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學〔一〕第一
天地之所貴者人也〔二〕,聖人之所尚者義也〔三〕,德義之所成者智也,明智之所求者學問也〔四〕。雖有至聖,不生而知〔五〕;雖有至材,不生而能〔六〕。故志曰〔七〕:黃帝師風後〔八〕,顓頊師老彭,帝嚳師祝融〔九〕,堯師務成〔一0〕,舜師紀後,禹師墨如〔一一〕,湯師伊尹〔一二〕,文、武師姜尚〔一三〕,周公師庶秀,孔子師老聃〔一四〕。若此言之而信,則人不可以不就師矣〔一五〕。夫此十一君者,皆上聖也,猶〔一六〕待學問,其智乃博,其德乃碩〔一七〕,而況於凡人乎〔一八〕?
〔一〕 ○鐸按:諸子多勉人為學。屍子、荀子、大戴禮記、賈子皆有勸學篇,抱樸子有勖學,顔氏傢訓有勉學。“贊”與“贊”同。贊,進也(漢書東方朔傳、孔光傳師古註)。亦勸勵、勖勉之意。
〔二〕 孝經:‘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春秋繁露人副天數篇雲:“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貴於人。”荀子王製篇雲:“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者也。”
〔三〕 論語:‘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尚”與“上”通。
〔四〕 漢書董仲舒傳云:“強勉學問,則聞見博而知益明。”“知”與“智”通。
〔五〕 論語:‘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六〕 說苑建本篇:‘子思曰:“學所以益纔也。”’
〔七〕 ○鐸按:國語楚語上:“教之故志。”高註:“故志,謂所記前世成敗之書。”
〔八〕 史記五帝紀雲:“黃帝舉風後。”
〔九〕 鄭語:史伯曰:“黎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韋昭註:“高辛,帝嚳。黎,顓頊之後也。”
〔一0〕白虎通辟雍篇雲:“帝堯師務成子。”按荀子大略篇雲:“
堯學於君疇,舜學於務成昭。”新序雜事五又作務成跗。
〔一一〕盧學士文弨雲:‘“墨如”疑是“墨臺”。’繼培按:路史後紀四雲:“禹有天下,封怡以紹烈山,是為默臺。”國名紀一云:“怡,一曰默怡,即墨臺。禹師墨如,或云墨臺。”
〔一二〕呂氏春秋尊師篇雲:“湯師小臣。”高誘註:“小臣,謂伊尹。”白虎通雲:“湯師伊尹。”
〔一三〕呂氏春秋雲:“文王、武王師呂望。”白虎通雲:“文王師呂望,武王師尚父。”史記齊世傢雲:“太公望呂尚者,本姓姜氏。從其封姓,故曰呂尚。”
〔一四〕白虎通雲:“孔子師老聃。”
〔一五〕昭十九年𠔌梁傳云:“羈貫成童,不就師傅,父之罪也。”
〔一六〕○鐸按:“猶”群書治要作“由”,太平御覽六百七引同,古字通用。
〔一七〕博、碩韻。淮南子泰族訓雲:“人莫不知學之有益於己也。然而不能者,嬉戲害人也。人皆多以無用害有用。故智不博而日不足。”詩簡兮雲:“碩人俁俁”,毛傳:“碩人,大德也。”
〔一八〕呂氏春秋雲:“此十聖人、六賢者,未有不尊師者也。今尊不至於帝,智不至於聖,而欲無尊師,奚由至哉?”新序雲:“此十一聖人,末遭此師,則功業不着乎天下,名號不傳乎千世。”此言十一君,名與新序同。
是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士欲宣其義,必先讀其書〔二〕。易曰:“君子以多志前言往行以畜其德〔三〕。”是以人之有學也,猶物之有治也〔四〕。故夏後之璜〔五〕,楚和之璧〔六〕,雖有玉璞卞和之資〔七〕,不琢不錯〔八〕,不離礫石〔九〕。夫瑚簋之器〔一0〕,朝祭之服,其始也,乃山野之木、蠶繭之絲耳。〔一一〕使巧倕〔一二〕加繩墨而製之以斤斧,女工加五色而製之以機杼,則皆成宗廟之器,黼黻之章〔一三〕,可羞於鬼神,可禦於王公〔一四〕。而況君子敦貞之質,察敏之才〔一五〕,攝之以良朋,〔一六〕教之以明師〔一七〕,文之以禮、樂〔一八〕,導之以詩、書,贊之以周易,明之以春秋〔一九〕,其不有濟乎〔二0〕?
〔一〕 論語。
〔二〕 “書”舊作“智”,據魏徵群書治要改。孟子云:“誦其詩,讀其書。”說文雲:“讀,誦書也。”○俞樾麯園雜纂雲:‘詩墻有茨篇:“不可讀也”,毛傳曰:“讀,抽也。”方言曰:“抽,讀也。”蓋“讀”與“抽”聲近而義通。“讀其智”即“抽其智”,謂士欲宣明其義,必先抽引其智也。治要作“必先讀其書”,此不達其義而臆改,不可從也。’○鐸按:或曰:此篇勉人以讀書為學,故曰“:文之以禮、樂,導之以詩、書,贊之以周易,明之以春秋。”又云:“道成於學而藏於書。”又云:“索道於當世者,莫良於典。”又云:“修經之賢,德近於聖。”皆反復申明讀書之要,蓋士之書,猶工之器,故以“讀其書”與“利其器”對言。若使“抽其智”可以“宣義”,則是“賢人君子”皆可“抱質而行”,不假“自托於物”矣。俞說失之。
〔三〕 大畜象詞。“志”王弼本作“識”。釋文雲:‘劉作“志”。’按周禮保章氏鄭康成註云:‘志,古文“識”。’○鐸按:志氏姓篇引此“志”作“識”,“畜”作“蓄”。
〔四〕 韓詩外傳二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成行。傢有千金之玉不知治,猶之貧也。良工宰之,則富及子孫。君子學之,則為國用。”
〔五〕 定四年左傳云:“分魯公以夏後氏之璜。”淮南子精神訓雲:“有夏後氏之璜者,匣匱而藏之,寶之至也。”○鐸按:說文:“
璜,半璧也。”
〔六〕 韓非子和氏篇雲:“楚人和氏得玉璞。文王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璧。”○鐸按:爾雅釋器:“肉倍好謂之璧。”
〔七〕 史記鄒陽傳云:“卞和獻寶。”○鐸按:治要無此句,蓋以意刪之。治要引書,有刪無增。
〔八〕 說文雲:“厝,厲石也。”經典多假藉用“錯”。
〔九〕 楚辭惜誓雲:“相與貴夫礫石”,王逸註:“小石為礫。”○鐸按:蔡邕勸學:“寶玉不琢,不成璋珪。”即此意。
〔一0〕哀十一年左傳云:“鬍簋之事”,杜註:“鬍、簋,禮器名。夏曰鬍,周曰簋。”按禮記明堂位雲:“殷之六瑚,周之八簋。”○鐸按:“瑚”即“鬍”之後出加旁字。
〔一一〕禮記月令雲:“蠶事既登,分繭稱絲效功以共郊廟之服。”說文雲:“繭,蠶衣也。絲,蠶所吐也。”
〔一二〕山海經海內經云:“義均是始為巧,倕是始作下民百巧。”書堯典作“垂”。○鐸按:此經上文雲:“北海之內,又有不距之山,巧倕葬其西。”
〔一三〕????鐵論殊路篇雲:‘孔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故人事加則為宗廟器。’淮南子說林訓雲:“黼黻之美,在於杼軸。”群書治要載屍子勸學篇雲:“夫繭捨而不治,則腐蠹而棄。使女工繅之以為美錦,大君服而朝之。”
〔一四〕“羞”舊作“着”,據治要改。隱三年左傳云:“可羞於王公,可薦於鬼神。”
〔一五〕大戴禮五帝德雲:“長而敦敏。”
〔一六〕詩既醉雲:“朋友攸攝。”常棣雲:“每有良朋。”○鐸按:既醉毛傳以“攝佐”連言,經義述聞捲七王引之曰:‘“攝”即“
佐”也。’
〔一七〕漢書董仲舒傳云:“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
〔一八〕論語。
〔一九〕治要“贊”上有“幽”字。王先生宗炎雲:‘“明”下有脫字,當與“幽贊”對。’○鐸按:上下皆五字句,作“幽贊”則句法參差矣。治要“幽”字蓋因易說卦“幽贊於神明而生蓍”句誤加,王說非是。
〔二0〕“有”字舊脫,據治要補。程本作“不有”。晉語:‘胥臣曰:“質將善而賢良贊之,則濟可俟。”’○鐸按:御覽六百七引作“有不”。
詩云:“題彼鶺鴒,載飛載鳴。我日斯邁,而月斯徵。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一〕。”是以君子終日幹幹進德修業者〔二〕,非直為博己而已也〔三〕,蓋乃思述祖考之令問,而以顯父母也〔四〕。
〔一〕 小宛。“鶺鴒”今作“脊令”。○鐸按:此鄭樵所謂“飛禽安鳥”者是也。從詩作“脊令”為正。
〔二〕 易幹文言。
〔三〕 淮南子精神訓高誘註:‘“直”猶“但”也。’“博己”即論語言“博我”。○鐸按:“博”即上文“其智乃博”之“博”,與論語“博我”義別。
〔四〕 孝經云:“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引大雅雲:“無念爾祖,聿修厥德。”按毛傳云:“聿,述。”
孔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耕也,餒在其中;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一〕。”箕子陳六極〔二〕,國風歌北門〔三〕,故所謂不憂貧也〔四〕。豈好貧而弗之憂邪?蓋志有所專,昭其重也。是故君子之求豐厚也,〔五〕非為嘉饌、美服、淫樂、聲色也〔六〕,乃將以底其道〔七〕而邁其德也〔八〕。
〔一〕 論語。○鐸按:今本論語衛靈公篇“餒在其中”下有“矣”字。
〔二〕 書洪範。
