俊臣的办案步骤吗?他在全国各地招一帮流氓,想要打倒哪个人,就让这帮流氓一起诬告,最后把这个人置于死地,这就是所谓的“罗织”。卫遂忠就是他豢养的这帮打手之一。此人聪明伶俐,能说会道,很得来俊臣的赏识,也算是来俊臣的死党。
  有一天卫遂忠来找来俊臣喝酒,正逢来俊臣宴请妻子的族人,太原王氏是名门望族,大家正济济一堂,举杯畅饮。卫遂忠突然不请而至,来俊臣觉得他身份太低,上不了台面,就吩咐管家说:就说我不在,别让他进来!
  卫遂忠也是粘上毛比猴子还精的人,一眼就看出来其中的原委了,这可太伤自尊了!他径直闯了进去,指着王氏的鼻子就是一通狂骂,说你有什么了不起呀,有你们家人在我就不能进来?小心我把你们一家都修理死!王氏原本是名门淑女,居然在众目睽睽之下被来俊臣的小喽啰一顿羞辱,回屋痛哭不已。来俊臣也很生气,命人把卫遂忠捆起来痛打了一顿。卫遂忠这下子可被打清醒了,赶紧跪地求饶。来俊臣也还真饶了他。为什么呀?因为有道是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嘛。兄弟是事业上的好帮手,而且只要坐在这个位置上,还怕讨不到老婆?所以他教训了卫遂忠几句就让他走人了。王氏夫人被人白白地羞辱一番,自己在丈夫心目之中的位置不过如此,羞愤交加,没过几天,自杀了!即使是这样,来俊臣也没当回事儿,因为他又发现新目标了。上次他看上的是段简的妻子,这次他又看上段简的妾了。倒霉的段简只好又乖乖地拱手相送。本来是左拥右抱,一下子成了孤家寡人了。所以老百姓常讲“丑妻近地家中宝”,妻子丑一点,地离自己近一点,都好照顾,不容易被别人盯上。段简倒好,娇妻美妾,现在都成别人的了。来俊臣不断发现新目标,并没有把妻子的死当回事,可是卫遂忠寝食难安了。他是来俊臣的心腹,知道来俊臣心如蛇蝎,虽然现在没有找自己的麻烦,但难保哪天不翻旧账。怎么办呢?
  卫遂忠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去给来俊臣下绊子了。他知道来俊臣是武则天身边的红人儿,直接跟武则天说来俊臣谋反未必起作用,所以他决定曲线救国,去求见武则天的侄子魏王武承嗣。他问武承嗣:“您可知上次来俊臣掷石头砸中的是谁的名字?正是魏王您呀!他准备告您谋反呢!”一句话可把武承嗣吓坏了。他也曾经风闻来俊臣在武则天面前说自己的坏话,现在从来俊臣的心腹卫遂忠口里再听说,那就更让他深信不疑了。俗话说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武承嗣立刻行动起来了。
  他先是以带头大哥的身份联络了武家子弟和太平公主,因为当时太平公主已经嫁到武家,算是武家的人。后来为了增强实力,又把皇嗣李旦也拉了进来,最后干脆连禁军将领也给拉上了,说:来,我们一块儿告倒来俊臣!这些人本来不是一个阵营的,彼此有诸多矛盾,但是在痛恨来俊臣这一点上却空前一致。反正来俊臣让大家都人心惶惶,现在正好趁着人多势众,一起打倒他。联络好了之后,就以魏王武承嗣为首,这些人联名上奏,控告来俊臣。既然这么多人联名上告,那就立案审理吧。一审起来,这罪名可就多了,行贿受贿、欺男霸女已经算是小意思了,更重要的罪状是来俊臣想要自己做皇帝!证据是什么呢?来俊臣曾经把自己比作十六国时期的后赵皇帝石勒!这石勒原本是个奴隶,后来从奴隶成为了将军,又从将军晋升皇帝。来俊臣自比石勒,不就是要谋反吗!谋反就得判处死刑啊,这个处理意见就上报给武则天了。
  武则天怎么处理呢?她对来俊臣还是相当有好感的。她知道来俊臣得罪人很多,但那都是自己让他干的。至于说来俊臣想要当皇帝,武则天无论如何是不相信的。何况来俊臣还是个美男子,武则天对于美色总是很感兴趣。她想保住来俊臣,因此迟迟没有答复。然而越是这样,那些告来俊臣的人越害怕呀,要是来俊臣不死,接下来就得是这些人回家准备棺材去了。宰相啊,武则天的面首啊,都被动员起来游说武则天,可是武则天就是不处理。
