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下一页
一
【第一章】
靠着栏杆,一排人都在向他招手。机场的阳光放肆的撒在他脸上,使他无法认清谁是谁。一片雀跃的“天磊!”“天磊!”“表哥!”“天磊哥!”的呼声越过火热的太阳向他喷来。耳朵里塞着飞机降落时空气压力,还在剧烈的痛着,令他听不出来谁是谁。带点局促,他走下扶梯,走到太阳里;离国十年,他竟忘了台北的夏天如此炎热!站在太阳里,风一吹,一个人几乎可以燃烧起来。
走近他们站着的地方;他先看见了她,站在她母亲身旁。小小的,浑圆的身段,圆圆脸而带个俏皮的下巴。那双眼睛,不说话似在笑,而笑着时却在说话。薄薄的嘴唇勾在两个上翘的嘴角之间。穿了件浅绿的直统洋装,却由一条细窄绿腰带束出一个绝不是直统的身段来。他不觉得她美,她不够颀长,不够白皙,不够丰满,在看了十年美国少女的他的眼光中,她够不上艳丽。但是他并没有在人群里寻索而先看到了她。
可能是她的青春,或是那双眼睛,或是那身绿,或者,因为他一半是为了她而回来的缘故。或者是因为她站的位置。很难说。反正,他最先看到她。
然后才看到他母亲,看到她的白发及她微驼的背。以及他父亲,看到他瘪下去的嘴及他弓起来的颧骨。“爸!妈!”
十年来也不是没有流过眼泪,但从不曾流得像现在这样毫无防备,或是这样毫无顾忌。隔着栏杆,他两手紧紧抓着母亲削薄的肩;把头紧紧埋在她抽搐着的颈间,任由眼泪争前恐后的流下来。
父亲把一只手紧紧抓着他的肩。他抬起头,看见父亲的大喉节,为了控制眼泪而艰难的滑动着。母亲早已哭得颤颤的,轻轻唤着:“天磊,天磊,哦,天磊!”
“你到检查行李的房间去,我们从这边转过来。”他父亲说。“先和大家招呼一声,这么多人来接你。”
他在母亲肩上藏匿了眼泪,再抬起无泪的脸,向大家招了招手,急遽的转过身,就进行李室去了。母亲从另一个门进来,后面跟着父亲。他又被她紧紧抓住。她摸他的膀子,肩、颊,未开口,又掉下泪来。他在美十年,竟也没有学到洋举动,没有把他母亲拥在怀里,只是尴尬地立着,嘴里喃喃的说,“妈,我不是好好的回来了吗?为什么还要难过,你该高兴才是。对不对,爸?”似在取得援助的哀求。
“就是嘛,德芳,天磊回来是件喜事,你老难过怎么行呢?”
天磊打开箱子,他父亲事先已经打过招呼,检查人员随意翻了翻,就过去了。父子两人拎了箱子行李,天磊扶着母亲,一起出检查室,一大群人早已拥了过来,天磊先叫了年近九十,支着拐杖的外祖母,然后见他的舅父母、小叔婶,和两个表兄两个堂兄及他们的妻室,都一一握过手,然后见意珊的父母,受了大家的‘恭喜你学成归来’,最后才转到她的跟前。
“意珊,谢谢你来接。”
对方微微低下头,笑着轻叫了声“天磊”。他觉得刚刚飞机下降时轻飘飘昏晕晕的滋味又涌回来了。迷糊中似乎看见对方的笑扩大了,而且漾到别人的脸上。大家都把笑脸对着他,他这才定了神。他父亲请大家一起回家坐坐,但亲友们纷纷说改天再来请教天磊,就各自坐了讨程车走了。意珊的父亲又上来和天磊父子握手,说:
“今天你们家人团聚,我们也不来了,明天我与你通电话联络吧,牟公!”
