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ěi guó zuòzhělièbiǎo
ài lún · Edgar Alan Poeā Art
jié luó · wèi · sài lín Jerome David Salinger · ào Barack Hussein Obama
· luó shā Morris Rossabi · lāi 'ěr · Heather Lehr Wagner
léi · ā bān Hallett Edward Abend 'ěr · lín dùn William Jefferson Clinton
· kǎi 'ēn Larry Kane 'ěr · 'ēn tǎn Carl Bernstein
kǎi lín · léi Kathleen Tracyshī · Shiva Balaghi
Leamer L. luó · bào 'ěr 弗罗德里克 Powell
luó · 'ěr Ross Terrill · Nicholas Sparks
wèi fěi Frederic Evans Wakeman, Jr.zhān · mài léi · 'ēn James MacGregor Burns
ào dīng · Augustine Butler · hǎi dēng Deborah Hayden
· luó Lisa Rogak · huá lāi shì Chris Wallace
dān 'ěr · āi 'ěr Daniel Ellsbergài lún · xiào Alan Schom
kāng · ān · Connie Ann Kirkqiáo zhì · dùn George Smith Patton
tānɡ yàn Tang Yanā 'ěr mǐn · · lāi màn Armin D. Lehmann
· luó 'ěr Tim Carroll · · kǎi luó 帕米拉克拉 Kekai Luo
luó · lāi Robert Dallek · Bernard Kerik
· lāi wēn Monica Lewinskymài dāng Madonna Ciccone
kǎi lín · 'ěr Cathleen Carlqiáo zhì · · · shí George Herbert Walker Bush
ān · lài Anne Riceān · Edna Annie Proulx
dān · lǎng Dan Brownāi 'ěr wén · · huái Elwyn Brooks White
· huá dùn Edith Whartonhǎi míng wēi Ernest Hemingway
· · fěi jié F. Scott Fitzgeraldwēi lián · William Faulkner
chá · fèi màn Richard Feynman lán · mài kǎo Frank McCourt
ài · Alex Haley tuō rén Harriet Beecher Stowe
tuō · Thomas Harrishuò sāng Nathaniel Hawthorne
yuē · hǎi Joseph Hellerhēng · Henry Miller
hēng · zhān Henry James 'ěr màn · méi 'ěr wéi 'ěr Herman Melville
ài · ài Isaac Asimovjié · lún dūn Jack London
zhān · kǎi 'ēn James Mallahan Cainjié · kǎi Jack Kerouac
suō · méi · ào 'ěr Louisa May Alcott · jīn · luó lín Marjorie Kinnan Rawlings
ài · jīn sēn
měi guó měi guó chóngjiàn gōng huà  (1830niánshíèryuè10rì1886niánwǔyuè15rì)
ài · suō bái · jīn sēn
āi · gēngshēng
ài jǐn sūn
chūshēngdì: zhū sài zhōu

yuèdòuài · jīn sēnzài诗海dezuòpǐn!!!

艾米莉·伊丽莎白·狄金森(英语:Emily Elizabeth Dickinson,又译艾弥莉‧狄瑾荪埃米莉·狄更生,1830年12月10日-1886年5月15日),美国诗人。诗风凝炼,比喻尖新,常置格律以至语法于不顾。生前只发表过10首诗,默默无闻,死后近70年开始得到文学界的认真关注,被现代派诗人追认为先驱。与同时代的惠特曼,一同被奉为美国最伟大诗人,后世对她的诗艺、恋爱生活、性取向多有揣测。

狄金森出生于马萨诸塞州安默斯特颇具影响力的一个显赫家族,性格内向,不爱露面。年轻时,她曾在安默斯特学院学习了七年,此后,又在曼荷莲女子神学院度过了一段短暂的时光,最终返回到位于安默斯特的家中。当地人认为她似乎格格不入。大家都知道她偏爱白色衣着,不愿见客,晚年时甚至不愿迈出自己房间一步。因此她与大多数朋友的友情都靠通信维系。

作为一位高产却孤僻的诗人,狄金森的1800多首诗歌作品仅有十几首在她在世时得到出版。这些在她生前出版的作品常常会被出版商大肆修改,以符合当时传统的诗歌规则。在狄金森所处的时代里,她的诗歌是独特的。她的诗歌包含短句,略去标题,韵脚不齐,并且还有反常规的大写字母和标点符号。她的许多诗歌探讨死亡和永生,这两个主题也反复出现在她寄给朋友的信里。

尽管大多数狄金森的朋友可能都意识到她的写作异于常人,但是直到1886年她去世这年,她的妹妹拉维尼亚发现了她藏匿的作品,狄金森大量的作品才为人所知。她的第一本诗歌作品集在1890年由私人好友托马斯·温特沃斯·希金森梅布尔·托特出版,他们二人都对作品内容进行了重大修改。直至1955年,学者托马斯·H·约翰逊出版了《艾米莉·狄金森诗集》,这是狄金森作品首度完整出版,几乎没有任何修改。尽管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有些对其文学实力的不认同与怀疑,狄金森如今几乎被广泛认定是美国最重要的诗人之一。

生平

家庭

1830年12月10日,艾米莉·伊丽莎白·狄金森出生在位于麻萨诸塞州西部的安默斯特的农庄中,一个声望很高但并不富裕的家庭。两百年前,在清教徒大迁移中,狄金森家族就来到日后使他们兴旺发达的新大陆。

艾米莉·狄金森的曾祖父为安默斯特学院的创办人之一。祖父塞缪尔狄金森几乎凭借一己之力创办了安默斯特学院。在1813年,他建造了自己的宅第,位于市中心主干道的大宅第,这也成为狄金森家族在那个世纪最好阶段的象征。塞缪尔狄金森的大儿子,艾米莉的父亲爱德华为有名望的律师,担任安默斯特学院的司库接近40年,也曾供职麻州普通法院,以及担任许多届麻州参议院、美国众议院议员,并且代表汉普郡区出席了美国代表议会。

