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中國 人物列錶
徐志摩 Xu Zhimo(現代中國)餘光中 Yu Guangzhong(現代中國)卞之琳 Bian Zhilin(現代中國)
佚名 Yi Ming(現代中國)郭沫若 Guo MoRuo(現代中國)朱自清 Zhu Ziqing(現代中國)
柏楊 Bai Yang(現代中國)易中天 Yi Zhongtian(現代中國)林語堂 Lin Yutang(現代中國)
劉心武 Liu Xinwu(現代中國)賈平凹 Gu Pingao(現代中國)王蒙 Wang Meng(現代中國)
餘秋雨 Yu Qiuyu(現代中國)李零 Li Ling(現代中國)孔慶東 Kong Qingdong(現代中國)
王毅 Wang Yi(現代中國)趙大年 Zhao Danian(現代中國)孫玉石 Sun Yudan(現代中國)
季羨林 Ji Xianlin(現代中國)伊能靜 Annie(現代中國)楊剛 Yang Gang(現代中國)
梁實秋 Liang Shiqiu(現代中國)錢理群 Qian Liqun(現代中國)萬安培 Mo Anpei(現代中國)
周國平 Zhou Guoping(現代中國)柯雲路 Ke Yunlu(現代中國)蔣子竜 Jiang Zilong(現代中國)
吳寬林 Wu Kuanlin(現代中國)錢弘道 Qian Hongdao(現代中國)啓功 Qi Gong(現代中國)
許知遠 Xu Zhiyuan(現代中國)王曉峰 Wang Xiaofeng(現代中國)李燕傑 Li Yanjie(現代中國)
陳丹青 Chen Danqing(現代中國)陸小曼 Liu Xiaoman(現代中國)古清生 Gu Qingsheng(現代中國)
苗發勇 Miao Fayong(現代中國)袁媛 Yuan Yuan(現代中國)潦寒 Lao Han(現代中國)
史鐵生 Shi Tiesheng(現代中國)吳虹飛 Wu Hongfei(現代中國)莊秋水 Zhuang Qiushui(現代中國)
蕭乾 Xiao Qian(現代中國)王躍文 Wang Yuewen(現代中國)侯永祿 Hou Yonglu(現代中國)
楊昊 Yang Hao(現代中國)梁曉聲 Liang Xiaosheng(現代中國)劉紹銘 Liu Shaoming(現代中國)
嘿嘿爸 Hei Heiba(現代中國)嘿嘿 Hei Hei(現代中國)張曉梅 Zhang Xiaomei(現代中國)
李書銘 Li Shuming(現代中國)絶望滄海 Jue Wangcanghai(現代中國)譚一平 Tan Yiping(現代中國)
蔡康永 Cai Kangyong(現代中國)姚雪垠 Yao Xueyin(現代中國)吳曉波 Wu Xiaobo(現代中國)
張清 Zhang Qing(現代中國)鬍洪俠 Hu Hongxia(現代中國)翁帆 Weng Fan(現代中國)
毛子水
現代中國  (1893年1988年)
籍貫: 浙江衢州江山

四書類 Class Four Books《論語今註今譯》

閱讀毛子水在百家争鸣的作品!!!