天磊的父亲那里肯依: “你们当然与我们一起回家坐坐,然后我们在渝园给磊儿接风,请你们也赏光。”
“恐怕不太方便吧――你们十年没见面,一定有许多话要说的,我看还是这样吧:你们先回去,让天磊休息,我们傍晚再来,牟公你们千万不要客气,让我们来作东为天磊接风,七点钟,在国宾。”
天磊的母亲还要说什么,意珊的父亲说:“就这样,一言为定。”就拉着意珊和她母亲走了。
信义路二段的小巷仍是那样狭窄,巷口那家山东面馆还开着,掌柜的却是一个陌生人了。巷子太小,他们在巷口下了车,付了钱,提了行李进巷子。太阳光下,巷边沟里一片污浊,零落的垃圾、果皮,纸片,烂了的香蕉,一球一球的甘蔗渣。十多年的时间在小巷的污浊中是停顿的,一切如旧。他的家在巷底,一转弯,两片红色的大门直刺他的眼睛。鲜辣辣而没有深度的红。拖着木屐的下女来开门,不是当年的夏嫂,他就楞在那里,好像是走错了人家。
“这是少爷,阿翠。”他母亲说。
阿翠忙咧嘴叫了声少爷。十几年没有被人这样叫过了,感到陌生得刺耳。少爷?――如果她知道他曾在果园里捡过苹果,不但捡,而且一日两餐以苹果当饭,也在饭馆里端过盘子,洗过盘子,有一个时期曾经洗刷过女生宿舍的厕所,她是否还会叫他一声:少爷?
阿翠将一双崭新的拖鞋在进门处摆好,接过行李,提进客厅去。
客厅仍旧是地板,但那套浅灰的沙发却不是他记忆中的。墙上没有一张名人字画,挂满了的却是他的照片,按着次序,按着年代。第一张是在出国的船上拍的,到檀香山前,船上开联欢会时,他为中国节目唱“故乡”。刚刚才离家,已经剧烈地怀念着家与家人了,唱到“我的母亲,我的家呢,哪一天再能回到你的怀里,那一切是否能依然无恙”时,已经带着悲音,那张照片就是船上的朋友老高在他唱到最后一句时照的。现在还看得见眼睛里有晃动的东西。也许是海水的反映,也许是海上的月光,也许是镁光灯一闪时的光芒。但他不敢在记忆中寻索,那是否是泪光了。
第二张是到旧金山之后,站在岸边和三个船友一起拍的。远处是金门大桥,桥后的落日,桥前一只独雁,如他一般的寻索着。他两手探插在口袋里,捏着两个拳头,拳头里捏的是两个希望:学成、业就。脸上那么勉强的笑着,好像为自己壮胆。
第三张是在一辆车子里,好像是张胖子的别克。他一手扶着驾驶盘,另一手架在窗口上,偏过脸来像煞有介事的望着,脸上虽然没有刚上岸时那种壮胆的笑,也已没有那份期望的光彩。他记得,那是他的“痛苦的暑假”,眉立刚和别人结婚,他才读了一年,已经戴上了近视跟镜,系主任还说他的英文太差,叫他少选几门课,起码要多读一年,而暑期工作还没有着落。借了别人的车拍照寄回家,他要家里人为他高兴――即使是假的。
一
【第一章】
靠着栏杆,一排人都在向他招手。机场的阳光放肆的撒在他脸上,使他无法认清谁是谁。一片雀跃的“天磊!”“天磊!”“表哥!”“天磊哥!”的呼声越过火热的太阳向他喷来。耳朵里塞着飞机降落时空气压力,还在剧烈的痛着,令他听不出来谁是谁。带点局促,他走下扶梯,走到太阳里;离国十年,他竟忘了台北的夏天如此炎热!站在太阳里,风一吹,一个人几乎可以燃烧起来。
走近他们站着的地方;他先看见了她,站在她母亲身旁。小小的,浑圆的身段,圆圆脸而带个俏皮的下巴。那双眼睛,不说话似在笑,而笑着时却在说话。薄薄的嘴唇勾在两个上翘的嘴角之间。穿了件浅绿的直统洋装,却由一条细窄绿腰带束出一个绝不是直统的身段来。他不觉得她美,她不够颀长,不够白皙,不够丰满,在看了十年美国少女的他的眼光中,她够不上艳丽。但是他并没有在人群里寻索而先看到了她。
可能是她的青春,或是那双眼睛,或是那身绿,或者,因为他一半是为了她而回来的缘故。或者是因为她站的位置。很难说。反正,他最先看到她。
然后才看到他母亲,看到她的白发及她微驼的背。以及他父亲,看到他瘪下去的嘴及他弓起来的颧骨。“爸!妈!”
十年来也不是没有流过眼泪,但从不曾流得像现在这样毫无防备,或是这样毫无顾忌。隔着栏杆,他两手紧紧抓着母亲削薄的肩;把头紧紧埋在她抽搐着的颈间,任由眼泪争前恐后的流下来。
父亲把一只手紧紧抓着他的肩。他抬起头,看见父亲的大喉节,为了控制眼泪而艰难的滑动着。母亲早已哭得颤颤的,轻轻唤着:“天磊,天磊,哦,天磊!”
