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 人物列錶
但丁 Dante Alighieri彼特拉剋 Francesco Petrarca塔索 Torquato Tasso
朱塞培·翁加雷蒂 Giuseppe Ungaretti薩瓦多爾·誇西莫多 Salvatore Quasimodo埃烏傑尼奧·蒙塔萊 Eugenio Montale
馬可·波羅 Marco Polo馬可·奧勒留 Marcus Aurelius卡薩諾瓦 Casanova
瑪麗亞·蒙臺梭利 Maria Montessor科裏納 Corina羅伯特·巴喬 Roberto Baggio
剋拉蘇 Crassus龐培 Pompeii愷撒 Gaius Iulius Caesar
屋大維 Gaius Julius Caesar Octavianus安東尼 Anthony斯巴達剋斯 Spartacus
羅穆盧斯 Romulus陸馬·龐培留斯 Numa Pompilius提比略 Tiberius Claudius Nero
卡利古拉 Gaius Caesar Augustus Germanicus剋勞狄一世 Tiberius Claudius Drusus Nero Germanicus尼祿 Nero Claudius Drusus Germanicus
加爾巴 Servius Sulpicius Galba奧索 Marcus Salvius Otho維特裏烏斯 Aulus Vitellius Germanicus
葦斯巴薌 Titus Flavius Vespasianus提圖斯 Titus Flavius Vespasianus圖密善 Titus Flavius Domitianus
涅爾瓦 Marcus Cocceius Nerva圖拉真 Trajan, Marcus Ulpius Nerva Traianus哈德良 Publius Aelius Traianus Hadrianus
安敦寧·畢尤 Antoninus Pius維魯斯 Lucius Ceionius Commodus Verus Armeniacus康茂德 Lucius Aurelius Commodus Antoninus
佩蒂納剋斯 Publius Helvius Pertinax尤利安努斯 Marcus Didius Severus Julianus塞維魯 Septimius Severus
卡拉卡拉 Caracalla馬剋裏努斯 Marcus Opellius Macrinus迪亞杜門尼安 Marcus Opellius Antoninus Diadumenianus
埃拉伽巴路斯 Elagabalus亞歷山大·塞維魯 Alexander Severus埃得蒙多·德·亞米契斯 Edmondo De Amicis
喬萬尼·卜伽丘 Giovanni Boccaccio卡爾維諾 Italo Calvino路易吉·馬萊巴 Luigi Malerba
喬萬尼奧裏 Rafaello Giovagnoli喬蘇埃·卡爾杜齊 Giosuè Carducci奧莉婭娜·法拉奇 Oriana Fallaci
尼科洛·馬基雅維利 Niccolò Machiavelli米開朗基羅 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喬萬尼·薄伽丘 Giovanni Boccaccio
弗朗西斯科·薩伊塔 Francesco Saita安德烈·波切利 Andrea Bocelli奧維德 Ovid
奧裏亞娜·法拉奇 Ao Liyana falaqi皮耶羅·費魯奇 Piero Ferrucci弗朗西斯科·阿爾貝隆尼 Francesco Alberoni
埃得蒙多·德·亞米契斯 Edmondo De Amicis
意大利 公元  (1846年十月31日1908年三月11日)

日記書信 Diary and Letters《愛的教育》

閱讀埃得蒙多·德·亞米契斯 Edmondo De Amicis在散文天地的作品!!!
  亞米契斯,1846年出生於意大利。那時的意大利受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國內正醖釀着愛國主義,這股風潮自然也在他幼小的心靈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 參加過統一意大利的愛國戰爭,在行軍打仗中開始了他的寫作生活。1870年意大利完成統一,亞米契斯退伍後從事教育事業,創作了許多反映教育事業的作品。亞米契斯受意大利民族解放運動領袖馬志尼的影響很大,作為一個民族主義者和人道主義者,他認為教育問題具有重大意義。這首先是因為作者讀他所描寫的對生活的熟悉,特別是對孩子心理入木三分的洞察,寫來就自然生動,給人印象深刻。其次是由於作者擁有一顆孩子般純真的愛心,使作品擁有一種統美的情感。
  
