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ěi guó zuòzhělièbiǎo
fēi William Marrài lún · Edgar Alan Poeài shēng Ralph Waldo Emerson
huì màn Walt Whitman gēngshēng Emily Dickinson fēn · lán Stephan Crane
shǐ wén Wallace Stevens luó Robert Frost 'ěr · sāng bǎo Carl Sandberg
wēi lián William Carlos Williamspáng Ezra Pound 'ěr Hilda Doolittle
ào dēng Wystan Hugh Auden míng E. E. Cummings · lāi 'ēn Hart Crane
luó · dèng kěn Robert Duncanchá 'ěr · ào 'ěr sēn Charles Olsonā mén A. R. Ammons
jīn bǎo Allen Ginsbergyuē hàn · ā shénbǎi John Ashberyzhān · tài James Tate
lán dūn · xiū Langston Hughes wēn W. S. Merwinluó · lāi Robert Bly
xiào Elizabeth Bishopluó · luò wēi 'ěr Robert Lowell Sylvia Plath
yuē hàn · bèi màn John Berrymanān · sài dùn Anne Sexton nuò W. D. Snodgrass
lán · ào Frank O'Hara luò L.D. Brodskyài · luò wēi 'ěr Amy Lowell
āi · shèng wén sēn · lěi Edna St. Vincent Millay · tái 'ěr Sara Teasdale Edgar Lee Masters
wēi lián · William Staffordài 'ān · Adrienne Rich wèi · nèi tuō David Ignatow
jīn nèi 'ěr Galway Kinnell · 'ěr Sidney Lanierhuò huá · nài luò Howard Nemerov
· ào Mary Oliverā · mài 阿奇波德麦 Kerry Xujié shī xuǎn Robinson Jeffers
· Louise Glückkǎi · lāi Kate Lightshī jiā zhāng Arthur Sze
yáng Li Young Leeyáo yuán Yuan Yaoléi méng · Raymond Carver
· gēn Louise Boganài lún · jīn Allen Ginsbergài · jīn sēn Emily Elizabeth Dickinson
chén Claire Lee Chennault
měi guó èr zhàn zhōng de měi guó  (1893niánjiǔyuè6rì1958niánqīyuè27rì)
jíguàn: měi guó zhōu kāng mài

Claire Lee Chennault
克莱尔·李·陈纳德(英语:Claire Lee Chennault,或通常直接称呼为陈纳德,1893年9月6日-1958年7月27日),美国陆军航空队中将,飞行员。陈纳德有法国裔和匈牙利裔家庭背景,陈氏是二次大战时在中国作战的美国志愿航空队(“飞虎队”)的指挥官,有“飞虎将军”之称。陈纳德将军的夫人是华裔美国政治家陈香梅女士。
 

克莱尔·李·陈纳德(Claire Lee Chennault 1893—1958),美国人。空军中将,美国援华空军“飞虎队”队长。中国空军美国志愿大队指挥官。1937年至1945年期间与中国人民共同抵抗日本入侵。