“你到检查行李的房间去,我们从这边转过来。”他父亲说。“先和大家招呼一声,这么多人来接你。”
他在母亲肩上藏匿了眼泪,再抬起无泪的脸,向大家招了招手,急遽的转过身,就进行李室去了。母亲从另一个门进来,后面跟着父亲。他又被她紧紧抓住。她摸他的膀子,肩、颊,未开口,又掉下泪来。他在美十年,竟也没有学到洋举动,没有把他母亲拥在怀里,只是尴尬地立着,嘴里喃喃的说,“妈,我不是好好的回来了吗?为什么还要难过,你该高兴才是。对不对,爸?”似在取得援助的哀求。
“就是嘛,德芳,天磊回来是件喜事,你老难过怎么行呢?”
天磊打开箱子,他父亲事先已经打过招呼,检查人员随意翻了翻,就过去了。父子两人拎了箱子行李,天磊扶着母亲,一起出检查室,一大群人早已拥了过来,天磊先叫了年近九十,支着拐杖的外祖母,然后见他的舅父母、小叔婶,和两个表兄两个堂兄及他们的妻室,都一一握过手,然后见意珊的父母,受了大家的‘恭喜你学成归来’,最后才转到她的跟前。
“意珊,谢谢你来接。”
对方微微低下头,笑着轻叫了声“天磊”。他觉得刚刚飞机下降时轻飘飘昏晕晕的滋味又涌回来了。迷糊中似乎看见对方的笑扩大了,而且漾到别人的脸上。大家都把笑脸对着他,他这才定了神。他父亲请大家一起回家坐坐,但亲友们纷纷说改天再来请教天磊,就各自坐了讨程车走了。意珊的父亲又上来和天磊父子握手,说:
“今天你们家人团聚,我们也不来了,明天我与你通电话联络吧,牟公!”
天磊的父亲那里肯依: “你们当然与我们一起回家坐坐,然后我们在渝园给磊儿接风,请你们也赏光。”
“恐怕不太方便吧――你们十年没见面,一定有许多话要说的,我看还是这样吧:你们先回去,让天磊休息,我们傍晚再来,牟公你们千万不要客气,让我们来作东为天磊接风,七点钟,在国宾。”
天磊的母亲还要说什么,意珊的父亲说:“就这样,一言为定。”就拉着意珊和她母亲走了。
信义路二段的小巷仍是那样狭窄,巷口那家山东面馆还开着,掌柜的却是一个陌生人了。巷子太小,他们在巷口下了车,付了钱,提了行李进巷子。太阳光下,巷边沟里一片污浊,零落的垃圾、果皮,纸片,烂了的香蕉,一球一球的甘蔗渣。十多年的时间在小巷的污浊中是停顿的,一切如旧。他的家在巷底,一转弯,两片红色的大门直刺他的眼睛。鲜辣辣而没有深度的红。拖着木屐的下女来开门,不是当年的夏嫂,他就楞在那里,好像是走错了人家。
“这是少爷,阿翠。”他母亲说。
阿翠忙咧嘴叫了声少爷。十几年没有被人这样叫过了,感到陌生得刺耳。少爷?――如果她知道他曾在果园里捡过苹果,不但捡,而且一日两餐以苹果当饭,也在饭馆里端过盘子,洗过盘子,有一个时期曾经洗刷过女生宿舍的厕所,她是否还会叫他一声:少爷?
