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 人物列錶
毛澤東 Mao Zedong(中華人民共和國)周恩來 Zhou Enlai(中華人民共和國)劉少奇 Liu Shaoji(中華人民共和國)
鬍錦濤 Hu Jintao(中華人民共和國)江澤民 Jiang Zemin(中華人民共和國)鄧小平 Deng Xiaoping(中華人民共和國)
華國鋒 Hua Guofeng(中華人民共和國)習近平 Xi Jinping(中華人民共和國)李雪健 Li Xuejian(中華人民共和國)
錢學森 Qian Xuesen(中華人民共和國)吳孟達 Ng Man-tat(中華人民共和國)
錢學森 Qian Xuesen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11年十二月11日2009年十月31日)
姓:
名: 學森
籍貫: 浙江杭州臨安
出生地: 江蘇省鬆江府上海縣
去世地: 北京市海澱區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

錢學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男,浙江杭州臨安人,中國空氣動力學家和係統科學家(工程控製論創始人之一),前美國空軍上校,中國人民解放軍特級文職幹部、一級英雄模範,中國科學院院士暨中國工程院院士。錢學森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兩彈一星”工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為中美兩國的火箭、導彈和航天計劃都做出過重大貢獻,1991年被中國政府授予“國傢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1999年被中國政府評為“兩彈一星元勳”。與錢偉長、錢三強並成為“三錢”。錢學森是五代吳越國國王錢鏐的第33代孫。

錢學森1935年以美國退還的庚子賠款公費赴美進修,1936年起師從西奧多·馮·卡門;1945年被派赴德調查納粹德國火箭科技;1955年以朝鮮戰爭空戰中被俘的多名美軍飛行員交換回中國大陸。曾任麻省理工學院及加州理工學院教授,是加州理工噴氣推進實驗室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和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的主要創建者之一,長期擔任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和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此外,錢學森曾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七、八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位列國傢級副職黨和國傢領導人。

生平

早年

1911年12月11日生於上海,出身於吳越錢氏傢族,父親錢傢治1914年父親錢傢治到民國政府教育部任職,遷居北京宣武門外。

1918年入學北京第二實驗小學。1921年轉入北京高等師範學院第一附小。1923年入學北京高等師範學院附中

1929年秋,入國立交通大學機械工程係鐵路門,攻讀蒸汽機車工程。1930年, 錢學森被診斷染上傷寒,休學一年,在杭州養病,接受中醫與氣功治療,並且因此對中醫和氣功産生濃厚的興趣。1934年畢業於國立交通大學。8月,赴國立中央大學參加清華大學庚款留美公費生考試。10月成為20名留美公費生之一。

1935年,在清華大學導師空氣動力學教授王士倬指導下到南京的航空工廠和南昌航空學院進行為期一年的實地考察,决定未來留美的學習方向。王士倬原畢業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建議錢學森入麻省理工學院進修空氣動力學

赴美留學進修

從左到右: 普朗特,錢學森,馮·卡門

1935年9月,錢學森等20名庚款留美公費生,從上海搭乘傑剋遜總統號輪船,赴美國西雅圖

1936年,獲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碩士學位後,到加州理工學院求見空氣動力學權威西奧多·馮·卡門教授,徵求進修意見。馮·卡門建議錢學森入加州理工學院研究院進修。同年秋,入加州理工學院研究院,師從馮·卡門。

1938年至1941年間,錢學森和馮·卡門多次合作,發表重要論文《可壓縮流體的邊界層》、《球面殼在外壓下的屈麯》

1939年,獲得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8月,發表重要論文《可壓縮流體的二維亞音速流》闡明壓力修正公式,後被學界稱為錢-卡門公式

1940年,加入加州理工學院火箭研製組,研究火箭固體燃料、結構屈麯等課題

1940年,參與風洞研製;發表論文《高速氣流突變之測定》。1943年,發表論文《論風洞的彙聚風鬥之設計》

1943年秋起,任加州理工學院副教授。1943年,美軍情報部門探知德軍正在德國境內建立大規模的火箭發射基地,火速撥款成立加州理工學院噴氣推進實驗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縮寫為JPL),下設彈道、材料、噴氣、結構四組。錢學森任噴氣研究組組長,成為世界知名的火箭噴氣推進專傢。

1944年美國國防部聘馮·卡門為美國空軍顧問,草擬未來20年美國太空研究的藍圖。馮·卡門特約錢學森到華盛頓參加他領導的國防部科學顧問小組。1944年鼕,錢學森辭去在加州理工學院擔任的各項職務,到華盛頓參加國防部科學顧問組。

1945年4月,美國國防部派遣以馮·卡門為首、團員包括錢學森在內的調查組,飛往盟軍占領下的德國,詢問德國火箭科學家。錢學森親自詢問德國火箭科學家包括沃納·馮·布勞恩魯道夫·赫曼。馮·布勞恩應錢學森的要求,寫出書面報告《德國液態火箭研究與展望》。錢學森還視察隱蔽在不倫瑞剋市郊鬆林中德軍絶密的戈林空氣動力學研究所和德國其他地方的風洞,撰寫多份報告。鼕,錢學森由助教晉升為副教授。

