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 人物列錶
班固 Ban Gu(漢代)蔡文姬 Cai Wenji(漢代)佚名 Yi Ming(漢代)
梁鴻   Liang Hong(漢代)枚乘 Mei Cheng(漢代)賈誼 Gu Yi(漢代)
淮南小山 Huai Naxiaoshan(漢代)司馬相如 Sima Xiangru(漢代)王逸 Wang Yi(漢代)
東方朔 Dongfang Shuo(漢代)王褒 Wang Bao(漢代)趙壹 Zhao Yi(漢代)
秦嘉 Qin Jia(漢代)班彪 Ban Biao(漢代)班昭 Ban Zhao(漢代)
張衡 Zhang Heng(漢代)蔡邕 Cai Yong(漢代)禰衡 Mi Heng(漢代)
孔融 Kong Rong(漢代)毛亨 Mao Heng(漢代)
王符
漢代  东汉(85年163年)

儒傢類 Confucian class《潛夫論箋校正》

閱讀王符在百家争鸣的作品!!!
  東漢政論傢、文學家。字節信。安定臨涇(今甘肅鎮原)人。與馬融、張衡等著名學者友善。他是庶出之子,舅傢無親,所以在家乡受歧視;又不苟於俗,不求引薦,所以遊宦不獲升遷。於是憤而隱居著書,終生不仕。延熹五年(162),同鄉度遼將軍皇甫規解官回安定。鄉人往謁,皇甫規冷落退職太守,而歡迎王符。以致時人傳語說:“徒見二千石,不如一縫掖。”可見他在當時頗負盛名。
  
  王符著書“以譏當時失得,不欲章顯其名”(《後漢書·王符傳》),題曰《潛夫論》。今存本35篇,《敘錄》1篇,共36篇,雖有脫亂,但大致仍屬舊本。全書以《贊學》始,以《五德志》敘帝王世係、《志氏姓》考譜牒源流而終。其餘諸篇,分題論述封建國傢的用人、行政、邊防等內外統治策略和時政弊端,兼及批評當時迷信卜巫、交際勢利等社會不良風氣。“其指訐時短,討謫物情,足以觀見當時風政”(《王符傳》),而在思想上則“折中孔子,而復涉獵於申、商刑名,韓子雜說”(汪繼培《箋〈潛夫論〉序》),大致以儒為體,以法為用。所以《文心雕竜》歸之“諸子”,而《隋書·經籍志》則入於“儒傢”。
  
  在文學上,王符主張文章以載“教訓”,要“遂道術而崇德義”,批評當時學者“好語虛無之事,爭著□麗之文,以求見異於世”;認為詩賦應“頌善醜之德,泄哀樂之情”,要“溫雅以廣文,興喻以盡意”,批評當時文人“苟為饒辯屈蹇之辭,競陳誣罔無然之事,以索見怪於世”(《務本》)。《潛夫論》基本上實踐了他的文學主張。他總結三代以來的歷史經驗教訓,以此立論,批評東漢後期政治弊端,是非明確,內容切實,說理透闢,指斥尖銳。由於辭賦的影響,東漢政論“往往以單行之語,運排偶之詞,而奇偶相生,緻文體迥殊於西漢”(劉師培《論文雜記》)。《潛夫論》幾乎通篇排偶,遣詞駢儷,相當突出地表現着東漢後期政論散文的駢化趨勢,漸啓建安盛行的華麗之風。《潛夫論》有清人汪繼培箋註本。
  
  范晔《後漢書》有王符傳,但記述簡略,除節錄《潛夫論》三十六篇中五篇的部分內容外,有關王符生平事跡,衹說了三件事。
  
  一是說王符的四位朋友。他們是馬融、竇章、張衡、崔瑗。從與他友善的這四位朋友看,我們不難想象,王符出生於與匈奴、羌人鄰近的邊地,假如不是遊學到了東都洛陽,結交上了這些全國第一流的經學家、天文歷算學家、文章大傢,並受其影響的話,他就不大可能具有寫出《潛夫論》這樣一部批判當世的名著的勇氣。甚為遺憾的是史文缺漏,他們怎樣進行學術交流的,他們的友誼怎樣開始並貫徹的,我們後世已難於考稽了。
  
  二是說王符“無外傢”。這在古代,母係來路不清,是要遭人賤視的一個話題。漢代,嫡庶十分嚴明,庶出無權繼承,其外傢不被承認。王符既是庶出,就說他“無外傢”。宋代黃庭堅曾為此抱不平,他有詩云:“能著潛夫論,何妨無外傢?”。
  
  三是說度遼將軍皇甫規對他很尊重。皇甫規是他的同鄉,與段、張奐是當時平定“羌亂”的三大將。皇甫規告老回鄉,二千石長吏來見他,他都很怠慢,可是王符到門,皇甫規卻衣不及帶,屣履出迎,同坐極歡。這個情景,看來是皇甫規的晚年,也是王符的晚年了,而鄉人傳話說王符是個“縫掖”。“縫掖”是一種剪裁得很不稱身的衣服,足見王符晚年,也還是這麽一副窮書生的模樣。
  
  王符一生精粹,全部貫註在他的《潛夫論》裏,這部書不顯於當世,直到《隋書·經籍志》纔列入了目錄。
  
  從《潛夫論》中反映出王符的思想是一個復雜的綜合構成,其主流是孔、孟的儒傢思想,摻雜了一些道傢和法傢思想。就是說先秦思想對他影響極深,也很難擺脫西漢傳統的影響。譬如《????鐵論》中的“重本抑末”和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或“天人感應”。但王符終究是東漢人,他面對的現實與西漢的賢良文學以及董仲舒的講法比較起來,就又有了不少的變通和發展。
  