阿翠将一双崭新的拖鞋在进门处摆好,接过行李,提进客厅去。
客厅仍旧是地板,但那套浅灰的沙发却不是他记忆中的。墙上没有一张名人字画,挂满了的却是他的照片,按着次序,按着年代。第一张是在出国的船上拍的,到檀香山前,船上开联欢会时,他为中国节目唱“故乡”。刚刚才离家,已经剧烈地怀念着家与家人了,唱到“我的母亲,我的家呢,哪一天再能回到你的怀里,那一切是否能依然无恙”时,已经带着悲音,那张照片就是船上的朋友老高在他唱到最后一句时照的。现在还看得见眼睛里有晃动的东西。也许是海水的反映,也许是海上的月光,也许是镁光灯一闪时的光芒。但他不敢在记忆中寻索,那是否是泪光了。
第二张是到旧金山之后,站在岸边和三个船友一起拍的。远处是金门大桥,桥后的落日,桥前一只独雁,如他一般的寻索着。他两手探插在口袋里,捏着两个拳头,拳头里捏的是两个希望:学成、业就。脸上那么勉强的笑着,好像为自己壮胆。
第三张是在一辆车子里,好像是张胖子的别克。他一手扶着驾驶盘,另一手架在窗口上,偏过脸来像煞有介事的望着,脸上虽然没有刚上岸时那种壮胆的笑,也已没有那份期望的光彩。他记得,那是他的“痛苦的暑假”,眉立刚和别人结婚,他才读了一年,已经戴上了近视跟镜,系主任还说他的英文太差,叫他少选几门课,起码要多读一年,而暑期工作还没有着落。借了别人的车拍照寄回家,他要家里人为他高兴――即使是假的。
上一页 下一页
二
张胖子是他的中学同学,读工的,到了美国自然不用每个假期找事,学校的实验室有工作。不像他先读英国文学,再读新闻,平时在学校的公共关系室做点事,勉强付了自己的食宿。一到夏天,就像一条失去了窝的野狗,四处乱钻,找个栖身之处。
他现在记得那个夏天终于找到了事,每夜开运冰的大卡车来往于旧金山与卡美尔之间。像一节火车那么长的卡车,从夜里十二点开到清晨五时。世界在平安地熟睡时,他却绝望地醒着,睁着拉满红丝的眼,望着崎岖的山路,不是山脚下,罩在轻雾里蓝得叫人晕睡的海。在他的背后,是几千斤令人僵直的冰,在他的身前,是几十层叫人心寒的峻岩,他心里烧着绝望损怒与不甘的火,慢慢的爬着,开着,行着人间最寂寞的挣扎的路。
戴着博士帽的那张最大。手里的一卷纸裹的有多少泪,多少醒悟,只有他自己知道。脸上的笑则是为了对家人,对朋友,对未来的出国者而笑的。也许一切苦难,一切的独守寂寞部是值得的,有人会这样想。但是到底值不值得抛弃一切而渡海到黄金国去呢?他觉得不,但是他不会告诉任何人。说了也不见得有人听。心里的话是说给自己听,人家只听嘴上的话。
毕业照边上两张小的都是做了事以后拍的。不是学以致用,在报馆做事,当记者――像他当年想的那样,而是在汽车保险公司谋生,写保险单,某某人,几岁,妻子儿女几人,职业,一九XX雪佛来,一天写几十份类似的东西,同事都是高中毕业生,或大学读了一两年跟不上而出来做事的,他是唯一的顶括括的博士,因为是博士,一开始就是七千元一年,一个人在芝加哥生活着,当然很够。台北那家他旧日做过一阵的报馆找他回去,给他很好的职位,被他拒绝了,不是为了美金与台币的差别,为了什么呢?自己也不知道,因为不敢分析那是不是为了“衣锦荣归”这四个字而不愿回去。那张照片就在保险公司大楼前照的,巍峨的大楼,最新的螺旋形的建筑物,挺立在浩荡的密西根湖前。
在保险公司做了一年之后,平板无味的生活迫着他另寻出路,正好有一个不知名的学校找人教中文,他就去应征了。新闻博士开始教小学程度的美国大学生如何发音,如何认最简单的中国字,像教牙牙学语的孩童如何说话一样的乏味!最后寄回家的那张就是他和九个美国学生坐在校园的草地上照的。一件咖啡斜纹上装,一条西装裤,一只咖啡色弓背的英国制烟斗,俨然是很有成就的样子,也仅是样子而已。刚去国时的两个希望都实现了,学已成,业已就,但是这个成就应该如何去衡量?而又用什么去衡量呢?