〔三〕 詩衛風。○鐸按:邶風。凡後有引書顯誤者,徑改之,不復註明。
〔四〕 ○俞樾雲:‘箕子陳六極,國風歌北門,非不憂貧之謂。“
故所謂不憂貧也”,當作“何故謂不憂貧也?”蓋承上文引孔子“君子憂道不憂貧”句而言。箕子陳六極,國風歌北門,古人未嘗不以貧為憂,何故而言憂道不憂貧邪?乃反言以起下文。今作“故所謂”,則於義不可通矣。’○鐸按:或曰:如俞說,則兩句皆成疑問語,不免復沓。經傳釋詞捲四雲:‘“也”猶“者”也。’不煩改作。
〔五〕 僖廿四年左傳云:“豐厚可也。”
〔六〕 莊子至樂篇雲:“所樂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聲也。”
〔七〕 孫侍禦志祖雲:‘“底”與“緻”同。論語雲:“君子學以致其道。”’○鐸按:論語皇疏雲:“緻,至也。”
〔八〕 莊八年左傳:‘夏書曰:“臯陶邁種德。”’○鐸按:“邁”即上引詩“我日斯邁”之“邁”,毛傳:“邁,行也。”“邁德”猶言“進德”。
夫道成於學而藏於書,學進於振而廢於窮〔一〕。是故董仲舒終身不問傢事〔二〕,景君明經年不出戶庭〔三〕,得銳精其學〔四〕而顯昭其業者,傢富也;富佚若彼,而能勤精若此者〔五〕,材子也〔六〕。倪寬賣力於都巷〔七〕,匡衡自鬻於保徒者〔八〕,身貧也;貧厄若彼,而能進學若此者,秀士也〔九〕。當世學士〔一0〕恆以萬計,而究塗者〔一一〕無數十焉,其故何也?其富者則以賄玷精,貧者則以乏易計,或以喪亂期其年歲〔一二〕,此其所以逮初喪功而及其童蒙者也〔一三〕。是故無董、景之才,倪、匡之志,而欲強捐傢出身曠日師門者〔一四〕,必無幾矣〔一五〕。夫此四子者,耳目聰明,忠信廉勇,未必無儔也〔一六〕,而及其成名立績〔一七〕,德音令問不已〔一八〕,而有所以然,夫何故哉〔一九〕?徒以其能自托於先聖之典經〔二0〕,結心於夫子之遺訓也〔二一〕。
〔一〕 王侍郎紹蘭雲:‘“振”當作“賑”。說文雲:“賑,富也。”賑、窮對文。下文“傢富也”、“身貧也”是其證。’○鐸按:或曰:王說大誤。下文明言景、匡“貧厄若彼而能進學若此”,又言“富者則以賄玷精”,則貧未必不能進學,而富反足以廢學矣。說文:“振,一云奮也。”文選甘泉賦註引薛君韓詩章句亦曰:“振,奮也。”禮記儒行:“儒有博學而不窮”,註:“不窮,不止也。”淮南子原道訓:“並應無窮”,註:“窮,已也。”振,謂奮發自勵,即下文所謂“勤精”;窮,謂惰弛自畫,即下文所謂“無倪、匡之志”。學進於振而廢於窮,猶韓愈進學解“業精於勤荒於嬉”耳。
〔二〕 見漢書。凡史記、兩漢書有列傳者,雲“見某書”。
〔三〕 漢書:“京房,字君明。”賢難篇、考績篇並稱京房。景、京古通用。急就篇有景君明。○鐸按:賢難篇稱“先師京君”。漢人稱師為君。
〔四〕 方言後劉子駿與揚雄書云:“經年銳精以成此書。”
〔五〕 漢書董仲舒傳云:“蓋三年不窺園,其精如此。”呂氏春秋博志篇雲:“蓋聞孔子、墨翟,晝日諷誦習業,夜親見文王、周公旦而問焉,用志如此其精也。”高誘註:“精,微密也。”○鐸按:淮南子修務訓高註:“精,專也。”
〔六〕 文十八年左傳云:“有才子八人。”“纔”與“材”通。
〔七〕 “巷”當作“養”。漢書云:“倪寬詣博士受業,貧無資用,常為弟子都養。”顔師古註:“都,凡衆也。養,主給烹炊者也。”一切經音義六引蔡邕勸學註云:“傭,賣力也。”○鐸按:宣十二年公羊傳:“廝役扈養。”何休註:“炊烹者曰養。”釋文:“養,餘亮反。”
〔八〕 漢書云:“匡衡好學,傢貧,庸作以供資用。”按欒布傳云:“窮睏,賣庸於齊為酒傢保。”孟康註:“保,庸也。可保信,故謂之保。”○鐸按:孟子萬章下篇:“百裏奚自鬻於秦養牲者。”說苑善說篇作“百裏奚自賣”。鬻、●古字通。廣雅釋詁三:“●,賣也。”
〔九〕 禮記王製雲:“命鄉論秀士升之司徒。”
〔一0〕漢書董仲舒傳云:“學士皆師尊之。”
〔一一〕爾雅釋言雲:“究,窮也。”究塗,言非半塗而廢也。
〔一二〕“期”疑“稽”之誤。後漢書列女傳:‘樂羊子妻曰:“稽廢時日。”’○俞樾雲:‘“期”與“綦”通。荀子王霸篇:“目欲綦色,耳欲綦聲。”楊倞註曰:“綦,極也。”字亦通作“期”。議兵篇:“已期三年,然後民可信也。”宥坐篇:“綦三年而百姓往矣。”兩篇文義正同,是“期”與“期”通也。或以喪亂期其年歲,言窮極其年歲也。’○鐸按:或曰:期、期字同。莊子寓言篇郭註:“
期,待也。”以喪亂期其年歲,言因喪亂而待其就學之歲月也。汪改“綦”為“稽”,意尚不隔。如俞說,則是其人不復有究塗之時矣。殊未允。又按韓愈與馮宿論文書:“近李翺從僕學文,頗有所得,然其人傢貧多事,未能卒其業。”此所謂“以乏易計”也。
〔一三〕“及”疑“反”之誤。荀子不苟篇雲:“獨行而不捨則濟矣。濟而材盡,長遷而不反其初,則化矣。”楊倞註:“既濟則材性自盡。長遷而不反其初,謂中道不廢也。”王先生雲:‘“逮”疑“違”。’○鐸按:或謂“逮”疑“肄”之誤。然肄習於初不得省言“肄初”。王疑當作“違初”,蓋謂違其欲學之初衷,其說差近。“及”疑當作“終”。終,古文作“?”,因誤為“及”。大戴禮記本命篇:“女終日乎閨門之內。”今本“終”訛“及”。(俞樾群經平議說)是其例矣。或“及”本為“既”,俗音訛。既,終也。
〔一四〕????鐵論相刺篇雲:“七十子之徒,去父母,捐室傢,負荷而隨孔子。”漢書酷吏傳:‘郅都曰:“已背親而出身,固當奉職。”’韓信傳云:“曠日持久。”後漢書桓榮傳:‘顯宗報書云:“去傢慕鄉,求謝師門。”’○鐸按:原文“傢”、“身”二字互易,而註不誤,今改正。凡正文顯誤者,徑改之,不復註明。
〔一五〕“幾”讀為“冀”。韓非子姦劫弒臣篇雲:“負千鈞之重,陷於不測之淵,而求生也,必不幾矣。”○鐸按:爾雅釋詁:“幾,近也。”潛嘆篇:“亦必不幾矣。”義同。本書“無”與“不”多互文。又程本“必”上有“是”字。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雲:‘是,則也。見爾雅。晉語:“若更君而周訓之,是易取也。”經傳釋詞訓“
是”為“則”。’
〔一六〕爾雅釋詁雲:“仇,匹也。”“儔”為“仇”之假藉。○鐸按:“儔”有二音二義。說文:“儔,翳也。”讀大到切。玉篇、廣韻並雲:“儔,侶也。”讀直流切或直由切。此文用“儔侶”之義,則不必定為“仇”藉。然唐以前,“儔侶”字皆作“疇”,無作“儔”者。(段玉裁說文註說)疑此本作“疇”,後人以“侶”義通行而改之。
〔一七〕韓非子功名篇雲:“明君之所以立功成名者四。”爾雅釋詁雲:“績,功也。”
〔一八〕詩南山有臺雲:“德音不已。”文王云:“令聞不已。”釋文:“聞,音問。”漢北海淳於長夏承碑作“令問不已”。○鐸按:此書多以“問”為“聞”,詳遏利篇註。
〔一九〕漢書賈誼傳云:“誼具道所以然之故。”
〔二0〕禮記文王世子云:“凡始立學者,必釋奠於先聖先師。”漢書蔡義傳云:“竊以聞道於先師,自托於經術也。”後漢書鬍廣傳云:“稽之典經。”
〔二一〕禮記祭義雲:“結諸心。”周語雲:“必聞於遺訓。”
是故造父疾趨,百步而廢,自〔一〕托乘輿〔二〕,坐緻千裏;水師泛軸〔三〕,解維則溺〔四〕,自托舟楫,坐濟江河。是故君子者,性非絶世,善自托於物也〔五〕。人之情性,未能相百,而其明智有相萬也。此非其真性之材也,必有假以致之也〔六〕。君子之性,未必盡照〔七〕,及學也,驄明無蔽,心智無滯,前紀帝王,顧定百世〔八〕。此則道之明也,而君子能假之以自彰爾。
〔一〕 “自”舊作“而”,何本改作“使”,並誤。
〔二〕 孟子云:“今乘輿已駕矣。”
〔三〕 周語雲:“水師監濯”,韋昭註:“水師,掌水。”“軸”當作“舳”,謂舳艫也。說文雲:“漢律名船方長為舳艫。”王先生雲:“軸,車軸,所以持輪者也。”○愈樾雲:‘如此則舳即舟楫矣。“軸”仍當讀“車軸”之本字。蓋車軸不可以濟水,故一解其維,即瀋溺也。’
〔四〕 方言雲:“維之謂之鼎。”郭註:“係船為維。”
〔五〕 荀子勸學篇雲:“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裏。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絶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大戴禮勸學篇“生”作“性”。韓非子姦劫弒臣篇雲:“托於犀車良馬之上,則可以陸犯阪阻之患。乘舟之安,持楫之利,則可以水絶江河之難。”此“托”字所本。
〔六〕 韓詩外傳四雲:“人同材鈞,而貴賤相萬者,盡心緻志也。”說苑建本篇雲:“質性同倫,而學問者智。”
〔七〕 史記李斯傳云:“陛下富於春秋,未必盡通諸事。”徐廣曰:‘“通”或宜作“照”。’
〔八〕 荀子儒效篇雲:“鄉也效門室之辨,混然曾不能决也。俄而原仁義,分是非,圖回天下於掌上而辨白黑,豈不愚而智矣哉!”不苟篇雲:“君子審後王之道,而論於百王之前,若端拜而議。”
夫是故〔一〕道之於心也,猶火之於人目也〔二〕。中阱深室,幽黑無見,及設盛燭,則百物彰矣〔三〕。此則火之耀也,非目之光也,而目假之,則為己明矣〔四〕。天地之道,神明之為〔五〕,不可見也。學問聖典,心思道術〔六〕,則皆來睹矣。此則道之材也,〔七〕非心之明也,而人假之,則為己知矣。
〔一〕 ○鐸按:御覽六百七引無“是故”二字。
〔二〕 墨子經說下篇雲:“智以目見,而目以火見。”
〔三〕 禮記仲尼燕居雲:“譬如終夜有求於幽室之中,非燭何見?”
