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裏·本·阿比·塔利卜 | |||||||
|
許多資料都顯示,在穆罕默德在世時,阿裏是唯一一個出生在麥加聖域剋爾白的人,剋爾白是伊斯蘭最神聖的地方。阿裏的父親是阿布·塔利布·伊本·阿布德·穆塔裏布(Abu Talib ibn Abd al-Muttalib),母親是法蒂瑪·賓特·阿薩德(Fatima bint Asad),但他是由穆罕默德傢族撫養的,而穆罕默德則由叔叔阿布·塔利布撫養成人。當穆罕默德受到默示時,阿裏是首批接受神示的一個,他將畢生奉獻給伊斯蘭教。
穆罕默德起程前往麥地那後不久,阿裏亦追隨而去。穆罕默德告訴阿裏,他已經接受了真主的指示,要將女兒法蒂瑪嫁給阿裏。穆罕默德在麥地那領導群衆的十年裏,阿裏表現活躍,他領導戰士作戰,又傳送命令及信息。阿裏幾乎參與了所有保衛穆斯林社會的戰事。
第三任哈裏發奧斯曼·本·阿凡被刺殺後,阿裏被穆罕默德的同行者選為哈裏發,他在任內遇到反抗及內戰。661年,他在庫法的清真寺進行禮拜時被襲,數天後逝世。
在伊斯蘭文化裏,阿裏因其勇氣、知識、信念、正直、對伊斯蘭教不屈的奉獻、對穆罕默德的忠誠、平等對待所有穆斯林及對敵人的寬容而受人尊敬。在古蘭經註釋、伊斯蘭法學及宗教思想上,阿裏的肉身長存不朽。阿裏在幾乎所有蘇非教團裏的地位崇高,他的影響力貫通整個伊斯蘭教史。
麥加
出生及童年
阿裏的父親阿布·塔利布·本·阿布德·穆塔裏布是剋爾白的管理員,是巴努哈希姆(Banu Hashim)的謝赫,巴努哈希姆是古萊什部落的一個分支。阿布·塔利布·本·阿布德·穆塔裏布同時是穆罕默德的叔叔。阿裏的母親法蒂瑪·賓特·阿薩德亦是巴努哈希姆的族人,故阿裏是易卜拉欣之子伊希梅爾的後裔。
許多的資料來源,包括什葉派的紀錄也證實,阿裏是穆罕默德在世時唯一一個在麥加剋爾白裏出生的人,他和母親在那裏待了三天。不過,有一些來源卻爭論阿裏是在剋爾白外出生,而不是在剋爾白裏。據傳,穆罕默德將阿裏抱在手上,阿裏出生後第一個看見的人就是穆罕默德。穆罕默德為他命名為阿裏,意指“崇高的”。
穆罕默德與阿裏的雙親關係親密,穆罕默德在成為孤兒及失去了祖父沙伊巴·本·哈希姆後,阿裏的父親收納了他。阿裏出生在穆罕默德迎娶了海迪徹的兩至三年後。阿裏在五至六歲時,麥加城內外發生饑荒,影響了阿裏父親的經濟狀況,阿裏父親須支撐一個龐大的家庭,穆罕默德遂將阿裏帶到他的傢族裏撫養。
接納伊斯蘭教
阿裏人生的第二個階段始於610年以十歲之齡信奉伊斯蘭教,止於622年追隨穆罕默德到麥地那。穆罕默德收到啓示後,年僅十歲的阿裏相信他,並信仰伊斯蘭教。根據伊本·易斯哈格及其他的權威人士所說,阿裏是第一位信奉伊斯蘭教的男子。史學家塔百裏補充,其他一些關於宰德及阿布·伯剋爾的說法亦作出類似的主張,認為阿裏是第一位穆斯林。一些歷史學家及學者則認為阿裏是第一位穆斯林男子的說法不太可靠,因為他當時衹是一個男童。
什葉派主張,阿裏在信仰伊斯蘭教前沒有參與過前伊斯蘭時期麥加的傳統宗教,這些傳統宗教被穆斯林視為多神教及異教,因此什葉教認為他保存了尊嚴,沒有在其他的偶像前跪拜。遜尼派對此亦持同樣的見解。
阿裏不像其他的麥加人民一樣曾經是偶像的崇拜者,因而他對伊斯蘭的信仰不被稱為“改信”(Conversion)。他曾打破一些以亞伯拉罕塑像為模所造的偶像,並質問人們為何要相信自我創造出來的東西。阿裏的祖父沙伊巴·伊本·哈希姆及巴努哈希姆的一些成員在伊斯蘭教出現之前都是一神論信仰的追隨者。
信奉伊斯蘭教後
穆罕默德用了三年時間秘密傳教,後來公開傳教。據古蘭經所載,穆罕默德被真主指示要引導親人信仰伊斯蘭教,巴努哈希姆部落遂信奉了伊斯蘭教。
據塔百裏、學者本·卡希爾、阿布·菲達所說,穆罕默德在一些被邀請的場合上稱,任何幫助他傳教的人都會是他的兄弟、他的受托人及繼承者。當時十三或十四歲的阿裏願意幫助他。穆罕默德重複了三次,但衹有阿裏回應他,穆罕默德於是宣佈阿裏是他的兄弟及繼承人,人民必須服從他。當時在場的包括阿裏及穆罕默德的叔伯,阿布德·穆塔裏布大笑,他說他須順從他的兒子,因阿裏成為了他的埃米爾。這被稱之為告誡聖訓。
雖然在麥加經歷過麥加人迫害穆斯林及杯葛哈希姆係,阿裏仍一直支持穆罕默德。
遷至麥地那
662年,穆罕默德遷居至耶斯裏卜(今麥地那)。阿裏曾經冒險裝作穆罕默德在穆罕默德的床上睡眠,以挫敗暗殺者的計劃,讓穆罕默德得以安全往麥地那逃生。根據一些聖訓,一首詩文記載了阿裏的犧牲精神:“在雲雲人海當中,他奉獻他的生命來換取安拉的寬慰。”
阿裏在該次暗殺陰謀裏得以幸存,但他為了執行穆罕默德的指示而再次犯險:“歸還所有托給穆罕默德的一切財産予所有人”。阿裏與他的母親、穆罕默德的女兒法蒂瑪及另外兩名女人趕往麥地那。
麥地那
穆罕默德時代
阿裏在移居至麥地那時年約22至23歲,穆罕默德在夥伴當中挑選出一些人成為他的手足,阿裏是其中一員。
