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中國 人物列錶
劉半農 Liu Bannong(現代中國)顧城 Gu Cheng(現代中國)佚名 Yi Ming(現代中國)
郭沫若 Guo MoRuo(現代中國)周天遊 Zhou Tianyou(現代中國)吳則虞 Wu Zeyu(現代中國)
趙超 Zhao Chao(現代中國)王覺溟 Wang Jiaoming(現代中國)梅毅 Mei Yi(現代中國)
樊樹志 Fan Shuzhi(現代中國)柏楊 Bai Yang(現代中國)嶽南 Yue Na(現代中國)
屈維英 Qu Weiying(現代中國)茅十七 Mao Shiqi(現代中國)蔣勝男 Jiang Shengnan(現代中國)
唐博 Tang Bo(現代中國)孫傑 Sun Jie(現代中國)許志竜 Xu Zhilong(現代中國)
嚮斯 Xiang Si(現代中國)張鳴 Zhang Ming(現代中國)河邊 He Bian(現代中國)
落榜生5 La Bangsheng(現代中國)林語堂 Lin Yutang(現代中國)陳舜臣 Chin Shunshin(現代中國)
倪政興 Ni Zhengxing(現代中國)王春瑜 Wang Chunyu(現代中國)子金山 Zi Jinshan(現代中國)
朱岩 Zhu Yan(現代中國)孫立群 Sun Liqun(現代中國)趙焰 Zhao Yan(現代中國)
牛貫傑 Niu Guanjie(現代中國)張研 Zhang Yan(現代中國)郭燕紅 Guo Yangong(現代中國)
二月河 Eryuehe(現代中國)閻崇年 Yan Chongnian(現代中國)許華 Xu Hua(現代中國)
鄭彭年 Zheng Pengnian(現代中國)盛和煜 Cheng Heyu(現代中國)司馬路人 Sima Luren(現代中國)
張笑天 Zhang Xiaotian(現代中國)喬鬆都 Qiao Songdou(現代中國)王瑞人 Wang Ruiren(現代中國)
陳汝衡 Chen Ruheng(現代中國)平江不肖生 Ping Jiangbuxiaosheng(現代中國)陸士諤 Liu Shie(現代中國)
馬敘倫 Ma Xulun(現代中國)劉紹棠 Liu Shaotang(現代中國)餘嘉錫 Yu Jiaxi(現代中國)
劉鳳舞 Liu Fengwu(現代中國)王旭川 Wang Xuchuan(現代中國)董蔭孤 Dong Yingu(現代中國)
葉洪生 She Hongsheng(現代中國)周汝昌 Zhou Ruchang(現代中國)俞平伯 Yu Pingba(現代中國)
劉心武 Liu Xinwu(現代中國)蔡義江 Cai Yijiang(現代中國)賈平凹 Gu Pingao(現代中國)
周思源 Zhou Saiyuan(現代中國)張愛玲 Zhang Ailing(現代中國)閆紅 Yan Gong(現代中國)
陳鯉庭
現代中國  (1910年十月20日)
籍貫: 上海

中國話劇 Chinese Drama《放下你的鞭子》

閱讀陳鯉庭在影视与戏剧的作品!!!
陈鲤庭
  (1910- ),曾用名陳思白,筆名麒麟、C.C.T等,電影、戲劇導演,理論傢。上海市人。畢業於上海大夏大學。1932年加入左翼劇聯。1940年從影,先後任中國電影製片廠、中央電影攝影場編導委員,昆侖影業公司藝委會主任。建國後曾任天馬電影製片廠廠長、中國影協常務理事、全國政協委員。導演影片有《遙遠的愛》、《麗人行》、《人民的巨掌》等。
  
  陳鯉庭,男,生於1910年,中國話劇、電影導演,理論批評傢。
  
  陳鯉庭上海人。1930年畢業於大夏大學。歷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中國戲劇傢協會理事,全國政協第三、四屆委員。
  
  參加大夏劇社時翻譯了愛爾蘭劇作傢G.格雷戈裏夫人的《月出》,後改編為《三江好》。1930年他和大夏劇社都受到了中國左翼戲劇傢聯盟的影響。1930年秋去南匯縣大團鎮教書,目睹逃荒難民的悲慘生活,1931年寫了街頭劇《放下你的鞭子》。在陳鯉庭的邀請下,左翼劇聯派來謝韻心(章泯)導演了該劇,首次在當地節日遊藝會上演出。1932年初,他回上海教書,正式成為劇聯盟員,曾去浦東工業區輔導浦青劇社演出《放下你的鞭子》。1933年初,在劇聯領導下,他和鄒競組織駱駝劇社,8月,因白色恐怖停止活動。陳鯉庭在劇聯領導下參與廣泛的“學校劇運”、“藍衣劇運”(即工人劇運),迅速成長為一個左翼戲劇傢。他移植、創作、導演的《月亮上升》、《放下你的鞭子》等劇,抗戰前後風行全國,對當時的進步戲劇、抗戰戲劇運動有着廣泛深刻的影響。
  
  1934年初,陳鯉庭任《民報》副刊“影壇”的特約撰稿人,為當時新興的左翼戲劇、電影吶喊,並作了必要的理論準備。1935年發表的《評〈娜拉〉的演出》一文,及時而又深刻地總結了當時左翼戲劇領導藝術上的成就。1936—1937年,他參加劇聯領導的業餘劇人協會和業餘實驗劇團,先後擔任理事會理事兼秘書及演出部副主任,協調來自各方的進步劇人,推動了中國進步話劇運動在藝術上的成長。抗戰爆發以後,任上海救亡演劇隊第四隊隊長。1938年任旅川業餘劇人協會理事兼導演,導演了《夜光杯》、《魔窟》、《欽差大臣》。1939年去宜川,擔任第二戰區“文抗話劇隊”隊長,導演了《魔窟》、《鳳凰城》,至“晉西事變”前夕,匆匆離開。1940年鼕回重慶,先後任中國電影製片廠和中央電影攝影場編導,編著了中國電影第一部理論著作《電影規範》。1941年參加中華劇藝社為理事,並導演了《欽差大臣》、《結婚進行麯》、《歲寒圖》、《復活》、《大馬戲團》等劇。特別是1942年,他以飽滿的政治熱情和藝術上的嚴謹不苟作風導演的郭沫若名作《屈原》,成為抗戰期間大後方舞臺藝術的高峰。
  
  抗戰勝利後,陳鯉庭主要從事電影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除繼續電影工作外,1953年為中國青年藝術劇院重排話劇《屈原》,1959年為上影劇團、上海戲劇學院導演了《大雷雨》。
  
  陳鯉庭在戲劇和電影的理論研究上,是有建樹的探索者開拓者之一。他的導演藝術於40年代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既大刀闊斧又精雕細琢,既善於導演誇張的喜劇,又善於導演嚴謹的正劇。
  
  陳鯉庭是歷次全國文代會代表,歷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中國戲劇傢協會理事,全國政協第三、四屆委員。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