1828年5月6日,爱德华迎娶了来自蒙森的艾米莉诺克罗斯。他们有3个孩子:

  • 威廉·奥斯丁(1829-1895)
  • 艾米莉·伊丽莎白
  • 文妮·诺克罗斯(1833-1899)。

艾米莉有一兄一妹,年轻时跟兄长奥斯汀的感情尤笃,二人都特立独行,爱好文学,奥斯汀后来继承父业,当上律师。

童年生活

 

这是一张艾米莉·狄金森年轻时的画像,当时她九岁。这幅肖像画出自一张对孩童时的艾米莉、奥斯丁和拉维尼亚的特写。

 

狄金森从小接受良好教育。据大家所说,年轻的艾米莉是一个行为端庄的女孩。在她两岁去蒙森走亲戚时,艾米莉的舅母对艾米莉的评价是非常满意的,她是一个很乖的小孩,一点也不乱动。艾米莉的舅母也指出这个女孩对音乐的喜爱,尤其在钢琴方面极具天赋,她将此称之为“驼鹿般的”(the moosic)。

狄金森在位于普莱森特街(Pleasant Street)的一座两层小楼里读完了小学。她接受的教育“对于一个维多利亚女孩来说过分的传统”。他的父亲希望他的孩子们能接受好的教育,即使是在出差的时候,也关注他们的学习进展。在艾米莉七岁时,他的父亲写信回家提醒他们兄弟姐妹“继续读书、学习,当我回家时,告诉我,你们都学了哪些新知识”。艾米莉一直以一种温和的手法描绘他的父亲,而从她的信件里可以看出她的母亲是冷漠的。在一封给知己的信中,艾米莉写到“在孩提时代,当发生事情时,我经常跑回家找奥斯丁。尽管他是一个不称职的‘母亲’,但是我喜欢他胜过任何一个。”

1840年9月7日,狄金森和她的妹妹拉维尼亚一起进入安默斯特学院读书,这所学院仅在两年前才开始招收女性学生,在此之前只招收男性学生。大约在同一时间,她父亲在被愉快街道购买了一座房子。艾米莉的哥哥奥斯丁后来描述他们大的新家如同公寓,当他们的父母不在时,他和艾米莉就是这儿的君主和夫人。从房子中可以看到安默斯特公墓,当地的一位行政长官认为这儿既没有树木又让人毛骨悚然。

青少年时期

他们把我禁锢在散文中 –
仿佛当我是少女时
被放入壁橱中 –
因为,因为他们喜欢我“平静” –

平静!那他们岂不要窥视 –
看见我的思绪 – 回环缭绕 –
真聪明,他们也许早已禁锢小鸟 –
因为它会逃离 – 那锁着的牢笼 –

艾米莉·狄金森,约1862年

狄金森年轻时曾随家人到费城华盛顿等地探亲,17岁进入女子大学。她在学院求学七年,课程包括英语和古典文学、拉丁语、植物学、地质学、历史、“精神哲学”及算术。有几个学期她因病辍学:其中最长的时间段是从1845年到1846年,那段时间里她总共才上了11周的课。

健康

 

2000年发现的一张照片,据说艾米莉为人所知仅有两张照片的其中之一。购买者在eBay购得,据推测摄于1848─53年。假如照片为真,就可看到狄金森健康时的样子。(详情

 

狄金森从很小的时候起就受到来自死亡“不断加深的威胁”,特别是那些与她最亲近的人之死。当她表姐妹兼密友索菲娅·霍兰德(Sophia Holland)患斑疹伤寒症并最终死于1844年四月时,艾米莉崩溃了。两年后,当她回忆起密友之死,艾米莉写到“似乎当时我也应该随她而去,因为我不能照顾她,甚至就这么看着她。”随后她患了忧郁症,她父母只将她送回波士顿的家中疗养。当艾米莉身心恢复后,她立刻回到了安默斯特学院(Amherst Academy)继续她的学业。这段时期里她首次结交了终生挚友及通信往来的朋友,如亚比亚·鲁特(Abiah Root)、艾比·伍德(Abby Wood)、简·汉弗莱(Jane Humphrey)以及苏珊·亨廷顿·吉尔伯特(Susan Huntington Gilbert)。

性取向

苏珊是艾米莉年轻时的密友,后来更嫁给了艾米莉的哥哥奥斯丁,成了狄金森的嫂子。婚后,苏珊跟狄金森为邻,但二人常以便条通信。狄金森许多诗作的第一个读者(超过250首)就是苏珊,而且常因苏珊的意见而修改诗作。狄金森现存的书信,致苏珊的也占最多。曾说:“成为苏珊就是想像”(To be Susan is Imagination),狄金森对苏珊的强烈感情是否为爱情,成了不少学者争论的题目。

信仰

1845年,在安默斯特兴起了宗教复兴,狄金森的46位同僚都做了信仰宣言。来年,狄金森给她朋友写到:“我从未如此享受完美的祥和与快乐,好像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我找到了我的救世主。”她接着写到,她“非常高兴独自与上帝交谈,似乎上帝正在聆听我的祷告”。这一景象并没持续太久:狄金森从未做过正式的信仰宣言,做礼拜也只坚持了几年时间。大约1852年,也就是她不再做礼拜之后,艾米莉写了一首诗,开头是:“有人坚持,在安息日去教堂做礼拜─/但是我却坚持,安息日在家中度过”。

