竜猛、竜勝、那伽閼剌樹那、那伽阿順那 | |
籍貫: | 南印度 |
閱讀竜樹在百家争鸣的作品!!! |
竜樹(天城文:नागार्जुन ,Nāgārjuna,泰盧固文:నాగార్జున,僧伽羅語:නාගර්ජුන,藏文:ཀླུ་སྒྲུབ,藏語拼音:klu sgrub,一稱為竜猛、竜勝,音譯為那伽閼剌樹那、那伽阿順那)是佛教僧侶、大乘佛教論師,大約生活在公元2世紀,出生於南印度,於說一切有部中出傢,在佛教史上具崇高地位,許多人認為他是釋迦牟尼佛之後,大乘佛教中最重要的論師,相傳為證得初地果位之菩薩。其著作甚多,有“千部論主”的稱譽,其中以《中論》及《大智度論》最為著稱。
竜樹廣泛影響了大乘佛教各宗派,中觀派以他為創始者,瑜伽行唯識學派與如來藏學派也多以他的著作來證明本身宗義的正確。在漢傳佛教中享有“八宗共祖”的稱號。在藏傳佛教中,與其大弟子提婆(亦名聖天)同被列入為佛教的二勝六莊嚴之一。密宗也以他為傳承上師之一,列名八十四大成就者中。
名稱
Nāgārjuna,由Nāgā(那伽,意為竜,或是象)與arjuna兩個單字組成。鳩摩羅什認為阿周陀那(arjuna)是一種樹名,因其在此樹下出生,以樹名為名,而竜成其道故,將其名譯為竜樹。
Nāgārjuna,由Nāgā(那伽,意為竜,或是象)與arjuna兩個單字組成。鳩摩羅什認為阿周陀那(arjuna)是一種樹名,因其在此樹下出生,以樹名為名,而竜成其道故,將其名譯為竜樹。
北魏般若流支譯為竜勝。
玄奘將其名譯為竜猛。這個譯法有兩個說法,一是遏羅樹那意為威猛,二是古代勇士,以阿周陀那為名,因此阿周陀那也有威猛的意思。這位古代勇士可能是指《薄伽梵歌》中的阿周那,阿周陀那也是因陀羅的名字之一。
Arjuna,在梵文中,源自於動詞詞根Arj,意為得到、獲得、成就。Nāgārjuna譯為藏文:ཀླུ་སྒྲུབ,藏語拼音:klu sgrub,klu是那伽,也就是竜的意思,sgrub則是得到成就之意。意為於竜中得到成就。
生平
竜樹的生平,歷史記載不多,主要來自鳩摩羅什譯《竜樹菩薩傳》、玄奘《大唐西域記》與藏傳《布頓佛教史》、《印度佛教史》。
竜樹的生平,歷史記載不多,主要來自鳩摩羅什譯《竜樹菩薩傳》、玄奘《大唐西域記》與藏傳《布頓佛教史》、《印度佛教史》。
竜樹出身南印度,為婆羅門種姓,少年時學習吠陀經典,同時也精通各種學問及法術。因學隱身術,與至友三人進入王宮,差點被殺,領悟欲為苦本,於是决心出傢,加入佛教僧團。傳統上認為竜樹是在說一切有部中出傢的。
竜樹在印度北方雪山(今喜馬拉雅山區)的佛寺,閱讀到大乘佛教經典後,至印度各地尋求大乘佛教經典,並推廣大乘佛教。因為當時大乘佛教尚不被人接受,曾想自立大乘僧團,改變服色,自行授戒,但沒有成功。
相傳竜樹進入竜宮學習大乘方等經典,之後在印度南方弘法。根據《法苑珠林》與《大唐西域記》記載,印順法師認為竜樹進入竜宮的地方,在於烏茶國(位於今印度奧裏薩邦)。竜樹進入竜宮取回的大乘經典,漢傳佛教相傳為《華嚴經》,藏傳佛教的傳說則是《般若十萬頌》(即《大般若經》)。
竜樹曾服務於案達羅王室,曾寫作《寶行王正論》、《親友書》,緻案達羅王室。其中《親友書》,求那跋陀羅譯為《竜樹菩薩為禪陀迦王說法要偈》,義淨譯為《竜樹菩薩勸誡王頌》,宋僧伽跋摩譯為《勸發諸王要偈》。禪陀迦王有說是案達羅王朝的開國者(Simuka;但音亦近其子:第二代中興國王 Satakarni),竜樹引用王室先祖之名,以信件勸誡案達羅王應行正道來治理國傢,由此信件可知他與案達羅王室間,有深厚友情。藏譯本稱這位國王為樂行國王,義淨譯本稱其為乘土國王、娑多婆漢那王(Satavahana,為案達羅王室別名;非國王名),大唐西域記稱其為引正王,可知他是案達羅王室的某位國王,但他的實際身份,在現代學者間仍有爭論。
