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Literature>> 儒家类>> Wang Fu   China   东汉   (85 AD163 AD)
潜夫论笺校正
  《潜夫论》是东汉进步思想家王符的论著,对东汉后期的社会政治情况作了广泛的尖锐批评。清代汪继培引证详核地作了笺注。
  本书着重选收与哲学、思想史的研究关系较密切的。个别不属于子部的书如班固的白虎通义,因与哲学、思想史的研究关系较密切,也选入。
  全书将分两辑出版。
  第一辑所收子书与诸子集成略同,是一般研究者经常要阅读或查考的书。每一种都选择到目前为止较好的注释本。极少数尚无注释本的,另行注释。有的书兼收数种各具优长的注本。为保扶持体例基本一致,除个虽书外,一般只收用文言或浅近文言撰写的注本。
  第二辑收集第一辑之外的其它子书。其中大部分没有现成注本,凡有必要进行注释的,应加注释,其余的选择较好的版本进行点校。
  本书第一、二辑的均拟先出版平装本,每种单独定价,陆续发行。
赞学第一
  赞学〔一〕第一
  天地之所贵者人也〔二〕,圣人之所尚者义也〔三〕,德义之所成者智也,明智之所求者学问也〔四〕。虽有至圣,不生而知〔五〕;虽有至材,不生而能〔六〕。故志曰〔七〕:黄帝师风后〔八〕,颛顼师老彭,帝喾师祝融〔九〕,尧师务成〔一0〕,舜师纪后,禹师墨如〔一一〕,汤师伊尹〔一二〕,文、武师姜尚〔一三〕,周公师庶秀,孔子师老聃〔一四〕。若此言之而信,则人不可以不就师矣〔一五〕。夫此十一君者,皆上圣也,犹〔一六〕待学问,其智乃博,其德乃硕〔一七〕,而况于凡人乎〔一八〕?
  〔一〕 ○铎按:诸子多勉人为学。尸子、荀子、大戴礼记、贾子皆有劝学篇,抱朴子有勖学,颜氏家训有勉学。“赞”与“赞”同。赞,进也(汉书东方朔传、孔光传师古注)。亦劝励、勖勉之意。
  〔二〕 孝经:‘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春秋繁露人副天数篇云:“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贵于人。”荀子王制篇云:“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者也。”
  〔三〕 论语:‘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尚”与“上”通。
  〔四〕 汉书董仲舒传云:“强勉学问,则闻见博而知益明。”“知”与“智”通。
  〔五〕 论语:‘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六〕 说苑建本篇:‘子思曰:“学所以益才也。”’
  〔七〕 ○铎按:国语楚语上:“教之故志。”高注:“故志,谓所记前世成败之书。”
  〔八〕 史记五帝纪云:“黄帝举风后。”
  〔九〕 郑语:史伯曰:“黎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韦昭注:“高辛,帝喾。黎,颛顼之后也。”
  〔一0〕白虎通辟雍篇云:“帝尧师务成子。”按荀子大略篇云:“
  尧学于君畴,舜学于务成昭。”新序杂事五又作务成跗。
  〔一一〕卢学士文弨云:‘“墨如”疑是“墨台”。’继培按:路史后纪四云:“禹有天下,封怡以绍烈山,是为默台。”国名纪一云:“怡,一曰默怡,即墨台。禹师墨如,或云墨台。”
  〔一二〕吕氏春秋尊师篇云:“汤师小臣。”高诱注:“小臣,谓伊尹。”白虎通云:“汤师伊尹。”
  〔一三〕吕氏春秋云:“文王、武王师吕望。”白虎通云:“文王师吕望,武王师尚父。”史记齐世家云:“太公望吕尚者,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
  〔一四〕白虎通云:“孔子师老聃。”
  〔一五〕昭十九年谷梁传云:“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
  〔一六〕○铎按:“犹”群书治要作“由”,太平御览六百七引同,古字通用。
  〔一七〕博、硕韵。淮南子泰族训云:“人莫不知学之有益于己也。然而不能者,嬉戏害人也。人皆多以无用害有用。故智不博而日不足。”诗简兮云:“硕人俣俣”,毛传:“硕人,大德也。”
  〔一八〕吕氏春秋云:“此十圣人、六贤者,未有不尊师者也。今尊不至于帝,智不至于圣,而欲无尊师,奚由至哉?”新序云:“此十一圣人,末遭此师,则功业不着乎天下,名号不传乎千世。”此言十一君,名与新序同。
  是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二〕。易曰:“君子以多志前言往行以畜其德〔三〕。”是以人之有学也,犹物之有治也〔四〕。故夏后之璜〔五〕,楚和之璧〔六〕,虽有玉璞卞和之资〔七〕,不琢不错〔八〕,不离砾石〔九〕。夫瑚簋之器〔一0〕,朝祭之服,其始也,乃山野之木、蚕茧之丝耳。〔一一〕使巧倕〔一二〕加绳墨而制之以斤斧,女工加五色而制之以机杼,则皆成宗庙之器,黼黻之章〔一三〕,可羞于鬼神,可御于王公〔一四〕。而况君子敦贞之质,察敏之才〔一五〕,摄之以良朋,〔一六〕教之以明师〔一七〕,文之以礼、乐〔一八〕,导之以诗、书,赞之以周易,明之以春秋〔一九〕,其不有济乎〔二0〕?