〔四〕 舊脫“己”字,依下文例補。
〔五〕 易係辭下傳云:“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六〕 荀子哀公篇:‘孔子曰:“所謂士者,雖不能盡道術,必有率也。”’禮記鄉飲酒義雲:“古之學術道者,將以得身也。”鄭註:‘“術”猶“藝”也。’
〔七〕 ○鐸按:御覽脫“道之材也”四字。
是故索物於夜室者,莫良於火〔一〕;索道於當世者,莫良於典。典者,經也〔二〕。先聖之所製;先聖得道之精者以行其身,欲賢人自勉以入於道。故聖人之製經以遺後賢也〔三〕,譬猶巧倕之為規矩準繩以遺後工也〔四〕。
〔一〕 管子君臣上篇雲:“猶夜有求而得火也。”
〔二〕 太平御覽六百八引釋名雲:“經,徑也;常典也。”
〔三〕 漢書翼奉傳云:“臣聞之於師曰:天地設位,懸日月,布星辰,分陰陽,定四時,列五行,以視聖人,名之曰道。聖人見道,然後知王治之象,故畫州土,建君臣,立律歷,陳成敗,以視賢者,名之曰經。賢者見經,然後知人道之務,則詩、書、易、春秋、禮、樂是也。”
〔四〕 事物紀原七引屍子云:“古者倕為規矩準繩,使天下效焉。”
昔倕之巧,目茂圓方〔一〕,心定平直,又造規繩矩墨以誨後人。試使奚仲、公班之徒〔二〕,釋此四度,而效倕自製,必不能也;〔三〕凡工妄匠〔四〕,□規秉矩〔五〕,錯準引繩〔六〕,則巧同於倕也〔七〕。是故倕以其心來製規矩〔八〕後工以規矩〔九〕往合倕心也,故度之工〔一0〕,幾於倕矣〔一一〕。
〔一〕 “茂”當作“成”。禮記仲尼燕居雲“目巧之室”,鄭註:“目巧,謂但用巧目善意作室,不由法度。”韓非子有度篇雲:“巧匠目意中繩。”皆“目成圓方”之意。○鐸按:作“成”是也。“成”亦“定”也。呂氏春秋仲鼕紀:“以待陰陽之所定”,淮南子天文訓:“秋分而禾蔈定”,高誘註並曰:“定,成也。”周語下:“聽無聳,成也”,晉語二:“謀既成矣”,四:“民無成君”,吳語:“吳、晉爭長未成”,韋昭註並曰:“成,定也。”皆成、定二字同義之證。本書明忠篇:“治勢一成”,敘錄作“一定”,則此為互文明矣。
〔二〕 定元年左傳云:“奚仲居薛以為夏車正。”公班即禮記檀弓公輸般。○鐸按:世本作篇:“奚仲作車。”
〔三〕 淮南子修務訓雲:“無規矩,雖奚仲不能以定方圓;無準繩,雖魯般不能以定麯直。”
〔四〕 ○鐸按:“妄”亦“凡”也。漢書李廣傳張晏註:‘“妄”猶“凡”也。’
〔五〕 空格程本作“執”,蓋以意補之。他皆仿此。
〔六〕 說文雲:“措,置也。”經典多假藉用“錯”。
〔七〕 韓非子用人篇雲:“去規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輪。廢尺寸而差短長,王爾不能半中。拙匠守規矩尺寸,則萬不失矣。”
〔八〕 舊脫“故”字、“其”字,依下文例補。
〔九〕 以上五字舊脫,盧學士補。
〔一0〕“度”上脫一字。王先生雲:‘疑脫“信”字。孟子云:“
工不信度。”’○鐸按:邵孟遴校本臆補“循”字。
〔一一〕王先生雲:‘“幾”上疑脫“巧”字。’
先聖之智,心達神明,性直道德,又造經典〔一〕以遺後人。試使賢人君子,釋於學問,抱質而行〔二〕,必弗具也;及使從師就學,按經而行〔三〕,聰達之明,德義之理,亦庶矣。是故聖人以其心來造經典〔四〕,後人以經典〔五〕往合聖心也〔六〕,故修經之賢〔七〕,德近於聖矣。
〔一〕 漢書孫寶傳云:“着於經典。”
〔二〕 淮南子繆稱訓雲:“懷清抱質。”
〔三〕 後漢書班彪後固傳東都賦雲:“案六經而校德。”李固傳云:“俯案經典。”“按”與“案”通,依也。
〔四〕 “造”程本作“就”。
〔五〕 以上五字盧補。
〔六〕 舊脫“也”字,依上文例補。
〔七〕 漢書儒林傳序雲:“諸儒始得修其經學。”
詩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一〕。”“日就月將,學有緝熙於光明〔二〕。”是故凡欲顯勳績揚光烈者〔三〕,莫良於學矣。
〔一〕 車舝。
〔二〕 敬之。○鐸按:淮南子修務訓雲:“知人無務,不若愚而好學。自人君公卿至於庶人,不自強而功成者,天下未之有也。”此詩高誘註:“詩頌敬之篇。言日有所成就,月有所奉行,當學之是行。此勉學之謂也。”
〔三〕 書立政雲:“以覲文王之耿光,以揚武王之大烈。”漢書外戚傳班婕妤賦雲:“揚光烈之翕赫兮。”
天地之所貴者人也〔二〕,聖人之所尚者義也〔三〕,德義之所成者智也,明智之所求者學問也〔四〕。雖有至聖,不生而知〔五〕;雖有至材,不生而能〔六〕。故志曰〔七〕:黃帝師風後〔八〕,顓頊師老彭,帝嚳師祝融〔九〕,堯師務成〔一0〕,舜師紀後,禹師墨如〔一一〕,湯師伊尹〔一二〕,文、武師姜尚〔一三〕,周公師庶秀,孔子師老聃〔一四〕。若此言之而信,則人不可以不就師矣〔一五〕。夫此十一君者,皆上聖也,猶〔一六〕待學問,其智乃博,其德乃碩〔一七〕,而況於凡人乎〔一八〕?
〔一〕 ○鐸按:諸子多勉人為學。屍子、荀子、大戴禮記、賈子皆有勸學篇,抱樸子有勖學,顔氏傢訓有勉學。“贊”與“贊”同。贊,進也(漢書東方朔傳、孔光傳師古註)。亦勸勵、勖勉之意。
〔二〕 孝經:‘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春秋繁露人副天數篇雲:“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貴於人。”荀子王製篇雲:“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者也。”
〔三〕 論語:‘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尚”與“上”通。
〔四〕 漢書董仲舒傳云:“強勉學問,則聞見博而知益明。”“知”與“智”通。
〔五〕 論語:‘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六〕 說苑建本篇:‘子思曰:“學所以益纔也。”’
〔七〕 ○鐸按:國語楚語上:“教之故志。”高註:“故志,謂所記前世成敗之書。”
〔八〕 史記五帝紀雲:“黃帝舉風後。”
〔九〕 鄭語:史伯曰:“黎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韋昭註:“高辛,帝嚳。黎,顓頊之後也。”
〔一0〕白虎通辟雍篇雲:“帝堯師務成子。”按荀子大略篇雲:“
堯學於君疇,舜學於務成昭。”新序雜事五又作務成跗。
〔一一〕盧學士文弨雲:‘“墨如”疑是“墨臺”。’繼培按:路史後紀四雲:“禹有天下,封怡以紹烈山,是為默臺。”國名紀一云:“怡,一曰默怡,即墨臺。禹師墨如,或云墨臺。”
〔一二〕呂氏春秋尊師篇雲:“湯師小臣。”高誘註:“小臣,謂伊尹。”白虎通雲:“湯師伊尹。”
〔一三〕呂氏春秋雲:“文王、武王師呂望。”白虎通雲:“文王師呂望,武王師尚父。”史記齊世傢雲:“太公望呂尚者,本姓姜氏。從其封姓,故曰呂尚。”
〔一四〕白虎通雲:“孔子師老聃。”
〔一五〕昭十九年𠔌梁傳云:“羈貫成童,不就師傅,父之罪也。”
〔一六〕○鐸按:“猶”群書治要作“由”,太平御覽六百七引同,古字通用。
〔一七〕博、碩韻。淮南子泰族訓雲:“人莫不知學之有益於己也。然而不能者,嬉戲害人也。人皆多以無用害有用。故智不博而日不足。”詩簡兮雲:“碩人俁俁”,毛傳:“碩人,大德也。”
〔一八〕呂氏春秋雲:“此十聖人、六賢者,未有不尊師者也。今尊不至於帝,智不至於聖,而欲無尊師,奚由至哉?”新序雲:“此十一聖人,末遭此師,則功業不着乎天下,名號不傳乎千世。”此言十一君,名與新序同。
是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士欲宣其義,必先讀其書〔二〕。易曰:“君子以多志前言往行以畜其德〔三〕。”是以人之有學也,猶物之有治也〔四〕。故夏後之璜〔五〕,楚和之璧〔六〕,雖有玉璞卞和之資〔七〕,不琢不錯〔八〕,不離礫石〔九〕。夫瑚簋之器〔一0〕,朝祭之服,其始也,乃山野之木、蠶繭之絲耳。〔一一〕使巧倕〔一二〕加繩墨而製之以斤斧,女工加五色而製之以機杼,則皆成宗廟之器,黼黻之章〔一三〕,可羞於鬼神,可禦於王公〔一四〕。而況君子敦貞之質,察敏之才〔一五〕,攝之以良朋,〔一六〕教之以明師〔一七〕,文之以禮、樂〔一八〕,導之以詩、書,贊之以周易,明之以春秋〔一九〕,其不有濟乎〔二0〕?
〔一〕 論語。
〔二〕 “書”舊作“智”,據魏徵群書治要改。孟子云:“誦其詩,讀其書。”說文雲:“讀,誦書也。”○俞樾麯園雜纂雲:‘詩墻有茨篇:“不可讀也”,毛傳曰:“讀,抽也。”方言曰:“抽,讀也。”蓋“讀”與“抽”聲近而義通。“讀其智”即“抽其智”,謂士欲宣明其義,必先抽引其智也。治要作“必先讀其書”,此不達其義而臆改,不可從也。’○鐸按:或曰:此篇勉人以讀書為學,故曰“:文之以禮、樂,導之以詩、書,贊之以周易,明之以春秋。”又云:“道成於學而藏於書。”又云:“索道於當世者,莫良於典。”又云:“修經之賢,德近於聖。”皆反復申明讀書之要,蓋士之書,猶工之器,故以“讀其書”與“利其器”對言。若使“抽其智”可以“宣義”,則是“賢人君子”皆可“抱質而行”,不假“自托於物”矣。俞說失之。
〔三〕 大畜象詞。“志”王弼本作“識”。釋文雲:‘劉作“志”。’按周禮保章氏鄭康成註云:‘志,古文“識”。’○鐸按:志氏姓篇引此“志”作“識”,“畜”作“蓄”。
〔四〕 韓詩外傳二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成行。傢有千金之玉不知治,猶之貧也。良工宰之,則富及子孫。君子學之,則為國用。”
〔五〕 定四年左傳云:“分魯公以夏後氏之璜。”淮南子精神訓雲:“有夏後氏之璜者,匣匱而藏之,寶之至也。”○鐸按:說文:“
璜,半璧也。”
〔六〕 韓非子和氏篇雲:“楚人和氏得玉璞。文王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璧。”○鐸按:爾雅釋器:“肉倍好謂之璧。”
〔七〕 史記鄒陽傳云:“卞和獻寶。”○鐸按:治要無此句,蓋以意刪之。治要引書,有刪無增。
〔八〕 說文雲:“厝,厲石也。”經典多假藉用“錯”。
〔九〕 楚辭惜誓雲:“相與貴夫礫石”,王逸註:“小石為礫。”○鐸按:蔡邕勸學:“寶玉不琢,不成璋珪。”即此意。
〔一0〕哀十一年左傳云:“鬍簋之事”,杜註:“鬍、簋,禮器名。夏曰鬍,周曰簋。”按禮記明堂位雲:“殷之六瑚,周之八簋。”○鐸按:“瑚”即“鬍”之後出加旁字。
〔一一〕禮記月令雲:“蠶事既登,分繭稱絲效功以共郊廟之服。”說文雲:“繭,蠶衣也。絲,蠶所吐也。”
〔一二〕山海經海內經云:“義均是始為巧,倕是始作下民百巧。”書堯典作“垂”。○鐸按:此經上文雲:“北海之內,又有不距之山,巧倕葬其西。”
〔一三〕????鐵論殊路篇雲:‘孔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故人事加則為宗廟器。’淮南子說林訓雲:“黼黻之美,在於杼軸。”群書治要載屍子勸學篇雲:“夫繭捨而不治,則腐蠹而棄。使女工繅之以為美錦,大君服而朝之。”
〔一四〕“羞”舊作“着”,據治要改。隱三年左傳云:“可羞於王公,可薦於鬼神。”
〔一五〕大戴禮五帝德雲:“長而敦敏。”
〔一六〕詩既醉雲:“朋友攸攝。”常棣雲:“每有良朋。”○鐸按:既醉毛傳以“攝佐”連言,經義述聞捲七王引之曰:‘“攝”即“
