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貫: | 臺灣 | ||
閱讀吳小莉在影视与戏剧的作品!!! |
主持欄目:《小莉看世界》《問答神州》《時事直通車》《時事快報》等
著作/自傳:《足音》
工作地點:香港
欄目所屬電(視)臺:鳳凰衛視
首播時間:《小莉看世界》每周一晚9:50
首播頻道:中文臺
最喜歡的顔色:粉緑、粉藍、粉紫色
最喜歡的衣服:簡單大方能表現高挑的身材
最喜歡的事:旅行、看電影、看書、聽音樂
最討厭的事:早起
難忘的事情:九七香港回歸鳳凰衛視六十小時播不停
最喜歡的運動:開車
最喜歡的動物:翠茜
現任:香港鳳凰衛視有限公司中文臺主持人,節目統籌經理。 吳小莉在臺灣華視擔任新聞主播、記者兼主持人至今,已從事電視行業10個年頭了。
小莉在1993年加盟衛視中文臺,先後主持了多個風格迥異的節目,在東南亞華人觀衆中名氣甚響。1996年衛視中文臺搖身變為鳳凰衛視中文臺後,吳小莉更見忙碌,綜藝和經濟節目都由她主持,並專訪了後任香港行政長官的董建華。1997年,香港回歸的重頭節目《柯受良飛越黃河》和《香港回歸世紀報道--60小時播不停》的主持工作都是小莉負責。
鳳凰衛視中文臺節目大革新,吳小莉當然要負擔重任,逢星期日晚的《小莉看時事》中,她憑着多年的新聞工作經驗,以敏銳的觸角、靈巧的頭腦以及對兩岸三地社會情態的深入認識,誠意為觀衆奉上一個全新風格的時事追擊、深入報導的專題節目。節目選題以一周重大新聞和社會焦點為對象,挑選一個或兩個主題深入追蹤解密式報導,配以各方面有關的片斷資料,從多角度去剖析事件真相,讓大衆對事件來竜去脈一目瞭然。
吳小莉 - 個人概述
喜好:
喜歡的顔色:粉緑、粉藍、粉紫色
喜歡的衣服:簡單大方能表現高挑的身材
喜歡的事:旅行、看電影、看書、聽音樂
學歷:臺灣輔仁大學大衆傳播學係
討厭的事:早起
吳小莉 - 成長經歷
吳小莉
吳小莉曾在朱鎔基當選為總理後的首次記者招待會上嶄露風采,此後這位鳳凰衛視當傢花旦的舉手投足備受關註。在她的自述中我們看到了她鮮為人知的童年故事。
一個風和日麗的秋日,一位中等身材、相貌英武的男士在臺北和平醫院的産房外來回踱步,口中喃喃地念着:“母女平安,母女平安!”忽然,“哇!”的一聲,娃娃落地。如他所願是個女孩,更重要的是母女平安。這個企求母女平安的男士就是我的父親。我是父親的第五個女兒,我的姊姊的名字都是“莉”字輩,所以父母給我取名叫小莉。因為一直希望生個男孩的父親終於認命,决定不再努力。誰知道5年後,他們不小心又為我添了個妹妹,衹好取名莉莉。自此,傢中再加上母親一人,正好是“七仙女”,父親美其名為女生宿舍“捨監”,實際上他卻是傢中的絶對少數。
至於,為什麽說我是父親唯一一次期待的女嬰還有一段故事。在母親懷我的時候,一嚮“重男輕女”的父親,興致勃勃地跑到臺北著名的金竜寺抽簽。第一簽上面寫着:“六甲生女”,父親不服氣,心想我已經有四個女兒了,怎麽還是女兒呀。於是當下决定再試試手氣,結果第二簽上寫着:“六甲生女,吉”,不會吧!父親想再試試,可是第三簽上清清楚楚地寫明:“六甲生女,吉,生男,兇。”這一看,把父親嚇壞了,他立刻改變了生個男孩的願望,從此每天祈禱着衹要生個健康的女孩、母女平安就好。
這段故事是在我剛剛懂事的時候,父親帶着一傢大小到寺中還願時纔告訴我的。從此,我的頭上像戴上了光環一般驕傲無比。再長大一些,我知道父親想要男孩,不是因為不喜歡我們這群娘子軍,而是因為他衹身到臺灣,艱苦奮鬥了一輩子,希望能在臺灣傳宗接代。我當時立刻拍胸脯說:“不怕,爹地,長大後,我也找個姓吳的老公,這樣,我的小孩也姓吳啦,別人分不清楚是他的吳還是我的吳!”雖然是童言童語,但卻使父親樂了半晌