穆罕默德在麥地那的十年裏,阿裏作為他的副手及代理人表現活躍,又在軍中任職,在戰事裏經常帶領戰士衝鋒陷陣,傳達信息及命令。阿裏是穆罕默德部下的將軍,又是他的女婿,在穆斯林社會裏建立了不可動搖的權威。
家庭
1989年敘利亞的阿裏畫像
在623年,穆罕默德嚮阿裏說,真主命令他將女兒法蒂瑪許配給阿裏。穆罕默德對法蒂瑪說:“我已經將你許配給傢族裏我最愛的人”。阿裏的家庭被穆罕默德時常祝福贊美,穆罕默德在一些場合如宗教布道辯論會等稱他們是聖裔。他們在古蘭經裏被多次贊美。
阿裏與穆罕默德的獨女法蒂瑪共育有四名孩子,他們的兩名兒子哈桑及侯賽因被穆罕默德引以為他的男性後裔,授以“堅奈青年的領袖”(堅奈意指天國)的稱號。
他們衹過著艱辛的簡單生活。縱觀他們的生平,阿裏沒有積纍財富,生活貧睏。阿裏是一位運水及汲水工人,法蒂瑪是一位𠔌物的研磨工人,他們傢裏經常都沒有儲糧。有一天法蒂瑪對阿裏說:“我會一直磨到我的雙手長滿水泡。”阿裏回應道:“我會一直汲水,直至我胸口疼痛。”
阿裏及法蒂瑪的夫婦關係一直維持到法蒂瑪去世。雖然一夫多妻是被允許的,阿裏在法蒂瑪在生時卻沒有迎娶其他人。他們的婚姻對所有穆斯林來說具有特殊的意義,因為這是穆罕默德身邊神聖人物的婚姻。法蒂瑪去世後,阿裏纔迎娶其他人並生下了其他的孩子。
戰役
以阿拉伯語書寫着:“沒有任何青壯比阿裏更英勇,沒有任何刀劍比佐勒菲卡爾(阿裏的佩劍)更鋒利。”
除了塔布剋戰役外,阿裏都參與了所有為伊斯蘭而戰的戰役及徵戰。他在這些戰役裏除了作為旗手外,還帶領戰士衝鋒陷陣。
在624年的拜德爾戰役裏,阿裏首次以戰士的身分作戰,他擊敗了倭馬亞王朝的瓦利德·本·烏特巴。據一些穆斯林的傳說所述,阿裏在是役殺了二十至三十五名敵人,大部分都認為他殺了二十七人。
阿裏在戰場上使用一把名為佐勒菲卡爾(Zulfiqar)的分叉劍。他在伍侯德戰役裏表現突出,在大部分穆斯林軍隊戰敗逃亡後,阿裏保護着穆罕默德,因而有“沒有任何青壯比阿裏更英勇,沒有任何刀劍比佐勒菲卡爾更鋒利”之說。阿裏在海拜爾戰役裏是穆斯林軍隊的指揮官,此役後穆罕默德將“安拉的雄獅”的稱號賜予阿裏。在630年的侯乃尼之戰裏,他同樣保護着穆罕默德。
伊斯蘭教的使命
穆罕默德指定阿裏為古蘭經的其中一名作者,古蘭經是在過去二十年由真主嚮穆罕默德默示的。伊斯蘭教開始嚮整個阿拉伯擴散開去,阿裏協助製定伊斯蘭教的教令,他又受命擬定侯代比亞和約(Treaty of Hudaybiyyah),這是628年穆罕默德與古萊什簽訂的和約。阿裏深受穆罕默德信賴,常為穆罕默德傳達訊息及指令。630年,阿裏在麥加的一次朝聖大型聚會上誦讀了古蘭經的一部分,那一部分宣佈了穆罕默德及穆斯林社會不再受早前與阿拉伯多神教簽訂的盟約約束。在630年徵服麥加時,穆罕默德要阿裏保證這個過程要兵不血刃,又命令阿裏要打破所有巴努奧斯、巴努哈茲拉吉、泰伊等部落的偶像,還要淨化被蒙昧時代多神教所污染的剋爾白。翌年,阿裏前往也門傳教。他還負責解决了多次部落的紛爭及壓製了多次部落起義。
宗教辯論
根據聖訓,在631年,一個來自奈季蘭地區(Najran,今也門北部,部分屬沙特阿拉伯所有)的阿拉伯基督徒使團會見穆罕默德,跟他辯論基督教及伊斯蘭教有關耶穌的教義,探討哪一方在爭議先知爾撒(耶穌)是上帝兒子的問題上出錯,伊斯蘭教認為爾撒未必是上帝的兒子:“爾撒確是像阿丹一樣的。他用土創造阿丹……”,穆罕默德說他們應“召集我們各自的孩子,我們的婦女和你們的婦女,我們的自身和你們的自身,然後讓我們祈禱真主棄絶說謊的人”。穆罕默德為了證明他是先知,他攜同阿裏、法蒂瑪、孫兒哈桑及侯賽因一起拜見基督徒使團,又為他自己及他的傢人披上鬥篷。伊斯蘭哲學思想傢阿拉梅赫·塔拜塔貝(Allameh Tabatabaei)在《米贊經註》(Tafsir al-Mizan)裏提到經文裏的“我們”是指穆罕默德和阿裏,他又引述第八任什葉派伊瑪目阿裏·裏達(Ali ar-Ridha)與阿拔斯王朝哈裏發馬蒙的討論,引證穆罕默德的後輩較其他穆斯林優秀,以此證明安拉使阿裏與穆罕默德的本性相似,阿裏因而應有哈裏發的繼承權。
蓋迪爾鬍木
穆罕默德在632年辭朝回來後,他就有關阿裏成為他的繼承人的說法引發了遜尼派及什葉派的爭議。當時穆罕默德在蓋迪爾鬍木停止前進,聚集了返途當中的朝聖者並發表講話:
“ 信衆們,我也是常人,我從真主處接受了啓示並將會蒙受安拉的召喚,我會留下兩件重要的事物給你們:第一是真主安拉之書,它會引導你們邁嚮光明,你們應該牢牢地把安拉之書放在懷裏,時刻信奉它……第二是聖裔的成員,我在此提醒你們要履行對他們的義務。 ”
什葉派及遜尼派都認同穆罕默德的這段講話,但他們在解說上卻出現差異。
一些遜尼派及什葉派的資料指出,穆罕默德在演說裏又讓阿裏站在他的身邊,並握着他的手高舉說到:
“ 我是所有信奉者的毛拉,阿裏也是。 ”