  常言道:恶人自有恶人磨。最后结束来俊臣性命的还是酷吏。这个酷吏名字叫做吉顼,也是一个美男子。此人曾经和来俊臣共事,心机深沉,胆略非凡,当时也正得武则天信任。
  斩首那天,洛阳城的老百姓倾城而出,都来看热闹。来俊臣人头刚一落地,百姓蜂拥而上,把来俊臣的尸体挖眼剥皮,连五脏六腑都掏了出来。
  
  酷吏来俊臣与《罗织经》
  [从“罗织”说起]
  比如说有一位“酷吏”,这个人名叫来俊臣,他曾是女皇武则天的得力手下,在近期电视剧中,是个频频出镜的人物。这是个能干真事的人,而且他的“愤”,并不直接对准百姓,而是对于当时的部分大官僚,甚至很多前朝的王族贵胄。
  据《新唐书》与《资治通鉴》的记载,来俊臣生前曾经与人合作,共同撰写过一部《罗织经》,这是一部专门讲罗织罪名、角谋斗智、构人以罪、兼且整人治人的“愤书”。传说武则天看后也很感叹,她说:“如此心机,朕亦未必过也!”
  台湾学者柏杨注疏《资治通鉴》,对此书作过这样的评价:“武周王朝,在历史上出现短短十六年,对人类文化最大的贡献,就是一部《罗织经》。”
  不过可惜的是,这部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本由愤青“自主撰写”的重要经典,发现挖掘得太晚,至今已佚千年。据说前几年曾有人凑出一本《罗织经》,似乎非真。我个人认为,这本书,如能早些刊行于世,说不定会改变中国社会的现状,那也很有可能。
  来俊臣生当盛唐,此人不似陈亮与严蕊,因为他“无才无学”,也不似汲黯有汉武帝这个阔学生,按说他应该没有什么可以“愤懑”的,但是很奇怪,他遇到了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千载难逢的大时代、大机遇。
  中国的封建社会是奉行孔孟之道的人治社会,官场上历来是“下附上,以成志;上恃下,以成名。”
  身为下等人,要想挤进仕途,谋取官位,获得权力,必须取悦上司,得到上司的赏识提携,否则也是徒有其志。用眼下时髦的话说:首先你本人得行——还得有人说你行——说你行的人还得行——还得行的人对你行不行很关键:“他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女皇武则天]
  唐武则天称帝,史称“武后革命”,这里的“革命”,是革命的本意,革是动词,命是朝代,所以,革命是“改朝换代”的意思。
  但是武后革命,其来路并不十分坦荡,早期大致可行,深入体制之后,就是问题多多。所以不动用权谋,不获得众多官僚的拥戴,没有政治手腕,新体制也是建立不起来,或者建立起来也没有根基。
  武则天既位前后,也进行了“流血的”王朝更替,但是在其过程中,社会发展所付出的代价,也是相当巨大的。在唐高宗想立武则天为皇后的时候,掌握大权的贞观老臣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出面竭力反对,他们认为武则天出身低微,不配当皇后。武则天当了皇后以后,她依靠庶族官僚李义府、许敬宗等支持,贬长孙无忌、杀掉了褚遂良等人。
  高宗死后,武则天临朝听政。唐中宗、睿宗,实际上只是她的傀儡。684年(光宅元年),柳州司马徐敬业以匡复唐室、拥立庐陵王为号召,在扬州起兵,人数曾发展到十余万。688年(垂拱四年),宗室李冲在博州(山东聊城)、李贞在豫州(河南汝南)又起兵反武则天。这两次起兵都很快被武则天派兵击溃。
  分析武周乱象之源,这是由于一个新朝的建立,使原来依附于旧朝廷的皇室、外戚、高官们失去了自己的天堂,他们如何能够甘心?先是分开叛乱,虽然总是被镇压,但他们终究是一股潜在的政治势力,时刻威胁着新朝的生存。武则天明察多识,怎会漠然处之、令其滋蔓呢?
