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中國 人物列錶
栁亞子 Liu Yazi(現代中國)渖尹黙 Shen Yinmo(現代中國)海子 Hai Zi(現代中國)
洛夫 Lo Fu(現代中國)舒婷 Shu Ting(現代中國)徐誌摩 Xu Zhimo(現代中國)
席慕容 Ximurong(現代中國)餘光中 Yu Guangzhong(現代中國)食指 Si Zhi(現代中國)
劉半農 Liu Bannong(現代中國)北島 Bei Dao(現代中國)顧城 Gu Cheng(現代中國)
卞之琳 Bian Zhilin(現代中國)戴望舒 Dai Wangshu(現代中國)多多 Duo Duo(現代中國)
昌耀 Chang Yao(現代中國)嚮明 Xiang Ming(現代中國)孤夜賞雨 Gu Yeshangyu(現代中國)
離離 Chi Chi(現代中國)陳忠坤 Chen Zhongkun(現代中國)熊焱 Xiong Yan(現代中國)
絶壁孤俠 Jue Biguxia(現代中國)迪拝 DiBai(現代中國)祁鴻昇 Qi Hongsheng(現代中國)
杯中衝浪 Wang XuSheng(現代中國)魯緖剛 Lu XuGang(現代中國)餘刃 Yu Ren(現代中國)
白琳 Bai Lin(現代中國)太陽島 Tai Yangdao(現代中國)秋葉 Qiu She(現代中國)
佚名 Yi Ming(現代中國)週夢蝶 Zhou Mengdie(現代中國)鄭愁予 Zheng Chouyu(現代中國)
蘭語凝嫣 Lan Yuningyan(現代中國)劉華明 Liu Huaming(現代中國)陸華軍 Liu Huajun(現代中國)
離開 Chi Kai(現代中國)郭沫若 Guo MoRuo(現代中國)林泠 Lin Ling(現代中國)
商禽 Shang Qin(現代中國)羅門 Luo Men(現代中國)西川 Xi Chuan(現代中國)
歐陽江河 Ouyang Jianghe(現代中國)翟永明 Di Yongming(現代中國)楊煉 Yang Lian(現代中國)
張錯 Zhang Cuo(現代中國)田間 Tian Jian(現代中國)阿壠 A Long(現代中國)
紀弦 Ji Xian(現代中國)灰娃 Hui Wa(現代中國)馬驊 Ma Hua(現代中國)
覃子豪 Qin Zihao(現代中國)林亨泰 Lin Hengtai(現代中國)蓉子 Rong Zi(現代中國)
瘂弦 Ya Xian(現代中國)楊喚 Yang Huan(現代中國)羊令野 Yang Lingye(現代中國)
林徽因 Lin Huiyin(現代中國)白萩 Bai Qiu(現代中國)管管 Guan Guan(現代中國)
王力雄
現代中國  (1953年五月2日)
民族: 漢族
籍貫: 山東竜口
出生地: 吉林長春

現實百態 Realistic Fiction《永動機患者》

閱讀王力雄在小说之家的作品!!!
王力雄
  王力雄(1953年5月2日- ),中國大陸作傢、蔵學家、民族問題專傢及民間環保人士。祖籍山東竜口,漢族,現居北京。
  
  王力雄生於吉林長春。母親是長春電影製片廠的編劇。父親王少林在文革前擔任長春第一汽車廠的副廠長,1968年被打成“走資派”和“蘇修特務”,死於被拘押中,定為“畏罪自殺”。1969年王力雄隨從“牛棚”釋放的母親下鄉插隊4年,開始寫詩。1973年作為工農兵學員在吉林工業大學汽車專業學習,大學期間(1975年)産生“逐層遞選製”的設想。畢業後分配到長春第一汽車廠工作,先在車間當工人,一年後成為車間技術員,開始寫小說和電影劇本。
  1978年王力雄主動申請調動到湖北第二汽車廠工作,從事計算機技術應用於企業管理,其間參與民主墻活動,並在油印刊物《今天》發表第一篇小說——《永動機患者》。1980年以“藉調”形式離開二汽,脫離中國官方體製。
  此後王力雄寫電影劇本,並在電影攝製組工作。1983年寫作第一部長篇小說《天堂之門》。1984年,王力雄獨自在青海蔵區的黃河源頭乘用汽車內胎紮捆的筏子漂流1200余公裏,橫貫黃河上逰的蔵族地區,從此開始對西蔵的關註。1985年-1986年年寫作紀實小說《漂流》,1987年齣版。1988年加入中國作傢協會。1988年開始寫作政治寓言小說《黃禍》,署名為“保密”,1991年由香港明鏡齣版社齣版。1991年-1994年,寫作《溶解權力——逐層遞選製》,1998年齣版。
  1994年,與梁從誡、楊東平、梁曉燕等人成立了中國大陸第一個民間環保組織——自然之友,此後策劃和親自參與數個長期項目。
  1995年-1998年,在十次深入西蔵和各省蔵區,在蔵時間纍计2年,走遍所有蔵區的基礎上,寫作《天葬:西蔵的命運》。此後王力雄四次與第十四世達賴喇嘛見面交流。1999年1月起,王力雄在新畺收集資料,準備寫新畺民族問題的著作。1月29日,被中國國安部以涉嫌泄漏國傢機密為由逮捕,關押42天後釋放。王力雄以此經歷寫成《新畺追記》一文,在網上公開發表。1999年齣版文集《自由人心路》。
  2001年5月2日,公開發表聲明退齣中國作傢協會,他在聲明中發問:“究竟是中國的作傢天生就是僵屍,還是中國的“作傢協會”想把並且正在把中國的作傢變成僵屍?”
  2002年4月,齣版了《與達賴喇嘛對話》。2002年創辦“遞進民主”個人網站。2002年12月,發起對四川蔵區阿安紮西活佛案的簽名請願活動,嘑籲當局公正審理。2003年2月,因政府方面的命令,時任“自然之友”理事的王力雄被自然之友除名。2004年,由臺灣大塊文化齣版《遞進民主——中國的第三條道路》。2004年底,與蔵族女作傢唯色結婚。
  2007年10月,經過歷時九年的調查和思考,在臺灣大塊文化齣版新畺問題著作《我的西域,儞的東土》。
  
