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地: | 廣東省梅縣 | ||
閱讀李金發在诗海的作品!!! |
李金發(1900年11月21日-1976年12月25日)原名李淑良,又名李權興,筆名金發,現代象徵主義詩人、雕塑傢、藝術教育傢和中華民國外交官。
客傢人,出生在廣東省梅縣,早年就讀於梅州中學,1919年去法國留學,1921年就讀於第戎美術專門學校和巴黎帝國美術學校,學習雕塑和油畫。1920年受法國象徵主義,特別是詩人波德萊爾的《惡之花》影響,開始創作新詩。早期詩作開了中國象徵主義新詩的先河。
1925年應劉海粟邀請回國。先後在上海美專、杭州國立藝術院、中山大學教授美術。1927進入武漢國民政府任外交部秘書。1928-1937年主編《美育雜志》。1928-1932年在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教雕刻。
1932-1934年,應施蟄存之邀在上海《現代》雜志上發表了十首詩,成為“現代派”詩人之一(同時期的代表人物還有戴望舒等)。1936年任廣州市立美術學校校長。
1938年因抗日戰爭全家逃難至越南,就職於中華民國設在海防市的戰時物資運輸處。1940年回到廣東。1941年和詩人盧森創辦了抗日文藝月刊《文壇》。1941年8月開始再次在中華民國外交部任職。1945年任中華民國駐伊朗大使館一等秘書,代理館務。1946-1950年任駐伊拉剋公使。
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灣後,他不願被政府召回臺北,而是於1951年攜全家移居美國。先後辦農場養雞、經營商業和製作雕像,還寫有回憶性散文。1976年在紐約長島因心髒病去世,終年76歲,葬於長島。
詩歌風格和評價李金發被當時文壇稱為“詩怪”。他的詩基本都是在1920-1928年期間所寫;一般意嚮怪誕、詭麗、新奇;結構晦澀朦朧;審美上藉西方象徵主義“以醜為美”、“美醜對應”的理論,常用神秘、死亡、悲哀為主題;句法以西文語法夾上文言文助詞。
他的詩打破了早期白話詩單純直白的單調性。周作人稱其《微雨》是詩界“別開生面之作”。朱自清在《中國新文學大係·詩集》中評他的詩是“......要表現的不是意思,而是感受和情感;彷佛大大小小紅紅緑緑一串珠子,他卻藏起那串兒,你得自己穿着瞧...不缺乏想像力,但不知道是創造新語言的心太切,還是母舌太生疏,句法過份歐化,教人像讀着翻譯;又夾雜着些文言的嘆詞助詞......"。
主要作品詩集,按寫作順序
《微雨》(1925年,北新書局出版)
《食客與兇年》(1927年,北新書局)
《為幸福而歌》(1926年,商務印書館)
《異國情調》(散文、詩歌和小說合集,1942年出版)
《飄零閑筆》(1964年,散文、小說集,臺北僑聯出版社)
短篇小說:《異國情調》、《鬼屋人蹤》等。
散文:《近代波斯文學》、《巴格達的素描》
翻譯:《古希臘戀歌》、《托爾斯泰夫人日記》、《魏爾倫詩抄》等。
雕塑:上海南京大戲院門前的長浮雕和伍廷芳、孫中山、鄧仲元、蔡元培等人的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