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 人物列錶
白居易 Bai Juyi(唐代)劉禹錫 Liu Yuxi(唐代)張志和 Zhang Zhihe(唐代)
李白 Li Bai(唐代)溫庭筠 Wen Tingyun(唐代)王維 Wang Wei(唐代)
王昌齡 Wang Changling(唐代)李商隱 Li Shangyin(唐代)竇鞏 Dou Gong(唐代)
杜甫 Du Fu(唐代)韓愈 Han Yu(唐代)王勃 Wang Bo(唐代)
韋承慶 Wei Chengqing(唐代)盧綸 Lu Lun(唐代)皇甫鬆 Huangfu Song(唐代)
無名氏(唐) Wumingshi(唐代)虞世南 Yu Shina(唐代)王績 Wang Ji(唐代)
王梵志 Wang Fanzhi(唐代)寒山 Han Shan(唐代)盧照鄰 Lu ZhaoLin(唐代)
駱賓王 Luo Binwang(唐代)杜審言 Du Shenyan(唐代)蘇味道 Su Weidao(唐代)
楊炯 Yang Jiong(唐代)劉希夷 Liu Xiyi(唐代)宋之問 Song Zhiwen(唐代)
瀋佺期 Shen Quanqi(唐代)郭震 Guo Zhen(唐代)陳子昂 Chen Ziang(唐代)
賀知章 He Zhizhang(唐代)顧況 Gu Kuang(唐代)段成式 Duan Chengshi(唐代)
鄭符 Zheng Fu(唐代)李端 Li Duan(唐代)劉采春 Liu Caichun(唐代)
張若虛 Zhang Rexu(唐代)張九齡 Zhang Jiuling(唐代)韋莊 Wei Zhuang(唐代)
王之渙 Wang Zhihuan(唐代)孟浩然 Meng Haoran(唐代)李頎 Li Qi(唐代)
祖詠 Zu Yong(唐代)韋應物 Wei Yingwu(唐代)岑參 Cen Shen(唐代)
崔護 Cui Hu(唐代)韓翎 Han Hong(唐代)劉方平 Liu Fangping(唐代)
綦毋潛 Qiwu Qian(唐代)王翰 Wang Han(唐代)元結 Yuan Jie(唐代)
柳宗元 Liu Zongyuan(唐代)孟郊 Meng Jiao(唐代)高適 Gao Shi(唐代)
李賀 Li He(唐代)李隆基 Li LongJi(唐代)王灣 Wang Wan(唐代)
常建 Chang Jian(唐代)劉長卿 Liu Changqing(唐代)錢起 Qian Qi(唐代)
房玄齡
唐代  初唐(579年648年)
籍貫: 山東淄博

正史 history books written is biographical style《晉書》

閱讀房玄齡在历史大观的作品!!!
  唐代初年名相,中國十大賢相之一。名喬,字玄齡(一說名玄齡,字喬,因清康熙帝名玄燁,為避其諱,故在清代所重修/編的史書和相關資料中又追改其名為“元齡”,與初唐皇室一太妃"清河房氏元齡"名同)。齊州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人。玄齡幼警敏,博覽經史,工書善文,有"倚馬立成"之文才,18歲時本州舉進士,先後授羽騎尉、隰城尉,校秘書省。吏部侍郎高孝基善相人,謂裴矩曰:“僕觀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當為國器,但恨不見其聳壑昂霄雲。(後世相書稱其“竜目鳳睛,三臺位列。”)”(《新唐書·房玄齡傳》)。隋末大亂,李淵率兵入關,玄齡於渭北投李世民,屢從秦王出徵,參謀劃策,典管書記,任秦王府記室。每平定一地,別人爭着求取珍玩,他卻首先為秦王幕府收羅人才。他和杜如晦是秦王最得力的謀士。唐武德九年(626)他參與玄武門之變的策劃,與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並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玄齡為中書令。貞觀三年(629)二月為尚書左僕射,監修國史。十一年封梁國公。與杜如晦、魏徵等同為太宗的重要助手。至十六年七月進位司空,仍綜理朝政。曾受詔重撰《晉書》。太宗徵高句麗時,他留守京師。二十二年病逝。
  