佐”也。’
〔一七〕漢書董仲舒傳云:“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
〔一八〕論語。
〔一九〕治要“贊”上有“幽”字。王先生宗炎雲:‘“明”下有脫字,當與“幽贊”對。’○鐸按:上下皆五字句,作“幽贊”則句法參差矣。治要“幽”字蓋因易說卦“幽贊於神明而生蓍”句誤加,王說非是。
〔二0〕“有”字舊脫,據治要補。程本作“不有”。晉語:‘胥臣曰:“質將善而賢良贊之,則濟可俟。”’○鐸按:御覽六百七引作“有不”。
詩云:“題彼鶺鴒,載飛載鳴。我日斯邁,而月斯徵。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一〕。”是以君子終日幹幹進德修業者〔二〕,非直為博己而已也〔三〕,蓋乃思述祖考之令問,而以顯父母也〔四〕。
〔一〕 小宛。“鶺鴒”今作“脊令”。○鐸按:此鄭樵所謂“飛禽安鳥”者是也。從詩作“脊令”為正。
〔二〕 易幹文言。
〔三〕 淮南子精神訓高誘註:‘“直”猶“但”也。’“博己”即論語言“博我”。○鐸按:“博”即上文“其智乃博”之“博”,與論語“博我”義別。
〔四〕 孝經云:“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引大雅雲:“無念爾祖,聿修厥德。”按毛傳云:“聿,述。”
孔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耕也,餒在其中;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一〕。”箕子陳六極〔二〕,國風歌北門〔三〕,故所謂不憂貧也〔四〕。豈好貧而弗之憂邪?蓋志有所專,昭其重也。是故君子之求豐厚也,〔五〕非為嘉饌、美服、淫樂、聲色也〔六〕,乃將以底其道〔七〕而邁其德也〔八〕。
〔一〕 論語。○鐸按:今本論語衛靈公篇“餒在其中”下有“矣”字。
〔二〕 書洪範。
〔三〕 詩衛風。○鐸按:邶風。凡後有引書顯誤者,徑改之,不復註明。
〔四〕 ○俞樾雲:‘箕子陳六極,國風歌北門,非不憂貧之謂。“
故所謂不憂貧也”,當作“何故謂不憂貧也?”蓋承上文引孔子“君子憂道不憂貧”句而言。箕子陳六極,國風歌北門,古人未嘗不以貧為憂,何故而言憂道不憂貧邪?乃反言以起下文。今作“故所謂”,則於義不可通矣。’○鐸按:或曰:如俞說,則兩句皆成疑問語,不免復沓。經傳釋詞捲四雲:‘“也”猶“者”也。’不煩改作。
〔五〕 僖廿四年左傳云:“豐厚可也。”
〔六〕 莊子至樂篇雲:“所樂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聲也。”
〔七〕 孫侍禦志祖雲:‘“底”與“緻”同。論語雲:“君子學以致其道。”’○鐸按:論語皇疏雲:“緻,至也。”
〔八〕 莊八年左傳:‘夏書曰:“臯陶邁種德。”’○鐸按:“邁”即上引詩“我日斯邁”之“邁”,毛傳:“邁,行也。”“邁德”猶言“進德”。
夫道成於學而藏於書,學進於振而廢於窮〔一〕。是故董仲舒終身不問傢事〔二〕,景君明經年不出戶庭〔三〕,得銳精其學〔四〕而顯昭其業者,傢富也;富佚若彼,而能勤精若此者〔五〕,材子也〔六〕。倪寬賣力於都巷〔七〕,匡衡自鬻於保徒者〔八〕,身貧也;貧厄若彼,而能進學若此者,秀士也〔九〕。當世學士〔一0〕恆以萬計,而究塗者〔一一〕無數十焉,其故何也?其富者則以賄玷精,貧者則以乏易計,或以喪亂期其年歲〔一二〕,此其所以逮初喪功而及其童蒙者也〔一三〕。是故無董、景之才,倪、匡之志,而欲強捐傢出身曠日師門者〔一四〕,必無幾矣〔一五〕。夫此四子者,耳目聰明,忠信廉勇,未必無儔也〔一六〕,而及其成名立績〔一七〕,德音令問不已〔一八〕,而有所以然,夫何故哉〔一九〕?徒以其能自托於先聖之典經〔二0〕,結心於夫子之遺訓也〔二一〕。
〔一〕 王侍郎紹蘭雲:‘“振”當作“賑”。說文雲:“賑,富也。”賑、窮對文。下文“傢富也”、“身貧也”是其證。’○鐸按:或曰:王說大誤。下文明言景、匡“貧厄若彼而能進學若此”,又言“富者則以賄玷精”,則貧未必不能進學,而富反足以廢學矣。說文:“振,一云奮也。”文選甘泉賦註引薛君韓詩章句亦曰:“振,奮也。”禮記儒行:“儒有博學而不窮”,註:“不窮,不止也。”淮南子原道訓:“並應無窮”,註:“窮,已也。”振,謂奮發自勵,即下文所謂“勤精”;窮,謂惰弛自畫,即下文所謂“無倪、匡之志”。學進於振而廢於窮,猶韓愈進學解“業精於勤荒於嬉”耳。
〔二〕 見漢書。凡史記、兩漢書有列傳者,雲“見某書”。
〔三〕 漢書:“京房,字君明。”賢難篇、考績篇並稱京房。景、京古通用。急就篇有景君明。○鐸按:賢難篇稱“先師京君”。漢人稱師為君。
〔四〕 方言後劉子駿與揚雄書云:“經年銳精以成此書。”
〔五〕 漢書董仲舒傳云:“蓋三年不窺園,其精如此。”呂氏春秋博志篇雲:“蓋聞孔子、墨翟,晝日諷誦習業,夜親見文王、周公旦而問焉,用志如此其精也。”高誘註:“精,微密也。”○鐸按:淮南子修務訓高註:“精,專也。”
〔六〕 文十八年左傳云:“有才子八人。”“纔”與“材”通。
〔七〕 “巷”當作“養”。漢書云:“倪寬詣博士受業,貧無資用,常為弟子都養。”顔師古註:“都,凡衆也。養,主給烹炊者也。”一切經音義六引蔡邕勸學註云:“傭,賣力也。”○鐸按:宣十二年公羊傳:“廝役扈養。”何休註:“炊烹者曰養。”釋文:“養,餘亮反。”
〔八〕 漢書云:“匡衡好學,傢貧,庸作以供資用。”按欒布傳云:“窮睏,賣庸於齊為酒傢保。”孟康註:“保,庸也。可保信,故謂之保。”○鐸按:孟子萬章下篇:“百裏奚自鬻於秦養牲者。”說苑善說篇作“百裏奚自賣”。鬻、●古字通。廣雅釋詁三:“●,賣也。”
〔九〕 禮記王製雲:“命鄉論秀士升之司徒。”
〔一0〕漢書董仲舒傳云:“學士皆師尊之。”
〔一一〕爾雅釋言雲:“究,窮也。”究塗,言非半塗而廢也。
〔一二〕“期”疑“稽”之誤。後漢書列女傳:‘樂羊子妻曰:“稽廢時日。”’○俞樾雲:‘“期”與“綦”通。荀子王霸篇:“目欲綦色,耳欲綦聲。”楊倞註曰:“綦,極也。”字亦通作“期”。議兵篇:“已期三年,然後民可信也。”宥坐篇:“綦三年而百姓往矣。”兩篇文義正同,是“期”與“期”通也。或以喪亂期其年歲,言窮極其年歲也。’○鐸按:或曰:期、期字同。莊子寓言篇郭註:“
期,待也。”以喪亂期其年歲,言因喪亂而待其就學之歲月也。汪改“綦”為“稽”,意尚不隔。如俞說,則是其人不復有究塗之時矣。殊未允。又按韓愈與馮宿論文書:“近李翺從僕學文,頗有所得,然其人傢貧多事,未能卒其業。”此所謂“以乏易計”也。
〔一三〕“及”疑“反”之誤。荀子不苟篇雲:“獨行而不捨則濟矣。濟而材盡,長遷而不反其初,則化矣。”楊倞註:“既濟則材性自盡。長遷而不反其初,謂中道不廢也。”王先生雲:‘“逮”疑“違”。’○鐸按:或謂“逮”疑“肄”之誤。然肄習於初不得省言“肄初”。王疑當作“違初”,蓋謂違其欲學之初衷,其說差近。“及”疑當作“終”。終,古文作“?”,因誤為“及”。大戴禮記本命篇:“女終日乎閨門之內。”今本“終”訛“及”。(俞樾群經平議說)是其例矣。或“及”本為“既”,俗音訛。既,終也。
〔一四〕????鐵論相刺篇雲:“七十子之徒,去父母,捐室傢,負荷而隨孔子。”漢書酷吏傳:‘郅都曰:“已背親而出身,固當奉職。”’韓信傳云:“曠日持久。”後漢書桓榮傳:‘顯宗報書云:“去傢慕鄉,求謝師門。”’○鐸按:原文“傢”、“身”二字互易,而註不誤,今改正。凡正文顯誤者,徑改之,不復註明。
〔一五〕“幾”讀為“冀”。韓非子姦劫弒臣篇雲:“負千鈞之重,陷於不測之淵,而求生也,必不幾矣。”○鐸按:爾雅釋詁:“幾,近也。”潛嘆篇:“亦必不幾矣。”義同。本書“無”與“不”多互文。又程本“必”上有“是”字。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雲:‘是,則也。見爾雅。晉語:“若更君而周訓之,是易取也。”經傳釋詞訓“
是”為“則”。’
〔一六〕爾雅釋詁雲:“仇,匹也。”“儔”為“仇”之假藉。○鐸按:“儔”有二音二義。說文:“儔,翳也。”讀大到切。玉篇、廣韻並雲:“儔,侶也。”讀直流切或直由切。此文用“儔侶”之義,則不必定為“仇”藉。然唐以前,“儔侶”字皆作“疇”,無作“儔”者。(段玉裁說文註說)疑此本作“疇”,後人以“侶”義通行而改之。
〔一七〕韓非子功名篇雲:“明君之所以立功成名者四。”爾雅釋詁雲:“績,功也。”
〔一八〕詩南山有臺雲:“德音不已。”文王云:“令聞不已。”釋文:“聞,音問。”漢北海淳於長夏承碑作“令問不已”。○鐸按:此書多以“問”為“聞”,詳遏利篇註。
〔一九〕漢書賈誼傳云:“誼具道所以然之故。”
〔二0〕禮記文王世子云:“凡始立學者,必釋奠於先聖先師。”漢書蔡義傳云:“竊以聞道於先師,自托於經術也。”後漢書鬍廣傳云:“稽之典經。”
〔二一〕禮記祭義雲:“結諸心。”周語雲:“必聞於遺訓。”
是故造父疾趨,百步而廢,自〔一〕托乘輿〔二〕,坐緻千裏;水師泛軸〔三〕,解維則溺〔四〕,自托舟楫,坐濟江河。是故君子者,性非絶世,善自托於物也〔五〕。人之情性,未能相百,而其明智有相萬也。此非其真性之材也,必有假以致之也〔六〕。君子之性,未必盡照〔七〕,及學也,驄明無蔽,心智無滯,前紀帝王,顧定百世〔八〕。此則道之明也,而君子能假之以自彰爾。
〔一〕 “自”舊作“而”,何本改作“使”,並誤。
〔二〕 孟子云:“今乘輿已駕矣。”
〔三〕 周語雲:“水師監濯”,韋昭註:“水師,掌水。”“軸”當作“舳”,謂舳艫也。說文雲:“漢律名船方長為舳艫。”王先生雲:“軸,車軸,所以持輪者也。”○愈樾雲:‘如此則舳即舟楫矣。“軸”仍當讀“車軸”之本字。蓋車軸不可以濟水,故一解其維,即瀋溺也。’
〔四〕 方言雲:“維之謂之鼎。”郭註:“係船為維。”
〔五〕 荀子勸學篇雲:“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裏。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絶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大戴禮勸學篇“生”作“性”。韓非子姦劫弒臣篇雲:“托於犀車良馬之上,則可以陸犯阪阻之患。乘舟之安,持楫之利,則可以水絶江河之難。”此“托”字所本。
〔六〕 韓詩外傳四雲:“人同材鈞,而貴賤相萬者,盡心緻志也。”說苑建本篇雲:“質性同倫,而學問者智。”
〔七〕 史記李斯傳云:“陛下富於春秋,未必盡通諸事。”徐廣曰:‘“通”或宜作“照”。’
〔八〕 荀子儒效篇雲:“鄉也效門室之辨,混然曾不能决也。俄而原仁義,分是非,圖回天下於掌上而辨白黑,豈不愚而智矣哉!”不苟篇雲:“君子審後王之道,而論於百王之前,若端拜而議。”
夫是故〔一〕道之於心也,猶火之於人目也〔二〕。中阱深室,幽黑無見,及設盛燭,則百物彰矣〔三〕。此則火之耀也,非目之光也,而目假之,則為己明矣〔四〕。天地之道,神明之為〔五〕,不可見也。學問聖典,心思道術〔六〕,則皆來睹矣。此則道之材也,〔七〕非心之明也,而人假之,則為己知矣。
〔一〕 ○鐸按:御覽六百七引無“是故”二字。
〔二〕 墨子經說下篇雲:“智以目見,而目以火見。”
〔三〕 禮記仲尼燕居雲:“譬如終夜有求於幽室之中,非燭何見?”
