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 人物列錶
劉辰 Liu Chen(明代)湯顯祖 Tang Xianzu(明代)陸容 Liu Rong(明代)
朱權 Zhu Quan(明代)明世宗 Ming Shizong(明代)夏完淳 Xia Wanchun(明代)
徐渭 Xu Wei(明代)唐寅 Tang Yin(明代)陳繼儒 Chen Jiru(明代)
趙友同 Zhao Youtong(明代)方孝孺 Fang Xiaoru(明代)陳道復 Chen Daofu(明代)
薛暄 Xue Xuan(明代)通潤 Tong Run(明代)李日華 Li Rihua(明代)
高啓 Gao Qi(明代)王鏊 Wang Ao(明代)劉基 Liu Ji(明代)
陳子竜 Chen Zilong(明代)楊慎 Yang Shen(明代)王世貞 Wang Shizhen(明代)
顧起綸 Gu Qiguan(明代)謝榛 Xie Zhen(明代)瞿佑 Qu You(明代)
俞弁 Yu Bian(明代)都穆 Dou Mu(明代)李東陽 Li Dongyang(明代)
陸時雍 Liu Shiyong(明代)徐禎卿 Xu Zhenqing(明代)王世懋 Wang Shimao(明代)
朱承爵 Zhu Chengjue(明代)顧元慶 Gu Yuanqing(明代)蹇義 Jian Yi(明代)
葉嚮高 She Xianggao(明代)宋濂 Song Lian(明代)張大齡 Zhang Daling(明代)
馬文升 Ma Wensheng(明代)焦竑 Jiao Hong(明代)董越 Dong Yue(明代)
徐宏祖 Xu Hongzu(明代)席書 Xi Shu(明代)朱傢相 Zhu Guxiang(明代)
高舉 Gao Ju(明代)田汝成 Tian Rucheng(明代)羅貫中 Luo Guanzhong(明代)
施耐庵 Shi Naian(明代)吳承恩 Wu Chengen(明代)蘭陵笑笑生 Lan Lingxiaoxiaosheng(明代)
許仲琳 Xu Zhonglin(明代)馮夢竜 Feng Menglong(明代)凌濛初 Ling Mengchu(明代)
抱甕老人 Bao Wenglaoren(明代)洪楩 Hong Pian(明代)周楫 Zhou Ji(明代)
陸人竜 Liu Renlong(明代)謝肇淛 Xie Zhaozhe(明代)張岱 Zhang Dai(明代)
呂坤 Lv Kun(明代)王秀楚 Wang Xiuchu(明代)佚名 Yi Ming(明代)
方孝孺
明代  明(1357年1402年)

詩詞《畫梅 Mei Flower》   

閱讀方孝孺在诗海的作品!!!
方孝孺
方孝孺
  字希直,一字希古,號遜志,曾以“遜志”名其書齋,蜀獻王替他改為“正學”,因此世稱“正學先生”。福王時追謚文正。浙江寧海人(寧海古古稱緱城,故時人稱其為“緱城先生”),明代大臣、著名學者、文學家、散文傢、思想傢。師從“開國文臣之首”的翰林學士(正五品)宋濂,歷任陝西漢中府學教授(從九品1392-1398),翰林侍講(正六品1398-1399),侍講學士(從五品,1399-1400),直至按照《周禮》更定官製,將侍講學士和侍讀學士(皆為從五品)合併為文學博士,並升任文學博士(正五品,1400-1402)。建文年間(1399-1402)擔任建文帝的老師,主持京試,推行新政。在“靖難之役”期間,拒絶為篡位的燕王朱棣(即成祖)草擬即位詔書,剛直不屈,孤忠赴難,被株10族。
  
    幼聰慧,6歲能詩,人奇其纔。呼為“小韓子”15歲隨父兄北上濟寧,勵志攻讀。及長,承學於宋濂,深受器重。洪武十五年(1382),東閣大學士吳沉等起薦方孝孺,應徵至京,在奉天門奉旨作《靈芝》、《甘露》二詩,甚合上意。賜宴時,太祖朱元璋有意使人欹斜幾具,試其為人,方孝孺正之而後坐。朱喜其舉止端莊,學問淵博,有期待日後輔佐子孫之意,厚禮遣回鄉。此後十年,居傢讀書寫作,著《周易考次》《宋吏要言》等篇。31歲時,仇傢於叔爭訟,詞連孝孺,官府籍其傢,械押至京問罪。朱元璋見孝孺名,特名釋放,洪武二十五年,再次受薦,授漢中府學教授,深為蜀獻王賞識,聘為世子師。洪武三十一年,朱允繼位,召孝孺入京,任翰林侍講學士,次年,值文淵閣,尊師以禮,帝讀書有疑,即召講解。凡國傢大事,常命孝孺就坐前批答,時宮中纂修《太祖實錄》及《類要》,孝孺任副總裁。後調文學博士,奉命與董倫、高遜志等主持京考。
  
    方孝孺曾從宋濂學習,他的文章、學問為宋濂諸弟子之冠。但他輕文藝,重教化,以明王道、緻太平為己任,洪武二十五年(1392)任漢中府教授,蜀獻王聘他為世子師。惠帝時任翰林侍講,頗受信任,凡大政多所咨詢,當時《太祖實錄》及《類要》等書皆由他總裁。惠帝建文元年(1399),燕王朱棣發動爭奪皇位的戰爭。惠帝廷議討伐,詔檄也都出於方孝孺之手。朱棣奪得皇位後要他投降並命他起草詔書,他卻寫了“燕賊篡位”四字,於是被殺,宗族親友株連者數百人。
  
