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 子魚 | ||
籍貫: | 平原高唐 | ||
閱讀華歆在历史大观的作品!!! |
弟弟:華緝 兒子:華表 華博 華周 孫子:華廙 華嶠華澹 曾孫:華昆 華薈 華恆 華軼
歷史年表
公元188年(中平五年)五月,冀州刺史王芬欲廢靈帝、立合肥侯,邀華歆共議廢立。華歆認為王芬難成大事,遂拒絶王芬。事後王芬事敗自殺。華歆舉孝廉,任郎中;因病去官。
公元189年(中平六年)華歆被任為尚書郎。
公元190年(初平元年)董卓遷都。華歆求為下邽令,後因病從藍田到南陽。袁術在南陽,遂收留華歆。華歆勸袁術討伐董卓,袁術不從。華歆辭袁術,東至徐州,任豫章太守。華歆清廉公正、做事有效率,深受百姓愛戴。
公元196年(建安元年)劉繇病卒。劉繇舊部欲奉華歆為主。華歆鑒於自己身為人臣,遂拒絶。
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孫策欲取豫章,遣虞翻勸降華歆。華歆自知無力與孫策戰,遂降。孫策以上賓禮待華歆。後孫策死。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曹操假天子之命徵華歆回朝。孫權意圖將華歆留在江南。華歆道:“將軍當奉天子之命,同時可與曹操結好。”孫權遂遣華歆北上。數千人為華歆送行,共贈送數百金。華歆收下禮金,臨行前將所收之禮一一奉還。同年,曹操封華歆為議郎、參司空軍事。
公元204年(建安十九年)華歆奉曹操命收伏皇后璽綬,並鳩殺二皇子。
公元217年(建安二十二年)六月,華歆任御史大夫。
公元220年(黃初元年)二月,華歆任相國,被封安樂鄉侯。華歆為官清廉,所得俸祿和賞賜多用於接濟朋友、親人、舊故,並為奴僕們安傢。同年,華歆任司徒。
公元223年(黃初四年)華歆舉薦管寧。曹丕徵用管寧,管寧不從。
公元226年(黃初七年)十二月華歆任太尉,欲讓位於管寧。曹睿不允,徵管寧為光祿大夫,管寧不從。
公元230年(太和四年)六月,曹真伐蜀。同年八月,華歆上書:“出兵浪費人力物力,於民有害,於國無利。況且蜀國地勢兇險、易守難攻,太祖、先帝先後討伐,皆出師不利。”並勸諫:“先留心於治道,以徵伐為後事。”時逢大雨,曹真舉兵難進。曹睿詔曹真回師。
公元231年(太和五年)十二月,華歆病卒。
華歆 - 《三國志·華歆傳》
華歆字子魚,平原高唐人也。高唐為齊名都,衣冠無不遊行市裏。歆為吏,休沐出府,則歸傢闔門。議論持平,終不毀傷人。同郡陶丘洪亦知名,自以明見過歆。時王芬與豪傑謀廢靈帝。語在《武紀》。芬陰呼歆、洪共定計,洪欲行,歆止之曰:“夫廢立大事,伊、霍之所難。芬性疏而不武,此必無成。而禍將及族。子其無往!”拱從歆言而止。後芬果敗,洪乃服,舉孝廉,除郎中,病,去官。靈帝崩,何進輔政,徵河南鄭泰、穎川荀攸及歆等。歆到,為尚書郎。董卓遷天於長安,歆求出為下圭阝令,病不行,遂從藍田至南陽。時袁術在穰,留歆。歆說術使進軍討卓,術不能用。歆欲棄去,會天子使太傅馬日(石單)安集關東,日(石單)闢歆為掾。東至徐州,詔即拜歆豫章太守,以為政清靜不煩,吏民感而愛之。孫策略地江東,歆知策善用兵,乃幅巾奉迎。策以其長者,待以上賓之禮。後策死。太祖在官渡,表天子徵歆。孫權欲不遣,歆謂權曰:“將軍奉王命,始交好曹公,分義末固,使僕得為將軍效心,豈不有益乎?今空留僕,是為養無用之物,非將軍之良計也。”權悅,乃遣歆。賓客舊人送之者千餘人,贈遺數百金。歆皆無所拒,密各題識,至臨去,悉聚諸物,謂諸賓客曰:“本無拒諸君之心,而所受遂多。念單車遠行,將以懷璧為罪,願賓客為之計。”衆乃各留所贈,而服其德。
