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ns Theodor Woldsen Storm | |||
狄奧多·施篤姆 | |||
閱讀施篤姆 Theodor Storm在小说之家的作品!!! |
詩意現實主義的作傢們在不同程度上實現了這些主張,創作出了大量優秀的作品。這些作品雖然多數回避了時代和社會的重大鬥爭,接觸生活的面相對地狹窄,但在局部上卻不都缺乏反映現實的深度,而且在寫作藝術方面刻意求工,因此富有巨大的表現力和強烈的感染力。這一時期的作傢們大多擅長於寫抒情詩和中短篇小說(Novelle),而以後者的成就更為突出。在德語中短篇小說的發展史上,此時形成了一個空前的高峰。作為當時興起於整個歐洲的現實主義潮流中的一個小支脈,德國詩意現實主義自有其不可忽視的特長和成就,産生了像凱勒、施篤姆、馮塔納等一些有世界影響的作傢。
施篤姆作為詩意現實主義的一位傑出代表,這一流派的優點、特長以及弱點,都鮮明而集中地體現在他的創作裏。他以寫抒情詩開始其創作,一八五三年出版了《詩集》。他的詩歌大多描寫寧靜和諧的家庭生活,歌頌故鄉美好的大自然,格調清新、優美而富於民歌風格。他在創作中深受歌德、海涅、艾辛多夫和莫裏剋的影響,自認為是繼承了德語詩歌優良傳統的“最後一位抒情詩人”。在他逝世十年後,馮塔納也曾說過:“作為抒情詩人,他至少也屬於歌德之後産生的三四個佼佼者之列。”可是,儘管如此,施篤姆一生的主要建樹,仍在中、短篇小說方面。從一八四七年至一八八八年的四十餘年間,他創作的小說共五十八篇,論數量不算很大,但其中卻不乏名篇佳作。今天,施篤姆之依舊享有世界聲譽,主要也歸功於他的《茵夢湖》和《白馬騎者》等膾炙人口的中、短篇小說。
寫到此,我們自然會提出問題:施篤姆的小說具體地講有哪些特點?它們之成為佳作,長期以來受到各國讀者喜愛,所憑藉的究竟是些什麽呢?
根據作傢的境遇變遷和思想發展,我們一般將他的小說創作劃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但是,在這三個時期之間,一些貫穿始終的共同特點卻非常明顯。
先說作品的思想內容。和多數詩意現實主義的作傢一樣,施篤姆在創作中也有意無意地回避時代與社會的重大鬥爭,而致力於從平凡人的平凡生活中去尋找所謂詩意。他的小說寫的大多是戀愛、婚姻和家庭生活,主人公也不外乎市民、大學生、手工匠人、農民以及城鄉中小資産者這樣一些普通人。
我們過去評介施篤姆,幾乎都無例外地將他的作品“多半局限在個人生活和家庭的範圍內,沒有接觸到當時重大的社會和政治問題”,判定為作傢的缺點,並以此為依據,草率匆忙地得出施篤姆的作品不夠深刻、不夠經典的結論。中外文學史的無數事例證明,這樣做是不正確的;須知作品是否深刻、經典,並不取决於作傢寫什麽,而取决於怎樣寫。在對施篤姆的主要作品及其流傳情況作比較認真的研究之後,筆者相反認為,他大多寫戀愛、婚姻、家庭生活這一類題材,也許倒恰恰是他獲得衆多讀者喜愛的原因。這類題材固然平凡,但為讀者熟悉,因此不易寫好;但是衹要寫好了,就能打動各個時代和不同民族的千千萬萬讀者的心,因為戀愛、婚姻和家庭問題,毋庸諱言具有超時代、越國界的普遍意義,易於為廣大讀者所理解和接受。而整個看來,施篤姆的創作無疑是成功的,在反映社會人生方面達到了相當的深度。筆者這樣講有以下兩點理由:一,施篤姆以戀愛、婚姻和家庭題材,寫出了社會變遷,反映了時代風貌。這在那些有較廣阔的社會生活背景的代表作,如《茵夢湖》、《在大學裏》、《木偶戲子波勒》、《基爾希父子》、《雙影人》和《白馬騎者》中,是十分清楚的。它們要麽反映了在封建宗法製社會嚮資本主義社會過渡時期人與人關係的轉變,要麽寫出了新舊思想的鬥爭。也正因此,這類作品過去比較受我們重視。二,即使在一些方面看似僅僅寫個人生活、家庭關係的作品中,施篤姆也對倫理、道德以及人生意義和家庭教育等等問題,進行了探討,賦予了作品以較為豐富的內涵。這類作品,如《遲開的薔薇》、《燕語》、《三色繼母花》、《一位默不作聲的音樂傢》和《懺悔》等,同樣也有深刻的意義。除去上述兩類小說,施篤姆的的確確也寫過一些僅僅衹能算是生活場景速寫的小短篇。但整個而論,他的創作實在是很好地反映了十九世紀後半期德國社會,特別是某些偏遠地區的社會風貌;他的一篇篇傑作,不啻一幅幅德國宗法製社會在資本主義衝擊下解體時期的精彩風情畫。過去,我們常常嫌它們的情調低沉、灰暗,但這是作者所處的時代和環境所必然造成的,正好反映了一八四八年革命失敗後的社會現實和一般知識分子的心理狀態。我們沒有理由以今天的標準去苛求生活在十九世紀的德國作傢。
然而,施篤姆的中、短篇小說之所以廣為流傳,受到不同時代和不同民族的萬千讀者的喜愛,之所以今天還受到我們的重視,更主要的原因還在於他突出的藝術成就,還在於他鮮明、獨特和優美動人的藝術風格。
以風格而論,我們大致可以以一八七○年為界綫,將施篤姆的小說創作劃分成前後兩個時期。前期作品以《茵夢湖》為代表,重在意境的創造、氣氛的渲染和纏綿悱惻的情感的抒寫,而往往缺少連貫鮮明的情節和嚴整緊密的結構以及激烈緊張的矛盾衝突。例如《茵夢湖》衹是藉助主人公一些並無直接關聯的回憶的片斷,把他不幸的戀愛經歷大致告訴了我們,大異於傳統小說的綫性結構,倒與快節奏的現代電影的蒙太奇手法有幾分近似,然而情感的抒發卻既含蓄,又濃烈。早期其他作品,如《瑪爾特和她的鐘》、《一片緑葉》和《遲開的薔薇》等也同樣說不上有多少情節,而衹是一篇篇意境深遠、情感深沉的抒情小品,一首首耐人尋味、感人肺腑的抒情詩。後期作品則以《白馬騎者》為代表,重在人物個性的刻畫,結構嚴謹而富於戲劇性,故事情節麯折有緻,細節描寫委婉動人。