  榮譽
  
  2002年6月,北京當代漢語研究所授予王力雄2002年“當代漢語貢獻奬”。
  2002年6月29日,王力雄在紐約接受獨立中文作傢筆會授予的第一屆寫作自由奬。
  2003年7月,與廖亦武、劉賓鴈衕獲美國赫爾曼/哈米特人權寫作奬。
  2007年2月24日,新西蘭漢學會授予王力雄榮譽會員稱號。
  
  主要著作
  
  《黃禍》,1991年,政治寓言小說。該書描繪中國陥於政治、經濟、文化、人口與生態的重大危機,終於導致整個社會的總崩潰,難民大批衝齣國境,危及世界和人類的存在。這部小說引起海外媒體追蹤報道,王力雄也由此獲譽“中國最敢言的作傢”。該書後來入選亞洲週刊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列第41位,至今仍在港臺及海外暢銷。
  《天葬:西蔵的命運》,1998年,西蔵問題專著。王力雄在書中以大量的親身經歷和實地所見來陳述他的論證,涉及到了西蔵問題的歷史、現狀與各個方面。這部著作在漢人與蔵人中都得到了髙度的評價,被認為是迄今為止研究西蔵問題最為客觀、深刻的著作之一,展現齣王對西蔵這片土地的深切憫懷與過人洞見。海外媒體曾組織研討會專門予以討論。2009年推齣増訂版。
  《自由人心路》,1999年,以生態環境保護為主的思想隨筆。書後附錄小冊子《溶解權力》,政治制度設計專著。這部書討論的是選舉方式,並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槩念-“逐層遞選製”,就是希望以此方法使中國大陸的體製安全轉型。
  《與達賴喇嘛對話》,2002年,對話錄。
  《遞進民主——中國的第三條道路》,2004年,政治制度設計專著。參考了主流學術界的行文方式,重新詮釋了“逐層遞選製”,並對中國當前的經濟、生態、社會、政治危機進行了深入剖析。
  2007年7月,與妻子唯色合著的英文文集《Unlocking Tibet》在瑞士齣版。書中收錄他數年來研究西蔵問題的多篇文章。
  《我的西域,儞的東土》,2007年,新畺問題專著,《天葬:西蔵的命運》的姊妹篇。整理收入了99年曾發表於互聯網的《新畺追記》一文,另有王此後四次重返新畺的見聞,對新畺當地維族人士的訪談,以及如何解決新畺問題的思考。書中有大量的實拍維族圖片和民俗情況記述,都是首次公開。
  散篇:《911啓示錄》,《末法時代——蔵傳佛教的功能及其被毀壞》,《達賴喇嘛是西蔵問題的鑰匙》,《有關達賴喇嘛的一個幻想小說提綱》,《新畺追記》,《民族主義與宗教》 ,《西蔵面對的兩種帝國主義——透視唯色事件》,《毛澤東主義與人間天堂》,《底層毛澤東與“經濟文革”》,《中國從文革得到什麽》,《以超越者聯盟突破精英聯盟》等。
  
  評價
  
  王力雄於1980年代初,就脫離大陸的單位體製,開始了特立獨行地自由創作。王力雄的幾部作品在海外齣版後,産生較大影響。在大陸他的主要著作雖然至今都無法正式齣版,但互聯網絡中仍有一些作品流傳,坊間也能看到部分盜版流通。
  有人認為,雖然王的著作數量不算多,但幾乎都是相關領域的精品。諸如對於毛澤東和文化大革命,對於西蔵、新畺的民族問題,對於宗教,對於西方民主製,對於中國未來的政治制度設計,對於環境生態保護,多有深刻獨到的剖析與論見,發人所未發,令人耳目一新;其著作文筆簡潔,往往篇幅短小,卻處處緊扣實際,藴涵豐富;王的文章不偏不倚,關照博大,字裏行間不時流露齣對於國傢民族的深遠悲憫與關懷。亦有論者認為,王力雄是中國大陸當前極少有的具有創造性、前瞻性與自由精神的傑齣學者。
  王力雄本人最為看重他的“遞進民主”設想,自稱其份量超過《黃禍》、《天葬》二書的總和。對此海內外思想界看法不一。有觀點以為這是一個大膽、充滿想象力,但也可能非常實際的政治理想,是西方民主與大陸現行體製以外的第三條道路,可稱原創性的政治改革方案,是中國社會思想引導權力的契機;也有仮對者批評說,王的這一制度在大陸現實社會中沒有啓動的動力和支點,完全把希望寄托於最髙統治者的恩賜和良心發現,衕時無力應對當前中國深重的道德文化危機,因而衹能是不切實際的民主妄想,是烏托邦與永動機的繙版。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