  [积案如山]
  武则天正苦于此事,一个叫鱼保家的人来献策,请铸“铜匦”,奖励告密。这可正中女皇下怀,立即诏令鱼保家监铸铜匦,并诏旨各个州县,凡有欲进京告密者,州县给以驿马和五品官的供奉,送其尽速来京,并不得“问诘”所告内容。告密属实者,给以封赏;不实者,免予追究。从此,四面八方的告密者蜂拥而来,跑到长安向“铜匦”投书者络绎不绝。
  这个铜匦设置之后,可以“风闻言事”,告密的人们,也就越来越多,其中主要的成分,就是各类愤青,以至于积案如山,日渐“垃圾化”。
  武则天没有办法,就从愤青中拔擢了一大批官吏刑讯、治狱,“愤青事,愤青毕”。这批愤青,大多数出身于市民与下层社会,却从此进入了宫廷与“上流社会”,成为出身草根的新朝官僚。
  武则天正好要以这些人“为其刀斧”,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在这些愤青的助力之下,她先诛杀宗室数百人,又杀大臣与高官数百家,刺史以下的军政官吏则不计其数,以千百万人头落地,来打击李唐宗室及旧朝势力。
  来俊臣也是恰好赶上了,他善于“揣摩上意”,积极参与,共襄“愤青革命”的“盛举”;为此,仅经他的手诛杀的大臣和官员,据《新唐书》记载,共有一千多家。
  新朝滥杀,愤青当道。引起人人自危,造成了新的危机,武则天就反手委罪于这些“愤青官吏”的“贪酷”,以此脱卸责任,借用鹰犬的头颅,来缓解日趋紧张的社会矛盾。
  有时候读这段历史,我认为来俊臣这些愤青,其个人是相当无辜的,他们只是朝廷的鹰犬--他们中的很多人,虽然是以告密进身,为吏害人无数;但是你真正观察他们的办案,都是“职务犯罪”,属于执行最高层的授意及高层的政治意图,却很难发现他们“为恶民间”的实据。
  对此,《新唐书》的评价也很公道,认为:“呜呼!非吏敢也,时诱之为也。观俊臣辈,怵利放命,内怀滔天,又张汤、郅都之土苴云。”最后一句是说,愤青们如此嚣张,也有可以理解的地方:他们如果赶上了好时候,遇到了汉景帝或者汉武帝这样的明君,也都应该是国家的“栋梁之材”。
  而且,武则天对他们也很无情,比如,来俊臣最后被杀,也没有真正的过恶--受理此案的官员,原本就是来俊臣很多年的好朋友卫遂忠,也是当时著名的愤青之一,“造案”手段高强,自然也把来俊臣办成了“铁案”、问成了“死罪”,“斩于西市”,“以马践其骨,无孑馀,家属籍没。”
  来俊臣至死也没有辩白。
  这说明,他在心中很明白,自己只是一种工具、鹰犬,兔死狗烹,没有其它“政治价值”,所以,也没有什么可以抱怨的。当个愤青,“砍头只当风落帽”,有道是“愤青不怕死,怕死不愤青”,而来俊臣这个人,其实是非常值得重视与分析的--属于“典型环境之中的典型愤青”。
  
  酷吏来俊臣:治贪官可用酷吏
  [“治贪官可用酷吏”]
  唐代以文治武功开国、治国。但是由于本来就是隋皇室的亲族、蕃镇,所以,内乱一直很多,从晋阳宫之变、玄武门之变,这种事情,武则天自然见过、听说过很多。
  武则天自十二岁进宫,在深宫近70年,可以说什么人都已经见识过了。她过手的宫吏,五行八作,什么都有。包括谢瑶环与上官婉儿这类女官中的权臣,所以,她手下有几个“愤青”,怙势作恶,逞凶一时,应该可以理解。
  对这些人,史家评论:“高者蒙封爵,下者被赉赐,以劝天下。于是索元礼、来俊臣之徒,揣后密旨,纷纷并兴;泽吻磨牙,噬绅缨若狗豚然。至叛脔臭达道路,冤血流离刀锯;忠鲠贵强之臣,朝不保昏。”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极“罗织”之能事,肆“穷治”之淫威,嗜“诛杀”如癖好,愤青当道,杀得人们害怕了,然后武则天“想干啥就干啥!”不过也很清楚,是什么人“朝不保昏”呢?原来是“贵臣”与“强臣”,这其实也难怪武则天。