〔四〕 舊脫“己”字,依下文例補。
〔五〕 易係辭下傳云:“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六〕 荀子哀公篇:‘孔子曰:“所謂士者,雖不能盡道術,必有率也。”’禮記鄉飲酒義雲:“古之學術道者,將以得身也。”鄭註:‘“術”猶“藝”也。’
〔七〕 ○鐸按:御覽脫“道之材也”四字。
是故索物於夜室者,莫良於火〔一〕;索道於當世者,莫良於典。典者,經也〔二〕。先聖之所製;先聖得道之精者以行其身,欲賢人自勉以入於道。故聖人之製經以遺後賢也〔三〕,譬猶巧倕之為規矩準繩以遺後工也〔四〕。
〔一〕 管子君臣上篇雲:“猶夜有求而得火也。”
〔二〕 太平御覽六百八引釋名雲:“經,徑也;常典也。”
〔三〕 漢書翼奉傳云:“臣聞之於師曰:天地設位,懸日月,布星辰,分陰陽,定四時,列五行,以視聖人,名之曰道。聖人見道,然後知王治之象,故畫州土,建君臣,立律歷,陳成敗,以視賢者,名之曰經。賢者見經,然後知人道之務,則詩、書、易、春秋、禮、樂是也。”
〔四〕 事物紀原七引屍子云:“古者倕為規矩準繩,使天下效焉。”
昔倕之巧,目茂圓方〔一〕,心定平直,又造規繩矩墨以誨後人。試使奚仲、公班之徒〔二〕,釋此四度,而效倕自製,必不能也;〔三〕凡工妄匠〔四〕,□規秉矩〔五〕,錯準引繩〔六〕,則巧同於倕也〔七〕。是故倕以其心來製規矩〔八〕後工以規矩〔九〕往合倕心也,故度之工〔一0〕,幾於倕矣〔一一〕。
〔一〕 “茂”當作“成”。禮記仲尼燕居雲“目巧之室”,鄭註:“目巧,謂但用巧目善意作室,不由法度。”韓非子有度篇雲:“巧匠目意中繩。”皆“目成圓方”之意。○鐸按:作“成”是也。“成”亦“定”也。呂氏春秋仲鼕紀:“以待陰陽之所定”,淮南子天文訓:“秋分而禾蔈定”,高誘註並曰:“定,成也。”周語下:“聽無聳,成也”,晉語二:“謀既成矣”,四:“民無成君”,吳語:“吳、晉爭長未成”,韋昭註並曰:“成,定也。”皆成、定二字同義之證。本書明忠篇:“治勢一成”,敘錄作“一定”,則此為互文明矣。
〔二〕 定元年左傳云:“奚仲居薛以為夏車正。”公班即禮記檀弓公輸般。○鐸按:世本作篇:“奚仲作車。”
〔三〕 淮南子修務訓雲:“無規矩,雖奚仲不能以定方圓;無準繩,雖魯般不能以定麯直。”
〔四〕 ○鐸按:“妄”亦“凡”也。漢書李廣傳張晏註:‘“妄”猶“凡”也。’
〔五〕 空格程本作“執”,蓋以意補之。他皆仿此。
〔六〕 說文雲:“措,置也。”經典多假藉用“錯”。
〔七〕 韓非子用人篇雲:“去規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輪。廢尺寸而差短長,王爾不能半中。拙匠守規矩尺寸,則萬不失矣。”
〔八〕 舊脫“故”字、“其”字,依下文例補。
〔九〕 以上五字舊脫,盧學士補。
〔一0〕“度”上脫一字。王先生雲:‘疑脫“信”字。孟子云:“
工不信度。”’○鐸按:邵孟遴校本臆補“循”字。
〔一一〕王先生雲:‘“幾”上疑脫“巧”字。’
先聖之智,心達神明,性直道德,又造經典〔一〕以遺後人。試使賢人君子,釋於學問,抱質而行〔二〕,必弗具也;及使從師就學,按經而行〔三〕,聰達之明,德義之理,亦庶矣。是故聖人以其心來造經典〔四〕,後人以經典〔五〕往合聖心也〔六〕,故修經之賢〔七〕,德近於聖矣。
〔一〕 漢書孫寶傳云:“着於經典。”
〔二〕 淮南子繆稱訓雲:“懷清抱質。”
〔三〕 後漢書班彪後固傳東都賦雲:“案六經而校德。”李固傳云:“俯案經典。”“按”與“案”通,依也。
〔四〕 “造”程本作“就”。
〔五〕 以上五字盧補。
〔六〕 舊脫“也”字,依上文例補。
〔七〕 漢書儒林傳序雲:“諸儒始得修其經學。”
詩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一〕。”“日就月將,學有緝熙於光明〔二〕。”是故凡欲顯勳績揚光烈者〔三〕,莫良於學矣。
〔一〕 車舝。
〔二〕 敬之。○鐸按:淮南子修務訓雲:“知人無務,不若愚而好學。自人君公卿至於庶人,不自強而功成者,天下未之有也。”此詩高誘註:“詩頌敬之篇。言日有所成就,月有所奉行,當學之是行。此勉學之謂也。”
〔三〕 書立政雲:“以覲文王之耿光,以揚武王之大烈。”漢書外戚傳班婕妤賦雲:“揚光烈之翕赫兮。”
務本〔一〕第二
凡為治之大體〔二〕,莫善於抑末而務本,莫不善於離本而飾末〔三〕。夫為國者以富民為本〔四〕,以正學為□〔五〕。民富乃可教〔六〕,學正乃得義,民貧則背善〔七〕,學淫則詐偽〔八〕,入學則不亂〔九〕,得義則忠孝。故明君之法,務此二者,以為成太平之基,緻休徵之祥〔一0〕。
〔一〕 ○鐸按:古以農為本,商為末。文選永明十一年策秀纔文註引漢書詔曰:“農,天下之大本也。而人或不務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李奇曰:“本,農也;末,賈也。”推言之,則凡事皆有本末。此篇極陳漢世離本飾末之弊,與遏利、浮侈諸篇相表裏,又與????鐵論本議篇旨意同,可參看。
〔二〕 “治”舊作“人”,據治要改。北堂書鈔卅九引亦作“治”。韓非子有大體篇。漢書?錯傳云:“明於國傢之大體。”
〔三〕 呂氏春秋孝行覽雲:“凡為天下治國傢,必務本而後末。”
〔四〕 管子治國篇雲:“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
〔五〕 禮記學記雲:“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史記儒林傳:‘轅固曰:“公孫子務正學以言,無麯學以阿世。”’空格程本作“基”。○鐸按:書鈔三十九引作“基”。
〔六〕 論語:‘冉有曰:“既富矣,又何加焉?”子曰:“教之。”’說苑建本篇:‘河間獻王曰:“管子稱倉廩實,知禮節;衣食足,知榮辱。夫𠔌者,國傢所以昌熾。士女所以姣好,禮義所以行,而人心所以安也。尚書五福,以富為始。子貢問為政,孔子曰:富之。即富乃教之也。此治國之本也。”’漢書食貨志雲:“食足貨通,然後國實民富而教化成。”
〔七〕 鄧析子無厚篇雲:“凡民有穿窬為盜者,有詐偽相迷者,此皆生於不足,起於貧窮。”
〔八〕 呂氏春秋知度篇雲:“至治之世,其民不好淫學流說。”高誘註:“不學正道為淫學。”
〔九〕 ○俞樾雲:‘上雲“民富乃可教,學正乃得義”。此承上文而言,當作“可教則不亂”。古“學”字作“?”,故教、學字相近易誤。“教”誤作“學”,因臆改作“入學”耳。’○鐸按:句自可通,不煩改作。
〔一0〕禮記仲尼燕居雲:“天下太平。”書洪範曰:“休徵。”漢書董仲舒傳云:“諸福之物,可致之祥,莫不畢至。”楚元王傳劉嚮封事雲:“百異消滅,而衆祥並至,太平之基,萬世之利也。”藝文類聚五十二引此文“祥”作“隆”。
夫富民者,以農桑為本,以遊業為末〔一〕;百工者,以致用為本〔二〕,以巧飾為末〔三〕;商賈者,以通貨為本〔四〕,以鬻奇為末〔五〕:三者守本離末則民富,離本守末則民貧,貧則厄而忘善,富則樂而可教。教訓者,以道義為本,以巧辯為末;辭語者,以信順為本,以詭麗為末〔六〕;列士者〔七〕以孝悌為本〔八〕,以交遊為末〔九〕;孝悌者,以致養為本〔一0〕,以華觀為末〔一一〕;人臣者,以忠正為本〔一二〕,以媚愛為末〔一三〕:五者守本離末則仁義興,離本守末則道德崩〔一四〕。慎本略末猶可也,捨本務末則惡矣。
〔一〕 管子五輔篇雲:“明王之務,在於強本事,去無用,然後民可使富。”治國篇雲:“先王知衆民強兵廣地富國之必生於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農事。”牧民篇雲:“務五穀則食足,養桑麻育六畜則民富。”漢書文帝紀二年詔曰:“農,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務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昭帝紀元平元年詔曰:“天下以農桑為本。”
〔二〕 易係辭上傳云:“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
〔三〕 周禮司市:“凡市偽飾之禁,在工者十有二。”胥師:“察其詐偽飾行儥慝者”,鄭註:“玄謂飾行儥慝,謂使人行賣惡物於市,巧飾之,令欺誑買者。”禮記月令雲:“毋或作為淫巧”,鄭註:“淫巧,謂偽飾不如法也。”
〔四〕 周禮太宰:“九職任萬民,六曰商賈,阜通貨賄。”
〔五〕 類聚“貨”作“乏”,“奇”作“貨”。按漢書食貨志雲:“通財鬻貨曰商。”
〔六〕 漢書揚雄傳云:“諸子各以其知舛馳,大氐詆訾聖人,即為怪迂、析辯、詭辭以撓世事,雖小辯,終破大道而或衆。”王褒傳云:“辭賦大者與古詩同義,小者辯麗可喜。”
〔七〕 荀子大略篇雲:“子贛、季路,故鄙人也,被文學,服禮義,為天下列士。”風俗通論士雲:“列士百不易之分。”見意林。
〔八〕 論語雲:‘子貢問士,子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
〔九〕 禮記麯禮雲:“交遊稱其信也。”
〔一0〕禮記祭義:‘曾子曰:“衆之本教曰孝,其行曰養。”’
〔一一〕孟子云:“非直為觀美也。”○鐸按:浮侈篇:“競為華觀。”
〔一二〕六韜盈虛篇雲:“吏忠正奉法者,尊其位。”淮南子主術訓雲:“人主貴正而尚忠。忠正在上位,執正營事,則讒佞姦邪無由進矣。”
〔一三〕晉語雲:“其臣競諂以求媚。”詩假樂雲:“媚於天子”,鄭箋:“媚,愛也。”
〔一四〕興、崩韻。