“你妈这几年就靠着墙上这些照片活着,一天看上十几遍。”他父亲站在他身后说。
“你爸爸就说我一心一意只在你身上,把他撇在一边。”
他转过身来,面对这世界上唯一对他没有计算,不会因他成功而爱他更多,也不会因他失败而爱他较少的两个人,悒然说不出话来。离家太久太久,连最亲的情感都显得陌生了,他很想扑入他们的怀里放声痛哭一顿,但是他不敢,年暮的人什么梦都没有了,只剩下一个:他们的子女是快乐的,他不能用眼泪冲碎这个梦,他说:
“妈这样想我,那我就不回去了。”
“那怎么可以!”他父亲忙说:“你在那边已经有了事业有了地位,怎么可以随便放弃?我们虽然想念你,希望你长住下去,但我和你妈绝不会为了一点私情而妨害你的前途的。”
前途?他要的是亲情和爱情,为了这,他任何时候都可以放弃只有他自己知道有多么远大的“前途”的,但是,他怎么能对他们这样说?他苦笑了一声:“爸,我是说着玩的。”
“你看你,儿子刚回来,你就端出老子的架子来了。”
“老子的架子当然要在儿子面前端出来,不然怎么会成老子呢?”他父亲打了声哈哈说。“阿翠,要什么?”
“少爷的洗澡水已经装好了。”
“好。你把少爷的东西拿到他房里去。”他母亲说,“你去洗个澡吧,天磊,我看你整件衬衫都湿透了。你从前没有那么怕热的。”
“从前好像没有那么热。”
“还不是一样,大概你在有冷气的国家呆久了,不习惯。”他父亲说:“美国的家庭,家家都有冷气吧?”
他诧异地反问:“你听谁说的?”
“我这样猜想。”
“不,有冷气的家庭还是少数。其实美国并不是像许多人想的那样天堂人间。我从前看美国电影,总以为在那边,每家房子都像比佛利山(BEVERLYHILLS)区里的房子一样,风景都像日落大道一带一样。一切都是电,每人都有钱,事实上才不是那样呢!芝加哥三十几街到四十几街一带的脏和穷,比我们这个巷子里还胜十倍。”
“去洗澡吧,天磊,以后慢慢有的是时间跟我们谈美国。洗了澡去一下,意珊他们一家不久就来了。”说到意珊两字,夫妇俩不自觉的对看一眼,然后做母亲钓望着天磊的背影加了一句:
“她本人和照片差不多吧?”
天磊转头看了看他父母。“唔。”就到他自己房里去取换身衣裤了。还没有进去,却怔在门口!六个榻榻米大的小屋与他离去时一模一样,靠窗摆着他那张狭床,床架上钳着那只弯颈子的台灯,铺在床上的凉席,靠枕头处有了堆褪了色但仍存痕迹的蓝墨水。
有一次眉立来他房间,两人坐在床沿上聊天,他要在她的书的第一页上写“眉立:牟天磊未来的太太”。眉立不依,去抢他的笔,不知怎么一拉扯,笔里的水都给挤了出来,流在席子上。以后每夜睡在床上,他都把枕头推在一边,将脸贴在那一滩蓝印上,想着眉立生气时眼里闪着气恼而嘴角还挂着爱的样子。
二
张胖子是他的中学同学,读工的,到了美国自然不用每个假期找事,学校的实验室有工作。不像他先读英国文学,再读新闻,平时在学校的公共关系室做点事,勉强付了自己的食宿。一到夏天,就像一条失去了窝的野狗,四处乱钻,找个栖身之处。
他现在记得那个夏天终于找到了事,每夜开运冰的大卡车来往于旧金山与卡美尔之间。像一节火车那么长的卡车,从夜里十二点开到清晨五时。世界在平安地熟睡时,他却绝望地醒着,睁着拉满红丝的眼,望着崎岖的山路,不是山脚下,罩在轻雾里蓝得叫人晕睡的海。在他的背后,是几千斤令人僵直的冰,在他的身前,是几十层叫人心寒的峻岩,他心里烧着绝望损怒与不甘的火,慢慢的爬着,开着,行着人间最寂寞的挣扎的路。
戴着博士帽的那张最大。手里的一卷纸裹的有多少泪,多少醒悟,只有他自己知道。脸上的笑则是为了对家人,对朋友,对未来的出国者而笑的。也许一切苦难,一切的独守寂寞部是值得的,有人会这样想。但是到底值不值得抛弃一切而渡海到黄金国去呢?他觉得不,但是他不会告诉任何人。说了也不见得有人听。心里的话是说给自己听,人家只听嘴上的话。
毕业照边上两张小的都是做了事以后拍的。不是学以致用,在报馆做事,当记者――像他当年想的那样,而是在汽车保险公司谋生,写保险单,某某人,几岁,妻子儿女几人,职业,一九XX雪佛来,一天写几十份类似的东西,同事都是高中毕业生,或大学读了一两年跟不上而出来做事的,他是唯一的顶括括的博士,因为是博士,一开始就是七千元一年,一个人在芝加哥生活着,当然很够。台北那家他旧日做过一阵的报馆找他回去,给他很好的职位,被他拒绝了,不是为了美金与台币的差别,为了什么呢?自己也不知道,因为不敢分析那是不是为了“衣锦荣归”这四个字而不愿回去。那张照片就在保险公司大楼前照的,巍峨的大楼,最新的螺旋形的建筑物,挺立在浩荡的密西根湖前。
在保险公司做了一年之后,平板无味的生活迫着他另寻出路,正好有一个不知名的学校找人教中文,他就去应征了。新闻博士开始教小学程度的美国大学生如何发音,如何认最简单的中国字,像教牙牙学语的孩童如何说话一样的乏味!最后寄回家的那张就是他和九个美国学生坐在校园的草地上照的。一件咖啡斜纹上装,一条西装裤,一只咖啡色弓背的英国制烟斗,俨然是很有成就的样子,也仅是样子而已。刚去国时的两个希望都实现了,学已成,业已就,但是这个成就应该如何去衡量?而又用什么去衡量呢?