  要说,这与武则天的个性有关。年青时,初入深宫,她就以为唐太宗驯烈马闻名朝野了,因为她主张以“铁鞭、铁挝、匕首”这三种“策略”对付烈马,所以不管多烈的马匹,到她手中,不出三天,也能搞定。
  如来俊臣这样的愤青,出身草根,基本上没有文化,不可能凭科举求得进身之路,他们只能依靠“实实在在”的本领在朝中立足。实际上,他们也只是武则天手中驯马的一条鞭子罢了。至于他们是否真的贪财利、或者杀人如麻,贪功、贪爵,直至“贪取”皇位,遍翻史书,我没有看到过真凭实据。
  而且,退一步说,这些人就算愤青,使人觉得轻薄可恶,责任也不在他们——历史是严肃的,这一群愤青,何以能逞威作恶?无人指使,这可能吗?来俊臣更是其中的典型。
  也许,来俊臣的性格中有其凶狠歹毒、残酷无比的一面,但这个人也有“能言善辩、观察入微、工作扎实、积极肯干”的另外一面。如果只知其“愤”,不知其“能”,未免失于公正。毕竟,司马光就认为,“治贪官须用重典”,这句话还是蛮有道理的!
  [“投匦”而来]
  据《新唐书·列传·酷吏》一章的介绍,来俊臣出身穷苦,他是京兆万年县(今陕西长安县)人。父来操,是一位平民,据说不务正业,以赌博为生。曾与同村的另一个赌徒蔡本要好,一次,蔡本赌输了,欠了来操赌债。来操知蔡本无力偿还,便索蔡本的妻子抵偿赌债。这样,来操算是有了老婆,来俊臣便随母亲到了来家。
  来俊臣的生父、养父都是市民与下层游民阶层,地位低贱。来俊臣年青的时候,离家出外游历,这是当时的社会风俗,但他在和州(今安徽和县),被官府无故以盗窃罪捉拿入狱。来俊臣保命为先,没有办法,便采取了把事情“闹大”的手段,于是他在狱中上告,诬陷捉他的人想谋反,以求脱罪。客观地说,这也是来俊臣生性聪明、处事果断的一面。
  谋反,乃当时非同小可之事,涉及政治要案。和州刺史东平王李续也只好立即提审、拘问他。来俊臣本来就不知道任何谋反的事实,他要的就是不要糊里糊涂地死在狱中,所以也就没有再闹下去,只是敷衍李续。李续问不出结果,就打了他一百大扳,释放了。这是来俊臣生平第一次体会到了官场的昏瞆与黑暗面。
  唐天授年间,朝廷正处在“换血”阶段,武则天出于自己的政治野心,所以一方面残酷无情地打击异己,排斥一切反对或不顺从自己的力量,特别警惕李氏皇族中的各种成员;另一方面兼收并蓄,大肆网罗亲附或支持自己的力量,而且特别重视异姓而又没有后台的各种人物,以充实发展自己的政治势力。
  正是在这种气候下,居于李氏皇族的和州刺史东平王李续受到武后的打击,被捕下狱了。来俊臣闻悉,为报私愤,同时也希望获得一个进身、出名的机会,于是他检举了李续在和州的劣政,“投匦”告李续“共逆”,称朝廷应该重治李续。
  此时初步控制了朝政的武则天,最怕身边的人叛逆、谋反,因此,她破例召见了这个闻所未闻的草根下民、愤青代表来俊臣。来俊臣向武则天报告说,他先前曾向李续投状,揭发琅琊王李冲谋反,但却被李续扣压不报,还被冤枉地打了一百大板。
  这使武则天很有兴趣,一方面获得了李续的罪证,一方面又觉得来俊臣十分忠心,于是,武则天提拔来俊臣担任“侍御史”,加朝散大夫,负责审理因案狱犯。这在当时,并不是什么特别的待遇,但是来俊臣做梦也没有想到由此一步登天,从此有了进一步为武则天报效的可能。他也确实竭其所能、很重视这个可以表现的机会——至于滥杀无辜,那是后来的事情。