艾米莉在学院最后一年间与广受欢迎的年轻校长伦纳德·汉弗莱(Leonard Humphrey)成为好友。1847年8月10日,艾米莉结束了自己在安默斯特学院的学习,并进入位于南海德利(South Hadley)的曼荷莲女子神学院(Mount Holyoke Female Seminary,随后改名为曼荷莲学院(Mount Holyoke College)求学,距离安默斯特大约16公里。她只在神学院上了10个月的课。虽然她喜欢曼荷莲学院的女孩子们,但是狄金森在学校从未结交永远的朋友。至于艾米莉在曼荷莲学院求学经历如此之短的原因,现在是众说纷纭:有说是她身体欠佳的,有说她父亲想留她在家中的。也有说人说,是因为艾米莉对学校的宗教氛围非常反感,或者是她不喜欢严于纪律的老师。也有人认为是艾米莉的思乡之情在作怪。无论是什么原因导致艾米莉离开了女子学院,她的兄弟奥斯丁在1848年3月25日突然出现,“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将艾米莉带回了家”。回到安默斯特,狄金森就做些日常活动打发时间。她会为家里做些糕点,也会经常在她家乡──发展中的大学城参加一些当地举办的活动。

隐居

1860-65这几年,是狄金森创作力最旺盛的时期,同时开始隐居,有时甚至拒见来客。对时事坦白地缺乏兴趣,包括美国内战。后世猜测,狄金森因恋爱失败而离群索居,但并无有力证据支持这一点。

其实狄金森隐居后,依然跟许多人通信(已知的通信者有99人,包括一些有名望的文人),在写诗、管家之余,精神上并不孤单。1862年,写信给当时著名的杂志编辑希金生(Thomas W. Higginson),请他品评自己的诗作。希金生看到狄金森的天才,但由于她的诗风异于同时,始终没有鼓励她出版。虽然狄金森没有正式出版她的诗,但常在书信中附上诗歌,令其诗开始在亲友中流传。

晚年及身后

艾米莉跟妹妹文妮一样,终生未婚,替多病的母亲管理家事(艾米莉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家中渡过)。55岁病逝,据诊断是死于布赖特氏病(Bright's disease)(一种肾病)。

 

艾米莉·狄金森自留地上的墓碑

 

狄金森死后,文妮发现其姊留下的诗歌(共有40本诗稿,以及若干散轶的手稿)。苏珊尝试助她整理出版,不果。手稿落在奥斯汀的情妇托德(Mabel Loomis Todd)手上,她与希金生最终合力让狄金森的诗歌面世。后来,狄金森的侄女玛撒(Martha Dickinson Bianchi),即苏珊的女儿,也出版了狄金森的部分诗歌与书信。1955年,首部未经窜改的狄金森诗全集出版,引起文学界的关注,开始对其人其诗作全新的评估。

创作历程

早期

艾米莉·狄金森年轻时的社交生活跟一般少女无异,且好作谐诗。未能确定狄金森何时开始认真做诗。她十八岁时,狄金森一家结识了一位叫本杰明·富兰克林·牛顿的年轻律师。在一封牛顿死后狄金森所写的书信中,狄金森写道,他曾经“在去伍斯特求学之前和我的父亲一起工作过两年,并且是我们的家庭中重要的朋友”。尽管他们之间可能并不是恋人关系,牛顿对狄金森的影响却很重大,在狄金森所提到过的一系列年长男士中,就像是她的老师,导师,或者师傅一般,牛顿排在第二位(仅次于亨弗瑞)。

牛顿极有可能给她介绍过威廉.渥兹华斯的作品,他将拉尔夫.华尔多.爱默生的第一部诗集作为礼物送给狄金森,对她以后的创作起到了良好的开头。狄金森之后写道,“他是以我父亲的法学学生的名义教授我,碰触到了文思泉涌的秘密”。牛顿很重视她,深信她,甚至已经将她看做一位诗人。在他深受肺结核的病痛困扰时,他写信给她,并且说他想要活着见到狄金森实现他所预言的成就。传记作家们认为狄金森在1862年的声明──“当我还是小女孩时,我有一位朋友,他教会了我不朽的精神,但是他自己却冒险太近了,以至于他再也没有回来”就是指的是牛顿。

狄金森不但熟记圣经,而且也谙熟当代通俗文学。她可能受到莉迪亚·玛丽亚·蔡尔德寄自纽约的信件,这是牛顿给狄金森的另一份礼物。(读过之后,她热情洋溢的写道,这些可以成为一部著作,甚至还有更多的可以这样认为!)1849年后期,狄金森的兄弟给她偷偷带了一份亨利·沃兹沃思·朗费罗的《卡文那》的抄本(因为他们的父亲可能会不赞同)而且一个朋友借给她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简爱》的影响难以估计,不过狄金森得到她的第一只也是唯一一只狗时,她将这只纽芬兰犬取名为“卡罗”,这个名字来自于书中角色约翰 李弗斯教士的狗。威廉·莎士比亚对狄金森一生也有着潜在的影响。关于他的戏剧,她给一位朋友写道“为什么紧扣手掌?”,而对另一位朋友写道,“为何需要其他任何一本书?”

隐居期

随着艾米莉越来越远离外面的世界,从1858年夏天开始,她开始回顾、筛选自己之前的作品,并将它们制作成副本,小心整理成“诗稿”(fascicle)。这些可能是她最后的遗作1858年到1865年期间,她创作了40部诗稿,里面最终包括将近800首诗歌。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在她在世的时候注意到这些作品。

在19世纪50年代晚期,狄金森与塞缪尔·博尔斯(斯普林菲尔德共和报的所有人、主编辑)及其妻子玛丽成为朋友。多年来,他们坚持定期看望狄金森。在此期间,艾米莉寄给博尔斯三十几封信件和将近50篇的诗歌。与塞穆尔的友谊更加鼓舞了狄金森的创作热情,同时塞穆尔在其期刊上也发表了她的几篇诗歌。人们相信在1858年到1861年期间,狄金森创作了被称为“致主人书”三卷本书信,这三组书信都是写给一名不知名的男子,只是简单的署名为“主人”,而这些也成为学者们一直思考争论的话题。