  貞觀前,他協助李世民經營四方,削平群雄,奪取皇位。李世民稱贊他有“籌謀帷幄,定社稷之功”。貞觀中,他輔佐太宗,總領百司,掌政務達20年;參與製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並中央官員;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後世以他和杜如晦為良相的典範,合稱“房謀杜斷”。
  
  房玄齡有三子,房遺直、房遺愛、房遺則。
  玄齡公辭世後,承襲其“梁國公”爵位和偌大門庭的房遺直,違背祖訓, 德不壓身,不知進退,終緻兄弟鬩墻、遭人陷害,成為取敗之由。
  
  “房遺愛謀反事件”指房遺愛和妻子高陽公主(太宗第十八女)陰謀發動的宮廷政變。但是事不機密,計劃被泄露,一幹人都被逮捕。高宗派長孫無忌審理此案,長孫無忌藉此機會將吳王李恪也牽連進來,李元景、李恪、房遺愛、高陽公主、薛萬徹、柴令武、巴陵公主等全部被殺。
  
  開皇(隋文帝年號)中,天下混一,皆謂隋祚方永,玄齡密白父曰:“上無功德,徒以周近親,攘神器有之,不為子孫立長久計,淆置嫡庶,竟侈僭,終當內相誅夷。視今雖平。其亡、跬可須也。”隋末大亂,於渭北投歸李世民,任秦王府記室,屢從秦王出徵,網羅人才,協助李世民削平群雄登上帝位。李世民稱贊他有【籌謀帷幄,定社稷之功】,與初唐其他二十三位開國功臣一起由畫聖閻立本畫像並供奉於"凌煙閣".其以一介書生建功立業"畫像上凌煙閣"事世受文人墨客們推崇,晚唐詩人李賀在詩《南園》中感嘆:
  
  【男兒何不帶吳鈎?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唐太宗在位期間,房玄齡受封為梁國公,官任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司空等職,總領百司,掌政務達20年。參與製定典章制度,使唐律比前朝顯為寬鬆,律條也臻完備,奠定了中國現存最古、最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唐律疏議》,對後世影響極大;監修國史,主編了二十四史之【晉書】;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其省並中央官員之舉為貞觀善政之首;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後世以他和杜如晦為良相的典範,如【舊唐書】贊曰:【文含經緯,謀深夾輔。笙磬同音,唯房與杜。】因玄齡善於謀劃,如晦善於决斷,史稱【房謀杜斷】.
  
  唐太宗李世民本身也是一位有造詣的文學家,其詩作在【全唐詩】存89首,他曾作【威鳳賦】自喻並賜長孫無忌,以詩【賜房玄齡】頌揚、勉勵玄齡公為國求賢:【太液仙舟,西園引上纔。未曉徵車度,雞鳴關早開。】又曾作【賦秋日懸清光賜房玄齡】一首:
  
  【秋露凝高掌,朝光上翠微。參差麗雙闕,照耀滿重闈。
  仙馭隨輪轉,靈烏帶影飛。臨波光定彩,入隙有圓暉。
  還當葵霍志,傾葉自相依。】
  
  一位開國君王,為一位大臣三次賦詩,可見其對玄齡公之倚重.
  
  玄齡公去世後,謚號【文昭】,配享太宗廟廷。唐大臣也是著名書法傢的褚遂良,於唐永徽三年,為玄齡公墓刻【房玄齡碑】, 碑文二千餘字,其中最為知名的一句話是:
  
