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梁 人物列錶
蕭綱 Xiao Gang(南梁)蕭衍 Xiao Yan(南梁)徐陵 Xu Ling(南梁)
劉勰 Liu Xie(南梁)蕭繹 Xiao Yi(南梁)周興嗣 Zhou Xingsi(南梁)
蕭統 Xiao Tong(南梁)蕭順之 Xiao Shunzhi(南梁)蕭衍 Xiao Yan(南梁)
蕭歡 Xiao Huan(南梁)蕭棟 Xiao Dong(南梁)蕭紀 Xiao Ji(南梁)
蕭淵明 Xiao Yuanming(南梁)蕭方智 Xiao Fangzhi(南梁)蕭莊 Xiao Zhuang(南梁)
侯景 Hou Jing(南梁)鐘嶸 Zhong Rong(南梁)曼陀羅仙 Mandra(南梁)
僧伽婆羅 Sam!ghavarman(南梁)明徽 Ming Hui(南梁)庚信 Geng Xin(南梁)
陶弘景 Tao Hongjing(南梁)張辯 Zhang Bian(南梁)寶唱 Bao Chang(南梁)
僧祐 Seng You(南梁)僧佑 Seng You(南梁)僧伽娑羅 Seng Gasuoluo(南梁)
慧皎 Huijiao(南梁)僧伽羅(南梁)寶亮(南梁)
菩提達磨 Putidamo(南梁)釋僧佑 Shi Sengyou(南梁)釋儈佑 Shi Kuaiyou(南梁)
庾肩吾 Yu Jianwu(南梁)丘明(南梁)虞荔 Yu Li(南梁)
庚信
南梁  (513年581年)
字: 子山
籍貫: 南陽新野

詩詞《哀江南賦》   

閱讀庚信在诗海的作品!!!
庾信(513年-581年)字子山,南北朝時期大文學家,祖籍南陽新野(今屬河南)。仕北周官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故人稱“庾開府”。庾信奉梁元帝名出使北朝被留,不得回歸,文風蕭瑟哀戚,也感染北方雄渾豪邁之氣,是南北朝文學的集大成者。

生平
先祖乃魏晉時期外戚庾亮,八世祖庾滔隨晉室南渡,官至散騎常侍,傢於江陵。伯父庾於陵,梁太子洗馬,為昭明太子掌文翰。祖父庾易,纍闢官不就。父庾肩吾,梁太子中庶子、度支尚書,贈散騎常侍、中書令。

庾信少有文學,十五歲時任昭明太子侍讀,十九歲時與徐陵被選為簡文帝文德省學士,隨父及徐攡、徐陵父子出入禁宮,為文綺豔,稱“徐庾體”。

侯景之亂爆發,庾信時為建康令,率兵防守朱雀航,因賊人皆挂鐵製面具,竟率衆出奔。其後梁元帝偏安江陵,信亦奔隨而效力朝廷,奉命出使西魏。值西魏南侵,庾信滯留長安不得歸;江陵既陷,仕於西魏,後亦仕於北周,曾授官洛州刺史。

北周皇帝雅好文學,庾信特蒙恩禮,與諸王亦多所周旋款洽。陳朝與北周通好後,南北流寓之士許還舊國,王剋、殷不害等得以還鄉,北周皇帝卻愛惜庾信而不遣。唯有庾信與王褒不得南回。

庾信雖然位望通顯,常有鄉關之思,乃作《哀江南賦》以致其意。北周天和四年,北周武帝作北周象戲並與大臣共同編寫《象經》,由王褒作《象戲經序》、庾信作《進象經賦表》、《象戲賦》。

駢文風格
庾信前期仕梁,文章以綺豔為宗,音韻諧美,為齊梁之極則。後期滯留北方,常有鄉關之思,多亡國之痛,身世之感,發為蒼涼悲壯,沉鬱頓挫之音。

庾信駢文於駢體中寓散行氣格,遣事用典,多采貼自然,明麗中見蒼渾,綺縟中有流轉。內容華實相扶,情文兼至,既有文采,亦見風骨,結合南方文學的華美,和北方文學的剛健。

評價
庾信的駢文、駢賦,可與鮑照並舉,代表了南北朝駢文、駢賦的最高成就;庾的辭賦與徐陵一起被稱為“徐庾體”,代表作有《哀江南賦》、《枯樹賦》等。

庾的詩歌,則初步融合了南北詩風,對唐詩有重要影響。有《庾子山集》傳世。

史評其寫作風格“綺豔”,杜甫又稱其“清新”、“老成”。此六字者,詩傢難兼,子山備之。張溥《庾開府集》題辭稱:“後羈長安,臣於宇文,陳帝通好請還,終留不遣。雖周宗好士,滕趙賞音,築宮虛館,交齊布素。而南冠、西河,旅人發嘆,鄉關之思,僅寄於江南一賦,其視徐孝穆之得返舊都,奚啻李都尉之望蘇屬國哉。”

杜甫“戲為六絶句”六首之一:“庾信文章老更成,凌雲健筆意縱橫。”成語“凌雲健筆”一詞由此而來。“詠懷古跡”第一:“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

李商隱:“可憐庾信尋荒徑,猶得三朝托後車。”

註釋
^ 《朝野僉載》雲:“梁庾信從南朝初至,北方文士多輕之。信將枯樹賦以示之,於後無敢言者。時溫子升作韓陵山寺碑,信讀而寫其本。南人問信曰:‘北方文士何如?’信曰:‘唯有韓陵山一片石堪共語。薛道衡、盧思道少解把筆。自餘驢鳴狗吠,聒耳而已。’”
參考書目
《周書·王褒庾信傳論》
《北史·庾信傳》
北周滕王逌《庾信集序》
清水凱夫著,韓國基譯:《六朝文學論文集》(重慶:重慶出版社,1989)。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