原名克莱尔·李·谢诺尔特(Claire Lee Chennault),1893年9月6日出生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康麦斯的一个小农场主家庭。中学毕业后入克里佛航空学校攻读,并取得优异成绩。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陈纳德进入印第安纳州.本杰明.哈里逊堡的军官学校受训。3个月后,成为预备役中尉转入陆军通信兵航空处。
1918年秋,陈纳德到长岛米契尔机场担任第46战斗机队的副官,他利用工作之余学习飞行,克服了许多困难和阻力,终于掌握了飞行技术,并且在1920年得到飞行员职位,从而转入正式飞行,与蓝天结下了不解之缘。1923年,陈纳德调到夏威夷珍珠港担任第19驱逐机中队中队长。1930年,陈纳德被保送到弗吉尼亚州兰黎空军战术学校学习。毕业后在亚拉巴马州马克斯韦尔基地的航空兵战术学校任战斗机的战术教官。
30年代,世界空军界流行意大利军事理论家杜黑的“轰炸至上”的空战理论,战斗机受到漠视。陈纳德对这一套理论持怀疑态度。他坚信,现代空战是不能没有战斗机的,在未来的战争中,战斗机将像轰炸机一样扮演着重要角色。1935年,他编著出版了《防御性追击的作用》一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用两三架战斗机编组试验——得出一个令当时美国空军认为是无稽之谈的理论:“在其他因素都毫无二致的情况下,交战双方的火力差不是火力单位数的差别,而是火力单位数差别的平方,就是说,一个由两架战斗机编队的机组攻打一个目标,这不仅是二对一的优势而是四对一的优势。”“两机小组是最容易运动的并最能集中火力攻击轰炸机或敌人的战斗机,同时又最能保护每一个进行攻击的驾驶员。”陈纳德的老师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著名飞行员,教授的是老一套的理论,陈纳德不赞成,写了一篇长达8页纸的批驳文章,由此他成了空军高级将领们的眼中钉,此书出版后,其战术理论在美国陆军航空兵中有着一定的影响,但却未引起军界上层的注意。
陈纳德技术精湛,但征途坎坷。他的战友都荣膺校官,可他已46岁肩上还扛着尉官的牌牌。这对于一个好胜心很强的人来讲,他的情绪可想而知。当时他的身体也不好。于是他的上司顺水推舟,于1937年4月以上尉军衔让他退役。正在这时,宋美龄让航空委员会为自己物色一名外国顾问,要求顾问必须是个百分之百的行家,最好是美国人,在中国任教的两个美国教官一致推荐——一位美国空军退役上尉陈纳德,他的好友霍勃鲁克从中国来信,问他是否愿意来华任职。他答应了。4月初,他从旧金山启程来中国。
1937年5月29日,陈纳德踏上了中国的土地。6月3日,蒋介石、宋美龄接见了他。宋美龄曾在美国乔治亚州读书。陈纳德与她一见如故。此时,宋美龄任航空委员会的秘书长,实际上领导着中国空军。宋要他担任她的专业顾问,并给他两架T-13式教练机,以便他于视察中国空军的现状。通过考察,陈纳德发现当时中国国内的空军状况十分复杂,不同的地区各有独自的航校,而且不同的航校训练方式也是五花八门,陈纳德拍电报告诉宋美龄,名义上中国当时大约有1400名飞行员,但多数是初级航空人员,真正合格的只有当时中央航校培养的500人,加上别的航校培养出来的航空人员不过600人,陈纳德还得知国民政府名义上有500架飞机,但实际上只有91架能起飞战斗。
当陈纳德即将完成对中国空军的考察时,抗日战争爆发了。战争正是检验自己空战理论的机会,他决心在蓝天上实现自己的抱负。他马上给蒋介石去电,表示愿在任何能尽其所能的岗位上服务。蒋回电接受了陈纳德志愿服务的请求,让他“即赴南昌主持该地战斗机队的最后作战训练”。根据蒋介石的要求,陈纳德又招募了部分美国飞行员组成了第14志愿轰炸机中队。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开始。第二天,陈纳德派飞机参战。虽然轰炸机队投弹偏离目标,但中国战斗机在当日的空战中取得了胜利。1937年10月,中国的飞机只剩10多架,许多中国飞行员阵亡。陈纳德设法雇用了4个法国人、3个美国人,1个荷兰人和1个德国人,加上6个幸存的中国轰炸机飞行员,组成了一个“国际中队”。他们成功的袭击了几个敌占区目标,造成日军的恐慌。但是在一天下午,日军飞机袭击了机场,使国际中队的飞机全部被炸毁。