父親與女兒們
儘管父親期盼着有個兒子,可是他從來沒有對女兒成群抱怨過。相反,父親在工作中嚴謹、古板,不輕易流露感情的個性,則在我們這群沒大沒小的女孩子們的搗蛋下被破壞無遺。父親眉宇間流露出的英武之氣總是給人威嚴的第一印象。記得小時候,來傢中作客的小朋友總被父親粗眉大眼、似乎不苟言笑的外貌給震住,畢恭畢敬地聽父親訓話後,再轉頭偷偷問我們:“你爸爸是不是說……”哈,其實父親難改的浙江話,不是人人聽得懂的,再加上父親威嚴的外表,不使初訪者更加緊張,纔怪。
吳小莉
但是對於我們來說,父親根本不可怕。“沒有規矩,就不成方圓。”這是父親兒時最常拿來教訓我們的話。原因是傢中女孩多,一群女孩子在傢中,就不甚“規矩”了。夏天,臺北天氣熱,姊妹們常是一件長衫套頭穿下後,就別無“長物”,我們輕鬆自若地在傢中走來走去,倒是保守的父親,坐立難安,看着“衣冠不全”的女兒們直呼:“沒有規矩!沒有規矩!”夏天到我傢拜訪,衹要父親在,應聲開門的一定是他,因為門鈴一響,但見傢中一群女孩子往房間裏逃竄,穿外褲,披外套,整裝去也,衹有永遠穿戴整齊的父親可以從容地立即會見客人。原本對父親的“大驚小怪”並不在意,因為從小如此。一直到我長大後,和初中老師聊天時,纔知道在我的兒時,父親受了多大的“委屈”。初中老師傢中幾乎都是男孩,他嚮我抱怨說,新嫂子入門後,在傢中極不自由,因為一嚮在傢中襢胸露背慣了的兄弟們,即使天氣再熱,都不能再“坦誠相見”了。我這纔恍然大悟,當傢中姊妹個個貪圖舒服,不肯穿着整齊時,父親為什麽永遠衣冠端正。
吳小莉 - 婚姻家庭
關於孩子:天使的笑容讓我沉醉
給孩子取名字是一件大事。小莉和先生格外慎重,已經拜托了好朋友餘秋雨老師幫忙。目前他已經提供了幾個預備方案,幾個名字都很有詩情畫意。但在名字還沒有最後定下來之前,傢人一直親昵地稱呼孩子為“小朋友”,或者“寶貝”。
吳小莉母女
小莉和女兒最大的溝通就是她給孩子喂奶的時候,因為要行使母親的天職,也因為很多朋友忠告,孩子生下來15天用母乳喂養,將來孩子的免疫能力會很強,於是小莉堅持用母乳喂養孩子。因為這樣,小朋友現在最愛追逐的是媽媽的身影。每次孩子哭鬧,所有人都安撫不了她的時候,媽媽出現了,當抱起女兒準備給她喂奶的時候,小朋友立刻就不哭了。那一刻的小莉,作為媽媽是很有成就感的。小莉坦言,孩子給她最大的驚喜就是每次哺乳完了以後,孩子會衝着她笑,讓她第一次明白了什麽是天使的笑容。而每當這個時候,周秉均會在一邊醋勁大發:“唉,我現在纔明白什麽叫‘有奶便是娘’啊。”
孩子多半時間在睡覺,衹要她一醒來,小莉和周秉均會抓緊時間給她念《三字經》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有時候小莉念到忘了的時候,先生就會接着她念下去。夫妻倆跟孩子說這些,主要是想讓她明白兩個道理:第一就是“養不教,父之過”,第二就是“幼不學,老何為”。
孩子好像很小就表現出了遇事不慌。有一次,周秉均要把她從搖籃裏抱出來,誰知一下沒註意,孩子從手裏滑出去,身邊所有的人都驚呆了,忙成一團。原以為孩子會哭,沒想到她始終一聲不發,就是睜着大眼睛看忙亂的大人。
小莉自打懷孕以後,始終如常工作。孩子出生後,她老老實實在傢聽月婆(香港有專門科學指導女性坐月子的老媽媽)指揮了一個月,鯽魚燕窩,補得她現在看見磅秤還條件反射:“我第一次做媽媽,不知道坐月子對一個女性殺傷力有這麽大,整天就是吃了喝,喝了吃,養得我很胖,現在身上還有很多贅肉。早知道是這樣,我在坐月子的時候就應該註意保養了。”已經返回工作狀態的小莉,現在正聽從專業瘦身教練的指導,努力減肥。和她在一起的一天時間裏,我看見了她隨身攜帶的食物中除了蘋果還是蘋果。
