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貫: | 北京 | ||
閱讀方軍在小说之家的作品!!! |
人物經歷
1954年生於北京,1973年參軍,在軍隊加入中國共産黨。 後在日本《讀賣新聞》北京分社當日本記者助手,繼到日本駐華大使館領事部工作。 1990年在北京一傢報社任記者,隨後赴日本留學,曾在日本兩所大學學習社會學和經濟統計學, 1997年3月回國。12月發表了處女作《我認識的鬼子兵》,之後在報刊上發表文章多篇。現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工作。兼任北京社會科學院中日關係研究中心的副研究員、中國作傢協會會員。1979年開始發表作品。1999年加入中國作傢協會。
主要作品
著有專著《我認識的鬼子兵》、《最後一批人》等。作品獲1998年國傢新聞出版署優秀圖書奬、中國第十一屆圖書奬、1998年中國政府廣播奬等。
個人榮譽
《人民日報》、《解放軍報》、《中國書畫報》、《書法報》、《美術報》、《書畫藝術》以及中央電視臺、江蘇電視臺、上海東方電視臺等一百多傢傳媒進行了專題報導。精品被國傢文化部、美術館、名人紀念館、中南海及黨和國傢領導人收藏。出版有《方軍書法集》、《方軍書法作品全國巡回展專集》、特別報道《方軍?全國書法巡回個展第一人》。藝術成就被中國文聯確認為“有突出成就的書畫傢”,榮獲“二十世紀德藝雙馨藝術傢”稱號。
作品評價
方軍的第一本書《我認識的鬼子兵》暢銷大江南北。他的第二部力作《最後一批人》,又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的日子裏與讀者見面。
這部書的全名是《1931-1945親歷日本侵華戰爭的最後一批人》,一共有三本,目前衹出版了第一本,後兩本將陸續推出。
抗日戰爭打了八年,方軍這部書也寫了八年。也許這不僅是數字上的巧合,更是方軍的抗戰情結、老兵情結、歷史情結的再一次凸顯。
方軍是八路軍的後代,血管裏流淌着抗日烈士的血。1991年,他到日本留學時就是一個“另類留學生”,專門采訪當年的侵華老兵。他負載着父輩的使命,要對那些殺害父輩的罪人們無情地進行靈魂的拷問。回國後,方軍寫了他的成名作《我認識的鬼子兵》,引起轟動。在他的努力下,曾經有好幾個80歲以上的“老鬼子”到中國公開謝罪。
從1997年開始,方軍便萌發了采寫“最後一批人”的念頭並付諸行動。這些人包括:八路軍、新四軍老戰士,原國民黨軍抗日將士,東北抗聯老戰士,回國參戰的華僑,援助中國抗戰的美國飛虎隊、駝峰航綫的老飛行員,抗戰中的中國知識分子,被日軍強擄到日本的中國勞工,被日軍強擄為性奴隸的“慰安婦”,戰爭中的受害平民,戰爭中降生的軍人子女等十幾類人。方軍力圖通過這些人物的不同命運,全方位展現殘酷而慘烈的抗戰歷史。
在方軍的寫作初衷裏,有兩個關鍵詞使用頻率很高。其一是“搶救”。方軍說:當年的戰爭見證人大都垂垂老矣,平均年齡在80歲以上,“今天他同我談話,也許明天就衹有照片了,如果我不去采訪記錄,活在他們心中的那段記憶就不復存在了。誇張地說,歷史的一頁就這麽翻過去了。”因此,方軍以一種爭分奪秒“搶救”史料的心態進行采訪寫作。
其二是“口述史”。方軍多次提到:在“博物館學”裏有三個名詞:人證、物證、口述史。方軍對“口述史”情有獨鐘,因為在少年時代,有兩部歷史叢書對他産生了深刻的影響,一部是《紅旗飄飄》,一部是《星火燎原》,共有幾十本,數百親歷者親口講述,記錄了中國革命進程中整整一個時代人的命運和思想。抗日戰爭也是一部中國歷史進程中的鴻篇巨製,方軍認為,他寫的兩本書都是抗日戰爭的口述史,“我填補了兩個空白,一是讓中國人瞭解了老鬼子;二是告訴大傢當年的抗戰老兵真實的生活狀態和精神狀態。”
8年來,方軍的足跡遍及全國甚至延伸至國外,一共采訪了260多人,受訪者的年齡跨度從66歲到105歲,都是當年抗日戰爭的親歷者、幸存者。方軍的筆鋒不僅對準了這些人物在戰場上拋頭顱灑熱血的激昂壯闊,還着力描寫了他們平淡的晚年生活。一個個引人感嘆的故事讓讀者深思:戰爭與國傢和人生交織在一起,究竟怎樣影響着那個時代的人們甚至他們後代的命運?
因此,這本書的意義並不局限在“戰爭人證”、“口述歷史”這一點上,而是一部敢於嚮殘酷真相提問,揭示戰爭遺留者真實命運的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