竜樹晚年居住在南憍薩羅國西南的跋邏末羅耆釐山中,案達羅王室為他在此建立伽藍。竜樹極為高壽,年紀超過百歲。他可能是因為佛教部派間的爭論,或是涉入王室繼承造成的政治紛爭而死。
竜樹死後,南印度地區的人為他建廟,備受尊崇,與馬鳴、提婆、童受等共稱“四日照世”。大乘佛教中對他極為敬重,傳說他為初地菩薩,慧遠認為他是十地的大菩薩,道安認為他是十地菩薩、阿羅漢,嘉祥吉藏大師認為他為如來所示現。
現代考證
竜樹與竜叫
在北魏譯與唐譯的《楞伽經》中曾提到竜樹。相關段落在宋譯本《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未出現。藏傳文獻稱《楞伽經》、《大雲經》又記載,這位一切有情樂見童子,又稱為竜比丘,傳統上將他等同於竜樹。
在北魏譯與唐譯的《楞伽經》中曾提到竜樹。相關段落在宋譯本《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未出現。藏傳文獻稱《楞伽經》、《大雲經》又記載,這位一切有情樂見童子,又稱為竜比丘,傳統上將他等同於竜樹。
密宗以竜猛為其始祖之一,如藏傳佛教所傳《文殊根本續》,提到一位稱為竜的比丘,與《楞伽經》傳說相同,密宗傳統上也認為他就是竜樹。
在《大雲經》、《大法鼓經》中,皆提到一位出身南印度,名為一切有情樂見童子的人物,可能是如來藏學派早期的重要人物之一。印順法師認為,竜樹的《大智度論》已引述到《大雲經》,《大雲經》集成時間應早於竜樹,並將一切有情樂見童子的在世年代推定為公元1世紀,與馬鳴同時。在漢譯《大雲經》中說這位“衆生樂見比丘”是大菩薩、大香象王,梵文中“那伽”可指“竜”也可指“象”,這裏的大香象王是對他的盛贊之語,但後人可能誤會他還有名字叫“大香象王”或“竜”。《大法鼓經》提到世間樂見比丘的事跡,並生“生安樂國”,魏譯和唐譯《楞伽經·偈頌品》也稱竜樹將“往生安樂國”,在傳說中可能因此把兩個人等同起來。
印順法師,認為《楞伽經》中提到的竜樹,梵文名為Nāgāhvaya,意譯為“竜呼”、“竜叫”、“竜名”,與竜樹(Nāgārjuna)的名字不同,指應是另一個人。多羅那他《印度佛教史》記載,有位南方阿闍黎竜叫,與提婆同時,在印度南方倡導唯識中觀見,應屬於順瑜伽行中觀學派,在教義上近於如來藏學派。他生活在旃陀羅笈多時代,時代晚於竜樹,與提婆同時,可能也是竜樹的弟子之一。布頓大師也認為《大雲經》中相關記載並未明確說這位比丘即是竜樹,仍待考證。可能在晚期的傳說中,把竜樹跟這位竜叫的事跡混在一起,因此造成誤會。
竜樹的年代
竜樹在世年代,有很多傳說。西方學者多認為是西元1世紀至2世紀之間。
竜樹在世年代,有很多傳說。西方學者多認為是西元1世紀至2世紀之間。
《竜樹菩薩傳》寫作於竜樹過世後百年。據此,印順法師認為竜樹在世時間,約是西元150年至250年間。宇井伯壽以鳩摩羅什在世時間逆推,估算竜樹在世的時間,也得出相同的見解。
竜樹與密宗
《布頓佛教史》記載竜樹出生南印度毗達婆國,於中印度那爛陀寺出傢,師從密教大手印祖師薩哈拉巴學習了密集金剛密續,他原名為羅睺羅跋陀羅。印順法師認為竜樹曾於那爛陀寺學法的記載,可能是後世訛傳。
《布頓佛教史》記載竜樹出生南印度毗達婆國,於中印度那爛陀寺出傢,師從密教大手印祖師薩哈拉巴學習了密集金剛密續,他原名為羅睺羅跋陀羅。印順法師認為竜樹曾於那爛陀寺學法的記載,可能是後世訛傳。
思想及貢獻