小莉是個快樂的人,她希望女兒能有她這位母親的風範,做一個獨立、快樂、健康的人:“我是個喜歡在工作中充分享受快樂的人,工作的媽媽是快樂的媽媽,我篤信這一點,所以在懷孕期和孩子出生後不久,我始終在工作。國外已經有科研成果表明,工作狀態中的媽媽能帶給孩子健康快樂的心理。我相信女兒能感受到我這個媽媽的良苦用心。”
往年的母親節,小莉都會送給她媽媽一大束康乃馨,然後寄一張寫滿殷殷感謝之詞的賀卡。去年的賀卡上,小莉承諾今年給母親的禮物是一個大胖娃娃,如今她果然實現了承諾。兩代人共度母親節,小莉很感慨,她說:“孩子的出生對我來說意味着生命中又多了一份牽挂,意味着我的人生終於迎來了個人的母親時代,我很期待在我的生命裏演繹母親這一神聖的角色。作為母親,我將和孩子一樣從0歲開始成長。”
關於婚姻:我是小鳥,先生是小狗,我們換着做主人
吳小莉夫婦
小莉的先生周秉均,工程師,來自臺灣的中産家庭。1995年,在一次外地在港的傑出人士聚會上,周秉均認識了吳小莉,和很多對小莉一見傾心的男士一樣,周秉均覺得自己一生要找的人出現了。小莉說:“他是和我交換名片想約我出去吃飯的衆多男士中最不起眼的一個,但也的確是最堅持的一個。”在苦追小莉4年之後,周秉均終成正果。為圖清靜,兩人在歐洲悄然舉行了簡樸的婚禮。後來,關於小莉傍上大款的流言滿天飛,她不得不出面澄清:“吳小莉不是嫁入豪門。”
如今,從周年的紙婚到木婚,4年過去,小莉的所有朋友都知道,她的事業、婚姻賺了個滿堂彩,是個掉進蜜罐裏的幸福女人。
小莉喜歡稱她的先生為她的另一半,老公在她心中的地位可見一斑。周秉均是個善良、溫和、紳士、細心、體貼的新好男人。小莉婚後纔發現先生居然還有那麽多的優點,讓她這輩子都愛不夠。她說:“對朋友,他永遠彬彬有禮;對傢人,他給人父親般感覺,總想保護大傢;對我嘛,三個字――心疼我。”
小莉生産,先生全程陪同,衹要有機會就會握着她的手,親她的額頭。小莉說,這樣做對先生來說是很睏難的,因為他不習慣在衆目睽睽之下表示對她的親密,但他那樣做了,一切發乎情,止於禮,自然而然。
她先生骨子裏是個很有幽默細胞的人,從小就是個樂天派,高中時玩音樂,彈吉他,作麯,樣樣精通,是女生的大衆情人。後來因為從事工程專業的緣故,他的許多才情被不自覺地收起來,直到小莉進入他的生活。
“生活中我是個特別愛開玩笑的人,我的這種性格很自然就影響到他;我也被他的木訥迷惑了,相處時間長了,纔知道,他本身就是一個巨大地礦,有很多可以挖掘的魅力和才能。”說起老公,小莉一臉的幸福狀。
其實幸福的何止是她一人,她老公更甚,經常一覺醒來,發現小莉不在身邊,會立刻喚她的小名,直到早起給先生準備早點的小莉來到跟前,他會很陶醉地說一句:“我真的很高興,我現在有老婆了。”每每這個時候,他們都認為對方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
小莉說:“工作時,我們都需要在外面打拼,可是回到傢裏,我會伺候他,幫他捶捶腿,按摩按摩。我們之間已經很默契,每次他渴就說渴了,而不會吆喝我給他倒水,我當然明白他的意思,我就說我也渴了,順便也幫你倒一杯。這些事,我們會互相幫着做。”
周秉均喜歡把自己比喻成小狗,每次出差回傢,他會和小莉擁抱一下,然後親熱地說一句“小狗終於回到主人身邊了。”逗得小莉大笑不止。小莉則認為自己像衹鳥,由於工作的關係,她成天飛來飛去,最渴望的是倦鳥夕歸的時候。