  德·亞米契斯,1846年10月31日生於意大利的一個小鎮,自幼酷愛學習和寫作,是一位多産作傢,是意大利民族復興運動時期的愛國志士。青年時代,他夭志從軍,力爭取祖國的獨立、自由和民主而戰鬥,曾參加一八六六年解放意大利的戰鬥。二十歲時他從軍校畢業,加入軍隊,開始寫一些具有愛國風味的短篇故事,並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書《意大利軍旅生活》。後來,他擔任軍事刊物《戰鬥的意大利》的特派記者。他寫了不少通迅、報道和短篇小說,把民族復興運動時期的意大利軍隊,作為祖國解放和復興的重要力量予以熱情的頌揚。二十二歲那年,他發表處女作《軍營生活》 ,就是這段難忘的生活的結晶,而膾灸人口的小說《卡爾美拉》就是其中的一篇佳作。1886年,《愛的教育》出版,為他贏得世界聲譽,使他的創作生涯達到頂峰。
  
  
  《愛的教育》
  德·亞米契斯曾周遊世界各國,撰寫了許多遊記,其中著名的有《西班牙》、《倫敦遊記》、《摩洛哥》、《巴黎遊記》,以明快、新穎的筆觸,記敘各國的風土人情,同時貫串了作者嚮意大利人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宗旨。他是博愛主義者。他的許多作品,如《朋友們》、《在海洋上》,特別是描寫少年生活的特寫集《心》(舊譯《愛的教育》,,以真摯、火熱的心,反映了中下層人民窮睏的生活和淳厚、樸直、友愛的品德,同時提倡諒解、博愛的精神,以實現各階級感情的融合,地位的平等。他接近社會主義運動後,把社會主義思想同博愛精神融為一體,寫了長篇小說《一個教師的小說》 、短篇小說集《學校和家庭之間》,提倡平民教育,企圖以此協調不同社會階級之間的關係。他的另一部長篇小說《五月一日》作於1889年,生前一直不願公開發表,直到1980年始出版。它通過一個教授的坎坷際遇,反映19世紀末知識分子對社會前途的探索和意大利社會主義運動的誕生。
  德·亞米契斯 - 人物背景
  
  在文藝理論領域,德·桑剋蒂斯從資産階級民主主義的立場出發,對文學創作的特徵、規律性,對意大利文學發展的歷史進程,作了精闢的分析和總結,體現出民族復興運動的思想成果,對迄今為止的意大利文藝理論與批評發生重大的影響。
  民族復興運動以1870年實現民族獨立、統一並建立君主立憲的意大利王國宣告結束。上層資産階級同封建地主階級的妥協,使意大利資産階級革命具有不徹底性。資本主義在北方不斷鞏固和發展,南方農村依然保存着封建關係。在資本主義新秩序和舊的封建關係的雙重壓迫下,勞動人民陷入新的苦難。19世紀70年代出現並在文壇占主導地位的真實主義文學,是這一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的産物。
  真實主義屬於批判現實主義範疇,但受到法國自然主義的一定影響。19世紀末,兒童文學也獲得成果。埃德蒙多·德·亞米契斯描寫少年生活的特寫集《心》(舊譯《愛的教育》,)和其他反映教師生活、學校同社會的關係的作品,也産生了廣泛的影響。
  
  真實主義的傑出代表是喬萬尼□維爾加。他的短篇小說敘述農民、工人橫遭地主、資本傢、官吏、神甫的殘酷剝削和壓迫,對人物的性格和在環境影響下的精神特徵,對西西裏古老的風俗世態,都作了細緻的描繪。長篇小說《馬拉沃利亞一傢》、《堂·傑蘇阿多師傅》,表現西西裏漁民、農民同自然與現實的搏鬥,揭露了資本主義金錢勢力帶來的災難。他塑造的一係列“被徵服者”的典型,深刻地揭示出在強大的資本主義的衝擊下農村傳統的社會關係的瓦解和勞動人民悲慘的命運,觸動了資本主義新秩序的陰暗面,顯露了真實主義文學的批判鋒芒。維爾加的作品中也流露出批判現實主義作傢不可避免的悲觀、失望。
  維爾加的創作影響了一整代作傢。一批富有才華的作傢在真實主義的旗幟下,選取自己的故鄉或最熟悉的地區,反映他們所熱愛的然而又是不公正的世界。馬蒂爾德·塞拉奧的小說描述那不勒斯底層勞動群衆的凄涼生活,暴露資本主義金錢關係和封建道德觀念對他們的戕害。另一名那不勒斯作傢薩爾瓦多雷·迪·賈科莫用方言寫的小說和詩歌敘述當地平民、兒童的辛酸境遇,抒發熱愛鄉土的情懷。撒丁島女作傢格拉齊婭·黛萊達以纖秀的筆觸刻劃古老的宗法關係在撒丁島窮鄉僻壤的解體和資本主義文明同鄉村文明衝突的圖景。埃米利奧·德·馬爾基的優秀作品把真實主義同曼佐尼的文學傳統結合起來,歌頌下層群衆的高尚品格。
  德·亞米契斯 - 思想
  德·亞米契斯認為教育問題具有重大意義。他所倡導的愛的教育,包括熱愛學習、熱愛勞動、熱愛祖國、同情弱小、樂於助人、尊師愛生、體貼父母等人類美好的精神,在作者眼中通過一些小故事表現得親切感人,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這首先是因為作者讀他所描寫的對生活的熟悉,特別是對孩子心理入木三分的洞察,寫來就自然生動,給人印象深刻。
  德·亞米契斯 - 作品
  