歆至,拜議郎,參司空軍事,入為尚書,轉侍中,代荀彧為尚書令。太祖徵孫權,表歆為軍師。魏國既建,為御史大夫。文帝即王位,拜相國,封安樂鄉侯。及踐阼,改為司徒。歆素清貧,祿賜以振施親戚故人,傢無擔石之儲。公卿嘗並賜沒入生口,唯歆出而嫁之。帝嘆息,下詔曰:“司徒,國之俊老,所與和陰陽理庶事也。今大官重膳,而司徒蔬食,甚無謂也。”特賜禦衣,及為其妻子男女皆作衣服。三府議:“舉孝廉,本以德行,不復限以試經。”歆以為“喪亂以來,六籍墮廢,當務存立,以崇王道。夫製法者,所以經盛衰。今聽孝廉不以經試,恐學業遂從此而廢。若有秀異,可特徵用。患於無其人,何患不得哉?”帝從其言。
黃初中,詔公卿舉獨行君子,歆舉管寧,帝以安車徵之。明帝即位,進封博平侯,增邑五百戶,並前千三百戶,轉拜太尉。歆稱病乞退,讓位於寧。帝不許。臨當大會,乃遣散騎常侍繆襲奉詔喻指曰:“朕新莅庶事,一日萬幾,懼聽斷之不明。賴有德之臣,左右朕躬,而君屢以疾辭位。夫量主擇君,不居其朝,委榮棄祿,不究其位,古人固有之矣,顧以為周公、伊尹則不然。潔身徇節,常人為之,不望之於君。君其力疾就會,以惠予一人。將立席幾筵,命百官總己,以須君到,朕然後禦坐”。又詔襲:“須歆必起,乃還。”歆不得已,乃起。
太和中,遣曹真從子午道伐蜀,車駕東幸許昌。歆上疏曰:“兵亂以來,過逾二紀。大魏承天受命,陛下以聖德當成、康之隆,宜弘一代之治,紹三王之跡。雖有二賊負險延命,苟聖化日躋,遠人懷德,將襁負而至。夫兵不得已而用之,故戢而時動。臣誠願陛下先留心於治道,以徵伐為後事。且千裏運糧,非用兵之利;越險深入,無獨剋之功。如聞今年徵役,頗失農桑之業。為國者以民為基,民以衣食為本。使中國無饑寒之患,百姓無離士之心,則天下幸甚,二賊之釁,可坐而待也。臣備位宰相,老病日篤,犬馬之命將盡,恐不復奉望鑾蓋,不敢不竭臣子之懷,唯陛下裁察!”帝報曰:“君深慮國計,朕甚嘉之。賊憑恃山川,二祖勞於前世,猶不剋平,朕豈敢自多,謂必滅之哉!諸將以為不一探取,無由自弊,是以觀兵以窺其釁。若天時未至,周武還師,乃前事之鑒,朕敬不忘所戒”。時秋大雨,詔真引軍還。太和五年,歆薨,謚曰敬侯。子表嗣。初,文帝分歆戶邑,封歆弟緝列侯。表,威熙中為尚書。
見識過人
高唐縣是舊齊國的著名都市,官吏們都喜歡遊走於大街拋頭露臉。華歆當時在縣衙為做吏(也是有頭臉的人),他每天都是洗完臉出門,公事一畢就回傢,並緊閉大門。他議事論人平和客觀,從不曾詆毀傷害過他人。同郡人陶丘洪也是當時的名士,自認為比華歆更有真知灼見,當時王芬與豪傑商議欲廢除靈帝另立新君,這件事記述在《三國志·武帝本紀》中。王芬曾暗地同華歆、陶丘洪商議,陶丘洪想參與期間,華歆製止說:“廢立皇帝這樣的大事,就連伊尹、霍光都感到睏難。王芬性情粗疏沒有謀略,這事必定成功不了(不僅自己有殺身之禍),而且會禍及宗族。您不要參與!”陶丘洪聽從華歆的勸告退了出來。之後,王芬果然失敗了,從此陶丘洪纔服氣了華歆的見識。