“我們經常換着做主人。”甜蜜在小莉話音落定時彌漫開來。
吳小莉 - 與奧運同行
2008年3月24日,當北京奧運聖火在希臘雅典成功採集時, 我正和300多位來自兩岸四地的青少年朋友, 在京參加 “心繫奧運青少年交流直通專列” 的活動。
或許因為新聞人的天性, 在這代表希望、 熱情、 夢想的火種, 飄洋越海進行五大洲傳遞時, 我和所有人一樣, 時刻關註著 “它”的消息, 感受著它的 “喜怒哀樂”。
4月29日, 距離北京奧運A天, 香港公佈120位火炬手名單, 我恰好是101號。當天近三分之二火炬手齊集簡報會, 在近兩小時的簡報時間, 這些體育界、 商界、 政界、 專業界、文化界、演藝界的 “頭面人物”, 個個像是認真的小學生, 仔細學習火炬手要如何著裝、 持火炬, 如何交棒, 展現風采。在這個時刻, 大傢的共同身分祇有一個: 代表香港的火炬手。這是奧委會付予的榮耀, 也是責任。
也是在這一刻, 曾經歷、見證無數大事發生, 參與無數大型直播活動的我卻感到些許緊張: 要如何傳遞承載著億萬人夢想的火炬? 尤其是在它完成海外旅程 “回傢” 的第一站的時候!
吳小莉
4月30日北京奧運聖火運抵香江這一天, 奧運進入倒數100天。「Welcome home!」香港政務司長唐英年說得好: 「歡迎回傢!」歡迎儀式當天, 做為火炬手, 我第一次不是透過電視鏡頭看到了跋涉 10多萬公裏而來的聖來的聖火, 三尺之遙的 “它”, 在微暈的夕陽中閃爍著不滅的光亮, 我突然有種神奇的連接感, 連接到了3月24日, 它在希臘奧林匹剋遺址採集的那一天, 連接到幾千年來, 它曾經點燃過的無數奧運競技場。薪火相傳, 我知道5月2日, 這分連結將經過我手中小小的火炬, 繼續它百年不滅的夢想。
5月2日, 做為 “F”段, 也是香港最後一段:中環碼頭到終點站灣仔金紫荊廣場的24名火炬手之一, 下午三點, 大傢準時抵達上環集合點, F段跑手, 首先來個大合影, 接著分配火炬, 登上火炬手 “收集車”。 所謂收集車, 就是個旅遊大巴, 每個人按自己接棒的順序坐位, 拿著手中 沉甸甸? 約有兩磅重 (約莫一公升水重)的火炬, 我心中不無忐忑: 平時練跑得多, 但練舉重就沒試過, 過去兩天也不敢多練, 怕反而造成臂酸, 不利舉火炬, 於是祇好一面撫摸自己手中的火炬, 一面默默地給 “它” (其實不如說是對自己)打氣。「Good boy!」(指火炬)「Good show!」(在香港做大型節目前, 參與者通常會擊掌說
臨下車前,北京奧組委人員上車,再次做要點說明, 並對所有火炬手說: 「我們在做全球轉播, You are the best!」未幾, 號次就叫到101號, 我轉身對我的火炬手同伴們說 :「You are the best!」全車鼓動, 我們知道我們在參與一場全香港的嘉年華會。
下了車, 看到中環碼頭到IFC(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兩旁滿滿的都是人, 旗海飄揚, 我甚麼都來不及多想, 100號何超瓊已在轉彎處出現, 我祗能氣定神閒地等待。交棒時我甚至沒有擡頭看, 但在手中的火炬, 似乎已經告訴我, 火焰已經點燃 「We are ready!」我突然覺得應該讓身旁苦候多時的市民能看到聖火, 於是我不由自主的高舉手中火炬, 纔開始這一百多米的旅程, 這一刻我明白了, 做為火炬手, Torch-bearer, 我們要好好展示的不是自己, 而是手中的祥雲之火, 做為一個承載者, 讓最多市民也能擁有聖火帶來的終身記憶。於是我們會不斷地和身旁熱情的市民揮手, 讓彼此有更多親近聖火的機會。