  〔一〕 论语。
  〔二〕 “书”旧作“智”,据魏征群书治要改。孟子云:“诵其诗,读其书。”说文云:“读,诵书也。”○俞樾曲园杂纂云:‘诗墙有茨篇:“不可读也”,毛传曰:“读,抽也。”方言曰:“抽,读也。”盖“读”与“抽”声近而义通。“读其智”即“抽其智”,谓士欲宣明其义,必先抽引其智也。治要作“必先读其书”,此不达其义而臆改,不可从也。’○铎按:或曰:此篇勉人以读书为学,故曰“:文之以礼、乐,导之以诗、书,赞之以周易,明之以春秋。”又云:“道成于学而藏于书。”又云:“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又云:“修经之贤,德近于圣。”皆反复申明读书之要,盖士之书,犹工之器,故以“读其书”与“利其器”对言。若使“抽其智”可以“宣义”,则是“贤人君子”皆可“抱质而行”,不假“自托于物”矣。俞说失之。
  〔三〕 大畜象词。“志”王弼本作“识”。释文云:‘刘作“志”。’按周礼保章氏郑康成注云:‘志,古文“识”。’○铎按:志氏姓篇引此“志”作“识”,“畜”作“蓄”。
  〔四〕 韩诗外传二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成行。家有千金之玉不知治,犹之贫也。良工宰之,则富及子孙。君子学之,则为国用。”
  〔五〕 定四年左传云:“分鲁公以夏后氏之璜。”淮南子精神训云:“有夏后氏之璜者,匣匮而藏之,宝之至也。”○铎按:说文:“
  璜,半璧也。”
  〔六〕 韩非子和氏篇云:“楚人和氏得玉璞。文王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铎按:尔雅释器:“肉倍好谓之璧。”
  〔七〕 史记邹阳传云:“卞和献宝。”○铎按:治要无此句,盖以意删之。治要引书,有删无增。
  〔八〕 说文云:“厝,厉石也。”经典多假借用“错”。
  〔九〕 楚辞惜誓云:“相与贵夫砾石”,王逸注:“小石为砾。”○铎按:蔡邕劝学:“宝玉不琢,不成璋珪。”即此意。
  〔一0〕哀十一年左传云:“胡簋之事”,杜注:“胡、簋,礼器名。夏曰胡,周曰簋。”按礼记明堂位云:“殷之六瑚,周之八簋。”○铎按:“瑚”即“胡”之后出加旁字。
  〔一一〕礼记月令云:“蚕事既登,分茧称丝效功以共郊庙之服。”说文云:“茧,蚕衣也。丝,蚕所吐也。”
  〔一二〕山海经海内经云:“义均是始为巧,倕是始作下民百巧。”书尧典作“垂”。○铎按:此经上文云:“北海之内,又有不距之山,巧倕葬其西。”
  〔一三〕盐铁论殊路篇云:‘孔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故人事加则为宗庙器。’淮南子说林训云:“黼黻之美,在于杼轴。”群书治要载尸子劝学篇云:“夫茧舍而不治,则腐蠹而弃。使女工缫之以为美锦,大君服而朝之。”
  〔一四〕“羞”旧作“着”,据治要改。隐三年左传云:“可羞于王公,可荐于鬼神。”
  〔一五〕大戴礼五帝德云:“长而敦敏。”
  〔一六〕诗既醉云:“朋友攸摄。”常棣云:“每有良朋。”○铎按:既醉毛传以“摄佐”连言,经义述闻卷七王引之曰:‘“摄”即“
  佐”也。’
  〔一七〕汉书董仲舒传云:“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
  〔一八〕论语。
  〔一九〕治要“赞”上有“幽”字。王先生宗炎云:‘“明”下有脱字,当与“幽赞”对。’○铎按:上下皆五字句,作“幽赞”则句法参差矣。治要“幽”字盖因易说卦“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句误加,王说非是。
  〔二0〕“有”字旧脱,据治要补。程本作“不有”。晋语:‘胥臣曰:“质将善而贤良赞之,则济可俟。”’○铎按:御览六百七引作“有不”。
  诗云:“题彼鹡鸰,载飞载鸣。我日斯迈,而月斯征。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一〕。”是以君子终日干干进德修业者〔二〕,非直为博己而已也〔三〕,盖乃思述祖考之令问,而以显父母也〔四〕。
  〔一〕 小宛。“鹡鸰”今作“脊令”。○铎按:此郑樵所谓“飞禽安鸟”者是也。从诗作“脊令”为正。
  〔二〕 易干文言。
  〔三〕 淮南子精神训高诱注:‘“直”犹“但”也。’“博己”即论语言“博我”。○铎按:“博”即上文“其智乃博”之“博”,与论语“博我”义别。
  〔四〕 孝经云:“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引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按毛传云:“聿,述。”