1946年發表論文《超等空氣動力學,稀薄氣體力學》,主編《噴氣推進的新天地》論文集。

1946年8月,被麻省理工學院聘為副教授,辭去加州理工學院和噴氣推進實驗室所有職務。1947年5月,晉升為麻省理工學院正教授。9月,與聲樂傢蔣英在上海結婚。

在麻省理工學院期間,錢學森總共帶了11個研究生,其中有2個博士生,分別是:

  • Mack, Leslie M.(1950)Sc.D.
  • Shen, Shan-Fu.(瀋申甫)(1949)Sc.D.

1949年夏天,回到加州理工學院任名譽講座正教授。 1949年10月申請加入美國國籍,但據錢學森夫人蔣英回憶,錢當時不可能提出加入美國籍。同年應聘為加州理工學院正教授,並出任加州理工學院古根海姆噴氣推進研究中心主任,領導美國太空火箭的研究。同年設計了一種12馬赫高超聲速火箭飛機,即“錢學森彈道”。

在加州理工學院期間,錢學森總共帶了11個博士(Ph.D.)研究生,

  • 其中有6個博士生,導師衹有錢學森一人,分別是:
    • Hartlieb, Robert Joseph (1956)
    • Kerrebrock, Jack L. (1956)
    • Serdengecti, Sedat (1955)
    • Cheng, Che-Min(鄭哲敏)(1952)
    • Rannie, W. Duncan (1951)
    • Lo Chih-Chun(羅時鈞)(1951年1月1日答辯)
  • 與其他導師合作培養的博士生:

移民監獄關押

1950年7月,美國軍方緻信錢學森,取消其接觸軍事機密研究的資格

在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錢學森曾嚮美國移民局提出了入籍歸化的申請。然而,除了前述以個人名義發表在《Aviation Week & Space Technology》的引文及其譯文外,目前沒有任何公開的關於錢學森曾申請入籍美國的書面文件;同時錢學森夫人蔣英表示錢不可能提出加入美國籍。由於當時冷戰開始,加上1950年美國麥卡錫主義盛行,反共思想高漲,而聯邦調查局又從美國共産黨的文件中發現錢學森曾與周恩來特使接觸以及參加過共産黨外圍組織的一些活動,美方禁止其參加機密工作。錢學森無法繼續他的研究。兩星期後錢學森告知學校其去中國探親之意願,學校並無異議且願意配合。但是當時海軍部次長丹·A·金布爾知道後,認為以錢學森涉及美軍機密工作之深,在當時中美蘇關係惡劣狀況之下,應設法勸阻其訪中為宜。聯邦調查局僅憑錢學森早年參加過的共産黨組織社交餐會出席人士名單,指控他在入籍申請中故意否認曾加入共産黨外圍組織不報。司法部藉“偽證”罪吊銷他的機密工作許可並將他驅逐出境美國司法部於1950年8月30日起錢學森臨時拘留在特米諾島監獄裏15天。由於加州理工學院的不懈努力和抗爭,錢學森很快被取保候審。為了確保自己人身自由得到合法保障,錢學森重金聘請紐約市知名辯護律師格蘭特·古柏代表出庭,與美國移民局展開了長達5年的法庭鬥爭。金布爾知道司法部的行動後也表示震驚:“我的意思不是要逮捕他,太可怕了,他不是共産黨,我們不應當監禁他。”“這是這個國傢幹過的最蠢的事。他不是共產黨正如我不是共產黨,而我們強迫他離開了。”

1951年4月26日,錢學森被禁止離開洛杉磯縣。

錢學森的上訴案件直到1954年纔被判敗訴。在上訴五年期間,錢學森衹能涉及一些基礎學科的研究與教學。聯調局認為錢學森所知的機密信息五年後就會變得過時而沒有用處。他在這段時間裏完成了工程控製論的研究。錢學森後來幽默地說,“不讓我做研究,我會在這裏(用手指頭)發展”。在中美關係正常化後,錢獲頒傑出校友獎受到加州理工學院邀請。該獎項後於2001年由加州理工學院好友法蘭剋·馬波(Frank E. Marble)教授及夫人送達錢學森傢中(馬波教授於1955年錢學森離美時親自去洛杉磯港口送行,而錢也在離開美國的時候發誓再也不來美國)。《航空週刊》在提名錢學森為2007年度風雲人物時的專文,對這段歷史的記述也大致吻合。

交換歸國

1955年8月4日,美國移民及歸化局緻信錢學森,取消對他的禁令,允許其離開美國。

早在1949年5月14日,在香港從事秘密聯絡工作的曹日昌(中共黨員、香港大學教授)給錢學森寫了封信,通過葛庭燧(留美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美中區負責人)寄給錢學森。曹日昌在信中以“北方工業主管人”的名義邀錢學森回國到東北或華北領導“航空工業”的建立。