按照陈纳德与中国航空委员会所订的3个月合同,他的顾问任期到10月就满了。之后,蒋介石、宋美龄邀请他留在中国参加抗战,他毅然留下了。他们也没谈延长合同的事,只是每月发给他一定的薪金。当时,美国政府对日侵华战争持“中立”的态度,日本人知道有美国顾问在华帮助中国,曾要求美国下令让所有在华的美国空军人员离开中国。美国国务院将此情况转告陈纳德时,陈斩钉截铁地回答:等到最后一个日本人离开中国时,我会高高兴兴地离开中国。领事馆威胁说要逮捕他,送军事法庭审判,并将会失去美国公民权。是端纳帮助了他,使美国侨民会一直无法拘捕陈纳德。但是陈纳德也只好躲起来,不轻易出门,但是他没有因此而停止为中国空军出谋划策。陈纳德在指导中国空军抗战,这是鲜为人知的秘密,只有中国国民政府的小部分高级将领和要员们知道。他领导、指挥中国空军抗战,是在幕后,而非台前。因为他不能直接发布命令,只能作为顾问出谋划策,然后报与航空委员会、蒋介石,然后蒋介石在他的计划上批示:“照办无误”四个大字。他的建议和计划实际上很多也就是空军的作战计划。
1937年12月,南京失陷,陈纳德随军撤到汉口。这时中国空军几乎损失殆尽,只得靠苏联援华的飞机来保卫城市。1938年4月29日,是日本天皇的生日。陈纳德和中国、苏联的空军指挥官断定这一天日机不会空袭,决定惩罚日本侵略者。为引诱日机来犯,陈要中国和苏联的飞机佯装撤离汉口,飞往南昌。飞机起飞后先在武汉上空盘旋,让人们(包括日本间谍)看到他们撤离,当夜又溜回机场。29日清晨,日机从芜湖机场起飞,轰炸机在战斗机的掩护下飞临武汉上空。陈纳德事先侦得日机只有从芜湖到汉口一个来回的汽油,于是派了20架战斗机在城南拖住日军战斗机,使他们消耗大量汽油,在城市安排40架苏联飞机埋伏在高空,等日机折回芜湖时把轰炸机和战斗机分开,日军战斗机因缺油不敢去保护轰炸机,中苏飞机一队攻击轰炸机,一队攻击战斗机,将39架日机击落36架,只有3架落荒而逃。这就是天皇生日的惨败。
1938年3月,面对日军的大举进攻,中国最高军事当局制定了“空军对敌国内地袭击计划”陈纳德指挥两架“马丁 B-10”远程轰炸机在日本投下了10万份传单;8月,根据宋美龄的要求,陈纳德去昆明筹办航空学校,训练中国飞行员。他在昆明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对学员进行严格的训练,不少人中途被淘汰。
1940年后苏联空军援华人员陆续撤走,中国空军在数量上处于绝对劣势,特别是飞机更为缺乏。这时中国空军和日本飞机之比是1:53,日本完全控制了中国的制空权。1940 年5月20日,蒋介石召见陈纳德,要他去美国,设法搞道尽可能多的作战物资。陈纳德返美后,虽然他在美国军政界并没什么分量,但他四处宣扬中国人民的抗战,争取各方援助。罗斯福总统的两名助手被陈纳德的游说打动,在罗斯福面前赞成陈纳德关于建立空军的计划。罗斯福决定对华进行军事援助,以把日本拖在中国。陈纳德几经周折,最终得到100架P-40型战斗机。1941年4月14日,罗斯福总统又签署命令,准许预备役军官和退出陆军和海军航空部队的士兵参加赴华的美国志愿队。1941年7月中旬,陈纳德回到中国时,已有68架飞机、110名飞行员、150名机械师和其他一些后勤人员到达中国。
1941年8月1日,蒋介石发布命令,正式成立中国空军美国志愿大队,任命“陈纳德上校为该大队指挥员”。陈纳德立即开始对志愿队成员进行专门训练。当时条件十分艰苦,有几人最终忍不住辞职了。经过几个月的训练,志愿队人员的技战术水平有了大大的提高。1941年11月,陈纳德将美国志愿大队编为3个中队。第1队为“亚当与夏娃队”,该队飞机均有亚当围着苹果追夏娃的图案。第2队为“熊猫队”,该队飞机未画熊猫而画有飞行员的漫画像。第3队为“地狱天使队”,该队飞机均画有姿态各异的裸体天使图案。
1941年12月7日,陈纳德率第1中队和第2中队到昆明。20日,一批日机向云南方向飞来,昆明机场所有的飞机都升空迎击,并出师告捷。日入侵飞机10架,被击落6架,3架负伤。志愿队无1架飞机损失。志愿队的初战胜利,给饱经日机轰炸的昆明人民以极大的鼓舞。当天晚上,昆明各界为美志愿队举行庆功会。报纸头版头条报道战斗经过,称美国志愿队的飞机是“飞虎”,从此飞虎队成为志愿队的代称。12 月23日,陈纳德派第3中队转往仰光,协同英军作战。在两个多月的空战中,美英战机对日作战31次,共击落日机217架。