夫用天之道,分地之利〔一〕,六畜生於時,百物聚於野,此富國之本也〔二〕。遊業末事,以收民利〔三〕,此貧邦之原也〔四〕。忠信謹慎,此德義之基也。虛無譎詭,此亂道之根也。故力田所以富國也〔五〕。今民去農桑,赴遊業,披采衆利,聚之一門,雖於私傢有富,然公計愈貧矣〔六〕。百工者,所使備器也〔七〕。器以便事為善〔八〕,以膠固為上〔九〕。今工好造雕琢之器〔一0〕巧偽飭之,以欺民取賄〔一一〕,雖於姦工有利,而國界愈病矣。商賈者,所以通物也〔一二〕,物以任用為要,以堅牢為資〔一三〕。今商競鬻無用之貨〔一四〕、淫侈之幣〔一五〕,以惑民取産,雖於淫商有得,然國計愈失矣〔一六〕。此三者,外雖有勤力富傢之私名〔一七〕,然內有損民貧國之公實〔一八〕。故為政者,明督工商,勿使淫偽,睏辱遊業,勿使擅利〔一九〕,寬假本農,而寵遂學士〔二0〕,則民富國平矣。
〔一〕 孝經。
〔二〕 管子立政篇雲:“桑麻殖於野,五穀宜其地,六畜育於傢,瓜瓠、葷菜、百果備具,國之富也。”
〔三〕 昭廿六年左傳云:“大夫不收公利。”後漢書朱暉傳云:“
往來市珍寶,收采其利。”
〔四〕 兩“也”字並據治要補。
〔五〕 漢書文帝紀十二年詔曰:“力田,為生之本也。”
〔六〕 管子治國篇雲:“民捨本事而事末作,則田荒而國貧矣。”禁藏篇雲:“民多私利者其國貧。”○鐸按:荀子富國篇:“是知國計之極也。”“公計”與“國計”義同。漢書黃霸傳註:“計,謂出入之數也。”
〔七〕 考工記雲:“審麯面埶,以飭五材,以辨民器,謂之百工。”
〔八〕 ????鐵論國病篇雲:“器足以便事。”
〔九〕 爾雅釋詁雲:“膠,固也。”
〔一0〕漢書王吉傳云:“古者,工不造琱瑑,商不通侈靡。”“雕琢”義與“雕瑑”同。淮南子齊俗訓雲:“車輿極於雕琢,器用逐於刻鏤。”
〔一一〕漢書禮樂志雲:“桑間、濮上、鄭、衛、宋、趙之聲並出,巧偽因而飾之,以營亂富貴之耳目。庶人以求利,列國以相閑。”“
巧偽飭之”治要作“偽飾之巧”,其義亦通,見上“以巧飾為末”句註。○鐸按:飭、飾古字通。禮記樂記:“復亂以飭歸。”史記樂書“飭”作“飾”。
〔一二〕以上二十字舊脫,據治要補。“界”當依上下文作“計”。計、界聲相近。漢書地理志琅邪郡計斤,顔師古註:“即春秋左氏傳所謂介根也,語音有輕重。”,此其比也。白虎通商賈篇雲:‘“商”之為言“商”也;商其遠近,度其有亡,通四方之物,故謂之“商”也。“賈”之為言“固”也;固其有用之物,以待民來,以求其利者也。’
〔一三〕禮記月令雲:“命工師效功,必功緻為上。”淮南子時則訓作“堅緻為上”,高誘註:“堅緻,功牢也。”????鐵論力耕篇雲:“
工緻牢而不偽。”
〔一四〕尚書大傳云:“聖人在位,其商不通無用之物。”
〔一五〕“淫”下舊有“極”字,即“淫”之駁文,據治要刪。
〔一六〕後漢書桓譚傳註引東觀漢記載譚言雲:“賈人多通侈靡之物,羅紈綺綉,雜彩玩好,以淫人耳目,而竭盡其財,是為下樹奢媒,而置貧本也。求人之儉約富足,何可得乎?”齊策雲:“為國計者過矣。”高誘註:“過,誤失也。”
〔一七〕漢書高帝紀雲:“不能治産業,不如仲力。”服虔曰:“力,勤力也。”疏廣傳云:“令子孫勤力其中。”易傢人六四:“富傢大吉。”○鐸按:勤力、富傢、損民、貧國相對,則“力”為名詞。說文雲:“治功曰力。”
〔一八〕“實”治要作“費”。○鐸按:名、實相對,作“實”是。勸將篇:“上不聞吊唁嗟嘆之榮名,下又無祿賞之厚實”,其例也。
〔一九〕史記平準書云:“高祖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租稅以睏辱之。”
〔二0〕晉語雲:“通商寬農。”漢書翟方進傳云:“可少寬假,使遂其功名。”此以寬假、寵遂連言,蓋即本於彼。○鐸按:楚語註:“寵,榮也。”禮記緇衣註:‘“遂”猶“達”也。’寵遂,謂使之榮達耳。
夫教訓者,所以遂道術而崇德義也。今學問之士,好語虛無之事〔一〕,爭着雕麗之文〔二〕,以求見異於世,品人鮮識〔三〕,從而高之〔四〕,此傷道德之實,而或蒙夫之大者也〔五〕。詩賦者,所以頌善醜之德〔六〕,泄哀樂之情也,故溫雅以廣文〔七〕,興喻以盡意〔八〕。今賦頌之徒,苟為饒辯屈蹇之辭〔九〕,競陳誣罔無然之事,以索見怪於世,愚夫戇士〔一0〕,從而奇之,此悖孩童之思〔一一〕,而長不誠之言者也〔一二〕。盡孝悌於父母,正操行於閨門〔一三〕,所以為列士也〔一四〕。今多務交遊以結黨助,偷世竊名〔一五〕以取濟渡〔一六〕,誇末之徒,從而尚之,此逼貞士之節〔一七〕,而眩世俗之心者也〔一八〕。養生順志,所以為孝也。〔一九〕今多違志儉養,約生以待終〔二0〕,終沒之後,乃崇飭喪紀以言孝〔二一〕,盛饗賓旅以求名〔二二〕,誣善之徒〔二三〕,從而稱之,此亂孝悌之真行,而誤後生之痛者也〔二四〕。忠正以事君,信法以理下,所以居官也〔二五〕。今多姦諛以取媚〔二六〕,撓法以便佞〔二七〕,苟得之徒〔二八〕,從而賢之,此滅貞良之行〔二九〕,而〔三0〕開亂危之原者也〔三一〕:五者,外雖有振〔
三二〕賢才之虛譽〔三三〕,內有傷道德之至實。
〔一〕 漢書揚雄傳贊:‘桓譚曰:“昔老聃着虛無之言兩篇,薄仁義,非禮學,然後世好之者,尚以為過於五經。”’
〔二〕 後漢書樊宏後準傳云:“儒者競論浮麗。”
〔三〕 “品人”猶言“衆人”。晏子春秋外篇雲:“今品人飾禮煩事,羨樂淫民,崇死以害生:三者,聖王之所禁也。”○鐸按:說文:“品,衆庶也。”
〔四〕 ○鐸按:“高”治要作“尚”,復下文。
〔五〕 論衡量知篇雲:“人未學問曰蒙。”“或”與“惑”通,程本作“惑”。○鐸按:潛嘆篇:“或君則不然”,亦以“或”為“惑”。
〔六〕 周禮太師鄭註:‘“頌”之為言“誦”也,“容”也。’
〔七〕 漢書揚雄傳云:“司馬相如作賦。甚弘麗溫雅。”
〔八〕 周禮太師註:“興,見今之美,嫌於媚諛,取善事以喻勸之。”
〔九〕 “饒”疑“撓”之誤。淮南子齊俗訓雲:“詆文者處煩撓以為慧,爭為佹辯,久稽而不訣。”○鐸按:“饒”當作“譊”。衆經音義二十引倉頡篇:“譊,訟聲也。”“譊辯”二字平列。“屈蹇”猶“蹇吃”,並雙聲。一切經音義引通俗文:“言不通利,謂之蹇吃。”
〔一0〕說文雲:“戇,愚也。”淮南子泛論訓雲:“愚夫憃婦”,高誘註:‘“憃”亦“愚”,無知之貌也。’“憃”與“戇”通。
〔一一〕說文雲:“悖,亂也。”或從心作“悖”。孟子云:“孩提之童。”
〔一二〕韓非子難二雲:“言語辨聽之說不度於義者,必不誠之言也。”史記高祖紀雲:“人乃以嫗為不誠。”
〔一三〕“盡”舊作“內”,據治要改。????鐵論孝養篇雲:“閨門之內盡孝焉,閨門之外盡悌焉。”
〔一四〕舊脫“為”字,“列”作“烈”,據治要補、改。○鐸按:烈、列古或通用,韓策二:“乃其姊者亦列女也。”史記刺客傳作“
烈”。不改亦得。
〔一五〕“世”治要作“勢”。按管子牧民篇雲:“偷取一世。”韓非子詭使篇雲:“巧言利辭,行姦軌以幸偷世者數禦。”“世”字似不誤。○鐸按:治要作“勢”,誤。勢、世聲近多相亂,韓非子孤憤篇:“處勢卑賤”,幹道本“勢”作“世”;????鐵論論儒篇:“無勢位,舜、禹不能治萬民”,一本“勢”作“世”,是其例。
〔一六〕“濟渡”以涉水為喻。詩匏有苦葉毛傳:“舟子,舟人,主濟渡。”
〔一七〕漢書匈奴傳贊雲:“城郭之固,無以異於貞士之約。”王先生雲:‘“逼”疑“違”。’
〔一八〕“眩”舊作“衒”,據治要改。淮南子原道訓高誘註:“眩,惑也。”
〔一九〕禮記內則:‘曾子曰:“孝子之養老也,樂其心,不違其志,樂其耳目,安其寢處,以其飲食忠養之。”’孟子云:“曾子養曾晰,必有酒肉,將徹,必請所與,問有餘,必曰有。若曾子則可謂養志也。”
〔二0〕韓詩外傳一:‘曾子曰:“窘其身而約其親者,不可與語孝。”’
〔二一〕禮記月令雲:“飭喪紀。”文王世子鄭註:‘“紀”猶“事”也。’
〔二二〕晉語雲:“禮賓旅”,韋昭註:“旅,客也。”
〔二三〕○鐸按:易係辭下傳:“誣善之人其辭遊。”
〔二四〕????鐵論散不足篇雲:“古者事生盡愛,送死盡哀,故聖人為製節,非虛加之。今生不能緻其愛敬,死以奢侈相高,雖無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幣者則稱以為孝,顯名立於世,光榮着於俗。故黎民相慕效,至於發屋賣業。”群書治要載崔實政論雲:“送終之傢,亦無法度,至用檽梓黃腸,多埋寶貨,烹牛作倡,高墳大寢。是可忍也,孰不可忍?而俗人多之,鹹曰健子,天下企慕,恥不相逮。念親將終,無以奉遣,乃約其供養,豫修亡歿之備,老親之饑寒,以事淫佚之華稱。竭傢盡業,甘心而不恨。”後漢書趙咨傳云:“廢事生而榮終亡,替所養而為厚葬,豈雲聖人製禮之意乎?”意與此同。
〔二五〕魯語:‘臧文仲曰:“居官者當事不避難。”’
〔二六〕昭七年左傳云:“從政有所反之,以取媚也。”
〔二七〕漢書酷吏寧成傳云:“所愛者撓法活之,所憎者麯法滅之。”論語雲:“友便佞。”治要作“玩法以便己。”
〔二八〕舊脫“徒”字。淮南子人閑訓雲:“忠臣事君也,計功而受賞,不為苟得。”繆稱訓雲:“小人之從事也曰苟得,君子曰苟義。”○鐸按:“徒”與“從”隸書形近而脫。北京圖書館藏黃丕烈士禮居舊藏明刊本正作“苟得之徒,從而賢之”。
〔二九〕史記秦始皇紀琅邪臺刻石辭雲:“姦邪不容,皆務貞良。”
〔三0〕“而”字舊脫。
〔三一〕舊脫“者”字,據治要補。
〔三二〕“振”與“震”同。
〔三三〕管子明法解云:“群臣以虛譽進其黨。”
凡此八者,皆衰世之務,而暗君之所固也〔一〕。雖未即於篡弒〔二〕,然亦亂道之漸來也。
〔一〕 荀子王霸篇雲:“暗君必將急逐樂而緩治國。”孔安國論語註:“固,蔽也。”
〔二〕 ○鐸按:宣元年公羊傳註:“即,近也。”