    方孝孺主張作文要“神會於心”,反對摹擬剽竊,其文風格豪放雄健。《四庫全書總目》說他“學術醇正”,文章“乃縱橫豪放,頗出入於東坡、竜川之間”。他的散文常以物喻理,直抒胸臆,文筆暢達,言簡意明,為時人所傳誦。如《蚊對》一文,以蚊喻人,揭露世之衣冠禽獸公然在白晝“乘其同類之間而陵之,吮其膏而醢其腦,使其餓踣於草野,流離於道路”的猙獰面目。並指出對這些食人者如采取聽之任之的態度,不是“君子先人後身之道”。《指喻》一文,則以“拇病為戒”,指出“天下之事發於至微而終為大患”,勸喻人們要防患於未然。
  
    方孝孺說,他是見“世人之好誕者死於誕,……而終身不知其非者”而作(《遜志齋集》捲六)。可見《越巫》是作者有感於明初“好誕”“好誇”的不良風尚,作之以為世戒的警世振俗之文。文章生動地描述了慣於裝神弄鬼的越巫,被惡少裝鬼而嚇死的故事,鞭撻了招搖撞騙、自欺欺人的越巫之流;也形象地揭示了騙人者始則害人、終則害己這一古訓。敘事生動而簡潔,立意正大而警策,作者雖不加議論褒貶,但傾嚮鮮明,讓人領悟妄人欺人者“不自知其非”的可悲。這在“終身不自知其非者衆矣”的封建社會,具有警世作用。
  
    方孝孺的著作今存《遜志齋集》及《方正學先生集》等。由於永樂中凡藏有他文章的俱遭死罪,留傳於世的詩文是由後人輯錄的,因此其中難免雜有他人之作。據《南濠詩話》記載,《勉學》24首是陳子平作,《漁樵》1首為楊孟載作,《牧牛圖》為元人詩。
  
  【方孝孺夷十族】
  
    方孝孺是建文帝最親近的大臣他也視建文帝為知遇之君,忠心不二,明成祖的第一謀士姚廣孝曾跪求朱棣不要殺方孝孺,否則“天下讀書的種子就絶了”,明成祖答應了他。南京陷落後,方孝孺閉門不出,日日為建文帝穿喪服啼哭,明成祖派人強迫他來見自己,方孝孺穿着喪服當庭大哭,叫人反復勸他歸順,不聽明成祖要擬即位詔書,大傢紛紛推薦方孝孺,遂命人將其從獄中召來,方孝孺當衆嚎啕,聲徹殿庭,明成祖也頗為感動,走下殿來跟他說:“先生不要這樣,其實我衹是效法周公輔弼成王來了。”方反問:“成王安在?”明成祖答:“已自焚。”方問:“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道:“國賴長君。”方說:“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道:“此朕傢事!”並讓人把筆給方孝孺,說:“此事非先生不可!”孝孺執筆,疾書“燕賊篡位”數字,擲筆與地,且哭且駡:“死即死耳,詔不可草。”朱棣發怒說:“汝不顧九族乎?”孝孺奮然作答:“便十族奈我何!”駡聲益厲。
  
    朱棣氣急敗壞,恨其嘴硬,叫人將方孝孺的嘴角割開,撕至耳根。孝孺血涕縱橫,仍噴血痛駡,朱棣厲聲道:“汝焉能遽死,當滅十族!”朱棣一面將關至獄中,一面搜捕其傢屬,逮解至京,當其面一一殺戮。孝孺強忍悲痛,始終不屈。胞弟孝友臨刑時,孝孺淚如雨下,孝友從容吟詩:“阿兄何必淚潸潸,取義成仁在此間。華表柱頭千載後,旅魂依舊回傢山。”孝孺亦作絶命詩一首:“天將亂離兮孰知其由,姦臣得計兮謀國用猷,忠臣發賁兮血淚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嗚乎哀哉兮庶不我尤。”
  
    最終,朱棣就在九族之上又加一族,連他的學生朋友也因此而受牽連。這就是亙古未有的“滅十族”,總計873人全部凌遲處死!入獄及充軍流放者達數千。
  
    方孝孺一介書生,手無束雞之力,卻面對專製君主的屠刀視死如歸,抗節不屈,這可謂感天地泣鬼神!受到後人的無限敬仰和贊頌。就其個人氣節來看,歷史上實在不多見,這正應了中國人的一句話:“士為知己者死!”
  
    方孝孺死後,其門人德慶侯廖永忠之孫庸、銘等人撿其遺骸,葬於聚寶門山上,死於寧海縣城之方氏族人,有義子馬子同收其殘骸,投於井中,後稱此井為義井。
  
    另解十族為:誅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即: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兒之子(外、孫)、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姊妹、兒子);母族三即:母之父(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從母子(娘舅);妻族二是嶽父、嶽母。 誅十族,就指明代方孝孺一案了,第十族:方孝孺的所有弟子,也有的說所有朋友門生。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