毛子水
  毛子水教授,名準,字子水,以字行;人稱五四時代“百科全書式學者”,1893年4月11日出生於浙江衢州江山縣農村。夫人張菊英祖籍寧波鄞縣。毛子水從小好學聰慧,讀書成癖;6歲時即入村塾,學習《三字經》、《千字文》,誦讀《四書》、《左傳》等。
  1911年鼕,毛子水自衢郡中學畢業後,旋即返鄉居傢自修。1913年毛子水21歲時考入北京大學理學預科,4年後升入本科攻讀數學;惟性喜文史,常以章太炎先生、鬍適之先生為宗師,廣交文科志同道合之學友。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前,毛子水發起創辦《新潮》,並發表了《國故和科學的精神》論著,成為當時思想啓蒙新文化運動的先驅之一。
  1920年,毛子水畢業留校工作,擔任北京大學史學係講師。1922年鼕,毛子水經北大歷史係考選後,與姚從吾等人同赴德國入柏林大學專治科學史,赴德國留學,當他抵達柏林時,傅斯年亦從英國倫敦來到柏林。傅說:陳寅恪、俞大維也在此間,他倆是中國留學生中成績最優秀的人,毛即與之交往,並同時與趙元任夫婦來往熟識。俞大維是由美國哈佛大學畢業後來德深造的。第二年進入柏林大學理科研究所研修數學、物理,繼而專攻科學史。1930年春,毛子水回到國內,任教於北京大學史學係,講授科學史、文化史等課程。
  1932年擔任北京大學圖書館館長。抗日戰爭爆發後,北大、清華、南開三大學遷至湖南長沙,合併成立“長沙臨時大學”。後因戰事惡化,復遷校至雲南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毛子水為護送北大圖書館的珍善本免受損失,親自由長沙往桂林、經虎門、過香港、經安南(今越南)海防、再由滇越路抵昆明,平安到達學校。
  1949年應同窗好友、時任臺灣大學校長的傅孟真之邀,毛子水赴臺在臺灣大學中國文學係教授國文、論語、翻譯文學與中國科學史等課程,在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講授中文修辭討論、論孟訓詁討論等課程,在臺灣大學從教達37年之久。同時毛子水還擔任臺灣 “中國語文學會”常務理事、“國傢長期發展科學委員會”咨議委員、主席,《新時代》主編、“中央研究院”評議員等要職。1973年毛子水退休後,不顧81 歲高齡仍為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兼任教授,並被輔仁大學聘為講座教授,給博士研究生開設《國學專題討論》等課程。1986年94歲時被臺灣大學聘為名譽教授;1987年獲臺灣最高學術奬——“行政院”文化奬。1988年5月11日毛子水在臺灣大學醫院病逝,享年96歲。
  毛子水教授為人通達,不屑名利,與人無爭,讀書成癖,崇尚科學,一生致力於學術。他無書不讀,學識淵博。早年在西南聯合大學與毛子水共事相識相知的前臺灣“中央研究院”院長吳大猷教授,稱“毛公乃罕有的讀書讀‘通’了的人,有廣博的視野,有深邃而公允的見解”。毛子水給後人留下了豐富的精神遺産,其遺著包括學術論文、學術著作、社論、雜文與傳記,近400篇論著涵蓋理論、修養、科學、教育、儒學、時評、圖書、人物、雜文等等。毛子水先生去世後,夫人張菊英女士請吳大猷教授,據此編纂出版了五大部的《毛子水全集》。
  自從1949年2月離開家乡經上海去臺灣後,毛子水教授潛心研究,著書立說,培育後人,並在著述中寄托對家乡、對祖國大陸的眷念之情。針對猖獗一時的臺獨言論,毛子水在60年代初就奮筆疾書嚴加駁斥:“稍能思想的人,都知道臺灣是决沒有脫離祖國而獨立的 理由的。”
  毛子水教授生前十分關心青年一代的成長,在他的浩瀚論著中有相當的篇幅論述青年的理想、修養、學風、立志、做人、愛國心、人才外流問題等等,字裏行間流溢着一代大師對青年的希望和對祖國的摯愛。毛子水多次大聲疾呼,青年學生“除了勤求學問以外,須註意培養真正的愛國心”,自己最大的希望就是“我們的優秀青年,多能埋頭苦幹,修養自己的真纔實學”,“為我們民族和國傢爭取榮譽”。毛子水教授不僅這樣說,還身體力行,從多方面幫助青年,提攜後進。
  月是故鄉明。1996年寧波大學校慶10周年之機,毛子水的夫人張菊英女士遵照丈夫生前遺願,在3年前派員專程到寧波大學實地考察的基礎上,剋服種種睏難,不顧腿疾遠涉重洋,親自將變賣傢産所得的12萬美元悉數捐贈給寧波大學,設立“毛子水先生清寒優秀奬學金”基金,並嚮寧大圖書館贈送《毛子水全集》,成為寧波大學自1986年創辦以來捐贈額最大的一項奬學金。毛子水教授夫婦不求名利,傾囊幫助家乡青年學子的高尚品德,一時在海內外浙江籍人士中傳為美談,激勵着家乡學子勤研學問,埋頭苦幹,為中華民族的騰飛而努力。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