華歆 - 清正廉潔
華歆曾被推薦為孝廉,由朝遷授予郎中一職,但因病而辭職回傢。漢靈帝死後,輔政大臣何進調河南鄭泰、穎川荀攸和華歆入京。華歆到洛陽後,被授以尚書郎之職。董卓將漢獻帝遷到長安時,華歆請求出任下圭令(任命公佈後)稱病不去,從藍田翻過秦嶺去了南陽。當時袁術在河南鄧縣,要留華歆幫他做事。華歆勸袁術發兵討伐董卓,但袁術沒有采納,華歆决定拋棄袁術另走他鄉,恰好漢獻帝派太傅馬日撣安撫關東(函𠔌關以東),馬日撣遂召華歆做部屬。到徐州時,皇帝下詔任華歆為豫章太守。在太守任上,他為政清靜不煩擾百姓,所以官吏百姓很感激擁戴(以至於揚州刺史劉繇死了,整個揚州民衆共推華歆為刺史。華歆因為沒有皇命,赴任不是人臣的合適做法加以拒絶。但民衆竟在豫章太守府外守候了幾個月,最終還是被他婉言勸回)。孫策占領江東後,華歆知道他善於用兵,於是整理衣冠歡迎其到來。孫策知道華歆有德有纔且年長於自己,故此待以上賓之禮。孫策死了,曹操在官渡上書皇帝調華歆到許昌做官。孫權不想讓華歆離開,華歆對孫權說:“您(因為能)遵奉皇帝之命,這才能與曹公結下友誼,但這份友誼還不牢固。讓我去那邊為您加深,豈不更好?今天您留我是養一個無用之物,這不是好辦法。”孫權聽了很高興,於是答應送他入京。(聽說他度進京赴任)賓朋好友及昔日同事千餘人都趕來相送,並贈送了“數百金”的巨額錢物。華歆是來者不拒,暗中卻在贈金上作了標記。臨行之日,他把那些全擺出來,對送行者說道:“本來沒有拒絶諸位饋贈之心,所以收受的禮品很多。想着我這次是孤零零地單車遠行,本來是無罪之身,但懷藏壁玉就有被殺的理由,望賓朋好友為我想(一個萬全)計策。”(誰也沒有保證他帶着沉重的金銀珍寶上路,而十分安全的計策),衆人衹好收回原來的贈予,並佩服他高尚的道德。
華歆到京師後,被封為議郎,兼司空軍事,後升任尚書,又轉升侍中,再代荀彧為尚書令(相當於副丞相)。曹操證討孫權時,奏清皇帝任命華歆為軍師。魏國建立後(曹操受九錫封為魏王),任御史大夫,曹丕任魏王時,拜華歆為相國,安樂鄉侯。曹丕代漢稱帝後(華歆因主持受禪儀式時,沒有喜慶之色),遂改相國為司徒。華歆歷來很清廉,祿米及皇帝賞賜都振濟了親戚熟人,傢中沒有百斤,更沒有十鬥糧食的儲存。朝廷每每將罰沒為奴的青年女子賞賜給大臣,衹有華歆不收留,而是將她們嫁人,曹丕為此嘆息不已,並下詔書說:“華司徒是國傢難得的長者,其作為暗合天地之道,深得民衆之心呀。今天大官們都有豐盛佳餚,衹有他是簡單的蔬菜佐飯,而很不計較。”故此,特別拿自己衣服賞賜華歆,並為他的妻子及傢中男女做衣服。當時,三府共同嚮皇帝提出建議:“推舉孝廉,原是以品德為標準的,不需要以儒傢經典為內容進行考試。”而華歆以為“自喪亂以來,六經就沒有人再讀了(道德亦隨之淪喪),當務之急是重新提倡儒傢學說,推崇(以仁為核心的)王道。製定官吏的選任標準,决定着國傢的盛衰。今天舉孝廉不進行六經考試,恐怕讀書之風從此衰亡。假如有特別優秀或特別專長(而六經知識短缺)之人,可以作為特殊加以任用。所憂慮的是缺少這樣的特殊人才,不用擔心選不上來。”曹丕聽從了他的意見。
舉薦管寧