  孔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耕也,馁在其中;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一〕。”箕子陈六极〔二〕,国风歌北门〔三〕,故所谓不忧贫也〔四〕。岂好贫而弗之忧邪?盖志有所专,昭其重也。是故君子之求丰厚也,〔五〕非为嘉馔、美服、淫乐、声色也〔六〕,乃将以底其道〔七〕而迈其德也〔八〕。
  〔一〕 论语。○铎按:今本论语卫灵公篇“馁在其中”下有“矣”字。
  〔二〕 书洪范。
  〔三〕 诗卫风。○铎按:邶风。凡后有引书显误者,径改之,不复注明。
  〔四〕 ○俞樾云:‘箕子陈六极,国风歌北门,非不忧贫之谓。“
  故所谓不忧贫也”,当作“何故谓不忧贫也?”盖承上文引孔子“君子忧道不忧贫”句而言。箕子陈六极,国风歌北门,古人未尝不以贫为忧,何故而言忧道不忧贫邪?乃反言以起下文。今作“故所谓”,则于义不可通矣。’○铎按:或曰:如俞说,则两句皆成疑问语,不免复沓。经传释词卷四云:‘“也”犹“者”也。’不烦改作。
  〔五〕 僖廿四年左传云:“丰厚可也。”
  〔六〕 庄子至乐篇云:“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
  〔七〕 孙侍御志祖云:‘“底”与“致”同。论语云:“君子学以致其道。”’○铎按:论语皇疏云:“致,至也。”
  〔八〕 庄八年左传:‘夏书曰:“皋陶迈种德。”’○铎按:“迈”即上引诗“我日斯迈”之“迈”,毛传:“迈,行也。”“迈德”犹言“进德”。
  夫道成于学而藏于书,学进于振而废于穷〔一〕。是故董仲舒终身不问家事〔二〕,景君明经年不出户庭〔三〕,得锐精其学〔四〕而显昭其业者,家富也;富佚若彼,而能勤精若此者〔五〕,材子也〔六〕。倪宽卖力于都巷〔七〕,匡衡自鬻于保徒者〔八〕,身贫也;贫厄若彼,而能进学若此者,秀士也〔九〕。当世学士〔一0〕恒以万计,而究涂者〔一一〕无数十焉,其故何也?其富者则以贿玷精,贫者则以乏易计,或以丧乱期其年岁〔一二〕,此其所以逮初丧功而及其童蒙者也〔一三〕。是故无董、景之才,倪、匡之志,而欲强捐家出身旷日师门者〔一四〕,必无几矣〔一五〕。夫此四子者,耳目聪明,忠信廉勇,未必无俦也〔一六〕,而及其成名立绩〔一七〕,德音令问不已〔一八〕,而有所以然,夫何故哉〔一九〕?徒以其能自托于先圣之典经〔二0〕,结心于夫子之遗训也〔二一〕。
  〔一〕 王侍郎绍兰云:‘“振”当作“赈”。说文云:“赈,富也。”赈、穷对文。下文“家富也”、“身贫也”是其证。’○铎按:或曰:王说大误。下文明言景、匡“贫厄若彼而能进学若此”,又言“富者则以贿玷精”,则贫未必不能进学,而富反足以废学矣。说文:“振,一云奋也。”文选甘泉赋注引薛君韩诗章句亦曰:“振,奋也。”礼记儒行:“儒有博学而不穷”,注:“不穷,不止也。”淮南子原道训:“并应无穷”,注:“穷,已也。”振,谓奋发自励,即下文所谓“勤精”;穷,谓惰弛自画,即下文所谓“无倪、匡之志”。学进于振而废于穷,犹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耳。
  〔二〕 见汉书。凡史记、两汉书有列传者,云“见某书”。
  〔三〕 汉书:“京房,字君明。”贤难篇、考绩篇并称京房。景、京古通用。急就篇有景君明。○铎按:贤难篇称“先师京君”。汉人称师为君。
  〔四〕 方言后刘子骏与扬雄书云:“经年锐精以成此书。”
  〔五〕 汉书董仲舒传云:“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吕氏春秋博志篇云:“盖闻孔子、墨翟,昼日讽诵习业,夜亲见文王、周公旦而问焉,用志如此其精也。”高诱注:“精,微密也。”○铎按:淮南子修务训高注:“精,专也。”
  〔六〕 文十八年左传云:“有才子八人。”“才”与“材”通。
  〔七〕 “巷”当作“养”。汉书云:“倪宽诣博士受业,贫无资用,常为弟子都养。”颜师古注:“都,凡众也。养,主给烹炊者也。”一切经音义六引蔡邕劝学注云:“佣,卖力也。”○铎按:宣十二年公羊传:“厮役扈养。”何休注:“炊烹者曰养。”释文:“养,余亮反。”
  〔八〕 汉书云:“匡衡好学,家贫,庸作以供资用。”按栾布传云:“穷困,卖庸于齐为酒家保。”孟康注:“保,庸也。可保信,故谓之保。”○铎按:孟子万章下篇:“百里奚自鬻于秦养牲者。”说苑善说篇作“百里奚自卖”。鬻、●古字通。广雅释诂三:“●,卖也。”
  〔九〕 礼记王制云:“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
  〔一0〕汉书董仲舒传云:“学士皆师尊之。”
  〔一一〕尔雅释言云:“究,穷也。”究涂,言非半涂而废也。
  〔一二〕“期”疑“稽”之误。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曰:“稽废时日。”’○俞樾云:‘“期”与“綦”通。荀子王霸篇:“目欲綦色,耳欲綦声。”杨倞注曰:“綦,极也。”字亦通作“期”。议兵篇:“已期三年,然后民可信也。”宥坐篇:“綦三年而百姓往矣。”两篇文义正同,是“期”与“期”通也。或以丧乱期其年岁,言穷极其年岁也。’○铎按:或曰:期、期字同。庄子寓言篇郭注:“