19世纪60年代上半叶艾米莉进一步远离尘世,这一时期也被证明是她的最多产的阶段。

后期

与19世纪六十年代早期狄金森表现出的泉涌似的多产完全相反,1866年她出了相当少的诗篇。情感创伤和帮佣的离开让狄金森囿于内宅,有可能是成日去解决这些麻烦使她无暇维持原来的创作水平。因为这个时候,相伴16年的卡罗去世了,自此狄金森再没有养第二只狗。同年,帮佣9年的家仆结婚并离开了庄园,但直到1869年她们家才再次雇佣一位终身制家仆替代曾经那位。因此艾米莉再次包揽家务,包括她擅长的烤面包。

艾米莉·狄金森的最后几年依然坚持写作,但那时,她已不再编辑、组织其诗句了。她甚至要求妹妹拉维尼亚(Lavinia Dickinson)立誓烧掉她的书信。

作品风格及特色

狄金森的诗作现存一千七百多首,但很难定出实际数字,因为1860年代起狄金森的书信开始“诗化”,有时候很难界定她写的是散文还是诗(苏珊称为“信诗”(letter poem))。狄金森不是个出版的诗人,因此留下的大部分诗作只能看作诗稿,完篇的很少,有句无篇的占大多数。

狄金森的诗歌分为三个截然不同的时期,每一时期的作品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 第一时期为1861年以前,这一时期狄金森的作品风格传统,感情自然流入。在狄金森死后,出版了她的作品的托马斯H.约翰逊,只能给狄金森创作于1858年以前的作品中的五部鉴定年份。
  • 第二时期为1861年—1865年,这是狄金森最富有创造力的时期,她的诗歌在这一时期更具有活力与激情。据约翰逊估计,狄金森在1861年创造了86首诗,1862年366首,1863年141首,1864年174首。同时,他认为在这一时期,狄金森充分表达了永生和死亡这一主题。
  • 第三时期为1866年之后,根据统计,所有狄金森的诗集中有2/3写于该年之前。

狄金森的诗采用一般教会赞美诗的格律:每节四句,第一、三句八音节,第二、四句六音节,音步是最简单的“轻、重”,第二、四句押韵。例如:

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
He kindly stopped for me--
The Carriage held but just Ourselves--
and Immortality.

诗的篇幅短小,多数只有两至五节,经常破格,常押所谓“半韵”(half rhyme);放弃传统的标点,多用破折号;名词多用大写(但这个习惯在当时很平常);常省略句子成分,有时甚至连动词也省掉;句法多倒装,有学者指这是受拉丁文词序的影响。

狄金森的诗富于睿智,新奇的比喻随手抛掷,顺心驱使各个领域的辞汇(家常或文学的,科学或宗教的),旧字新用,自铸伟词。喜欢在诗中扮演不同角色,有时是新娘,有时是小男孩,尤其喜欢用已死者的身份说话。狄金森描写大自然的诗篇在美国家喻户晓,常被选入童蒙课本。痛苦与狂喜,死亡与永生,都是狄金森诗歌的重要主题。

狄金森诗作的音乐性和图象性,成了近年批评家关注的题目。其诗用的破折号,时长时短,有时向上翘,有时向下弯,有批评家指这些是音乐记号,代表吟咏或歌唱那首诗时的高低抑扬;其诗的诗行往往不是一写到尾,有时一句诗行会分开两、三行写(即是说每行只有两三个字),有学者认为这是刻意的安排,跟诗意大有关系(另外,狄金森有时会在寄给朋友的诗里会附上“插图”)。因此,有人主张要研究狄金森的诗,必须以她的手稿(或手稿的影印本)为文本,才不致扭曲诗意。

参见:维基文库有艾米莉·狄金森完整的诗作。

结构和语法

 

狄金森诗作"Wild Nights – Wild Nights!"手稿

 

狄金森在“狂风雨夜—狂风雨夜”的手稿中,运用了大量的破折号,不规范的大写,以及独特的文字和意象。这些元素的运用,使她的行文结构在文体和形式上,比传统规范更多样化。在韵律方面,她从不采用韵律格五音步(百年来英语诗歌创作的传统手法),她甚至不用五音步的诗句。她运用的诗句长度不一,从四音节两音步通常到八音节四音步。

自作品自出版以来,她在文中经常使用的 “半韵”或邻韵,就倍受争议。作品的开头很有特色,第一行往往是一个声明或说明(人间即天堂”),第二行则对第一行的内容提出了质疑(不管此天堂是不是彼天堂)。由于大量的押韵和自由的诗体,狄金森的诗歌很容易配乐。而诗句主要采用普通格律(四行一节)或民谣格律,相同的韵律格四音步和三音步相间的诗词,也可把她的诗谱成歌。(这样的歌中大家熟悉的有“伯利恒小镇”和“奇恩异典”)学者安东尼·海克特发现,这种行文特点不仅存在于歌曲中,也存在于圣歌和谜语中。下面引用了一个例子: “谁是东方?/金黄之人/他也许是紫红之人/携日而出 谁是西方?/紫红之人/他也许是金黄之人/带日而落”

20世纪晚期的学者对狄金森所使用的极具个人色彩的标点符号和诗词句法深感兴趣(句长和断句)。在她生前出版的屈指可数的几首诗中,“一个瘦长的家伙在草地”,共和报刊登时又名“蛇”— 对于共和报版本,狄金森抱怨道修改后的标点符号(逗号和句号代替了原文中的破折号)改变了整篇诗歌的意思。

原文为:
A narrow Fellow in the Grass
Occasionally rides –
You may have met Him – did you not
His notice sudden is –

共和报版本为:
A narrow Fellow in the Grass
Occasionally rides –
You may have met Him – did you not,
His notice sudden is.