1955年,在中美兩國政府長達數月的日內瓦雙邊會談之後,錢學森被美國政府釋放,用以交換在朝鮮戰爭中被俘的11名美國飛行員。9月17日,錢學森登上了美國總統輪船公司American President Lines)的剋利夫蘭總統號SS Pres. Cleveland,以格羅弗·剋利夫蘭命名),當時加州理工學院院長杜布裏奇雖然並沒有到碼頭上送行,但是他卻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錢學森回國絶不是去種蘋果樹的。”10月8日抵達香港後從九竜車站前往中國深圳,當晚抵達廣州,10月12日至26日在上海停留,於10月28日抵達北京

從1955年10月到12月,他先後在北京、東北參觀各個科學研究所、高等院校、生産工廠,摸清了中國建立航空工業的基礎。1955年11月25日,錢學森獲得批準訪問的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哈軍工第一任院長陳賡大將從北京乘坐飛機前往哈爾濱親自陪同錢學森參觀哈軍工。考察參觀期間,陳賡與錢學森關於中國能不能研製導彈,發生了一段對話

1956年元旦下午三點,錢學森給解放軍高級將領講課時在黑板上寫下“火箭軍”三字,並預言導彈戰將是未來戰爭必定出現的場景,他同時建議中央軍委組建一支專門的導彈部隊

1956年2月16日,錢學森受周恩來陳毅接見,周恩來委托他起草一份導彈研製方案,在場的還有國傢科委副主任範長江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張稼夫第二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劉傑。1956年2月17日,錢學森完成了周恩來交辦的任務,起草了《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意見書》(以下簡稱《意見書》)並提交給周恩來。2月22日,周恩來將《意見書》送毛澤東審閱並緻信說明:“這是我要錢學森寫的意見,準備在今晚談原子能時一談。”2月28日,周恩來又將《意見書》批給中央軍委秘書長、國防部副部長黃剋誠及中央軍委各委員。《意見書》很快投入實施,實際上成為中國導彈研製工程的指導方案及技術文件。

1957年2月18日周恩來總理簽署的任命書,任命錢學森為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長

1956年,錢學森與錢偉長郭永懷等創建、主持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錢學森任首任所長,這是錢學森回國後擔任的第一個職務。按照《意見書》的建議,1956年7月中央軍委批準成立了導彈管理局(國防部第五局),作為研製導彈工作的領導機構。1956年10月8日成立了中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製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1957年周恩來簽署國務院令,正式任命錢學森為院長。1957年3月,中央軍委的導彈管理局(國防部第五局)並入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意見書》還提出了詳細的派遣留學生計劃以及人才培養目標。《意見書》中列出了一份“高級人員”名單:空氣動力學:瀋元陸士嘉莊逢甘羅時鈞林同驥潘良儒;航空結構:王俊奎錢偉長王仁杜清華鬍海昌錢令希鄭哲敏李敏華範緒箕;推進機:吳仲華陳士祜梁守槃;控製機:羅沛霖林津;火箭:任新民同年9月7日,錢學森以科學技術顧問的身份跟隨以聶榮臻為團長,陳賡宋任窮為副團長的中國政府工業代表團赴蘇聯,代表團其他成員有李強劉傑萬毅劉寅王諍張連奎等,就新技術援助問題和《中蘇國防新技術協定》的簽訂同蘇方進行談判。期間,錢學森與蘇聯科學家進行討論,全方面瞭解了蘇聯火箭導彈的概況、計劃規劃、組織體製和人員結構,在蘇聯科學院作了學術報告

1958年,錢學森與中國科學院同事共同倡議並參與創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959年8月,錢學森加入中國共産黨

1960年東風-1短程彈道導彈(地對地)發射成功。1965年人造衛星工程開始實施。1970年4月,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

1967年,馮·卡門在出版的自傳中特闢一章:“錢學森與紅色中國”。馮·卡門對錢學森的評語是:“美國火箭領域中最偉大的天才之一,我的傑出學生。”

文化大革命期間

無産階級文化大革命」期間,錢學森全家離開中關村,搬到了北京阜成路的軍隊大院裡。住進與世隔絕的軍隊大院,使錢學森在“文革”期間避免受到衝擊,得到保護。

1965年,國防部五院脫離軍隊係統,改名為第七機械工業部,簡稱「七機部」,錢學森是七機部的副部長。

1966年8月至9月間,各地發生紅衛兵破四舊抄傢風潮,當時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華羅庚等著名學者都少不了有人貼大字報,紅衛兵開始到中關村的高級科學家傢裡去抄傢,錢學森得以幸免。

1967年1月,發生「七機部奪權事件」,發起奪權的「九一六」組織領導人是葉挺的兒子葉正光於1967年1月23日晚上把部長王秉璋、錢學森和其他四個副部長召集到部長辦公室,通知他們七機部奪權了。「錢學森聽了一下子變得面無血色,差點昏了過去。」葉正光趕緊過去扶住他,讓他坐下,並告訴他不要擔心,他是受到保護的,不會撤他副部長的職位──錢學森和另外兩位副部長就立即表示支持奪權,王秉璋和另外兩位副部長則表示反對,而王秉璋拒絕交出印章。

