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 人物列錶
非馬 William Marr愛倫·坡 Edgar Alan Poe愛默生 Ralph Waldo Emerson
惠特曼 Walt Whitman狄更生 Emily Dickinson斯蒂芬·剋蘭 Stephan Crane
史蒂文斯 Wallace Stevens弗羅斯特 Robert Frost卡爾·桑德堡 Carl Sandberg
威廉斯 William Carlos Williams龐德 Ezra Pound杜麗特爾 Hilda Doolittle
奧登 Wystan Hugh Auden卡明斯 E. E. Cummings哈特·剋萊恩 Hart Crane
羅伯特·鄧肯 Robert Duncan查爾斯·奧爾森 Charles Olson阿門斯 A. R. Ammons
金斯堡 Allen Ginsberg約翰·阿什伯利 John Ashbery詹姆斯·泰特 James Tate
蘭斯敦·休斯 Langston Hughes默溫 W. S. Merwin羅伯特·勃萊 Robert Bly
畢肖普 Elizabeth Bishop羅伯特·洛威爾 Robert Lowell普拉斯 Sylvia Plath
約翰·貝裏曼 John Berryman安妮·塞剋斯頓 Anne Sexton斯諾德格拉斯 W. D. Snodgrass
弗蘭剋·奧哈拉 Frank O'Hara布洛茨基 L.D. Brodsky艾米·洛威爾 Amy Lowell
埃德娜·聖文森特·米蕾 Edna St. Vincent Millay薩拉·梯斯苔爾 Sara Teasdale馬斯特斯 Edgar Lee Masters
威廉·斯塔福德 William Stafford艾德裏安娜·裏奇 Adrienne Rich大衛·伊格內托 David Ignatow
金內爾 Galway Kinnell西德尼·拉尼爾 Sidney Lanier霍華德·奈莫洛夫 Howard Nemerov
瑪麗·奧利弗 Mary Oliver阿奇波德·麥剋裏許 阿奇波德麦 Kerry Xu傑弗斯詩選 Robinson Jeffers
露易絲·格麗剋 Louise Glück凱特·萊特 Kate Light施加彰 Arthur Sze
李立揚 Li Young Lee斯塔夫理阿諾斯 L. S. Stavrianos阿特 Art
費翔 Kris Phillips許慧欣 eVonne傑羅姆·大衛·塞林格 Jerome David Salinger
巴拉剋·奧巴馬 Barack Hussein Obama朱瑟琳·喬塞爾森 Josselson, R.詹姆斯·泰伯 詹姆斯泰伯
威廉·恩道爾 Frederick William Engdahl馬剋·佩恩 Mark - Payne拉吉-帕特爾 Raj - Patel
於梨華
美國 現代美國  (1931年十一月28日2020年五月1日)
籍貫: 浙江寧波鎮海
出生地: 上海

閱讀於梨華在小说之家的作品!!!
 於梨華(1931年11月28日-2020年5月1日),原籍浙江寧波鎮海,生於上海,美國華人作傢,社會活動傢和愛國主義者。抗日戰爭時期隨傢遷居福建 、湖南、四川等地。1946年赴臺灣,1949年考入臺灣大學外文係,後轉歷史係。1953年畢業後進入美國加州大學新聞係,1956年獲碩士學位。1965年起在紐約州立大學奧爾巴巴分校講授中國文學課程,1975年以來,她多次回國觀光考察,返美後,熱情演講祖國見聞,創作反映祖國新面貌的作品。1977年任該校中文研究部主任。2020年5月1日,於梨華在美國馬裏蘭州逝世,享壽89歲。 [1-2]
 