  意版《愛的教育》
  《愛的教育》,原名《Coure》(考萊,意大利文‘心’的意思)。它采用日記的形式,以一個小男孩安利柯的眼光,從10月份4年級開學第一天開始寫起;一直寫到第二年7月份,全書共100篇文章,包括發生在安利柯身邊各式各樣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在他日記本上寫的勸誡啓發性的文章,以及10則老師在課堂上宣讀的精彩的“每月故事”。每章每節,都把“愛”表現得精髓深入、淋漓盡致,大至國傢、社會、民族的大我之愛,小至父母、師長、朋友間的小我之愛,處處扣人心弦、感人肺腑。100多年來此書一直暢銷不衰,並且曾多次被改編為動畫片、電影、連環畫,讀者遍布全世界。
  
  到一九○四年,原文版《愛的教育》在僅有兩三千萬人口的意大利已重印近百次,而且先後有大量的外文譯本出現,成為廣受全世界歡迎的文學名著。
  
  就在意大利原文版《愛的教育》重版近百次後的第五個年頭即1909年2月,商務印書館創辦的《教育雜志》月刊自創刊號起,到次年的第一期,連載了一部“天笑生”的“教育小說”《馨兒就學記》。這部名曰創作即“著”的小說,其實是意譯、縮編和改寫了的普及兒童讀物,依據的就是日本文譯本《愛的教育》。 《馨兒就學記》是中國最早的《愛的教育》“譯本”。


  Edmondo De Amicis (21 October 1846 – 11 March 1908) was an Italian novelist, journalist, poet and short-story writer. His best-known book is the children's novel Heart.
  
  Early career
  
  Born in Oneglia (part of the city of Imperia), he went to military school in Modena, and became an Army officer in the new Kingdom of Italy. De Amicis fought in the battle of Custoza during the Third Independence War, a defeat of Savoy forces against the Austrian Empire; the spectacle left him disappointed, and contributed to his later decision to leave military life.
  In Florence, he wrote his first sketches dealing with his frontline experience, collected as La vita militare ("Military Life", 1868), and first published by the journal of the Ministry of Defense, L'Italia Militare. In 1870, he joined the staff of the journal La Nazione in Rome, and his correspondence at the time later served as base for his travel writings: Spagna (1873), Olanda (1874), Ricordi di Londra (1874), Marocco (1876), Costantinopoli (1878), Ricordi di Parigi (1879). A new edition of Costantinopoli was published in 2005, with a foreword by Umberto Eco.
  [edit]Heart success
  
  Main article: Heart
  Heart was issued by Treves on 17 October 1886, the first day of school in Italy. Its success was immense: in a few months it was printed in 40 Italian editions and translated into dozens of languages. Its praise for the creation of Italy in the previous decade contributed to its reception, but also made it draw criticism from some Roman Catholic politicians for failing to depict the nature of the Holy See's opposition to the annexation of Rome.
  [edit]Later years
  
  The nationalist message visible in De Amicis' works was soon fused with a commitment to socialism (a trend visible within Heart). In 1896, he adhered to the Italian Socialist Party.
  His later works include: Sull'oceano (1889), dealing with the plight of Italian emigrants overseas, Il romanzo di un maestro (1890), Amore e ginnastica (1892), Maestrina degli operai (1895), La carrozza di tutti (1899), L'idioma gentile (1905), and Nuovi ritratti letterari e artistici (1908). At the same time, he contributed to the Turin-based Il Grido del Popolo - his articles were collected as Questione sociale ("Social Issues", 1894).
  De Amicis died in Bordighera. His last years were marked by tragedy and spent in reclusion; he was marked by his mothers' death, and the frequent conflicts with his wife - ultimately, these were the source of an even greater emotional shock for De Amicis, as they led to his son Furio's suicide (as schoolchildren, Furio and his brother Ugo had served as inspiration for Heart).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