  【道光守器長琴振音,方嗣虞風仙管流聲】
  
  後世史學家在評論唐代宰相時,無不首推房玄齡,總是說:唐代賢相,前有房杜,後有姚宋。唐人柳芳嘆道:“房玄齡佐太宗定天下,及終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號為賢相。然無跡可尋,德亦至矣。故太宗定禍亂而房玄齡不言己功;王珪、魏徵善諫,房玄齡贊其賢;李積、李靖善將兵,房玄齡行其道;使天下能者共輔太宗,理緻太平,善歸人主,真賢相也!房玄齡身處要職,然不跋扈,善始善終,此所以有賢相之令名也!”柳芳的評論可謂恰如其分,司馬光、歐陽修後來寫有關這段歷史評論時,都全文抄錄。而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所刻《歷代古人像贊》中在玄齡公畫像左上角所題對聯一副:"輔相文皇功居第一,遺表之諫精忠貫日"。也是很好的註解。
  
  唐代文學家皮日休,早年即志在立功名、佐王治,追蹤房玄齡、杜如晦的事業,他在【七愛詩.房杜二相國】中慷慨言道:
  
  【吾愛房與杜,貧賤共聯步。脫身拋亂世,策杖歸真主。
  縱橫握中算,左右天下務。骯髒無敵纔,磊落不世遇。
  美矣名公卿,魁然真宰輔。黃閣三十年,清風一萬古。
  巨業照國史,大勳鎮王府。遂使後世民,至今受陶鑄。
  粵吾少有志,敢躡前賢路。苟得同其時,願為執鞭竪。】
  
  有唐一朝房門"五代三宰相":臨淄係房氏玄齡公相太宗,河南洛陽係房氏房融相武後,其子房琯公相玄肅二宗。房氏傢族於此時備極榮光。後唐宰相兗州房知溫是其七世孫,南宋高宗朝大學士房來(王來)是其十五世孫。
  
  【天下無二房】-----天下房氏本望出於清河,而玄齡公因功畫像上凌煙閣,白衣封侯,延續了【清河世澤】,傳下了【凌閣傢聲】,留下了【千古風流】。玄齡公是天下房氏後輩敬仰和學習的楷模!
  房玄齡傳
  房喬,字玄齡,齊州臨淄人。幼聰敏,博覽經史,工草隸,善屬文。年十八,本州舉進士,授羽騎尉。父病綿歷十旬,玄齡盡心藥膳,未嘗解衣交睫。太宗徇地渭北,玄齡杖策謁於軍門,太宗一見,便如舊識,署渭北道行軍記室參軍。玄齡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無不為。賊寇每平,衆人競求珍玩,玄齡獨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謀臣猛將,皆與之潛相申結,各盡其死力。玄齡在秦府十餘年,常典管記,每軍書表奏,駐馬立成,文約理贍,初無稿草。高祖嘗謂侍臣曰:“此人深識機宜,足堪委任。每為我兒陳事,必會人心,千裏之外,猶對面語耳。”隱太子以玄齡、如晦為太宗所親禮,甚惡之,譖之於高祖,由是與如晦並被驅斥。隱太子將有變也,太宗令長孫無忌召玄齡及如晦,令衣道士服,潛引入閣計事。及太宗入春宮,擢拜太子右庶子,賜絹五千匹。貞觀元年,代蕭瑀為中書令。論功行賞,以玄齡及長孫無忌、杜如晦、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為第一,進爵邢國公,賜實封千三百戶。三年,拜太子少師,固讓不受,攝太子詹事,兼禮部尚書。明年,代長孫無忌為尚書左僕射,改封魏國公,監修國史。既任總百司,虔恭夙夜,盡心竭節,不欲一物失所。聞人有善,若己有之。明達吏事,飾以文學,審定法令,意在寬平。不以求備取人,不以己長格物,隨能收敘,無隔卑賤。論者稱為良相焉。高宗居春宮,加玄齡太子太傅,仍知門下省事,監修國史如故。尋以撰《高祖、太宗實錄》成,降璽書褒美,賜物一千五百段。其年,玄齡丁繼母憂去職,特敕賜以昭陵葬地。未幾,起復本官。太宗親徵遼東,命玄齡京城留守,手詔曰:“公當蕭何之任,朕無西顧之憂矣。”軍戎器械,戰士糧廩,並委令處分發遣。玄齡屢上言敵不可輕,尤宜誡慎。尋與中書侍郎褚遂良受詔重撰《晉書》。二十三年,駕幸玉華宮,時玄齡舊疾發,詔令臥總留臺。及漸篤,追赴宮所,乘擔輿入殿,將至御座乃下。太宗對之流涕,玄齡亦感咽不能自勝。敕遣名醫救療,尚食每日供御膳。若微得減損,太宗即喜見顔色;如聞增劇,便為改容凄愴。後疾增劇,遂鑿苑墻開門,纍遣中使候問。上又親臨,握手敘別,悲不自勝。皇太子亦就之與之訣。尋薨,年七十。廢朝三日。(《舊唐書·房玄齡傳》)
  柳芳曰:玄齡佐太宗定天下,及終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號為賢相;然無跡可尋,德亦至矣。故太宗定禍亂而房、杜①不言功,王②、魏③善諫諍而房、杜讓其賢,英④、衛⑤善將兵而房、杜行其道,理緻太平,善歸人主。為唐宗臣,宜哉!(《資治通鑒·唐紀十五》)
  