1942年2月3日,宋美龄致电陈纳德,要他出任驻华空军指挥官,军衔升为准将。陈纳德从一个鲜为人知的退役陆军航空上尉,一跃成为世界各国的新闻人物。在美国,太平洋战争开始后,各个战场上的消息都不佳,战争正处于黑暗的时刻。这时突然冒出陈纳德带领一小批“兵油子”取的辉煌胜利的消息,立即引起美国人的轰动和兴奋,陈纳德顷刻之间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英雄,获得“飞虎将军”的美称。
1942年5月,日军进占缅甸,继而进犯云南。为阻止日军跨越怒江,陈纳德指挥志愿队连续出击。袭击保山、腾冲、龙陵一带的日军运输队,企图强渡怒江的一队日军在志愿队的轰炸下几乎全军覆没。6月,陈纳德率司令部及2个中队前往桂林。12日,志愿队在桂林上空一举击落日机8架,自己仅受伤1架。桂林人民为之欢欣鼓舞,集资2万元慰劳美飞行员。日军遭受打击后,飞行员上天心慌胆怯,因而要求增派飞机。
1942年7月3日,陈纳德根据美国陆军部和蒋介石的命令,解散美国航空志愿队,而以志愿队部分队员为主组建隶属美国陆军第10航空队的第23大队。美国航空志愿队在中国、缅甸、印度支那作战7个多月,以空中损失12架飞机和地面被摧毁61架的代价,取得击落约150架敌机和摧毁297架敌机的战绩。美国航空志愿队共损失26名飞行员。
美国航空志愿队解散之后,该队所留飞机和人员归并美国陆军航空队第23大队,与派驻中国的第 16战斗机中队组成美国空军驻华特谴队,隶属美国陆军第10航空队。陈纳德改任美国驻华航空特谴队司令,军衔仍为准将。日军得知航空志愿队解散的消息,遂将原在南洋的第3飞行师调往中国,企图一举歼灭新组建的美空军。7月份,日空军凭借数量上的优势,对华中的美空军基地发起进攻,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陈纳德仍采取志愿队的空中游击战术,以奇袭和机动的作战方式打击日军。到7月底,共击毁日军战斗机2架,轰炸机12架。自己损失战斗机5架,轰炸机1架。特谴队初试锋芒,粉碎了日军一举歼灭在华美空军的企图,也表明该队有能力与数倍于己的日本空军周旋。
1943年3月10日,美国陆军航空队将驻华特谴队编为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陈纳德晋升少将司令。陈纳德上任后,强烈要求罗斯福总统加强驻华空军力量,夺回中国战场的制空权,并伺机攻击日本本土。他在作战计划和指挥权等问题上与美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将军发生冲突。蒋介石对史迪威也多有不满,因此陈纳德得到蒋的支持。为使陈纳德脱离史迪威的指挥,蒋介石于7月12日致电罗斯福,要求将陈纳德提升为中国战区空军参谋长。罗斯福采取了折中的办法,同意让陈纳德担任中国空军(而不是中国战区)参谋长。
指挥权限的扩大使陈纳德开始发动计划中的攻势作战。从7月下旬起,美日双方为争夺制空权在华中展开了激烈的空战。陈纳德指挥美空军,依靠“精密的情报通讯网”,仅在7月下旬的8天空战中,美军就击落日机62架,自己仅损失3架。美空军掌握了制空权后,即对长江和北部湾的日舰进行轰炸,并接连袭击了汉口、香港和广州的机场、码头,给日军以沉重打击。1943年11月25日,陈纳德指挥美空军机队远征日军在台湾的机场,击落日战斗机15架,并把机场上的42架日机全部摧毁。
1944年秋,蒋介石与史迪威的矛盾激化。10月18日,罗斯福决定调回史迪威将军,改派魏德迈来华接替他任美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离华后,马歇尔等人就开始考虑改组在亚洲的航空队,拟将所有驻缅甸和印度的空军调往中国,由驻华的空军司令部统一指挥第10和第14航空队。陈纳德坚决反对这一改组计划,然而他没有得到华盛顿的支持,也没得到蒋介石的支持。1945年7月6日,陈纳德提出辞呈,魏德迈等立即批准并任命了斯通将军接替陈纳德指挥第14航空队。1945年8月1日,陈纳德带着失意离开中国回国。陈纳德在中国8年,协助中国人民抗战,为打败日本侵略者立下汗马功劳。蒋介石和宋美龄设宴为他送行,并授予他中国最高荣誉——青天白日大蓝绶带。