什葉派認為這一聲明正是任命阿裏作為穆罕默德的繼承人及第一代伊瑪目;遜尼派則認為這衹是穆罕默德表達他與阿裏的親密關係,以及對堂弟及女婿在他去世後承擔傢族的期望。許多蘇非主義者則解釋為穆罕默德將他的宗教權力轉移給阿裏,他們視阿裏為瓦利(預知者)。
阿裏以這個聖訓為依據,在後來堅持他的宗教權力,不屈服予阿布·伯剋爾及歐麥爾·本·赫塔卜。
穆罕默德的繼承權
十八世紀以奧斯曼書法寫成的鏡像書寫,指“阿裏是真主的代理人”。
穆罕默德在後半生將阿拉伯部落整合為單一的穆斯林宗教政體,穆罕默德在632年逝世,引發了繼承穆斯林領袖的爭議。阿裏及穆罕默德的傢人將穆罕默德的遺體洗淨準備下葬,同時在一些穆斯林參與的塞基法會議上,一位穆罕默德的親密夥伴提名阿布·伯剋爾為穆斯林社會的領袖,其他人都紛紛和議,阿布·伯剋爾於是成為首任哈裏發。一些穆罕默德的夥伴爭論阿裏早已被穆罕默德指定為繼承人。
在阿布·伯剋爾當選為哈裏發後,他與歐麥爾及一些同夥來到法蒂瑪的房子,以獲取阿裏及其支持者的宣誓效忠。有資料提出歐麥爾曾威脅要放火來迫使他們出來嚮阿布·伯剋爾效忠,歐麥爾後來果然點燃房屋,並把被焚毀的門戶推嚮法蒂瑪。阿裏見狀後提劍而出,但迅即被歐麥爾及其同伴拌倒,劍亦被奪去,法蒂瑪激動地表示她會“展露她的頭髮”(阿拉伯女性衹會在最危急的情況下纔會展露頭髮),阿布·伯剋爾動容並撤走。據說阿裏當時曾說如果有四十人站在他的身邊,他會作出抵抗。阿布·伯剋爾成為哈裏發既成事實,阿裏堅持不會在法蒂瑪在生時嚮阿布·伯剋爾作出效忠誓言。阿裏沒有高調地主張他的權利,因為他不願意看到穆斯林社會的內鬥。
這事件使穆斯林分裂成遜尼派及什葉派兩大陣營。遜尼派主張穆罕默德從來沒有指定繼承人,阿布·伯剋爾是穆斯林選舉出來的第一任哈裏發,並承認四大哈裏發是穆罕默德的正統繼承者。什葉派相信穆罕默德在蓋迪爾鬍木明確地指明阿裏是他的繼承者,穆斯林的領導權應歸阿裏所有,這是真主的旨意。
遜尼派及什葉派就阿裏對阿布·伯剋爾及另外兩名繼承人歐麥爾及奧斯曼·本·阿凡的取態上亦存在分歧。遜尼派認為,阿裏應接受及支持他們的統治;什葉派則說,阿裏已經與他們保持距離,專註於履行穆罕默德的宗教遺志。遜尼派又指出,如果阿裏是真主授命的正統繼承人,他理應領導穆斯林民族對付他們(阿布·伯剋爾、歐麥爾及歐麥爾),直到落實他的使命,而什葉派就爭論,阿裏沒有嚮阿布·伯剋爾等人抗爭,是因為阿裏沒有軍事力量在手,如果他真的嚮他們抗爭,穆斯林將會爆發內戰,而阿裏也相信他不需要透過鬥爭來履行伊瑪目的角色。
因他與穆罕默德有親密的關係,交際親和及擁有伊斯蘭教的知識,再加上他的功績彪炳,阿裏對哈裏發的正統性令人信服。他嚮阿布·伯剋爾表示,他延遲了發表效忠誓言是因為他對他的權利存有信念,即使阿裏最終嚮阿布·伯剋爾、歐麥爾及奧斯曼表示效忠時,他也沒有改變他的信念,他這麽做衹是為了伊斯蘭教的完整統一,當時有許多的穆斯林已離他而去。
根據歷史記載,阿裏仍主張他的哈裏發權利,他說:
“ 我敢嚮真主發誓,阿布·古哈法之子以哈裏發自居,他一定知道我的身份與哈裏發有所關聯,那就正如軸心與磨粉機的關係……我終止了與哈裏發的對立,並使之保持距離…… ”
遺産繼承
穆罕默德逝世後,他的女兒法蒂瑪要求阿布·伯剋爾交還屬於他們的財産及斐得剋(Fadak)及海拜爾(Khaybar)緑洲,但遭到阿布·伯剋爾拒絶,他告訴法蒂瑪,先知沒有任何財産,斐得剋是屬於穆斯林的。阿布·伯剋爾又對她說:“安拉的使徒說,他們沒有繼承人,他們留下的衹有施捨”阿布·伯剋爾要法蒂瑪證明她的說法,阿裏及烏姆·艾曼都證實穆罕默德將這些財産授予法蒂瑪。法蒂瑪感到惱怒,不再跟阿布·伯剋爾談話,她這種姿態一直維持至她去世。
法蒂瑪去世後,阿裏在歐麥爾時期也想索回法蒂瑪的遺産,但亦被同樣的理由拒絶。繼承阿布·伯剋爾的哈裏發歐麥爾將他們在麥地那的不動産交還給阿拔斯·本·阿卜杜勒-穆塔利卜·本·哈希姆及阿裏,而斐得剋及海拜爾的財産則依然是國傢財産。
穆罕默德逝世後
在632年穆罕默德逝世至奧斯曼·本·阿凡在656年被刺殺期間,阿裏沒有參與過任何的戰役,也沒有擔當任何的職務。在他的妻子法蒂瑪去世後,他沒有再參與政治事務,他專註於伺候傢人,成為一名農夫。阿裏在麥地那附近開挖了許多的水井及建造園林,供公衆使用。這些水井在現今被稱為阿裏之井。
穆罕默德逝世六個月後,阿裏編排了古蘭經的定本,稱為穆斯哈夫(Mus'haf)。定本完成後由駱駝運往麥地那的其他麥地那的民衆手上。這個穆斯哈夫的時序不同於奧斯曼·本·阿凡時期匯集而成的版本。雖然有些民衆不接受阿裏所編的穆斯哈夫,但阿裏並不反對標準化的穆斯哈夫。
阿裏與正統哈裏發
阿裏一直沒有嚮阿布·伯剋爾宣誓效忠,直到他的妻子法蒂瑪逝世。他參加了阿布·伯剋爾的葬禮,他並沒有參與裏達戰爭。
阿裏嚮歐麥爾·本·赫塔卜宣誓效忠,成為歐麥爾可靠的顧問。歐麥爾倚重阿裏,委任他為麥地那的審判長。阿裏建議歐麥爾以希吉拉為伊斯蘭歷的開端,歐麥爾考慮了當中的政治及宗教因素後接納了建議。