夫本末消息之爭〔一〕,皆在於君,非下民之所能移也。夫民固隨君之好〔二〕,從利以生者也〔三〕。是故務本則雖虛偽之人皆歸本,居末則雖篤敬之人〔四〕皆就末。且凍餒之所在,民不得不去也;溫飽之所在,民不得不居也〔五〕。故衰暗之世,本末之人,未必賢不肖也〔六〕,禍福之所〔七〕,勢不得無然爾。故明君莅國〔八〕,必崇本抑末〔九〕,以遏亂危之萌。此誠治之危漸〔一0〕,不可不察也。
〔一〕 易豐彖曰:“與時消息。”“爭”疑“事”。○鐸按:“爭”猶“辨”。襄二十九年左傳:“辯而不德。”杜註:‘“辯”猶“
爭”也。’“辯”與“辨”同。
〔二〕 管子法法篇雲:“凡民從上也,不從口之所言,從情之所好者也。”○鐸按:韓非子二柄篇:“越王好勇,而民多輕死。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外儲說左上篇:“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是其事。
〔三〕 商子君臣篇雲:“臣聞道民之門,在上所先。故民可令農戰,可令遊宦,可令學問,在上所與。上以功勞與則民戰,上以詩、書與則民學問。民之於利也,若水於下也,四旁無擇也。民徒可以得利而為之者。”此下舊有“故君子曰”一段,凡二百卅七字,今考定入遏利篇。
〔四〕 論語雲:“行篤敬。”
〔五〕 論語雲:“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鐵論褒賢篇、論衡問孔篇、刺孟篇、高誘註呂氏春秋有度篇、後漢書陳蕃傳“處”並作“居”。漢書敘傳幽通賦雲:“物有欲而不居兮,亦有惡而不避。”用論語文。抱樸子博喻篇亦云:“不以其道,則富貴不足居。”
〔六〕 ○俞樾雲:‘“人”字乃“失”字之誤,“賢”字乃“皆”字之誤。言衰暗之世,本末之所以失者,未必皆不肖之故,乃為禍福所迫,不得不然也。’○鐸按:如俞改,則與上文不相應。不可從。
〔七〕 “所”下有脫字。
〔八〕 晏子春秋諫下云:“莅國子民。”
〔九〕 ????鐵論本議篇雲:“王者崇本退末。”
〔一0〕“治之危漸”當作“治亂之漸”。危、亂字形相近,又誤倒“之”字於上也。○鐸按:汪說近是。邵本改作“為治之漸”,不成語。
凡為治之大體〔二〕,莫善於抑末而務本,莫不善於離本而飾末〔三〕。夫為國者以富民為本〔四〕,以正學為□〔五〕。民富乃可教〔六〕,學正乃得義,民貧則背善〔七〕,學淫則詐偽〔八〕,入學則不亂〔九〕,得義則忠孝。故明君之法,務此二者,以為成太平之基,緻休徵之祥〔一0〕。
〔一〕 ○鐸按:古以農為本,商為末。文選永明十一年策秀纔文註引漢書詔曰:“農,天下之大本也。而人或不務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李奇曰:“本,農也;末,賈也。”推言之,則凡事皆有本末。此篇極陳漢世離本飾末之弊,與遏利、浮侈諸篇相表裏,又與????鐵論本議篇旨意同,可參看。
〔二〕 “治”舊作“人”,據治要改。北堂書鈔卅九引亦作“治”。韓非子有大體篇。漢書?錯傳云:“明於國傢之大體。”
〔三〕 呂氏春秋孝行覽雲:“凡為天下治國傢,必務本而後末。”
〔四〕 管子治國篇雲:“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
〔五〕 禮記學記雲:“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史記儒林傳:‘轅固曰:“公孫子務正學以言,無麯學以阿世。”’空格程本作“基”。○鐸按:書鈔三十九引作“基”。
〔六〕 論語:‘冉有曰:“既富矣,又何加焉?”子曰:“教之。”’說苑建本篇:‘河間獻王曰:“管子稱倉廩實,知禮節;衣食足,知榮辱。夫𠔌者,國傢所以昌熾。士女所以姣好,禮義所以行,而人心所以安也。尚書五福,以富為始。子貢問為政,孔子曰:富之。即富乃教之也。此治國之本也。”’漢書食貨志雲:“食足貨通,然後國實民富而教化成。”
〔七〕 鄧析子無厚篇雲:“凡民有穿窬為盜者,有詐偽相迷者,此皆生於不足,起於貧窮。”
〔八〕 呂氏春秋知度篇雲:“至治之世,其民不好淫學流說。”高誘註:“不學正道為淫學。”
〔九〕 ○俞樾雲:‘上雲“民富乃可教,學正乃得義”。此承上文而言,當作“可教則不亂”。古“學”字作“?”,故教、學字相近易誤。“教”誤作“學”,因臆改作“入學”耳。’○鐸按:句自可通,不煩改作。
〔一0〕禮記仲尼燕居雲:“天下太平。”書洪範曰:“休徵。”漢書董仲舒傳云:“諸福之物,可致之祥,莫不畢至。”楚元王傳劉嚮封事雲:“百異消滅,而衆祥並至,太平之基,萬世之利也。”藝文類聚五十二引此文“祥”作“隆”。
夫富民者,以農桑為本,以遊業為末〔一〕;百工者,以致用為本〔二〕,以巧飾為末〔三〕;商賈者,以通貨為本〔四〕,以鬻奇為末〔五〕:三者守本離末則民富,離本守末則民貧,貧則厄而忘善,富則樂而可教。教訓者,以道義為本,以巧辯為末;辭語者,以信順為本,以詭麗為末〔六〕;列士者〔七〕以孝悌為本〔八〕,以交遊為末〔九〕;孝悌者,以致養為本〔一0〕,以華觀為末〔一一〕;人臣者,以忠正為本〔一二〕,以媚愛為末〔一三〕:五者守本離末則仁義興,離本守末則道德崩〔一四〕。慎本略末猶可也,捨本務末則惡矣。
〔一〕 管子五輔篇雲:“明王之務,在於強本事,去無用,然後民可使富。”治國篇雲:“先王知衆民強兵廣地富國之必生於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農事。”牧民篇雲:“務五穀則食足,養桑麻育六畜則民富。”漢書文帝紀二年詔曰:“農,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務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昭帝紀元平元年詔曰:“天下以農桑為本。”
〔二〕 易係辭上傳云:“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
〔三〕 周禮司市:“凡市偽飾之禁,在工者十有二。”胥師:“察其詐偽飾行儥慝者”,鄭註:“玄謂飾行儥慝,謂使人行賣惡物於市,巧飾之,令欺誑買者。”禮記月令雲:“毋或作為淫巧”,鄭註:“淫巧,謂偽飾不如法也。”
〔四〕 周禮太宰:“九職任萬民,六曰商賈,阜通貨賄。”
〔五〕 類聚“貨”作“乏”,“奇”作“貨”。按漢書食貨志雲:“通財鬻貨曰商。”
〔六〕 漢書揚雄傳云:“諸子各以其知舛馳,大氐詆訾聖人,即為怪迂、析辯、詭辭以撓世事,雖小辯,終破大道而或衆。”王褒傳云:“辭賦大者與古詩同義,小者辯麗可喜。”
〔七〕 荀子大略篇雲:“子贛、季路,故鄙人也,被文學,服禮義,為天下列士。”風俗通論士雲:“列士百不易之分。”見意林。
〔八〕 論語雲:‘子貢問士,子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
〔九〕 禮記麯禮雲:“交遊稱其信也。”
〔一0〕禮記祭義:‘曾子曰:“衆之本教曰孝,其行曰養。”’
〔一一〕孟子云:“非直為觀美也。”○鐸按:浮侈篇:“競為華觀。”
〔一二〕六韜盈虛篇雲:“吏忠正奉法者,尊其位。”淮南子主術訓雲:“人主貴正而尚忠。忠正在上位,執正營事,則讒佞姦邪無由進矣。”
〔一三〕晉語雲:“其臣競諂以求媚。”詩假樂雲:“媚於天子”,鄭箋:“媚,愛也。”
〔一四〕興、崩韻。
夫用天之道,分地之利〔一〕,六畜生於時,百物聚於野,此富國之本也〔二〕。遊業末事,以收民利〔三〕,此貧邦之原也〔四〕。忠信謹慎,此德義之基也。虛無譎詭,此亂道之根也。故力田所以富國也〔五〕。今民去農桑,赴遊業,披采衆利,聚之一門,雖於私傢有富,然公計愈貧矣〔六〕。百工者,所使備器也〔七〕。器以便事為善〔八〕,以膠固為上〔九〕。今工好造雕琢之器〔一0〕巧偽飭之,以欺民取賄〔一一〕,雖於姦工有利,而國界愈病矣。商賈者,所以通物也〔一二〕,物以任用為要,以堅牢為資〔一三〕。今商競鬻無用之貨〔一四〕、淫侈之幣〔一五〕,以惑民取産,雖於淫商有得,然國計愈失矣〔一六〕。此三者,外雖有勤力富傢之私名〔一七〕,然內有損民貧國之公實〔一八〕。故為政者,明督工商,勿使淫偽,睏辱遊業,勿使擅利〔一九〕,寬假本農,而寵遂學士〔二0〕,則民富國平矣。
〔一〕 孝經。
〔二〕 管子立政篇雲:“桑麻殖於野,五穀宜其地,六畜育於傢,瓜瓠、葷菜、百果備具,國之富也。”
〔三〕 昭廿六年左傳云:“大夫不收公利。”後漢書朱暉傳云:“
往來市珍寶,收采其利。”
〔四〕 兩“也”字並據治要補。
〔五〕 漢書文帝紀十二年詔曰:“力田,為生之本也。”
〔六〕 管子治國篇雲:“民捨本事而事末作,則田荒而國貧矣。”禁藏篇雲:“民多私利者其國貧。”○鐸按:荀子富國篇:“是知國計之極也。”“公計”與“國計”義同。漢書黃霸傳註:“計,謂出入之數也。”
〔七〕 考工記雲:“審麯面埶,以飭五材,以辨民器,謂之百工。”
〔八〕 ????鐵論國病篇雲:“器足以便事。”
〔九〕 爾雅釋詁雲:“膠,固也。”
〔一0〕漢書王吉傳云:“古者,工不造琱瑑,商不通侈靡。”“雕琢”義與“雕瑑”同。淮南子齊俗訓雲:“車輿極於雕琢,器用逐於刻鏤。”
〔一一〕漢書禮樂志雲:“桑間、濮上、鄭、衛、宋、趙之聲並出,巧偽因而飾之,以營亂富貴之耳目。庶人以求利,列國以相閑。”“
巧偽飭之”治要作“偽飾之巧”,其義亦通,見上“以巧飾為末”句註。○鐸按:飭、飾古字通。禮記樂記:“復亂以飭歸。”史記樂書“飭”作“飾”。
〔一二〕以上二十字舊脫,據治要補。“界”當依上下文作“計”。計、界聲相近。漢書地理志琅邪郡計斤,顔師古註:“即春秋左氏傳所謂介根也,語音有輕重。”,此其比也。白虎通商賈篇雲:‘“商”之為言“商”也;商其遠近,度其有亡,通四方之物,故謂之“商”也。“賈”之為言“固”也;固其有用之物,以待民來,以求其利者也。’