  此后,来也因为办案而“获宠”,在任“屡兴大狱”。
  公堂之上,来俊臣本来只有受审、被拘的份,谁知一朝突变,他竟坐到侍御史的宝座上,居公堂按讯别人。万幸的是,来俊臣确实有“决狱”的天才,他经常听审,研究案犯们抵赖的心理因素,也经常求教于一些“老行尊”,也就是一些公门中的旧人。因而只要他出审,经常有非常好的效果。武则天当朝问案,本来就只求以打击政敌为目的,案件原来没有什么内容,这虽然使来俊臣办案具有极大的难度,但只要他能有办法迅速结案,一般都不会有什么后顾之忧。
  当时,以大唐法令,共502款,条款分明,本来诸如“刑不上大夫”这一套,在唐朝的实行,是非常严格的--据《新唐书》的记载:“太宗定天下,留心听断,著令:州县论死三覆奏,京师五覆奏。狱已决,尚芋然为彻膳止乐。至晚节,天下刑几措。”
  这也就是说,正规的封建制度下,也是不轻易杀人的,特别是朝臣,一定要皇上亲自断定是否该杀,而且要反复三到五次;杀一个大臣,“罪在朕躬”,按规定,皇帝本人还“撤膳、止乐”,以惩罚自己。所以直到贞观未年,唐太宗几乎没有处死过任何大臣。
  武后时期,这些律条也没有变化,但是来俊臣等人已经有所突破,
  对刑法,他用得上就用,用不上就搁置一边——一味严刑拷打,刑讯逼供,所谓“罗织、穷治”,在这方面,此人确实具有特殊的才能。
  武则天让来俊臣初办的几桩案子,来俊臣“声应气求”,迅速结案。让武则天感到“称旨”,感觉此人能干。于是,武则天又故意纵容他严刑峻法,以“胁制群臣”。朝中大臣,凡不顺从武则天,哪怕只有“纤介”之过,细微之失,武则天就授意来俊臣兴狱问罪。而来俊臣必能心领神会,按照武则天的意图,构害别人下狱,然后“穷治至死”。
  
  酷吏来俊臣:“例竞门”与“推事院”
  [“例竞门”与“推事院”]
  由此,武则天对来俊臣更加赏识了,不断加官进爵,擢拔来俊臣,直至“左台御史中丞”。此时的来俊臣,已经完全成为武则天手中的一根“铁鞭子”,属“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史称,来俊臣得宠,“专以夷诛大臣为功”——大臣狄仁杰、任令晖、李游道、袁智弘、崔神基、卢献等皆被无辜构陷下狱,谁敢反抗,即斧钺刀锯,重刑侍候。大将军张虔勖含冤下狱,要求大理寺帮助平讼,来俊臣即命“卫士乱斫”其身。内侍范云仙犯案下狱,诉说自己对先帝高宗有功,来俊臣竟割去他的舌头——·张、范二人在他的酷刑之下,“皆即死”。
  当时,一人犯法,常诛连三族、六族,重者至九族。来俊臣“前后夷千余族”。朝廷上下,文武百官,人人不得自安,路上相遇,“至以目语”。
  但《新唐书》记载,正是因为有了来俊臣,武则天才能放心“变政革命”,才能睡得着觉——·“后因以自肆,不出帏闼,而天命已迁。”
  自此之后,武周一朝,“滥官当道”,愤青横行。
  官场过于臃肿,是历朝历代的一个难题,唐代几朝,官吏还算是少的,不过即便如此,武后一朝,官员仍然很滥。
  在当时的朝廷上,“绯衣比青衣多,象板比木笏多”,即高官比下官多,已经是非常严重的政治问题了。唐诗有“补阙连车载,拾遗用斗量”的讽咏——补阙与拾遗,都是武则天设置的“谏官”,这些官员“车载斗量”,可见当时的朝政,冗滥不堪,财政负担沉重。
  官员多了,事情也多,升官容易,削官困难。很多人,丢得起官,丢不起人,这些在史籍中,屡有记载。其中若有贪赃枉法者,终归也是祸害。