曹丕登極的初年,下詔要求宮廷大臣嚮他舉薦獨行特立的隱士,華歆推舉了管寧,曹丕派車專門去迎接。魏明帝即位,封華歆為博平候,增采邑五百戶,與之前的封賞纍计為一千三百戶,並改任太尉。華歆稱病請求退休,願將太尉一職讓與管寧,魏明帝沒有同意。在設筵大會朝臣時,派散騎常侍繆襲持詔書宣喻華歆:“朕新接手這些煩雜事務,一日萬機,怕的是難分辨是非並做出錯誤的决斷。幸好有有德操的大臣們在朕左右,而您卻屢屢以病推辭。量主擇君,不肯做官,拋棄榮祿,不就其位者,古人的確曾有過,但周公、伊尹則不然。潔身自好為國傢死節的事,是其他人應該做的,但我不敢讓您也那樣。您應該剋服病痛的睏擾參加朝會,施惠澤於朕。(朕)將讓凳子空着,站在筵席前,命文武百官同我一樣(地站着),必須等待您的到來,(衹有那時)朕才能落座。”又給繆襲特別叮嚀:“必須在華歆起身赴會時,你才能回來。”華歆不得已,衹好赴會。
華歆 - 上《止戰疏》
魏明帝太和年間,派遣曹真從子午道出兵伐蜀,皇帝也親臨許昌(閱兵以壯行色)。華歆(在病榻上聽到消息後)上書說:“自兵亂以來,已經二十多年了,我魏國承奉上天之命,陛下以至高之德,正逢成王、康王的處境,應該成就一代盛世,步堯、舜、禹三王的足跡。雖然今天有二賊(東吳西蜀)憑險割據,如果我們堅持民本思想,使與民休養生息的仁政發揚光大,那麽,敵方民衆也會被感動,勢必抱着小孩,背着行李前來投奔。戰爭是在不得已時纔發動的,不可以輕啓戰端,要等持時機成熟,我望陛下能把精力集中在治國之道,把討伐作為後事。況且若出兵討伐,需千裏運糧,這在軍事上則處被動;而越過天險深入敵後,也沒有必勝的把握。就說今年徵兵徵差這件事情,已經對農業蠶桑業造成重大損失。治理國傢者,是以民衆為基礎;民衆把穿衣吃飯看成天大的事情。能使中國無缺衣乏食、饑寒交迫的禍患,百姓沒有離鄉背景、四處逃難的冤苦,那是舉國的大幸大福。至於二賊的邊境騷擾,可平心靜氣地坐下來等待時機。我忝居宰相之位,年老與疾病日甚一日,像犬馬那樣奔波的生命也即將結束,恐怕不再能侍奉和問候陛下,生命將盡,不敢不竭盡屬下的忠誠,希望陛下仔細思考,做出决斷。”魏明帝(看過《止戰疏》後)派人告訴華歆說:“對您能深思熟慮國傢的大政方針,朕非常佩服,賊依憑秦嶺長江分裂國傢,祖父、父親兩人生前一直為消滅他們而不辭勞苦,也沒有平定。朕豈敢以為自己比祖輩能行,吹噓必然能踏平他們!軍事將領們認為,不把二賊一一消滅,是無端地自取凋敝,所以朕纔檢閱軍隊窺察時機準備出兵。(但是)如果時機不到,周武王曾休兵罷戰的先例,就是藉鑒,朕以非常謹恭的心情,决不會忘記您的勸戒。”適在此時,秋雨連錦,魏明帝下詔令曹真退軍。公元231年華歆亡故,皇帝追贈為敬侯,兒子華表襲其爵位。當初曹魏文帝曾將華歆的采邑地分出一些封贈予其弟華緝,並列為侯爵。華表在魏元帝鹹熙年間擔任了尚書職務。
華歆 - 兩副歷史面孔
華歆年輕時曾被舉為孝廉,東漢恆帝時纍官尚書令,後依歸曹操,官至太尉。歷仕曹操、曹丕、曹叡三代。華歆是漢魏時期政治舞臺上比較活躍的人物,作為漢大臣之一的華歆,參與了漢禪位於魏的改朝換代的重大政治事件。
有一出傳統京劇《白逼宮》 ,說的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漢獻帝劉協幽居深宮,皇位不保,乃與伏後商議,草就血詔,囑其父密圖漢賊,曹操獲悉,帶劍入宮,杖斃伏後,毒殺其子。這出戲川劇的名稱叫《血帶詔 》 ,而湘劇的名稱直接就叫《華歆逼宮》。劇中曹操派華歆“勒兵入宮”,華歆“壞戶發壁,牽後出”,他進宮收捕伏後並將她毒死,還把她所生的兩個小皇子殺死,皇后兄弟及親族死者甚多。劇中的華歆好一副姦佞小人形象。