竜樹菩薩是佛教中觀學說的開創者,以其初地菩薩的證量,並依大乘佛教般若諸經典為本,對大乘佛法的中道予以嚴謹的論證。竜樹菩薩於大乘佛法的中道定義為“非有亦非無,亦無非有無,此語亦不受,如是名中道。”即不落有無兩邊,此不落亦不落,如此形容語也不受,是名為中道。並以此中道義及初地無生法忍的證量破斥諸外道的謬論。竜樹菩薩在佛法的歷史地位,世尊早已預記於《摩訶摩耶經》中:“…;佛涅槃後。…。六百歲已,九十六種諸外道等,邪見競興破滅佛法。有一比丘名曰馬鳴,善說法要降伏一切諸外道輩。七百歲已,有一比丘名曰竜樹,善說法要滅邪見幢,然正法炬。”意謂繼馬鳴菩薩後約一百歲已,外道的邪見(斷見、常見、無因論等)乃未止息。故竜樹菩薩造《中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破斥邪見並弘揚世尊的第一義諦正法。竜樹菩薩的歷史地位,佛亦預記於《入楞伽經捲第九》中:“…大慧汝諦聽,有人持我法。於南大國中,有大德比丘;名竜樹菩薩,能破有無見。為人說我法,大乘無上法;證得歡喜地,往生安樂國。”
竜樹菩薩是佛教中觀學說的開創者,以其初地菩薩的證量,並依大乘佛教般若諸經典為本,對大乘佛法的中道予以嚴謹的論證。竜樹菩薩於大乘佛法的中道定義為“非有亦非無,亦無非有無,此語亦不受,如是名中道。”即不落有無兩邊,此不落亦不落,如此形容語也不受,是名為中道。並以此中道義及初地無生法忍的證量破斥諸外道的謬論。竜樹菩薩在佛法的歷史地位,世尊早已預記於《摩訶摩耶經》中:“…;佛涅槃後。…。六百歲已,九十六種諸外道等,邪見競興破滅佛法。有一比丘名曰馬鳴,善說法要降伏一切諸外道輩。七百歲已,有一比丘名曰竜樹,善說法要滅邪見幢,然正法炬。”意謂繼馬鳴菩薩後約一百歲已,外道的邪見(斷見、常見、無因論等)乃未止息。故竜樹菩薩造《中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破斥邪見並弘揚世尊的第一義諦正法。竜樹菩薩的歷史地位,佛亦預記於《入楞伽經捲第九》中:“…大慧汝諦聽,有人持我法。於南大國中,有大德比丘;名竜樹菩薩,能破有無見。為人說我法,大乘無上法;證得歡喜地,往生安樂國。”
竜樹菩薩的《中論》依“八不中道”滅諸戲論。《中論》以觀藴處界等一切法的“有、時、空、動”四個範疇,論證緣起沒有獨立、常住的自性,沒有自性就是(自)性空,並以此降伏諸外道的邪見。又竜樹菩薩大弟子提婆者,智慧明敏,機神警悟,欲摧邪見外道,乃請其扮外道,竜樹扮外道並力挺外道義,然提婆依竜樹所授佛法破斥外道謬理。七日之後,竜樹亦失其所立之外道義,遂允提婆擊法鼓,與外道論議,隨外道之所說,而予以析破,摧諸異道。故摧伏外道、破斥邪見、作師子吼、護持並弘傳世尊正法、紹繼佛種、續佛法脈、以初地菩薩的證量作法布施,造諸論,利益有情,此是竜樹菩薩在佛法的歷史上應有的定位。
竜樹菩薩造《中論》以觀五陰十八界法等法,以示緣起中道。例如以觀四諦而成立之緣起“性空”(沒有自體性)的真意,即是無常無我的因緣法,即是《中論》〈觀四諦品第二十四〉所言之“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義)者。”故依無生法而言,無生法與一切法乃非一非異之中道也。
對漢傳佛教的影響
竜樹菩薩的“中觀”,是到了鳩摩羅什翻譯竜樹菩薩著作後,纔漸為中土佛教界所識。羅什及其弟子僧肇等人,修正六傢七宗之偏失。竜樹菩薩在中土被譽為八宗共祖。中觀係典籍翻譯及介紹於中土者,以鳩摩羅什法師為始,後有太虛大師的後人施護法師繼之。