歐麥爾又指定阿裏為第三任哈裏發選舉會議的成員。阿裏是兩名主要候選人的其中一人,但選舉安排對他不利,薩阿德·本·瓦嘎斯與阿卜杜勒·拉赫曼·本·奧夫有血緣關係,而奧斯曼則是阿卜杜勒·拉赫曼的連襟,所以兩人自然傾嚮支持奧斯曼,歐麥爾亦投票支持奧斯曼。阿卜杜勒·拉赫曼嚮阿裏開出條件,要阿裏必須依據古蘭經、穆罕默德的功行及前兩位哈裏發所建立的慣例統治,他纔支持阿裏成為哈裏發。阿裏拒絶了他開出的第三個條件,奧斯曼則接納了這些條件。據《辭章之道評註》所說,阿裏當時強調了他在伊斯蘭教的重要性,但大部分的選舉人都支持奧斯曼,阿裏衹得接受。
圍攻奧斯曼
奧斯曼·本·阿凡對其親族巴努阿布德沙姆斯過於寬容,加上被認為苛刻對待最早期的夥伴如阿布·吉爾·基法裏(Abu Dharr al-Ghifari)、阿卜杜拉·伊本·買斯歐德(Abd Allah ibn Mas'ud)及阿馬爾·伊本·亞西爾(Ammar ibn Yasir),引起人們的憤慨。不滿情緒及反抗在650年至651年間於帝國的大部分地區浮現,對他的政權及政府的不滿在阿拉伯半島內外蔓延。奧斯曼的親屬,特別是麥爾旺一世掌權後,一些較為著名的夥伴,包括選舉議會的成員轉而不再支持,甚或反對奧斯曼,以對他施加壓力,試圖改變他的行事方式及減弱其親屬的影響力。
此時,阿裏沒有直接反對奧斯曼,而是起了抑製的作用。他多次表示不同意奧斯曼對規定的運用,並曾經公開地對阿布·吉爾·基法裏的同情及支持阿馬爾·伊本·亞西爾。他嚮奧斯曼轉達了夥伴們的批評,並代表奧斯曼作為磋商者與一些地方反對者進行交涉。阿裏與奧斯曼傢族似乎因此事而産生猜疑。
歷史學家對於阿裏與奧斯曼的關係存有爭議。雖然阿裏已嚮奧斯曼宣誓效忠,但他對奧斯曼的一些政策存有異議。特別是,他在宗教法上的意見與奧斯曼相左,他堅持在一些情況下,宗教刑罰必須要執行,如歐拜德·阿拉·伊本·歐麥爾及瓦利德·伊本·奧卡巴。在650年朝覲期間,阿裏在奧斯曼面前指責他更改了禮拜儀式,奧斯曼稱他會利用任何在信仰上他所需的東西,阿裏驚呼在這種情況下哈裏發應受到製止。阿裏竭力於保護夥伴免受哈裏發苛待,如阿卜杜拉·伊本·買斯歐德。因此,一些歷史學家認為阿裏即使不是最主要的反對者,也是奧斯曼反對者裏的其中一個主要人物,因為阿裏是奧斯曼倒臺的最大得益者。伊斯蘭學者維爾法特·馬德隆(Wilferd Madelung)不同意他們的觀點,他認為阿裏實際上得不到古萊什部落支持成為哈裏發,再者沒有證據證明阿裏與那些支持他的奧斯曼反對者有親密的關係,或證明阿裏引導他們。另一些資料則說阿裏透過製約,而不是直接反對來發揮影響力。馬德隆引述麥爾旺一世對阿裏的孫兒宰因·阿比丁(Zayn al-Abidin)所說的話:
“ 對我主的態度,沒有人(在伊斯蘭名人當中)比你的爺爺更溫和。 ”
哈裏發
阿拉伯帝國在四大哈裏發時期不同階段時的領土。 阿拉伯帝國實際控製 阿拉伯帝國附庸 656年至661年內戰時穆阿威葉一世控製 658年至661年內戰時阿姆爾·伊本·阿斯控製
當選哈裏發
阿裏在656年至661年間出任哈裏發,這是伊斯蘭教史裏最動蕩的時期之一,可以第一次伊斯蘭內戰來概括。
奧斯曼被刺殺意味着反對者須選出新一任的哈裏發。反對者已分成多個陣營,當中包括遷士、輔士、埃及人、庫費人及巴士拉人,三名候選人分別是阿裏、脫勒哈(Talha ibn Ubayd-Allah)及祖白爾(Zubayr ibn al-Awwam)。反對者接觸阿裏,要求他接受哈裏發之位,一些穆罕默德的同伴亦嘗試說服阿裏接受職位,但他拒絶了這個請求,認為自己應擔當顧問,而不是首長。
脫勒哈、祖白爾及其他的夥伴也拒絶了反對者的提議。反對者警告,麥地那的居民必須要在一天內選出哈裏發,否則他們將會采取更激烈的行動。為求打破僵局,穆斯林在656年6月8日聚集在麥地那聖寺(Al-Masjid al-Nabawi)以委任哈裏發。阿裏起初仍不願意接受,因為他最有力的支持者都是叛亂份子,但當其他的夥伴及麥地那的居民都表態催促他接受時,他纔接納。據史學家阿布·米赫納夫(Abu Mekhnaf)引述,脫勒哈是第一個嚮阿裏發誓效忠的夥伴,另一些引述則認為他們是被迫嚮阿裏宣誓效忠的,脫勒哈及祖白爾都是不情願地支持他。阿裏駁斥這種說法,強調他們是自願承認他為哈裏發。維爾法特·馬德隆認為,阿裏沒有迫使人們要嚮他宣誓,他們是在清真寺裏公開宣誓的。
絶大多數的麥地那居民及叛亂者都嚮阿裏宣誓,有一些重要的部落及人物沒有這樣做。奧斯曼的倭馬亞親族逃到纍範特,拒絶承認阿裏是正統的哈裏發。薩阿德·本·瓦嘎斯不在場,阿布德·阿拉·伊本·歐麥爾(`Abd Allah ibn `Umar)也沒有宣誓,但兩人嚮阿裏保證,他們不會對抗他。
哈裏發的統治
阿裏牽涉在內的爭執都保存在一些宗派史料裏,這些資料往往存有偏見。不過,史料來源都普遍同意阿裏是一個極度虔誠的人、獻身於伊斯蘭教的事務及據古蘭經及聖行而來的法律規則。因他所負的宗教職責,他毅然嚮犯錯的穆斯林開戰。這些史料也大量記載了他的樸素、嚴格遵守宗教職責及行事公正。有一些人則認為他缺乏政治手腕及靈活性。