「火炬傳遞非常成功, 健康如常。」揚州蘇北人民醫院的王院長發來短訊。
吳小莉
就在火炬傳遞前兩週, 我在揚州因急性闌尾炎開刀住院, 手術前, 我問醫生的第一句話是「5月2日前能恢復嗎?」王院長於是以醫生立場收看了火炬跑的直播。
「奧運聖火會帶來壽光無量!」一位佛教界朋友發來短訊。
我相信, 奧運聖火的神奇力量, 在F段火炬手車經過的中環、 灣仔一帶, 人山人海的群眾, 男女老少、老中、 老外,、內地遊客、香港市民、發現了火炬手, 火炬手車, 都盡情揮手, 所有和聖火有關的事, 都想一親芳澤
5月2日的香港, 凝成了一股氣: 團结, 齊心, 以最大的熱情, 歡迎奧運聖火 “回傢”。唐英年在慶祝奧運聖火順利傳遞的晚會上說得好: 「因為有你, 每位香港市民; 因為有你, 每位參與迎接聖火的中外朋友, 使今天的香港成為歡樂的海洋。」
而我在跑完之後接受第一訪問時的感受是 「太棒了!」真的, 因為有你, 熱情參與的你, 使每個火炬手能光榮地完成承載者, 傳遞者的使命, 也相信祥雲聖火會為熱情包圍它的香港, 帶來吉祥和不滅的夢想。
吳小莉 - 情係汶川
5.12大地震發生後, 我一直希望能有上前綫的機會。鳯凰的記者已奔赴各個現場, 我唯有暫時堅守崗位, 在主播臺上把救援綫上的最新消息告訴世界。
這場地震意外地將兩岸兄弟情激發。5月18日, 我赴臺主持賑災演出, 當晚馬英九和夫人周美青都是捐款熱綫的接綫生, 那場義演為四川災區籌得五千萬港元。5月28日, 災區已進入災後重建和心理復建時期, 我終於有機會在不打擾當地救災的情況下, 到達四川。這是災後聽到最好的消息。」一位成都朋友知道我要來後說。因為外地朋友對他們的看望, 仿佛讓他們覺得生活和以前一樣: 「Life is still going on!」和幾位災後不斷短信報平安的成都朋友見面, 每個人都熱情擁抱, 彼此有種劫後餘生﹑再見晃如隔世的不易, 席間, 聽他們訴說着5.12下午2:28那一刻: 「我穿過客廳衝到浴室躲避, 走路都由東跌到西, 完全站不住!」一位朋友說。「我妹妹當時在高樓, 她基本上是摔到左邊的墻再彈回右面的墻,後來死命抓了一個細長物定住身子, 但手都抓出血了。」另一位朋友說。
吳小莉
5.12後近20天, 災後癥候群不散。「我現在晚上不敢洗澡!」朋友說: 「怕洗到一半要逃地震。」連我入住的酒店, 我因為坐在風口位, 換了個位子, 服務員都敏感地安慰我 :「那是風; 感覺有 “動靜”, 不是地震!」這些日子, 許多成都人都放下工作, 成了志願者, 一來災區真需要大量援助, 二來, 在搖晃中走過來的四川, 許多人對何時能過上正常生活, 有些茫然。有些即使仍堅守崗位, 卻産生自我懷疑: 「我現在做的事, 還會不會有人關心?」一位學心理, 從事家庭教育工作的專傢朋友說: 「那我還做來幹甚麽?」
災後的 “非”常態, 讓經歷過的人害怕 “它”, 會成為未來的常態。成都雖非重災區, 但城巿人比災區村裏人想得復雜。和朋友相處的這些天, 我盡可能地傾聽, 幫助他們走出震後的集體情緒, 讓生活能正常起來。在四川的幾天, 於寶成寺主持了兩岸三地佛教界為災區民衆舉行的祈福法會, 又到了鶴鳴山主持道界的祈福賑災法會。這兩場是地震後首次在災區舉行的法會。一些朋友一路陪伴我, 他們很多人在災後一直做着志願者的工作。初期, 每天組織車隊拉衣物﹑糧食﹑物資進災區。