中国人民永远都不会忘记:陈纳德将军指挥的二战中最弱小、美军中最遥远的一支空军,在中国的天空击落日军机2600余架,可能击毁的约有1500架,击沉和打坏2230000吨日本商船和44艘日海军船只,打死66700以上日军、毁损日军的 13000艘100吨以下的内河船只,摧毁573座桥梁!而他只付出了约500架飞机的代价!
陈纳德回国几天后,日本投降了。他对自己不能最后参与受降仪式十分难受。他说:“8年来我唯一的雄心就是打败日本,我很希望亲眼看看日本人正式宣称他们的失败。”
1945年12月,陈纳德重返中国。1946年10月成立了民航空运队,为行政院善后救急总署运送救急物资。1947年,陈纳德与中国女记者陈香梅结婚。1948年后,蒋介石军队在内战中节节失利,陈纳德的民航空运队又帮助蒋介石空运军队、给养。1949年,陈纳德的回忆录《一个战士的道路》在纽约出版。1950年6月,空运队改组为控股公司,陈纳德任公司董事长。1958年7月15日,艾森豪威尔总统要求国会晋升陈纳德为中将。18日,美国国会通过晋升他为空军中将的法案。7月27日,陈纳德因病在华盛顿去世。美国国防部以最隆重的军礼将其安葬于华盛顿阿灵顿军人公墓。他的墓碑正面是英文墓志铭,背面是用中文写的“陈纳德将军之墓”,这是美国阿灵顿公墓中仅现的中文文字。


Claire Lee Chennault (September 6, 1893 – July 27, 1958) was an American military aviator best known for his leadership of the "Flying Tigers"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Air Force in World War II.

Chennault was a fierce advocate of "pursuit" or fighter-interceptor aircraft during the 1930s when the United States Army Air Corps was focused primarily on high-altitude bombardment. Chennault retired from the United States Army in 1937, and went to work as an aviation adviser and trainer in China.

Starting in early 1941, Chennault commanded the 1st American Volunteer Group (nicknamed Flying Tigers). He headed both the volunteer group and the uniformed U.S. Army Air Forces units that replaced it in 1942. He feuded constantly with General Joseph Stilwell, the U.S. Army commander in China, and helped China's Generalissimo Chiang Kai-shek to convince President Roosevelt to remove Stilwell in 1944. The China-Burma-India theater was strategically essential in order to fix many vital elements of the Imperial Japanese Army on the Chinese mainland to limit their use against Allied forces advancing towards Japan in the two Pacific campaigns.


    

pínglú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