在阿裏當選為哈裏發之前,漢志等地區的局勢不穩,阿裏領導的阿拉伯帝國將領土擴張,疆域最大時西至埃及,東及伊朗高原。阿裏上任後,他撤走了奧斯曼委任的地方官員,以他可靠的助手取締。阿裏的顧問穆吉拉·伊本·舒巴(Mughira ibn Shu'ba)及阿卜杜拉·伊本·阿巴斯(`Abd Allah ibn `Abbas)都勸說阿裏要謹慎地統治,阿裏不從。馬德隆認為,阿裏對於他的權利及宗教使命深信不疑,他不願意因政治上的權宜之計而妥協,他已經準備與一些具有壓倒性優勢的敵人作戰。奧斯曼的親屬穆阿維葉一世及纍範特的統治者都拒絶執行阿裏的命令。
阿裏成為哈裏發後嚮麥地那的群衆說,穆斯林政體受盡糾紛及不和的折磨,他想肅清所有邪惡。他請求全體人民的言行要像真正的穆斯林,並警告他不會容忍煽動叛亂及被定罪的叛亂分子。阿裏收回了奧斯曼封贈的土地,並誓言會收回所有在選舉前封贈的土地。阿裏反對首都中央集權控製地方的財政收入,他贊成所收取的稅項及戰利品平等分發給各地方,又會與它們分享國庫的收益。阿裏謹慎回避裙帶關係,包括他的兄長阿基爾·本·阿比·塔利卜(Aqeel ibn Abi Talib)。這些都是阿裏的穆斯林平等對待政策,以回饋穆斯林在早年為伊斯蘭教投身及戰場上的功績。
在巴士拉戰役後,阿裏建立了一個廣泛的聯盟。稅收及戰利品平均分配的政策得到穆罕默德夥伴的支持,特別是輔士。輔士們在穆罕默德去世後由古萊什領導他們,他們正在尋求伊斯蘭宗教的領導。這個多樣性的聯盟得以建立似乎是由於阿裏的領袖氣質。這個聯盟被稱為“什葉阿裏”,指“阿裏的黨派”。不過,阿裏在成為哈裏發後,大部分支持他的人都是基於政治因素,而不是宗教因素而支持他,部分人也認可阿裏的宗教領導。
第一次伊斯蘭內戰
阿伊莎、脫勒哈、祖白爾及倭馬亞王朝的穆阿維葉一世想為奧斯曼之死報復,懲治殺死他的叛亂者。阿裏沒有懲治殺害奧斯曼的兇徒及叛亂者,他們因此而攻擊阿裏。不過,一些歷史學家相信,他們以此為藉口尋求政治上的利益,作為哈裏發的阿裏與他們的利益構成了衝突。另一方面,叛亂者稱奧斯曼是正當被殺的,他沒有按照古蘭經及聖行來管治,因此不存在報復的理由。史學家對阿裏在這事件上的處境意見不一。一些人認為阿裏沒有足夠的實力控製及懲處叛亂者,另一些人則認為阿裏同意叛亂者的觀點,也不認為奧斯曼是正當的統治者。
在這種情況下,宗派分裂並造成伊斯蘭教史裏的第一次內戰。一些穆斯林被稱為奧斯曼尼斯(Uthmanis),他們認為奧斯曼是正統正當的伊斯蘭領袖,他被非法殺害,因此他們認為哈裏發之位仍待定,直到阿裏遭到報復並選出新的哈裏發,阿裏衹是異教徒的首領。支持阿裏的黨派則認為,奧斯曼犯了過錯,他拒絶改變他的行事方式及辭任,故他已經喪失了哈裏發之位,而且被正當地處死,阿裏纔是真正的伊瑪目,與阿裏作對的人就是異教徒。穆斯林不能解决正統哈裏發之位誰屬的紛爭,內戰使穆斯林永久地决裂。
奧斯曼·本·阿凡被刺殺隨即爆發了第一次伊斯蘭內戰(656年-661年),在阿裏在位時一直持續,內戰在穆阿維葉一世就任哈裏發時告終。這次內戰(又稱菲特納)標志著伊斯蘭國傢的統一狀態完結。阿裏的敵人以脫勒哈、祖白爾及穆罕默德的妻子阿伊莎為首,他們被阿裏一方稱為違抗者。他們在麥加聚集,嚮巴士拉進發,希望能夠動員伊拉剋人民,以獲得必要的兵力及資源。叛軍攻剋巴士拉,殺害了許多人,他們拒絶嚮阿裏效忠。656年,兩軍相遇並爆發巴士拉戰役(駱駝之戰),阿裏得勝。
阿裏委派伊本·阿巴斯管治巴士拉,將首都遷至庫法,庫法是伊拉剋城市,有穆斯林駐守。庫法位於伊斯蘭領土的中央,戰略地位重要。
後來,阿裏又受到纍範特統治者、奧斯曼親屬穆阿維葉一世的反對,他拒絶嚮阿裏效忠,並呼籲為奧斯曼復仇。阿裏與他公開談判,希望能夠得到他的效忠,然而穆阿維葉一世堅稱纍範特是自治的,又動員他在纍範特的支持者,藉詞他的代表團沒有參與阿裏的哈裏發選舉而拒絶嚮阿裏宣誓效忠。兩軍在隋芬駐紮了超過百日,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談判上。雖然阿裏一直都與穆阿維葉一世有多次的書信往來,他既不能把他免職,又不能說服他效忠。657年,小規模的衝突終演變成隋芬之戰。一星期後發生了被稱為“喧鬧之夜”(laylat al-harir)的激戰。正當穆阿維葉一世的軍隊被擊潰之際,阿姆魯·伊本·阿斯(Amr ibn al-Aas)建議穆阿維葉一世讓士兵在矛頭上懸挂穆斯哈夫(寫有古蘭經經文的羊皮或副本),使阿裏的軍隊陷入混亂及分歧。阿裏雖然看穿了敵軍的計謀,但其部下裏衹有少數人願意繼續戰鬥。