“你妈这几年就靠着墙上这些照片活着,一天看上十几遍。”他父亲站在他身后说。
“你爸爸就说我一心一意只在你身上,把他撇在一边。”
他转过身来,面对这世界上唯一对他没有计算,不会因他成功而爱他更多,也不会因他失败而爱他较少的两个人,悒然说不出话来。离家太久太久,连最亲的情感都显得陌生了,他很想扑入他们的怀里放声痛哭一顿,但是他不敢,年暮的人什么梦都没有了,只剩下一个:他们的子女是快乐的,他不能用眼泪冲碎这个梦,他说:
“妈这样想我,那我就不回去了。”
“那怎么可以!”他父亲忙说:“你在那边已经有了事业有了地位,怎么可以随便放弃?我们虽然想念你,希望你长住下去,但我和你妈绝不会为了一点私情而妨害你的前途的。”
前途?他要的是亲情和爱情,为了这,他任何时候都可以放弃只有他自己知道有多么远大的“前途”的,但是,他怎么能对他们这样说?他苦笑了一声:“爸,我是说着玩的。”
“你看你,儿子刚回来,你就端出老子的架子来了。”
“老子的架子当然要在儿子面前端出来,不然怎么会成老子呢?”他父亲打了声哈哈说。“阿翠,要什么?”
“少爷的洗澡水已经装好了。”
“好。你把少爷的东西拿到他房里去。”他母亲说,“你去洗个澡吧,天磊,我看你整件衬衫都湿透了。你从前没有那么怕热的。”
“从前好像没有那么热。”
“还不是一样,大概你在有冷气的国家呆久了,不习惯。”他父亲说:“美国的家庭,家家都有冷气吧?”
他诧异地反问:“你听谁说的?”
“我这样猜想。”
“不,有冷气的家庭还是少数。其实美国并不是像许多人想的那样天堂人间。我从前看美国电影,总以为在那边,每家房子都像比佛利山(BEVERLYHILLS)区里的房子一样,风景都像日落大道一带一样。一切都是电,每人都有钱,事实上才不是那样呢!芝加哥三十几街到四十几街一带的脏和穷,比我们这个巷子里还胜十倍。”
“去洗澡吧,天磊,以后慢慢有的是时间跟我们谈美国。洗了澡去一下,意珊他们一家不久就来了。”说到意珊两字,夫妇俩不自觉的对看一眼,然后做母亲钓望着天磊的背影加了一句:
“她本人和照片差不多吧?”
天磊转头看了看他父母。“唔。”就到他自己房里去取换身衣裤了。还没有进去,却怔在门口!六个榻榻米大的小屋与他离去时一模一样,靠窗摆着他那张狭床,床架上钳着那只弯颈子的台灯,铺在床上的凉席,靠枕头处有了堆褪了色但仍存痕迹的蓝墨水。
有一次眉立来他房间,两人坐在床沿上聊天,他要在她的书的第一页上写“眉立:牟天磊未来的太太”。眉立不依,去抢他的笔,不知怎么一拉扯,笔里的水都给挤了出来,流在席子上。以后每夜睡在床上,他都把枕头推在一边,将脸贴在那一滩蓝印上,想着眉立生气时眼里闪着气恼而嘴角还挂着爱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