 

正如法尔所指出的,“蛇突然出现在你面前”,狄金森的版本抓住了相遇时那“窒息的一瞬间”。而再版中的标点符号则 “使她的诗句相对就显得普通了”随着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们逐渐认为狄金森的诗句结构和语法“建立在美学基础之上”。

在研究狄金森中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1955年版诗集,虽然相对忠实于原文,但后来的学者指出该版本在文体和布局上偏离了原来的文稿。他们断言,明显的区别可以从不同的破折号的长度和页面排版中得知。

有几册诗集,人们在印刷时使用了大量不同长度和角度的印刷符号,试图保留狄金森手稿中破折号的特点。1988年W.富兰克林注解版诗集,在更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给乔纳森选择的诗集提供了可用的措辞。同时,富兰克林通过对不同长度的破折号进行排版,使其更接近于手写稿中的破折号。

主要思想

狄金森没有对其审美意向做出任何正式的评价,因为她作品的主题种类多样,她的作品也不仅仅局限于一个范围内。她同埃莫森(一位她所敬仰的诗人)一样,被视为先验论者。但法尔则不同意社会对狄更森的评价,他不同意“狄金森固执的思想阻碍了先验论的进步”的说法。除下面所讨论的主要思想之外,狄更森的诗歌还大量运用幽默,双关,反讽和讽刺等手法。

题材

花与园

法尔发现狄金森的诗和信几乎都是关于花的,花园通常被形容成“想象的世界,在那,花朵通常象征着行动与情感”。在她笔下,有的花与年轻和谦逊相联,比如说龙胆和银莲,有的与谨慎和顿悟相联。她通常附上信和花束把诗送给朋友。法尔注意到,狄金森早期的一首诗,大概写于1859年,好像自然地融入了花中:我的花为俘虏/那期待已久的双目/手指拒绝采摘/细心至极/如果它们可以轻声细语/从早晨到荒野/没有其他的差事/这也是我唯一的祈祷

给“君”的诗

狄金森的很多代表诗都以“阁下”“先生”“君”作为称呼,“君”被视作狄金森永久的爱人。这些忏悔诗经常“灼烧于自我质问”并“令读者通心”,其隐喻体来自狄金森所处年代的文章和绘画。狄金森的家人认为这些诗是写给实实在在的人,但学者们却不这样认为。比如说,法尔认为君是平常人无法达到的一种混合形象,是“具有鲜明个性的人,但却像上帝一样神圣”,他还猜测君可能是“一种基督教的意象”。

病态

狄金森的诗反映了她年轻时便受到疾病、垂死和死亡的困扰,并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她的诗中提到过很多死亡的方法:“钉死,淹死,绞死,憋死,冻死,因早产而死,枪击,刀割,以及砍头”,这会令新英格兰的传统妇女大吃一惊。她保持着对“依上帝旨意的死亡”和对“头脑的葬礼”的犀利见解,并用干渴和饥饿的意象来加强效果。研究狄金森的学者维维安 波拉克把这些引用视作狄金森映射自己的潦倒生活的一种自传方式,一种对她矮小、贫困的形象的外在表达。狄金森的一首在心理活动上最复杂的诗揭露了这样一个主题:失去了对生活的渴望会导致自我的死亡,她也视之为谋杀与自杀的结合。

福音诗

狄金森一生写的很多诗是关于全心领悟基督耶稣的教诲的,实际上,很多是写给基督的。她强调了福音书的当代内容并进行了重造,通常是用“风趣的语言和美国的口语”。学者多罗西奥博发现“贯穿于基督诗歌的主要特点是对耶稣生活的敬仰,他还认为狄金森的内心世界可以让她与霍普金斯、埃利奥特、奥登相提并论,排入“奉献于基督教的传统诗人”行列。在一首讲述诞生的诗中,她结合了愉快和风趣,重现了一个古老的主题“上帝定是/一位易被驯服的绅士/在这么冷的天气,走了这么久的路/仅为几个人/通向伯利恒的路上/我和他都只是孩子/得到了提升/崎岖的一亿里程。

未发现的大陆

学者苏珊尤霍丝认为狄金森把头脑和精神看作实实在在的领域,她大部分之前都居住于此。这个极其私人的地方通常被称为“未发现的大陆”以及“精神的家园”,并被自然景观所美化。其他时候,这一景观变得黑暗且令人生畏—城堡和监狱,到处充斥着走廊与房间──构造了一个“我”和“不同的我”共同居住的地方。一个把这些思想融为一体的例子为:我内心的自己—被放逐/经过装饰/我的堡垒已无法攻破/直到所有的心──/可我──攻击了自己/这怎么办/除了放弃──/我—属于我?

认同

 

1880年,狄金森创作了诗歌(“消失的道路”),并将其寄给托马斯·金森。

 

这首诗第一次被公布于众是在狄金森去世之后出版的诗集中。在金森的支持以及哈珀杂志编辑威廉·迪安·豪厄尔斯为这首诗添加了激赏的注释的情况下,这首诗在1980年首次出版后,大众对此褒贬不一。金森在狄金森的诗集首次出版时,为其作序,他在序中写道,这些诗“具有非凡的力量和见解”。曾任“独立”杂志文学编辑12年的莫里斯·汤普森,在1891年写道,狄金森的诗歌是“难得的个性和独创的混合物”。一些批评家热情洋溢的称颂狄金森的诗歌,但却对其不同寻常的非传统风格提出批评意见。英国作家安德鲁·朗对狄金森的作品嗤之以鼻,他说道“诗歌存在之根本在于,它应该遵守一定的形式和语法,并且在该押韵的时候就得押韵。岁月的智慧和人类的天性也坚持该如此”。诗人兼小说家托马斯·贝利·奥德尔里奇同样对狄金森的是个提出了技术性批评,他在1892年1月的亚特兰大月刊上写道:“很明显,狄金森女士拥有一种非传统的怪诞的幻想。她深受布莱克的神秘主义以及艾默生过分独特的风格的影响……但是她的不协调以及毫无章法可言的——姑且称之为短句是灾难性的……偏远的新英格兰乡村(或者其他任何地方)的古怪,梦幻般半隐居并不能使的她的那些违反常理的诗歌免收批评”。