  期,待也。”以丧乱期其年岁,言因丧乱而待其就学之岁月也。汪改“綦”为“稽”,意尚不隔。如俞说,则是其人不复有究涂之时矣。殊未允。又按韩愈与冯宿论文书:“近李翱从仆学文,颇有所得,然其人家贫多事,未能卒其业。”此所谓“以乏易计”也。
  〔一三〕“及”疑“反”之误。荀子不苟篇云:“独行而不舍则济矣。济而材尽,长迁而不反其初,则化矣。”杨倞注:“既济则材性自尽。长迁而不反其初,谓中道不废也。”王先生云:‘“逮”疑“违”。’○铎按:或谓“逮”疑“肄”之误。然肄习于初不得省言“肄初”。王疑当作“违初”,盖谓违其欲学之初衷,其说差近。“及”疑当作“终”。终,古文作“?”,因误为“及”。大戴礼记本命篇:“女终日乎闺门之内。”今本“终”讹“及”。(俞樾群经平议说)是其例矣。或“及”本为“既”,俗音讹。既,终也。
  〔一四〕盐铁论相刺篇云:“七十子之徒,去父母,捐室家,负荷而随孔子。”汉书酷吏传:‘郅都曰:“已背亲而出身,固当奉职。”’韩信传云:“旷日持久。”后汉书桓荣传:‘显宗报书云:“去家慕乡,求谢师门。”’○铎按:原文“家”、“身”二字互易,而注不误,今改正。凡正文显误者,径改之,不复注明。
  〔一五〕“几”读为“冀”。韩非子奸劫弒臣篇云:“负千钧之重,陷于不测之渊,而求生也,必不几矣。”○铎按:尔雅释诂:“几,近也。”潜叹篇:“亦必不几矣。”义同。本书“无”与“不”多互文。又程本“必”上有“是”字。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云:‘是,则也。见尔雅。晋语:“若更君而周训之,是易取也。”经传释词训“
  是”为“则”。’
  〔一六〕尔雅释诂云:“仇,匹也。”“俦”为“仇”之假借。○铎按:“俦”有二音二义。说文:“俦,翳也。”读大到切。玉篇、广韵并云:“俦,侣也。”读直流切或直由切。此文用“俦侣”之义,则不必定为“仇”借。然唐以前,“俦侣”字皆作“畴”,无作“俦”者。(段玉裁说文注说)疑此本作“畴”,后人以“侣”义通行而改之。
  〔一七〕韩非子功名篇云:“明君之所以立功成名者四。”尔雅释诂云:“绩,功也。”
  〔一八〕诗南山有台云:“德音不已。”文王云:“令闻不已。”释文:“闻,音问。”汉北海淳于长夏承碑作“令问不已”。○铎按:此书多以“问”为“闻”,详遏利篇注。
  〔一九〕汉书贾谊传云:“谊具道所以然之故。”
  〔二0〕礼记文王世子云:“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汉书蔡义传云:“窃以闻道于先师,自托于经术也。”后汉书胡广传云:“稽之典经。”
  〔二一〕礼记祭义云:“结诸心。”周语云:“必闻于遗训。”
  是故造父疾趋,百步而废,自〔一〕托乘舆〔二〕,坐致千里;水师泛轴〔三〕,解维则溺〔四〕,自托舟楫,坐济江河。是故君子者,性非绝世,善自托于物也〔五〕。人之情性,未能相百,而其明智有相万也。此非其真性之材也,必有假以致之也〔六〕。君子之性,未必尽照〔七〕,及学也,骢明无蔽,心智无滞,前纪帝王,顾定百世〔八〕。此则道之明也,而君子能假之以自彰尔。
  〔一〕 “自”旧作“而”,何本改作“使”,并误。
  〔二〕 孟子云:“今乘舆已驾矣。”
  〔三〕 周语云:“水师监濯”,韦昭注:“水师,掌水。”“轴”当作“舳”,谓舳舻也。说文云:“汉律名船方长为舳舻。”王先生云:“轴,车轴,所以持轮者也。”○愈樾云:‘如此则舳即舟楫矣。“轴”仍当读“车轴”之本字。盖车轴不可以济水,故一解其维,即沈溺也。’
  〔四〕 方言云:“维之谓之鼎。”郭注:“系船为维。”
  〔五〕 荀子劝学篇云:“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大戴礼劝学篇“生”作“性”。韩非子奸劫弒臣篇云:“托于犀车良马之上,则可以陆犯阪阻之患。乘舟之安,持楫之利,则可以水绝江河之难。”此“托”字所本。
  〔六〕 韩诗外传四云:“人同材钧,而贵贱相万者,尽心致志也。”说苑建本篇云:“质性同伦,而学问者智。”
  〔七〕 史记李斯传云:“陛下富于春秋,未必尽通诸事。”徐广曰:‘“通”或宜作“照”。’
  〔八〕 荀子儒效篇云:“乡也效门室之辨,混然曾不能决也。俄而原仁义,分是非,图回天下于掌上而辨白黑,岂不愚而智矣哉!”不苟篇云:“君子审后王之道,而论于百王之前,若端拜而议。”
  夫是故〔一〕道之于心也,犹火之于人目也〔二〕。中阱深室,幽黑无见,及设盛烛,则百物彰矣〔三〕。此则火之耀也,非目之光也,而目假之,则为己明矣〔四〕。天地之道,神明之为〔五〕,不可见也。学问圣典,心思道术〔六〕,则皆来睹矣。此则道之材也,〔七〕非心之明也,而人假之,则为己知矣。
  〔一〕 ○铎按:御览六百七引无“是故”二字。
  〔二〕 墨子经说下篇云:“智以目见,而目以火见。”
  〔三〕 礼记仲尼燕居云:“譬如终夜有求于幽室之中,非烛何见?”
