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
(?
1753年)
(約公元—七五三年前後在世)字壁豐,號筠園,福建建寧人。生卒年均不詳,約清高宗乾隆十八年前後在世。(《清史列傳》雲:“乾隆十八年拔貢生;” 中經親喪服闋;又云;“卒年二十二歲。”照推則生年至早當為雍正十三年。但其弟仕綉生於康熙五十四年,反較前二十年,决無是理,故不從)幼敏慧,通經史百傢。與弟仕綉相切劘,仕綉攻古文,仕玠遂專意於詩。乾隆十八年(公元一七五三年)拔貢生,授德化教諭。調鳳山以艱去。服闋,補尤溪。升河南內黃知縣,末之官卒。士玠能古文,尤工詩。遊京師時,瀋德潛見其存稿,許為得選詩神理。黃叔琳、方苞、張鵬翀皆一見推許,叔琳則道:“王士禎沒後,不見此調久矣!”年壯時,嘗涉黃河,遊太學,以震發詩之意氣。歸後,授徒溪西之草堂,環境絶佳,所詣益進。著有《筠園詩稿》三捲,《刪稿》三捲,《和陶》三捲,《和紅蕉山房詩錄》一捲,《鴻雁集》一捲,《賦鈔》一捲,《溪音》十捲,《音別》四捲,《小琉球漫志》十捲,及《竜山漫錄》二十捲,均《清史列傳》並行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