但不論是前期或後期,施篤姆的成功之作幾乎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它們始終像籠上一層作者故鄉北海之濱常有的輕霧似的,彌漫着一種凄清柔美的詩意。不同的衹是,前者更多地像抒情詩,後者更多地像敘事詩罷了。例如,晚期的《雙影人》(一八八六)以富有深情的筆敘述了一個失業者不幸的一生,小說裏的那位林務官聽了也禁不住發出感嘆:“真正是一首詩啊。”再如俄國大小說傢屠格涅夫在讀完《她來自大洋彼岸》(一八六五)後寫信給作者說:“您的小說真是細膩優美到了極點,圍繞着燕妮這個人物,彌漫着一種十分特殊的詩一般的馥鬱之氣,寫見到維納斯石像那個夜晚的片斷,可算一件小小的傑作。”與施篤姆同期而稍後的德國大小說傢海澤,對他的整個創作作了這樣的評論:“為了簡單明白地指出特奧多爾·施篤姆的小說特點,我不知道還有比稱它們是一位抒情詩人寫的小說更好的說法。”
施篤姆-施篤姆怎麽能夠將小說寫得如此富有詩意呢?
除了他本身是一位抒情詩人,有着詩人的稟賦,因而筆端常常流露出充沛熱烈的情感外,筆者以為還有以下原因:
首先,施篤姆常常寫的都是自身經歷,即他自己所能接觸到的那一部分現實。例如,《茵夢湖》中的伊莉莎白和《她來自大洋彼岸》中的燕妮,都是他年輕時所熱戀過的一個叫貝爾塔的姑娘的化身;而《一位默不作聲的音樂傢》,拿施篤姆自己的話來講,更“産生於我自己心靈的最神聖的深處,這默默無聲的樂師便是我疼愛的兒子……”再則,故事發生的地點大多在北海之濱,那在不少小說(如《燕語》、《雙影人》)中都洋溢着戀鄉之情,正是熱愛故土並曾長期流落他鄉的施篤姆本人心境的寫照。感情是詩歌的生命;施篤姆的成功之作無不寫得情深意切,詩意也便油然而生。
其次,但同樣重要,是施篤姆努力實踐了在平凡的現實中發掘出詩意的主張,並堅信作傢衹要有足夠的功力,用中、短篇小說這種形式也能創造出“最高的詩意”。因此,他一生致力於中、短篇的創作,而謝絶朋友的勸誘,沒有寫任何長篇。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寫的常常是善良的人,平凡而普通的人;寫的常常是他們的美好的情感,諸如愛情、友誼以及對故鄉傢園的思念和熱愛等等。可也正由於平凡、普通,我們讀來便感到熟悉、親切;正由於善良、美好,我們不知不覺便會産生共鳴,受到感染,加之施篤姆確實功力深厚,我們每讀完他的一篇傑作,心中自然便會涌起那種讀完一首好詩後的微醺乃至陶醉的感覺來。
最後,還不可忽視的是,施篤姆在藝術上造詣高深,而且精益求精。他語言樸素優美,寫景狀物生動自然,尤善於以景物烘托氣氛,創造意境,常常能做到情景交融,以景寄情。他對夜晚、大海、森林的描寫最為出色。他慣於用花木禽鳥作思想感情的象徵,如《茵夢湖》用白色的睡蓮象徵可望而不可即的幸福,《雙影人》用不懼寒霜的忍鼕花象徵忠貞不渝的愛情,而《燕語》中那一聲聲燕子的啁啾,更把主人公苦苦思戀故鄉和親人的情懷,渲染得淋漓盡致。還有,施篤姆經常采用回憶倒敘的寫法,讓主人公面對讀者,直抒胸臆。他並且慣於和善於在故事中嵌進富有北德地方色彩的民歌民謠以及情感熾烈的詩句,如《茵夢湖》中的“依着媽媽的心願/我另選了位夫婿/從前心愛的一切/如今得統統忘記/我真不願意”,以及《燕語》結尾處的“當我歸來的時候/當我歸來的時候/一切皆已成空……”等等。這都不獨對小說的主題思想起了畫竜點睛的作用,還增添了詩的氣氛。
上述種種,便使得施篤姆的成功之作充滿了詩情畫意,詩意盎然。總之,施篤姆不愧為德語文學中獨有的所謂詩意現實主義的傑出代表;他的作品的的確確可以稱之為詩意小說。在德語中、短篇小說乃至世界中、短篇小說之林中,施篤姆的作品自有其鮮明的個性和特色;正因為有這些特色,它們過去得以流傳,今天仍然受到重視。
He was born in Husum (die graue Stadt am grauen Meer, "the grey town by the grey sea") on the west coast of Schleswig of well-to-do parents. While still a student of law, he published a first volume of verse together with the brothers Tycho and Theodor Mommsen.
He worked as a lawyer in Schleswig-Holstein, but emigrated to Thuringia in 1851, leaving his mother's household, and did not return until 1864 to become a writer leaving his homeland in Denmark.
He wrote a number of stories, poems and novellas. His two most well-known works are the novellas Immensee ("Bees' Lake", 1849) and Der Schimmelreiter ("The Rider on the White Horse"), first published in April 1888 in the Deutsche Rundschau. Other published works include a volume of his poems (1852), the novella Pole Poppenspäler (1874) and the novella Aquis submersus (1877).