  为了对付这些“冗员”,来俊臣的办法,是招集一批人手,大约有一百多个人,让他们潜往各地查验官员,并且密告他们的种种丑行、罪行。他依靠这个办法,依靠这张网,每当一起大案,就可以“发难兴狱”,可以在千里之内,各地同时传来“飞语”,同指一人一事,然后紧追不放。当时,来俊臣把这个办法称为“罗织”,以达到巩固武则天政治上的统治需要、压制地方豪强与李唐皇室的威风。
  为此,来俊臣再获得武则天的支持,还在丽景门设置一个皇家监狱,称为“推事院”,专门供来俊臣使用。当时,官员们戏称“丽景门”为“例竟门”,意思是:凡被关进这所监狱的人“必定完蛋”——活人进去,死尸出来,无一例外。
  不过,客观地说,“推事院”、“例竟门”、“罗织经”,这些责任,应该是在武则天,不在来俊臣。所以,对于来俊臣编撰的那部《罗织经》,恐怕也不是来俊臣的体会,而是“上皇”的旨意。来俊臣们,只不过是把当时如何“罗织”,分纲目总结,“首尾完整”一下罢了。
  这本书,本是武则天用以“整肃官气”、“整顿朝纲”的一些技巧——当然,其中难免污陷一些“好人”,但是武周一朝,残民以逞,贪酷自肥,史有定论,其间到底有多少为国为民的“好人”,本就难说。至于武则天看后感叹“如此心机”,那也只是惺惺作态罢了!
  今天考察《罗织经》,内容大致如下:
  一、先确定对象。
  二、从四面八方向中央发告密信件或检举信件,以期控制舆论。
  三、等候有关机关或当权人物把这些信件“指示转交”下来,再进行相关调查。四、根据交办的信件,把对象逮捕、审讯。
  五、审讯时施用酷刑逼供,被告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招认,一是死于酷刑之下。
  六、审讯时让犯人们在口供中互相牵引,并扩大向外牵引,人数多寡和范围大小,随心所欲。
  七、把被告口供整理编撰,使互相吻合,毫无破绽。
  史称“汉唐少冤狱”,不过也不是绝对的。汉有“钩党”,唐有“罗织”!
  [武则天的“感慨”]
  自来俊臣死后,武则天曾经问侍郎大臣姚崇:“过去有周兴、来俊臣等办理朝政,朝臣总是互相检举、揭发,经常有大臣犯罪。但是自朕杀掉了来俊臣与周兴等人,现在却没有贪官及造反的人了,这是不是来俊臣等人的过错呢?”
  据《新唐书-姚崇传》说,当时姚崇回答得很是巧妙,他说:“来俊臣只是揣摩陛下的意思办案,案子想办成怎样,都是看陛下的脸色来的。所以,这些案子,是信不得的。东汉末年,有钩党,现在也有‘钩党’,这在来俊臣那里,叫做‘罗织’,换了个名目而已。”
  姚崇还说,我敢以身家姓命担保,与陛下打个赌,谁也不想谋反,真正谋反的王室与官员,是所谓“官逼官反”,是陛下您自己逼出来的。如果您不去逼他们,不任用来俊臣这种人,他们太平日子不过,为什么非要选择造反呢?
  对此,武则天是聪明人,她当然听得懂。
  后人评价来俊臣,说过:“君令而臣随,君心而臣胆,是故口变缁素,权移马鹿,如得其情,片言折狱”。
  可见,大多数人,也不认为盛唐时期的“愤青革命”,有什么真正的正当理由——·严格地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词?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历史悬疑。
  什么叫维新?
  焚琴煮鹤,也是维新;
  什么叫变法?
  砸锅卖铁,也是变法。
  ——题记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