  他在《本訓篇》裏講,宇宙之初,“元氣窈冥”,後來化為清濁,化為陰陽,後來又化生萬物,最後和氣生人。他很強調這個“和”字,所以又說“人道中和”。在這一點上,他和王充的峻急觀點有所區別。他又說,“天道曰施,地道曰化,人道曰為”。這個“為”是孔、孟發揚人的主觀能動性觀點的繼承和發展。在《本訓》通篇中,他反復講“氣運感動”,這種講法,比董仲舒多了一些唯物的素質,少了一些神學神秘的色彩。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時代的嚮前推進。
  
  他在《務本》篇中,講了“重本抑末”。他的講法跟《????鐵論》中的講法又不一樣了。《????鐵論》的講法是,本就是本,末就是末,一對一。這是西漢社會古典經濟起初的反映。東漢不同了,古典經濟復雜化,並且已經露出趨嚮衰敗的跡象。王符面對這個現實,他把“本”一分為二,以農為本,以遊為末;把“工”也一分為二,致用為本,巧飾為末;把“商”也一分為二,通貨為本,鬻奇為末。這樣,他把西漢的一對一變為三對三,支持的面擴大了,打擊的面縮小了。這樣一種觀點,假如形成政策,那麽不僅是可行的,而且還是帶有策略性的。一個書生,一個“潛夫”,假如不是對他自己所處的社會有着深刻的觀察和深沉的思考的話,是不會想出這些“點子”來的。
  
  王符還在他的《潛夫論》中,使用不少篇幅,展開對社會迷信的批判,並且把迷信行為跟當時權貴們侈靡的生活結合起來加以聲討。從他這些議論中我們可以看出來,東漢社會存在的問題實在太嚴重了。勞動的人少,遊手好閑的人多,其比例幾乎是一比一百。社會上誘騙行為十分普遍。人們害了病不找醫生,而是找巫婆神漢。婦女本是管蠶桑和織絹工作的,現在受社會風氣影響,把蠶桑丟下不管,去當巫婆。人們深信,生病是神鬼作祟的結果。這樣,反迷信、批鬼神,就成了思想傢的任務。王充說,鬼這種東西根本不存在,它是患病之人精神狀態失常後的一種虛幻。王符的觀點沒有這麽明朗,他以帶有“二元論”色彩的說法,在《巫例》篇裏說,一個人的吉兇,一半靠人自己的行為。他說的天命和天意,我們可以解釋說是自然機遇;但其中無可諱言地還包括着董仲舒的神學遺存。他說的人自己的行為,主要指修養和道行。他主張“邪不伐正”。你自己正了,妖邪就侵襲不到你身上來。這種辦法,在糾正社會不良風氣方面,其作用自然是迂緩的。但王符在這方面的功勞,主要在於揭發。
  
  在王符著文論政並抨擊社會黑暗風氣的舉動下,接踵出現了不少政論傢,最卓越的有王符的好友涿郡崔瑗的兒子崔寔,著作題名就是《論政》;還有兗州仲長統,著作題名《昌言》。但這兩部書都沒有留傳下來,衹在隋唐類書中保存着片斷的佚文。時代到崔寔、仲長統時候,已經快到三國了,他們已不甘心當“潛夫”,曾到袁紹、曹操或曹操部屬手下希望得到重用,但由於他們的性情都屬於“狂生”類型,得不到權貴的欣賞,也就衹好鬱鬱不得志而死。
  
  但這個傳統傳下去了,傳到了魏晉。魏晉在統治方面雖然依舊很糟,但文化界的風氣打開了,思想比以前解放些,人們可以縱談古今了,這個風氣的打開,不能不歸功於王符的啓迪作用。
  
  王符不僅思想深邃,還繼承了漢代文學的優良傳統,有着高深精湛的文學修養。因為他終生生活在民間,對人民懷有深厚的感情,對社會生活有着深刻的觀察和體驗,見聞廣博,觀察敏銳,有豐富的生活創作源泉。他的文章非常優美,不但觀點鮮明,邏輯嚴密,筆力渾厚,語言質樸,而且善於運用確切生動的比喻、排比、對偶等修辭手法,有時也采用韻文,使憂國憂民之情躍然紙上。清代劉熙載在他的《藝概》中說:“王充、王符、仲長統三傢文,皆東京之矯矯者。”他在東漢散文中自成一傢。
  
  王符在家乡的遺跡傳說甚多,歷代十分推崇,在文廟建有專祠奉祀。縣城北山為王符隱居的地方,山上有王符手植柏和王符讀書臺。為紀念王符,這座山取名潛夫山,現在闢為潛夫山公園。潛夫亭高高聳立山頂,新落成的王符紀念館,雄偉莊嚴,碑廊亮麗,壁畫新穎,廣場中央王符雕像巍然屹立,肅穆沉思,一副憂國憂民的樣子。縣城北約五裏處的白原村有王符墓。縣城東門外曾立有“漢王符、李恂故裏”石碑。這些都成為鎮原縣供人憑吊哲人的古跡勝景。
  
  總之,王符不愧為我國歷史上進步的政論傢和思想傢,他的著作是我們瞭解和研究東漢社會的珍貴的歷史資料。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