雙方最終同意透過仲裁來解决關於哈裏發的爭議,阿裏軍中大部分人都拒絶再作戰,這是阿裏接受仲裁方案的决定性因素。不過,仲裁人代表阿裏抑或庫法人的爭論進一步使阿裏軍隊出現分化。阿什阿特·伊本·卡伊斯(Ash'ath ibn Qays)等人反對阿裏提名的阿卜杜拉·伊本·阿巴斯及馬利剋·阿斯塔(Malik al-Ashtar),堅持阿布·穆薩·阿沙裏(Abu Musa Ashaari)應成為仲裁者,但卻不被阿裏接受,因他在之前曾阻止人們支持阿裏。阿裏被敦促接納阿布·穆薩為仲裁者。一些在後來被稱為哈裏哲派的阿裏支持者不滿於仲裁的决定並造反,使阿裏要在拿赫魯宛之戰(Battle of Nahrawan)與他們戰鬥。仲裁使阿裏聯盟瓦解,一些人認為這就是穆阿維葉一世的意圖。
翌年,穆阿維葉一世的軍隊入侵及掠奪伊拉剋城市。阿裏部下的統治者無法製止穆阿維葉一世的攻勢,人民也不支持阿裏與他們戰鬥。穆阿維葉一世製伏了埃及、漢志、也門等地區。在阿裏擔任哈裏發的最後一年,庫法及巴士拉人民逐漸轉而支持阿裏,因穆阿維葉一世惡性的戰爭行為揭示了他的統治本質。不過,人們對阿裏的態度仍有所不同,衹有少部分人相信阿裏是繼穆罕默德後最優秀的穆斯林,是唯一具有統治資格的人。大部分人都是因不信任及反對穆阿維葉一世而支持阿裏。
施政方針
馬利剋·阿斯塔被阿裏指派為埃及的統治者,從阿裏對馬利剋·阿斯塔的指示裏可得知他的施政理念。這指示被穆斯林、甚至是非穆斯林視為理想的伊斯蘭統治法規,內裏詳細敘述了統治者的權利義務、國傢的各種職能及當時社會的主要階層。
“ 阿裏寫給馬利剋·阿斯塔的指示:
以你的憐憫、慈愛及仁慈之心對待你的國民,不要像一頭貪婪的野獸面對他們,把他們當作軟弱的獵物。他們在宗教上是你的弟兄們,在構造上與你無異。過失會使他們失察,缺陷會打垮他們,他們會有意或無意地犯下邪惡的行為。原諒並寬恕他們,就像你希望真主原諒並寬恕你一樣。你在他們之上,任命你的人在你之上,而真主則在任命你的人之上。真主要你滿足及實現他們的所求,祂正在考驗你和他們。
”
阿裏的國民大多是遊牧民族及農夫,故阿裏亦重視農業。他指示馬利剋要註意開發土地多於收取稅項,要開發了土地才能收取稅項。不開發土地而收取稅項的人會破壞這個國傢及人民。
逝世
661年賴買丹月的19日,阿裏在庫法的一所清真寺內進行禮拜,哈裏哲派的阿布德·拉赫曼·伊本·穆勒傑姆(Abd-al-Rahman ibn Muljam)以一柄淬毒的刀劍行刺阿裏。阿裏被毒劍所傷,在兩天後去世。
阿裏叮囑他的兒子們不要攻擊哈裏哲派,即使是哈裏哲派的一員殺害了他。阿裏嚮其子哈桑說,如果他能夠幸存,他會原諒伊本·穆勒傑姆並釋放他。如果阿裏去世,伊本·穆勒傑姆應被給予同樣的一擊,不管他會否因此而死,就正如他給予阿裏的一擊一樣。因此,哈桑履行吉薩斯(Qisas,等量報復),對伊本·穆勒傑姆給予同樣的一擊。
喪葬
位於阿富汗馬紮裏沙裏夫的哈札特阿裏神廟(藍色清真寺),少數穆斯林相信阿裏葬在這裏。
據神學家謝赫·穆菲德(Al-Shaykh Al-Mufid)所述,阿裏不希望他的墓地被敵人褻瀆,因而要求他的朋友及傢人把他秘密安葬。秘密墓地在阿拔斯王朝哈裏發時期被阿裏的後裔、第六代什葉派伊瑪目加法爾·薩迪剋(Ja'far al-Sadiq)發現。大多數的什葉派穆斯林認為阿裏被葬在現今納傑夫伊瑪目阿裏清真寺裏。
此外,一些阿富汗人卻稱阿裏的遺體葬在阿富汗城市馬紮裏沙裏夫的哈札特阿裏神廟(Shrine of Hazrat Ali)。
餘波
阿裏逝世後,庫法的穆斯林無爭議地嚮他的長子哈桑宣誓效忠,阿裏曾在多個場合表明衹有穆罕默德聖裔成員纔有管治穆斯林社會的資格。同時,穆阿維葉一世掌控著埃及和纍範特,作為穆斯林帝國擁有最強兵力的指揮官,他自稱為哈裏發,又驅軍挺進伊拉剋,進逼哈桑。
穆阿維葉一世大灑金錢及作出虛假的承諾,逐漸策反哈桑麾下的將軍及指揮官,直至他們對哈桑造反。哈桑被迫委麯求和,將哈裏發之位讓予穆阿維葉一世,穆阿維葉一世終篡奪了伊斯蘭哈裏發,又以一切可行的方法壓迫阿裏傢族及什葉派。會衆禮拜例行的詛咒阿裏成為了重要的慣例,一直持續了六十年纔被倭馬亞王朝哈裏發歐麥爾·伊本·阿卜杜勒阿齊茲(Umar ibn AbdulAziz)廢止。穆阿維葉一世成立的倭馬亞王朝是一個中央集權的政體。
馬德隆寫道:
“ 倭馬亞王朝的高壓、暴政及鎮壓使支持阿裏的少數人變為多數人。在後世的記憶裏,阿裏成為理想的大主教。倭馬亞王朝僭稱伊斯蘭的正統主權國及地球上真主的副攝政,加上在倭馬亞那個變節、專橫及製造不和政府面前,人們皆理解到阿裏的忠誠、對伊斯蘭管治所作出的不屈貢獻、他的一片丹心、平等地對待所有的支持者以及寬容對待敵人的雅量。 ”
知識學問
阿裏不單因作為一名戰士及領袖而受人尊敬,作為一個作傢及宗教權威人士的他同樣備受尊敬。凱拉姆學(Kalam,教義學)、經註學以至書法及數秘術、由律法、神秘主義以至阿拉伯語語法及修辭學等衆多的學問都被視為是阿裏率先概括地說明。
什葉派及蘇非主義都認為穆罕默德曾經這樣評價阿裏:“我是知識之城府,阿裏是它的大門……”穆斯林把阿裏視為伊斯蘭教的主要權威人物。阿裏曾經這麽說:
“ 凡是真主的使者領受到的啓示都會口述給我,並且要我誦讀看看。我親自把經文寫下來,他就教導我關於經文的經註學(字義註解)、塔威爾(Ta'wil,宗教註解)、納西哈(Naskh,被取代的經文)、滿蘇剋(被廢止的經文)、穆塔薩比(Mutashabih,含糊的經文)及穆哈凱姆(Muhkam,顯而易見的經文),還有其他任何細微與粗略的教導…… ”
著名伊斯蘭哲學家賽義德·侯賽因·納斯爾(Seyyed Hossein Nasr)認為,阿裏建立的伊斯蘭神學及他的語錄包含了認主學的合理求證。學者伊本·阿比·哈迪德(Ibn Abi al-Hadid)引述道:
“ 神學及它的課題一直也不是阿拉伯的人文科學。這一類的課題從來沒有在阿拉伯的傑出人物及人民之間傳播,希臘的學者是神學的唯一解說者,阿拉伯第一位涉獵這方面的是阿裏。 ”
在後世的伊斯蘭神學裏,穆拉·薩德拉(Mulla Sadra)及其追隨者如阿拉瑪·塔巴塔拜(Allameh Tabatabaei)等人的學說都把阿裏的語錄、說教視為伊斯蘭形而上學及宗教哲學的核心來源。超驗通神論(Transcendent theosophy)學派視阿裏為至高無上的形而上學學家。根據亨利·科爾賓所述,《辭章之道》(Nahj al-Balagha)在公元1500年後被什葉派思想傢視為最重要的信條之一,其影響力可見於阿拉伯語的專門術語,這些術語可在希臘語譯為阿拉伯語的文學及哲學譯本上找到。
阿裏亦是阿拉伯文學的學者及阿拉伯語語法及修辭學方面的開拓者。他的言語、說教及信件為後世提供了文學措辭的示範。阿裏大量的短語成為伊斯蘭大衆文化的一部分,在日常生活裏常被當作格言及諺言使用。這些語錄、信件成為文學作品的準則,被集結成多種語言的詩經。在八世紀,一些文學作傢如阿布德·哈米德·伊本·葉海亞·阿米裏('Abd al-Hamid ibn Yahya al-'Amiri)等指出阿裏說教及言語是無與倫比的修辭法,九世紀的查希茲(Al-Jahiz)亦作出類同的主張。倭馬亞王朝底萬的官員都背誦阿裏的說教以改善修辭技巧。《辭章之道》是從文學角度上節錄阿裏語錄的著作,正如編纂者在前言所說的一樣。除此之外,其他的文學、歷史及宗教文獻裏亦收錄了大量阿裏的語錄、禱文、信件等。
此外,一些隱秘的學問如伊斯蘭數秘術、阿拉伯字母的象徵意義等據說都是阿裏創立的。
作品
關於阿裏的講話、說教及語錄的編纂被匯編成以下幾本著作:
* 《辭章之道》(Nahj al-Balagha;英語:Way of Eloquence)收錄了阿裏的一些具文學修辭價值的說教、信件及語錄,由謝裏夫·拉迪(Al-Sharif al-Radi)匯編而成。雖然文稿的真實性仍存疑,但近來的一些學者認為絶大部分的內容的確是出自阿裏的。此書在阿拉伯文學裏的地位顯赫,被視為伊斯蘭重要的知性、政治及宗教著作。一些《辭章之道》的評註作品出自什葉派及遜尼派,如伊本·阿比·哈迪德的評註及穆罕默德·阿卜杜德的評註。
* 《祈求》,威廉·奇蒂剋(William Chittick)譯。
* 《金玉良言》(Ghurar al-Hikam wa Durar al-Kalim),由阿布德·瓦黑德·阿麥迪(Abd al-Wahid Amidi)匯編而成,收錄了超過萬句阿裏短語。
* 《阿裏·本·阿比·塔利卜詩經》(Divan-i Ali ibn Abi Talib)
後裔
阿裏有多名妻子,法蒂瑪是他的至愛。哈桑、侯賽因、宰納白及烏姆都是法蒂瑪所出。阿裏其他較著名的兒子有阿巴斯·伊本·阿裏(Al-Abbas ibn Ali)及穆罕默德·伊本·哈納菲耶(Hanafiyyah)。
哈桑生於公元625年,是什葉派的第二代伊瑪目,擔任哈裏發一職長達六個月。在伊斯蘭歷50年,他被他的一名傢族成員毒殺,歷史學家認為那位傢族成員是被穆阿維葉一世指使的。
侯賽因生於公元626年,是什葉派的第三代伊瑪目。他被穆阿維葉一世施壓及迫害。在680年穆哈蘭姆月的第十天,他與一些追隨者參與卡爾巴拉戰役(Battle of Karbala),對抗哈裏發的軍隊,侯賽因一方幾乎被全殲。他的遇難日被稱為阿舒拉節,是什葉派穆斯林的哀悼節日。在卡爾巴拉戰役被殺的還有阿裏的另一些兒子,塔百裏在他的著作裏寫下了他們的名字,包括出自烏姆·巴寧的四名兒子:侯賽因的持旗手阿巴斯、賈法爾、阿卜杜拉及奧斯曼。一些歷史學家又補充了其他在卡爾巴拉戰死的阿裏兒子,包括易卜拉欣、歐麥爾及阿卜杜拉·伊本·阿斯賈爾。
出自法蒂瑪的子裔被稱為謝裏夫(Sharif)或賽義德(Sayyid),這是阿拉伯語裏的敬語,意指“高貴的”,賽義德則具有“大人”的意思。作為穆罕默德僅有的後裔,他們都受到遜尼派及什葉派的尊崇,差別在於什葉派更為重視他們。
觀點
穆斯林的觀點
除了穆罕默德以外,沒有人在伊斯蘭歷史裏能夠像阿裏這樣書寫了這麽多的阿拉伯文。阿裏受到所有穆斯林的尊重,他是最初的穆斯林及阿訇(伊斯蘭學者),在宗教信仰、伊斯蘭法學及歷史上的知識非常淵博,又以勇氣見稱。