1968年起,許多中國科學家在文化大革命受到波及,甚至被迫害致死。1968年6月8日,七○三所所長、冶金和航空材料專傢姚桐斌被造反組織「九一五」的人用鋼管打死;氣象學和空間物理學家趙九章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他於1968年10月在中關村的傢中服安眠藥自殺而死。姚桐斌和趙九章的死,使得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感到保護科學家的緊迫性(他於1966年即開列了一份包括部分重要科學家的《一份應予保護的幹部名單,要求保證名單上的每個人的生命安全)。錢學森後來說:「文革中如果沒有周總理保護,恐怕我這個人早就不在人世了。」

1969年,錢學森父親錢傢治逝世。錢傢治當時在中央文史研究館任職,是錢學森回國後由國務院任命的,文革一開始就被停發了工資,直到當年逝世。

1969年4月,在中共九大上被選為中央候補委員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如期發射成功。8月23日,中共九屆二中全會開幕,即文革中的「廬山會議」,開幕第二天錢學森在華北組發言,會議討論林彪開幕式的講話。他的發言被寫進「第六號簡報」。不料這份簡報被毛定性為「反革命簡報」加以嚴厲批判。他的發言內容是關於國傢主席的存廢問題:「建議在憲法上,第二條中增加毛主席是國傢主席,林副主席是國傢副主席”。接着,汪東興進一步建議憲法要恢復國傢主席一章,大傢熱烈鼓掌,贊成這個建議。主張修憲廢除國傢主席職務的毛澤東要求發言犯了錯誤的人都要作檢查。

1971年9月,發生林彪出逃的九一三事件,之後錢學森的同僚王秉璋因為「上了林彪的賊船」被關押起來。

1975年,錢學森在1975年“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中,發表大字報批判上司張愛萍、導致後者心髒病突發住院。

1976年9月9日,毛澤東病逝。9月16日《人民日報》發表錢學森的文章《終生不忘毛主席的親切教誨》,文章感激「毛主席把我從外國的苦難中救了出來而且引導我走上革命的道路」,又說「劉少奇、林彪、鄧小平是所有走革命道路的科技工作者的死敵。」

晚年的活動及成就

1979年,錢學森被加州理工學院授予“傑出校友奬”

1986年6月27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選舉錢學森為科協主席

198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40周年之際,雷鋒焦裕祿王進喜史來賀、錢學森五人被中共中央組織部命名為“建國以來在群衆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産黨員優秀代表”。

1991年被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國傢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迄今唯一一人)和一級英雄模範奬章。

1996年4月8日,交通大學建校百年典禮上,唯一經錢學森本人同意,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題寫館名的錢學森圖書館在其母校西安交通大學落成揭幕。

西安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
錢學森獲得的兩彈一星功勳奬章和證書,原件現藏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

1999年9月,與錢三強鄧稼先等共23人榮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2005年,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傢寶在看望錢學森時,錢認為:“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傑出人才。這是很大的問題。後來引發教育界廣泛熱議的“錢學森之問”。

2006年10月,與任新民屠守鍔黃緯祿梁守槃等共5位專傢獲“中國航天事業五十年最高榮譽奬”。

2008年9月13日錢學森塑像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落成

2009年10月31日上午8時6分在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病逝

紀念

小行星3763

小行星3763被命名為“錢學森”。

錢學森科技大學

2020年,湖南省政府發佈《湖南省推進湘贛邊區域合作示範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其中提出推進在瀏陽市籌建錢學森科技大學(暫命名)。

錢學森學院

錢學森圖書館

錢學森班

錢學森學校

  • 北京十二中錢學森學校,2018年9月1日建成並正式投入使用。錢學森之子錢永剛為榮譽校長。
  • 杭州市錢學森學校,2019年在開建,預計2021年建成,為公辦九年一貫製學校。
  • 廣寧錢學森學校,2019年建成,十二年一貫製民營學校。

家庭

父母

夫人

子女

  • 子錢永剛:長期從事計算機應用軟件係統的研製工作,高級工程師,西安交通大學兼職教授,娶開國少將傅崇碧之女傅雅麗(又名黎力)。
  • 女錢永真:1950年生。1968年由國防科委副主任兼國防工辦副主任羅舜初報請周恩來批準,安排參軍到國防科委某療養院服役。 後為兒科醫生。

其他親屬

  • 錢學榘,錢學森堂弟
  • 錢永佑,錢學森堂侄,神經生物學家,斯坦福大學教授
  • 錢永健,錢學森堂侄,錢學榘之子,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軼事