人物經歷

編輯
1931年出生於上海,原籍鎮海。1944年畢業於大硤橫河公德小學,隨後入鎮海縣立中學讀書。1946年隨母從福建去臺灣父親處定居後,在臺中女子中學繼續求學。1953年畢業於臺灣大學歷史係。1954年赴美入洛杉磯加州大學攻讀新聞。
1956年她以優異的成績獲加州大學新聞碩士學位。同年,與物理學博士孫至銳結婚。在紐約州立大學擔任過比較文學及現代中國文學的教學工作。在加州大學攻讀時,用英文練習寫作的一篇小說《揚子江頭幾多愁》參加了米高梅徵文比賽,壓到了衆多外國對手,贏得了米高梅的文藝首奬,她因此聲名鵲起,登上文壇,開始引起海外文藝界的重視。
1962年9月,她回臺灣小住一年,創作了以她中學時代在鎮海故鄉那段生活為素材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夢回青河》,得到華人女作傢聶華苓和張愛玲的贊賞,由此開始了作為一個小說傢的生涯。發表的短篇、長篇小說有《舊》、《又見棕櫚又見棕櫚》《傅傢的女兒們》《三人行》《新中國的女性》等。在臺灣和海外,被譽為“留學生的文學祖鼻”,“無根一代的代言人”。
1975年6月回國探親,遊覽了廣州、北京、上海、杭州、桂林等地。6月8日回新禊備硤探視二十多年音信不通的姨媽期間,采寫了訪華特寫《新中國的女性》,在國際上引起較大的反響,香港《七十年代》雜志,在1976年1月開始,分期刊登了此長篇特寫,《參考消息》在1976年3月12日起分期作了摘要轉載。
1977年7月來鎮海探親。1986年6月9日應省僑辦邀請從滬來甬參觀。  
20世紀世紀90年代末,她曾應中國作傢協會之邀,熱情參加在國內舉辦的文學活動。2020年5日1日,因病在美國華盛頓不幸逝世,享年89歲。  

主要作品

編輯
於梨華於梨華
於梨華的作品有長篇小說《夢回青河》、《變》、《焰》、《傅傢的兒女們》,中篇小說《也是秋天》、《三人行》,短篇小說集《歸》、《雪地上的星星》、《白駒集》、《會場現形記》。她的作品主要取材於留美學人的生活。代表作長篇小說《又見棕櫚,又見棕櫚》,展示了無根的一代內心的迷惘和孤寂,成為當代留學生文學之濫觴。

著作列表

【夢回青河】長篇小說。1963年,臺灣皇冠出版社初版,1966年,為李翰祥購得電影版權。
於梨華作品於梨華作品
【歸】短篇小說集。1963年,臺灣文星出版社。
【也是秋天】中篇集。1964年,臺灣文星出版社。
【變】長篇小說。1965年,香港正文出版社。
【雪地上的星星】短篇小說集。1966年,臺灣皇冠出版社。集中一個中篇《母與子》於1972年拍為電影,改名《母親三十歲》。嘉禾公司出品。宋存壽導演。
【又見棕櫚、又見棕櫚】長篇小說。1967年,臺灣皇冠出版社初版。該書得嘉新小說奬。1968年李翰祥購得電影版權。
【白駒集】短篇小說集。1969年,臺灣仙人掌出版社初版。集中短篇小說《柳傢莊上》電影版權由宋存壽於1972年購得。
【焰】長篇小說。1969年,臺灣皇冠出版社。
【會場現形記】短篇小說集。1972年,臺灣志文出版社出版。
【考驗】長篇小說。1974年,臺灣大地出版社出版。1992年,臺灣皇冠出版社典藏版出版。
【新中國的女性】短篇小說集。1977年,香港70年代出版社出版。
於梨華於梨華
【誰在西雙版納】遊記故事集。1978年,香港天地圖書公司出版。
【傅傢的兒女們】長篇小說。1978年,香港天地圖書公司出版。
【三人行】長篇小說。1980年,香港天地圖書公司出版。
以上14本長短篇著作,於1981年由香港天地圖書公司出版全集。
【尋】短篇小說集。1986年,香港三聯書店出版。1988年,臺灣皇冠出版社出版《於梨華作品集》,收錄長短篇著作十餘種。
【相見歡】短篇小說集。1989年,臺灣皇冠出版社出版。
【美國的來信】1989年,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
【情盡自選集】1990年,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
《彼岸》,長篇小說,《收穫》雜志2011年增刊(春夏捲)