1897年至1920年早期,评论界对狄金森的诗歌关注不足。直至20世纪初,对狄金森诗歌的关注变得广泛起来,一些评论家甚至认为狄金森的诗歌体现了现代诗的本质。现代评论家倾向于认为狄金森的那些毫无章法可言的诗句是自觉的艺术,而非缺乏只是和技巧的结果。伊丽莎白·谢普利·萨金特在1915年的一篇散文中将诗人的灵感称为“富有冒险精神的”,并且称诗人为“新英格兰贫瘠的土地上开出的最珍贵的花朵”。随着20世纪20年代现代诗的风行,狄金森的那些不遵循19世纪诗体的诗歌不再那么惊世骇俗,并且被新一代的读者所接受。狄金森突然间被评论家们称为伟大的女诗人,她的诗歌也成为文学界竞相热捧的对象。R.P·布莱克莫曾经试图总结和明确外界对于狄金森的评论,他在1973年一篇具有里程碑性质的文章中写道:“……她是一个小我的作家,她不知疲倦的创作着,正如一些妇女不知疲倦的编织和烹调。她的语言天赋和他所处的时代都驱使着她进行诗歌创作和不是反屠杀……正如泰特先生所说,她处在那种先锋的,古怪的诗歌创作的当年。”

第二轮妇女权运动使得作为女性诗人的狄金森受到了更多的文学方面的支持。从女性视角来看第一部收集了狄金森主要作品的文集的话,狄金森被认为是英语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诗人。以往的传记作家和理论家们倾向于将狄金森女性的角色和其实人的角色分开。例如,1952年,乔治·惠彻在其《这是位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批判传记》中写道,“也许作为一位诗人【狄金森】可以弥补作为一个女人所不能得到的缺憾。”另一方面,女权主义的批评者认为狄金森作在为一个诗人和作为一个女人之间,存在着必要以及强有力的联系。阿德里安·瑞奇在“美国的维苏威:艾米莉·狄金森的力量”(1976)一文中表示,狄金森女性诗人的身份带给她力量,使得她“既不古怪,也不离奇;她注定会生存下来,运用她的力量,书写她自己的“经济学原理”。”同样的,一些学者质疑狄金森的性取向,他们引证艾米莉·狄金森写给苏珊·吉尔伯特·狄金森大量的诗歌和书信,暗示诗人有一段同性恋的感情,并且推论这段感情会对她的诗歌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诸如约翰·科迪,丽莲·费得曼,薇薇安·R·波拉克,保拉·本内特,朱迪·法尔,艾伦·路易斯·哈特以及玛莎·内尔·史密斯认为,苏珊是狄金一生中情爱的中心。

评价

狄金森的诗集在1890年代面世时,普遍受到读者的欢迎。批评家大都承认狄金森的天才,但只把她看成“怪才”、“鬼才”、“偏才”(情况有点像中国的李贺),而非大诗人。狄金森的诗常常不押韵,格律不齐,被多数论者看作是“无能为力”,都觉得她才气有余,但诗艺还未到家。对于狄金森其人,只看作一个恋爱失败、自我封闭的脆弱女子。

往后数十年,狄金森都保有读者,但文学地位并没有提高。到了现代派崛起,狄金森那种声调不谐、句法支离的诗歌开始被看重,认为能够代表现代人的感受。1950年代,首部未经窜改的狄金森诗全集出版,使人看到其诗的全貌、真貌,从此狄金森的文学地位被重新评估,已进入所谓“西方正典”。传记作者也开始强调狄金森独立、坚强的个性(不一定跟女性主义的兴起有关),甚至有人称狄金森为“阿默斯特的萨德侯爵”,强调她个性中乖僻的一面。

曾在阿默斯特学院任教的诗人佛罗斯特(Robert Frost)谈到狄金森的诗风:“她一落笔就是‘我来了!’然后一头跳进去,往往无暇照顾格律、韵脚。”(When she started a poem, it was 'Here I come!' and she came plunging through. The meter and rhyme often had to take care of itself.)

钱锺书谈到一个狄金森诗中常见的主题:“……如愿偿欲必致失望生憎……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所谓‘缺乏中生出丰裕来’(a sumptous Destitution)者是……眼馋滋慕,腹果乏味,其诗中长言永叹焉……”

出版

生前



 

短诗《在他们的石膏房安然无恙》(Safe in their Alabaster Chambers –)被加上《睡眠》(The Sleeping)这个标题,于1862年在《斯普林菲尔德共和日报》上发表。

 

1858年至1868年间,狄金森有少量诗歌刊登在由塞缪尔·鲍尔斯(Samuel Bowles)创办的《斯普林菲尔德共和日报》上。这些作品刊出时并未署名,而且被大量修改,加上符合常规的标点和标题。其中的第一首诗《无人认识这枝小玫瑰》(Nobody knows this little rose),发表时可能未经狄金森本人同意。《共和日报》还发表了她的另外几首诗,以《蛇》(The Snake)为题发表的《一位瘦长的君子在草地》(A narrow Fellow in the Grass),以《睡眠》为题发表的《在他们的石膏房安然无恙》,以《日落》(Sunset)为题发表的《在金色中闪耀在紫色中熄灭》(Blazing in the Gold and quenching in Purple)。以诗歌《我品尝未酿之酒》(I taste a liquor never brewed –)的改编版为例,第一节最后两行为了押韵被完全改写了。

原文:
I taste a liquor never brewed –
From Tankards scooped in Pearl –
Not all the Frankfort Berries
Yield such an Alcohol!

共和日报版本:
I taste a liquor never brewed –
From Tankards scooped in Pearl –
Not Frankfort Berries yield the sense
Such a delirious whirl!

