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爾·皮埃爾·波德萊爾 | |
出生地: | 巴黎高葉街十五號 |
|
夏爾·皮埃爾·波德萊爾(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1821年4月9日-1867年8月31日),法國詩人,象徵派詩歌之先驅,現代派之奠基者,散文詩的鼻祖。代表作包括詩集《惡之花》(Les fleurs du mal)及散文詩集《巴黎的憂鬱》(Le Spleen de Paris)。
生平
1821年波德萊爾生於巴黎高葉街十五號,是弗朗索瓦·波德萊爾晚年與第二任妻子唯一的孩子,弗朗索瓦早年服務於神職,後來在參議院任職,他在詩歌和繪畫方面頗有才能,其在波德萊爾幼年時代就給予了他良好的藝術熏陶。
波德萊爾六歲那年,父親弗朗索瓦去世,次年,母親改嫁歐比剋上校。1831年七月革命,法王復闢後,波德萊爾的繼父歐比剋調職至裏昂駐防,波德萊爾進入當地的一所私立學校德洛姆寄宿學校學習,1832年進裏昂皇傢中學。
1836年,波德萊爾15歲時,回到巴黎進入路易大帝中學就讀。開始閱讀夏多布裏昂和聖伯夫。在這個時期,波德萊爾開始顯示出其在詩歌等方面的才能,但他的詩作卻不為導師所認同,得到的評價是在這些詩作中顯示了一些不屬於他年齡的墮落品質。1837年在中學優等生會考中獲拉丁詩二等奬。1838年去比利牛斯山旅行,初寫田園詩。1839年,由於波德萊爾堅持庇護一名同學而被路易大帝中學開除,通過中學畢業會考。
1840年,十九歲的波德萊爾自由地生活在拉丁區,結識文學界的朋友,為一傢報紙供稿。次年,被其放蕩的生活惹怒的歐比剋將繼子送去一艘前往印度的船上,並希望艱苦的航行能夠改造波德萊爾。1842年2月,波德萊爾於航行的中途乘坐另一艘船返回巴黎,這次通往東方的旅程令波德萊爾産生無數的幻想,並成為其後來一些作品的創作源泉。4月,波德萊爾繼承了先父的遺産,開始隨心所欲的奢侈生活。所有的瓊漿佳餚、華服美女以及鴉片迷藥在波德萊爾的詩歌中畫出了一抹奇異的蒼白的色彩。
居斯塔夫·庫爾貝畫的波德萊爾肖像,1848年
1843年,波德萊爾開始寫作後來收錄在《惡之花》中部分的詩歌。由於他不節制的揮霍,他的傢人於1844年指定了一名監護人管理波德萊爾的財産,按月撥給他200法郎。次年,波德萊爾企圖自殺。1846年,波德萊爾創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包括詩歌、小說、文論和翻譯,其中大部分的詩歌於1857年首次結集為《惡之花》出版。這個時期詩人的創作仍不穩定,太多的幻象在他的腦海中閃現,像四處滾落的水珠仍未彙聚成流
1848年至1851年,詩人投入了巨大的熱情在革命與起義中,從現有的資料記載中不難看出,波德萊爾在政治方面十分稚嫩。令波德萊爾最初聞名於巴黎文壇的並不是他的詩歌,而是他的文學評論:《一八四五年的沙竜》和《一八四六年的沙竜》。1848年,法國巴黎工人學生及市民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波德萊爾在期間十分積極,並與朋友一起創辦了一份革命刊物,但是這份刊物僅維持了兩天,6月23日,波德萊爾參與了六月起義的巷戰。在波德萊爾一生中,對他影響最深的作傢是愛倫·坡,藉由翻譯愛倫·坡的作品,啓發了波德萊爾詩歌創作的豐富想像力;自1848年7月一直到其逝世的十七年間,波德萊爾持續翻譯坡的作品。
《惡之花》出版後不久,因為“有傷風化”(outrage aux bonnes mœurs)的罪名,法庭處以波德萊爾三百法郎的罰款,並勒令從詩集中刪除六首主要的詩,當時的法國文壇對此事件的看法一分為二,衹有少部分人站在波德萊爾一邊,偉大文豪維剋多·雨果寫信給波德萊爾贊揚《惡之花》。1861年,《惡之花》再版,除去那6首詩外,並加入新詩35首。同年12月,波德萊爾被提名為法蘭西院士候選人,波德萊爾於次年2月拒絶。
波德萊爾另一散文作品《巴黎的憂鬱》,創作題材和風格與《惡之花》十分近似。按照作傢的本意,他想寫的是“一種詩意的散文,沒有節奏和韻腳的音樂”。
1862年,詩人首次發病,三年後病情惡化,1866年在比利時參觀教堂時突然出現失語癥及半身不遂等癥狀,回巴黎後住進迪瓦爾博士的療養院,翌年病逝,得年46歲。
評論
藝術的最終目的是創造美,然而美的定義千差萬別,波德萊爾認為,美不應該受到束縛,善並不等於美,美同樣存在於惡與醜之中。兩個世紀前,當波德萊爾將自己所創造的美展現給世人的時候,評論界驚恐的稱呼他為“惡魔詩人”。當時正處於浪漫主義末期,一些公認的主題在創作上已顯疲乏,大多數詩人在那塊擁擠的土地上死守陣地,鮮有大膽創新者出現,而在衆人之外堅持培育那朵“惡之花”的波德萊爾不啻是那個時代的革命者。
在他死後四年,蘭波在信中稱贊他是“詩人中的國王,真的上帝”。在1895年,馬拉美出版了十四行詩以紀念波德萊爾。在一篇1922年出版的文章中,普魯斯特稱他與阿爾弗雷·德·維尼一道,是19世紀最偉大的詩人。
作品
- 《一八四五年的沙竜》(Salon de 1845),1845年
- 《一八四六年的沙竜》(Salon de 1846),1846年
- 《芳法羅》(La Fanfarlo),1847年
- 詩集《惡之花》(Les fleurs du mal),1857年
- 《人造天堂》(Les paradis artificiels),1860年
- 《對幾位同代人的思考》 (Réflexions sur Quelques-uns de mes Contemporains),1861年
- 文集《現代生活的畫傢》(Le peintre de la vie moderne), 1863年
- 《美學珍玩》(Curiosités Esthétiques),1868年
- 文學評論《浪漫派的藝術》(L'art romantique),1868年
- 散文詩集《巴黎的憂鬱》(Le Spleen de Paris),1869年。波德萊爾首次正式使用"poème en prose"“散文詩”這個名稱,是散文詩的鼻祖。
參考
- ^ 沙爾.波德萊爾;譯者:亞丁. 巴黎的憂鬱. 臺灣. 2012: 見譯序,第11頁. ISBN 978-986-87779-7-2.
- ^ Rimbaud, Arthur: Oeuvres complètes, p. 253, NRF/Gallimard, 1972.
- ^ Concerning Baudelaire in Proust, Marcel: Against Sainte-Beuve and Other Essays, p. 286, trans. John Sturrock, Penguin, 1994.
- ^ 羅青:《從徐志摩到餘光中》(臺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78),頁41-42。
His most famous work, a book of lyric poetry titled Les Fleurs du mal (The Flowers of Evil), expresses the changing nature of beauty in the rapidly industrializing Paris during the mid-19th century. Baudelaire's highly original style of prose-poetry influenced a whole generation of poets including Paul Verlaine, Arthur Rimbaud and Stéphane Mallarmé, among many others. He is credited with coining the term "modernity" (modernité) to designate the fleeting, ephemeral experience of life in an urban metropolis, and the responsibility of artistic expression to capture that exper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