軍銜

在美期間曾被授予美國空軍上校軍銜。1956年中蘇就火箭技術談判時,則經毛澤東批準被臨時授予解放軍中將軍銜

1999年美國國會考剋斯報告的指控

1999年美國國會考剋斯報告(Cox Report)中專門有一節題為“錢學森在中國導彈與空間計劃發展中的作用”,聲稱錢學森為“間諜”。錢學森傳記作者張純如對這一指控予以了駁斥

爭議

“萬斤畝”公案

錢學森在1958年大躍進時,自己不是農業傢,也並沒有認真具體去試驗,自己也沒有百分之百地種出畝産萬斤,而是在假設,在《中國青年報》將他在一次“科學與人文”座談會上的講話與在《知識就是力量》雜志發表的《農業中的力學問題——畝産萬斤不是問題》的文章整理成《糧食畝産會有多少?》發表,文章中表示“農業生産的最終極限决定於每年單位面積上的太陽光能”:假設植物光合作用30%的效率可以達到,並假設植物中的1/5能轉換為可吃的糧食,認為衹要必需的水利、肥料、勞力等等條件能滿足,那麽糧食産量的不斷提高是沒有問題的,甚至可達到“2000斤的20多倍”。有人認為,這些論述為放衛星提供了“科學論證”,並影響了最高决策李銳《反思大躍進》曾記載田傢英毛澤東:“你也不是沒當過農民,你應當知道畝產萬斤是不可能的。”毛澤東說:“這是我看了大科學家錢學森的文章,纔相信的。”錢學森後來辯解稱他所提出的産量數字明確指“計算的單位面積年産量,無論糧食或是木材都是理想的極限量。要接近這個指標,必須解决一係列問題。

錢學森在1993年給友人的一封信中進一步辯解,“如百分之百地用空氣中的CO₂和從根吸取的水合成碳水化合物,則每畝地每年有190-320噸。光合作用的能量效率可達50%,而糧粒衹占全部産物的1/3,故理想最高年畝産是32-53噸。說畝産萬斤,5噸,遠遠小於理想數。”並認為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的力量是能夠實現的。

支持“人體科學”研究

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之初,各種特異功能靈異事件、氣功在民間以及政界、科學界都有很大影響力。1980年6月,錢學森在《自然雜志》明確表示支持人體特異功能的研究。他說,“人體特異功能太不尋常了,恐怕能接受的人是少數。更大範圍的是氣功,能治病,人傢容易接受。雖然特異功能可能一時還不能登大雅之堂,但是氣功可以。”為此,他與反對特異功能和氣功的於光遠等人發生激烈爭論。

1982年4月20日,鑒於“耳朵認字”等事件持續發酵,中宣部嚮全國各宣傳係統發出對特異功能“不宣傳、不介紹、不批評”的“三不政策”通知。同年5月5日,錢學森給時任中宣部副部長鬱文寫信說,“我以黨性擔保:人體特異功能是真的,不是假的;有作假的,有騙人的,但那不是人體特異功能。”

1983年錢學森首創“人體科學”的概念,並籌建中國人體科學研究會。而在1986年中國氣功科學研究會召開的座談會上,錢學森說:“我國有十億人口,如果一百個當中有一個人練功,就是一千萬,每百個練功的人有一個人去教,就需要十萬個氣功師,把這十萬個氣功師提高提高,這就是一件大事。”他認為氣功可以提高健康水平,又可以提高智力,而且可以調動人的先天潛能。1990年,錢學森在中國人體科學學會首屆理事會第四次會議上的發言稿中提出“人體科學”研究要重視臨床醫學西醫中西醫結合、民間醫學、心理治療、氣功、特異功能等七個方面。

中國科學院院士何祚庥回憶,他在中央發文號召反對偽科學後,纔於1995年以《“超人”張寶勝敗走麥城》一文發表《科技文萃》上,而文中提到的關於人體特異功能的實驗在1988年5月就已經做出。而他之所以不在當時發表這篇文章,就是因為不想得罪錢學森,讓他難堪。