 

1864年,狄金森的几首诗歌被改编后发表在《击鼓》上,用来筹集医疗资金,以支持战争(美国南北战争)中的联邦军队。另有一首诗于同年四月发表在《布鲁克林联合日报》上。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希金斯将狄金森的诗歌推荐给海伦·亨特·杰克逊(Helen Hunt Jackson),巧合的是杰克逊年轻时曾与狄金森就读同一所私立学校。当时杰克逊已经是出版界的资深人士,她说服狄金森将其诗歌《成功被认为最甜美》(Success is counted sweetest)不具名地发表在一个名为《诗人们的假面舞会》(The Masque of Poets)的系列作品中。然而,这首诗仍然被编者按照当时的审美观作了修改。它也是狄金森在世时发表的最后一首诗。

列表

诗歌首行出版者加的诗题出版年分附注
Sic transit gloria mundiA Valentine1852一首夹杂拉丁文的谐诗
Nobody knows this little roseTo Mrs.——, with a rose1858此诗的出版,并没有得到狄金森的首肯
I taste a liquor never brewedThe May-Wine1861 
Safe in their alabaster chambersThe Sleeping1862狄金森对此诗作过多次修改,是她最有名的诗之一
Flowers - Well - if anybodyFlowers1864 
These are the days when birds came backOctober1864 
Some keep the Sabbath going to churchMy Sabbath1864 
Blazing in gold and quenching in purpleSunset1864 
Success is counted sweetestSuccess1864, 1878初次出版时没有诗题
A narrow fellow in the grassThe Snake1866 

逝世后

狄金森逝世后,拉维尼娅·狄金森(Lavinia Dickinson)遵守诺言将狄金森的大部分书信焚毁。然而耐人寻味的是狄金森将她的四十本诗稿和一些散佚的手稿封存在箱中,却没有留下任何指示。拉维尼娅认识到这些诗稿的价值并且一心期待着将其出版。她先是求助于她兄弟的妻子,后又转向其情人梅布尔·卢米斯·托德(Mabel Loomis Todd)。经过一场纷争,部分诗稿落入托德手中,致使狄金森的诗歌全集直到半个多世纪之后才得以出版。



 

Poems第一版封面,1890年出版

 

由梅布尔·卢米斯·托德(Mabel Loomis Todd)和希金森(T. W. Higginson)共同主编的《狄金森诗集》第一辑与1890年11月出版。尽管托德声称只做了必要的改动,但大部分诗歌的标点和大写字母部分都依照 19世纪晚期的标准作了修改,还做了少量措辞上的修改来减少狄金森的不规范用词。最初出版的115首诗在评论界和市场销售上都大获成功,两年内印刷了十一次。《狄金森诗集——第二辑》(Poems: Second Series)随即于1892年出版,至1893年已再版五次;第三辑于1896年面市。1892年时评论如此写道:“整个世界都拨不急待地期待着狄金森的所有作品的出版,她的文字,书信,她的一切文学作品。”两年后,狄金森的两部书信集出版,同样被大量修改。同时,苏珊·狄金森(Susan Dickinson)将狄金森的几首诗歌发表在文学杂志上,如《斯克里布纳杂志》(Scribner's Magazine)和《独立》(The Independent)。

1914年至1929年间,狄金森的侄女玛莎·狄金森·比安奇(Martha Dickinson Bianchi)出版了一个新的系列诗集,其中包含了许多之前从未公开发表的诗歌,同样对标点和大写字母作了规范化的修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托德和比安奇编辑出版了另外几卷诗集,逐渐地将更多先前未能发表的诗歌公开发行。

1955年,托马斯·约翰逊(Thomas H. Johnson)主编的一个全新的三卷本诗集出版,这是第一个狄金森作品的学术性版本。它为狄金森及其作品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基础。这些诗歌首次以最接近狄金森原稿的方式印制出来。这些诗歌没有标题,只是大致按照时间顺序编了号,大量运用破折号和不规范的大写字母,而且经常出现极其晦涩难懂的词句。三年后约翰逊和多拉·沃德(Theodora Ward)共同编辑出版了完整的狄金森书信集。

其他专长

园艺

狄金森精通园艺,爱培植奇花异卉。学者朱迪·法尔指出:比起诗人,狄金森生前更多的是以园艺爱好者为人所知。狄金森九岁的时候,开始与妹妹一起学习植物学并照管家中的花园。她曾将压花收集到一本66页的皮制封面的标本集中。它包含了她收集,根据林奈体系分类并标记的424种压花标本。

狄金森大宅(Dickinson Homestead)内有她自己的花园,其父甚至特别为她兴建了一个温室。当时,其家庭花园在当地很有名,并得到了人们的赞赏。标本集没有保存下来,狄金森没有保留任何园艺笔记或是植物名录,但是从其朋友及家人的信件与回忆中,人们可以清楚了解到这一情况。狄金森的侄女,玛莎·狄金森·比安奇回忆道“铃兰、三色堇铺成一条条地毯,一排排的甜豌豆、风信子,还只是三月,但蜜蜂采的蜜到夏天也吃不完。适逢花期,篱笆上缠满的芍药像是缕缕彩带,另有大片黄水仙,大丛金盏菊让人心驰神往。这简直是蝴蝶的乐园。”

特别的是,狄金森培育有香味的异国花朵,她写道自己:“可以在餐厅与悬挂着盛放植物的篮子的暖房间种植香料群岛上的香料”。狄金森常常送花束给朋友,附上诗句,但是“他们珍视花朵胜过诗句”。

烹饪

狄金森也擅长烹饪,常用篮子将焗好的面包曲奇饼从她房间的窗子吊下,送赠邻居、亲友;1856年,她的面包更在当地农业博览会的比赛中取得二等奖。下面是她存世的姜饼食谱:

夸脱(美制)面粉、二分一杯牛油、二分一杯奶油、一汤匙、一汤匙苏打、一汤匙,另加糖浆

遗产



 

迪金森庄园今貌。2003年,它被改建成了艾米莉·迪金森博物馆(Emily Dickinson Museum)。

 

