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ul Gauguin | |
歐仁·亨利·保羅·高更 | |
出生地: | 法國巴黎 |
陵墓: | 希瓦瓦島 |
|
歐仁·亨利·保羅·高更(Eugène Henri Paul Gauguin,法語發音:[øʒɛn ɑ̃ʁi pɔl ɡoɡɛ̃],1848年6月7日-1903年5月8日),生於法國巴黎,印象派畫傢。大部分藝術史傢將他歸於後印象派。他死後作品纔開始名聲大噪。
他是印象派的代表人物,除去繪畫之外,在雕塑、陶藝、版畫和寫作上也有一定的成就。他對色彩的使用導致了綜合主義的産生,加上分隔主義的影響,也為原始主義的産生鋪平了道路。
生平
高更母親像,1889,斯圖加特國立美術館藏
高更在1848年出生於巴黎,出生時父親34歲,母親22歲。他的父親剋洛維·高更(Clovis Gauguin)是一名激進的共和製思想政治新聞記者。1849年“反君主製”軍事政變失敗之後離開法國,打算去秘魯投靠妻子阿琳·瑪麗·夏札爾(Aline Marie Chazal)的傢族,創辦新報紙,但在海上旅行途中心髒病發去世。高更的外祖父安德烈·夏札爾(Andre Chazal)是一名雕刻師,外祖母弗洛拉·特裏斯坦是一名社會主義激進派作傢。他的外祖父後來因襲擊外祖母而被以謀殺未遂罪判處監禁。高更一直在秘魯生活到七歲,幼年時期異國風情的記憶,跟他後來流浪旅行的習慣有很大的關係。高更深深敬愛母親和外祖母,他的母親沒有屈服於睏難,憑自己的雙手扶養起一雙兒女,而作為社會主義先驅的外祖母也對他産生了較深刻的影響。
1855年,高更一傢回到法國,居住於奧爾良。他曾多次轉學,11歲進入聖梅曼小教堂的一所天主教寄宿學校。3年後進入巴黎的一所海軍預備役學校“Loriol Institute”讀書。1865年他當上了船員,幾年之後便升為二副,之後又進入海軍,這段海上生涯,讓他航海到巴西、巴拿馬、大洋洲、東地中海和北極圈。1871年高更離開海軍,而他母親在他出海時(1867年)就已過世(高更當年並未得知此消息),在他的監護人Gustave Arosa幫助下,高更進入巴黎的Paul Bertin證券交易所。1873年高更同丹麥人Mette Sophia Gad結婚,踏出了中産階級生活的第一步,不久之後有了第一個孩子,往後的幾年,高更慢慢的鞏固了職務上的地位,十年後,他不僅擁有一份很好的工作,在郊外有一棟房屋,並且擁有賢慧的妻子和五個孩子。在這段期間,他在Arosa和證券交易所同事Schuffenecker的勸誘下,開始作畫,Arosa本身是相當有品味的藝術收藏傢,收藏了許多當時法國著名畫傢的作品,Schuffenecker則是業餘畫傢,在二人的影響下,高更逐漸嚮畫傢的道路邁進。
高更在Arosa的引薦下,認識了許多當時極其前衛的印象派畫傢,高更積極的接受了他們的觀點,並且接受了印象派創始人畢沙羅的指教。1876年,他的作品在沙竜中展出,之後連續五次參加印象派的畫展,高更開始夢想當一位職業畫傢,而讓他决定改行還有外部的因素,1882年股票市場狂跌,使高更感受到作為股票經紀人職務的危險,更下定决心成為畫傢。
但運氣不佳的是,由於美術市場也受到經濟景氣的衝擊,使得畫很難賣出去,也影響到高更的藝術創作。1884年,高更全家搬到裏昂,雖然家庭生活支出減少了,但是收入仍然是個問題,隨後,高更一傢又移居到丹麥的哥本哈根,高更也在此時當上防水帆布的推銷員。由於經濟的睏窘和其他的衝突,高更在1885年搬回巴黎,1885年6月高更和妻子分居,並試圖從他所愛的自然生活中建立起自己獨特的畫風。
1886年,高更暫時寄居在Schuffenecker傢,又為了生計當起海報張貼員。此時他開始離開印象派,摸索自己的創作風格。促使高更畫風轉變的最大原因,是法國西北部布列塔尼地區特別的風土人情,絲毫未被庸俗化,頗受畫傢們的喜愛。從1885年夏天開始,高更便渴望逃到“不列塔尼的鄉下去作畫,過生活費較低的生活。”1886年,高更第一次來到布列塔尼,同年7月搬進阿凡橋的葛羅奈剋公寓。由於此地有悠久的文化傳統,獨自的語言、民族服裝和宗教祭祀(布列塔尼人是凱爾特人的後裔),這些均喚醒了童年時期,深深刻在高更心中對異國風情和原始性藝術的憧憬。