作為戲劇人物的華歆還出現在京劇《受禪臺》 (又名《獻帝讓位》)中,劇中的漢獻帝劉協,挂白須,着素衣、手捧玉璽,滿懷喪國之痛,唱腔凄慘;太尉華歆,金冠玉帶,翎羽高挑,按劍逼帝,揮來使去,又是一副姦臣模樣。
歷代對華歆的操守、德行均有不同看法。有不少人因他參與禪位事件,認定他就是個助紂為虐、為虎作倀的姦臣。其實,華歆“逼帝禪位”衹停留在戲麯、小說之中,史書並無確切記載,《三國演義》中有“華歆謅事魏,故草次詔,威逼獻帝降之”的段落,很明顯華歆的舞臺形象是根據小說加工塑造的。文人筆記《世說新語》也以華歆故事佐證他德行卑污:“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管寧瞧不起華歆貪慕榮華,以此印證華歆操守不如管寧。
在正史記載中,華歆卻甚有清名。《三國志·華歆傳》記載:華歆做高唐吏時,“議論持平,語不毀人”;他出任豫章太守時“為政清靜不煩,吏民感愛之”。《三國志》還特別談到:華歆在曹丕受漢禪時,並非氣焰囂張,實是面有憂色,曹丕很不滿意,問尚書陳群:“我應天受禪,文武群臣加官進爵,人人莫不歡喜,唯華歆和你不悅,這是何故?”陳群答曰:“我和華歆都是漢朝舊臣,若真像大傢一樣興高采烈,得意忘形,或許還會引起你的憎惡吧。”曹丕聽了,遂打消疑慮。王瀋著《魏書》說,華歆“性周密,舉動謹慎”。陳壽在《三國志》中也稱道華歆“清純德素”,為“一時之俊偉”。裴鬆之則贊譽華歆“積德居順,其智可及也”,還評價他“事上以忠,濟下以仁”。史書中還特別提到華歆“素清貧,祿賜以振施親戚故人,傢無擔石之儲”,居三公之位的華歆,家庭生活非常簡樸當是事實。
華歆抓捕伏皇后事,見之於《後漢書·獻帝伏皇后傳》。站在漢獻帝角度觀察,華歆是揎袖犯上的打手,罪不容誅。站在曹操的角度看,華歆敢頂住壓力直蹈竜潭,忠實有靠。站在今人的角度看,專製制度中的宮廷鬥爭,歷來都是血淋淋的,奉命行事而已,無所謂罪孽或忠勇對於戲劇、小說將華歆塑造成姦臣模樣,當與“漢為正統”以及“尊劉抑曹”的傳統歷史觀念有關。
名士高風
漢初平元年(190年)華歆遷任豫章(今南昌)太守,他為政清廉,出臺的號令和措施都清靜而不繁亂,深得百姓愛戴。漢建安5年(200年)華歆被調朝中為官,其部下、百姓送了很多禮物,華歆當面全部收下,註明送禮人姓名後加以保存。臨別時,當地攀轅揮淚送者過千人,此時華歆將禮物全部拿出,對送行的人說:“情意已經收下,非常感謝,禮物卻不得不請大傢各自取回。”
漢靈帝死後,外戚何進輔政,接着董卓亂漢,為避西京之亂,華歆與一行人從小路步行出武關(今陝西商南縣),在路上遇到一個老人獨行,想要和他們一起避難,所有人都同情老人並同意讓他隨行,衹有華歆說:“不可以,現在處在危險之中,無論禍福患害,都要講究一個‘義’字,現在無故接受一個外人,又不知他品行如何,現在接受了他,將來如果發生什麽事情,能中途拋棄他嗎?”但大傢都不忍心拒絶老人,於是就帶他同行,走到半路上,這位老人掉到了井中,衆人都想拋棄他不管,衹有華歆說:“既然當初接受了他,現在拋棄他不管是不仁義的。”於是,大傢共同救出老人。對這件事,大傢都稱贊華歆的仁德。