  〔四〕 旧脱“己”字,依下文例补。
  〔五〕 易系辞下传云:“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六〕 荀子哀公篇:‘孔子曰:“所谓士者,虽不能尽道术,必有率也。”’礼记乡饮酒义云:“古之学术道者,将以得身也。”郑注:‘“术”犹“艺”也。’
  〔七〕 ○铎按:御览脱“道之材也”四字。
  是故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一〕;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典者,经也〔二〕。先圣之所制;先圣得道之精者以行其身,欲贤人自勉以入于道。故圣人之制经以遗后贤也〔三〕,譬犹巧倕之为规矩准绳以遗后工也〔四〕。
  〔一〕 管子君臣上篇云:“犹夜有求而得火也。”
  〔二〕 太平御览六百八引释名云:“经,径也;常典也。”
  〔三〕 汉书翼奉传云:“臣闻之于师曰:天地设位,悬日月,布星辰,分阴阳,定四时,列五行,以视圣人,名之曰道。圣人见道,然后知王治之象,故画州土,建君臣,立律历,陈成败,以视贤者,名之曰经。贤者见经,然后知人道之务,则诗、书、易、春秋、礼、乐是也。”
  〔四〕 事物纪原七引尸子云:“古者倕为规矩准绳,使天下效焉。”
  昔倕之巧,目茂圆方〔一〕,心定平直,又造规绳矩墨以诲后人。试使奚仲、公班之徒〔二〕,释此四度,而效倕自制,必不能也;〔三〕凡工妄匠〔四〕,□规秉矩〔五〕,错准引绳〔六〕,则巧同于倕也〔七〕。是故倕以其心来制规矩〔八〕后工以规矩〔九〕往合倕心也,故度之工〔一0〕,几于倕矣〔一一〕。
  〔一〕 “茂”当作“成”。礼记仲尼燕居云“目巧之室”,郑注:“目巧,谓但用巧目善意作室,不由法度。”韩非子有度篇云:“巧匠目意中绳。”皆“目成圆方”之意。○铎按:作“成”是也。“成”亦“定”也。吕氏春秋仲冬纪:“以待阴阳之所定”,淮南子天文训:“秋分而禾蔈定”,高诱注并曰:“定,成也。”周语下:“听无耸,成也”,晋语二:“谋既成矣”,四:“民无成君”,吴语:“吴、晋争长未成”,韦昭注并曰:“成,定也。”皆成、定二字同义之证。本书明忠篇:“治势一成”,叙录作“一定”,则此为互文明矣。
  〔二〕 定元年左传云:“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公班即礼记檀弓公输般。○铎按:世本作篇:“奚仲作车。”
  〔三〕 淮南子修务训云:“无规矩,虽奚仲不能以定方圆;无准绳,虽鲁般不能以定曲直。”
  〔四〕 ○铎按:“妄”亦“凡”也。汉书李广传张晏注:‘“妄”犹“凡”也。’
  〔五〕 空格程本作“执”,盖以意补之。他皆仿此。
  〔六〕 说文云:“措,置也。”经典多假借用“错”。
  〔七〕 韩非子用人篇云:“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废尺寸而差短长,王尔不能半中。拙匠守规矩尺寸,则万不失矣。”
  〔八〕 旧脱“故”字、“其”字,依下文例补。
  〔九〕 以上五字旧脱,卢学士补。
  〔一0〕“度”上脱一字。王先生云:‘疑脱“信”字。孟子云:“
  工不信度。”’○铎按:邵孟遴校本臆补“循”字。
  〔一一〕王先生云:‘“几”上疑脱“巧”字。’
  先圣之智,心达神明,性直道德,又造经典〔一〕以遗后人。试使贤人君子,释于学问,抱质而行〔二〕,必弗具也;及使从师就学,按经而行〔三〕,聪达之明,德义之理,亦庶矣。是故圣人以其心来造经典〔四〕,后人以经典〔五〕往合圣心也〔六〕,故修经之贤〔七〕,德近于圣矣。
  〔一〕 汉书孙宝传云:“着于经典。”
  〔二〕 淮南子缪称训云:“怀清抱质。”
  〔三〕 后汉书班彪后固传东都赋云:“案六经而校德。”李固传云:“俯案经典。”“按”与“案”通,依也。
  〔四〕 “造”程本作“就”。
  〔五〕 以上五字卢补。
  〔六〕 旧脱“也”字,依上文例补。
  〔七〕 汉书儒林传序云:“诸儒始得修其经学。”
  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一〕。”“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二〕。”是故凡欲显勋绩扬光烈者〔三〕,莫良于学矣。
  〔一〕 车舝。
  〔二〕 敬之。○铎按:淮南子修务训云:“知人无务,不若愚而好学。自人君公卿至于庶人,不自强而功成者,天下未之有也。”此诗高诱注:“诗颂敬之篇。言日有所成就,月有所奉行,当学之是行。此勉学之谓也。”
  〔三〕 书立政云:“以觐文王之耿光,以扬武王之大烈。”汉书外戚传班婕妤赋云:“扬光烈之翕赫兮。”
务本第二
  务本〔一〕第二
  凡为治之大体〔二〕,莫善于抑末而务本,莫不善于离本而饰末〔三〕。夫为国者以富民为本〔四〕,以正学为□〔五〕。民富乃可教〔六〕,学正乃得义,民贫则背善〔七〕,学淫则诈伪〔八〕,入学则不乱〔九〕,得义则忠孝。故明君之法,务此二者,以为成太平之基,致休征之祥〔一0〕。
  〔一〕 ○铎按:古以农为本,商为末。文选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注引汉书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而人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李奇曰:“本,农也;末,贾也。”推言之,则凡事皆有本末。此篇极陈汉世离本饰末之弊,与遏利、浮侈诸篇相表里,又与盐铁论本议篇旨意同,可参看。
