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 展堂 | ||||||
網筆號: | 不匱室主 | ||||||
籍貫: | 廣東番禺 | ||||||
|
1908~1909年鬍漢民在新加坡《中興日報》上發表大批文章繼續批駁保皇派。先後任同盟會南洋支部長、南方支部長。在1911年4月的黃花崗起義,為統籌部負責人之一。1911年11月廣東獨立時被推為廣東都督。12月隨孫至南京,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府秘書長。1912年4月在孫支持下再任廣東都督。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後任國民黨廣東支部長。1913年6月被袁世凱免去粵督職務。“二次革命”失敗後隨孫中山赴日本,繼續進行反袁鬥爭。1914年5月加入中華革命黨,任政治部長,主編《民國》雜志。1917年6月奉命聯絡西南實力派,為發動護法運動作準備。9月任中華民國軍政府交通總長。1918年5月隨孫離廣州赴上海。1919年作為孫的代表參加“南北議和”,在和會上堅持孫恢復舊國會、取消賣國密約的主張。8月任《建設》雜志主編,同情學生愛國運動及新文化運動;發表《唯物史觀批評之批評》等文,對唯物史觀作些介紹。1921年任中華民國政府總參議兼文官長、政治部長。陳炯明叛變後,協助孫進行討陳工作。1923年任辦理和平統一事宜全權代表。6月任陸軍大元帥大本營總參議。贊成孫改組國民黨的决策,參與《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的起草與審查。1924年1月被孫指定為國民黨“一大”主席團主席之一,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後主持上海執行部。5月奉命回粵,代理大本營事務,兼任黃埔軍校教官。9月代行大元帥職權,留守廣州。10月兼任廣東省長。對商團事變始主妥協,後執行孫的命令參與領導平定商團叛亂。
1924年鬍漢民以後日漸主張反共。1925年8月因廖仲愷被刺案嫌疑,一度被拘,旋赴蘇聯考察。1927年4月與蔣介石合作反共,主持在南京成立的國民政府並任中央政治會議主席。1928年任立法院長。1931年2月遭蔣軟禁,10月獲釋。後至廣州,成為南方實力派反蔣精神領袖。晚年標榜抗日、剿共、反蔣三大政治主張。
1935年鬍漢民被選為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次年5月2日在廣州病故。1930年主持編成《總理全集》。1933年創辦《三民主義月刊》。所著《三民主義的連環性》等,為國民黨理論傢闡釋三民主義的代表作。
1936年5月12日,鬍(漢民)與其妻兄、西南政務委員會秘書長陳融下圍棋,因構思過度,突患溢血於下午7時40分逝世。(劉秉榮《國民政府秘史》896頁)在民國的大部分時間裏,廣州市的北京路被稱作“漢民路”,以紀念鬍漢民。臺灣高雄市亦有漢民路。
生平
鬍漢民二十一歲中舉人,1902年留學日本,1905年加入同盟會,任評議部議員,《民報》編輯。1907年至1910年間,多次參加武裝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後任廣東都督、南京臨時政府秘書長。1913年,參加二次革命,失敗後於1914年隨孫中山在日本成立中華革命黨。1917年至1921年隨孫中山在廣東活動,先後任交通部長,總參議等職。
1924年1月,在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鬍被孫中山任命為五人大會主席團之一,並獲選中央執行委員,兼任黃埔軍校政治教官。這次大會確定了孫中山聯合蘇俄和中共、依靠農工的政策。同年9月,孫中山離廣州到韶關建立北伐大本營,任鬍代行大元帥留守廣州。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此後國民黨內最具實力的人是汪精衛、鬍漢民和廖仲愷。同年8月,國民黨左派領袖廖仲愷被暗殺。汪精衛、許崇智、蔣介石三人組成特別委員會,以控製局勢和處理廖案。在審理廖案過程中,作為國民黨右派領袖的鬍漢民被認為嫌疑最大,曾一度被拘留,後被派往蘇聯考察。
1926年2月17日-3月15日共産國際執行委員會第六次擴大全會召開,鬍漢民以國民黨中央委員、粵軍總司令的身份在會上緻賀辭。大會選舉蔣介石為共産國際執委會名譽委員,正式接納中國國民黨為共産國際的同情黨。會議前後,鬍漢民還和托洛茨基、斯大林等人有過幾次私下會見,討論國民黨正式加入共産國際的問題。當時的共産國際主席季諾維也夫對此表示贊同,僅因斯大林認為條件不成熟、容易引起帝國主義干涉中國革命而未果。
1927年,寧漢分裂時,鬍支持蔣介石,主持南京工作,參與反共清黨,後任立法院院長等職。1931年,與蔣介石因約法之爭,2月被蔣介石軟禁。後至廣州,成為南方實力派領袖,持抗日、剿共、反蔣三大政治主張,並將蔣介石稱為“新軍閥”。1935年6月,鬍漢民赴歐考察,停止了對蔣介石的抨擊。1935年12月,尚在法國的鬍漢民被國民黨五屆一中全會選為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1936年1月,自歐洲返國,留在廣州。1936年5月12日,在廣州因腦溢血病逝。
在民國的大部分時間裏,廣州市的北京路被稱作“漢民路”,以紀念鬍漢民。臺灣高雄市亦有漢民路。
鬍漢民墓
廣州天河區竜眼洞,建於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鬍漢民(1879~1935年),字展堂,廣東番禺人。近代資産階級民主政治傢。辛亥革命前,與黃興領導廣州新軍起義和黃花崗起義。武昌起義後,廣東宣佈獨立,任都督。後追隨孫中山從事主護法”、反袁運動。1933年在香港創辦《三民主義半月刊》。孫出師北伐後,鬍留守廣州代行大元帥職務。1936年病逝廣州。
墓原在鬥文望,混凝土結構,後被毀,又在其上建了房子,把鬍墓穴壓着。1985年廣州市人民政府在原墓東面300米處另建新墓,但其女不同意將其父棺木遷至新墓,故新墓實為空塚。新墓為外飾水洗石米的墓,坐東南嚮西北。當中高3米,一級護嶺。墓碑鎸刻“鬍漢民先生之墓”7字。左前方建有“不匱亭”。右側為鬍漢民夫人墓,墓碑中刻“先妣,陳太夫人墓”,下款署“民國三十五年”。整個墓園占地約1800平方米。墓砌有拱手及祭臺,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
民國四大書法傢之一
民國四大書法傢分別為譚延闓(楷書)、於右任(行書)、鬍漢民(隸書)、吳稚暉(篆書)。
<< 前一君主: 無畏; 組庵; 祖庵; 組安; 無畏; 切齋; 譚三法; 譚延愷 譚延闓 |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鬍漢民 (1925年~1928年) | 後一君主 >>: 無畏; 組庵; 祖庵; 組安; 無畏; 切齋; 譚三法; 譚延愷 譚延闓 |