竜樹菩薩的“中觀”,是到了鳩摩羅什翻譯竜樹菩薩著作後,纔漸為中土佛教界所識。羅什及其弟子僧肇等人,修正六傢七宗之偏失。竜樹菩薩在中土被譽為八宗共祖。中觀係典籍翻譯及介紹於中土者,以鳩摩羅什法師為始,後有太虛大師的後人施護法師繼之。
對藏傳佛教的影響
藏傳佛教四大教派都推崇竜樹與中觀,所接受的中觀思想,主要是中晚期印度派的思想。寂護是最早將中觀派思想引入藏傳佛教的代表人物,赤鬆德贊曾經嚮全藏宣佈,以寂護的見解作為藏傳佛教的規範。寂護的見解被稱為隨瑜伽行中觀派,因為他在相當程度上,融合了唯識派的思想。在寧瑪派中,仍然保持了他的部份見解,但因為朗達瑪滅佛的影響,寂護在西藏的影響力在後世並不大。
藏傳佛教四大教派都推崇竜樹與中觀,所接受的中觀思想,主要是中晚期印度派的思想。寂護是最早將中觀派思想引入藏傳佛教的代表人物,赤鬆德贊曾經嚮全藏宣佈,以寂護的見解作為藏傳佛教的規範。寂護的見解被稱為隨瑜伽行中觀派,因為他在相當程度上,融合了唯識派的思想。在寧瑪派中,仍然保持了他的部份見解,但因為朗達瑪滅佛的影響,寂護在西藏的影響力在後世並不大。
至後弘期時,月稱的再傳弟子阿底峽大師,以寂天的教義,入藏傳授,作《菩提道燈論》,建立噶當派,將中觀應成派傳入西藏,後為格魯派宗喀巴尊奉,成為藏傳佛教的正宗。
寧瑪派繼承了印度晚期諸師的舊說,將“如來藏”思想稱為“大中觀”,亦即“大圓滿見”,以此建立大圓滿次第。
噶舉派傳承印度那洛巴大師的法脈,認為大手印、大中觀和大圓滿教授,三者本質沒有差別,都是直接觀看我們的心性。
薩迦派以清辨的中觀思想,作為解釋密乘的本義。
著作
竜樹菩薩論著極為豐富,如:《大智度論》、《中論》、《十二門論》、《七十空性論》、《回諍論》、《六十頌如理論》、《大乘破有論》、《十住毗婆沙論》、《大乘二十頌論》、《菩提資糧論》、《寶行王正論》、《勸誡王頌》、《優波提捨》、《莊嚴佛道論》、《大慈方便論》、《無畏論》等不少著名的論典,造論之多,世所罕見,故被譽為“千部論師”。然除上述之經典外,亦有學者存疑其它的一些論典是否真為竜樹菩薩所著,如《十八空論》、《釋摩訶衍論》。現存藏傳《無畏論》,因為其中引用了提婆著作,被認為是後人所作,非竜樹著作。
竜樹菩薩論著極為豐富,如:《大智度論》、《中論》、《十二門論》、《七十空性論》、《回諍論》、《六十頌如理論》、《大乘破有論》、《十住毗婆沙論》、《大乘二十頌論》、《菩提資糧論》、《寶行王正論》、《勸誡王頌》、《優波提捨》、《莊嚴佛道論》、《大慈方便論》、《無畏論》等不少著名的論典,造論之多,世所罕見,故被譽為“千部論師”。然除上述之經典外,亦有學者存疑其它的一些論典是否真為竜樹菩薩所著,如《十八空論》、《釋摩訶衍論》。現存藏傳《無畏論》,因為其中引用了提婆著作,被認為是後人所作,非竜樹著作。
印順法師根據藏傳佛教傳統,將竜樹的著作,分為兩大類,一為抉擇甚深義者,這包括《中論》、《七十空性論》、《六十如理論》、《回諍論》等,以論理方式深入諸法實相。二為分別菩薩廣大行者,包括《大智度論》、《十住毗婆沙論》、《菩提資糧論》、《寶行王正論》、《勸誡王頌》等。
漢譯竜樹菩薩所造之《中論頌》、《大智度論》、《十住毗婆沙論》皆對漢傳的大乘佛法有重要影響與貢獻,也是中觀學派所依據的論典。
在竜樹作品中,大量引用各種佛經,佛教研究者經常以此來作大乘佛教經典的定年之用:在竜樹作品中曾被引用的大乘佛教經典,為早期大乘佛教經典,而竜樹未曾引用的,則判定為中期及晚期佛經。
竜樹作品中,衹有中論與回諍論的梵文本仍然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