〔一三〕禮記月令雲:“命工師效功,必功緻為上。”淮南子時則訓作“堅緻為上”,高誘註:“堅緻,功牢也。”????鐵論力耕篇雲:“
工緻牢而不偽。”
〔一四〕尚書大傳云:“聖人在位,其商不通無用之物。”
〔一五〕“淫”下舊有“極”字,即“淫”之駁文,據治要刪。
〔一六〕後漢書桓譚傳註引東觀漢記載譚言雲:“賈人多通侈靡之物,羅紈綺綉,雜彩玩好,以淫人耳目,而竭盡其財,是為下樹奢媒,而置貧本也。求人之儉約富足,何可得乎?”齊策雲:“為國計者過矣。”高誘註:“過,誤失也。”
〔一七〕漢書高帝紀雲:“不能治産業,不如仲力。”服虔曰:“力,勤力也。”疏廣傳云:“令子孫勤力其中。”易傢人六四:“富傢大吉。”○鐸按:勤力、富傢、損民、貧國相對,則“力”為名詞。說文雲:“治功曰力。”
〔一八〕“實”治要作“費”。○鐸按:名、實相對,作“實”是。勸將篇:“上不聞吊唁嗟嘆之榮名,下又無祿賞之厚實”,其例也。
〔一九〕史記平準書云:“高祖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租稅以睏辱之。”
〔二0〕晉語雲:“通商寬農。”漢書翟方進傳云:“可少寬假,使遂其功名。”此以寬假、寵遂連言,蓋即本於彼。○鐸按:楚語註:“寵,榮也。”禮記緇衣註:‘“遂”猶“達”也。’寵遂,謂使之榮達耳。
夫教訓者,所以遂道術而崇德義也。今學問之士,好語虛無之事〔一〕,爭着雕麗之文〔二〕,以求見異於世,品人鮮識〔三〕,從而高之〔四〕,此傷道德之實,而或蒙夫之大者也〔五〕。詩賦者,所以頌善醜之德〔六〕,泄哀樂之情也,故溫雅以廣文〔七〕,興喻以盡意〔八〕。今賦頌之徒,苟為饒辯屈蹇之辭〔九〕,競陳誣罔無然之事,以索見怪於世,愚夫戇士〔一0〕,從而奇之,此悖孩童之思〔一一〕,而長不誠之言者也〔一二〕。盡孝悌於父母,正操行於閨門〔一三〕,所以為列士也〔一四〕。今多務交遊以結黨助,偷世竊名〔一五〕以取濟渡〔一六〕,誇末之徒,從而尚之,此逼貞士之節〔一七〕,而眩世俗之心者也〔一八〕。養生順志,所以為孝也。〔一九〕今多違志儉養,約生以待終〔二0〕,終沒之後,乃崇飭喪紀以言孝〔二一〕,盛饗賓旅以求名〔二二〕,誣善之徒〔二三〕,從而稱之,此亂孝悌之真行,而誤後生之痛者也〔二四〕。忠正以事君,信法以理下,所以居官也〔二五〕。今多姦諛以取媚〔二六〕,撓法以便佞〔二七〕,苟得之徒〔二八〕,從而賢之,此滅貞良之行〔二九〕,而〔三0〕開亂危之原者也〔三一〕:五者,外雖有振〔
三二〕賢才之虛譽〔三三〕,內有傷道德之至實。
〔一〕 漢書揚雄傳贊:‘桓譚曰:“昔老聃着虛無之言兩篇,薄仁義,非禮學,然後世好之者,尚以為過於五經。”’
〔二〕 後漢書樊宏後準傳云:“儒者競論浮麗。”
〔三〕 “品人”猶言“衆人”。晏子春秋外篇雲:“今品人飾禮煩事,羨樂淫民,崇死以害生:三者,聖王之所禁也。”○鐸按:說文:“品,衆庶也。”
〔四〕 ○鐸按:“高”治要作“尚”,復下文。
〔五〕 論衡量知篇雲:“人未學問曰蒙。”“或”與“惑”通,程本作“惑”。○鐸按:潛嘆篇:“或君則不然”,亦以“或”為“惑”。
〔六〕 周禮太師鄭註:‘“頌”之為言“誦”也,“容”也。’
〔七〕 漢書揚雄傳云:“司馬相如作賦。甚弘麗溫雅。”
〔八〕 周禮太師註:“興,見今之美,嫌於媚諛,取善事以喻勸之。”
〔九〕 “饒”疑“撓”之誤。淮南子齊俗訓雲:“詆文者處煩撓以為慧,爭為佹辯,久稽而不訣。”○鐸按:“饒”當作“譊”。衆經音義二十引倉頡篇:“譊,訟聲也。”“譊辯”二字平列。“屈蹇”猶“蹇吃”,並雙聲。一切經音義引通俗文:“言不通利,謂之蹇吃。”
〔一0〕說文雲:“戇,愚也。”淮南子泛論訓雲:“愚夫憃婦”,高誘註:‘“憃”亦“愚”,無知之貌也。’“憃”與“戇”通。
〔一一〕說文雲:“悖,亂也。”或從心作“悖”。孟子云:“孩提之童。”
〔一二〕韓非子難二雲:“言語辨聽之說不度於義者,必不誠之言也。”史記高祖紀雲:“人乃以嫗為不誠。”
〔一三〕“盡”舊作“內”,據治要改。????鐵論孝養篇雲:“閨門之內盡孝焉,閨門之外盡悌焉。”
〔一四〕舊脫“為”字,“列”作“烈”,據治要補、改。○鐸按:烈、列古或通用,韓策二:“乃其姊者亦列女也。”史記刺客傳作“
烈”。不改亦得。
〔一五〕“世”治要作“勢”。按管子牧民篇雲:“偷取一世。”韓非子詭使篇雲:“巧言利辭,行姦軌以幸偷世者數禦。”“世”字似不誤。○鐸按:治要作“勢”,誤。勢、世聲近多相亂,韓非子孤憤篇:“處勢卑賤”,幹道本“勢”作“世”;????鐵論論儒篇:“無勢位,舜、禹不能治萬民”,一本“勢”作“世”,是其例。
〔一六〕“濟渡”以涉水為喻。詩匏有苦葉毛傳:“舟子,舟人,主濟渡。”
〔一七〕漢書匈奴傳贊雲:“城郭之固,無以異於貞士之約。”王先生雲:‘“逼”疑“違”。’
〔一八〕“眩”舊作“衒”,據治要改。淮南子原道訓高誘註:“眩,惑也。”
〔一九〕禮記內則:‘曾子曰:“孝子之養老也,樂其心,不違其志,樂其耳目,安其寢處,以其飲食忠養之。”’孟子云:“曾子養曾晰,必有酒肉,將徹,必請所與,問有餘,必曰有。若曾子則可謂養志也。”
〔二0〕韓詩外傳一:‘曾子曰:“窘其身而約其親者,不可與語孝。”’
〔二一〕禮記月令雲:“飭喪紀。”文王世子鄭註:‘“紀”猶“事”也。’
〔二二〕晉語雲:“禮賓旅”,韋昭註:“旅,客也。”
〔二三〕○鐸按:易係辭下傳:“誣善之人其辭遊。”
〔二四〕????鐵論散不足篇雲:“古者事生盡愛,送死盡哀,故聖人為製節,非虛加之。今生不能緻其愛敬,死以奢侈相高,雖無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幣者則稱以為孝,顯名立於世,光榮着於俗。故黎民相慕效,至於發屋賣業。”群書治要載崔實政論雲:“送終之傢,亦無法度,至用檽梓黃腸,多埋寶貨,烹牛作倡,高墳大寢。是可忍也,孰不可忍?而俗人多之,鹹曰健子,天下企慕,恥不相逮。念親將終,無以奉遣,乃約其供養,豫修亡歿之備,老親之饑寒,以事淫佚之華稱。竭傢盡業,甘心而不恨。”後漢書趙咨傳云:“廢事生而榮終亡,替所養而為厚葬,豈雲聖人製禮之意乎?”意與此同。
〔二五〕魯語:‘臧文仲曰:“居官者當事不避難。”’
〔二六〕昭七年左傳云:“從政有所反之,以取媚也。”
〔二七〕漢書酷吏寧成傳云:“所愛者撓法活之,所憎者麯法滅之。”論語雲:“友便佞。”治要作“玩法以便己。”
〔二八〕舊脫“徒”字。淮南子人閑訓雲:“忠臣事君也,計功而受賞,不為苟得。”繆稱訓雲:“小人之從事也曰苟得,君子曰苟義。”○鐸按:“徒”與“從”隸書形近而脫。北京圖書館藏黃丕烈士禮居舊藏明刊本正作“苟得之徒,從而賢之”。
〔二九〕史記秦始皇紀琅邪臺刻石辭雲:“姦邪不容,皆務貞良。”
〔三0〕“而”字舊脫。
〔三一〕舊脫“者”字,據治要補。
〔三二〕“振”與“震”同。
〔三三〕管子明法解云:“群臣以虛譽進其黨。”
凡此八者,皆衰世之務,而暗君之所固也〔一〕。雖未即於篡弒〔二〕,然亦亂道之漸來也。
〔一〕 荀子王霸篇雲:“暗君必將急逐樂而緩治國。”孔安國論語註:“固,蔽也。”
〔二〕 ○鐸按:宣元年公羊傳註:“即,近也。”
夫本末消息之爭〔一〕,皆在於君,非下民之所能移也。夫民固隨君之好〔二〕,從利以生者也〔三〕。是故務本則雖虛偽之人皆歸本,居末則雖篤敬之人〔四〕皆就末。且凍餒之所在,民不得不去也;溫飽之所在,民不得不居也〔五〕。故衰暗之世,本末之人,未必賢不肖也〔六〕,禍福之所〔七〕,勢不得無然爾。故明君莅國〔八〕,必崇本抑末〔九〕,以遏亂危之萌。此誠治之危漸〔一0〕,不可不察也。
〔一〕 易豐彖曰:“與時消息。”“爭”疑“事”。○鐸按:“爭”猶“辨”。襄二十九年左傳:“辯而不德。”杜註:‘“辯”猶“
爭”也。’“辯”與“辨”同。
〔二〕 管子法法篇雲:“凡民從上也,不從口之所言,從情之所好者也。”○鐸按:韓非子二柄篇:“越王好勇,而民多輕死。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外儲說左上篇:“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是其事。
〔三〕 商子君臣篇雲:“臣聞道民之門,在上所先。故民可令農戰,可令遊宦,可令學問,在上所與。上以功勞與則民戰,上以詩、書與則民學問。民之於利也,若水於下也,四旁無擇也。民徒可以得利而為之者。”此下舊有“故君子曰”一段,凡二百卅七字,今考定入遏利篇。
〔四〕 論語雲:“行篤敬。”
〔五〕 論語雲:“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鐵論褒賢篇、論衡問孔篇、刺孟篇、高誘註呂氏春秋有度篇、後漢書陳蕃傳“處”並作“居”。漢書敘傳幽通賦雲:“物有欲而不居兮,亦有惡而不避。”用論語文。抱樸子博喻篇亦云:“不以其道,則富貴不足居。”
〔六〕 ○俞樾雲:‘“人”字乃“失”字之誤,“賢”字乃“皆”字之誤。言衰暗之世,本末之所以失者,未必皆不肖之故,乃為禍福所迫,不得不然也。’○鐸按:如俞改,則與上文不相應。不可從。
〔七〕 “所”下有脫字。
〔八〕 晏子春秋諫下云:“莅國子民。”
〔九〕 ????鐵論本議篇雲:“王者崇本退末。”
〔一0〕“治之危漸”當作“治亂之漸”。危、亂字形相近,又誤倒“之”字於上也。○鐸按:汪說近是。邵本改作“為治之漸”,不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