論著

論文

  • Th. von Karman and H.S.Tsien, Boundary Layer in Compressible Fluids, Journal of Aeronaut. Sci, vol. 3, pp227–232, 1938
  • Hsue-shen Tsien,Supersonic Flow over an Inclined Body of Revolution, J Aeronaut. Sci, vol. 5, pp. 480–483, 1938
  • Hsue-shen Tsien, Ph.D Thesis, Problems in Motion of Compressible Fluids and Reaction Propagation, Caltech, 1938
  • Tsien HS. Two-dimensional subsonic flow of compressible fluids // Aeronaut. Sci. 1939
  • Th. von Karman and Hsue-shen Tsien, The Buckling of Spherical Shells by External Pressure,J. Aeronaut. Sci, vol 7, pp. 43–50, 1940
  • Th. von Karman,Louis G.Dunn and Hsue-shen Tsien, The Influence of Curvature on the Bucklng Characteristics of Structures J.Aeronaut. Sci, vol. 7, pp. 276-289, 1940
  • Von Karman T, Tsien HS. The buckling of thin cylindrical shells under axial compression. J Aeronaut Sci, 1941
  • Tsien, HS. Symmetrical Joukowsky Airfoils in shear flow. Q. Appl. Math. 1943
  • Tsien, HS. On the Design of the Contraction Cone for a Wind Tunnel. J. Aeronaut. Sci., 10, 68-70, 1943
  • Von Karman, T. and Tsien, HS. Lifting- line Theory for a Wing in Nonuniform Flow. Quarterly of Applied Mathematics, Vol. 3, 1945
  • Tsien, HS. Similarity laws of hypersonic flows. J. Math. Phys. 25, 247-251, (1946).
  • Tsien, HS, and Kuo, YH (郭永懷) , "Two-Dimensional Irrotational. Mixed Subsonic and Supersonic Flow of a Compressible Fluid and the Upper Critical Mach dumber", NACA Technical Note No. 495, 1946
  • Tsien, HS. Rockets and Other Thermal Jets Using Nuclear Energy", Th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f Nuclear Power, Addison-Wesley, Vol. 11, 1949
  • Tsien, HS. The transfer functions of rocket nozzles. J. Am. Rocket Soc, 1952
  • Tsien, HS. Take-Off from Satellit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Rocket Society, Vol. 23, No. 4, 1953
  • Tsien, HS. The Poincare-Lighthill-Kuo Method, Advances in Appl. Mech. 1956
  • Tsien, HS. The equations of gas dynamics. 1958
  • 錢學森、於景元、戴汝為. 一個科學新領域--開放的復雜巨係統及其方法論. 自然雜志. 1990, (1).

書籍

  • Engineering Cybernetics,Tsien, H. S. McGraw Hill, 1954
  • Tsien, H.S. Technische Kybernetik, Übersetzt von Dr. H. Kaltenecker, Berliner Union Stuttgart 1957
  • ТЕХНИЧЕСКАЯ КИБЕРНЕТИКА
  • 工程控製論. 科學出版社. 1956. ISBN 978-7-110-01196-6
  • 《導彈概論》錢學森手稿 中國宇航出版社 2009 ISBN 978-7-80218-657-6
  • 《錢學森科學技術思想叢書》
    • 錢學森論火箭導彈和航空航天. 科學出版社, 2011.
    • 錢學森現代軍事科學思想. 科學出版社, 2011.
    • 錢學森論係統科學(講話). 科學出版社, 2011.
    • 現代科學技術體係總體框架的探索. 科學出版社, 2011.
    • 社會工程學. 科學出版社, 2011.
    • 地理科學與現代科學技術體係. 科學出版社, 2011.
    • 錢學森哲學思想. 科學出版社, 2011.
    • 錢學森思維科學. 科學出版社, 2011.
    • 馬剋思主義哲學與現代科學技術.科學出版社, 2011.
    • 人體復雜係統科學探索.科學出版社, 2011.
    • 係統論還原論整體論辨證統一. 科學出版社, 2011.
  • 創建係統學。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ISBN 978-7-5377-1948-3
  • 氣體動力學諸方程. 1966.
  • 星際航行概論. 1966.
  • 物理力學講義. 1962.
  • 從飛機導彈說到生産過程的自動化. 1959.
  • 論係統工程。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2. ISBN 978-7-5357-0412-2
  • Collect Works of Hsue-Shen Tsien 錢學森文集 1938-1956 海外學術文獻 (英文版)2011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ISBN 978-7-313-06830-9
  • 論人體科學與現代科技。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1998. ISBN 978-7-313-01601-0
  • 錢學森手稿. 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 ISBN 978-7-5440-2226-2
  • 水動力學講義手稿.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07. ISBN 978-7-313-04199-9
  • 錢學森書信(1-10捲).國防工業出版社, 2007. ISBN 978-7-118-04620-5
  • 錢學森書信選(上、下捲).國防工業出版社, 2008. ISBN 978-7-118-05645-7