魏太和年間,魏明帝派曹真從子午道(關中至漢中的通道)進軍徵伐蜀漢,皇帝車駕則嚮東來到許昌,華歆有機會見到魏明帝。對此,華歆大膽上疏分析天下政治形勢,提出了修文德的主張,他說:“為國者以民為基,民以衣食為本”,所以應該註重農業生産,安定百姓,如果大魏沒有饑寒的憂患,百姓沒有背井離鄉的心情,那樣天下才能治理好;如果真能做到聖賢的教化日日深入,那麽遠方的人就會感懷威德,吳蜀之民也會歸附的。華歆認為,首先應留心治國聖道,徵戰衹能在不得已的時候使用。當時華歆言辭懇切,深深打動了魏明帝,且又恰逢秋季大雨,魏明帝終於聽從華歆建議,詔令曹真退兵。
華歆之墓
高唐固河北三華裏有一村莊叫大華莊,該莊西北現存一古墓,封土高3米,直徑7米,封土頂部有一透洞,藉此可觀墓室。此墓為磚石結構,圓形拱頂壓在平面為八角形的墓墻之上。《高唐縣志》記載此為三國時期魏臣華歆之墓,當地的華姓傢族也輩輩相傳認定此為祖墳。
《世語》故事
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欲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後賊追至,王欲捨所攜人。
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演義》描述
華歆本來是豫章郡太守,孫策平定江東時投降孫策。後來孫權用顧雍之計,派他前往許都表奏劉備為荊州牧,此後華歆就一直留在曹操身邊。曹操廢伏皇后時,華歆親自帶領士兵進入皇后寢宮抓捕伏皇后。曹操死後,華歆又同王朗等曹氏舊臣威逼漢獻帝讓位給曹丕。
歷史評價
陳壽:①華歆清純德素,誠一時之俊偉也。②歆素清貧,祿賜以振施親戚故人,傢無擔石之儲。歆性周密,舉動詳慎。
孫盛:夫大雅之處世也,必先審隱顯之期,以定出處之分,否則括囊以保其身,泰則行義以達其道。歆既無夷、皓韜邈之風,又失王臣匪躬之操,故撓心於邪儒之說,交臂於陵肆之徒,位奪於一竪,節墮於當時。昔許、蔡失位,不得列於諸侯;州公實來,魯人以為賤恥。方之於歆,咎孰大焉!
曹丕:國之俊老,所與和陰陽理庶事也。
陳群:若華公,可謂通而不泰,清而不介者矣。
《華嶠譜》:歆淡於財欲,前後寵賜,諸公莫及,然終不殖産業。
傅子:華太尉積德居順。
太史慈:華子魚良德也,然非籌略纔,無他方規,自守而已。
作為曹魏重臣,華歆的治國主張主要是重農非戰,重視文教德化。太和初年,魏明帝派曹真的侄子攻打蜀國。華歆上疏反對,他認為“為國者以民為基,民以衣食為本”,應當先留心於本國的治理,“以徵伐為後事”。本國治理得好,敵人就會不攻自破。“兵不得已而用之”,作為皇帝,不能捨本逐末。當時正好趕上秋雨連綿不利於戰,曹睿采納了他的建議。
華歆位極人臣,但他始終廉潔自奉。當初他受曹操徵召將行,“賓客舊人送之者千餘人,贈遺數百金”。華歆推辭不過,就暗暗在禮品上做上記號,事後一一送還。魏文帝時,華歆官拜相國,但“歆素清貧,祿賜以振施親戚故人,傢無擔石之儲”。《三國志》作者陳壽評價他“清純德素”,是恰如其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