1887年,高更和畫傢Charles Laval來到巴拿馬,由於經濟來源匱乏,使二人不得不去巴拿馬運河工地當苦力,不久便離開巴拿馬,順路到了馬丁尼剋島,在這裏的生活比巴拿馬要好,但高更染上了赤痢和瘧疾,不得已回到法國。旅行以失敗結束,但高更對自己的藝術進展相當樂觀,逐漸地,高更比布列塔尼的其他畫傢顯得更略勝一籌。
1888年10月,高更收到了梵高的邀請,請他到法國南部亞爾的傢裏過鼕。表面上看來這是一個很好的計劃,但不久之後,兩個男人之間的緊張關係便日益加深。12月23日,梵高切掉了自己的一個耳朵,高更則回到了巴黎。
1890年,高更决定去法國殖民地大溪地旅行。他打算在大溪地“融入純粹的自然之中,衹與‘野蠻’的人們交往,並要同他們一起生活”。1891年6月,他到達大溪地,但那裏的第一印象卻使他的期待落空,首都巴比提已經極度的西歐化,這個國傢在殖民統治下掙紮在困苦中,由於歐洲人帶來的疾病影響,一百年前擁有七萬人的土著居民,已減少到衹剩下七千人,而且當地許多風俗和習慣也衰落。儘管如此,高更並沒有畏懼,他在瑪泰亞的農村租了一個小房子開始作畫。當地生活成為他靈感的泉源,繁茂的植物和豐富、鮮豔色彩的居民服飾,原原本本地成長為他所使用的色彩。他的多數傑作都在這一時期完成,其中也包含幾幅描繪他的情人─13歲少年特哈瑪娜的作品。
這些繪畫中的景象看似表現了牧歌般的美好,但對高更來說,老問題卻日益突出,他的錢已經用光,他甚至不得不用腐爛的面包和樹果實做成的粉漿來作畫。他的身體也出現了問題,由於和土著女子接二連三的性行為,使他染上了梅毒,這種病在當時還是不治之癥,在以後的一生中都為此而煩惱。此外,根據高更傳記的作傢David Sweetman所述,高更也可能是在裏約熱內盧時感染梅毒,當時高更41歲(1891年),他變得愛睡覺沒有精神,且開始咳血,一天咳出一升,而且痛得好像心髒要跳出來。
1892年,他被送進巴比提的軍醫院,治療梅毒性心髒病,但是高更從來不承認梅毒。雖然他並不情願,但高更在1893年終於不得不提出了返回法國的申請。但是,這衹不過是他暫時的後退。回到巴黎的高更因為得到了伯父贈予的遺産,經濟狀況有了一定程度的好轉,但這筆錢卻使他永遠離開了法國。
1897年,高更畫出生平最大幅的(高1.5米,寬3.6米)的經典作品《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嚮何處去?》。
去世
返回到大溪地的高更再次受到貧睏和疾病的睏擾,但其創造力絲毫沒有衰減。1901年,高更到了馬剋薩斯群島,在那裏度過餘生,他的兩衹小腿都是流着膿的瘡,以骯髒的綳帶包住,他拄著拐杖蹣跚地晃蕩。他全身到處疼痛,為了止痛而服用嗎啡上癮,還服用鴉片酊和苦艾酒。他的情緒,逐漸變成躁狂,腿上有傷痛所以使用砷,曾經到山上服用砷自殺,但是毒性不夠衹使他嘔吐而已。他自訴體力流失,晚上都無法入眠,因此筋疲力盡。眼睛受到感染,可能是結膜炎。1903年5月8日,高更由於心髒病發作而去世,他的墓地位於馬剋薩斯群島上的希瓦瓦島,至今每年都有許多遊客前往吊祭。
畫廊
《布道後的視覺》(Vision after the Sermon),1888年,收藏於蘇格蘭愛丁堡蘇格蘭國傢美術館
《不列塔尼牧人》(The Swineherd, Brittany),1888年,收藏於美國加州洛杉磯郡立美術館
《黃色的基督》(The Yellow Christ),1889年,收藏於美國紐約州布法羅水牛城公共美術館
《沙灘上的大溪地女人》(Tahitian Women , or On the Beach),1891年,收藏於奧塞美術館
《我們從哪裏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裏去?》(Where Do We Come From? What Are We? Where Are We Going?),1897年,收藏於美國麻州波士頓美術館
參考文獻
- ^ Shchukin Gauguin. Morozov-shchukin.com. [2013-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09).