5.12後我一直思考着如何為災區做些力所能及又實實在在的事, 由於之前沒機會上災區, 祇好先在香港紅十字會捐款, 由他們統籌統辦, 盡速支授災區。主持完法會回到成都巿區, 我立刻到銀行提領現金, 交給了朋友。我想災區民衆的需要是有變化的, 我們這些探訪者來來去去, 不如由當地信得過的朋友統籌會更及時有效。於是30日,我在完成鳯凰衛視在災區贈送傢電用品給受災民衆的儀式和報導後, 嚮劉老闆請了假。我離開了攝影機和鎂光燈, 和來自成都﹑北京﹑廣東的志願者帶着一些物資進入了漢旺鎮。在那兒看到了著名的「把時間永遠留在2點28分」的大鐘前。雖然在前綫記者發回的新聞中已經歷過無數次災區的影象, 但親眼所見是另一種震撼: 半倒, 全倒的房, 和被 “地牛”震得全是X型裂縫的外墻, 訴說着5.12當天曾經歷過天搖地動的幾分鐘。車隊突然停下, 前方漢旺巿曾有的商業街已被瓦礫掩埋, 無法前行。能夠想象它曾有的繁華: 民衆下了班, 在不寬的街道兩旁購物, 飲食。現在, 在斷坦殘壁下, 卻靜得了無生機。
吳小莉
朋友熟練地往山路裏開去: 「巿區附近的民衆物資比較充裕, 越往裏, 越難送東西!」朋友說。車隊在已有明顯崩泥的山邊停下。「前方沒路了, 半山上的房子大多垮了。」朋友說。山上居民已轉移到廢棄的鐵道旁, 沿路的兩邊築起了臨時窩棚。最外緣的帳篷是物資集中地, 我們看到了有水, 有米。朋友問他們還缺甚麽? 他們據實說, 對不缺的, 絶不多拿。他們知道這些志願者還要去好些地方, 其他民衆也有他們的需要。溝通完畢, 大黟開始在卡車上搬物資, 我徵得同意往其他民衆的帳篷方向深入。
這裏仍斷水, 斷電, 一個從傢裏搶救出的收音機挂在公衆處, 成了大傢知道外界消息的唯一來源。當地民衆看到我們激動萬分 :「我們這裏太偏僻了, 通常探望的人, 到了下面就不會再上來這兒了。」一位女士認出了我, 抓住了我的手說: 「太謝謝你們了!」 「我們這裏太遠, 我媽媽地震時壓在下面, 我一直聽她在喊救命, 但是我們沒有工具, 沒有辦法救她!」說着說着, 她紅了眼眶 :「我沒有辦法救她, 她一直喊到第二天早上七點鐘沒有了聲息!」「救援隊第三天把她的屍體挖出來!」她說畢, 我擁抱了她, 兩人相泣無言。「這場災難, 竟然讓我有機會遇到你, 我的名字裏也有個莉字, 可能有緣吧!」她說:「我們一定會重建傢園, 把原來有的農傢樂恢復起來!」我默默記住了她的名字, 告訴她將來我們會來光顧她的農傢樂。
吳小莉
這時一位男士掏出手機, 展示了一段地震發生時, 他在漢旺小學拍攝的片段, 那是最真實的師生逃命和天搖地動。災難中, 漢旺小學樓梯間倒塌, 那裏就埋葬了幾十條人命。「我知道這個片段很珍貴, 可以賣錢的, 但是我誰都沒給, 就免費給你。」他用四川話說着: 「小莉看世界嘛!」說得我們感動莫名。在靠河邊的民衆聚居點上, 我們看到幾個孩子, 五年級的小女孩手上綁着綳帶, 地震後是自己爬出瓦礫堆; 她和三年級的小夥伴最大的願望就是快點上學。也在漢旺的凌法小學六月一日能復課了, 但他們原就讀的漢旺小學還沒有。我們留下他們的名字和聯絡方法, 看看能不能讓他們盡快到已復課的學校上學在四川, 需要做的和可以做的事太多, 我至今記得, 我們在離開一個民衆聚居點時, 鄉親們舉起雙手, 排成一排, 用鄉音嚮我們揮別 :「謝謝你們囉!」黝黑的臉上滿是感激的笑臉。而我們衹送來了一些生活用品而已。我想他們感激的, 是因為我們記得﹑ 記得他們﹑他們的憂和喜!在回成都的路上 :「四川人民知恩感謝!」「什邡人感謝您!」的路牌, 此起彼落。因為不相忘 , 因為感恩, 這條重建的路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