參考文獻

引用

  1. ^ 在美國曾用威氏拼音Hsue-Shen Tsien,回中國後改用漢語拼音Qian Xuesen
  2. ^ 中國大百科智慧藏:錢學森
  3. ^ 美國航空周刊2008年度人物:錢學森. 網易探索. 廣州. 2009-10-31 [2009-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1-03).
  4. ^ 人物簡介:“兩彈一星”元勳錢學森. 人民網.[2019-1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13).
  5. ^ 程開甲走了,兩彈一星元勳在世僅餘4位. 科學網.[2019-1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04).
  6. ^ 錢學森:我姓錢,但我不愛錢. 中國新聞網. [2009-1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1-03) (中文(簡體)‎).
  7. ^ 錢學森簡歷[2015-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6).
  8. ^ 《共和國科學拓荒者傳記係列:錢學森傳》, 出版社: 中國青年出版社; 第1版(2015年2月1日); 叢書名: 共和國科學拓荒者傳記係列; 平裝: 337頁。ISBN 9787515329321
  9. ^ Th. von Karman, Hsue-shen Tsien Boundary Layer in Compressible Fluids, J. Aeronautic Sciences, Vol. 3. 《錢學森文集》, pp. 1-11.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11
  10. ^ Th. von Karman, Hsue-shen Tsien, The Buckling of Spherical Shell by External Pressure, J. Aeronatic Sciences, Vol. 7, pp. 43-50. 1940. 《錢學森文集》, pp. 109-121. 交通大學出版社, 2011.
  11. ^ Hsue-shen Tsien, Two-Dimentional Flow of Compressible Fluids, J. Aeronautic Sciences, Vol. l6; 《錢學森文集》, pp. 92-108.
  12. ^ Th. von Karman and Hsue-shen Tsien, The Buckling of Spherical Shells by External Pressure,J. Aeronaut. Sci, Vol. 7, pp. 43-50.1940
  13. ^ Hsue-shen Tsien, Ph.D,Technical Report #2, The Aeronautic Research Institude, Chengdu,China 1941
  14. ^ On The Design of Contraction Cone for A Wind Tunnel, J. Aeronautic Sciences, vol 10 pp 68-70 1943;錢學森文集 231-235 交通大學出版社 2011
  15. ^ Superaerodynamics, Mechanics of Rarefied Gases, J. Aeronautic Sciences, vol 13, pp654-664,1946;錢學森文集 406-429 交通大學出版社 2011
  16. 跳轉至:16.0 16.1 鳳凰衛視. 我的中國心 天籟美音——蔣英. 鳳凰網/鳳凰視頻. [2012-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13).
  17. ^ 存檔副本[2013-0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4).
  18. ^ Tsien Spaceplane 1949.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7-02-04.
  19. 跳轉至:19.0 19.1 Perrett, B. (January 7, 2008), Sea Change, Aviation Week and Space Technology, Vol. 168, No. 1, pp. 57-61.
  20. ^ 網易探索. 美國航空周刊2008年度人物:錢學森. 網易新聞.[2015-06-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08).
  21. ^ 李鳴生. 走出地球村.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7. ISBN 9787211028382.
  22. 跳轉至:22.0 22.1 關於錢學森,有幾件事你未必知道. 人文與社會.[2009-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17) (中文(簡體)‎).
  23. ^ Williams, Ruth. Roger Tsien: Bringing color to cell biology. Rockefeller University Press. [2010-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1).
  24. 跳轉至:24.0 24.1 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逝世. 南方周末.[2009-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1-03) (中文(簡體)‎).
  25. ^ Tsie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26. ^ Ranger:關於錢學森,有幾件事你未必知道. 人文與社會.[2009-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17) (中文(簡體)‎).
  27. ^ Naval War Colleg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China's Nuclear Force Modernization
  28. ^ Judith Goodstein,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Oral History Project, "Interview with Lee A. DuBridge, Part II", pp. 31-35, 1981
  29. ^ 雖然從來找不到外國文獻出處,中國的文獻卻普遍認為金布爾說的是“他抵得上5個師(或海軍陸戰師),我寧可把他槍斃了,也不能放他回國”。Perrett, B. (January 7, 2008), Sea Change, Aviation Week and Space Technology, Vol. 168, No. 1, pp. 57-61.
  30. ^ William L. Ryan and Sam Summerlin. The China Cloud: America's tragic blunder and China's rise to nuclear power. Hutchinson. 1969. ISBN 978-0090959600.
  31. ^ Frank E. Marble[2013-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26).
  32. ^ Frank E. Marble, "Tsien Revisited", Caltech News, v.36, No.1, 2002
  33. 跳轉至:33.0 33.1 33.2 33.3 33.4 33.5 呂成鼕,六十年前錢學森如何建言中央研製導彈,澎湃新聞,2016-09-22[2016-09-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23).
  34. ^ 呂春. 錢學森歸國始末:周恩來巧妙利用外交手段. 中國新聞網(轉自中國政協報). 2009-05-07 [2009-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1-03) (中文(簡體)‎).
  35. ^ Claire Noland. Qian Xuesen dies at 98; rocket scientist helped establish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Los Angeles Times. 2014-09-16 [2020-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1-01) (英語).
  36. ^ 葉永烈. 《走近錢學森》. 上海市: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09.11: 243–244 [2017-06-04]ISBN 978-7-313-06084-6(中文(簡體)‎).
  37. 跳轉至:37.0 37.1 “火箭軍”之名從哪兒來:1956年元旦由錢學森提出_私傢歷史_澎湃新聞-The Paper. www.thepaper.cn.[2019-08-18].
  38. ^ 中國火箭研發機構譜係揭秘:國防五院是傳奇,新浪,2013-06-17[2016-09-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23).
  39. ^ 總政治部. 陳賡傳. 當代中國出版社. 2007-08-02[2018-1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30).
  40. ^ Theodore von Karman and Lee Edson The Wind and Beyond:Theodore von Karman, Chapter 38, Dr Tsien of Red China
  41. ^ 錢學森如何渡過文革十年/華新民,香港《開放》雜誌,2011年3月。本文摘錄自大陸網刊《記憶》二○一○年一月.[2014-09-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42. 跳轉至:42.0 42.1 文革中的錢學森. 二閑堂文庫. [2019-1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22).
  43. ^ 周恩來與中央專門委員會--周恩來紀念網. 人民網.[2019-1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24).
  44. ^ 不一樣的錢學森:說話傷人 吹捧大躍進(1). 人民網.[2019-10-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3).
  45. ^ 錢學森另一面:吹捧大躍進 中傷張愛萍. 多維新聞.[2019-10-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23).
  46. 跳轉至:46.0 46.1 錢學森簡介. 中國科學院. [2015-1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29) (中文(簡體)‎).
  47. ^ 李斌. 親切的交談——溫傢寶看望季羨林、錢學森側記. 新華網. 2005-07-30 [2013-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14).
  48. ^ 錢學森塑像在中國科大落成.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9-1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1-05) (中文(簡體)‎).
  49. 跳轉至:49.0 49.1 錢學森:從美國空軍上校到中國導彈之父. 揚子晚報網. [2009-1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3-05) (中文(簡體)‎).
  50. ^ 金振蓉、劉新武、齊芳. 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逝世. 人民網. [2009-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1-05) (中文(簡體)‎).
  51. 跳轉至:51.0 51.1 Claire Noland. OBITUARY: Qian Xuesen dies at 98; rocket scientist helped establish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洛杉磯時報. [2009-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1-03) (英語).
  52. ^ Tsien Hsue-Shen Dies. Caltech Today. [2009-1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28) (英語).
  53. ^ 虞涵棋. “錢學森科技大學”正在籌建中:地點湖南瀏陽,名字暫定. 澎湃新聞.
  54. ^ 梁建偉. 杭州錢學森學校開建:公辦九年一貫製,2021年建成. 錢江晚報.
  55. ^ 華南地區首傢以“錢學森”冠名的民營學校落戶廣寧.
  56. ^ 周恩來提議授予錢學森中將軍銜 毛澤東拍板决定. 新浪網. 2009-11-01 (中文(簡體)‎).
  57. ^ HOUSE REPORT 105-851: REPORT OF THE SELECT COMMITTEE ON U.S. NATIONAL SECURITY AND MILITARY/COMMERCIAL CONCERNS WITH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2009-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10).
  58. ^ ‘Rape of Nanking’ Author Denounces Cox Report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9-04-15.
  59. ^ 錢學森. 農業中的力學問題. 知識就是力量. 1959, (8-9月合刊).
  60. ^ 錢學森. 糧食畝產會有多少?. 中國青年報. 1958年6月16日.
  61. 跳轉至:61.0 61.1 葉永烈錢學森“萬斤畝”公案始末. 南方周末. 2011-03-02 [2011-03-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3-07).
  62. ^ 吳曉波. 錢學森:你的偉大衹欠一個道歉. 網易新聞. 2009-06-24 [2017-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16) (中文(簡體)‎).
  63. ^ 錢學森曾以黨性擔保,人體特異功能是真的. 澎湃新聞.[2015-0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09) (中文(簡體)‎).