什葉派
什葉派把阿裏視為繼穆罕默德以後最重要的人物。據什葉派所說,穆罕默德在生前多次表示阿裏在他去世後應成為穆斯林的領袖,大量的聖訓證實了這一點,包括鬍木之池聖訓、兩個重大事物聖訓、筆與紙聖訓、邀請親族聖訓及十二繼承人聖訓。值得一提的還有鬥篷聖訓,這個聖訓經常被引用來說明穆罕默德對阿裏及傢人的想法:
“ 一天早上,穆罕默德穿着一件以駱駝黑色毛發造成的條紋鬥篷,他將孫兒哈桑置在鬥篷之下,另一名孫兒侯賽因出現,他又將侯賽因置在鬥篷之下。接着陸續出現的法蒂瑪、阿裏也被穆罕默德置在鬥篷之下,穆罕默德接着說道: “真主衹要求你們遠離不貞潔,傢族的成員們!洗滌你們的身心,使你們達緻純潔吧。” ”
這個觀點認為,穆罕默德的繼承者阿裏不僅公正地管治穆斯林,也闡釋了沙裏亞法規及它深奧的含義。阿裏因而被視之為不受錯誤、惡行所約束,真主是透過穆罕默德而任命阿裏。根據什葉派的見解,阿裏與穆罕默德都被稱為“完美的人”。
什葉派朝聖者通常都會到納傑夫的聖地伊瑪目阿裏清真寺,在那裏朝拜並誦讀“吉亞拉特安拉至上”。在薩非王朝時,阿裏的墓地成為了焦點所在,如伊斯瑪儀一世前往納傑夫及卡爾巴拉的朝聖之旅。
遜尼派
當代的遜尼派穆斯林普遍都尊重阿裏為聖裔的一員及最後一任正統哈裏發,又認為他是伊斯蘭教其中一名最有影響力及最受尊重的人物。根據歷史事實,阿裏被倭馬亞王朝的清真寺儀式詛咒,這做法在歐麥爾·伊本·阿卜杜勒阿齊茲時纔被廢止。阿裏又是十位被認為在極樂世界的人物之一。
蘇非主義
幾乎所有的蘇非主義教團都透過阿裏來追尋他們與穆罕默德的血緣關係,除了納黑希班底(Naqshbandi)通過阿布·伯剋爾來追尋。阿裏的曾曾孫加法爾·薩迪剋(Ja'far al-Sadiq)也是蘇非主義教團的一員。遜尼派及什葉派的蘇非主義都相信阿裏承繼了穆罕默德聖徒(Wali)的力量,得以與真主進行精神交流。
神靈
一些教派(如阿拉維)認為阿裏是一位神靈或真主的化身。他們被主流的伊斯蘭學者稱為“誇張者”。雖然這些教派將人類值得稱許的特性誇張化,但他們的傳統伊斯蘭思想都與一般的伊斯蘭教無異。據說阿裏在生的時候曾經禁止人們崇拜他。
非穆斯林的觀點
一些非穆斯林的學者如愛德華·吉本、威廉·繆爾(William Muir)都贊揚阿裏,而亨利·拉芒(Henri Lammens)則對阿裏持有負面的看法。
詩人紀伯倫·哈利勒·紀伯倫則作出這樣的觀點:“我認為阿裏是第一位能夠與普世靈魂接觸及交流的阿拉伯人。他在禱告時死亡,可說是殉道而死。阿拉伯人一直不理解他的價值,直至什葉派波斯人的出現,他們深明寶石與石子的分別。”
史學
研究阿裏生平的一次文獻是古蘭經、聖訓及其他早期伊斯蘭歷史的文本。二次文獻包括遜尼派及什葉派穆斯林的著作、阿拉伯基督徒及印度人的著作、中東及亞洲地區一些非穆斯林的著作以及現代西方學者的一些著作。一些早期的伊斯蘭文獻出處被歪麯成某程度上對阿裏的正面或負面取態。
較早期的一些西方學者有一種普遍的取嚮,就是不接受較後時期的記述,因這些記敘傾嚮於遜尼派或什葉派的主張。這些學者視他們的著作是後來捏造出來的,他們視這些記述為不可靠或無關緊要的。史學家萊昂內·卡埃塔尼(Leone Caetani)認為對阿卜杜拉·伊本·阿巴斯及阿伊莎歷史記述多數是虛假的,這些記述都沒有經過一些早期的歷史匯集者如伊本·伊斯哈格等人的傳述。維爾法特·馬德隆不贊同這種無差別地摒棄所有沒有包括早期來源文獻的做法,他認為萊昂內·卡埃塔尼的做法自相矛盾。馬德隆及較後期的史學家不會否定後期編纂的記述,他們嘗試去剖析歷史的背景及與事件人物的相容性來判斷。
阿拔斯王朝崛起時,著作不多,而且大部分的記述都是口述的。在這個時期之前最著名的作品是阿裏的朋友蘇萊曼·伊本·卡伊斯所寫的《蘇萊曼·伊本·卡伊斯之書》。紙張被引入到穆斯林社會後,大量的專著在公元750至950年間涌現。據魯賓遜所言,至少有二十一部專著撰寫隋芬之戰。阿布·米赫納夫是這時期最著名的作傢,他試圖收集所有的記述。九世紀及十世紀的史學家收集、篩選及編匯這些可靠的記述,但大部分的專著都已失落,除了少數被一些後來的作品所采用,如穆罕默德·伊本·賈裏爾·塔百裏的《先知及國王的歷史》。
伊拉剋的什葉派穆斯林都積極於參與專著的寫作,但大部分皆已失落。另外,在八世紀至九世紀,阿裏的後裔如穆罕默德·巴基爾(Muhammad al-Baqir)及加法爾·薩迪剋(Ja'far al-Sadiq)陳述阿裏的語錄及記載,這些語錄及記載被集結成什葉派的聖訓書籍。十世紀後的什葉派作品都是關於十四位不會犯錯的人及十二伊瑪目,這個範疇最早的現存作品及重要典籍是謝赫·穆菲德(Al-Shaykh Al-Mufid)的《導師之經》。作者在該書的第一部分詳細描述了阿裏的事跡。另有一些書籍從宗教角度描述了阿裏的角色,這些作品都是史學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