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 人物列錶
阿蘭·佩雷菲特 Alain Peyrefitte米歇爾·大衛-威爾 Michelle David - Will若澤·弗雷什 José Frèches
讓·多米尼剋·鮑比 Jean-Dominique Bauby讓·菲利普 To Philip米歇爾·福柯 Michel Foucault
讓·雅各·盧梭 Jean-Jacques Rousseau馬丁·莫內斯蒂埃 Martin Monestier菲力普·拉布羅 Philippe Labro
艾梅·雅凱 Aimé JacquetJ·H·法布爾 Jean Henri Fabre勒妮·莫博涅 Renée Mauborgne
讓•勒比圖 Jean Le Bitoux馬剋·李維 Marc Levy托剋維爾 Alexis de Tocqueville
費朗西斯·梅斯聖·埃剋蘇佩裏熱羅姆·凱維埃爾
亞恩·凱露阿蘭·福萊歇愛彌兒·柯爾
哈米德·布希基希瓦娜·達瑪利瑪格麗特·尤瑟納爾 Marguerite Yourcenar
勒·剋萊齊奧 J. M. G. Le Clézio雅剋·德裏達 Jacques Derrida安德烈·傅頌
保羅·莫朗雅剋·奧蒙亨利·林肯
羅蘭·巴爾特讓·雅剋·舒爾喬治·巴塔耶 Georges Bataille
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薩特 Jean-Paul Sartre紀德 André Gide
托尼·朱特讓·波德裏亞 Jean Baudrillard拉明·賈漢貝格魯
米歇爾·塞爾索讓·馬剋斯•;梅讓葛黑瓜爾·索羅塔賀夫
菲利浦·科朗坦居伊·德波保羅·西布萊特
雷蒙·阿隆
拉羅什富科 François de La Rochefoucauld
法國 波旁王朝  (1613年九月15日1680年三月17日)
François de La Rochefoucauld,Prince de Marcillac
弗朗索瓦·德·拉羅什富科公爵,馬西亞剋親王
弗朗索瓦·德·拉羅什富科

弗朗索瓦·德·拉罗什富科

弗朗索瓦·德·拉羅什富科公爵馬西亞剋親王(法語:François de La Rochefoucauld,Prince de Marcillac,1613年9月15日─1680年3月17日),法國箴言作傢。

生平

生於巴黎一個貴族家庭,早年熱衷政治,但政途蹇連;1630年代他成為隆格維爾夫人的裙下臣,又與王後奧地利的安妮過從甚密,並加入推翻首相利希留的陰謀計劃,卻不斷失敗。1643年安妮攝政後,他是“顯要集團”的成員,卻終在投石黨運動中焦頭爛額,於戰鬥時中槍而長期失明、失寵,被迫退居鄉間,進入以塞維涅夫人拉斐特夫人為代表的沙竜圈子(尤與後者過從密切),並潛心著作,直至逝世。

1662年,有人未經他的准許、校改而出版了《回憶錄》(Memoires),書中的敏感內容惹怒了不少人。1665年出版《箴言集》(Réflexions ou sentences et maximes morales,簡稱Maximes),以犀利的筆調無情地諷刺了人類的愚蠢;其內容質疑人類一切高貴行為背後的動機,開捲第一條即說:“男因勇氣而神勇,女因節操而守節,此未必然也。”(... et ce n'est pas toujours par valeur que les hommes sont vaillants et que les femmes sont chastes.)拉羅什富科一句有關愛情的箴言常被後世引用:“真愛猶如鬼魅:衆口相傳,然嘗目擊者,鮮矣。”(Il est du véritable amour comme de l'apparition des esprits: tout le monde en parle, mais peu de gens en ont vu.)(《箴言集》第76條) 即使不少人以道德的名義譴責作者深刻的利己主義思想,但所有人都承認這部兩部作品巨大的文學價值。


拉羅什福科對善與真充滿了懷疑,在人的行為中衹看到自私、虛榮和妒忌。“人如果不互相欺騙就無法在社會中存在。”因而在箴言集中,一半是消極的。但也有一些正直男女的動機和行為肯定,以及形成崇高人性的因素描述:勇氣、友誼、知恩圖報,以及真正的愛情!

參考文獻

  • (法)巴亞爾 等著、黃豔紅 等譯,《法國史圖說》,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外部鏈接


François VI, Duc de La Rochefoucauld, Prince de Marcillac (French: [fʁɑ̃swa d(ə) la ʁɔʃfuko]; 15 September 1613 – 17 March 1680) was a noted French moralist and author of maxims and memoirs. He is part of the literary movement of classicism and best known for his maxims. Although he only officially published his Memoirs and his Maxims, his literary production is dense.
Born in Paris in 1613, at a time when the royal court was vacillating between aiding the nobility and threatening it, he was considered an exemplar of the accomplished seventeenth century nobleman. Until 1650, he bore the title of Prince de Marcillac. His great-grandfather François III, count de La Rochefoucauld, was killed in the St. Bartholomew's Day massacre, being a Huguenot.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