  〔二〕 “治”旧作“人”,据治要改。北堂书钞卅九引亦作“治”。韩非子有大体篇。汉书?错传云:“明于国家之大体。”
  〔三〕 吕氏春秋孝行览云:“凡为天下治国家,必务本而后末。”
  〔四〕 管子治国篇云:“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五〕 礼记学记云:“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史记儒林传:‘辕固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空格程本作“基”。○铎按:书钞三十九引作“基”。
  〔六〕 论语:‘冉有曰:“既富矣,又何加焉?”子曰:“教之。”’说苑建本篇:‘河间献王曰:“管子称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夫谷者,国家所以昌炽。士女所以姣好,礼义所以行,而人心所以安也。尚书五福,以富为始。子贡问为政,孔子曰:富之。即富乃教之也。此治国之本也。”’汉书食货志云:“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
  〔七〕 邓析子无厚篇云:“凡民有穿窬为盗者,有诈伪相迷者,此皆生于不足,起于贫穷。”
  〔八〕 吕氏春秋知度篇云:“至治之世,其民不好淫学流说。”高诱注:“不学正道为淫学。”
  〔九〕 ○俞樾云:‘上云“民富乃可教,学正乃得义”。此承上文而言,当作“可教则不乱”。古“学”字作“?”,故教、学字相近易误。“教”误作“学”,因臆改作“入学”耳。’○铎按:句自可通,不烦改作。
  〔一0〕礼记仲尼燕居云:“天下太平。”书洪范曰:“休征。”汉书董仲舒传云:“诸福之物,可致之祥,莫不毕至。”楚元王传刘向封事云:“百异消灭,而众祥并至,太平之基,万世之利也。”艺文类聚五十二引此文“祥”作“隆”。
  夫富民者,以农桑为本,以游业为末〔一〕;百工者,以致用为本〔二〕,以巧饰为末〔三〕;商贾者,以通货为本〔四〕,以鬻奇为末〔五〕:三者守本离末则民富,离本守末则民贫,贫则厄而忘善,富则乐而可教。教训者,以道义为本,以巧辩为末;辞语者,以信顺为本,以诡丽为末〔六〕;列士者〔七〕以孝悌为本〔八〕,以交游为末〔九〕;孝悌者,以致养为本〔一0〕,以华观为末〔一一〕;人臣者,以忠正为本〔一二〕,以媚爱为末〔一三〕:五者守本离末则仁义兴,离本守末则道德崩〔一四〕。慎本略末犹可也,舍本务末则恶矣。
  〔一〕 管子五辅篇云:“明王之务,在于强本事,去无用,然后民可使富。”治国篇云:“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农事。”牧民篇云:“务五谷则食足,养桑麻育六畜则民富。”汉书文帝纪二年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昭帝纪元平元年诏曰:“天下以农桑为本。”
  〔二〕 易系辞上传云:“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
  〔三〕 周礼司市:“凡市伪饰之禁,在工者十有二。”胥师:“察其诈伪饰行儥慝者”,郑注:“玄谓饰行儥慝,谓使人行卖恶物于市,巧饰之,令欺诳买者。”礼记月令云:“毋或作为淫巧”,郑注:“淫巧,谓伪饰不如法也。”
  〔四〕 周礼太宰:“九职任万民,六曰商贾,阜通货贿。”
  〔五〕 类聚“货”作“乏”,“奇”作“货”。按汉书食货志云:“通财鬻货曰商。”
  〔六〕 汉书扬雄传云:“诸子各以其知舛驰,大氐诋訾圣人,即为怪迂、析辩、诡辞以挠世事,虽小辩,终破大道而或众。”王褒传云:“辞赋大者与古诗同义,小者辩丽可喜。”
  〔七〕 荀子大略篇云:“子赣、季路,故鄙人也,被文学,服礼义,为天下列士。”风俗通论士云:“列士百不易之分。”见意林。
  〔八〕 论语云:‘子贡问士,子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九〕 礼记曲礼云:“交游称其信也。”
  〔一0〕礼记祭义:‘曾子曰:“众之本教曰孝,其行曰养。”’
  〔一一〕孟子云:“非直为观美也。”○铎按:浮侈篇:“竞为华观。”
  〔一二〕六韬盈虚篇云:“吏忠正奉法者,尊其位。”淮南子主术训云:“人主贵正而尚忠。忠正在上位,执正营事,则谗佞奸邪无由进矣。”
  〔一三〕晋语云:“其臣竞谄以求媚。”诗假乐云:“媚于天子”,郑笺:“媚,爱也。”
  〔一四〕兴、崩韵。
  夫用天之道,分地之利〔一〕,六畜生于时,百物聚于野,此富国之本也〔二〕。游业末事,以收民利〔三〕,此贫邦之原也〔四〕。忠信谨慎,此德义之基也。虚无谲诡,此乱道之根也。故力田所以富国也〔五〕。今民去农桑,赴游业,披采众利,聚之一门,虽于私家有富,然公计愈贫矣〔六〕。百工者,所使备器也〔七〕。器以便事为善〔八〕,以胶固为上〔九〕。今工好造雕琢之器〔一0〕巧伪饬之,以欺民取贿〔一一〕,虽于奸工有利,而国界愈病矣。商贾者,所以通物也〔一二〕,物以任用为要,以坚牢为资〔一三〕。今商竞鬻无用之货〔一四〕、淫侈之币〔一五〕,以惑民取产,虽于淫商有得,然国计愈失矣〔一六〕。此三者,外虽有勤力富家之私名〔一七〕,然内有损民贫国之公实〔一八〕。故为政者,明督工商,勿使淫伪,困辱游业,勿使擅利〔一九〕,宽假本农,而宠遂学士〔二0〕,则民富国平矣。
  〔一〕 孝经。
  〔二〕 管子立政篇云:“桑麻殖于野,五谷宜其地,六畜育于家,瓜瓠、荤菜、百果备具,国之富也。”
  〔三〕 昭廿六年左传云:“大夫不收公利。”后汉书朱晖传云:“
  往来市珍宝,收采其利。”