來源

書籍

參見

外部鏈接


 Qian Xuesen, or Hsue-Shen Tsien (Chinese: 錢學森; 11 December 1911 – 31 October 2009), was a Chinese mathematician, cyberneticist, aerospace engineer, and physicist who mad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field of aerodynamics and established engineering cybernetics. Recruited from MIT, he joined Theodore von Kármán's group at Caltech. During WWII, he was involved in the Manhattan Project, which ultimately led to the successful development of the first atomic bomb in America. Later on, he would eventually return to China, where he would mak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China's missile and space program.

During the Second Red Scare, in the 1950s, the US federal government accused him of communist sympathies. In 1950, despite protests by his colleagues, he was stripped of his security clearance. He decided to return to China, but he was detained at Terminal Island, near Los Angeles.

After spending five years under house arrest, he was released in 1955 in exchange for the repatriation of American pilots who had been captured during the Korean War. He left the United States in September 1955 on the American President Lines passenger liner SS President Cleveland, arriving in China via Hong Kong.

Upon his return, he helped lead the Chinese nuclear weapons program. This effort ultimately led to China's first successful atomic bomb test and hydrogen bomb test, making China the fifth nuclear weapons state, and achieving the fastest fission-to-fusion development in history. Additionally, Qian's work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ongfeng ballistic missile and the Chinese space program. For his contributions, he became known as the "Father of Chinese Rocketry", nicknamed the "King of Rocketry". He is recognized as one of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Two Bombs, One Satellite.

In 1957, Qian was elected an academicia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He served as a Vice Chairman of the 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from 1987 to 1998.

He was the cousin of mechanical engineer Hsue-Chu Tsien, who was involved in the aerospace industries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his nephew is Roger Y. Tsien, the 2008 winner of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