- ^ "Prints by Paul Gaugui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rtServ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 ^ "Woodcut and Wood Engraving"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FreeDictionary.com.
- ^ Bowness, 1971. p. 3: "Clovis came from Orléans, and there is nothing in the Gauguin family history of market gardeners and small businessmen to suggest an artistic temperament."
- ^ Bowness, 1971, p. 3: "His father, Clovis Gauguin, was a 34-year-old journalist, who worked for a liberal newspaper that was soon to be suppressed." And p. 3-4: "Like many other European intellectuals, Clovis was forced by the failure of the 1848 revolutions to look to the new world [Western Hemisphere]. There was no future for a liberal journalist in the France of Napoleon III."
- ^ Bowness, 1971. p. 3: "Flora Tristan, author and social reformer…" and "Theirs had been an ill-matched, short-lived marriage; it culminated in Chazal attempting to murder his wife and being sentenced to twenty years' imprisonment."
- ^ Gayford 2006, pp. 99–100.
- ^ Mathews 2001, p. 18.
- ^ Perruchot, Henri. La Vie de Gauguin. Hachette. 1961: 44. ASIN B0014QL91I (法語).
- ^ 跳轉至:10.0 10.1 Cachin, Françoise. 第二章:不列塔尼和熱帶地區的早期畫作—藝術傢的殖民地. 《高更:我心中的野性》. 發現之旅. 39. 廖素珊/譯. 臺北: 時報文化. 1997年2月1日: 第25–26頁. ISBN 957-13-2237-7 (中文(臺灣)).
參考書目
- Bradley Collins(2003),《梵高與高更:電流般的爭執與烏托邦夢想》,陳慧娟譯,麥田出版。
- Deborah Hayden(2003),《天才、狂人與死亡之迷》,李振昌譯,立緒出版。
- 鬍永芬等著(2001),《野性的探險:高更》,閣林國際圖書出版。
- 法蘭西絲·卡湘. 《高更:我心中的野性》. 發現之旅. 39. 廖素珊/譯. 臺北: 時報文化. 1997. ISBN 957-13-2237-7.
外部鏈接
Eugène Henri Paul Gauguin (UK: /ˈɡoʊɡæ̃/, US: /ɡoʊˈɡæ̃/; French: [ø.ʒɛn ɑ̃.ʁi pɔl ɡo.ɡɛ̃]; 7 June 1848 – 8 May 1903) was a French Post-Impressionist artist. Unappreciated until after his death, Gauguin is now recognized for his experimental use of color and Synthetist style that were distinct from Impressionism. Toward the end of his life, he spent ten years in French Polynesia. The paintings from this time depict people or landscapes from that region.
His work was influential to the French avant-garde and many modern artists, such as Pablo Picasso and Henri Matisse. Gauguin's art became popular after his death, partially from the efforts of art dealer Ambroise Vollard, who organized exhibitions of his work late in his career and assisted in organizing two important posthumous exhibitions in Paris.
Gauguin was an important figure in the Symbolist movement as a painter, sculptor, printmaker, ceramist, and writer. His expression of the inherent meaning of the subjects in his painting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cloisonnist style, paved the way to Primitivism and the return to the pastoral. He was also an influential proponent of wood engraving and woodcuts as art for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