  “醋罎子”的由來就是根據房玄齡和其夫人的故事來的。
  高祖李淵、太宗李世民起兵前久居晉陽,“醋”也成為唐宮必不可少的調味品,且因皇上喜吃,皇宮儲存極多。據說,唐太宗年間,宰相房玄齡懼內是有了名的。其妻雖然霸道,但對房玄齡衣食住行十分精心,從來都是一手料理,容不得別人插手。一日,唐太宗請開國元勳赴禦宴,酒足飯飽之際,房玄齡經不得同僚的挑逗,吹了幾句不怕老婆的牛皮,已有幾分酒意的唐太宗乘着酒興,便賜給了房玄齡兩個美人。房玄齡不料酒後吹牛被皇上當了真,收了兩位美人,想到霸道且精心的妻子,愁得不知怎麽纔好。還是尉遲敬德給打了氣,說老婆再兇,也不敢把皇上賜的美人怎麽樣,房玄齡纔小心翼翼地將兩個美人領回傢。不料,房玄齡的老婆卻不管皇上不皇上,一見房玄齡帶回兩個年輕、漂亮的小妾,大發雷霆,指着房玄齡大吵大駡,並操起雞毛撣子大打出手,趕兩個“美人”出府。房玄齡見不對頭,衹好將美人送出府,此事馬上便被唐太宗君臣知道了。李世民想壓一壓宰相夫人的橫氣,便立即召宰相房玄齡和夫人問罪。房玄齡夫人也知此禍不小,勉勉強強地跟隨房玄齡來見唐太宗。唐太宗見他們來到,指着兩位美女和一壇“毒酒”說:“我也不追究你違旨之罪,這裏有兩條路任你選擇,一條是領回二位美女,和和美美過日子,另一條是吃了這壇‘毒酒’省得妒嫉旁人了。”房玄齡知夫人性烈,怕夫人喝“毒酒”,急跪地求情。李世民怒道:“汝身為當朝宰相,違旨抗命,還敢多言!”房夫人見事已至此,看了看二女容顔,知自己年老色衰,一旦這二女進府,自己遲早要走違旨抗命這條路,與其受氣而死,不如喝了這壇“毒酒”痛快。尚未待唐太宗再催,房夫人舉起罎子,“咕咕咚咚”的已將一壇“毒酒”喝光。房玄齡急得老淚縱橫,抱着夫人抽泣,衆臣子卻一起大笑,原來那壇裝的並非毒酒而是晉陽清源的食醋,根本無毒。唐太宗見房夫人這樣的脾氣,嘆了口氣道:“房夫人,莫怨朕用這法子逼你,你妒心也太大了。不過念你寧死也戀着丈夫,朕收回成命。”房夫人料不到自己冒死喝“毒酒”得了這麽個結果,雖酸得伸頭抖肘,但心中高興萬分。房玄齡也破涕為笑。從此,“吃醋”這個詞便成了女人間妒忌的代名詞。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