Analysis
Theodor Storm, like Friedrich Hebbel, was a child of the North Sea Plain, but while in Hebbel's verse there is hardly any direct reference to his native landscape, Storm again and again revisits the chaste beauty of its expansive mudflats, menacing sea and barren pastures — and while Hebbel could find a home away from his native heath, Storm clung to it with what might be called a jealous love. In Der Schimmelreiter, the last of his 50 novellas and widely considered Storm's culminating masterpiece, the setting of the rural North German coast is central to evoking its unnerving, superstitious atmosphere and sets the stage for the battleground of man versus nature - the dykes and the sea.
His favorite poets were Joseph von Eichendorff and Eduard Mörike,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former is plainly discernible even in Storm's later verse. During a summer visit to Baden-Baden in 1864, where he had been invited by his friend, the author and painter Ludwig Pietsch, he made the acquaintance of the great Russian writer Ivan Turgenev. They exchanged letters and sent each other copies of their works over a number of years.
Storm died in Hademarschen, Germany at the age of 70.
Samples
House of Theodor Storm in Husum
Die Stadt The town
Am grauen Strand, am grauen Meer
Und seitab liegt die Stadt;
Der Nebel drückt die Dächer schwer,
Und durch die Stille braust das Meer
Eintönig um die Stadt. By the gray shore, by the gray sea
—And close by lies the town—
The fog rests heavy round the roofs
And through the silence roars the sea
Monotonously round the town.
Es rauscht kein Wald, es schlägt im Mai
Kein Vogel ohn' Unterlaß;
Die Wandergans mit hartem Schrei
Nur fliegt in Herbstesnacht vorbei,
Am Strande weht das Gras. No forest murmurs, and no bird sings
Unceasingly in May;
The wand'ring goose with raucous cry
On autumn nights just passes by,
On the shoreline waves the grass.
Doch hängt mein ganzes Herz an dir,
Du graue Stadt am Meer;
Der Jugend Zauber für und für
Ruht lächelnd doch auf dir, auf dir,
Du graue Stadt am Meer. Yet all my heart remains with you,
O gray town by the sea;
Youth's magic ever and a day
Rests smiling still on you, on you,
O gray town by the sea.
(Analysis and original text of the poem from A Book of German Lyrics, ed. Friedrich Bruns, which is available in Project Gutenberg at UNC.e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