参考资料

诗集、书信版本

  • Poems by Emily Dickinson. Ed. Mabel Loomis Todd and T.W. Higginson. (Boston: Roberts Brothers, 1890).第一本狄金森诗集,经窜改(改成传统的标点,也将少数诗歌改成押韵)
  • The Poems of Emily Dickinson. Ed. Thomas H. Johnson. (Cambridge, MA: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P, 1955).首部未经窜改的狄金森诗全集
  • The Poems of Emily Dickinson: including variant readings critically compared with all known manuscripts. Ed. Thomas H. Johnson (Cambridge, MA: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P, 1958).三卷本诗全集,连异文
  • The Letters of Emily Dickinson. Ed. Thomas H. Johnson and Theodora Ward. (Cambridge, MA: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P, 1958).三卷本的书信集
  • The Manuscript Books of Emily Dickinson. Ed. R.W. Franklin. (Cambridge, MA: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P, 1981).手稿影印本
  • The Poems of Emily Dickinson: Variorum Edition. Ed. R.W. Franklin. (Cambridge, MA: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P, 1998).较新的异文版本
  • The Poems of Emily Dickinson. Ed. R.W. Franklin. (Cambridge, MA: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P, 1999).较新的诗全集,部分诗歌经重新编年
  • Open Me Carefully: Emily Dickinson's Intimate Letters to Susan Huntington Dickinson. Ed. Ellen Louise Hart and Martha Nell Smith. (Ashfield, MA: Paris Press, 1998).致苏珊的书信,部分书信依照原稿的文字排列来排印

评论、传记

  • M. T. Bingham. This Was a Poet.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38).早期狄金森传记的代表作
  • Charles R. Anderson. Emily Dickinsons Poetry: Stairway Of Suspense. (New York: Holt Reinhart and Winston, 1960).
  • Richard B. Sewall. The Life of Emily Dickinson.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1974).较详细的传记
  • Cristanne Miller. Emily Dickinson: A Poet's Grammar. (Harvard UP, 1989).
  • Judith Farr with a chapter by Louise Carter. The Gardens of Emily Dickinson. (Harvard UP, 2004).有关狄金森的园艺与其诗歌的关系

外部链接

注释

  1. ^ 对于有多少诗歌作品得以出版,不同资料给出的数量不同,但大多介于7到10之间。
  2. ^ McNeil (1986), 2.
  3. ^ Bloom (1999), 9; Ford (1966), 122.
  4. ^ Sewall (1974), 321.
  5. ^ Sewall (1974), 17–18.
  6. ^ Sewall (1974), 337; Wolff (1998), 19–21.
  7. ^ Wolff (1998), 14.
  8. ^ Wolff (1998), 36.
  9. ^ Sewall (1974), 324.
  10. ^ Habegger (2001), 85.
  11. ^ 跳转至:11.0 11.1 Sewall (1974), 337.
  12. ^ Farr (2005), 1.
  13. ^ Sewall (1974), 335.
  14. ^ Wolff (1998), 45.
  15. ^ 跳转至:15.0 15.1 Habegger (2001), 129.
  16. ^ Sewall (1974) 322.
  17. ^ Johnson (1960), 302.
  18. ^ Habegger (2001). 142.
  19. ^ Habegger (2001), 148.
  20. ^ Gura (2004).
  21. ^ 跳转至:21.0 21.1 21.2 Ford (1966), 18.
  22. ^ Habegger (2001), 172.
  23. ^ Wolff (1998), 77.
  24. ^ Ford (1966), 55.
  25. ^ 见1880年代狄金森致苏珊的一首“信诗”。
  26. ^ Ford, 47–48.
  27. ^ 跳转至:27.0 27.1 Habegger (2001), 168.
  28. ^ Ford (1966), 37.
  29. ^ Johnson (1960), 153.
  30. ^ Ford (1966), 46.
  31. ^ Sewall (1974), 368.
  32. ^ Sewall (1974), 358.
  33. ^ Habegger (2001), 211.
  34. ^ Pickard (1967), 19.
  35. ^ Habegger (2001), 213.
  36. ^ 狄金森的遗稿中包括几封所谓“致主人书”(Master Letters)的草稿,信中表达了强烈的爱情,论者以此推断狄金森曾迷恋某个男人(获提名的对象都是年纪大狄金森一截的有妇之夫)。不过,这几封信是否真有其书,还只是狄金森的文学习作,难以确定。
  37. ^ Habegger (2001), 216.
  38. ^ Sewall (1974), 401.
  39. ^ 跳转至:39.0 39.1 Habegger (2001), 221.
  40. ^ Habegger (2001), 218.
  41. ^ Knapp (1989), 59.
  42. ^ Sewall (1974), 683.
  43. ^ 跳转至:43.0 43.1 Habegger (2001), 226.
  44. ^ Sewall (1974), 700–701.
  45. ^ 跳转至:45.0 45.1 Habegger (2001), 353.
  46. ^ Sewall (1974), 463.
  47. ^ Sewall (1974), 473.
  48. ^ Habegger (2001), 376; McNeil (1986), 33.
  49. ^ Franklin (1998), 5
  50. ^ Ford (1966), 39.
  51. ^ Habegger (2001), 405.
  52. ^ Habegger (2001), 498.
  53. ^ Habegger (2001), 501.
  54. ^ Habegger (2001), 502.
  55. ^ Cf. Emily Dickinson's Reception in the 1890s: A Documentary History. Ed. Willis J. Buckingham. (Pittsburgh, Pa.: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1989).
  56. ^ Camille Paglia. Sexual Personae: Art and Decadence from Nefertiti to Emily Dickinson. (Vintage Books, 1991). Ch.24.
  57. ^ Daniel Smythem. Robert Frost Speaks. (New York: Twayne Publishers, Inc., 1964). P.140.
  58. ^ 《管锥篇》第五册263-4页。
  59. ^ 跳转至:59.0 59.1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Farr3to6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60. ^ Habegger (2001), 154.
  61. ^ 跳转至:61.0 61.1 Parker, G9.
  62. ^ Cf. Guides At The Dickinson Homestead: Nancy Harris Brose, Etc. Emily Dickinson Profile Of The Poet As Cook With Selected Recipes. (Amherst, Ma: Hamilton I. Newell, Inc., 1976).

    

pínglú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