翻譯作品

英譯中
於梨華
於梨華(3張)
Flowering Judas and Other Stories by Katherine Ann porter(《盛開的猶大花》凱塞琳·安·波得)
A Roman Holiday by Edith Wharton(《羅馬假日》伊德絲華頓)Edith Wharton(《伊德絲華頓其人》)
中譯英
In Liu Village(《柳傢莊上》)自譯,收在Chinese Stories from TaiWan 1960—1970edited by Joseph Lau and Timothy Ross,哥倫比亞大學出版。Glass Marbles Scattered All over the Ground(《撒了一地的玻璃球》)譯者:蕭廉任,收在《中國現代文學選集臺灣》An Antholog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Ⅱ,臺灣國立編譯館出版。Nightfall(《暮》)譯者:Vivian Hsu,收入Born of the Same Roots,印第安那大學出版。

後世紀念

編輯
於梨華青年文學奬
“於梨華青年文學奬”評選由寧波市文聯主辦,寧波市作傢協會承辦。該奬項用於奬勵寧波大市範圍內有藝術精神和較大文學創作成就或潛力的青年作傢,每兩年舉辦一屆,每屆評出一名獲奬者,兩名提名奬。按照《“於梨華青年文學奬”評選章程》,將聘請具有專業權威的文學界專傢擔任評委,設立評委會,秉承尊重文學精神、培養青年人才、促進地方文學事業繁榮發展的宗旨,本着公開、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則進行評選。  

人物軼事

編輯

風度翩翩

於梨華很有風度,很有神采,她說自己“善怒善喜,活潑好動,愛好網球、遊泳、滑雪……”她是個能幹的主婦,會買東西,能把傢裏收拾得幹幹淨淨。她以教書為職業,自1968年後,一直在紐約州立大學任教,講授英譯中國現代文學、中國古典文學概論、書法、中國現代文學選讀、中國報章雜志選讀、中文會話、中文作文等課。1977年到1978年,還曾擔任該校中文研究部主任。之後她曾去印度講學。她是個盡職的好教師,但最愛的還是寫作。她說:“書桌對於她就好像飯桌對於一個饑餓的人一樣,有無盡吸引力”,“一天不寫作,就覺得生活失去了平衡,一切都不對了。”

愛國主義

她還是一個社會活動傢,愛國主義者。1975年,在陰霾滿天,暫短的雲開日出的季節,離別祖國大陸二十多年的於梨華第一次踏上夢魂索繞的故土。在祖國逗留了一個月後,她飛回美國,巡回在耶魯、麻省理工、芝加哥、哥倫比亞等著名大學,熱情演講自己回國的見聞,並很快寫出人物報道、短篇小說集《新中國的女性》(1977年香港《七十年代》雜志社),介紹解放後各行各業同胞姐妹的形象。

心係祖國

常言說,兒不嫌母醜。一次次回國考察,看到睏難中祖國的某些病態,她悉心盡情,通過《人民日報》她曾嚮祖國的青年朋友意味深長的講述了自己的留美經歷。她寫出了報告文學集《誰在西雙版納》(1978年香港天地圖書出版社),介紹少數民族解放後的情況和政府對兄弟民族的政策。短篇小說集《三人行》(1980年香港天地圖書出版社),則描述了四個現代化在國內外所引發的問題。
在美國,她也抓緊一切時機瞭解、關心祖國,和訪美的祖國親人、文學家頻繁接觸,她“雖然住在美國,實在關心中國。”
過去,她的筆寫的是中國事和情,現在,她不滿足了。她渴望與祖國人民一道,為美好的未來貢獻自己的力量。在寫給《人民日報》編輯的信中,她熱誠地說:我是一個文藝工作者,不能像我許多朋友那樣,回去講他們的科學,做出比較急需而直接的貢獻。這是我很遺憾的。但後來想到,如果能嚮國內讀者報道一下美國生活實況,也是目前國傢需要的。讀者有什麽關於美國或西方的問題,可以寫信給我。我以後可以按照他們最想知道的一些事作回答。我不能回答的,我可以請教這裏的朋友。
於梨華熱愛偉大的祖國,祖國母親已嚮所有海外遊子張開熱情的懷抱。“沒有根的一代”的苦惱是結束的時候了。
參考資料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