  〔四〕 两“也”字并据治要补。
  〔五〕 汉书文帝纪十二年诏曰:“力田,为生之本也。”
  〔六〕 管子治国篇云:“民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禁藏篇云:“民多私利者其国贫。”○铎按:荀子富国篇:“是知国计之极也。”“公计”与“国计”义同。汉书黄霸传注:“计,谓出入之数也。”
  〔七〕 考工记云:“审曲面埶,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
  〔八〕 盐铁论国病篇云:“器足以便事。”
  〔九〕 尔雅释诂云:“胶,固也。”
  〔一0〕汉书王吉传云:“古者,工不造琱瑑,商不通侈靡。”“雕琢”义与“雕瑑”同。淮南子齐俗训云:“车舆极于雕琢,器用逐于刻镂。”
  〔一一〕汉书礼乐志云:“桑间、濮上、郑、卫、宋、赵之声并出,巧伪因而饰之,以营乱富贵之耳目。庶人以求利,列国以相闲。”“
  巧伪饬之”治要作“伪饰之巧”,其义亦通,见上“以巧饰为末”句注。○铎按:饬、饰古字通。礼记乐记:“复乱以饬归。”史记乐书“饬”作“饰”。
  〔一二〕以上二十字旧脱,据治要补。“界”当依上下文作“计”。计、界声相近。汉书地理志琅邪郡计斤,颜师古注:“即春秋左氏传所谓介根也,语音有轻重。”,此其比也。白虎通商贾篇云:‘“商”之为言“商”也;商其远近,度其有亡,通四方之物,故谓之“商”也。“贾”之为言“固”也;固其有用之物,以待民来,以求其利者也。’
  〔一三〕礼记月令云:“命工师效功,必功致为上。”淮南子时则训作“坚致为上”,高诱注:“坚致,功牢也。”盐铁论力耕篇云:“
  工致牢而不伪。”
  〔一四〕尚书大传云:“圣人在位,其商不通无用之物。”
  〔一五〕“淫”下旧有“极”字,即“淫”之驳文,据治要删。
  〔一六〕后汉书桓谭传注引东观汉记载谭言云:“贾人多通侈靡之物,罗纨绮绣,杂彩玩好,以淫人耳目,而竭尽其财,是为下树奢媒,而置贫本也。求人之俭约富足,何可得乎?”齐策云:“为国计者过矣。”高诱注:“过,误失也。”
  〔一七〕汉书高帝纪云:“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服虔曰:“力,勤力也。”疏广传云:“令子孙勤力其中。”易家人六四:“富家大吉。”○铎按:勤力、富家、损民、贫国相对,则“力”为名词。说文云:“治功曰力。”
  〔一八〕“实”治要作“费”。○铎按:名、实相对,作“实”是。劝将篇:“上不闻吊唁嗟叹之荣名,下又无禄赏之厚实”,其例也。
  〔一九〕史记平准书云:“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二0〕晋语云:“通商宽农。”汉书翟方进传云:“可少宽假,使遂其功名。”此以宽假、宠遂连言,盖即本于彼。○铎按:楚语注:“宠,荣也。”礼记缁衣注:‘“遂”犹“达”也。’宠遂,谓使之荣达耳。
  夫教训者,所以遂道术而崇德义也。今学问之士,好语虚无之事〔一〕,争着雕丽之文〔二〕,以求见异于世,品人鲜识〔三〕,从而高之〔四〕,此伤道德之实,而或蒙夫之大者也〔五〕。诗赋者,所以颂善丑之德〔六〕,泄哀乐之情也,故温雅以广文〔七〕,兴喻以尽意〔八〕。今赋颂之徒,苟为饶辩屈蹇之辞〔九〕,竞陈诬罔无然之事,以索见怪于世,愚夫戆士〔一0〕,从而奇之,此悖孩童之思〔一一〕,而长不诚之言者也〔一二〕。尽孝悌于父母,正操行于闺门〔一三〕,所以为列士也〔一四〕。今多务交游以结党助,偷世窃名〔一五〕以取济渡〔一六〕,夸末之徒,从而尚之,此逼贞士之节〔一七〕,而眩世俗之心者也〔一八〕。养生顺志,所以为孝也。〔一九〕今多违志俭养,约生以待终〔二0〕,终没之后,乃崇饬丧纪以言孝〔二一〕,盛飨宾旅以求名〔二二〕,诬善之徒〔二三〕,从而称之,此乱孝悌之真行,而误后生之痛者也〔二四〕。忠正以事君,信法以理下,所以居官也〔二五〕。今多奸谀以取媚〔二六〕,挠法以便佞〔二七〕,苟得之徒〔二八〕,从而贤之,此灭贞良之行〔二九〕,而〔三0〕开乱危之原者也〔三一〕:五者,外虽有振〔
  三二〕贤才之虚誉〔三三〕,内有伤道德之至实。
  〔一〕 汉书扬雄传赞:‘桓谭曰:“昔老聃着虚无之言两篇,薄仁义,非礼学,然后世好之者,尚以为过于五经。”’
  〔二〕 后汉书樊宏后准传云:“儒者竞论浮丽。”
  〔三〕 “品人”犹言“众人”。晏子春秋外篇云:“今品人饰礼烦事,羡乐淫民,崇死以害生:三者,圣王之所禁也。”○铎按:说文:“品,众庶也。”
  〔四〕 ○铎按:“高”治要作“尚”,复下文。
  〔五〕 论衡量知篇云:“人未学问曰蒙。”“或”与“惑”通,程本作“惑”。○铎按:潜叹篇:“或君则不然”,亦以“或”为“惑”。
  〔六〕 周礼太师郑注:‘“颂”之为言“诵”也,“容”也。’
  〔七〕 汉书扬雄传云:“司马相如作赋。甚弘丽温雅。”
  〔八〕 周礼太师注:“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
  〔九〕 “饶”疑“挠”之误。淮南子齐俗训云:“诋文者处烦挠以为慧,争为佹辩,久稽而不诀。”○铎按:“饶”当作“譊”。众经音义二十引仓颉篇:“譊,讼声也。”“譊辩”二字平列。“屈蹇”犹“蹇吃”,并双声。一切经音义引通俗文:“言不通利,谓之蹇吃。”
  〔一0〕说文云:“戆,愚也。”淮南子泛论训云:“愚夫憃妇”,高诱注:‘“憃”亦“愚”,无知之貌也。’“憃”与“戆”通。
  〔一一〕说文云:“悖,乱也。”或从心作“悖”。孟子云:“孩提之童。”
  〔一二〕韩非子难二云:“言语辨听之说不度于义者,必不诚之言也。”史记高祖纪云:“人乃以妪为不诚。”
  〔一三〕“尽”旧作“内”,据治要改。盐铁论孝养篇云:“闺门之内尽孝焉,闺门之外尽悌焉。”
  〔一四〕旧脱“为”字,“列”作“烈”,据治要补、改。○铎按:烈、列古或通用,韩策二:“乃其姊者亦列女也。”史记刺客传作“
  烈”。不改亦得。
  〔一五〕“世”治要作“势”。按管子牧民篇云:“偷取一世。”韩非子诡使篇云:“巧言利辞,行奸轨以幸偷世者数御。”“世”字似不误。○铎按:治要作“势”,误。势、世声近多相乱,韩非子孤愤篇:“处势卑贱”,干道本“势”作“世”;盐铁论论儒篇:“无势位,舜、禹不能治万民”,一本“势”作“世”,是其例。
  〔一六〕“济渡”以涉水为喻。诗匏有苦叶毛传:“舟子,舟人,主济渡。”
  〔一七〕汉书匈奴传赞云:“城郭之固,无以异于贞士之约。”王先生云:‘“逼”疑“违”。’
  〔一八〕“眩”旧作“衒”,据治要改。淮南子原道训高诱注:“眩,惑也。”
  〔一九〕礼记内则:‘曾子曰:“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之。”’孟子云:“曾子养曾晰,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
  〔二0〕韩诗外传一:‘曾子曰:“窘其身而约其亲者,不可与语孝。”’
  〔二一〕礼记月令云:“饬丧纪。”文王世子郑注:‘“纪”犹“事”也。’
  〔二二〕晋语云:“礼宾旅”,韦昭注:“旅,客也。”
  〔二三〕○铎按:易系辞下传:“诬善之人其辞游。”
  〔二四〕盐铁论散不足篇云:“古者事生尽爱,送死尽哀,故圣人为制节,非虚加之。今生不能致其爱敬,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显名立于世,光荣着于俗。故黎民相慕效,至于发屋卖业。”群书治要载崔实政论云:“送终之家,亦无法度,至用檽梓黄肠,多埋宝货,烹牛作倡,高坟大寝。是可忍也,孰不可忍?而俗人多之,咸曰健子,天下企慕,耻不相逮。念亲将终,无以奉遣,乃约其供养,豫修亡殁之备,老亲之饥寒,以事淫佚之华称。竭家尽业,甘心而不恨。”后汉书赵咨传云:“废事生而荣终亡,替所养而为厚葬,岂云圣人制礼之意乎?”意与此同。
  〔二五〕鲁语:‘臧文仲曰:“居官者当事不避难。”’
  〔二六〕昭七年左传云:“从政有所反之,以取媚也。”
  〔二七〕汉书酷吏宁成传云:“所爱者挠法活之,所憎者曲法灭之。”论语云:“友便佞。”治要作“玩法以便己。”
  〔二八〕旧脱“徒”字。淮南子人闲训云:“忠臣事君也,计功而受赏,不为苟得。”缪称训云:“小人之从事也曰苟得,君子曰苟义。”○铎按:“徒”与“从”隶书形近而脱。北京图书馆藏黄丕烈士礼居旧藏明刊本正作“苟得之徒,从而贤之”。
  〔二九〕史记秦始皇纪琅邪台刻石辞云:“奸邪不容,皆务贞良。”
  〔三0〕“而”字旧脱。
  〔三一〕旧脱“者”字,据治要补。
  〔三二〕“振”与“震”同。
  〔三三〕管子明法解云:“群臣以虚誉进其党。”
  凡此八者,皆衰世之务,而暗君之所固也〔一〕。虽未即于篡弒〔二〕,然亦乱道之渐来也。
  〔一〕 荀子王霸篇云:“暗君必将急逐乐而缓治国。”孔安国论语注:“固,蔽也。”
  〔二〕 ○铎按:宣元年公羊传注:“即,近也。”
  夫本末消息之争〔一〕,皆在于君,非下民之所能移也。夫民固随君之好〔二〕,从利以生者也〔三〕。是故务本则虽虚伪之人皆归本,居末则虽笃敬之人〔四〕皆就末。且冻馁之所在,民不得不去也;温饱之所在,民不得不居也〔五〕。故衰暗之世,本末之人,未必贤不肖也〔六〕,祸福之所〔七〕,势不得无然尔。故明君莅国〔八〕,必崇本抑末〔九〕,以遏乱危之萌。此诚治之危渐〔一0〕,不可不察也。
  〔一〕 易丰彖曰:“与时消息。”“争”疑“事”。○铎按:“争”犹“辨”。襄二十九年左传:“辩而不德。”杜注:‘“辩”犹“
  争”也。’“辩”与“辨”同。
  〔二〕 管子法法篇云:“凡民从上也,不从口之所言,从情之所好者也。”○铎按:韩非子二柄篇:“越王好勇,而民多轻死。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外储说左上篇:“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是其事。
  〔三〕 商子君臣篇云:“臣闻道民之门,在上所先。故民可令农战,可令游宦,可令学问,在上所与。上以功劳与则民战,上以诗、书与则民学问。民之于利也,若水于下也,四旁无择也。民徒可以得利而为之者。”此下旧有“故君子曰”一段,凡二百卅七字,今考定入遏利篇。
  〔四〕 论语云:“行笃敬。”
  〔五〕 论语云:“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盐铁论褒贤篇、论衡问孔篇、刺孟篇、高诱注吕氏春秋有度篇、后汉书陈蕃传“处”并作“居”。汉书叙传幽通赋云:“物有欲而不居兮,亦有恶而不避。”用论语文。抱朴子博喻篇亦云:“不以其道,则富贵不足居。”
  〔六〕 ○俞樾云:‘“人”字乃“失”字之误,“贤”字乃“皆”字之误。言衰暗之世,本末之所以失者,未必皆不肖之故,乃为祸福所迫,不得不然也。’○铎按:如俞改,则与上文不相应。不可从。
  〔七〕 “所”下有脱字。
  〔八〕 晏子春秋谏下云:“莅国子民。”
  〔九〕 盐铁论本议篇云:“王者崇本退末。”
  〔一0〕“治之危渐”当作“治乱之渐”。危、乱字形相近,又误倒“之”字于上也。○铎按:汪说近是。邵本改作“为治之渐”,不成语。
Home>> Literature>> 儒家类>> Wang Fu   China   东汉   (85 AD163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